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表.doc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
(更新时间:2013年6 月)姓名王向宏出生年月1960.1 所属教研室篮球
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职称副教授
获导师资格时间2001 开始指导研究生时间2002
备注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王向宏,男,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课程,兼任武术与表演学院副院长。
曾从事专业篮球训练,参加过全国专业级别篮球比赛;担任过全运会篮球预选赛裁判员;从事过青少年篮球训练工作,带队参加过全国青年篮球锦标赛及北京市各类篮球比赛,获得冠亚军等好成绩;从事过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和竞赛管理工作,多次代表北京获得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冠军。
担任研究生导师十余年间,目前指导过18名研究生,研究范围涉及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领域。
本人研究领域为篮球教学训练、篮球竞赛及竞技体育发展领域,参编过多本篮球教材、主要负责过部委级课题和北京市管课题的研究,主编过市级精品教材,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目前担任的社会兼职有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副秘书长,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体游泳研究生导师介绍

北京体育大学专业课导师简介--崔燕2005-8-29 17:10:48 北京体育大学考研共济网点击浏览:227次·[考研一站式]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考研一站式]北京体育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崔燕,女,出生于1955年,33623 0371970年参加工作。
在吉林体工队、国家速滑队受训。
在运动生涯中曾多次,多次打破全国速度滑冰记录,并代表国家出访比赛。
kaoyantj198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系本科,获学士学位,同年后留校,在游泳教研室任职。
同济大学四平路1990年被评聘为讲师,共济网1997年获日本信州大学教科教育硕士学位。
共在日本留学和任职期间,增担任日本三协精机速滑部教练(1992),日本信州大学教育学部、红十字会看护学校任讲师(1997-1998)。
共济网1998年回国,继续在游泳教研室工作趔任轮滑组组长。
2001年被聘为副教授。
kaoyantj任职以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和集体活动。
热爱本职工作,本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一直工作在游泳、轮滑、滑冰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第一线。
担任全校本科、专科、进修班的游泳普修课教学、轮滑选修课教学、滑冰专项课,教学中积极钻研教法,治学严谨。
在多年的教学训练中曾培养运动健将一人,一级运动员二人。
带领学生参加北京市滑冰比赛,获第一名。
在日本任教期间,所教运动员有四人在全国比赛中获一至四名,有两人获世锦赛冠、亚军。
1989、1991指导专项学生论文,一人被保送研究生,二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其中三年教学考核成绩优秀。
正门对面在科研工作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工作,共完成论文、教材、专著、声像教材、调研报告等十二项次,约25万字左右。
滑冰教材和声像教材已在我校的教学中使用。
一篇论文在日本获产经新闻、文部省优秀论文奖。
三篇论文在全日本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并登载。
完成出版两本专著,均为第一作者。
新时代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

322021年10月刊(总第102期)新时代中小学武术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马威威1,丁传伟2,江 艳1(1.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191;2.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100191)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和实践创新,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育德”和“育体”等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充分挖掘武术中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在中小学武术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成为当下武术研究的热点。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武术的功能特点,找寻与思政元素相契合的切入点,提出要契合立德树人主题,充分挖掘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转变传统育人观念,更新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教师思政能力,促进“武术”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兴趣,活化武术课堂氛围,为更顺利地在中小学武术课堂中融入课堂思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武术;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可见,课程思政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在这一时期通过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十分重要。
尽管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武术课堂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小学武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优势,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亟须解决。
1 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课程思政是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实可行地将思政元素贯彻于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各个课程之间的互相作用,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课程思政是学校进行的政治、综合素质、专业课这3种思想品德课程;从狭义上讲,课程思政是指将政治思想教育与已经存在的课程相融。
课程思政的内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身为一名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教师需要做到爱国敬业,牢记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言传身教,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解惑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青少年武术正压腿与“O”型腿形成关系探究

