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课的作家介绍加点“味” 松花江中学语文组 严蓉 【摘要】讲授一篇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七年级上学期-CCCBS
外国诗歌: 《孩童之道》
现代文:
中国:《给我的孩子们》
《在梦的远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清贫》
《老山界》
《白色鸟》
外国:《傻瓜》
《不会叫的狗》
《犀粪蜣》
初中生的阅读现状堪忧(富文娟)
• 浮光掠影——为获取信息,进行短、平、 快 阅读;
• 急功近利——应付考试,只选读零散语 段;
• 浅尝辄止——为消遣,只关注情节,忽 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品性面对厚厚“大 部头” ,他们鲜有将阅读进行到底。
应该好好研究怎样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 语文修养,实现课程的目标。 • 换言之,学生要学习阅读,学会写作,就要靠实 实在在的阅读训练、实实在在的作文训练,舍此 在外,别无他途。
七年级课堂教学必须环节
一、诗书不厌百回读。
无功利阅读: 质疑式阅读: 任务型阅读:
二、提纲挈领,整体把握。
主要内容、情节的概括;主题情感的理解; 结构线索的梳理等。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七年级上学期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任燕
一、关于新教材
• 关键词: 1.积累。 2.读书。 3.灵性。 4.实践。
《教参使用说明》 使用本套教材,初中阶段要突出以下三个
方面:一是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二是积累; 三是灵性的启迪。
二、关于课文——现代文(现代诗歌)
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 《乡愁》
的朗读中,让学生感知作者独特、优美的语言风格,使其受到感染、熏陶。 采用各种方式:默读,熟悉文本;朗读,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断情节语句背 诵;分角色读,读两个少年身上自然的灵性和童贞;想象读,由所读到所想, 这篇文章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不妨描摹勾勒出一副画来。
• 二、引导学生注意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尤其是哪些事和场景来表现一黑 一白两个少年欢快的生活,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心。可以弱化对人物、情节 的分析。
《雾淞》教学设计
《雾淞》教学设计《雾淞》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中的插图精美,更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雾凇的奇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文字。
教学对象分析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优秀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并善于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可以大胆放手,少花点精力。
最要关注的是一部分后进生,老师要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思想。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叶老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设计思想努力贯彻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课题组的教育理念,把完成课标和拓展阅读、拼打练习有机结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努力贯彻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育思想,重情趣,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
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雾淞的奇异、美丽并了解雾淞形成的原因。
4.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
5.运用所学过的词语进行拼打训练。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感情朗读,感悟吉林雾松的奇特壮美,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习生字词语,将课文读通。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简介:中国有四大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问:雾凇的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二、初读课文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经典校编》吉林省松花江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长春版().doc
名校调研系列卷·八年上期中测试语文(长春版)一、积累与运用(13分)1.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2.□□□□□,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3.几处早莺争暖树,□□□□□□□。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4.□□□□□□□,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赤壁》诗中运用假设,表时机遇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
6.《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作者虽上了年纪,但壮志不衰的词句是:□□□,□□□。
7.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多为他人着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在《论语》中就以“□□□□,□□□□〞说明了这个道理。
8.“雨〞是古代诗词主旋律中亮丽的音符,古诗词中不乏吟咏赞叹“雨〞的诗词佳句,请调动你的积累,写出连续两句含有“雨〞的诗词名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或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5分)(甲)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10分)邹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0《岳阳楼记》教案苏教版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五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一、检查预习1、走进岳阳楼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范仲淹为它写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
