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同课异构:燕歌行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
《燕歌行》教案一、教材分析《燕歌行》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
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韵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发挥审美想象,朗读时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情感起伏变化,读出特殊作品的诗境出来。
《燕歌行》是高适的“第一大篇”,其音韵之美正如“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在学习中要在这整饬铿锵的诵读中,体会诗境的悲慨、雄浑。
二、学情分析唐朝是我国诗歌蓬勃发展时期,诗歌的种类也极为丰富。
唐朝的边塞诗歌展现了当时人们极为豪迈的壮志激情。
高适的诗歌对于同学们是高中以来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但此诗作为边塞诗歌中的翘楚对同学们学习和理解边塞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划块赏析。
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目标(一)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二)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知识与能力)(三)析诗歌之旨,察边塞之情: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学科核心素养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后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近代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战场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向往的地方,而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几千年的这一场战争,看看这群热血男儿在战场上遭遇了什么……(二)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燕歌行》教学ppt课件1
高适悲壮而深刻苍凉,岑参悲壮而昂扬豪迈;
高适直抒胸臆,语言朴质;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
【译】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谴而抒责岑发将 参 为军的国纵诗守情歌边声却、色重报高适,在国腐描立败写功无塞的能外理,的想贪神抱功奇负轻风和敌光执,以著不及追恤种求士种,兵的有,边积对塞极岑参军军进中旅取苦生、乐活乐不。观均向极上为的愤精慨神。风貌。
但情浑含在景的描写中。
对比探究
高 适
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岑风格都写“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 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岑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
参
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
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
【译】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 士兵;至今仍然怀念历史上的名将 李将军。
李广夺马(来自网络)
思考 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
是为了讽刺和对比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
李广(前186-前119),西汉陇西成纪人。为人口讷,不善言辞。他身体 高大,两臂如猿,灵活自如,这就是他善于骑射的优越条件。得到奖赏, 都分给部下,饭食和士兵一样,毫不特殊。为人廉洁,待人宽厚,毫不 苛求,故得到战士的爱戴,愿为他效命疆场。
高适
文本探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士兵护身的盔甲。 辛勤:辛苦。 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
【译】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 时时感伤。
陕西省宝鸡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燕歌行》(共24张PPT)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于我自己。我可以自己选择事情的发展方向。昨日已逝,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同课异构:推荐作品4
曲作品中的பைடு நூலகம்篇。《录鬼簿》称:“维扬诸公,俱作《高祖
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
此曲当时已负盛名。
背景探秘
1.《国殇》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顷襄王时代,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 胜而楚败。据统计,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 中横死疆场。古代将尚未成年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 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
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愤怒呼号,有力地渲
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下句“严杀尽兮弃原野”的悲壮。
(2)描写、抒情相结合。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的勇敢顽强, 终因敌强我弱而英勇牺牲,突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 的爱国形象,为下文讴歌悼念作了铺垫。接着以抒情的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 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使战士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作家名片
屈原作《国殇》以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国殇》为《九歌》 十一篇中的一篇。《九歌》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 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 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情思。但现 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高适(700—765) ,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少孤贫,爱
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
高适卒于永泰元年(765),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 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 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与政治革新。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 打击革新派。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病逝 于柳州。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燕歌行》(共22张PPT)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人 物心情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辽远
孤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
开阔
边庭飘摇那可度
荒凉
绝域苍茫更何有
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 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拓展延伸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骄傲轻敌 贪功冒进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深度思考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 原因是什么?
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 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 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 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 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 何联系?
高 适 《 燕 歌 行 》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 3、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作者简介:
高适,初唐边塞 诗人。字达夫、 仲武,沧州人。少孤贫,爱交游, 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曾为散骑常侍,世称“ 高常侍 ”。与岑参并称 “ 高岑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 放;长于七古。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的战争
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拼死作战 流血牺牲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短兵相接 视死如归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燕歌行
语文
年级
高三
班级
时间
题目
燕歌行
教
学
目
标
1、初步熟悉高逋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重
点
难
点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旧乐府同题诗作那种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三、整体了解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 燕歌行
•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 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 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 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君相 不看 见白 沙刃 场血 征纷 战纷 苦, ,死 至节 今从 犹来 忆岂 李顾 将勋 军。 。
造成战士沙场征战苦的原因,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 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 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 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思考二?
