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_710
《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艾丽斯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心存感激,曾于小说中文版序中有所表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使这部作品闻名世界,可以肯定改编电影是成功的。
在信息时代,电影的传播远远超过了纸质媒体,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再版和传播。
小说《紫色》题旨深厚,具有揭露现实的批评精神,其叙事技巧和视角很独特,所表现的人物思想、经历和命运令人慨叹;而电影版的叙事更为流畅,生动地再现了西丽和妹妹的生活和追求,观众可以通过画面、色彩、语言、光线获得视听感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影响力,这证明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媒介存在互补性与互动性。
一、小说《紫色》及电影改编《紫色》是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力作,她据此享誉文坛。
该书于1982年第一次出版,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并于1985年被改编为电影。
小说《紫色》凭借深刻的内涵和女性主义精神一举占据美国文学的前沿,该作品首先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两获殊荣。
自第一版起,在美国引发《紫色》风潮,两年后,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引起的轰动更为激烈,不仅电影院人满为患,而且荣膺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是一部难得的由黑人创作的小说和黑人为演职员的电影。
《紫色》小说文本和电影的结合在文学界和电影界引起了轰动。
首先,小说《紫色》的主题不仅揭露了黑人社会的现实,而且具有积极的正旋律,是提倡女性主义的范本,文字间蕴含的黑人文化更是不可多得,这也是其被改编电影的优势所在;再者,电影《紫色》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慧眼和高超的导演技巧,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精神被传神地呈现于电影中,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尤为关键,电影作品《紫色》源自小说,又超越了小说,二者之间出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局面,电影使小说《紫色》的影响力剧增,不仅在美国畅销,还走向了地球的另一端。
无疑,《紫色》作为小说与电影都是成功的,这也是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高度融合,是小说与电影关系的完美展示。
紫色
故事发生在1909年的美国,西丽(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 饰)和南蒂(阿科苏阿·巴西亚Akosua Busia 饰)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姐妹,虽然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有了彼此的陪伴,尚可苦中作乐,直到西丽被迫嫁给了黑人男子亚伯特(丹尼·格洛弗Danny Glover 饰)。
亚伯特性格粗暴,对于他来说,西丽比一个女佣好不了多少,动辄拳打脚踢,他真心爱着的是一个远在他乡的叫做夏戈(玛格丽特·艾弗瑞Margaret Avery 饰)的女演员。
南蒂前来陪伴西丽,亚伯特却因强暴她未遂而将她赶出家门,这一别,西丽彻底的失去了南蒂的音讯。
在苦闷的生活中,女人们试图挣扎和抵抗,但最终无一例外的都屈服于歧视和强权之下,夏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她独立坚强,从不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有所畏惧,她的乐观给了西丽反抗的勇气,终于,她拿起行李离开了亚伯特,成立了自己的裁缝店,生意红火。
而突然有一天,南蒂和自己幸福的家庭再一次出现在了西丽的眼前,出现在了那篇紫色的花海之中。
生命的绽放——评电影《紫色》【摘要】影片《紫色》改编自现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原著曾获1983年普利策奖。
电影出自美国娱乐电影大师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该片第58届奥斯卡十一项提名却一奖未中的记录至今没有影片能够打破。
影片描写了一个黑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时间跨度长达40年,表现了父权和夫权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蹂躏,最终歌颂了黑人女性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觉醒。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电影真正的魅力,感受一个生命最真实的绽放。
【关键词】紫色女性主义夫权制度性别歧视身份认同精神觉醒本片导演斯皮尔伯格是当今好莱坞票房价值最高的电影导演,但他向来与奥斯卡无缘,在拍本片前从来没有得到过提名,1985年,他决心在不同的方面一试才能,拍一部不像斯皮尔伯格的斯皮尔伯格影片,就是这部《紫色》。
本片完全不同于斯皮尔伯格以前的影片,它表明这位导演在纯粹的严肃文艺片方面同样能跳起游刃有余的舞蹈,影片通过对几位黑人女性的刻画,表现了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寻求自我价值的艰辛历程,最终得到独立和解放。
电影《紫色》对小说改编的比较
58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电影《紫色》改编自艾丽斯·沃克的同名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西利亚先后在遭遇到继父和丈夫的欺负和凌辱下,最终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
在这部作品中赞扬了一位黑人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的精神,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沃克将争取提高妇女地位和种族平等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之中,都形象描绘出妇女为了赢得与男子相等的社会地位,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故事。
