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解析』

合集下载

歧义语句分析

歧义语句分析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 犬、狂犬的决定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 烈拥护和支持。
例6、他原来住在这里。
[不同理解] “原来”既可作时间名词,也可作副词。
词性不同造成歧义
例7、他的笑话讲不完。
“笑话”可指能引人发笑的谈话或故 事,也可指供人当作笑料的事情。
例8、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内容不健康。
词义不同造成歧义
例9、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 来,他手里还提着一篮水果。
2、妈妈,我想起来了。
这句话中的“起来”有两种读法,两种意 思。轻重音造成歧义,可以利用异读法消除歧 义,“起来”一重读qǐlái,一轻读qilai。结构 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以利用增删法消除歧义, “想起来”可以改写为“想起床”,或者“想 起这件事来”。
3、连鸡也不吃。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意思是食品不 好,另一种意思是胃口不好。语义关系不 明造成歧义,可以利用语境法消除歧义。在 “连鸡也不吃”前加一句话“这东西丢在 地上”,或者在“连鸡也不吃”之后加上 一句“难怪人长得这样瘦”,有了语境, 歧义自然消失。
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语句
歧义语句
一、造成歧义的原因
例1、这个人好说话,你去找他说吧。
[不同理解]“好”既可读作hào,“爱好”、“喜 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易于”、“便于”
例的意2、思。这个人头发长得怪。
[不同理解]“长”既可读作zhǎng,“生长”的意 思;也可读作cháng,“长度长”的意思。
4、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和家里 赌气跑到北京来打工,这是她的不对 。
“她”指代不明,可以指三妹,也可以指 葛姐。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可以利用改换法 消除歧义,“她”改为“自己”,或者改为 “葛姐”。

高考语文歧义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歧义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歧义句知识点语文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很多学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语文考试中,歧义句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歧义句是指在语义上具有多种不同理解方式的句子,给人带来困惑和疑惑。

掌握歧义句的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获取高分的机会。

一、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在句子中某个词汇的用法具有多义性,导致句子的含义不明确。

这种歧义可以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中。

例如:他在车前停下了。

这句话中的“停下”一词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停在车前,二是停下他的车。

考生需要根据句子的语境,仔细推敲句子的意义。

二、结构歧义:结构歧义是指句子在语法结构上的不明确性,导致句子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例如:她伸出玉手。

这句话中的“玉手”可以被理解为她用玉石做的手,也可以被理解为她的手比喻为玉石般美丽。

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句子的具体含义。

三、语序歧义:语序歧义是指句子中的词语顺序导致句子意义不明确。

例如:推着车的是他亲弟弟。

这句话中的“是他亲弟弟”可以表达两种含义:一是他是推车的人的亲弟弟,二是推车的是他的亲弟弟。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解决这种歧义。

四、上下文歧义:上下文歧义是指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使得句子的含义模糊不清。

例如:我把她打了一记。

这句话中的“打了一记”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打了她一个耳光,二是记住了她一件事。

考生需要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掌握以上四类歧义句的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歧义句经常出现在阅读理解题、填空题和翻译题中,对考生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考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提高自己对歧义句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掌握歧义句的知识点,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词汇积累,熟悉常见词汇的多义性。

多读多练,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对于理解句子的语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善于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理解句子的成分和关联关系。

辨析歧义句

辨析歧义句

辨析“歧义”句的常见方法歧义句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句子。

自2004年起,歧义句的理解与辨析便成为高考的热点。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辨析方法。

一、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音。

例如:⑴这里房间本来就多,空房间做什么用?【解析】一个句子中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句中“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例如:⑵她看不上这种级别的明星演唱会。

【解析】一个句子中如果某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那么,这个句子就可能是歧义句。

例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看不到”。

三、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兼类。

例如:⑶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解析】句子中有些词语由于兼有两种词性,在使用时可能引起歧义。

例句中“锁”可以是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是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四、分析句子重音是否可以落在多处。

例如:⑷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解析】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句中重音如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少;重音如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多。

