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灾害术语标准体系的规范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 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2. 综述2.1 地质灾害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过程的突变所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及其附属物造成破坏、损失或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2 地质灾害分类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隆起、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原则3.1 多学科综合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基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形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2 预防为主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3.3 均衡发展与可持续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保障灾害防治效果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要求4.1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确定灾害分布、类型、规模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4.2 工程设计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包括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合理的工程布置、合规的建设标准等。

4.3 结构安全与稳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合理的抗震、抗滑、抗冲刷等设计手段,确保工程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防护。

4.4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考虑水文因素,合理管理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防止水文条件对地质体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4.5 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采用生态工程手段,保护和修复受灾区域的生态环境,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

DB50139-200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方标准(doc 38页)

DB50139-200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方标准(doc 38页)

DB50139-200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方标准(doc 38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ICS 13.340.99P13备案号:14128-2003DB 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139-200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2003-10-10 2004-01-01实施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为新编标准。

本标准中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地质环境检测总站、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煤炭学会、重庆时乐浦地质灾害防治咨询设计事务所、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重庆市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先孚、任幼蓉、黄家愉、方玉树、吴庆璞、黎力、江景雄。

目次前言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定义和符号3.1 术语和定义……3.2 符号……………4 总则………………4.1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4.2 不良地质现象及斜(边)坡的调查分析5 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5.l 一般规定…………………………………5.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5.3 分区评价…………………………………6 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1 一般规定…………………………………6.2 评估分级…………………………………6.3 评估要求…………………………………6.4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7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7.1 一般规定………………………………7.2 评估分级………………………………7.3 评估要求………………………………7.4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8 评估(评价)成果整理…………………8.1 一般规定………………………………8.2 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8.3 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8.4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附录A(规范性附录) 评估(评价)工作程序附录B(规范性附录)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附录C(规范性附录) 矿山生产规模划分附录D(资料性附录)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参数求取方法附录E(资料陛附录) 地质灾害登记表……………………本标准条款表述所用助动词说明………………………………图A.1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程序框图图A.2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框图图A.3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框图…………表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附加分值表表3 降水量指数取值表………………………………表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级别与易发程度指数对照表表5 用地规划建议……………………………………表6 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7 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表8 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划分……表9 建设工程用地适宜性……………………………表l0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初步分级…………表11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最终分级…………表12 采矿影响程度划分……………………………表13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表14 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划分…表15 矿山开采适宜性………………………………表16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分区图中各区代号和面色表B.1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C.1 矿山生产规模划分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DB11_T893-20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DB11_T893-20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ICS 13.200A75备案号: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893—20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Technlcai Code for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2012-09-27发布2013-01-01实施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基本要求义 (3)4 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 (5)5 综合评估与适宜性评价 (21)6 评估报告 (22)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技术程序框图 (24)附录B(规范性附录)北京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项目重要性划分 (2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面沉降估算 (28)附录D(资料性附录)活动断裂的调查 (30)附录E(资料性附录)滑坡调查、分类及评价 (31)附录F(资料性附录)泥石流的调查与评价 (37)附录G(资料性附录)不稳定斜坡的调查与评价 (41)附录H(资料性附录)评估报告 (46)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俊峰、叶超、张建青、韦京莲、化建新、孙毅、刘德成、李燕飞、杜涛、陈昌彦、张长敏、张建国、唐荣余、贾三满、高文新、覃祖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基本规定、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与适宜性评价、评估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城镇(村庄)、开发区、厂矿规划及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地裂缝、砂土液化、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2006-06 -05 发布 2006 一09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引言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总则4 基本规定5 防冶工程地质勘查监理6 防治工程设计监理7防治工程施工监理8防治工程合同管理9防治工程信息管理附录A (资料性附录〕监理工作基本表格式本规范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规范起草人:郭希哲、黄学斌、徐开祥、贾家麟、程温鸣、李辉武、柳源、孙培善、李良淦、张明燕、陶文华。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为了提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水平,规范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行为,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有关规章目制编。

本规范内容分为九部分,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防治工程地质勘查监理、防治工程设计监理、防治工程施工监理、防阶工程合同商务管理、防治工程信息管理。

附录为监理工作的基本表格式。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监理、防治工程设计监理、防治工程施工监理、防治工程合同商务管理、防冶工程信息管理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含水库塌岸等)、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主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的监理。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甩干本标准。

2 .1工程监理受业主委托,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文件规定,对工程的实施进行的质量、进度(工期)、费用和合同事宜的监督与管理。

