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

合集下载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ppt课件

病理学第四章-炎症ppt课件
②纤维素机化,造成 组织的粘连和硬化, 如肺肉质变、心包粘 连、胸膜粘连等。
急性炎症的过程
(三) 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炎症灶中渗出到血管外的炎细胞,由于
趋化性而进入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称为炎细 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ular infiltration)。 它是炎症防御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渗出液
漏出液
蛋白量


比重
大 >1.020

细胞数 多>500个/mm3 少<100个/mm3
蛋白定性实验 阳性
阴性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能自凝
透明度
浑浊
澄清
3、增生proliferation
成分:实质细胞 肝细胞 粘膜上皮和腺体 间质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意义: 防御 修复损伤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白细胞渗出是一个主动过程,包括以下 步骤:
5、变态反应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渗出 增生
1、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各种变性、坏死统称为 变质。其形态学变化有:
(1)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等。
(2)间质细胞:结缔组织的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 坏死等。
原因: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产物。
2、渗 出exudation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 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 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 表面的过程。其中渗出的液体成分称为 渗出液;细胞成分称为炎细胞;两者合 称渗出物。
渗出为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局 部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炎症

炎症

纤维素性心包炎
3.化脓性炎(purulent inflammation)
① 概念:以大量N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
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 *化脓:炎区内大量N坏死崩解后释放的溶酶体 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l
*脓液:在化脓过程中所形成的液状物称 为脓液,包括:渗出的N,脓细胞,溶解 的坏死组织,小量浆液和化脓性细菌。


血浆成分渗出、白细胞游出
第六节 炎症分类

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增生性炎
一、 变质性炎 特点: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 有渗出,而增生反应较轻微。 好发部位:心、肝、肾、脑等实质器官。 常见原因:重症感染,中毒,变态反应等。
举例: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
流行性乙脑。
二、炎症的原因


4.生物性因子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 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它们 通过在体内繁殖,产生、释放毒素直接导致细胞和 组织损伤,而且还可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导 致炎症。 5.免疫反应 各型变态反应均能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 而导致炎症:Ⅰ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Ⅱ型变态反应如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Ⅲ型变态 反在如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和Ⅳ型变态反应如 结核、伤寒等等;此外还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淋巴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一)血液动力学改变


组织受损伤后的微循环很快发生血液动力 学变化,即血液的血管口径的改变,病变 发展速度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一般按下列顺序发生
细动脉短暂收缩 (vasoconstriction) 血管扩张 (vasodilation) 和血流加速 血管通透性↑, 血流减慢, 血流停滞( stasis ) 白细胞渗出

病理学 第四章 炎症

病理学 第四章 炎症
细菌胞膜正常生理状态、或使细菌生存所依赖的酶类
失活、或影响DNA复制阻断细菌繁殖等不同途径最终 导致细菌死亡。
(2)免疫作用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巨噬细胞:
吞噬 处理 呈递抗原
(三)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作用
激活后的WBC ↓
Ly酶、氧自由基、白细胞三烯、 PG、免疫复合物等 ↓ ↓ 造成或加重组织损伤 ↓ ↓ 急、慢性炎症
胞从轴流→边集(边流)→沿内皮细胞表 面滚动→附壁
2. 白细胞粘附: 开始附壁不牢固,在内皮细胞
的细胞粘附分子(ICAMs)和白细胞 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使之牢固的粘着 其分子机制如下:
①粘附分子向细胞表面再分布 ②增加粘附分子的合成和表达 ③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力
3. 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 用:
多粗大的球形嗜酸性颗粒。
(2)吞噬作用:是指在炎症灶聚集的白细 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 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过程: ① 识别及附着:调理素识别并粘着 被吞噬物,此过程称调理素化。 ② 吞入:吞噬细胞与细菌等粘着后
伸出伪足包绕细菌等→形成吞噬 体→吞噬溶酶体→脱颗粒方式杀
伤或降解吞噬物
5. 迟发延续反应: (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轻到中度
热损伤,如X线、紫外线损伤→内皮细胞 通透性升高,常延迟2-12小时发生,持续 数小时到数天。
6. 白细胞介导的内 皮细胞损伤:
(细静脉及肠和 肾小球毛细血管) 白细胞被激活→释 放活性氧代谢产物 和蛋白水解酶→直 接损伤内皮细胞。
7. 新生毛细血 管壁的高通透性:
(一) 血流动力学改变 1. 细动脉痉挛(短暂) 2. 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短暂)→ 红、热 (通过轴突反射、体 液因素) 3. 血流速度减慢

