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课件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五首

语文版(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五首


王 维
诗 ( 其


一、直接填空 1.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2.扬子江头杨柳春,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君自故乡来,_____________。 5.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 答案:1.何当共剪西窗烛 2.杨花愁杀渡江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春
9.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10~16题。
(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本诗第一句连用两个“期”,请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问一答,写出“未有归期”的苦闷心情
二、理解填空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友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夜雨寄北》中表现作者孤独苦闷的深切的思念之情并对未来充满欢乐 的憧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人用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并 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伤,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 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 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第三联,主要理解好它的比喻义。诗人是用“沉舟”、“千 帆”、“病树”、“万木”来比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时代是在不断发展、 进步的。 答案: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 前景无限美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语文版]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 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 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
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
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 思念之切。
菜单
课文
作者
上页
下页
返回
夜 雨 寄 北 唐
李 商 隐
何当:什么时候。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巴山夜雨”是以情写景,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 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意。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 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 的痛苦。
题 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品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言绝句)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欣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 (813~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 内(现河南省沁 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 称为 “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作品与作者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 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 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 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 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 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 乐游原》、《无题》、《夜雨寄 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来自《点拨》
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 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
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 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部分来自《点拨》
一 读一读字音
17 古诗五首
近 体 诗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9. 整体感知 13. 本课主旨 16. 教材习题讲解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10. 句段品析
3. 背景透视
7. 听读课文 11. 疑难探究
4. 文体知识 8. 翻译课文 12. 板书设计 15.拓展延伸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7. 课后作业布置
部分来自《点拨》
(二)词类活用
风烟望五津
名词作状语,在烟雾弥漫中。 (三)文言句式
倒装句
城阙辅三秦 点拨:此句是“三秦辅城阙”的倒装,译为关中地 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
部分来自《点拨》
(四)名句积累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来自《点拨》
王勃(约650—676),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 安集》。
来自《点拨》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他与 白居易并称“刘白”。著
有《刘禹锡集》。
来自《点拨》
《杂诗》:此诗为怀念家乡所作。原诗有三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夜雨寄北教学课件(3)(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古诗五首》夜雨寄北教学课件(3)(新版)语文版

巴山夜雨涨秋池。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 写眼前景象, 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 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渲染凄清 寂寥的情调
“涨”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 方面作一点分析。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渐渐涨满的景象,又表现诗人秋 夜听雨时凄凉孤寂感倍增,对妻子 的思念之情愈浓。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和空间交汇融合的诗句是: • 5、表达作者对妻子深切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 6、把现在的时间推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
想象中的境界,让亲人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寻找 心灵慰藉的诗句是: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 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指作者的妻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
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什么时候才 能。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头谈起。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 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 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 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 余味无穷。
赏 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 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 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 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 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 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 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 苦,思念之切。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 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 为读 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7.古诗五首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7.古诗五首

5.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_“__愁__杀__”__二__字__,__将__杨__花__赋__予__人__的__情__感__,__把__友__人__间__依__依__惜__别__的__思__绪___ _写__到__了__极__致__,__生__动__形__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_“__长__精__神__”__即__振__作__精__神__,__这__个__词__语__准__确__地__表__现__了__向__朋__友__表__明__积__极__乐 _观__、__振__作__精__神__的__态__度__,__既__是__对__友__人__关__怀__的__感__谢__,__也__是__与__友__人__共__勉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寒梅着.花.未( 开花 )
(2)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还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往
) (4)城阙辅.三秦( 护卫 )
(5)病树前头万.木.春.( 万生木机逢勃春勃,) (6)暂凭杯酒长.精神( 增长,振)作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虞书·舜典》 【译文】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舒缓地徐徐地 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的高低又和舒缓的咏唱相配合,旋律用来 调和歌声。 【感悟】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应多吟诵经典古诗,以陶冶情操,高尚 志趣,美丽生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绮.窗( qǐ ) 潇湘.(xiāng) 城阙.( què) 宦.游( huàn) 歧.路( qí ) 侧畔.( pàn ) 酬.谢(chóu ) 烂柯.人( kē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课件 语文版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 重逢的时候。
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 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 徘徊。
《夜雨寄北》赏析
•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 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 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 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 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 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 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 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 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 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 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 句“未有期”,
题 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品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言绝句)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欣赏
诗意理解: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诗五首》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上)

《诗五首》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上)

