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紫色》电影叙事学解读
《 紫色 电影叙事学解读
陈发长
《 紫色》是艾丽斯 ・ 沃克 的代表作 ,书信体 的写作特 点和 黑人女性寻求 身份 认 同使得作 家和作品一度成 为焦点 。 《 紫 色》描写美 国南方乡下女子 西莉 一生的故事 。1 9 8 5 年被改编 搬 上 荧 幕 。导 演 是 享 誉 艺 术 界 的史 蒂 文 ・ 斯 皮 尔 伯 格 ,他 给 予 《 紫 色 》 以惊 人 的 戏 剧 性 和 丰 富 的 想 象 。本 文 以 电影 叙 事 学 的角度作为切入 点,从叙事 时间的交错 ,叙事 空间的转换和 叙事 习惯 的传承 与突破三个方面 透析 电影 《 紫色 》的叙事框 架和叙事方式 。 电影 叙 事学 是一 门结合 了叙 事学 和 电影研 究 的学 科 。 电影 叙事学 、绘画叙事学 、戏剧 叙事学等属于非 文字媒介叙 事 。叙事 不单 单表 现在 文 学方面 ,它表 现在 各个 领域 ,影 视 、绘画 、音 乐等 ,比如雕 塑拉奥孔的空 间叙事 和诗歌 的时 间叙 事。 电影叙 事学 ,以叙事 电影为研究文本 ,探 讨叙事 电 影 中 的 叙 述 者 与接 受 者 ,时 间 与 空 间 ,故 事 与情 节 , 视 点 与 结 构等叙事 问题 。 电影叙事 学不是关注 电影表 意的层面 ,而 是关注影片 的叙 事结构和叙事 功能 ,是对一个影 视作 品叙事 结 构 的 抽 象性 研 究 分 析 。西 莉 是 个 喜 欢 紫 色 的 乡 村 少 妇 ,从 童 年 起 便 在 逆 境 中 挣 扎 ,无 力 摆 脱 困 境 。未 受 过 教 育 的黑 人 女孩 西 莉 被 继 父 强 奸 后 ,又 被 迫 嫁 给 了 粗 鲁 、 凶 狠 的 黑 人 男 子 ,西莉称其为 “ 先生 ”。幸而 有妹妹奈蒂与之 相伴 ,泪水 中才 多 了一 些 欢 乐 。不 久 ,这 短 暂 的 幸 福 也 从 西 莉 身 边 消 失 了。在离别 的时候 奈蒂对西莉 发誓 “ 除 了死亡 ,什么也不 能 把 我 们 分 开 ” , 于 是 奈 蒂 无 论 到 了 哪 里 都 会 给 姐 姐 写 信 ,可 是都被埃尔伯特 扣留 ,直到有 一天埃尔伯特 的前妻秀格 ,一 个漂 亮独立 的黑人 女歌星 的到来 ,发现 了被藏起来 的信 ,并 且拯 救了西莉将近 麻木 的生活 。西莉离开 了埃尔伯特 ,开始 了 自 己的 人 生 ,期 待 着 有 一 天 能 与 妹 妹 重 逢 。最 终 , 奈 蒂 带 着 被 送 人 的西 莉 的儿 子 和 女 儿 归来 ,一 家 人 终 于 团 圆 。 插 了两个 插叙 ,一个是补 叙 ( 西莉遇见 了刚出生就被继父抱 走 的那个 女儿 ),另一 个则是追叙 ( 奈 蒂离开西莉后在非 洲 的生活经 历 )。主人 公西莉的顺时序叙述 构成 了影片 中的主 基 调 ,影 片 的 事 件 发 生 、 发 展 过 程 都 是 按 照 事 件 发 生 、发 展 的时 间顺 序 而 进 行 。使 用 顺 叙 手 法 , 可 以 将 事 件 介 绍 得 脉 络 清晰 ,首尾 完整 ,甚至 会起 到 由浅及深 、由表 及里的表达 功 效 。 同时 ,影片 中又 穿插 了两 个插 叙 ,一个 补叙 和 一个追 叙 。影 片 以第 一 人 称 叙 述 为 基 点 ,加 入 了插 叙 , 就 是 在 叙 述 中心事件 的过程 中中断叙 事 ,加入 与 情节或 任务 相 关的 内 容 ,然 后 再 按 照 中 断前 的情 节 继 续 叙 述 的 叙 事 方 式 。插 叙 的 常见形 式有补叙和追叙 。补叙是对情况和 时间做某些补充 , 般 并不发生在原来 的情节 ,仅仅是补 充原来叙述 的不足 , 丰富叙述 的 内容 。例如 ,影 片中西莉嫁给 “ 先生 ”后 ,与他 的孩 子 们 相 处 的 过 程 中 ,她 想 起 了 自 己 的 两 个 被 继 父 送 人 的 孩 子 。此 时 , 影 片 中赋 予 了 一 个 补 叙 , 西 莉 在 商 店 中遇 见 了 被 送 人 的 女 儿 —— 奥利 维 亚 。这 就 为 影 片 开 始 继 父 抱 走 了 刚 出生 的 奥 利 维 亚 的去 向 有 了 一 个 说 明 , 为 后 来 奈 蒂 在 非 洲 遇 见奥利 维亚埋下 了伏笔 。这段小插 曲结束后 ,影片继 续按照 西莉 的叙述进 行 。埃尔伯特 的前妻秀格来 访,她发现 了埃 尔 伯特所藏 的奈蒂给西莉 的信 。随着西莉和 秀格读信 的过程 , 影 片 插 入 了 一 个 追 叙 。追 叙 是 追 忆 过 去 , 追 忆 往 事 , 以 帮 助 读者 弄清 事情 的原 因,或对 情节进行追溯 性的叙述 。追叙 的 方法 主 要有 :通 过作 品中的人 物 自己和旁 人 的语 言 ( 像 对 话 、独 白等 )来进行插 叙;通过人物 的回忆、思念 、想象等 心理活动来进 行插叙 。电影 中,通过 西莉 的读信 ,奈蒂在 非 洲 的生活经 历 以书信 的纪实方法和西莉 的思念与想象共 同构 造 。追 叙 的 运 用 使 得 我 们 了 解 了奈 蒂 离开 西 莉 后 的生 活 , 丰 富 并 且 充 实 了 内容 。总 的 来 说 ,插 叙 手 法 增 强 了情 节 的 生 动 性 、深 刻 性 ; 补 足 了事 件 发 生 、发 展 的 前 因 后 果 ;为 刻 画 和 塑造任务 形象提供 了更 多的支撑 ,补 充人物和事件 ;使 文章 内容丰 富充实 ,结构 曲折有 致 ,对主要 情节起补充衬托 的作 用 ;使文 章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 ;使 中心事件或主要事件 更 加丰满、更加严密 。 内 部 聚 焦 固 定 视 点 , 并 且 融 合 了叙 述 视 点 交 错 的 叙 事 技巧 。顺 叙和插叙 的交 错使用使得影 片的张力和弹力 都有 了 很大 的延 伸空 间,为影 片的叙事模式 和框 架构建 了独 有的特 色 。顺叙和 插叙的交错 同样 为影片增 色添彩。影片打 破 了男 性叙述模 式的直线型和连 贯性 ,通过插入 西莉见到 自己的女 儿 和 奈 蒂 在 非 洲 的一 系 列 经 历 建 构 了独 特 的 叙 述 模 式 。 这 种 叙事 学是 后经典叙事学 和女性主义连 理而成 ,为叙事 学的发 展 和 女 性 文 学 创 作 提 供 了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因 素 。
紫色影评
《紫色》这部电影讲了四个女人的故事。
第一个女人----西莉西莉是影片的主角,长的丑,家境贫寒,继父曾强奸过她并生有两个孩子,这样的遭遇令西莉非常自卑,自卑导致西莉对生活逆来顺受。
西莉十六岁就在继父的命令下成亲,婚后的生活实际上使西莉成为了一大群孩子的辛勤抚养者,一个家庭的佣人,和一个男人发泄的工具,这是西莉的命运,如果不是后来桑的出现西莉的一生无疑将会是黑暗的一生、受压迫的一生、失去自由的一生、丢失自我的一生。
第二个女人----索菲亚索菲亚的悲惨结局与西莉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同情索菲亚的同时看到了西莉找回自我的难得可贵。
索菲亚本是一个与桑有类似性格的人,但她最终没有能够战胜命运。
这个曾经挺着大肚子与男朋友的父亲争吵的女人、这个曾经面对贫穷的生活从容面对的女人、这个在大街上勇敢拒绝市长夫人对她的“怜悯”、进而对市长大大出手的女人在经历了8年的监狱生活后,最初的那个她已经荡然无存,残缺的外表下我们看到的是索菲亚已经麻木的精神,她已经被种族歧视所摧毁。
但这里我更愿意把这段情节理解为种族歧视和8年的监狱生活仅仅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个不彻底的坚强最后得到的悲惨结局。
第三个女人----桑桑是本片中自强、自尊、自由的理想主义化身,是西莉心中的偶像。
为了使她不至于过分理想化,桑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情节,她与她父亲之间的矛盾多年以后成为桑内心的伤,影片的最后桑用她真诚的歌声打动了做为神父的父亲,歌声中“上帝启示你什么,罪人也有灵魂。
”回荡在神圣的教堂。