在规范的条款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或工作,统称为工程。

2 .2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承担工程项目监理任务并与业主签订了工程项目委托监理合同协议书,具有法人资格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冶工程监理资质等级证书的单位。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标准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标准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标准研究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威胁之一,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因此,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任务之一。

预警标准作为预警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目的在于提供科学准确的预警信息,有效地降低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本文将围绕地质灾害预警标准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研究现状与挑战。

一、地质灾害预警标准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预警标准是指依据地质灾害发生前的特征和趋势,采取科学方法、准确数据和合理标准,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和预警发布的规范化准则。

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和预警需求,可以将预警标准分为预警等级标准、预警参数标准和预警评估标准等。

二、地质灾害预警标准的研究现状目前,地质灾害预警标准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多层次、多指标的标准体系由于各地质灾害类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预警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多层次、多指标的标准体系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例如,对于滑坡灾害预警,常采用地表位移监测、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来判断预警等级。

2. 数据共享与整合的需求地质灾害预警需要大量的监测数据和观测结果支撑,而这些数据往往来自于不同的部门和研究机构。

因此,数据共享和整合成为了地质灾害预警标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提高预警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灾害预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地震灾害预警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可以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信号。

此外,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质雷达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中,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地质灾害预警标准研究面临的挑战虽然地质灾害预警标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1. 数据缺乏和不完整性由于灾害发生前的地质参数难以直接观测和测量,导致现有数据的不完整性和不准确性。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评估规范地质灾害评估规范是指在预测、评估和应对地质灾害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下面是地质灾害评估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前言前言部分介绍了地质灾害评估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规范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

二、术语和定义这部分明确了地质灾害评估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以便在规范中的使用中统一理解。

三、综述综述部分对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概述,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等内容。

四、评估原则评估原则部分明确了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评估、定量和定性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过程的透明性和科学性等。

五、评估指标和方法评估指标和方法部分列举了常用的地质灾害评估指标和方法,包括地质环境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滑坡稳定性评估、地面沉降评估等。

六、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和处理部分介绍了地质灾害评估中所需的数据类型、采集方法和处理步骤,包括现场调查、遥感监测、地质采样、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七、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部分描述了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包括报告的结构、文字表达和图表制作等。

八、风险评估和预警风险评估和预警部分介绍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预警体系,以便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九、应急响应和救灾应急响应和救灾部分明确了在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救灾工作,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配、灾后重建等。

十、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部分介绍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以便评估工作的合法合规进行。

总结:地质灾害评估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而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规范的出台还有助于促进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实施地质灾害评估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规范进行补充和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评估需求。

20141构建科学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体系

20141构建科学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体系

·水工环论坛·构建科学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体系关凤峻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9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多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财政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每年超过200亿元。

全国共有近3500余家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资质单位,20多万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同时,从国土资源部层面也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

这些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制定与其相配套、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对相关法规规章必须进行明确和细化,为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确保管理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200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认真总结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编制并出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行业的一些标准规范。

但总的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的标准规范与防治工作发展需求还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现行标准规范的类型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已有行业标准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抓紧修订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标准规范,完善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

构建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对于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高防治工程质量,合理使用防治资金,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7.16•【文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施行日期】2013.07.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标准化正文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健康发展,国土资源部组织拟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附件1,以下简称《目录》)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附件2)。

现邀请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煤炭、有色、化工、建材、冶金、核工业、水利、建筑等领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单位参与编制、修订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申报范围1.拟编制或修订标准为《目录》提出的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应急支撑、预算标准、信息系统及综合等10类145项。

标准规范体系总体思路见《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

2.《目录》中已明确组织单位的,不在此次申报之列。

3.鼓励提出《目录》外的标准编制建议并申报编制工作。

二、申报方式1.申报单位按要求填写《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附件3)一式五份,于8月9日前寄送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并发送电子版至指定邮箱。

邮件主题注“(单位名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

2.每份《申报书》对应一项标准,文件名为“(单位名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拟制修订标准名称)”。

三、有关说明1.每单位可申请组织或参与多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开展编制、修订工作所需的经费原则上由申报单位承担。

3.制修订工作成果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名单,编制者有义务负责其培训、宣传和跟踪评估等工作。