小说被斯皮尔伯格导演改编成电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紫色》故事情节所进行的改编从电影《紫色》的表现情节上来讲,主要在保留小说故事情节基础层次上,调整了一些小细节,在调整这些小细节后,增添了整部影片的趣味性。
(一)轻描淡写方式影片中,斯皮尔格使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法,在转换镜头中,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更加形象。
比如表现出莎格和西利亚可能是同性恋时,主要通过西利亚与莎格在房间里一起说了很多话,也做了一些动作,在这些言行中体现出他们之间存在着同性恋的关系,但只在这一幕中体现出两个人可能是同性恋,在其他故事环节中并未体现出来。
有可能受到影片放映时间的限制,对这一现状轻描淡写一幕带过,也有可能是莎格作为西利亚的引导者,导演有意识淡化这一形象。
再比如西利亚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的一系列过程中,利用了蒙太奇表现手法。
虽然整部影片只是单独采用了几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是西利亚与某位先生之间发生争执,还有一个镜头是莎格与西利亚一起走去,在这一幕的渐渐远去中,直到表现完成之后,另外一个镜头才逐渐展现出来。
在荧幕上出现了一个裤业公司,在转换镜头时,可以模糊看到站在裤业公司门口与西利亚发生争吵的那位先生,再到下一个镜头时,却看不到这位先生了。
但是在小说中,却对这个片段详细进行叙述,在众多的场景之中,都描绘出西利亚与裤子的不解之缘,但影片却没有特别表现出这一观点,这也许电影《紫色》对小说改编的比较刘 倩 王珏殷【作者简介】刘 倩,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编剧研究,影视批评研究;王珏殷,男,湖北武汉人,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媒介融合与传媒文化,影视艺术与技术研究。
紫色影评
《紫色》这部电影讲了四个女人的故事。
第一个女人----西莉西莉是影片的主角,长的丑,家境贫寒,继父曾强奸过她并生有两个孩子,这样的遭遇令西莉非常自卑,自卑导致西莉对生活逆来顺受。
西莉十六岁就在继父的命令下成亲,婚后的生活实际上使西莉成为了一大群孩子的辛勤抚养者,一个家庭的佣人,和一个男人发泄的工具,这是西莉的命运,如果不是后来桑的出现西莉的一生无疑将会是黑暗的一生、受压迫的一生、失去自由的一生、丢失自我的一生。
第二个女人----索菲亚索菲亚的悲惨结局与西莉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同情索菲亚的同时看到了西莉找回自我的难得可贵。
索菲亚本是一个与桑有类似性格的人,但她最终没有能够战胜命运。
这个曾经挺着大肚子与男朋友的父亲争吵的女人、这个曾经面对贫穷的生活从容面对的女人、这个在大街上勇敢拒绝市长夫人对她的“怜悯”、进而对市长大大出手的女人在经历了8年的监狱生活后,最初的那个她已经荡然无存,残缺的外表下我们看到的是索菲亚已经麻木的精神,她已经被种族歧视所摧毁。
但这里我更愿意把这段情节理解为种族歧视和8年的监狱生活仅仅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个不彻底的坚强最后得到的悲惨结局。
第三个女人----桑桑是本片中自强、自尊、自由的理想主义化身,是西莉心中的偶像。
为了使她不至于过分理想化,桑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情节,她与她父亲之间的矛盾多年以后成为桑内心的伤,影片的最后桑用她真诚的歌声打动了做为神父的父亲,歌声中“上帝启示你什么,罪人也有灵魂。
”回荡在神圣的教堂。
第四个女人----娜蒂娜蒂是西莉的妹妹,在影片中只有开头和结尾时才出场,但娜蒂与西莉的姐妹情贯穿着影片的始终,正象两人在童年时玩拍手游戏中唱到的那样:“你我永不分离,你我永远一条心,没有洋,没有海,不要让她离开我。
”正是这种姐妹情使得西莉这个人物充满魅力,前半生她是那么的懦弱,那么的愚昧,那么的麻木不仁,但同时她又是那么的坚忍无视生活的苦难,那么的深情厚谊。
简介:》。
电影《紫色》影评
电影《紫色》——盛开在烟囱里的紫罗兰一、她的一生都在打架索菲娅和哈泼婚后的第一次家庭战争就搞得鸡飞狗跳,盘子和镜子都被打破了,窗帘扯碎了,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哈泼想让索菲娅变得服服帖帖,不要总是自作主张。
索菲娅•巴特勒漂亮、聪明、强壮,最重要的是她有不肯低头的精神,从来都像一列勇往直前的军队那样充满霸气。
但是,当自己深爱的丈夫第一次打了她,她的忧愁多过愤怒:她的一生都在打架,跟父亲打,跟兄弟打,跟堂兄弟和叔叔伯伯打。
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
让她难过的是,没想到在自己家里也得打一架。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人占领了社会中权势与地位,他们制定法律、维持秩序、统治国家,甚至发动战争。
女人在历史舞台上只是优雅的点缀或者惊鸿一瞥、灵光一现。
众多文学著作中,男人们利用金钱、权力和地位上演着一次次明争暗斗,女人则更多地挥霍着青春与美貌,而这些不过是为了盼望男人们的回顾。
长久以来的无形枷锁,把她们置于社会舞台的橱窗内“展示拍卖”,幸福或是忧愁全都不由自己。
1847年10月,《简•爱》出版发行,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主角不再娇艳柔弱,她贫穷、矮小、黝黑,性格执拗,不同于其他地位悬殊的爱情故事,她没有盲目沉醉于爱情的旋涡,而是昂首挺胸地追求着平等,不论是生活中的还是感情上的。
舅母的无情让她懂得反抗,孤儿院的艰苦让她懂得忍耐,贵族小姐们的嘲讽轻视让她懂得维持尊严,罗切斯特先生的隐瞒与强势让她抛弃唾手可得的幸福,踏上荆棘去追求爱情中的平等。
虽然早在1789年,法国女剧作家已经开始了为女性争取权力的序幕,但是《简•爱》却是让很多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启蒙小说。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就对此书爱不释手。
她于1982年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紫色》,跳脱了以往黑人小说中揭露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与仇恨,把视点放在了黑人男女间的家庭关系和男权的压迫。
这部小说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生的女作家佐拉•尼尔•郝斯顿的影响。
《紫色》:黑人女性之歌
文本解析 ! - 5 ……………….
