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

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② 针织厂的产口全部合格。

“部”与“不”是同音词,读“bù”,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全部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合格了。听为“全不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是次品。

③ 她太骄气了。

“骄气”和“娇气”是同音词。“骄气”的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作风,“娇气”意志脆弱、不肯吃苦、习惯于享受的作风。“她太骄气了”读出来站人不解是哪种作风。

同音词读者看了原文就会明白其具体意思,但听话人听起来不易分辩,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四、词义不明,导致歧义

①山上有许多杜鹃

“杜鹃”既可以是一种花,又可以是一种鸟。

②他家有许多葡萄

“葡萄”既可以是指果实,又可以是指树木。

③这是个风流人物

“风流”既可以指有功绩又有文采,又可以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还可以指跟男女间的放荡行为。

④对这个报告,你有什么看法

“看法”既可以是指客观公允的见解,又可以是指站在个人立场、情感的意见。

⑤这是一部解放前的影片

“解放前”可指解放前拍摄的,也可理解为反映解放前内容的。

五、词性不明,产生歧义

①我跟父亲打猎

“跟”是动词,就是我跟着父亲去打猎;“跟”又可以是介词,就是我与父亲打猎;还可以是连词,就是我和父亲两人一同去打猎。

②修改方案

“修改”是动词,是支配性的动作行为,“修改方案”就是动宾关系的短语;修饰性的词语,“修改方案”就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

六、因结构划分不同而形成歧义

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上有不同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死的是狗;也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意思是猎人被狗给咬死了,死的是猎人。

② 许多李老师的事迹

“许多李老师的事迹”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事迹”,定语是“许多李老师”,即被称为李老师的许多人的事迹。还可理解为另一种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李老师的事迹”,定语是“许多”,即李老师的许多事迹。

③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我写不好”有歧义。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由我写不合适,让别人写合适。另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我因水平问题写不好。

五、因句式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同一个句子或同一个短语,在句式上有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鸡吃了。

“鸡吃了”是主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是被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意思是鸡被吃掉了。我们给它增加句子内容,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就更好理解了。“鸡吃了,狗还没吃呢。”主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狗还没有喂呢。被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了,狗还未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

② 中国队战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中国队战胜了美国队”是主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中国队获得了冠军;是被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被美国战胜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六、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划界不清,形成歧义。

①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的和除以2的商,即身长=(头长+尾长)/2;另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除以2的商的和,即身长=头长+尾长/2。

②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种意思是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另一种意思是一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

七、因语义不明而形成歧义

语言中,孤立的词(除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外)有多义现象,而一些短语和句子孤立起来看也会语义不明确,产生歧义。

① 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十分明白。⑴我要炒肉丝,你要粉蒸肉。意思我要吃的东西是炒肉丝。⑵你把油拿来,我要炒肉丝。意思我要炒的东西是肉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