五、分析句子是否能在不同位置停顿。

例如:⑸我看病一定能很快治好。

【解析】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有时就会不同。

例句如果在“看”后停顿,则表示“我对病情的一种估计”;如果在“病”后停顿,则表示“我医术高明”。

六、分析修饰词语能否修饰不同成分。

例如:⑹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刘伟的表哥。

【解析】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如果能够同时修饰后面的成分,则有可能产生歧义。

例句中“前几天才认识的”既可作“刘伟”的修饰语,也可以作“刘伟的表哥”的修饰语。

七、分析句中代词指代成分是否明确。

例如:⑺我看见刘小明扶着王大伯过马路,他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

【解析】在某一个句子中,如果代词指代的对象不明确,句子往往会产生歧义。

公务员考试病句、歧义句讲解

公务员考试病句、歧义句讲解

语句表达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见题型之一,主要包括病句判断、歧义句辨析两类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词语的准确表达、语句结构的合理安排、语气语调的理解等,因此对考生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考生对语言的理解达到很高的水平。

本文中国家公务员网提供了几种常见病句类型供考生备考查阅。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语句表达题的几种常见病句类型如下:(一)用词不当例: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

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

“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

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北京”是“季节”,主宾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1)主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①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②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①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②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

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4)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谓语“成为”,宾语残缺。

应在最后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成分赘余(1)主语有多余成分;(2)谓语有多余成分;(3)宾语有多余成分;(4)定语多余;(5)状语多余;(6)补语多余。

例: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

“诸”是“之于”的意思。

删去“诸”或“于”即可。

(五)结构混乱(1)词序不当。

『歧义句解析』

『歧义句解析』

歧义句子产生之因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1、这个人好说话。

(“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

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真不少)(89年高考题)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没有把握)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两人都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一个说)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004年全国卷一)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9、正站着一位踢/破足球的人。

(踢的就是破足球) 正站着一位踢破/足球的人。

(把足球踢破了)10、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二)多义词引起歧义1.这真是好球。

(即可指球的质量优良耐用,又可指精彩的进球)(名词多义)2.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即可理解为“回忆”,又可理解为“希望、打算”)3.他倒了一杯水。

(“倒”可指“泼掉”,也可指“斟上”)4.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5.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可指“瞧不起”,也可指“无条件看”)6. 她们会不会表演。

(可指“没能力表演”,也可指“不表演”)7.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歧义句辨析在地方公务员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时常出现,考生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首先要知道歧义句有哪些类型。

行测考试中,歧义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一、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结构关系不同,例如:1. 学习材料进口彩电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动词“学习”可以支配名词“材料”,也可以修饰“材料”做定语(“进口彩电”可以作同样分析)。

动词和名词组合时,如果动词既可以支配名词也可以修饰名词,这样就容易产生歧义。

2. 学生家长医院食堂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这样产生两种意义。

“学生”既可以修饰家长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家长”并列,表示并列关系(“医院食堂”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名词与名词组合时,如果前一个名词既可以修饰后一个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后一个名词构成并列关系,这样也容易产生歧义。

3.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这两个短语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主谓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经济”可以修饰“困难”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作主语和“困难”构成主谓关系(“思维科学”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如果一个名词可以跟它后面的词语(这个词语词性不确定)可以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短语就有歧义。

(二)层次组合不同,例如:1.一个工人的建议一个工人的建议︳偏︳︳正︳︳偏︳︳正︳︳偏︳︳正︳︳偏︳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工人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工人提出的建议,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2. 我们三个一组我们三个一组︳主︳︳谓︳︳主︳︳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三个人分成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就三个人,我们分成一组。

产生这两种理解也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引起的。

3. 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动︳︳宾︳︳定︳︳中︳︳定︳︳中︳︳动︳︳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敌人”的“哨兵”,这两种意思也是由于层次组合的不同而引起的。

歧义病句的6中情况

歧义病句的6中情况

歧义病句的 6 中情况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

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读 者产生误解,那就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我们称之为歧义。

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修饰“遇难者”还是修饰“家属”不够明确;C 句是希望“别送礼究竟是孙燕拍摄的还是别人给她的拍的,也不够明确,于是 都产生了歧义。

歧义产生的原因很多,一般说有六种情况: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的“此”指代不明。

词多义造成歧义。

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 2002 年世界 为“没条件看”。

3、词语兼类造成歧义。

如:这辆车没有是(2004年全国卷W )A 、数百位遇难者的亲属出席了 隆重的葬礼B 、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C 、教师节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D 、这是名模孙 燕摄于 2002 年 11 月的照片该题 A 句中 数百位”究竟是品”只送“祝福” ,还是都不希望,不够明确; D 句中的“照片”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该句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2、杯足球赛。