《 紫色
迟 红
● ●
黑 人 女性 之 歌
始 ,母 亲 再 婚 不 久 又 得 了重 病 。她 1 4 岁 时 被 继 父 强 奸 , 她 生 下 的两个孩子又 先后被继父送人 ;茜莉的继父怂 恿她嫁给阿 尔伯特 ,给 的一个 理 由是她要像 男人一样拼命地干 活:而丈 夫 娶她 的 原 因更加 荒唐 可笑 ,是 因为 家 里缺 个干 活儿 的女 工 。无奈之 下,她不得不嫁给 阿尔伯特 。婚后她饱 受各种折 磨 与凌辱 ,却 只能 向命运低头 ,她不 出家 门半 步,默默地把 家 里 打 理 得 井 井 有 条 ,她 因 丈 夫 不 理 解 她 而 终 日苦 闷 ,于 是 开 始 向上 帝写 信 ,来倾 诉 自己的烦 恼 。她 丈夫非 但不 理解 她 , 居 然 明 目张 胆 地 把 自己 的情 妇 莎 格 带 回来 养 病 。善 良 的 茜莉默默地承 受着这一切 ,悉心呵护莎格 ,她 的善 良也获得 了莎格 的同情 。莎格不 断地在 精神上给予她 安慰,在莎格 的 启发下 ,茜莉终于鼓起 勇气 ,跟 莎格一起 到孟菲斯市开 了一 家缝纫店 ,并开始走上 自立 的道路 。她凭借 自己绝佳 的手 艺 而获得 了大 家的认可 ,同时她 自己也拓 宽了视野 ,并逐渐体 会到独立生 活的乐趣 。随着 茜莉生意越来越 红火 ,她不仅在 经济上获得 了独立 ,同时心里也变得 强大 起来 ,并逐渐在 生 活 中找 到 “自我价值 ”。她对丈夫 以前的过失既往不咎 ,两 人破镜重 圆,夫妻 间得 以和谐相处 。小说结尾是一个大 团圆 结局 :杳 无音讯 的妹妹 爱蒂跟丈夫从 非洲平安归来 ,主人公 愉快地奔 向新生活 。在 主人公茜莉 的心中 ,上帝就是她 的救 世 主 。 愚 昧 无 知 的她 深 信 : “ 只 要 我 会 写 上 帝 两 个 字 , 我 就 有 了伴 儿 。 ”虽 然 她 经 历 很 多 磨 难 , 但对 上 帝 的信 任 一 直 没 有动摇 过,每 当她有 常人难 以启齿 的秘密时 ,她都会 向上帝 倾诉 。她是一个缺 乏爱且没有安全感 的人 ,每个周 日去教堂 做礼拜 是她接受教 育的唯一途径 。她 1 4 岁时被 继父 奸污,面 对 年 幼 无 知 的 弟 妹 和 病 魔 缠 身 的 母 亲 , 茜 莉 开 始 向 上 帝 倾
《紫色》分析
--《紫色》的分析《紫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里斯·沃克的代表作,以美国南方佐治亚乡为背景,讲述了喜丽几十年的家庭生活,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到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批判了两性关系中的不合理内容, 张扬了平等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
喜丽的成长轨迹可分为:迷茫遭受奴役的初期阶段;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而奋起抗争的过渡阶段;独立自主而赢得自由和平等的末期阶段。
《紫色》通过对喜丽与她周围几位不同黑人女性的描写,说明了黑人女性只有相互支持和热爱,才能真正摆脱男性的桎梏,重新建立自我。
夏葛虽然是喜丽丈夫的情人,但在喜丽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各种角色。
夏葛对喜丽的帮助首先表现在唤醒喜丽对自己女性身体的热爱和信心。
在夏葛的启发和支持下,喜丽做起了裤子生意,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喜丽的解放不仅是精神解脱,还实现与男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平等。
正是通过这样的自我确立,沃克将一个支离破碎的喜丽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充满自我和自主意识的女性。
对喜丽的人生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另外两个女性。
索菲亚从一出现就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她认为“女人在有男人的家庭里,就是不安全”。
虽然她战胜了家庭暴力,但在掌握着政权的白人阶级面前,她的反抗犹如以卵击石。
被索菲亚的斗争精神所感染,喜丽终于从沉睡中惊醒,不再忍受艾伯特的欺凌与折磨,为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起反抗。
妹妹耐蒂是喜丽精神上的支柱。
这位个性独立的女性一直对生活充满信心,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坚持不懈地给喜丽写信。
当喜丽在夏葛的帮助下找到被艾伯特藏匿的所有信件时,喜丽顿时感觉到了生活的希望,坚定了跟艾伯特作斗争的勇气。
小说的结局是耐蒂从非洲回来,并带回了喜丽的孩子,让喜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作者的期望,它不仅歌颂了妇女间的姐妹情,并且强调了黑人妇女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多次出现的“sky”暗示了喜丽对自由和夫妻平等关系的渴望,电影尾声中哈波对索非亚穿裤子的认同也呈现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暗示一种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的建立。
The Color Purple《紫色》—影片视听语言浅析
《The Color Purple》绽放的紫色女性主义首先,这是一部讲述黑人的电影,一部讲述黑人女性在美国种族主义昌盛,民族矛盾深化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或说丑陋的,被继父玷污强迫生下一男一女的;嫁了一个粗暴、不忠的丈夫的;被迫与至亲至爱的妹妹分离的;这么一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念,打破常规束缚的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为什么说它感人呢?照理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或沉重的故事,但就在我观看的第一次,就被它深深感动,那种眼泪是动容的,是被人物内心所牵动的;而这部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除了基本的剧情,我想还和整部影片的镜头的运用、色彩、构图和剪辑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导演Steven Spielberg,作为一名白人男性,如何去表现黑人社会,乃至黑人女性的心理历程,我想是很值得揣摩的,在这边多余的提一下,《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一书中,有谈到关于《The Color Purple》这部影片的评价,本片根据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小说改编,其实开始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是没有受到如此大的关注的,但在1985年电影上映之后,却引起了来自黑人社会的内部批评,更多的是对Alice Walker这位女性主义者的讨伐,他们认为影片过度丑化黑人男性,扭曲黑人社会,认为这是在投好西方世界的所谓白人对黑人社会的猎奇心态,有些黑人组织甚至聚集在影院外,阻挡前来观看的人们;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遭到争议的影片,但身为一名亚洲人,为什么我能被其影片内容以及其画面所表达的深刻意义所感动,尤其是后者,是我所要探讨的。
