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妙论太极10论球体感

合集下载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练太极拳者除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标之外,大多希望自已在技击领域有所造诣,希望达到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化打合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由于方法不对头,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很难将自己的拳架功夫与技击功夫统一起来,事实上拳架功夫与推手实战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应该是“练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练拳”。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拳式定型”。

所谓“拳式定型”,就是说无论是练拳还是实战,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面对什么样的来力和劲路,你的动作都不会走样、你的架式都不会变形。

就像前辈大师们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定在哪里,已养成习惯,无论是练还是用都不会有几分差别。

“拳式定型”是一种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希望获得太极功夫的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拳式定型”的内涵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做到“拳式定型”呢?“拳式定型”实质上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规律有一个特殊的、规范的、严格的要求,这里规纳如下: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一:走手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的第一道防线。

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结果。

所以应该把走手放在首位。

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最为灵活和有效的部位。

走手有如下优势:手为臂之梢节,梢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

走手增强了梢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

梢节意识增强,有利于周身的放松、协调。

劲运梢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

梢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

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手为臂之梢节,指尖为手之梢节,走手关键是走梢节。

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

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它手指递个跟上。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目录一、初入太极门太极拳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像迷迷糊糊地摸到了一本书,然后我就迷迷糊糊地把这本书就读得差不多了,迷迷糊糊地就练出了一些体会。

所以我常说我是半路出家,却念了一本真经。

“砰”的一声——我被撞飞在墙上七下陈家沟初见陈照奎明师二、太极师承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陈王廷创拳绝不外传的“功夫架”杨露禅学拳师爷陈发科恩师陈照奎五大流派三、悟拳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顺逆缠论松“闪哪”“凌波微步”四、过招从1975年第一次和人交手,一直到1983年打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在正式场合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各类武术高手交手上百场,从无败绩。

狂妄岁月技击意识“挨打时要抱紧”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大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五、行家一出手这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用听劲去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大小、时间,用手上长年练就的高速传感反应,以自己的作用力去感知对方的反作用力。

这也是为下一步做火力侦察,因为要进攻的话,给对方多少力他才跟上来呢?不同的人,不同的拳,你给多少它才来,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地引诱它必反扑。

还有,用什么速度?速度快了,对方就跟不上,慢了,又拿不住。

总之,这是个拿捏劲,妙不可言,绝对没法重复。

高手含义手指一勾人就倒我就是专门卖打药的“大身法”成为高手的条件六、一招制敌真正的功夫就是这样的,口说一个字的功夫,胜负立判了。

太极拳的灵魂就是技击,讲究的就是快如闪电,一招制敌。

所以,真要把太极拳搬上擂台去,观众怎么看呢?看什么呢?一招就没了。

太极拳的十大要论与解读

太极拳的十大要论与解读

太极拳的十大要论与解读展开全文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解读:从阴阳关系来看,有上才有下。

虚灵顶劲是一篇文章的开始,它是贯穿一篇文章的主线,是其他各个要领的“领袖”,是全身之构架最关键的要领,并与其他要领之间形成搭建和联系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解读:“含胸”和“拔背”也是一对阴阳关系。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都做到了,才能使身形上下、前后保持对拉。

这一点是劲路能否贯穿、畅通,骨骼能否协调一致的关键保障。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解读:所谓松,是指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筋膜有意识地拔开和伸长。

腰是形体的枢纽,要以腰为主形成全身贯穿的整体。

松腰的前提是在领起的状态下,在左右均衡的基本情况下;松腰的目的是为了分上下,腰以下应该往下沉,腰以上应该往上领。

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解读:虚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对方的关系保持平衡并能够转换。

分虚实就是分阴阳。

手眼身法步都要分虚实。

虚实也有参照物,不同的参照物决定了虚实的定义范畴。

内外、前后、上下、左右都是空间范畴的参照体系。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解读:沉肩坠肘,沉和坠,搭建起了上和下的基本关系,对“手”形成了基本规范。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张志俊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张志俊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张志俊
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侧左虚,右重则右杳”。历来人们对这条拳论的理解比较含混,解释也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对于太极拳的“轻沉”、“虚实”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作者根据研习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尝试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是否完整准确,愿意求教各位太极拳同仁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个脚上,往往是重心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和我们确定手的轻重的办法,很容易决定我们的重心该放在前脚还是后脚,左脚还是右脚。初学者当时时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摆下了姿势,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撑八面的感觉。用心体味,则距“周身一家”的目标不远矣。
以往,一些太极拳家在谈到太极拳的“轻重”、“虚实”时,总是笼而统之地说全身都要分虚实:脚上有虚实,手上有虚实,腰上有虚实,全身处处有虚实。这种说法不能说是错,但充其量不过是太极拳阴阳学说的一种表述或一种翻版。对于“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解释之所以历来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为没有弄清太极先贤们真正用意所指。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的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 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正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处处验证这一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广泛性。你平时走路,抬左脚,左手必挥下;起右腿,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潇洒。比如说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块西瓜皮,身体迅速前俯,右脚负重前滑。这时如果你本能的举起左手,那么左手上升为轻,而此刻左脚已虚,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无疑;如果你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是右手挥起,那么必定有助于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则跌一跤的尴尬,瞬间便可解除。君不见滑冰运动员往往一只脚负重长距离滑动,而他同侧的手必定高高举起,就是因为也要符合同样的准则。