该句中 看不上”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4、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该句中,警察愤慨的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语意不明。

5 、句子结构不清造成歧义。

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该句的停顿停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在“禁止”后意为“取缔”。

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结构不清,产生了歧义。

6、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

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引起了歧义。

歧义句剖析及真题解析

歧义句剖析及真题解析

歧义句剖析及真题解析第二节歧义句剖析及真题点拨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

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

歧义句主要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三种类型。

一、语音歧义能够导致歧义的语音特征主要有重音、停顿、声调、语气和语调。

句子的轻重音、停顿点、语调等的不同均可以使句子意思有所变化,所以考生在运用汉语时,一定不要陷入误区。

例题1.(2007年河南省第1题)选出没有歧义的句子()。

A.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B.我们计划请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来我校作报告C.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D.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不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因停顿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A项“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与“反对/你的游行/的人不少”,停顿的不同,造成两种意思;B项“著名”是用来修饰“学者”还是“教育家”还是两者兼有,不明确;C项“A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与“A 国对/B国的进攻/早有准备”,可有两种理解。

只有D项是没有歧义的。

故选D。

例题2.(2003年山东省第22题)下面的四句话中有一句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请把这个有歧义的句子找出来()。

A.捉住老鼠的花猫B.袒护孩子的妈妈C.残害百姓的匪徒D.审判罪犯的法官【解析】语句停顿在“袒护”后面和“的”的后面产生不同的意思,前者是个动宾短语,表示对“孩子的妈妈”有“袒护”,而后者则表示“妈妈”在“袒护孩子”。

故选B。

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大多都是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造成的,如果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

例题1.(2007年河南省第3题)请选出有歧义的句子()。

A.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无所有的B.去趟西安,他就买了三件礼品回来C.成功是赢得了整场战争,而不是赢得每一场战争D.他叔父原来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数学教师【解析】“原来”有两层意思,既可以表示“以前”,也可表示“原来如此”,则D项句子既可理解为“他叔父以前在上海当教师”,又可理解为“突然知晓了他叔父在上海当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句子产生之因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1、这个人好说话。

(“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 是“归还”之意)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

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真不少)(89年高考题)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没有把握)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两人都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一个说)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004年全国卷一)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正站着一位踢/破足球的人。

(踢的就是破足球) 正站着一位踢破/足球的人。

(把足球踢破了)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二)多义词引起歧义这真是好球。

(即可指球的质量优良耐用,又可指精彩的进球)(名词多义)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即可理解为“回忆”,又可理解为“希望、打算”)他倒了一杯水。

(“倒”可指“泼掉”,也可指“斟上”)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可指“瞧不起”,也可指“无条件看”)她们会不会表演。

(可指“没能力表演”,也可指“不表演”)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以上为动词多义)船已启程,二日即到。

(可指“两天”,也可指“二号”)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个学生。

(可指“这一边”,也可指“每一边”)(数量词多义)他的笑话说不完。

(可指“他讲的笑话”,也可指“有关他的笑话”)(短语多义)三)兼类词构成歧义我要炒肉丝。

(形容词或动词)饭不热了。

(动词,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形容词,饭凉了)他原来住这里。

(名词,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副词,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我过去看了,你也去看看吧。

(可表“以前”,也可作为动词“过去”)县里通知,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只能在15日这天去县里。

)楼下有辆自行车没锁。

(动词或名词)-->(可作为“车上没有锁”,也可作为“有锁但没有锁上”)我们要学习文件。

(动词或形容词)-->(可作为“学习的文件”,也可作为“将要学习一些文件精神”)四)结构不明产生歧义新的国家的领导人(形容词管辖范围不确定)围剿土匪的部队(动词管辖范围不确定)两个朋友送的小花瓶。

(数量词管辖范围不确定)教师节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2004年全国卷四)(副词管辖范围不确定)哥哥和弟弟的朋友。

(连词管辖范围不确定)对他的帮助(介词管辖范围不确定)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1996年高考题)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2003年高考题)五)关系不明引起歧义开刀的是他父亲(1989年高考题)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