有意味的美感---紫色花丛影片一共出现三次人物在紫色花丛中的画面,分别是开始、中后和结尾。
紫色,一般来讲是象征着魔力,是蓝色和红色的结合体,给人相对情感交织、无法掌握的感觉,在色彩情绪性上属于冷色系,代表着不稳定、难以捉摸的;忧郁、压抑却又高贵的感觉。
影片的一开始,就带给了观众色彩上的冲击,隐隐约约的少女嬉笑声,在紫色花丛中喧闹,画面感是朦胧的(图1);导演运用流畅的摇镜和剪辑,以及视觉元素本身的堆积制造出的一种意境,给人唯美的视觉感受。
电影《紫色》对小说改编的比较
电影《紫色》对小说改编的比较作者:刘倩王珏殷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23期电影《紫色》改编自艾丽斯·沃克的同名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西利亚先后在遭遇到继父和丈夫的欺负和凌辱下,最终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
在这部作品中赞扬了一位黑人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的精神,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沃克将争取提高妇女地位和种族平等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之中,都形象描绘出妇女为了赢得与男子相等的社会地位,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故事。
小说被斯皮尔伯格导演改编成电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紫色》故事情节所进行的改编从电影《紫色》的表现情节上来讲,主要在保留小说故事情节基础层次上,调整了一些小细节,在调整这些小细节后,增添了整部影片的趣味性。
(一)轻描淡写方式影片中,斯皮尔格使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法,在转换镜头中,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更加形象。
比如表现出莎格和西利亚可能是同性恋时,主要通过西利亚与莎格在房间里一起说了很多话,也做了一些动作,在这些言行中体现出他们之间存在着同性恋的关系,但只在这一幕中体现出两个人可能是同性恋,在其他故事环节中并未体现出来。
有可能受到影片放映时间的限制,对这一现状轻描淡写一幕带过,也有可能是莎格作为西利亚的引导者,导演有意识淡化这一形象。
再比如西利亚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的一系列过程中,利用了蒙太奇表现手法。
虽然整部影片只是单独采用了几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是西利亚与某位先生之间发生争执,还有一个镜头是莎格与西利亚一起走去,在这一幕的渐渐远去中,直到表现完成之后,另外一个镜头才逐渐展现出来。
在荧幕上出现了一个裤业公司,在转换镜头时,可以模糊看到站在裤业公司门口与西利亚发生争吵的那位先生,再到下一个镜头时,却看不到这位先生了。
但是在小说中,却对这个片段详细进行叙述,在众多的场景之中,都描绘出西利亚与裤子的不解之缘,但影片却没有特别表现出这一观点,这也许是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毕竟在做裤子的过程中,才更加深刻地展现出西利亚的觉醒。
电影《紫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及视听语言表现
48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电影《紫色》海报电影《紫色》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乌比·戈德堡和丹尼·格洛主演、华纳公司投资拍摄的一部黑人文艺片,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曾获得1983年获得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这是一部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水平也很高的长篇书信体小说,小说《紫色》的作者是黑人作家爱丽斯·沃克。
电影《紫色》曾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在内的11项提名(但是最后无一获奖)。
影片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娴熟的表达技巧和节奏掌握中,使观众对平等和肤色有了重新的思考,是一部具有很大启发意义的电影。
一、 电影《紫色》剧本的创作电影剧本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是一个前提和基础,没有剧本,电影就像是无米之炊,即使导演和演员有很出色的才华也不能脱离剧本。
尽管现代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很多导演都会临时发挥,甚至有些导演在我们眼中是没有剧本的(如王家卫),但是实际上他们都已经在脑中将剧本进行了很多次的精心构想,至少他们是需要一个故事大纲来为电影拍摄的情节发展做准备的,而且甚至有时候这种导演的拍摄甚至比有剧本的导演在情节构思方面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脑中形成一个脱离了有形剧本的“无形剧本”。
不管怎样影片的拍摄起码在现阶段的技术和审美限制下还是无法真正脱离剧本的。
而对于电影《紫色》来讲它的出色也源于其有一个出色的剧本。
编剧梅诺·迈耶斯在电影《紫色》剧本的改编中运用了很多技巧,尽管这是一部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但是浓厚的文艺气息还是使这部电影得到了文艺片的称号,并且抓住了很多观众的心。