第四个女人----娜蒂娜蒂是西莉的妹妹,在影片中只有开头和结尾时才出场,但娜蒂与西莉的姐妹情贯穿着影片的始终,正象两人在童年时玩拍手游戏中唱到的那样:“你我永不分离,你我永远一条心,没有洋,没有海,不要让她离开我。
”正是这种姐妹情使得西莉这个人物充满魅力,前半生她是那么的懦弱,那么的愚昧,那么的麻木不仁,但同时她又是那么的坚忍无视生活的苦难,那么的深情厚谊。
简介:》。
电影《紫色》影评
电影《紫色》——盛开在烟囱里的紫罗兰一、她的一生都在打架索菲娅和哈泼婚后的第一次家庭战争就搞得鸡飞狗跳,盘子和镜子都被打破了,窗帘扯碎了,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哈泼想让索菲娅变得服服帖帖,不要总是自作主张。
索菲娅•巴特勒漂亮、聪明、强壮,最重要的是她有不肯低头的精神,从来都像一列勇往直前的军队那样充满霸气。
但是,当自己深爱的丈夫第一次打了她,她的忧愁多过愤怒:她的一生都在打架,跟父亲打,跟兄弟打,跟堂兄弟和叔叔伯伯打。
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
让她难过的是,没想到在自己家里也得打一架。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人占领了社会中权势与地位,他们制定法律、维持秩序、统治国家,甚至发动战争。
女人在历史舞台上只是优雅的点缀或者惊鸿一瞥、灵光一现。
众多文学著作中,男人们利用金钱、权力和地位上演着一次次明争暗斗,女人则更多地挥霍着青春与美貌,而这些不过是为了盼望男人们的回顾。
长久以来的无形枷锁,把她们置于社会舞台的橱窗内“展示拍卖”,幸福或是忧愁全都不由自己。
1847年10月,《简•爱》出版发行,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主角不再娇艳柔弱,她贫穷、矮小、黝黑,性格执拗,不同于其他地位悬殊的爱情故事,她没有盲目沉醉于爱情的旋涡,而是昂首挺胸地追求着平等,不论是生活中的还是感情上的。
舅母的无情让她懂得反抗,孤儿院的艰苦让她懂得忍耐,贵族小姐们的嘲讽轻视让她懂得维持尊严,罗切斯特先生的隐瞒与强势让她抛弃唾手可得的幸福,踏上荆棘去追求爱情中的平等。
虽然早在1789年,法国女剧作家已经开始了为女性争取权力的序幕,但是《简•爱》却是让很多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启蒙小说。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就对此书爱不释手。
她于1982年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紫色》,跳脱了以往黑人小说中揭露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与仇恨,把视点放在了黑人男女间的家庭关系和男权的压迫。
这部小说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生的女作家佐拉•尼尔•郝斯顿的影响。
《紫色》文本与电影改编
作者: 朱红霞[1]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2-104页
主题词: 情节结构;时空处理;视听造型
摘要: 《紫色姐妹花》是据同名小说《紫色》改编、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影片,历来评论家对其是莫衷一是,但对其多持批判之见。
笔者认为电影改编极为成功,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本文拟就名著改编,从三个方面即情节结构、时空处理、视听造型入手,为其成功改编正名,并印证应该把改编的影片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品从电影立场而不仅仅只是从文学立场来加以衡量。
(以下电影《紫色姐妹花》简称为《紫色》)。
电影作品分析:斯佩尔伯格《紫色 》拉片
《紫色》影片分析《紫色》讲述了一个黑人妇女苦难的一生,她的一生,在等待和隐忍中渡过,无休止的身体暴力和心灵侮辱没有让她倒下,她的心中始终活着两样东西,那就是上帝和爱。
这两样东西使她最终苦尽甘来。
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震颤,一种发自心底的悲悯,对人性恶的思考。
紫色是豪华,美丽,忧心,平安,爱,悔改,谦卑,仰望,热情,热忱的象徵。
影片開頭畫面是大片的紫色花朵,影響是喜麗和娜緹姐妹兩個的笑聲,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而且和片名《紫色》相呼應。
喜麗和娜緹唱著歌玩耍,在太阳的怀抱里展露安详的笑容。
这场景让喜麗和娜緹姐妹俩暂时忘却了所有的哀伤,显现出孩子天真的童趣,她们忘情地奔跑着,十分开心。
喜麗在蔚藍的天空下安詳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很容易滿足,但是上帝卻連最基本的快樂都不能給她。
姐妹俩在游戏之时,却被继父粗暴地打断了。
喜丽与妹妹游戏之时脸蛋上的笑容还尚未消褪,她继父没忘记评论一句:“你的笑容是世界上最丑的。
”喜丽依旧傻笑着,当时她才14岁,大着肚子,肚子里是继父的孩子,更恐怖的是——她以为那男人不是继父而是亲生父亲。
喜麗生产,接生的是妹妹娜緹,生产之后孩子却被父亲送人了。
顯示了他父親的恐怖和狠心。
大地是那么广阔,但喜麗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个镜头的色彩全是灰色使人感觉灰暗悲哀很压抑。
继父卖掉了出生的婴儿,还威胁茜莉说“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
”于是她只能将恼人的生活和不解的心事倾诉给从不写回信的上帝。
父亲结婚了,这一直是喜麗的梦想,因为她以为这样她就可以解脱了,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简单却快乐生活。
运用音响转场,显示喜麗梦想的破灭,亚伯特去向喜麗的父亲求婚要娶娜緹。
娜緹透过窗户看到亚伯特,窗户就像笼子一样,说明他们都是受到当时理念束缚的人。
喜麗看亚伯特的视线,可以看出喜麗对先生的恐惧,也显示出当时黑人女人的地位。
俯视表现出喜麗地位的低等,他们根本只是把他当成工具,干活,泄欲。
喜麗以后的生活不会比现在好,也许会更惨。
雾蒙蒙的画面,看到喜麗跟着亚伯特走了,对喜麗来说跟残酷的人生开始了,她不知道前方等到她的是什么样的道路,显示出喜麗的恐惧和无助。
电影紫色影评
电影《紫色》影评《紫色》——盛开在烟囱里的紫罗兰一、影片主题女权的觉醒与反抗应是影片最明确的主题,但斯皮尔伯格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意地将这一主题广义化处理。
一方面是索非亚所遭受白人的压迫摧残,一方面使非洲大陆面临殖民统治的危机,范围如圈圈涟漪般扩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暴力独裁和不宽容无处不在,反压迫反奴役和追求个性解放依然任重道远。
二、影片的叙事风格风格与以往有点不一样,这不获得很多奖项的电影,带着一点淡淡的紫色香气,像风里的薰衣草一般矗立。
赤裸裸的,紫色比红色更加忧郁,不能像红色去张扬,极致,又不是像蓝色那样羸弱.... 于是两姐妹之间,带着紫色的爱,幽深的伤痛,在美丽的农场上溢出。
为了电影更易被大众接受,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加入了更多温情有趣的细节,比如茜莉姐妹在向日葵地里玩耍,阿尔伯特见到莎格犹如小丑一般的滑稽表现。
电影也让茜莉和莎格之间的爱情更加暧昧不明,也没有细述原著中对于非洲社会的追根溯源。
影片的结局更加戏剧化,更加圆满,可以说是一种美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对非洲大陆那一段的描述与塞莉读信的现实进行了蒙太奇剪接处理,十分流畅自然,令人眼前一亮。
片中的每一个镜头的切换,人物在镜头中所占据的位置,色彩的运用,导演都有其想要表达的深意。