第章炎症

第章炎症

鸭病毒性肝炎
仔猪口蹄疫之心肌炎
(四)结局
多呈急性经过,结局取决于实质 细胞的损伤程度。痊愈,转为慢性, 严重功能障碍——死亡。
二、渗出性炎
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变质和增 生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
按渗出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浆液性炎
化脓性炎
纤维素性炎 出血性炎
(一)浆液性炎
1.特点: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 渗出液含3~5%蛋白质,淡黄色或
镜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上 皮细胞肿胀、脱落,肺泡腔内有大 量浆液,其中混有中性白细胞和脱 落的上皮细胞;间质内有浆液渗出。
浆液性肺炎
浆液性肺炎
4.结局
多呈急性经过,可吸收、消散。也可 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
(二)纤维素性炎
1. 特点:渗出物中含大量的纤维素。 2. 原因:生物因素多见,猪霍乱沙门氏
猪 瘟 之 扣 状 肿
猪瘟“扣状肿”
猪瘟“扣状肿”
4. 结 局
纤维素性炎一般呈急性、亚急性经过, 视组织的损伤程度而定。
浮膜性炎: 纤维素可被溶解吸收,损伤部位再生 性修复。 纤维素性物机化→粘连,肺肉变。
固膜性炎:瘢痕修复。
(三)化脓性炎
1. 特点:渗出物中有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 并伴有组织坏死和形成脓液的炎症。
1.概念 白细胞的游出(渗出):在炎症过程中,
伴随着局部血流组织减慢及血浆成分的不 断渗出,白细胞也主动通过微血管壁进入 炎区内,这种现象称为白细胞的游出(渗 出)。 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的炎性细胞在炎区内 聚集,称作炎性细胞浸润。
(三)白细胞的游出
血液轴流
1. 边移:轴流→边流,滚动靠近血管壁 2. 贴壁: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3. 游出:白细胞变形穿过内皮细胞间隙→炎区

炎症

炎症

4、趋化作用(chemotaxis):渗出的白 细胞向炎症灶定向游走集中的现象。诱导 白细胞定向游走的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①分类:内源性(C5a、LTB4、IL-8)
外源性(可溶性的细菌产物) ②特异性 ③趋化机制
③趋化机制
趋化因子 ↓ 与WB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结合 ↓ WBC内游离钙升高 ↓ WBC骨架蛋白重组 ↓ WBC伸出伪足 ↓ WBC移动
第四章


病例介绍:
1. 皮肤烫伤或冻伤:局部表现为红、 肿、热、痛,形成水泡或水肿, 为浆液性炎症 2. 皮肤疖肿:毛囊炎→局部红、肿、 热、痛,有波动感→出头,排出黄 白色脓汁,为皮肤毛囊脓肿
3. 病毒性肝炎:乏力,低热,厌油 腻,肝区疼痛,皮肤、结膜黄染, 尿呈豆油色,肝肿大,肝功转氨 酶升高, HBSAg(+) 4. 化脓性阑尾炎:上腹部疼痛→转 移性右下腹疼,压痛,反跳痛,
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又称大吞噬细胞。血液中的 单核细胞渗出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后,体积 增大、活性增强、转化成巨噬细胞。巨噬 细胞直径为12 ~24μm,胞核呈肾形。含 有多量的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和过氧化物 酶,能吞噬较大的病原微生物、异物、坏 死组织碎片。此外,巨噬细胞还参与特异 性免疫反应。常出现于急性炎症后期、慢 性炎症、非化脓性炎症、病毒和原虫感染。
瘘管
组织坏死后形成的两端开口的通道 样缺损称为瘘管(fistula)。
脑 脓 肿
肝脓肿
肝 脓 肿



疖(furuncle):单个毛 囊、皮脂腺及其周 围组织的化脓炎性,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
痈(carbuncle):多个 疖的相互融合沟通。
③表面化脓和积脓