编剧在对原小说改编的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电电影《紫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及视听语言表现王丽珍【作者简介】王丽珍,女,山西忻州人,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4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2期影开始的第一幕主要讲述的是西莉姐妹快乐的童年,一直到其嫁给艾伯特为止,快乐幸福的生活才被中断,两个姐妹被迫分离;第二幕主要讲述的是西莉在嫁给艾伯特的之后遇到了很多的人,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慢慢地她的人生轨迹也开始改变,并且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开始和命运反抗;第三幕是姐妹又重新相遇,妹妹将姐姐的孩子也带到了她的身边,完成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电影紫色影评
电影《紫色》影评《紫色》——盛开在烟囱里的紫罗兰一、影片主题女权的觉醒与反抗应是影片最明确的主题,但斯皮尔伯格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意地将这一主题广义化处理。
一方面是索非亚所遭受白人的压迫摧残,一方面使非洲大陆面临殖民统治的危机,范围如圈圈涟漪般扩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暴力独裁和不宽容无处不在,反压迫反奴役和追求个性解放依然任重道远。
二、影片的叙事风格风格与以往有点不一样,这不获得很多奖项的电影,带着一点淡淡的紫色香气,像风里的薰衣草一般矗立。
赤裸裸的,紫色比红色更加忧郁,不能像红色去张扬,极致,又不是像蓝色那样羸弱.... 于是两姐妹之间,带着紫色的爱,幽深的伤痛,在美丽的农场上溢出。
为了电影更易被大众接受,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加入了更多温情有趣的细节,比如茜莉姐妹在向日葵地里玩耍,阿尔伯特见到莎格犹如小丑一般的滑稽表现。
电影也让茜莉和莎格之间的爱情更加暧昧不明,也没有细述原著中对于非洲社会的追根溯源。
影片的结局更加戏剧化,更加圆满,可以说是一种美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对非洲大陆那一段的描述与塞莉读信的现实进行了蒙太奇剪接处理,十分流畅自然,令人眼前一亮。
片中的每一个镜头的切换,人物在镜头中所占据的位置,色彩的运用,导演都有其想要表达的深意。
在影片《紫色》中,前半部分喜丽,堤娜总是出现在镜头的边缘部分,继父,先生则是居中,通过这样安排,人物之间的关系,命运一目了然。
俯拍给人以压迫的感觉,仰拍给人的感觉则是权威而不可抗拒,片中前半部分对先生总是仰拍,而后半部分则换成了对喜丽仰拍,足以表现出喜丽思想上的省悟和地位的变化。
三、人物(1)茜莉开场不久,茜莉就迎来了痛苦的分娩,那时候她才十四岁,就生下了继父的孩子。
继父卖掉了出生的婴儿,还威胁茜莉说“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
”于是她只能将恼人的生活和不解的心事倾诉给从不写回信的上帝。
在诉说中她很少提及男人的姓名,都是以“先生”、“爸”或者“他”来代替,在她内心深处,这些男人不配有名字,同时,这种表达也透露了她心中深深的恐惧,仿佛那些男人的名字都能伤害她。
《紫色》观后感
《紫色》观后感
《紫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与成长。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首先,我被电影中的主人公西莉所吸引。
她是一个身处困境的女性,但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
西莉的成长历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并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其次,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紫色作为电影的主题色,贯穿了整个影片。
它象征着神秘、高贵和独立,与西莉的性格特点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同时,电影中的其他色彩也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视觉世界。
此外,《紫色》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展现了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它揭示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力量。
这种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最后,我认为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总之,《紫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电影作品分析:斯佩尔伯格《紫色 》拉片
《紫色》影片分析《紫色》讲述了一个黑人妇女苦难的一生,她的一生,在等待和隐忍中渡过,无休止的身体暴力和心灵侮辱没有让她倒下,她的心中始终活着两样东西,那就是上帝和爱。
这两样东西使她最终苦尽甘来。
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震颤,一种发自心底的悲悯,对人性恶的思考。
紫色是豪华,美丽,忧心,平安,爱,悔改,谦卑,仰望,热情,热忱的象徵。
影片開頭畫面是大片的紫色花朵,影響是喜麗和娜緹姐妹兩個的笑聲,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而且和片名《紫色》相呼應。
喜麗和娜緹唱著歌玩耍,在太阳的怀抱里展露安详的笑容。
这场景让喜麗和娜緹姐妹俩暂时忘却了所有的哀伤,显现出孩子天真的童趣,她们忘情地奔跑着,十分开心。
喜麗在蔚藍的天空下安詳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很容易滿足,但是上帝卻連最基本的快樂都不能給她。
姐妹俩在游戏之时,却被继父粗暴地打断了。
喜丽与妹妹游戏之时脸蛋上的笑容还尚未消褪,她继父没忘记评论一句:“你的笑容是世界上最丑的。
”喜丽依旧傻笑着,当时她才14岁,大着肚子,肚子里是继父的孩子,更恐怖的是——她以为那男人不是继父而是亲生父亲。
喜麗生产,接生的是妹妹娜緹,生产之后孩子却被父亲送人了。
顯示了他父親的恐怖和狠心。
大地是那么广阔,但喜麗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个镜头的色彩全是灰色使人感觉灰暗悲哀很压抑。
继父卖掉了出生的婴儿,还威胁茜莉说“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
”于是她只能将恼人的生活和不解的心事倾诉给从不写回信的上帝。
父亲结婚了,这一直是喜麗的梦想,因为她以为这样她就可以解脱了,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简单却快乐生活。
运用音响转场,显示喜麗梦想的破灭,亚伯特去向喜麗的父亲求婚要娶娜緹。
娜緹透过窗户看到亚伯特,窗户就像笼子一样,说明他们都是受到当时理念束缚的人。