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及电话: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郝净、吴莲花,************转8010、8009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卓弘春,010-66558322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富海大厦2号楼1109室(邮编:100081)传真:************电子邮箱:******************2013年7月16日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2.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3.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附表1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附件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c) 观测点应以仪器法或半仪器法测定,点位误差图面上不应大于 0.5mm; d) 地质测绘平面图上,应突出表示各致灾地质体的基本要素及变形迹象,线状要素可扩大到 1mm 宽度表示,等轴状时可扩大到 2mm2 表示; e) 地质测绘的每个地质观测点均应作好原始记录,并应有观测点的平、剖面示意图或素描图、照 片等。代表性观测点还应采集相应的标本。 4.4.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中应根据监测位移矢量图等监测成果对致灾地质体的位移方向和勘察工 作量进行校核和必要的调整。 4.4.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应根据需要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宜符合《公路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的规定,涉水工程的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宜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 料勘察规范》SL251-2000 的规定。 4.4.5 勘探和原位测试位置和方法的选择,应保证勘探和原位测试的实施不导致致灾地质体稳定性明 显降低。
4.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布置原则
4.4.1 勘察工作应遵循先地质测绘后勘探和先物探后钻探的原则。 4.4.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中的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4
DB50/143-2003
a) 所使用地形底图应为能反映现状地形地物的地形图,其坐标宜为北京坐标系,高程宜为黄海高 程,在绘制地形底图时应删去使阅读地质内容产生困难的符号、注记,等高线间距以能反映地貌形态 又便于读图为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200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因人岩崩
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适用于其它工程勘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

提高标准质量和水平的措施
加强标准制定前的调研和论证
在制定标准前,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论证,确保标 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
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和 技术水平。
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提高标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 强标准的培训工作,提高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预算标准在投资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 避免了投资超支现象。
工程质量保障
预算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 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标准实践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某山区滑坡防治工程,采用预算标准进行预算编制和投资控制,工程实施后效果 显著,有效防止了滑坡灾害的发生。
成功案例二
某城市地面塌陷防治工程,通过应用预算标准优化设计方案,实现了资金的合理 分配和有效使用,提高了工程效益。
标准的发布与实施
01 根据专家评审和公众意见反馈,对标准进行最后 修订和完善。
02 发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03 监督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更新标准。
05
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应用与实践
标准应用的指导意义
统一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标准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 算编制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依据, 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 准
• 引言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概述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体系 • 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制定过程 • 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应用与实践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未来发

地质灾害监理规范

地质灾害监理规范

1.0建设监理制的提出
“监理”是由“监”和“理”组成的。 “监”理解为对某种预定的行为从旁观察或进行检查,其目的是为了督 促其不得逾越预定的、合理的界限(行为准则),可以引伸为监督,即发挥 约束作用。 “理”理解为对一些相互协作和相互交错的行为进行调理,避免抵触, 对抵触的行为进行理顺,使其顺畅,对矛盾的权益进行调解,避免冲突,对 冲突了的权益进行调解,使其协作。他是起协调人们行为和权益关系的作用。 同时协调与约束之间是相辅相依的,协调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约束来实现, 而约束是为了达到协调的目的。 因而,监理就是经常使用的“协调约束机制”的主要含义。其目的是促 使人们相互密切协作,按规矩办事,顺利实现群体和个体的价值。 监督管理包括管理立法,监理偏重于依法执行,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和责 权利直接发挥协调约束的作用。
1.性质不同; 2.执行者和职能不同; 3.工作范围不同 4.工程质量方面不同(依据不同、深度和广度不同、 工作权限不同、工作方法和手段不同)
2.0建设监理制的基本概念
建设监理与工程监理:“工程”属于实物概念,是指建设 期间的实物,人们对实物只是识别和改造,而不是监理。 “建设”是属于人们的一种行为活动,监理实质上是对人 们行动和权益的监理。 建设监理与工程项目监理:除具有“建设监理与工程监理 ”的毛病外,还存在含义过狭的毛病。建设监理还包括政 府对业主、监理行业的监督管理,以及政府建设监理机构 的建立与监理法规体系的制定等。
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第七条 国家规定必须实行监理的其他工程是指: (一)项目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 众安全的下列基础设施项目: 1煤炭、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项目; 2铁路、公路、管道、水运、民航以及其他交通运输业等 项目; 3邮政、电信枢纽、通信、信息网络等项目 4防洪、灌溉、排涝、发电、引(供)水、滩涂治理、水 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水利建设项目; 5道路、桥梁、地铁和轻轨交通、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 处理、地下管道、公共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6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7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二)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项目。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迅速推进,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的关键环节。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化的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必要性、地质调查与监测、工程设计与施工、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相关内容。