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学 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来领悟这些主题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情感表达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这五首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学生需要通过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来 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价值。同时,情感表达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 径。
跨文化对比与借鉴
中西方诗歌主题比较
01
对比《诗五首》与西方同类主题诗歌的异同,如自然、爱情、
人生等,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
跨时代诗歌风格借鉴
02
将《诗五首》与现代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在风格、形式、语
言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东西方诗人创作观念对比
03
对比东西方诗人在创作观念上的差异,如灵感来源、创作方法、
0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要求
根据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
歌,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03
课件制作的目的和意义
制作《诗五首》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师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
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审美标准等,分析其对《诗五首》创作的影响。
当代价值及启示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
分析《诗五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如何通过古典诗歌弘扬 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诗歌教育与审美培养
探讨《诗五首》在诗歌教育和审美培养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对学生 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影响。
人生哲理与智慧启迪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诗五首》课件(46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诗五首》课件(46页)
语文课件
思 考: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可以很多很多,为 何诗人独问梅花是否开花? 近人王文濡评论:“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 乡之念,昭然若揭。”
语文课件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表达 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杂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作 者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语文课件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 此两句就前句的意思再推进一层。离别固
然是悲伤的,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 比邻,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语文课件
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 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语文课件
【评 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 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 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 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 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他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 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 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
语文课件
小结
这首诗写离愁别绪,表达了友人之间的 深
厚、真挚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大好春光和心中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春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语文课件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的ppt课件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的ppt课件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 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的 意思。
返回
课后练习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 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 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_________;[话]:__________
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返回
题目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黄鹤楼》
作者 体裁
王勃 五律
内容
送别友人
情调
奔放 豪迈 惆怅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
七律
吊古怀乡
《泊秦淮》
杜牧
七绝
怀古伤今
沉痛 深思
深情 期盼
商女不知记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故乡之情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 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 故作姿态。
悟诗情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思想感情?
《杂诗》通过描写游 子询问家乡的情况,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及 亲人的思念之情。

读书背诵并默写古诗
李 商 隐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
苦跃然纸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

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诗五首》 课件

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诗五首》 课件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 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
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 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 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 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 变而改变&
他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 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 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
小结
这首诗写离愁别绪;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 厚、真挚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大好春光和心中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春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王子安集》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 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 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q阙uè/辅三秦;风唐烟·王望/勃五津& 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h/u人à&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

欣赏 朗读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 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 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 色彩&但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 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 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 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 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 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重点) 2.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3. 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难点)
来自《点拨》
王 维 ( 约 701—761 ) , 唐 代 杰 出画家,诗人。字摩诘,河东(今 山西永济西)人,进士出身,官至 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苏 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与 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 丞集》。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时候,镂花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
来自《点拨》
李商隐(约813—约858), 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其 诗或抨击时弊,或怀古咏史,或 寄友赠别,多抒愤寄慨之作。著 有《李义山诗集》。
来自《点拨》
郑谷,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守愚,宜 春(今江西宜春)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 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著有《云台编》。
部分来自《点拨》
(二)词类活用 风烟望五津 名词作状语,在烟雾弥漫中。
(三)文言句式 倒装句 城阙辅三秦 点拨:此句是“三秦辅城阙”的倒装,译为关中地 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
(四)名句积累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来自《点拨》
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 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 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 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一 读一读字音
《杂诗》:此诗为怀念家乡所作。原诗有三首, 本课所选是第二首。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 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 故乡可怀念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
来自《点拨》
《夜雨寄北》:秋雨绵绵的一天,李商隐收到远在 长安的友人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情深意浓 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倚窗观雨景, 吟成此诗。
《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 别时所作。淮上,即扬州。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之 后,诗的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 的七绝却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来自《点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诗人的朋友,生 平不详。这是一首送别诗。当时诗人的朋友杜少府从长 安外放到蜀州就职,所以诗人写此诗相赠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于唐敬宗宝历二 年(826),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时。白居易在筵 席上作诗赠刘禹锡,这就是《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这 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 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 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 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 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近体诗
来自《点拨》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成熟于 唐代的新诗体,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 为“近体诗”,它是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 言的。近体诗格律要求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 字有定声,联有定对。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初唐四杰
来自《点拨》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 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的“上官体”,“思革 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 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 江河山岭、边塞疆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
部分来自《点拨》
qǐ zhuó zhǎng
huái xiāo
绮窗 著花 涨秋池 淮 潇湘
què huàn qí

城阙 宦游人 歧路 闻笛赋

pàn zhǎng
烂柯人 侧畔 长精神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天yá( 涯 ) fān( 翻 )似
三 文言知识积累
部分来自《点拨》
(一)古今异义 1.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义:再,还;今义:副词,表示转折。 2.无为在歧路 古义:不要做;今义:没有作为。 3.儿女共沾巾 古义:青年男女;今义:子女。 4.怀旧空吟闻笛赋 古义:老朋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17 古诗五首
近 体 诗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8. 翻译课文
9. 整体感知 10. 句段品析 11. 疑难探究 12. 板书设计
13. 本课主旨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拓展延伸
16. 教材习题讲解 17. 课后作业布置
部分来自《点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诗五首》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用斜线标出诗歌的朗读节奏。 2.把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标示出来。 3.把每首诗的关键语句(或名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来自《点拨》
王勃(约650—676),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 安集》。
来自《点拨》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他与 白居易并称“刘白”。著 有《刘禹锡集》。
来自《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