喜麗看亚伯特的视线,可以看出喜麗对先生的恐惧,也显示出当时黑人女人的地位。
俯视表现出喜麗地位的低等,他们根本只是把他当成工具,干活,泄欲。
喜麗以后的生活不会比现在好,也许会更惨。
雾蒙蒙的画面,看到喜麗跟着亚伯特走了,对喜麗来说跟残酷的人生开始了,她不知道前方等到她的是什么样的道路,显示出喜麗的恐惧和无助。
The Color Purple《紫色》—影片视听语言浅析
《The Color Purple》绽放的紫色女性主义首先,这是一部讲述黑人的电影,一部讲述黑人女性在美国种族主义昌盛,民族矛盾深化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或说丑陋的,被继父玷污强迫生下一男一女的;嫁了一个粗暴、不忠的丈夫的;被迫与至亲至爱的妹妹分离的;这么一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念,打破常规束缚的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为什么说它感人呢?照理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或沉重的故事,但就在我观看的第一次,就被它深深感动,那种眼泪是动容的,是被人物内心所牵动的;而这部影片是如何做到这点,除了基本的剧情,我想还和整部影片的镜头的运用、色彩、构图和剪辑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导演Steven Spielberg,作为一名白人男性,如何去表现黑人社会,乃至黑人女性的心理历程,我想是很值得揣摩的,在这边多余的提一下,《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一书中,有谈到关于《The Color Purple》这部影片的评价,本片根据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小说改编,其实开始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是没有受到如此大的关注的,但在1985年电影上映之后,却引起了来自黑人社会的内部批评,更多的是对Alice Walker这位女性主义者的讨伐,他们认为影片过度丑化黑人男性,扭曲黑人社会,认为这是在投好西方世界的所谓白人对黑人社会的猎奇心态,有些黑人组织甚至聚集在影院外,阻挡前来观看的人们;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遭到争议的影片,但身为一名亚洲人,为什么我能被其影片内容以及其画面所表达的深刻意义所感动,尤其是后者,是我所要探讨的。
有意味的美感---紫色花丛影片一共出现三次人物在紫色花丛中的画面,分别是开始、中后和结尾。
紫色,一般来讲是象征着魔力,是蓝色和红色的结合体,给人相对情感交织、无法掌握的感觉,在色彩情绪性上属于冷色系,代表着不稳定、难以捉摸的;忧郁、压抑却又高贵的感觉。
影片的一开始,就带给了观众色彩上的冲击,隐隐约约的少女嬉笑声,在紫色花丛中喧闹,画面感是朦胧的(图1);导演运用流畅的摇镜和剪辑,以及视觉元素本身的堆积制造出的一种意境,给人唯美的视觉感受。
《紫色》从小说到电影
的被招安。同样是描叙男女和解,小说和电 影做出的却是不同的选择。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不 无讽刺地指出:“改写好像是时代精神,会有 一天已经过去的全部文化被全部改写,它将 在它的改写本后面被全面的遗忘。”[3]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产品,文学和媒介对原生性素 材的剪裁和加工,以及读者的接受史,本身 就是一个不同阶层和心态的人不断的改写 过程。
在电影《紫色》中,斯皮尔伯格既没有 象小说那样着力刻画茜莉在莎格和索菲亚 帮助下逐渐萌发女性意识的过程,对茜莉创 办衬裤公司的成功经历也一笔带过,忽视了 对女性心灵手巧品格和坚持不懈精神的赞 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小说原有的思 想性。而小说中浓墨重彩突出强调的在女性 的促使下“×先生”的转变,到了影片《紫色》 中,则呈现为当落日之下茜莉和聂蒂姐妹重 逢后站在紫花丛中玩儿时的拍手游戏,“x先 生”只是远远地观望.牵着马从她们身后走 过,影片含糊的处理使我们无法猜测到“x先 生”真正的想法,但至少斯皮尔伯格并没安 排他向身为女性的茜莉俯首认错,所以这种 改编已然背离了沃克“妇女主义”追求两性 和谐的真正初衷。
失败使得小粼紫色》向种族歧视这一痼疾
进行了深入开掘,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 揭露和批判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沃克的视野并未限于美 国本土,她巧妙地利用聂蒂传教的非洲奥林 卡村作为美国本土的缩影和翻版,极其有力 地证明:黑人受歧视和压迫是个国际性问题。 沃克坚信,只要种族歧视阴魂不散,黑人与 白人之间的对立就永远不会消除,二者之间 的鸿沟也永远无法填平,黑人将永远生活在 地狱之中。沃克充分意识到了黑人妇女的解 放与种族解放息息相关,她要挖掘黑人妇女 的真实资料,在创作中加强对种族政治的批 评力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堪称茜莉精
神导师的莎格的塑造。小粼紫色》中的莎
《紫色》文本与影片共谋的隐喻意象
作者: 马慧[1]
作者机构: [1]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60-6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隐喻;意象;象征;主题;艺术表现力
摘要:艾丽丝.沃克在《紫色》文本中借助紫色和蓝色、缝被子与做裤子等隐喻,生动描述了以西丽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惨生存现状,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黑人妇女在不堪重压后的觉醒、反抗、成长。
同名影片导演斯皮尔伯格则充分利用影像艺术的可视性特点,以紫色花海、血手印、黑拳头、空信箱等直观的意象演绎了沃克的隐喻。
作者与导演共同运用隐喻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推动了情节,契合主题并服务于升华主题,缔造了作品中蕴含丰富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色》从文本到电影的解读艾丽斯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心存感激,曾于小说中文版序中有所表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改编使这部作品闻名世界,可以肯定改编电影是成功的。
在信息时代,电影的传播远远超过了纸质媒体,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再版和传播。