(2004年高考题)那些人连我都看不起。

她的花棉袄罩着绿上衣。

(花棉袄可能在绿上衣上面,也可能绿上衣在花棉袄上面)修车的人急坏了。

(可做为“车主”,也可做为“修车工人”)“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鸡不吃了。

”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抑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的。

“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

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

两个中学的老师六)指代不明引起歧义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一)当他把证书发给小张时,他对他笑了笑。

(他对小张笑,还是小张对他笑?)李明告诉张伟,他爸爸出差了。

(谁的爸爸?)我和小王已经商量好了,下了课去打球。

(可做“我独自去打球”,也可做“我和小王一块去打球”)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2004年全国卷一)昨天,这位原河海大学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顾宏玉已办好一切手续,正式就任琼花集团总经理。

(是原来的河海大学的;还是河大原来的工商学院党委书记)七)省略不当引起歧义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1992年三南题)(谁来到这里?孩子们,还是李大伯?)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

(1992年三南题)(谁在医院工作?他,还是儿子?)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

(谁提包?张原,还是老人?)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八)误用标点引起歧义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五、消除歧义的方法1、补充语境法如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2、更换词语法如45、两个中学的老师可改为:两所中学的老师或两位中学的老师3、调整语序法如45-47题4、增删词语法如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可改为:他已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或他还欠1000元(人民币)。

5、补全省略法如41-44题6、改变结构法如25、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7、明确指代法如38-40题8、增加标点法如8、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如48、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六、练习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分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B.走进新建的师范学院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他的父母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其母校任教,这次作为校方代表,千里迢迢也赶到北京来了。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此浩大、迅速的城建规模,是广州建国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

B.国务院有关官员最近强调,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C.我一定说服妈妈和你一同去,这样你在路上就有个伴儿了。

D.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任何错误都可以补救和纠正,人一下子多出好几亿,谁有本事予以“纠正”呢?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目前,在我市实行教师聘任制是有条件的。

B.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是一流的。

C.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D.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痛打落水狗”是鲁迅先生向革命人民发出的彻底消灭敌人的战斗号召。

B.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C.“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D.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个观点,最近报刊上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那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的墓。

C.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答案1、C (A是老王惊讶还是我们惊讶?B“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院”还是“实验大楼”?D“其”指代不明,他?父?母?)2、B (A广州怎么能建国?可调序为“建国以来广州”或改“建国”为“解放”。

C 是我和你一同去还是妈妈和你一同去?D可以理解为解放以前的三十年,即“建国前∕30年”;也可以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即“建国∕前30年。

)3、C (A句的“有条件”是有歧义的。

即可指我市已具备了有关的条件,也可能是指实行聘任制有一定的限制,不是无条件的。

B句的“保管”有歧义,一是“保证”的意思,读的时候停顿在“种子”后面;一是保存管理的意思,读的时候停顿在“保管”后面。

D句“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针对饮水很少的人说的,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一是针对饮水过多的情况说的,如在运动后大出汗的情况下,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

)4、A (B句的“没有”管到哪里不明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是导师的建议呢,还是他自作主张的呢?不明确。

C句的“这”指代不明,可以是指“有偿新闻”这种现象,也可以是指“…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件事。

D句有歧义。

一种理解是主语是“主管领导”,“同意”是谓语,以下全是宾语。

一种理解是“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这件事作主语,以下的是谓语。

按前一种理解,要处分的是“占用耕地建房”的人;按后一种理解,要处分的是“同意占用耕地建房”的主管领导。

)5、B (A 我是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呢还是认为“异议”正确?C句时间交待不清。

“在古代”这一时间状语修饰了整个句子;而“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只能是现代的事情。

可改为“古代的这类音乐作品流传到现在,只有文字记载……”D可以理解为我一个人存钱,总经理和副总经理都不知道;也可以理解为我和副总经理两人存钱,总经理不知道。

)歧义专项精练25题1、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吸烟不得非典无证据B.大步走向文明的秦皇岛C.快餐厅放音乐该不该付钱D.美预案两院支持总统无法否决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我看见他们父子见面后高兴极了B.他普通话说得真漂亮C.你这个孩子真不懂道理D.我去做手术3、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省旅游局落实优惠刺激旅游热情B.瘦肉精不能检测就不能收费C.客轮沉江只剩货轮D.我省低保人均月救助金全国最低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目前,在我市实行教师聘任制是有条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