张志俊——精选推荐

张志俊——精选推荐

张志俊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

后经⼈介绍,开始练太极拳。

两年下来,不仅⾝体状况⼤为改善,⽽且⾃认为拳脚功夫也好⽣了得,时不时寻⼈过上⼏招。

1972年,第⼆届河南省武术⽐赛中,张志俊遭遇陈家沟代表队之太极名师陈兆丕,甫⼀交⼿,输得⼀塌糊涂,⽅知⾃⼰⽪⽑未得。

这才有了1973年张志俊六上陈家沟学艺,5⽉,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代传⼈、⼀代太极拳宗师陈兆奎,⽅知太极拳博⼤精深,开始正规习练陈式太极拳。

1974年2⽉,张志俊正式拜陈兆奎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代传⼈。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志俊顶着来⾃各⽅⾯的压⼒,⽩眼,以不为⼈理解的痴迷,独僻蹊径觅真经,⽢愿⾃⼰清贫度⽇,却将陈兆奎⽼师接到家⾥来。

因此,这个普通⼯⼈的家成了那个时代少有的世外桃源。

陈兆奎⽼师在这⾥躲过了频繁的批⽃和再教育,过上了较为宁静和安定的⽣活,他的家也成了陈兆奎⽼师在⽂⾰中的教拳基地。

除了张志俊⾃⼰受益匪浅之外,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师如陈⼩旺、马虹等⼈也是从他的家⾥⾛出来的。

应该说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张志俊这个普通家庭做出了⾥程碑式的贡献。

在那⼏年⾥,陈兆奎⽼师曾数度在张志俊家⾥开班授拳;张志俊也曾多次北上到了北京找陈兆奎⽼师改拳,他练拳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夏三伏挥汗如⾬,冬三九踏雪驱寒,夜半披星戴⽉,黎明闻鸡起舞,每⽇⾥⽼架、新架要练数⼗遍。

刻苦的训练、名师的指教,奇佳的悟性,加上与⼈不同的学习⽅式,使得张志俊很快脱颖⽽出,到1976年,他不仅拳路精熟,推⼿⽼练,在拳理上也有⾃已独特的理解和创新。

陈兆奎⽼师曾经对张志俊说:“志俊你聪明绝顶,理应举⼀反三。

”由此可见⽼师对张志俊的褒奖以及期望值之⾼。

⽼师不幸仙逝后,1990年,陈家沟建太极名⼈陵园,为三位太极名⼈陈发科、陈兆须、陈兆奎⽴碑。

张志俊亲率60多名弟⼦,以太极陵园⽴碑仪式副主席的名义积极参与,⾜见张志俊对⾃⼰恩师的不舍之情。

1980年,应郑州市体委和武协的邀请,张志俊出⼭开始教拳。

当代太极拳大师张志俊现象之谜

当代太极拳大师张志俊现象之谜

当代太极拳大师张志俊现象之谜展开全文河南郑州有一位太极拳大师叫张志俊,我把他的出现称之为张志俊现象。

可是他的出现,充分显露出人类在认识自己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空白。

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为张志俊先生做了3集节目,第1集《四两拨千斤》、第2集《平衡魔术师》、第3集《爆发的瞬间》。

这3集节目动用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体育科研设备,同时也动用了最领先的体育科研方面的团队。

主要是想借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透过张志俊现象,从中发现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规律性的东西,直至探索到本质。

可是事与愿违,从这3集节目中,人们只是看到了张志俊先生的太极拳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几乎无懈可击。

不管是参加测试和制作节目的电视人,还是张志俊先生的徒弟们,以及看过了这些节目的人们,都对张志俊先生的太极拳功夫,佩服的五体投地。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人们无法回答张志俊先生的这种太极拳能力来源于何处。

也就是说张志俊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能力,人们无法回答。

张志俊先生去过美国,在美国他也只得到了一个人体平衡魔术师的称号,看来美国人对张志俊先生太极拳能力的来源也是无法解释。

这说明张志俊现象还是个世界之谜。

特别是在第1集节目《四两拨千斤》中,张志俊先生自己也明确的表明过,他说:“我说这么多人,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什么条件都具备了,为什么就练不好呢。

这是个方法问题,一定是没有找到这个方法,而且,过去这个约定俗成的方法,应该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是最好的方法,这么多人,应该很多人练成了。

”这说明张志俊先生的眼光还是很尖锐的,传统的练拳方法可以用,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传统方法光叫人们怎样练拳,讲不通道理。

所以张志俊先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练成“超人”的太极拳功夫。

而且,他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又总结出8个字:“梢节领劲,两头倦曲”。

这8个字依然是练拳要领和技巧,没有什么创新。

所以说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张志俊先生的徒弟们、以及他的崇拜者还得继续“望张兴叹”。

在另外的电视片中,有人介绍说:张志俊先生的太极拳功夫已达“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境界。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资料中心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资料中心