在影片《紫色》中,前半部分喜丽,堤娜总是出现在镜头的边缘部分,继父,先生则是居中,通过这样安排,人物之间的关系,命运一目了然。
俯拍给人以压迫的感觉,仰拍给人的感觉则是权威而不可抗拒,片中前半部分对先生总是仰拍,而后半部分则换成了对喜丽仰拍,足以表现出喜丽思想上的省悟和地位的变化。
三、人物(1)茜莉开场不久,茜莉就迎来了痛苦的分娩,那时候她才十四岁,就生下了继父的孩子。
继父卖掉了出生的婴儿,还威胁茜莉说“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
”于是她只能将恼人的生活和不解的心事倾诉给从不写回信的上帝。
在诉说中她很少提及男人的姓名,都是以“先生”、“爸”或者“他”来代替,在她内心深处,这些男人不配有名字,同时,这种表达也透露了她心中深深的恐惧,仿佛那些男人的名字都能伤害她。
解读电影《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解放
艾丽斯?沃克的一生都在探讨黑人妇女的生存问题,将其称之为黑人女性的“辩护士”最合适不过。
《紫色》是一部女性自我解放的经典之作,从独特的视角上叙述出女主人公觉醒和奋起的过程,对黑人妇女生存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并为她们寻找出路。
这部小说后来被斯皮尔伯格导演改电影,在未上映之前,就已经了广泛的轰动,在上映之后更是获得了令人骄傲的票房成绩。
一、黑人女性拓展精神空间作家沃克非常关心女性的精神成长,尤其是黑人女性,在他的世界观众认为黑人女性的精神升华,才能称之为其完整生存的关键条件,沃克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没有精神的帮助,这部作品她无法完成。
可见在沃克的文学世界中精神的关键性,沃克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入开拓了女性成长的精神空间。
在沃克的眼中,如果想要拯救灵魂,那么必须要处理宗教信仰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宗教被人们看成是灵魂的寄托,而黑人灵魂一直都在被白人基督教所残害。
西方基督教中宣扬上帝是无所不能的,这为黑人奴隶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勇气和安慰,对他们的反抗意识或多或少的起到了麻醉的作用。
但在这部小说之中,沃克从黑人泛灵论思想的角度上,对白人基督教这种荒诞、没有根据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最初西丽由于不知道该向谁诉苦,也没有人会聆听她的苦衷,她只能将苦衷写到信里求上帝帮助自己。
西丽如此坚定上帝会帮助她,但她的生活却越来越惨。
在朋友莎格的指点下,西丽开始质疑上帝。
莎格对西丽讲到:“要是上帝能够多听听命运悲惨黑女人的话语,这世间肯定不是这种情况了。
[1]莎格说:“万事万物都是上帝,上帝并不遥不可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你与上帝一起来到了这个世界,但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才能找到她”。
在这里,莎格的话明显将上帝自然化和普遍化,上帝应该与让所有人和谐共处,这也是沃克所鼓吹的“泛灵论”。
在这一思想的呼吁下,西丽与耐蒂开始通信,在最后一封信中,她将对耐蒂的称呼换成了“敬爱的上帝,敬爱的树木,敬爱的人们”。
这里显然可以看出西丽已经解放自己,她正从精神层面上解放自己,开始试图摆脱基督教的管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紫色》读后感
《紫色》读后感《紫色》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一个关于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和地位的故事。
作为一部由艾丽丝·沃克创作的小说,它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女性独立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的主角,西丽,是一个生活在佐治亚洲的黑人女性。
她从小就被迫与自己的姐妹分开,然后在成年后经历了一段充满虐待和痛苦的婚姻。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西丽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她开始意识到,她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更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
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中挣扎,同时也看到了她如何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和地位。
西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她从未放弃。
她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她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女性独立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西丽之外,这部小说还描绘了其他黑人女性的形象。
她们都是坚强、独立、有追求的女性。
她们在男权社会中不断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这些女性的形象让我看到了女性独立和追求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信,只有女性自己才能真正地为女性争取权益和地位。
此外,这部小说还通过生动而真实的语言,描绘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
这些历史事实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机会。
我相信,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总的来说,《紫色》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小说。
它让我看到了女性独立和追求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机会。
我相信,只有女性自己才能真正地为女性争取权益和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要尊重和支持她们的选择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The Color Purple《紫色》—影片视听语言浅析