炎症

炎症
2013-6-27
⑶嗜酸性细胞↑:过 敏性炎或寄生虫 感染
34
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 ⒋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
炎症时,血清中增多的非抗体物质统称为血清急性期反 应物。 主要由吞噬细胞、肝细胞合成分泌。包括淋巴细胞活化 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 白等。
2013-6-27 25
2013-6-27
28
㈠、局部表现
⒈红:
⒉肿:
⒊热:
⒋痛:
⒌功能障碍:
2013-6-27 29
三、炎症的临床表现
㈠局部表现 ⒈红:局部充血 ⒉肿: ⑴充血; ⑵渗出(炎性水肿,炎细胞浸润); ⑶组织细胞变性肿胀; ⑷组织细胞增生 ⒊热: ⑴动脉性充血; ⑵代谢↑,产热↑;
2013-6-27 41
变质性心肌炎
标本是口蹄疫患犊的心脏,在心 肌的表面和切面上散布着黄白色、 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斑块与 条纹状坏死性炎灶。镜检可见炎 灶内心肌纤维染色浓淡不一,其 中有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浸润。放 大可见蜡样坏死的心肌纤维肌浆 均质红染,肌核浓缩或溶解消失 而坏死的心肌纤维肌浆均质红染, 肌核浓缩或溶解消失;进而坏死 的心肌纤维溶解为形态各异的碎 块或已消失。其中浸润的炎性细 胞以淋巴细胞为主,还有少量巨 噬细胞和浆细胞,坏死的心肌纤 维上有蓝染的粉末样钙盐沉积 ――营养不良性钙化。
是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的炎症,其病因主要是因病原微生物 。 ①渗出成分:浆液(血清)含白蛋白多, 纤维蛋白WBC少 ②部位:皮肤(烧伤)、粘膜(感冒)、 浆膜(积液) ③病程:急性或亚急性
④后果:吸收消散,大量积液
可影响功能
2013-6-27 51
⑵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

炎症(病理学)

炎症(病理学)
第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炎症
炎症是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病理过程,机体各器 官、组织在遭受内、外源性损伤因子刺激时皆可发生 炎症,常见者如感冒、胃肠炎、阑尾炎、肺炎、肝炎、 疔、痈,某些过敏性疾病和外伤感染等都属于炎症。
第一节 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刺 激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 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临床上病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 功能障碍,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
炎症按照病理变化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类。 按照发病缓急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常见的类型。此外,还有临床上相对较少见的超急性炎和亚急性 炎两种类型。
二、炎症的原因
任何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子都可成为 炎症的原因,称为致炎因子。常见的致炎因子 包括:
1.生物性因子
(2)渗透压升高:炎区内分解代谢亢进和坏死组织的崩解,使大 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大量的小分子物质;加之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渗出,使炎区的胶体渗透压显著升高。同时,局部氢离 子浓度升高,以及组织分解加强,从细胞释放出来的钾离子和磷 酸离子增多,使炎区的晶体渗透压也升高。渗透压升高以炎症灶 中心部分尤为突出,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性渗出提供了重要 条件。
此外,还与炎区组织内渗透压升高,以伤、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异常代谢产物堆积、 炎症介质产生以及变质组织释放的多种蛋白水 解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形态变化
实质细胞常出现细胞水肿、脂肪变、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等,间质可表现为黏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
2.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炎症局部组织分解代谢显著增强、耗氧量增加、 血液循环障碍、酶系统功能受损等,导致氧化不全的酸性代谢产 物(乳酸、脂肪酸)堆积,组织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炎 症

炎 症

炎症(inflammation)第一节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炎症就是具有血管系统的生物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局部组织病变与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原因(一)生物因素:各种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引起直接损伤并所诱发免疫反应。

(二)变态反应:一些抗原导致异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激起炎症反应。

生物性:风湿病、乙肝非生物性:药物、化学物质过敏。

(三)理化因素——直接造成损伤物理因素:高温、低温、创伤、紫外线等。

化学因素:外源性:酸、碱、氧化剂。

内源性: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素、坏死分解产物等,如尿毒症心包炎、胸膜炎。

(四)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可激起炎症反应。

二、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损伤渗出—防御增生—防御、修复(一)变质概念:炎症过程中局部组织的变性与坏死。

意义:损伤,急性炎症变质明显。

病变:实质——水变性、脂变及细胞坏死等间质——粘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原理:①直接损伤②局部血循障碍③炎性反应产物作用。

(二)渗出[概念] 炎症灶局部血管内液体成分与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到组织(间隙、体腔、粘膜与体表)的过程叫炎性渗出。