1.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必要性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沉降、地下水涌出等。

地质灾害的频发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是必要的,可以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筑、树木的的种植、河道清淤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其对城市社会的破坏。

2. 地质调查与监测地质调查是对某一区域内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

地质调查应当包括地质地貌、地下水、岩土工程性质等多个方面,并应该在工程设计阶段进行。

另一方面,地质监测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3. 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设计是将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纳入到设计方案中的过程。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方面,如采取适当的地质防治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与此同时,工程施工过程也需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并在施工中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4. 应急管理除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少,应急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需要及时采取救援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应急管理应该包括灾害预警、人员疏散、灾后评估等环节,通过科学而系统的应急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的破坏。

总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范的建立对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充分重视地质调查与监测、工程设计与施工、应急管理等环节,以规范化的手段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性灾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以下将对该办法进行介绍。

一、背景与意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的制定,旨在规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加强对治理工程的监督,确保治理工程的效果和质量,维护公共安全。

二、监督管理职责与机构1. 省级地质灾害治理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

2.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设立市县级地质灾害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在本地区范围内贯彻执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 崩塌和滑坡治理工程2. 泥石流治理工程3. 地面塌陷治理工程4. 地下水治理工程5. 斜坡稳定治理工程6. 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责任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明确工程目标和实施方案。

2. 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施。

3. 监督施工过程,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工期和费用进行把控。

4. 报备、审批和备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

5. 开展验收工作,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达到预期目标。

6.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情况。

五、监督管理手段与措施为了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国家采取了多种手段与措施:1. 加强技术研究与创新,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技术水平。

2.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标准体系,规范治理工程的实施。

3. 强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流。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标准是对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监测、防治和治理等工作提出的要求和规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频率、危害程度、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科学性是指地质灾害标准应当符合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监测、防治和治理等技术要求。

先进性是指地质灾害标准应当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反映地质灾害防治的最新发展水平。

可操作性是指地质灾害标准应当具有明确的技术指标和操作规程,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实际操作。

适用性是指地质灾害标准应当适应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频率、危害程度等不同情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地域性、季节性、气候性等特点,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调研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分析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监测、防治和治理等技术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调研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监测、防治和治理等技术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调研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监测、防治和治理等技术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调研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监测、防治和治理等技术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和技术要求。

地灾评估规范(全文)

地灾评估规范(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Z×××-200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Code for risk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征求意见稿)2007-××-××发布2007-××-××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本标准为新编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 2000)3 术语、定义和符号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3.1 术语和定义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disaster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geological function probably resulting in disaster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disaster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标准是为了规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首先,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对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制定地质灾害标准时,需要考虑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频率、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及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质材料等地质条件,从而确定相应的防治标准和措施。

其次,地质灾害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和救援等方面。

预防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如加固山体、植树造林、疏浚河道等。

监测是指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警是指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通知相关部门和群众采取防范措施。

应急和救援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再次,地质灾害标准的执行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涉及地质、环保、公安、民政、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地质灾害标准的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与否和程度大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每个公民都应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标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全社会要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活动等造成危害的事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地质灾害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背景。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地质灾害标准的内容。

地质灾害标准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分类、危险性评价、防治措施、监测预警等内容。

其中,地质灾害的分类是地质灾害标准的基础,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可以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危险性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监测预警是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地质灾害标准的作用。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评价,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质灾害标准可以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质灾害标准还可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四、地质灾害标准的实施。

地质灾害标准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地质灾害标准的宣传推广,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研机构应加强地质灾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地质灾害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推动地质灾害标准的实施。

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构造运动、地下水、地下岩体结构和自然力等因素作用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性事件。

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造成了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建立和实施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一、制度目的和基本原则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旨在规范地质灾害预防、应对、监测等工作,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其基本原则包括科学防范、综合治理、依法应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

1.科学防范:依据地质学原理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预防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2.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地质灾害,包括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

3.依法应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灾害应对方案,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保障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4.安全第一: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5.预防为主: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达到事前预防的效果。

二、管理制度的内容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资源统一调配等方面。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监测工作,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2.灾害风险评估:对潜在的地质灾害点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为灾害防范提供参考。

3.应急预案制定: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资源调配等。

4.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质灾害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灾害应对能力,增强应对灾害的紧迫感。

5.资源统一调配:建立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调配,保障灾害应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制度实施和监督地质灾害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共同配合,形成合力。