《The Color Purple》绽放的紫色女性主义首先,这是一部讲述黑人的电影,一部讲述黑人女性在美国种族主义昌盛,民族矛盾深化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或说丑陋的,被继父玷污强迫生下一男一女的;嫁了一个粗暴、不忠的丈夫的;被迫与至亲至爱的妹妹分离的;这么一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念,打破常规束缚的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为什么说它感人呢?照理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或沉重的故事,但就在我观看的第一次,就被它深深感动,那种眼泪是动容的,是被人物内心所牵动的;而这部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除了基本的剧情,我想还和整部影片的镜头的运用、色彩、构图和剪辑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导演Steven Spielberg,作为一名白人男性,如何去表现黑人社会,乃至黑人女性的心理历程,我想是很值得揣摩的,在这边多余的提一下,《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一书中,有谈到关于《The Color Purple》这部影片的评价,本片根据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小说改编,其实开始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是没有受到如此大的关注的,但在1985年电影上映之后,却引起了来自黑人社会的内部批评,更多的是对Alice Walker这位女性主义者的讨伐,他们认为影片过度丑化黑人男性,扭曲黑人社会,认为这是在投好西方世界的所谓白人对黑人社会的猎奇心态,有些黑人组织甚至聚集在影院外,阻挡前来观看的人们;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遭到争议的影片,但身为一名亚洲人,为什么我能被其影片内容以及其画面所表达的深刻意义所感动,尤其是后者,是我所要探讨的。
有意味的美感---紫色花丛影片一共出现三次人物在紫色花丛中的画面,分别是开始、中后和结尾。
紫色,一般来讲是象征着魔力,是蓝色和红色的结合体,给人相对情感交织、无法掌握的感觉,在色彩情绪性上属于冷色系,代表着不稳定、难以捉摸的;忧郁、压抑却又高贵的感觉。
影片的一开始,就带给了观众色彩上的冲击,隐隐约约的少女嬉笑声,在紫色花丛中喧闹,画面感是朦胧的(图1);导演运用流畅的摇镜和剪辑,以及视觉元素本身的堆积制造出的一种意境,给人唯美的视觉感受。
《紫色》从小说到电影
的被招安。同样是描叙男女和解,小说和电 影做出的却是不同的选择。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不 无讽刺地指出:“改写好像是时代精神,会有 一天已经过去的全部文化被全部改写,它将 在它的改写本后面被全面的遗忘。”[3]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产品,文学和媒介对原生性素 材的剪裁和加工,以及读者的接受史,本身 就是一个不同阶层和心态的人不断的改写 过程。
在电影《紫色》中,斯皮尔伯格既没有 象小说那样着力刻画茜莉在莎格和索菲亚 帮助下逐渐萌发女性意识的过程,对茜莉创 办衬裤公司的成功经历也一笔带过,忽视了 对女性心灵手巧品格和坚持不懈精神的赞 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小说原有的思 想性。而小说中浓墨重彩突出强调的在女性 的促使下“×先生”的转变,到了影片《紫色》 中,则呈现为当落日之下茜莉和聂蒂姐妹重 逢后站在紫花丛中玩儿时的拍手游戏,“x先 生”只是远远地观望.牵着马从她们身后走 过,影片含糊的处理使我们无法猜测到“x先 生”真正的想法,但至少斯皮尔伯格并没安 排他向身为女性的茜莉俯首认错,所以这种 改编已然背离了沃克“妇女主义”追求两性 和谐的真正初衷。
失败使得小粼紫色》向种族歧视这一痼疾
进行了深入开掘,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 揭露和批判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沃克的视野并未限于美 国本土,她巧妙地利用聂蒂传教的非洲奥林 卡村作为美国本土的缩影和翻版,极其有力 地证明:黑人受歧视和压迫是个国际性问题。 沃克坚信,只要种族歧视阴魂不散,黑人与 白人之间的对立就永远不会消除,二者之间 的鸿沟也永远无法填平,黑人将永远生活在 地狱之中。沃克充分意识到了黑人妇女的解 放与种族解放息息相关,她要挖掘黑人妇女 的真实资料,在创作中加强对种族政治的批 评力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堪称茜莉精
神导师的莎格的塑造。小粼紫色》中的莎
《紫色》书评-读后感
《紫色》书评-读后感《紫色》是一本令人心动的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情感和哲学的世界。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的名字叫紫色。
她是一个内向而敏感的人,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
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使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小说以她的视角展开,让读者能够深入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作者通过紫色的故事,探讨了一系列的主题。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爱与孤独。
紫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爱与被爱的瞬间,同时也感受到了孤独的存在。
她渴望被理解和关爱,但又害怕被伤害和背叛。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她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和痛苦。
通过紫色的经历,读者也能够反思自己在爱与孤独之间的抉择和挣扎。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时间与记忆。
紫色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对于记忆的重要性,让她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她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逆转的,而回忆是唯一能够永远保存的。
她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重新审视和理解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思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一些其他的主题,如人性、自由、命运等。
作者通过紫色的故事,以及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这些主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主题的交织和碰撞,让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读完《紫色》后,我被小说中所描绘的世界所深深吸引。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让我对于爱、孤独、时间和记忆有了新的理解。
紫色这个角色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复杂,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令人心动的作品,更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好书。
《紫色》观后感
《紫色》观后感