渗出物渗出液炎症细胞[渗出的过程]血管反应——血管反应就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就是血液成分渗出的重要基础血液成分渗出——尤其就是炎症细胞的渗出就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1、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痉挛→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瘀血)→微循环流体静压力↑(2) 微循环通透性增高由致炎因子、炎症介质与血管壁缺氧等作用,引起: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直接内皮损伤// 白细胞介导内皮损伤、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高2、血液成分的渗出(1)液体的渗出①液体渗出的机理及成分机理:静压力及通透性↑,组织内胶渗压↑分布:组织间隙—炎性水肿体腔—炎性积液成分:决定于血管损伤程度—血管通透性高低损伤轻:水、无机盐、糖、白蛋白损伤重: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原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项目渗出液漏出液①蛋白质>2.5g%<2.5g%②细胞数>500个/mm3 <500个/mm3③比重>1.018 <1. 018④凝固易自凝不能自凝⑤外观浑浊清亮⑥机制血管通透性↑血管通透性变化不明显组织内胶渗压↑血浆胶渗压↓血管内流体静压力↑血管内流体静压力↑⑦原因炎症性非炎症性③渗出液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作用:稀释并带走代谢产物与毒素, 减轻其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为局部组织及渗出的炎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带来抗体、补体等, 有利杀灭病原微生物;渗出液中的纤维素凝结成网状, 能限制细菌扩散,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行胶原纤维的产生等。

病理学--炎症

病理学--炎症

疼痛
前列腺素、缓激肽、P 物质
组织损伤
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氧、NO
26
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一般分类原则:
1.变质性炎 2.渗出性炎 3.增生性炎
27
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
➢ 浆液性炎 ➢ 纤维素性炎
表面化脓和积脓
➢ 化脓性炎 蜂窝织炎
脓肿
➢ 出血性炎
28
(一)浆液性炎 (serous inflammation)
第四章 炎 症
Inflammation
1
学习内容
概述
概念 原因 基本病理变化 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分类
急性炎症
血管反应 白细胞反应 炎症介质 病理学类型 结局
慢性炎症
病理变化特点 肉芽肿性炎
2
第一节 概 述
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肝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肺炎、肾炎---
感冒、痤疮、烫伤、风湿病、伤寒---
透明质酸、纤维蛋白→细菌扩散→蜂窝织炎形成。
34
3. 脓肿(abscess) 概念: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
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 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部位:皮下和内脏
35
肝脓肿
脑脓肿
36
肺 脓 肿
37
肺脓肿
38
▪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 机制:金葡菌→产生凝血酶→使渗出的纤
炎。如:流脑、化脓性尿道炎。 积脓(empyema):局限于体腔及自然管
道内的化脓性病灶。如胆囊、输卵管积脓。
33
2. 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概念:指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 脓性
炎。 部位:皮肤、肌肉、阑尾;如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 机制: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解

