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_7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

艾丽斯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心存感激,曾于小说中文版序中有所表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使这部作品闻名世界,可以肯定改编电影是成功的。在信息时代,电影的传播远远超过了纸质媒体,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再版和传播。小说《紫色》题旨深厚,具有揭露现实的批评精神,其叙事技巧和视角很独特,所表现的人物思想、经历和命运令人慨叹;而电影版的叙事更为流畅,生动地再现了西丽和妹妹的生活和追求,观众可以通过画面、色彩、语言、光线获得视听感觉。从一定意义上说,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影响力,这证明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媒介存在互补性与互动性。

一、小说《紫色》及电影改编

《紫色》是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力作,她据此享誉文坛。该书于1982年第一次出版,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并于1985年被改编为电影。小说《紫色》凭借深刻的内涵和女性主义精神一举占据美国文学的前沿,该作品首先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两获殊荣。自第一版起,在美国引发《紫色》风潮,两年后,由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引起的轰动更为激烈,不仅电影院人满为患,而且荣膺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是一部难得的由黑人创作的小说和黑人为演职员的电影。

《紫色》小说文本和电影的结合在文学界和电影界引起了轰动。首先,小说《紫色》的主题不仅揭露了黑人社会的现实,而且具有积极的正旋律,是提倡女性主义的范本,文字间蕴含的黑人文化更是不可多得,这也是其被改编电影的优势所在;再者,电影《紫色》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慧眼和高超的导演技巧,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精神被传神地呈现于电影中,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尤为关键,电影作品《紫色》源自小说,又超越了小说,二者之间出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局面,电影使小说《紫色》的影响力剧增,不仅在美国畅销,还走向了地球的另一端。无疑,《紫色》作为小说与电影都是成功的,这也是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高度融合,是小说与电影关系的完美展示。笔者的切入点为《紫色》电影,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小说与改编电影的优势和不足。

二、小说与电影的关系

小说与电影同属于艺术,但门类不同,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可以说千丝万缕,又牢不可破,是既独立又综合的关系。小说与电影是有共性的,比如其共同的“叙事性”,这也是其被改编为电影的一种原因,其美学价值也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所具备的艺术元素也很雷同,比如以故事见长,以人物命运贯穿始终,有时空感、节奏感、画面感等。二者共性很多,还兼具互动性,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作用。二者互为因果,一荣俱荣,众所周知,很多电影来源于小说,或者说其剧本由小说改编而来。而电影一旦成功,又有反哺的作用,会提升小说的阅读范围,扩大读者群。另一个益处是,小说创作元素也可以融入电影的技法。但小说与电影不是一个门类的艺术,两者之间各有优劣。

首先分析小说的特点,小说是文学的创作,语言是小说唯一的载体,作品中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语言来表达。小说的语言借助于文字,而此时的文字可以直抒,可以隐喻,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文字上可及天,下可入地,没有制约,可以海阔天空。电影的载体是多样的,如常见的画面、音乐和台词等;不同于小

说的抽象,电影可以用各种符号直接地、具体地表现,体现画面感、现实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此,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指出:“小说和电影是两条大河,可以交汇,也可以各行其道,……以河流作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可溶性,更多的时候电影和小说各自为政。”

三、电影《紫色》对小说《紫色》的深化

电影《紫色》直接沿用了小说名字,也借鉴了同名小说的结构及叙述语调和情节等,这也是小说的特色之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理念,进行了电影艺术的再现。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也刻意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只是因为表现方式的不同,各有取舍,沃克的叙述方式被斯皮尔伯格极为珍视并予以了借鉴。此外,众所周知,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电影可以凭借电影制作中特有的技艺使抽象的小说情景直观地再现。斯皮尔伯格被称为天才的导演,是美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其经验和技巧均属一流,在电影中,镜头、剪辑及配乐等因素都制约着电影的成败,斯皮尔伯格充分利用了这些因素,使改编电影《紫色》一举成名。笔者站在改编电影的色彩、

镜头、语言运用、视听造型等层面进行分析,旨在找出电影《紫色》对原小说的影响及作用。

色彩是电影符号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色彩是渲染作品氛围,塑造人物性格,揭示电影人物命运的重要载体。色彩是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电影表现手法之一,在电影《紫色》中,他运用的色彩以紫色为基调,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紫色的花海,主人翁西丽和天真无邪的妹妹穿梭其中,游戏,欢笑。此时的西丽14岁,已不是处女,被继父强奸并怀孕,但天真的笑容还是在紫色花海中绽放,毕竟有妹妹的喜欢。同样美丽的紫色花丛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而西丽的心境却截然不同。第二次紫色花出现时,西丽已经由天真烂漫到受尽磨难,直到结识了莎格,唤醒了自我的意识,追求独立自主是她此时的所求,紫色的花丛中她和莎格为自己的追求快乐着。影片以西丽脱胎换骨找到自由结束,是令人欣慰的,此时,紫色花海铺天盖地,那个少年的西丽已成为生活的强者,不会再任人欺辱。与小说对比,“紫色”都是核心色彩,但电影对于色彩表现更具备优势,能直观地再现紫色的花海,而小说的文字是有一定局限的,读者只能凭借文字营造一片花海,色彩使电影画面呈现立体感,仿佛身在其中。影

片中的色彩经过艺术的处理比现实的色彩更具魅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语言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其故事情节、内容、人物对话、情景描写、叙述模式都由语言来实现,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电影的语言借助镜头来完成,所呈现的画面具有立体感,所有活动都是动态的、生动的,是调动观众视觉、听觉神经的“导演”。用画面表达故事是电影的功能之一,镜头的运用彰显功力,这也正是斯皮尔伯格的长项,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是导演的慧心所在。在电影《紫色》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镜头所表现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开始镜头中的主角一般以继父与某某先生居中为多见,西丽和耐蒂总是在镜头的边缘,而后半部分,西丽是镜头前的主角,人物关系及命运一目了然,这样的安排正是斯皮尔伯格匠心的体现。在美国,电影镜头的剪辑权非导演莫属,《紫色》也不例外,斯皮尔伯格以超凡的组织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镜头与人物命运做出了最适合的转换与交互,使场景转换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服务得到了充分体现,艺术效果卓著。镜头转换中,分开很久的西丽和耐蒂,好像在面对面地互相倾诉;西丽生活中的情况,一言难尽,斯皮尔伯格利适时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镜头里表现的是时空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