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
作者简介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希文,谥号,文正。
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
《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文体介绍“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它叙事、写景、抒情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分两类:(1)寓情理于事、景、物,(2)由事、景、物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都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就属于后一类。
写作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进士。
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贬谪守岳州。
范仲淹很担心他,想找机会劝他,恰好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让语言素养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落地生根”——以《雾凇》教学为例
———以《雾凇》教学为例jiɑocɑijiɑofɑ/阅读教学/自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
课标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而“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在科学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
下面笔者以《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践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文本解读:为语言的土壤“犁地”文本是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土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丰富、深刻而又独到,才能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独特理解。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阅读快乐过程的前期工作。
与文字亲密接触,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文本解读,解决了教者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教者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问题,还解决了教者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即文本解读的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
若把语言文字比作教学的土壤,文本解读就是在“犁地”。
因此,若想教学得心应手,教师需在文本解读上下足功夫,在这样的语文课中,才能听到学生语言素养生长拔节的声音。
【案例1】《雾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写景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又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奇观的美丽,字里行间都透着“奇美”的景象:雾凇景色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篇文章语言美、意境美。
由于这篇文章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初读时,有些句子还是不太容易理解。
因为雾凇的形成对环境要求的特殊性,学生并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的认知为零,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现象有一定的难度,且还不能上成科学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转向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关键概念要弄懂,还要清楚文本是如何写生动、如何进行表达的。
淡极花更艳 返璞见真淳——浅谈初中语文本色教学的有效性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课, { - 语 丈
淡极 花更艳
一
返璞见真淳
浅谈初 中语 文本 色教 学的有效性
姚元珍
( 江 苏省 苏州 市相 城 区阳澄湖 中学 ,江 苏 苏州 2 1 5 1 3 8)
【 摘要 】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 文呼唤本 色的回归,相信淡极花更艳 ,返璞见真淳。语文回归了本 色,必将会
一
( 一 ) 语文 要 以学 习语言 为核 心
《 语 文课 程 标 准》 明确 指 出 : “ 培 育学 生 热爱 祖 国语 文 的 思想 感 情 ,指导 学 生正 确理 解 和运 用祖 国语 言 ,丰富语 言 的积 累 ,培养 语 感 ,发展 思 维 ,使他 们 具有 适 应实 际需 要 的识字 写 字能 力 、阅读 能 力 、写作 能力 、 口语 交际 能力 。” 当然 ,怎样 指导学 生学 好 祖 国的语 言文 字 ,还是 有讲 究 的。我 们 不 应该 把原 本 简单 的事 情复 杂 化 。想想 幼儿 是 怎样 学 习语言 的 , 在 还 没有上 学 之 前 ,他 们 不 识字 、不 会 读书 ,没有 “ 语法 ”和 “ 修 辞 ” 的概 念 ,但他 们 的 口语交 际水 平 已经 很不 错 了。语 言 的学 习本 来 就这 么 简 单 ,让 学 生进 学校 学语 文 也无 非 是为 了进 一步 丰 富和 发 展 学生 的 口头语 言 和书 面语 言 。 然而 ,事实 并非 如此 ,语 文课 堂上 有 限的 时间 ,老师 语 、修 、 文 讲个 不停 , 这 样 的做法 老师 的讲 功似 乎 高上去 了 , 而学 生 的 口头 、 书面表 达 能力 却提 高不 了。当前不 少学 生 的语 文水 平偏 低 , 读 错音 、 写 错字 、用错 词 以至说 错话 的现象 屡见 不 鲜 ,有 的大学 生 “ 满 腹经 纶 ” ,可就 是 无法 用 流 畅通达 的语 言表 达 出来 。这 不 能不说 是 语 文 教 师 的憾 事 。因 此 ,语 文 课堂 上 喋喋 不休 的分 析 、繁琐 的标准 化 训 练 必须 让 位于 学生 阅读 、写作 、 口语 交 际实践 ,让 学生 在 文本 阅读 中思索 和探 究语 言 的运 用及精 妙 之处 ,在母 语 学 习 中发 展创 造 。 ( 二 ) 语 文 要 以学 习活动 为主体 语文 学 习活 动应 围绕 听 、说 、读 、写来 设计 ,它 们是 语文 学 习 的载体 ,通 过教 师精 心设 计 的教学 活 动 ,在 活 动 中展开 教与 学 。 扮演 角 色 。对 于情 节性 强 、人 物性 格鲜 明 的文体 ,如 《 鲁 提辖 拳 打镇 关 西》 ,我 们让 学 生扮 演 不 同的角 色 。课 前 ,布 置学 生 熟悉 内容 ,认真 理 解人 物 的感情 ,揣 摩 其语 言特 点 及心 理 活动 等 。课堂 上 由学 生分 组 演 出 ,他 们 很 l 陕就进 入 角 色。之 后 ,再 利用分 析 、讲 评 ,使 学生 加深 对 人物 形象 及意 义 的理解 。 观看 实物 。对 一些 事物 性说 明文 ,尽管 教师说 得 口干 舌燥 ,但 学 生还 是 不知 所 云。 我们 采用 有 关 图片展 示 ,使学 生一 目了然 。如 上 Ⅸ 苏 州 园林 》 ,学 生对 “ 亭 、台 、轩 、榭 ”的理 解感 觉 很抽 象 ,