炎症

炎症

前列腺素 白三烯
溶酶体酶 淋巴因子
纤维蛋白肽A、B
F D P
激 肽 活化补体

+ + + +
+ + + +

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血管反应,包括血流改变和血液成 分渗出。它们在炎症反应的抗损伤措施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炎性充血
致炎 因子 局部 组织
局部 贫血
组胺PGE2 PGI2激肽
⒊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后释放溶酶体酶,分解或溶 解周围组织细胞,从而加重变质。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s) 炎症介质亦称化学介质(chemicalmediators)。是指 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由于致炎因子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而且许多致炎因 子对局部组织并无直接作用,但它们所引起的炎症反 应都基本一致。这是因为致炎因子主要通过炎症介质 的作用而产生局部反应。 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
• 炎区渗透压升高
由于炎区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 大量的小分子,胶体分散度增加;再加以血管壁通透 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因此炎区的胶体渗透压显著 升高。同时,由于局部氢离子浓度升高,盐类的解离 过程增强;加以组织损伤,从细胞释放出来的钾离子 和磷酸离子增多,因此炎区的晶体渗透压也升高。这 在炎症灶的中心部分尤为明显。 引起炎症变质的机制 ⒈ 致炎因子直接干扰破坏细胞代谢 ⒉炎症时局部出现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 缺氧。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lc acid,AA)是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 大量存在于细胞膜的磷脂成分内。当细胞受刺激时细胞的磷脂酶 被激活,使 AA白细胞膜的磷脂释放出来,再通过环加氧酶和脂 质加氧酶两个不同代谢途径,分别生成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PG)和白细胞三烯(1eukotriene,LT)。AA代 谢产物的作用: ①血管现象:前列腺素(PG)和前列环素(PGI )对细动脉有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细胞因子
主要作用: 1、对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 2、激活、促进细胞的分化、增殖。
(五)一氧化氮(NO)
主要作用
1、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 2、抑制血小板黏着和聚集。 3、抑制肥大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 4、调节、控制白细胞向炎灶的集中
(六)神经肽
主要作用(P物质)
1、增强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压。 2、传递疼痛信号。 3 、刺激免疫、内分泌细胞分泌。
特点:
直径8-10u, 肾形、杆形→分叶形核。
功能:
运动和吞噬能力较弱, 嗜酸性颗 粒吞噬变态反应时抗原抗体复合 物。
临床意义:
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寄生虫 感染.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llic granulocyte
特点:
10um, S/T形。
功能:
分泌组织胺,肝素,过敏慢 反应物质(缩血管,增强血 管通透性)。
液体渗出 血浆胶体渗透 压下降 流体静压升高
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渗出液(exudate) 富含蛋白质的炎性 渗出液体渗出液聚 集于组织间隙 漏出液(transudate) 因心衰或低蛋白血 症等原因而渗出的 蛋白质含量少的液 体
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漏出液 血管通透性 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类型 Rivalta 试验 纤维素 比重 细胞数 正常 0 – 1.5g / dl 白蛋白 (-) (-) <1.012 <0.1×109 / L 渗出液 增加 1.5 – 6g / dl 多种蛋白质 ( +) ( +) >1.020 >0.5×109 / L
作用
1 、细动脉、毛细血管扩 张,静脉收缩 2、血管通透性升高 3 、促进嗜酸性白细胞趋 化的作用。
(二)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1 前列腺素(PG)E
成分:小分子多肽 主要作用: 扩张血管,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激活和吸引中性粒细胞; 致痛和使体温升高。
(二)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临床意义:
见于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mast cell)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均存在IgE和Fc
特点: 功能:
受体 , 能与 IgE 结合 , 带 IgE 的嗜碱性粒细胞 6-30um, 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胞
浆中嗜碱性颗粒。
和肥大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立即引
→ 过
分泌组织胺,肝素, 5-羟色胺, 起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等介质 过敏慢反应物质(缩血管,增强 血管通透性)。 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
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
速发短暂反应 穿胞作用 速发持续反应(直接损伤) 迟发持续反应 白细胞介导内皮细胞损伤 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细V 细V 微循环 细V、毛细血管 细V、肺肾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
P有效滤过压 =P有效流体静压-P有效胶体渗透压 渗出 ----液体渗出 P有效流体静压=P毛管流体静压-P组织间流体静压
2 白细胞三烯(LT)A4\B4\C4\D4\E4 主要作用: 收缩血管,升压作用(3-5 min); 促进白细胞趋向炎灶
(三)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
1、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 胺类 2、扩张动脉、毛细血管,收缩静脉 3、血管通透性升高 4、促进嗜酸性白细胞趋化的作用。
渗出----细胞游出
渗出----细胞游出
渗出----细胞游出
图 电镜下白细胞游出简图
Why白细胞能穿过血管壁 而游出到炎灶内?
电荷学说 趋化学说 (chemolaxis)
阳性趋化:炎灶中存在某些化学物质吸 炎性组织中带正电荷的氢离子吸引 引白细胞向炎灶集中。 带负电荷的白细胞。 阴性趋化:某些物质排斥白细胞。霍乱 孤菌等
+ —
介质
来源
血管通透性
其他

单核细胞
扩张血管,增 加血管通透性
血浆蛋白质
+ —
— +
— +
疼痛 调理素
流经肝的血浆蛋白质 巨噬细胞 大多数细胞的质膜磷 脂成分
+ + 加强其他介质 作用
— + — + —
— + — + — 血管扩大疼痛 发热
白细胞 白细胞、肥大细胞
— +
支气管痉挛, 血管收缩
白细胞 白细胞
一、体液产生的炎症介质
(一)激肽 炎症 缓激肽和舒血管肽 功能: 1、收缩平滑肌(支气管、胃肠等); 2、扩张微循环血管; 3、升高微静脉通透性(炎症晚期); 4、致痛作用(最强的致痛物)
一、体液产生的炎症介质
(二)补体系统 球蛋白 功能:连锁酶促反应参与机体炎症 过程。
一、体液产生的炎症介质
三种病理变化相互关系
增生
变质
组织渗透压↑通透性↑炎C浸润
炎性水肿压迫V→缺氧→代谢↓
渗出
第四节 炎症过程中的局部与 全身性反应
红 肿
局部反应
热 痛 机能障碍 白细胞增多 发热
全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 能加强
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 成
局部反应
局部反应
⒈红:局部充血 ⒉肿: ⑴充血; ⑵渗出(炎性水肿,炎细胞浸润); ⑶组织细胞变性肿胀; ⑷组织细胞增生 ⒊热: ⑴动脉性充血; ⑵代谢↑,产热↑;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形态 分类
中、大淋巴细胞 CD4+
T淋巴细胞
免疫
B淋巴细胞
CD8+ 浆细胞
浆细胞
特点: (10-20)um,圆形或卵圆 形,核圆形,细胞一侧。 功能: 体液免疫。 临床意义: 见于慢性炎症。
三、增生
(proliferation)
三、增生(proliferation)
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 机理: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 性生长因(PDGF)、 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MDGF) 等。
原因与机理: 1、致炎因子直接干扰、破坏细胞 的代谢; 2、炎症发展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 3、炎症介质的作用。
变质
变质的表现
形态改变 变性(水肿.颗粒.空泡.脂肪变性等) 晶体渗透压↑ 坏死 细胞崩解→胶体渗透压↑ 诱导炎性水肿 ↓ K+ ↑