• 两层樊含哙义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
“(横1行)”赞的颂由将来士,们就意一味往着无恃前勇的轻英敌雄。气概,对将领破 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 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 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 鹰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高适 燕歌行 说课稿
燕歌行说教材1、课文出处⏹《燕歌行》出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诗歌部分第三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一篇。
⏹高中语文诗歌散文阅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培养对诗歌散文的理解能力。
本单元学习目的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情感。
2、教材分析⏹选作推荐课文,是因为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而《燕歌行》更被评为其“第一大篇”,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燕歌行》用雄浑悲壮的笔调写边塞征战的人和事,表达了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思考。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赏析本叙事诗景情理相融的手法及对比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热情,在喜爱诗歌的同时,能够美诗美读。
⏹重点:赏析诗歌语言及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情感⏹难点:把握隐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层感情说学情⏹作为90后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诗歌,他们更喜欢看网络小说等大众杂志,因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喜欢读诗歌,并从诗歌中寻找到能使他们心灵的共鸣的内容是极为重要的。
让他们从浮华的社会文学沉下心来喜爱大家,读懂大家,热爱纯粹的文学。
⏹阅读诗歌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也许能够感知到诗歌语言的美感,但是要让他们去说他美在何处,这么用词用字有什么用处,诗歌的诗情在哪里,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把握。
说教法、学法1、教学时数:一课时2、教材处理:⏹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诗歌的世界。
⏹以读带赏:用读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赏析诗歌语言。
在赏析语言时,要求用准确的语言口头表达,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采用教师示范法,学生迁移模仿,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吟诵,能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研讨法(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补充,有助理解诗歌情感)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边塞征战生活,进而激发学生领悟理解能力)讲析法点拨法4、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联想想象相结合,粗读细读相结合5、教学手段:多媒体说教学过程因为此首边塞诗为叙事诗,诗文内容本身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本着如下基本思路设计:理解内容---分析语言、形象---理解情感一.情境导入(2分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燕歌行》教学设计——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
治学之法2014-01《燕歌行》教学设计———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文/叶美枝【设计思路】本堂课定位为朗读课型。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
高一阶段学生通过必修课本的学习,对诗歌意象、意境及诗歌情感等知识有了全方位的接触,高二阶段学习这本《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果还是给学生教授这些知识完全是抹杀语文的乐趣并且剥夺了学生知识建构和运用的权力。
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欣赏指导,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境及诗情,以朗读贯彻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快乐,养成爱读诗的良好习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说,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得到读懂诗的喜悦。
【教学目标】1.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朗读技巧。
2.在朗读《燕歌行》中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体会本诗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通过分析《燕歌行》,学会欣赏其他边塞诗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小组讨论—迁移拓展。
【课堂实录】一、朗读《燕歌行》,初步感知诗歌的情和境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9页,大家昨天已经预习过了,今天我们重点读第三段的内容,“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起(学生齐读)(教师其间跟读,遇到重点内容时重读,让学生提高注意力)过渡语:也就是说我们朗读诗歌要按照“节拍”来读———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要求,翻到53页,自己读一读高适的《燕歌行》,注意要读出什么(生答:节拍)(学生在下面自己读,参与度很高,基本都按照节拍自己开口读)过渡:好,大家已经自主朗读一遍了,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你们认为读得最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推荐班长。
3.学生代表朗读《燕歌行》(一位女班长,声音洪亮,节奏非常鲜明,有些地方还作了特别的声音处理,“死节从来岂顾勋”以反问的语气来读)学生鼓掌,教师评价:我们的班长朗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节拍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第一次读这首诗就知道“死节从来岂顾勋”需要用反问语气。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燕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自读课本注释和《赢在课堂》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结合课本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划分并概括诗歌的层次结构。
3、鉴赏本诗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4、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5、总结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本诗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讨论、总结归纳教学时数:1课时预习题纲:1.自读课本注释和《名校学案》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结合课本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划分并概括诗歌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检查预习:抽同学介绍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作者与背景: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唐代边塞诗派的产生: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燕歌行》同步示范课件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
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 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 未能解围(愤慨)
二、身陷重围
5、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 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是唐军失利 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 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 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
4.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 、发展 、高潮 和结局 来划分 文章层 次,进而 梳理情 节。
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引导梳理
边塞诗意象主要有:
金鼓 旌旗 烽火 羽书 戈 矛 剑
戟斧铖刀铩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玉门关 黑河 胡 羌 羯 夷 安西 单于 楼兰
大漠 烽烟 长城 雪山 孤城 雁飞 羌管 胡笳 胡琴 梅花落 阳关曲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3单元《燕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出征——战败——被围——死斗
五、重点分析“出征”部分
1、同学们诵读“出征”部分的内容,体会比较其中蕴含的感情,说说有什么不同?
豪迈
2、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辞”字反映了汉将出征时从容的态度;“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自”体现了士兵们由衷的爱国激情,同时也反映出了唐朝尚武的社会现实。“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描绘了战士奔赴前线榆关,行进在碣石山的浩荡场面。“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突出了战场上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战火蔓延的紧张气氛。
八、归纳总结
这首诗记述了边塞上一次战役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兵士的同情,对不恤兵士的将军的讽刺和愤恨。
九、整理背诵2分钟
教学
小结
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
一、检查旧知(5分钟)
二、个性化导入(1分钟)
三、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2分钟)(见学案)
四、整体感知(5分钟)
1、听朗读,注意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2、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凄清、苍凉、开阔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败的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讽刺那些身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
3、“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可以想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士兵的心情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
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 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 “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
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你我相看 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死节从来岂顾勋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犹忆李将军。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整体把握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身陷重围;
第三段八句写士卒及家人的痛苦(两地相思);
第四段四句: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一、出师
1、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
将士辞家参战。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蕴含了什么含义? (1)对将领杀敌建功,寄予希望。 (2)对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主要是赞颂)
3、“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 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4、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 谈谈你是如何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
契丹,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
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
契丹,先胜后败。高適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
因写此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景物的特点?有 何作用?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士兵(枯 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
蕴含了什么感情? 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 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愤慨)
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
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 反衬。
5、“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写出了军情的危急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 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
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2)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2、“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三时
(晨午晚),白天所见“杀气作阵云”,晚上所闻
也只有“刁斗声”,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
却异常孤独寂寞。
四、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 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
二、身陷重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 恶劣 ,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以看出官兵处境 的险恶。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用了什么手法?表
达了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 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5、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
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是唐军失利的原因,
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
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三、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 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
(1)“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 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
高适《燕歌行》
作家背景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 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 势奔放;长于七古。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
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
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相看白刃血纷纷,
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 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归纳小结
总结 ㈠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
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重点在
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 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