《紫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与成长。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首先,我被电影中的主人公西莉所吸引。
她是一个身处困境的女性,但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
西莉的成长历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其次,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紫色作为电影的主题色,贯穿了整个影片。
它象征着神秘、高贵和独立,与西莉的性格特点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同时,电影中的其他色彩也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视觉世界。
此外,《紫色》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展现了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它揭示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力量。
这种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最后,我认为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总之,《紫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紫色》书评 读后感
《紫色》书评读后感
《紫色》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
情和自我发现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在成长过程中
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勇气。
这本书深刻地描绘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内
心的矛盾和挣扎。
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让人感到温暖和鼓舞。
在阅读《紫色》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取舍?爱情是
否能够克服一切?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答,也让我
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内心。
总的来说,我对《紫色》这本书印象深刻。
它不仅是一部感人
至深的小说,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和自我发现的启示录。
我相信,每
个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
理解。
强烈推荐给所有喜爱文学作品的朋友们。
《紫色》读后感
《紫色》读后感《紫色》观后感我本是一朵高贵的紫色鲜花“我穷,是黑人,我也许很丑,但是亲爱的神,我解脱了!我解脱了...”当西利第一次从丈夫身旁解脱时,她的灵魂之花也终究绽放出来鲜艳的颜色。
这部电影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指导的同名小说传记电影,和他以前的作品比起来,这部作品显得更加压抑,同时也充分地展现了当时黑人女性的卑微地位。
电影开篇,先是用旁人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两个黑人小女孩在一片紫色的草丛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一切都看起来很美好的样子,直到两个小女孩冲出草丛一个阳光可爱,一个丑陋腼腆而且还顶着个大肚子,强大的反差也隐约暗示着她们接下来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部影片采用了仰拍和俯拍的镜头,给我们充分展现了当时女人地位的卑微。
当西莉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亚伯特时,镜头采用了俯拍西莉而仰拍亚伯特,当西莉决定追寻自由离开亚伯特的欺压时,这个气候镜头采用了仰拍西莉而俯拍亚伯特。
前后的镜头反差,也很明显地刻画了西莉的心理变化,她从一个又丑又穷的卑微黑人女性,变成一个可以勇敢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也时刻警醒着我们,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丑,你可以穷,但是永远不要去试着习惯男人的欺压,你也可以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样,去飞往那自由的天空。
这也不是我们生活的真谛吗?习惯难道就真的意味着你就是这样的人吗,有一句话叫做,你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花果。
我想影中西莉的姐妹南蒂正是西莉希望的样子,亚伯特一直隐藏南蒂给西莉写的信不正是抑制了她心中这朵独立自主的花成长吗?如果说哈伯特是一座牢笼,西莉是一朵被囚禁的花朵,那么影片中另外两个独立的女性,索菲亚和秀格就是给予这朵花的养料,让西莉成长为一朵突破“习惯”,战胜“男人”,向往“南蒂”的美丽花朵。
其中索菲亚的那句“我的一生都在和男人抗争”,给我的震撼很大,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让这样一个强壮独立自强的女人变成一个长满尖刺的斗士,可叹的是这样一位斗士居然为了一句不愿为奴而遭受多年的监狱之苦。
紫色书评读后感
紫色书评读后感作为一本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紫色》以其独特的情节和精彩的描写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塑造和影响等方面对《紫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想谈谈《紫色》的主题。
这本书探讨了女性的自由与权利问题。
通过讲述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者巧妙地运用紫色作为象征,代表着女性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书中主人公索菲·布勒希尔经历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成长,并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紫色,实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独立和自由。
这个主题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
其次,我对《紫色》中的人物塑造十分着迷。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描写,展现了不同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
主人公索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勇气的年轻女性,她的坚持和勇气深深地感染了我。
而戈森太太则是一个充满童真和想象力的女性,她象征着对纯真和美好的追求。