细胞内炎性介质形成与释放

代谢改变: 初期充血,局部 →血管运动N麻痹 含氧量↑代谢↑
(四)细胞因子

细胞分泌多肽类物质
趋化细胞因子 功能分类 炎性细胞因子 造血生长因子 淋巴因子 来源分类
由致敏的T细 胞产生.如巨噬 细胞趋化因子. 中性粒细胞趋 化因子.嗜酸性 粒细胞趋化因 子.干扰素.淋 巴毒素等 巨噬细胞产生 如干扰素.肿瘤 坏死因子(TNF) 白介素-1等).
分类
单核因子
渗出----血管通透性升高
渗出液的作用
有利: 稀释、中和毒素、带入营养物、运走 代谢产物、运送抗体、补体、溶菌素、 纤维素网固定病原建立修复支架、 将 病原体及毒素带入淋巴系统。 不利: 压迫、阻塞、积液 、机化粘连。
渗出----细胞游出
1、游出过程
炎性细胞(或白细胞)浸润:各种白细胞 由血管游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 白细胞的游出:边移—贴壁—游出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及病因
一、炎症(Inflammation):是指 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 产生的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 应。
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 杂的防御反应。
Inflammation flame n. 火焰 flamme (old French). 燃烧 inflamed, inflaming vt, vi . 使红肿 激怒
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
巨噬(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
2、炎性细胞的种类及 功能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特点:
直径8-10u,核分叶或圆形
功能:
有活跃的吞噬功能,能吞噬细菌 及小组织片;可释放致热原引 起发热。
临床意义:见于化脓性炎
症,急性炎症早期。
嗜酸性白细胞
(Acidophilic granulocyte)
致炎因子→粒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中枢→产热↑
+散热↓→体温↑
全身反应
⒉白细胞变化:(15~20×109/L)
⑴中性粒细胞↑:提示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 感染严重时,出现核“左移”,胞浆出现毒 性颗粒。 例如: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动物病理学2014
第六章
河南科技大学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了解炎症的概念、炎症介质的概念与种类、炎症过 程与结局;掌握炎症的基本病变、炎症的类型及具 体病变。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与病因:炎症的定义、病因、影响因 素。 2.炎症介质:细胞源性介质与血浆源性介质。
【教学内容】 3.炎症基本病理变化:组织损伤、血管反应、细胞 增生。 4.炎症过程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增强、血清期反应物形成。 5.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6.炎症结局及生物学意义。
→ V毛细血管扩张
酸性代谢产物↑←无氧分解↑← 含氧量→ ←
局部组织酸中毒H+↑→促使坏死过程加剧
淤血
血浆内炎症介质释放+水肿
血管反应
二 渗出(exudation)
动力学
炎性细胞 通透性 游出
渗出----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C
A
B
渗出
(二)血管通透性升 高
内皮细胞收缩 穿胞作用 囊泡体→穿胞通道速发短暂反应 半衰期15’– 30’ 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 细V 内皮细胞损伤 组、肽白三烯、 P物 性 速发持续反应(直接损伤) VEGF等→囊泡体增多 细胞骨架重构 烧伤、感染 数h-数d 内皮细胞间连接不健 4 – 6h后 迟发持续反应 全 持续24h以上 轻中度热损伤、 X线、紫 VEGF→通透性增强 通透性 外线 IL-1、TNF 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 2 – 12h 后(细胞凋亡), 数h-质受体增多 数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