同时,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

地质灾害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制定地质灾害标准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标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的预防、监测、治理和应急处置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质灾害标准应包括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按照其形成原因和危害程度,可以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明确其危害程度和防治要求。

其次,地质灾害标准应包括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标准。

通过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标准应明确监测手段和预警指标,确保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再次,地质灾害标准应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和防范标准。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制定相应的治理和防范标准,明确治理措施和防范要求。

比如,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植被覆盖、加固边坡、减轻坡面荷载等措施进行治理和防范。

最后,地质灾害标准应包括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标准。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应能够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标准应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制、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确保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

总之,地质灾害标准的制定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标准应包括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分级标准、监测和预警标准、治理和防范标准,以及应急处置标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只有通过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标准,才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质灾害术语标准体系的规范
作者:张艳玲
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05期
1 地质灾害术语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国家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列为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森林火灾、溃坝、决堤险情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

2011年6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推进,需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指导思想,以地质灾害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作为支撑,以相关标准作为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技术准则。

因此,地质灾害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成为了我国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必备因素之一。

2 地质灾害术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相继制定发布了多项与地质灾害有关的标准和规范,如:GB/T 14157—1993《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工程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岩溶地质术语》、 GB/T 14158—19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
1∶50000)》、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DZ/T 0097—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1)等。

以上现行的标准之中,均包含有关术语的定义和解释内容。

但各个标准中均只对自身所涉及的地质灾害相关专业名词进行了定义,并且各个标准中存在着对同一个术语的重复定义或不一致的定义,缺乏统一的术语及其定义。

将目前国内的标准中有过明确定义的地质灾害术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地质灾害术语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不存在——目前国内没有针对地质灾害术语的国家标准。

(2)不全面——不同标准仅对部分地质灾害进行了相关定义,有相当一部分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相关的内容并未包含在现有的标准中;近年来出现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未在现有的标准中得到阐述。

(3)不统一——我国现行的和正在拟定的各类标准中针对同一地质灾害的术语、定义不统一。

(4)不准确——部分术语的英文注释与国际通用术语不符,存在错译现象,需要国际标准的中英文对照及注释。

3 地质灾害术语标准体系与参考标准
3.1 地质灾害术语标准体系
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为填补国内地质灾害术语标准空白,拟制定地质灾害术语标准,地质灾害术语标准体系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其中包括基本术语、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实验测试(见表1)。

3.2 地质灾害术语参考标准
可供参考的主要标准见表2。

4 典型地质灾害术语实例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地质灾害术语使用混乱及存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制了地质灾害术语标准规范,列举几个典型案例如下。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广义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变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狭义的地质灾害是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为基础定义的,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滑坡 landslide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其二指该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崩塌 falling
陡崖前缘的不稳定部分,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下坠滚落的现象。

泥石流 debris flow
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 surface collapse
地表的岩、土体在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过程与现象。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下降的地质活动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地裂缝 ground fissures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调查 survey of geological hazard
用专业技术方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状况和形成发展条件的各项工作的总称。

地质灾害评价 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监测预警 monitoring warning
基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及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一定范围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变体为监测对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和灾变诱发因素信息实施动态监测,通过对变形因素、相关因素及诱因因素信息的相关分析处理,对灾变体的稳定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排水工程 drainage works
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是拦截、排导地表水减少对滑坡的入渗影响,或降低滑坡地下水位提高稳定性的工程。

抗滑桩工程 anti-slide pile engineering
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稳定边坡。

应急值守 operate geo-hazard emergency monitoring duty
指为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确保政令畅通和信息及时报告,在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安排专人负责值班守护的工作,是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关键环节。

应急响应 geo-hazard emergency response
指各级应急组织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实际情况,按照应急预案采取各种有效处置措施,为避免灾害的进一步发生、降低灾害影响所进行的一系列决策、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行动。

应急处置 geo-hazard emergency treatment
指为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所采取的紧急调查和防灾减灾等行动,是整个应急响应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技术工作阶段,一般可分为险情应急处置和灾情应急处置两类。

5 结论
地质灾害术语目前存在使用混乱的情况,国内缺乏针对地质灾害术语的国家标准,存在部分地质灾害相关术语定义缺失、解释不足、交叉、重复等问题。

开展地质灾害术语制定工作,规范地质灾害术语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潘懋,李铁锋. 灾害地质学(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吴树仁,石菊松,等. 滑坡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第一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殷跃平,吴树仁,等. 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第一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第一版)[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