吉鲁是一个坚毅而迷人的角色,她的刚毅和自信给予了其他女性力量和希望。
通过这些不同角色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多样性和力量。
此外,我认为《紫色》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揭示女性在追求自由和权利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这本书激发了读者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关注。
它给予了女性力量,鼓励她们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和独立。
同时,它也向男性传递了启示,提醒他们要对女性权益保持关注和尊重。
我相信,《紫色》的影响将持续下去,成为一个引领社会进步的力量。
综上所述,《紫色》是一本令人难忘的文学作品,通过其独特的主题和出色的人物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自由与权利问题,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女性权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我相信,《紫色》将继续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成为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The Color Purple《紫色》—影片视听语言浅析
《The Color Purple》绽放的紫色女性主义首先,这是一部讲述黑人的电影,一部讲述黑人女性在美国种族主义昌盛,民族矛盾深化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或说丑陋的,被继父玷污强迫生下一男一女的;嫁了一个粗暴、不忠的丈夫的;被迫与至亲至爱的妹妹分离的;这么一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念,打破常规束缚的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为什么说它感人呢?照理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或沉重的故事,但就在我观看的第一次,就被它深深感动,那种眼泪是动容的,是被人物内心所牵动的;而这部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除了基本的剧情,我想还和整部影片的镜头的运用、色彩、构图和剪辑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导演Steven Spielberg,作为一名白人男性,如何去表现黑人社会,乃至黑人女性的心理历程,我想是很值得揣摩的,在这边多余的提一下,《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一书中,有谈到关于《The Color Purple》这部影片的评价,本片根据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小说改编,其实开始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是没有受到如此大的关注的,但在1985年电影上映之后,却引起了来自黑人社会的内部批评,更多的是对Alice Walker这位女性主义者的讨伐,他们认为影片过度丑化黑人男性,扭曲黑人社会,认为这是在投好西方世界的所谓白人对黑人社会的猎奇心态,有些黑人组织甚至聚集在影院外,阻挡前来观看的人们;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遭到争议的影片,但身为一名亚洲人,为什么我能被其影片内容以及其画面所表达的深刻意义所感动,尤其是后者,是我所要探讨的。
有意味的美感---紫色花丛影片一共出现三次人物在紫色花丛中的画面,分别是开始、中后和结尾。
紫色,一般来讲是象征着魔力,是蓝色和红色的结合体,给人相对情感交织、无法掌握的感觉,在色彩情绪性上属于冷色系,代表着不稳定、难以捉摸的;忧郁、压抑却又高贵的感觉。
影片的一开始,就带给了观众色彩上的冲击,隐隐约约的少女嬉笑声,在紫色花丛中喧闹,画面感是朦胧的(图1);导演运用流畅的摇镜和剪辑,以及视觉元素本身的堆积制造出的一种意境,给人唯美的视觉感受。
《紫色》书评 读后感
《紫色》书评读后感紫色是一本由莫言所著的小说,该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对《紫色》这本书的读后感,并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该书的观点。
一、人物刻画《紫色》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首先,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思想独白,深入地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其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塑造了其他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
最后,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1.1 主人公的思想独白主人公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难,通过他的思想独白,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无助。
1.2 其他角色的个性特点除了主人公,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塑造了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
有的角色善良正直,有的角色狡猾阴险,这些个性特点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动机。
1.3 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小说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这些冲突既是故事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作者通过这些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情节设置《紫色》的情节设置紧凑有力,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作者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转折,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难以放下手中的书。
2.1 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悬念,让读者想要继续阅读下去,揭开故事的真相。
这些悬念包括主人公的身世之谜、重要人物的突然失踪等,这些悬念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转折的安排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多个戏剧性的转折点,让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这些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人物的命运,也改变了故事的走向,给读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震撼。