742021年10月刊(总第102期)青少年武术正压腿与“O”型腿形成关系探究江 艳1,丁传伟2,马威威1(1.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正压腿为切入点,探寻武术与青少年“O ”型腿之间的关系,并针对“O ”型腿形成原因及正压腿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其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合理的改善建议,从而避免由于压腿不当造成损伤或膝内翻等腿部畸形,同时为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武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武术正压腿;“O ”型腿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能修养身心,但是一提到“O ”型腿,很多人会想到武术运动员,这到底是对武术的刻板印象,还是武术真得会形成“O ”型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O ”的型腿形成是有很多因素的,如刘鹏、宋淑华等人通过数据测量发现,有23.6%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腿型问题,其原因包括不适宜的运动方式、运动类型或强度等;李雪在《体育与健康》一书中对“O ”型腿做了解释,其表示缺乏体育锻炼或走路姿势不正确会使大小腿两侧肌肉韧带力量不均衡导致“O ”型腿。
综上,“O ”型腿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且众多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不适宜的运动方式、类型或者错误的体育锻炼容易产生“O ”型腿。
虽然关于习练武术是否导致“O ”型腿的直接原因的论文屈指可数,但是相关文献阐述也间接说明了动作不当会导致“O ”型腿的形成。
因此,本文基于解剖学角度,以武术正压腿为切入点,试图找到武术与青少年“O ”型腿的形成关系,并提出武术正压腿动作正确训练方法以及合理的改善措施。
1相关概念界定1.1 “O”型腿概念“O ”型腿又称罗圈腿,即膝内翻,其形成不仅会改变膝关节局部软组织的力学状态,还会改变邻近的髋关节和脊柱的力学状态。
以标准解剖学姿势站立,身体直立,两足并立,足尖朝前,两足内踝能相碰,但两膝不能靠拢即为“O ”型腿(图1),表现为膝关节处胫骨内旋,而两膝盖分离的大小即“O ”型腿程度的标志。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学专业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陆一帆,男, 运动生理博士,运动医学教授。在过去的数年间,主持承担过大量 的重点科研项目,保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奥运项目,总局重点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项目,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等数十项。近 5 年,主编出版专业书籍 5 册, 参与编写书籍超过 300 万字。发表大量的专业论文。
资料来源育明教育官网:(考博分校) 考博考试信息、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考博分校
育明 考博分校 资料来源: 考博资料、辅导课程 咨询育明考博刘老师
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 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曹建民,副教授,男,1961 年 7 月出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对运动员物质代谢 机能及免疫能力的影响、运动营养的补充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超长时间运动时代谢规律 和营养补充的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运动性贫血机制和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性贫血 标准的研究。
谢敏豪,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男,1960 年 8 月生, 1983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运动生物化学博士。曾任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国 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运动与激素调控及代谢,中药调整 运动性身体机能失衡的机制研究与应用,运动营养,机能评定。北京体育大学人体运动 科学系现有(国内体育系统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两个省部 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研究中心"和北京 市教委、科委联合重点实验室"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实验室"。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更新时间:2013年6 月)姓名史清钊出生年月1969.11 所属教研室保健康复学历大本学位学士职称副教授获导师资格时间2011 开始指导研究生时间2012备注硕士生导师个人简介一、基本情况:1994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
现为保健康复教研室专职教师。
曾担任多个运动队队医工作,有较丰富的治疗运动损伤的临床经验。
二、研究方向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方法的研究。
三、教学科研情况多年来,为我院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及函授生主讲多门课程,包括《针灸学》、《中医养生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等。
2008年起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专业方向课程。
参与编写教材4部;主编了《针灸学》教材1部。
在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持或参加的学术研究课题:1.主持2013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不同静蹲练习方法中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及生物力学分析2.主持北京市教委课题“火针治疗末端病作用机理研究”(2008-2011)3.参加并完成课题:部委级课题1项,市局级课题2项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1、火针治疗对跟腱末端病大鼠跟腱区组织病理变化影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5。
2、火针治疗对跟腱末端病大鼠跟腱止点IL-6与iNOS表达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7。
3、推拿与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比较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6,5。
4、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调查与治疗方法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我国高水平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303)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强,具有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并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初步编程能力。
3.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2.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3.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商业化与发展三、修业年限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四、培养方式1.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群体智慧,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
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实施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度的规定》。
2.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3.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研讨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校内学院范围以上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通过联合培养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资助博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5.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
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
五、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开课学期 备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秋季体育教学论及研究进展 60 3 秋季 必修课运动训练学及研究进展 60 3 春季第一外国语 40 2 第二外国语 40 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 40 2 春季 秋季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前沿研究 603 秋季教育学原理 60 2 秋季教育哲学引导 40 2 秋季网球运动 2 春季 选修课高尔夫球运动 2 秋季选修一门合计 112.考核方式本专业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
论文指导教师简介

论文指导教师简介亓圣华简介1992.9-1996.7就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9.9-2002.7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训练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3.9-2006.7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7.9-2009.7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方向。
1996.9至今济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本科所学专业为体育教育,硕士所学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在运动训练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是本人的研究方向之一。
攻读博士学位所学专业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向为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田庄简介田庄,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足球运动训练与教学彭成简介彭成,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篮球运动训练与教学张武简介张武,男,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现担任体育学院排球普修、排球专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公共体育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张荃简介张荃,男,1963年4月生人,副教授,硕士毕业学校: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毕业时间:1985.7教学方面: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业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工作;大学体育课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工作。
科研方面:先后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二部(副主编);负责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项,参省级与课题四项。
社会兼职: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山东省足球裁判员二级讲师;担任山东省学生体育竞赛组织工作。
闫民简历闫民,男,1970年8月生人,讲师。
学习经历:1994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武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0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
2005年9月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获教育学博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坚持低氧训练的研究方向,发表有关间歇性低氧训练,高住低训等文章共29篇,独立完成和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3篇。论文入选国际国内一级会议16篇,专题报告9篇,大会墙报7篇,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英文口头报告1篇。于2009年出版«低氧和运动经雄激素-雄激素受体途径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学术著作1部。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
(更新时间:2012.6)
姓名
叶鸣
出生年月
1975பைடு நூலகம்2月
所属教研室
运动生理生化教研室
学历
博士
学位
博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获导师资格时间
2008年
开始指导研究生时间
2009年
备注
硕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叶鸣,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生化教研室老师,于2007年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副教授职称,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现研究方向一是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蛋白质作用及其机制,主持并完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课题«高住低训对雄激素受体影响的研究»1项,主持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泛素蛋白酶体在低氧暴露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中的作用»1项,主持北京市人才强教项目«Akt-FoxO通路在低氧暴露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中的作用»1项,作为第二、第三负责人参与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等7项。研究方向二是2010年开始参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运动与女性骨健康»创新团队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第三阶段—绝经后中老年妇女健骨方案效果及评价的研究工作,作为第三负责人参与并完成中老年女性运动不足/过量骨量减少的风险因素及评估体系研究(2006BAK33B00),作为第三负责人参与“女性三联征”发病现状、特征及综合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10B055),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并参加国际国内会议9篇,其中«Effects of one year Bone Building Exercise on Postmenopausal Women's Bone Mass in Beijing»入选2012年伦敦奥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