2024-2025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一系列代表性符号和形象,比如汉字、长城、中国结、二十四节气()这些符号和形象______,绽放着中华民族思想的光辉,贮蓄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血脉,是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个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犹然而生,不禁感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绽.放( ) (2)贮蓄.( )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个词语书写错误,该词语是是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
3.语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截然不同B.标新立异C.独一无二D.混为一谈4.语段中括号里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分别是()A.冒号逗号B.省略号顿号C.逗号顿号D.破折号句号5. 名句默写。
(1)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理趣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将当空明月人格化,表达诗人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材料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15 白杨礼赞-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那就是白杨树……” “这就是白杨树……”
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 此基础上直接抒情
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 发感情
“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揭 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象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 征 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
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
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
喻
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 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
5 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楠木在文中象征了什么?作者
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白
楠
杨
木
映衬
象征了那 些看不起 民众、鄙 视民众、 顽固倒退 的人们(诸 如国民党 反动派)。
以树比树,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 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探究写法 1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3 请你阅读第7段,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
女子”,这不是贬低了白杨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说它不是“好女子”是为了突 出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 不缺乏温和的伟丈夫形象,如同第2段 用“单调”字眼一般,作者在此是运用 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伟丈 夫”的品质。
4 请你仔细阅读第7段,说说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
【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旁逸斜出】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2010年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中考二模试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吉林市普通中学2009—2010学年度初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5道题,满分1 20分,答题时间1 20分钟)亲爱的同学,请正确书写汉字,错字、别字每个扣0.5分。
一、积累与运用(12分)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请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书写1分,第l-6题每句1分,第7题2分)1.,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自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歌莺舞燕来渲染西湖初春美景的两句诗是:5.陶渊明独爱菊闻名后世,《饮酒》中被后人传诵至今的爱菊名旬是:6.《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的观点被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奉为人生准则的两句话是:7.感恩是儿女终生的情怀。
今年5月9日的母亲节,学校开展了感恩母亲活动,同学们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下面请你以对联的形式表达,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二、阅读(48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fu]答问题。
(10分)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形象胜抽象.