小说《紫色》题旨深厚,具有揭露现实的批评精神,其叙事技巧和视角很独特,所表现的人物思想、经历和命运令人慨叹;而电影版的叙事更为流畅,生动地再现了西丽和妹妹的生活和追求,观众可以通过画面、色彩、语言、光线获得视听感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编电影《紫色》促进了小说的影响力,这证明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媒介存在互补性与互动性。
一、小说《紫色》及电影改编《紫色》是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力作,她据此享誉文坛。
该书于1982年第一次出版,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并于1985年被改编为电影。
小说《紫色》凭借深刻的内涵和女性主义精神一举占据美国文学的前沿,该作品首先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两获殊荣。
自第一版起,在美国引发《紫色》风潮,两年后,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引起的轰动更为激烈,不仅电影院人满为患,而且荣膺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是一部难得的由黑人创作的小说和黑人为演职员的电影。
《紫色》小说文本和电影的结合在文学界和电影界引起了轰动。
首先,小说《紫色》的主题不仅揭露了黑人社会的现实,而且具有积极的正旋律,是提倡女性主义的范本,文字间蕴含的黑人文化更是不可多得,这也是其被改编电影的优势所在;再者,电影《紫色》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慧眼和高超的导演技巧,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精神被传神地呈现于电影中,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尤为关键,电影作品《紫色》源自小说,又超越了小说,二者之间出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局面,电影使小说《紫色》的影响力剧增,不仅在美国畅销,还走向了地球的另一端。
无疑,《紫色》作为小说与电影都是成功的,这也是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高度融合,是小说与电影关系的完美展示。
笔者的切入点为《紫色》电影,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小说与改编电影的优势和不足。
二、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小说与电影同属于艺术,但门类不同,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可以说千丝万缕,又牢不可破,是既独立又综合的关系。
小说与电影是有共性的,比如其共同的“叙事性”,这也是其被改编为电影的一种原因,其美学价值也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所具备的艺术元素也很雷同,比如以故事见长,以人物命运贯穿始终,有时空感、节奏感、画面感等。
二者共性很多,还兼具互动性,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作用。
二者互为因果,一荣俱荣,众所周知,很多电影来源于小说,或者说其剧本由小说改编而来。
而电影一旦成功,又有反哺的作用,会提升小说的阅读范围,扩大读者群。
另一个益处是,小说创作元素也可以融入电影的技法。
但小说与电影不是一个门类的艺术,两者之间各有优劣。
首先分析小说的特点,小说是文学的创作,语言是小说唯一的载体,作品中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语言来表达。
小说的语言借助于文字,而此时的文字可以直抒,可以隐喻,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文字上可及天,下可入地,没有制约,可以海阔天空。
电影的载体是多样的,如常见的画面、音乐和台词等;不同于小说的抽象,电影可以用各种符号直接地、具体地表现,体现画面感、现实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基于此,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指出:“小说和电影是两条大河,可以交汇,也可以各行其道,……以河流作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可溶性,更多的时候电影和小说各自为政。
”三、电影《紫色》对小说《紫色》的深化电影《紫色》直接沿用了小说名字,也借鉴了同名小说的结构及叙述语调和情节等,这也是小说的特色之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理念,进行了电影艺术的再现。
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也刻意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只是因为表现方式的不同,各有取舍,沃克的叙述方式被斯皮尔伯格极为珍视并予以了借鉴。
此外,众所周知,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电影可以凭借电影制作中特有的技艺使抽象的小说情景直观地再现。
斯皮尔伯格被称为天才的导演,是美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其经验和技巧均属一流,在电影中,镜头、剪辑及配乐等因素都制约着电影的成败,斯皮尔伯格充分利用了这些因素,使改编电影《紫色》一举成名。
笔者站在改编电影的色彩、镜头、语言运用、视听造型等层面进行分析,旨在找出电影《紫色》对原小说的影响及作用。
色彩是电影符号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色彩是渲染作品氛围,塑造人物性格,揭示电影人物命运的重要载体。
色彩是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电影表现手法之一,在电影《紫色》中,他运用的色彩以紫色为基调,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紫色的花海,主人翁西丽和天真无邪的妹妹穿梭其中,游戏,欢笑。
此时的西丽14岁,已不是处女,被继父强奸并怀孕,但天真的笑容还是在紫色花海中绽放,毕竟有妹妹的喜欢。
同样美丽的紫色花丛在电影中多次出现,而西丽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第二次紫色花出现时,西丽已经由天真烂漫到受尽磨难,直到结识了莎格,唤醒了自我的意识,追求独立自主是她此时的所求,紫色的花丛中她和莎格为自己的追求快乐着。
影片以西丽脱胎换骨找到自由结束,是令人欣慰的,此时,紫色花海铺天盖地,那个少年的西丽已成为生活的强者,不会再任人欺辱。
与小说对比,“紫色”都是核心色彩,但电影对于色彩表现更具备优势,能直观地再现紫色的花海,而小说的文字是有一定局限的,读者只能凭借文字营造一片花海,色彩使电影画面呈现立体感,仿佛身在其中。