2.3 真相的揭示小说中的情节设置紧凑有力,最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艾丽斯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心存感激,曾于小说中文版序中有所表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使这部作品闻名世界,可以肯定改编电影是成功的。
在信息时代,电影的传播远远超过了纸质媒体,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再版和传播。
小说《紫色》题旨深厚,具有揭露现实的批评精神,其叙事技巧和视角很独特,所表现的人物思想、经历和命运令人慨叹;而电影版的叙事更为流畅,生动地再现了西丽和妹妹的生活和追求,观众可以通过画面、色彩、语言、光线获得视听感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影响力,这证明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媒介存在互补性与互动性。
一、小说《紫色》及电影改编《紫色》是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力作,她据此享誉文坛。
该书于1982年第一次出版,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并于1985年被改编为电影。
小说《紫色》凭借深刻的内涵和女性主义精神一举占据美国文学的前沿,该作品首先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两获殊荣。
自第一版起,在美国引发《紫色》风潮,两年后,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引起的轰动更为激烈,不仅电影院人满为患,而且荣膺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是一部难得的由黑人创作的小说和黑人为演职员的电影。
《紫色》小说文本和电影的结合在文学界和电影界引起了轰动。
首先,小说《紫色》的主题不仅揭露了黑人社会的现实,而且具有积极的正旋律,是提倡女性主义的范本,文字间蕴含的黑人文化更是不可多得,这也是其被改编电影的优势所在;再者,电影《紫色》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慧眼和高超的导演技巧,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精神被传神地呈现于电影中,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尤为关键,电影作品《紫色》源自小说,又超越了小说,二者之间出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局面,电影使小说《紫色》的影响力剧增,不仅在美国畅销,还走向了地球的另一端。
无疑,《紫色》作为小说与电影都是成功的,这也是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高度融合,是小说与电影关系的完美展示。
笔者的切入点为《紫色》电影,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小说与改编电影的优势和不足。
二、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小说与电影同属于艺术,但门类不同,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可以说千丝万缕,又牢不可破,是既独立又综合的关系。
小说与电影是有共性的,比如其共同的“叙事性”,这也是其被改编为电影的一种原因,其美学价值也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所具备的艺术元素也很雷同,比如以故事见长,以人物命运贯穿始终,有时空感、节奏感、画面感等。
二者共性很多,还兼具互动性,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作用。
二者互为因果,一荣俱荣,众所周知,很多电影来源于小说,或者说其剧本由小说改编而来。
而电影一旦成功,又有反哺的作用,会提升小说的阅读范围,扩大读者群。
另一个益处是,小说创作元素也可以融入电影的技法。
但小说与电影不是一个门类的艺术,两者之间各有优劣。
首先分析小说的特点,小说是文学的创作,语言是小说唯一的载体,作品中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语言来表达。
小说的语言借助于文字,而此时的文字可以直抒,可以隐喻,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文字上可及天,下可入地,没有制约,可以海阔天空。
电影的载体是多样的,如常见的画面、音乐和台词等;不同于小说的抽象,电影可以用各种符号直接地、具体地表现,体现画面感、现实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基于此,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指出:“小说和电影是两条大河,可以交汇,也可以各行其道,……以河流作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可溶性,更多的时候电影和小说各自为政。
”三、电影《紫色》对小说《紫色》的深化电影《紫色》直接沿用了小说名字,也借鉴了同名小说的结构及叙述语调和情节等,这也是小说的特色之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理念,进行了电影艺术的再现。
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也刻意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只是因为表现方式的不同,各有取舍,沃克的叙述方式被斯皮尔伯格极为珍视并予以了借鉴。
此外,众所周知,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电影可以凭借电影制作中特有的技艺使抽象的小说情景直观地再现。
斯皮尔伯格被称为天才的导演,是美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其经验和技巧均属一流,在电影中,镜头、剪辑及配乐等因素都制约着电影的成败,斯皮尔伯格充分利用了这些因素,使改编电影《紫色》一举成名。
笔者站在改编电影的色彩、镜头、语言运用、视听造型等层面进行分析,旨在找出电影《紫色》对原小说的影响及作用。
色彩是电影符号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色彩是渲染作品氛围,塑造人物性格,揭示电影人物命运的重要载体。
色彩是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电影表现手法之一,在电影《紫色》中,他运用的色彩以紫色为基调,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紫色的花海,主人翁西丽和天真无邪的妹妹穿梭其中,游戏,欢笑。
此时的西丽14岁,已不是处女,被继父强奸并怀孕,但天真的笑容还是在紫色花海中绽放,毕竟有妹妹的喜欢。