形象胜抽象直观有魅力——初中语文名师教学峰会观课有感松花江中学语文组严蓉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如何教会学生习作,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写作,一直我甚感困惑的问题。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能力是这种劳动的核心。
可是,现在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新意、活力。
一些学生受各种影响走入了写作的误区,以为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多看作文书,结果是人人面前摆着厚厚的作文选,却还是个个“望文兴叹”,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原因何在?将作文与生活架空,只为应付“作文”而写“作文”,怎么可能有真情实感?怎么可能有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呢?在这次倍加珍贵的“智慧课堂”西湖之旅中,我从专家的课堂里管窥到了些微的星光,也许能解答我心中的一些疑问。
在这六堂作文课里,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多次使用了图片和视频,采取多媒体切入课堂,当然是精心挑选过的。
在课堂里使用的图片和视频,集趣味性、启发性和警示性于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借此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具体操作时,我发现老师们不仅教学有法,而且得法。
现将此总结如下:1.为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避免学生在看视频时只觉得新鲜、有趣,把录像作为一种娱乐并没有在其中学到知识、受到感染,在播放前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看视频,在思考的同时感受情境。
案例:王勤老师的《观察感受》在播放后视镜上的小鸟图片前,就先提出了问题:你感觉它在干什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这样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地观察和思考,是学生能高地从图片中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增强效果。
而这也为激发写作动力奠定了基础。
2.图片和视频的放映要循序渐进。
每一个图片的选择和播放都应该有一个内在的顺序,当然,是配合教学过程的。
案例:王勤老师的《观察感受》在播放第一张图片后,让学生区分看和观察,观察要全面细致;第二张图片后,又让学生明白了,观察是具象的,要与背景形成联系,仔细观察能收集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别人的思想;第三张图片后告诉学生,聚焦状态,提炼意义,要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通过观察,提炼出思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雾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雾凇》教案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行为努力做到:其一,务本。
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
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 …(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一)、奇观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吉林省松花江中学2009—201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试卷(语文)
吉林市普通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初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一、语文基础知识检测(11分)语文是一手漂亮的方块字,语文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语文是字词的理解与积累,语文是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摹写,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现在,面对语文学习的基础关,请你开动脑筋,准确作答。
1.为下列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
(2分)(1)煞.风景() (2)脑髓.()(3)呜咽.() (4)歇憩.()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1)ju ()躬尽瘁 (2)心有余ji()(3)mao()塞顿开 (4)万lai()俱寂3.根据提示填空。
(2分)余光中的《乡愁》—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作者借助( )( )( )( )四个意象,再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眷恋祖国的深情。
4.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2分)例句: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我喜欢白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2分)上联:精卫填东海,矢志不移;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闹天宫》的作者是( )代小说家( )。
(1分)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8分)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精美诗章的吟读,语文是对文言古韵的品味……学好语文,读背是关键。
请认真填写下面句子.7.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8.出淤泥而采染,□□□□□□。
(周敦颐《爱莲说》,9.□□□□□,寒光照铁衣。
吉林市松花江中学2009—2010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2009—201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一、积累与运用(22分)(一)古诗词积累(9分)1、,千丈见底。
(吴均《与朱元思书》)2、,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3、,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4、《望岳》中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是:5、《观刈麦》中运用反常心理描写来表现丁壮忘我劳动的句子是:6、写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决心的句子:(二)现代诗积累(2分,提示:如果填不上原句,也可以自己创作有关友谊的格言)7、写出《沙于沫》中有关友谊的句子:,。
(三)文学常识积累(共3分,8题每空0.5分,9题2分)8、《祖父》作者萧红原名,现代作家,作品有《》等。
9、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狠毒,那是因为作者罗贯中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学了曹操的两首诗后,你对曹操有了怎样的新认识,请你从何可观的角度来评价曹操,还曹操本来面目。
别忘了有理有据的阐明你的看法。
(四)字词积累(6分)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填汉字洁癖.()外埠.()湖泊.()瓦楞.()折.()本寒噤.()规矩.()断茎.()素面相dí( ) è()然沟hè( ) 诗jiān( )(五)记忆人物形象(2分)11、请概括鲁迅小说《故乡》一文的闰土的形象: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觉。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本文作者郦道元是时期着名的家。
(1分)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吉林省松花江中学2009—201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
吉林市普通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初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亲爱的同学,这里是展示你的学识与才华的舞台。
要坚信:真情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创新永远是最有价值的!开始吧!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一、积累与运用(11分)在下面的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第1-第6题每句1分,第7题2分)1.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2.□□□□□□□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3.□□□□□,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5.诗言志。
我国古代文人常借诗文抒怀。
南宋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就写过“□□□□□□□,□□□□□□□”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
6.生活中遇到困难,难免会让你有□□□□□□□,但只要你不放弃,最终一定会出现□□□□□□□的局面。
(陆游《游山西村》.)7.春天是画家的宠儿,也是诗人笔下的常客。
今天也请你做一回诗人,抒写一下对春天的感受。