影片中的色彩经过艺术的处理比现实的色彩更具魅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语言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其故事情节、内容、人物对话、情景描写、叙述模式都由语言来实现,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电影的语言借助镜头来完成,所呈现的画面具有立体感,所有活动都是动态的、生动的,是调动观众视觉、听觉神经的“导演”。
用画面表达故事是电影的功能之一,镜头的运用彰显功力,这也正是斯皮尔伯格的长项,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是导演的慧心所在。
在电影《紫色》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镜头所表现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开始镜头中的主角一般以继父与某某先生居中为多见,西丽和耐蒂总是在镜头的边缘,而后半部分,西丽是镜头前的主角,人物关系及命运一目了然,这样的安排正是斯皮尔伯格匠心的体现。
在美国,电影镜头的剪辑权非导演莫属,《紫色》也不例外,斯皮尔伯格以超凡的组织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镜头与人物命运做出了最适合的转换与交互,使场景转换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服务得到了充分体现,艺术效果卓著。
镜头转换中,分开很久的西丽和耐蒂,好像在面对面地互相倾诉;西丽生活中的情况,一言难尽,斯皮尔伯格利适时地使用了蒙太奇手法,镜头里表现的是时空流转。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堪称经典之作。
小说《紫色》中的对话很见功力。
但电影镜头的具象性更将人物性格发挥到了极致,镜头可以表现人物的眼神、表情、手势等诸多形式的语言,镜头完成了文字所不能表现的气氛和情绪,可见镜头的表现力更神奇。
小说中,艾丽斯以纪实性的手法表现西丽与耐蒂的对话:西丽说:“一定要写信。
”耐蒂问:“可是写什么呢?给谁写?”西丽说:“给我写。
”耐蒂回答:“好的。
只要我活着,一定写。
”从这一段看不出西丽与耐蒂将要分离的难舍难分,而电影则通过画面实现了这一悲伤的场面,其中光影、色彩、音响的介入都起到了衬托作用。
当姐妹俩无助地被强行分开时,耐蒂绝望地伸出手,祈求般地求助:“西莉!让我留下来吧,只要能守着你!”肢体的语言胜过了一切。
此时此刻,姐妹两个的遭遇颇令人回味,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回味影片开始时姐妹俩的天真烂漫,对比深刻鲜明,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电影的镜头使人物命运更为跌宕。
视听造型也是体现电影对小说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视听造型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
就电影《紫色》而言,其中包括很多道具造型,比如紫色姐妹花、书信、风铃、信箱等等。
紫色姐妹花的造型既有美好的寓意,也有女性团结的寓意。
在影片的开头,花出现的时刻正是姐妹二人幸福生活的时刻,第二次出现在桑与西莉散步的时候,桑对西莉说,这是姐妹花,蕴含着对西莉女性意识的呼唤,最后一次出现时姐妹二人在姐妹花丛中相逢,也是女性成长和胜利的喻示。
另外,信箱这个道具也在电影之中频繁出现。
影片中信箱共出现6次,前4次的拍摄采用仰角,只有艾伯特才可以打开的信箱是他压制西莉的象征,而西莉面对信箱的无奈期盼的镜头,将西莉内心的渴望和焦虑充分地表达出来。
后两次出现的镜头采用的方式是俯拍,孤寂萧条地立在那里的信箱,寓示了主人和他一样衰败。
另外其他诸如向日葵、红日等都有它特定的隐喻。
除了道具造型,电影的色彩造型也深化了文本。
电影的彩色主要是红、紫、黄、灰、蓝、黑。
主人公服饰从刚开始的灰、黑逐渐变为艳丽多彩色,表明她的内心从忧郁伤感到激情和生机的复燃的过程。
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场景是冷色调的,也有金色、黄色、紫色等象征希望及美好的暖色出现。
最后就是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是黑人劳作时排遣郁闷情绪的歌曲,它与影片中的忧伤、沉郁的主格调相一致。
四、电影《紫色》相比小说《紫色》存在的局限性在电影美学理论中,小说改编电影是存在风险的。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自导演,他的创作风格和价值观影响着影片的走向,而观众的意识形态也决定着改编电影的命运。
在原著中,艾丽斯旨在通过人物命运体现社会的变迁,妇女主义的进步,种族歧视等思想,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而在电影中,种族、女性与宗教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没有被深刻地揭示,这显然与艾丽斯的主旨是相悖的,这也是改编电影《紫色》的不足之处,当然也是电影技术导致的局限性。
在小说中,艾丽斯浓墨重彩地叙写了非洲的黑人文化传统,并通过西丽姐妹俩的书信,将生活世界各地的受歧视的黑人联系到了一起。
耐蒂的信,实际上是作者寻根思想的体现。
在影片中,耐蒂的非洲寻根之行被剪切掉,这样导致了黑人与黑人间的联系减少了。
再者,小说《紫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关于宗教的批判,这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挑战,而在影片中关于这样的内容展示几乎没有,西丽本人对上帝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更谈不上批判。
最后,在人物形象对比方面,小说中的莎格更具个性,她直言不讳“上帝谁也不是,只是个它”。
在西丽心中上帝是救世主。
改编电影中这一情节与原著大相径庭,莎格的个性和信仰都有所变化。
在电影中,莎格是有叛逆行为的,她对宗教不严肃,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牧师,在莎格眼里,父亲就是宗教的代表,莎格的形象与小说相距甚远。
影片中,传来圣歌声,莎格与父亲和解。
这一情节的变化改变了艾丽斯的初衷,改编电影让莎格皈依了传统基督教。
五、结语在当今社会,阅读方式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新的阅读方式不断出现,电影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综观国内的电影市场,改编名著成为潮流,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名著的精粹显然是不大可能的,这就需要读者通过电影对原著做一了解,而后对照原著自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