同样美丽的紫色花丛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而西丽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第二次紫色花出现时,西丽已经由天真烂漫到受尽磨难,直到结识了莎格,唤醒了自我的意识,追求独立自主是她此时的所求,紫色的花丛中她和莎格为自己的追求快乐着。
影片以西丽脱胎换骨找到自由结束,是令人欣慰的,此时,紫色花海铺天盖地,那个少年的西丽已成为生活的强者,不会再任人欺辱。
与小说对比,“紫色”都是核心色彩,但电影对于色彩表现更具备优势,能直观地再现紫色的花海,而小说的文字是有一定局限的,读者只能凭借文字营造一片花海,色彩使电影画面呈现立体感,仿佛身在其中。
影片中的色彩经过艺术的处理比现实的色彩更具魅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语言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其故事情节、内容、人物对话、情景描写、叙述模式都由语言来实现,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电影的语言借助镜头来完成,所呈现的画面具有立体感,所有活动都是动态的、生动的,是调动观众视觉、听觉神经的“导演”。
用画面表达故事是电影的功能之一,镜头的运用彰显功力,这也正是斯皮尔伯格的长项,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是导演的慧心所在。
在电影《紫色》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镜头所表现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开始镜头中的主角一般以继父与某某先生居中为多见,西丽和耐蒂总是在镜头的边缘,而后半部分,西丽是镜头前的主角,人物关系及命运一目了然,这样的安排正是斯皮尔伯格匠心的体现。
在美国,电影镜头的剪辑权非导演莫属,《紫色》也不例外,斯皮尔伯格以超凡的组织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镜头与人物命运做出了最适合的转换与交互,使场景转换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服务得到了充分体现,艺术效果卓著。
镜头转换中,分开很久的西丽和耐蒂,好像在面对面地互相倾诉;西丽生活中的情况,一言难尽,斯皮尔伯格利适时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镜头里表现的是时空流转。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堪称经典之作。
小说《紫色》中的对话很见功力。
但电影镜头的具象性更将人物性格发挥到了极致,镜头可以表现人物的眼神、表情、手势等诸多形式的语言,镜头完成了文字所不能表现的气氛和情绪,可见镜头的表现力更神奇。
小说中,艾丽斯以纪实性的手法表现西丽与耐蒂的对话:西丽说:“一定要写信。
”耐蒂问:“可是写什么呢?给谁写?”西丽说:“给我写。
”耐蒂回答:“好的。
只要我活着,一定写。
”从这一段看不出西丽与耐蒂将要分离的难舍难分,而电影则通过画面实现了这一悲伤的场面,其中光影、色彩、音响的介入都起到了衬托作用。
当姐妹俩无助地被强行分开时,耐蒂绝望地伸出手,祈求般地求助:“西莉!让我留下来吧,只要能守着你!”肢体的语言胜过了一切。
此时此刻,姐妹两个的遭遇颇令人回味,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回味影片开始时姐妹俩的天真烂漫,对比深刻鲜明,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电影的镜头使人物命运更为跌宕。
视听造型也是体现电影对小说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视听造型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
就电影《紫色》而言,其中包括很多道具造型,比如紫色姐妹花、书信、风铃、信箱等等。
紫色姐妹花的造型既有美好的寓意,也有女性团结的寓意。
在影片的开头,花出现的时刻正是姐妹二人幸福生活的时刻,第二次出现在桑与西莉散步的时候,桑对西莉说,这是姐妹花,蕴含着对西莉女性意识的呼唤,最后一次出现时姐妹二人在姐妹花丛中相逢,也是女性成长和胜利的喻示。
另外,信箱这个道具也在电影之中频繁出现。
影片中信箱共出现6次,前4次的拍摄采用仰角,只有艾伯特才可以打开的信箱是他压制西莉的象征,而西莉面对信箱的无奈期盼的镜头,将西莉内心的渴望和焦虑充分地表达出来。
后两次出现的镜头采用的方式是俯拍,孤寂萧条地立在那里的信箱,寓示了主人和他一样衰败。
另外其他诸如向日葵、红日等都有它特定的隐喻。
除了道具造型,电影的色彩造型也深化了文本。
电影的彩色主要是红、紫、黄、灰、蓝、黑。
主人公服饰从刚开始的灰、黑逐渐变为艳丽多彩色,表明她的内心从忧郁伤感到激情和生机的复燃的过程。
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场景是冷色调的,也有金色、黄色、紫色等象征希望及美好的暖色出现。
最后就是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是黑人劳作时排遣郁闷情绪的歌曲,它与影片中的忧伤、沉郁的主格调相一致。
四、电影《紫色》相比小说《紫色》存在的局限性在电影美学理论中,小说改编电影是存在风险的。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自导演,他的创作风格和价值观影响着影片的走向,而观众的意识形态也决定着改编电影的命运。
在原著中,艾丽斯旨在通过人物命运体现社会的变迁,妇女主义的进步,种族歧视等思想,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而在电影中,种族、女性与宗教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没有被深刻地揭示,这显然与艾丽斯的主旨是相悖的,这也是改编电影《紫色》的不足之处,当然也是电影技术导致的局限性。
在小说中,艾丽斯浓墨重彩地叙写了非洲的黑人文化传统,并通过西丽姐妹俩的书信,将生活世界各地的受歧视的黑人联系到了一起。
耐蒂的信,实际上是作者寻根思想的体现。
在影片中,耐蒂的非洲寻根之行被剪切掉,这样导致了黑人与黑人间的联系减少了。
再者,小说《紫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关于宗教的批判,这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挑战,而在影片中关于这样的内容展示几乎没有,西丽本人对上帝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更谈不上批判。
最后,在人物形象对比方面,小说中的莎格更具个性,她直言不讳“上帝谁也不是,只是个它”。
在西丽心中上帝是救世主。
改编电影中这一情节与原著大相径庭,莎格的个性和信仰都有所变化。
在电影中,莎格是有叛逆行为的,她对宗教不严肃,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牧师,在莎格眼里,父亲就是宗教的代表,莎格的形象与小说相距甚远。
影片中,传来圣歌声,莎格与父亲和解。
这一情节的变化改变了艾丽斯的初衷,改编电影让莎格皈依了传统基督教。
五、结语在当今社会,阅读方式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新的阅读方式不断出现,电影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综观国内的电影市场,改编名著成为潮流,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名著的精粹显然是不大可能的,这就需要读者通过电影对原著做一了解,而后对照原著自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