请化用古诗文名句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钱塘湖边,笑望早莺争暖树;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吉林省松花江中学2009—2010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2009-2010学年度初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1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4.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借用典故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去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后人。
这与他在《山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是一致的。
9.结合你所学过的古诗文知识,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处逆境长风破浪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10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情感是语文教学之
情感是语文教学之“气”桃源县九溪乡中学:谢建平【内容提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感到课堂气氛不浓,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无法提高。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认识情感、培养情感、运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联系得当,学生能听懂,效果也不差。
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被讲得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原因就在于“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缺少情感(或者说激情)这个语文教学之“气”、之“神”。
一、认识情感情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态度或否定态度的心理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等,根据强度及持续时间,分为激情、热情、心境等表现形态。
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才能激起人的情感。
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序》),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特别是通过书面语言表达时,认识变成了枯燥的书写符号,伴随认识产生的情感信息因传播手段所限而被筛滤,需要阅读者根据所留下的“痕迹”及自己的体验加以“还愿”,如《文心雕龙·知格》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这个过程就像面条的加工:面粉加水才能制成面条,晒干烘干之后才便于流通,消费者买到后必须加水才能做成可口的面条食品,不加水而吃干方便面的滋味不言而喻。
饱含憎恨之情的“我恨死你了”,成为书面文字只是记录符号,“还原”为口头语言的感情可以是憎恨的,也可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甚至可以是充满无限爱意的正话反说,这就需要阅读者正确把握与“还原”。
而学生受知识与经历所限,“还原”起来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与示范,再现出作品的感情,而不少语文教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只会说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上《“友邦惊诧”论》,只会讲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国名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爱国政策的痛恨。
《雾凇》说课稿_4
《雾凇》说课稿《雾凇》说课稿1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的陶冶思想情操。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优美的佳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__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雾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__是一篇写景的__,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这篇__,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并为之赞叹、陶醉。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景观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观,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__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
教学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雾凇。
1、观赏课件,说感受。
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
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语文课的作家介绍加点“味”
松花江中学语文组严蓉
【摘要】讲授一篇课文一定要介绍作家,这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事,而且是对学习文章大有帮助的事。
因此要介绍作家,更要介绍好作家,使我们的语文课能有滋有味。
而介绍作家的时机、形式和内容都是值得思考的,若能够运用适当,对整堂课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作家介绍形式内容三“味”
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都会介绍作家,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需要,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及其生活的时代和处境,才会对文本有较全面的深刻理解,才能准确地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作家介绍在语文课上不可缺少。
但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时,却发现了很多的疑问:什么时候进行作家介绍呢?作家介绍可以采取什么形式呢?可以介绍作家的哪些内容呢?接下来,我就这四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什么时候进行作家介绍合适呢?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是一个整体,我们首先不可把作家介绍单纯地割裂开来,而它也不一定必须放在课堂的开始,也并不一定非得在结束,只要能科学合理,能配合我们的教学节奏,能最后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它是可以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
对于议论文或说明文来说,作家介绍往往是作为一种知识的识记,如《大自然的语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课文,就可以按照我们的教学习惯,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及背景。
但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作家介绍往往关系着文章的深入理解,若仍然以习惯为主导,就会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
如在学习韩愈的《马说》时,在学习的最后,探讨作者为何会谈起伯乐与千里马的问题时补充作家介绍,如此,既对作者韩愈的生平有了深刻的印象,又能结合作者遭遇猜测作者笔下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比喻义,使整个课堂融为一体,没有割裂之感。
所以,只要课堂环节设置的时间适宜,能配合教学的行程节奏,作家介绍可灵活地穿插。
其次,作家介绍可以采取什么形式呢?
作家生平按传统是由老师介绍的,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同时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所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任务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老师起或提供资料,或补充延伸,或组织引导的作用。
特别是许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接触过的作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由学生来介绍就能避免知识传授重复、浪费时间等现象。
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在七年级时学习了《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鲁迅的文章,老师就可以放由学生来介绍,也可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
其他诸如在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等都是可以由学生独自来完成或师生合作完成。
最后,可以介绍作家的哪些内容呢?
黄厚江老师著书说:语文老师要讲究三“味”。
首先为教师自身的“味”,其次为课堂氛围的味,再次则是处理教材的味。
三味正,则必是好课。
读到此处,我不禁思考起我往日在作家介绍这一环节教学时,内容上常常是按部就班地介绍该作家的生卒年或朝代、代表作、后人对其评价及简单的生平,这样虽然很平实,但课课如此,年年如此,学生对比便形成了一种听觉疲劳,只是机械地做一些记忆,并不能从中真正领略这位作家的个人魅力,就使得这一环节失去了真“味”,也就不符合黄老师指出的优秀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要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理想的审美效果。
因此在内容上,我们教师要有一些独到的解读和言传,来丰富作家介绍这一环节。
1、可适度地旁逸斜出。
以《论语十则》一课为例,虽是七年级的课文,但作为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典著,适当拓展些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地,孔子生平介绍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不一是也要按对古人的介绍模式来进行。
如可以这样尝试: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阳光和平,安详。
老师和往常一样,到庭院里散步。
他扶杖仰望参天的松柏,不禁喟叹:“泰山要崩塌了,梁木要毁坏了,哲人要远去了!”几天之后,这位73岁的老人翻看着亲手整理的典籍,永远地安息了。
他的名字叫孔丘,因在家中排行老二,又叫孔老二:大家尊敬他,才叫他孔子。
————这段文字摘录自剧本《圣人孔子》将此作为《论语十则》课堂的导入语,既能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孔子的有关情况,又能在课堂的第一分钟抓住学生的心弦。
但是,这样仍然太过寡薄,还不能让学生领略孔子伟大的生命魅力,还要添加孔子的生命历程,这时还可以借用孔子自己的语录来介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
教者用此语录介绍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生命历程那是非常贴切的,当然教师要对此进行较详尽的解释,让七年级的学生深入领会。
虽然其中会花许多时间,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已经自然地为这节课增添了文化含量,使得寡薄的作家介绍多了一点“味”。
再如对陶渊明、苏轼等名家的介绍亦是如此,将学生被禁锢的视野解放开来,他们的潜在智能也能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思考和行动,并获得自己的情绪体验。
2、要注重增添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家人生轨迹。
每个作家的人生都充满了精彩,但是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我们又往往不能巨细靡遗地将其介绍完整,于是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其关键就是:从课文整体出发,寻找其他教学环节与作家介绍之间的契合点,使得语文课更能体现出整体性,也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中,当探讨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人,却向自己国家的军队将领写了这样一封信,是否是不爱国呢这一问题时,在给学生思考时间后,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雨果,除了学生所知道的他的代表作之外,还应侧重介绍他一生重要的创作理念:国际人道主义。
这样,对于上述问题的探讨就能顺利进行,学生也对雨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文章主题的探讨也水到渠成了。
3、抓住作家的最亮点,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
对于这种策略,虽有哗众取宠之惑,但实践起来,却发现效果很好。
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介绍胡适时,如果我们仍然按部就班地进行介绍,显然令学生寡淡无味,且根本不会对这距离他们年代遥远的伟人有何深刻印象,也就无法领会他的母亲对他人生的巨大影响。
这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重点介绍他人生轨迹中重要的一笔:是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学者。
若用多媒体展示,则可将35这个数字重点圈划出来。
从这简单的数字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不简单的人生,也初步感受到了他的母亲的慈母和严师身份的内涵。
当然,让我们课堂上的作家介绍有滋有味,方法还有很多。
语文课堂固然要讲究字词记忆,句法章法,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但最本质的是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给人以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
黄老师也说:“语文教材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
作为传道授业者,也不要忽视作家介绍这一环节的文化味,以它为载体,也能带领学生饱吮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乳汁,得到丰富的审美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