张志俊太极拳研究网-资料中心谈太极拳的球体感张志俊张鹏栖臣一、球体感是掤劲产生的源泉太极拳,掤劲拳。

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运动轨迹。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

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滚动中的掤劲,弧线中的掤劲,螺旋中的掤劲。

一只有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才能具备所有的条件。

因此,太极拳的掤劲是独有的,是其它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二、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应诸处有球体感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地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

要做到这些,有一个要领,那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旋转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

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两膊之间,两手之间-------。

躯干:两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两肩向后,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

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裆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翘里合与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五指抓地脚掌间应有球体感。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征1、立身中正、圆润协调,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有的显著特征。

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诸如夹肘、架肩、尖裆、僵直、棱角等等的毛病,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就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肢体如果你在拳架的训练中具备了这种球体感,那么您的肢体运动便一定屈伸有度,舒展流畅,在别人的感观里就不会出现诸如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2、博大宽阔,动如车轮,是太极拳在运动中的又一特征。

由于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盈膨胀,使你的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有磅礴之气,比如“闪通背”双手向上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而且旋转往复,此来彼往,动如车轮,循环无迹,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谈CCTV张志俊太极拳实验有感!

谈CCTV张志俊太极拳实验有感!

谈CCTV张志俊太极拳实验有感!这次实验,说明太极拳越练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可喜可贺,为太极拳的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仪器再先进,也不能把太极拳玄妙之处展现出来!太极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含了物理学,生物学,经络学,神经学,心理学,黄庭经,道德经,周易八卦,孙子兵法等等,几个仪器就能解读了太极拳吗?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源于一个灵字,神经反应,不是对手无力,而是对手发不出力,这就是气鼓则补,气过则泄。

中间更有让中不让,虚惊实作之法!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也就是一个倒劲的过程,细线掉大鱼的过程!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也就是闪战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更是一个闪惊巧取的过程!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更是一个战术战略的过程,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围点打援,以正合,以奇胜的过程!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也就是一个神经反应的过程,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也就是一个巧窍的过程,走偏门,闯中堂,占地心,借力打力,分神打神,分筋错骨,点穴闭产,一个小指,能插进对手的鼻孔里,不四两拨千斤才怪呢?一句话,练不到惊的境界,不要谈四两拨千斤!还有更高级的神意功夫现在很少有人能练出来了,我师父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他小时候三个师父大冬天坐在雪地里比试武功,比赛的规矩就是我心里想你身体的某一个地方,嘴上不言语,你身体的那个部位要相应动弹一下,表示知道,如果不能相应而动就算输,罚酒请客。

你想想那是一种什么境界,身体的感知能力已经匪夷所思,打人又是个什么玩意?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是什么?丹田的浑圆之气也,翻开所有武林大家心得文章,无不在周天气机上做文章,功法者就是练功办法,说来话就长了,慢慢再讲吧······。

张志俊太极理论汇总

张志俊太极理论汇总

张志俊太极理论汇总张志俊太极理论汇总陈照奎老师到了郑州就住在我家里,随后开班教拳,一期学费每人50元。

陈老师在我家里一住就是半个月,这时我才算是正式拜在了陈照奎老师的门下。

拜师嘛主要是立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按个手印。

那是74年。

那时候仪式也相对简单些,端杯茶就完了。

其实老师在我们家住几年我从来都把他当我父亲般对待,晚上把洗脚水端进去,早上起来尿盆端出来,然后再把洗脸水端进去。

只要住在一起都是如此,心里边他就是父亲。

现在回想在那个动乱年代,陈老师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教拳,作为我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习拳,这无异于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跟老师学的时候很认真,我知道自己白费了好些年的光阴,所以心里有股想往回找时间的狠劲儿。

那时候我虽然跟陈照奎老师学习,但是我也开始带学生了,我那几个学生听说陈老师住在我家,也想见见,就找到了我,问能不能见见陈老师?我想也是好事,就答应了我的学生。

于是我就跟陈老师说:“老师,我有一帮学生很仰慕您,想来看看您可以吗?”老师说:“可以,约个时间吧,今天是礼拜六,就明天礼拜天吧。

下午四点。

”我就这样回去告诉学生们。

学生们就说:“我们给陈老师买点什么东西呢?”我说:“这样吧,别买东西了,哪那么多东西,不好带也不实惠,不如一人拿五块钱。

”礼拜日下午四点以后我带着学生到了我家,老师午觉起来了,正在看着报纸。

我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老师,学生们想给您买点东西但又不知道该买什么,索性给您拿了点钱,您看着买点儿需要的吧。

”陈老师放下报纸,知道学生们在等什么,随口就说:“好,那我们开始吧。

今天我们学的是太极拳的基本功‘顺逆缠’,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这叫顺缠。

”然后做了几次示范,说:“大家一块跟我来。

”带着大家练了一会儿,然后说:“下边学逆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然后他带着大家练了几遍之后,说了一句让我十分不愉快、觉得像是听错了的话,他说:“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了。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论松(1)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跟人家真正交手的时候完全懵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

他一出手我一捋,人家噌的一步就跑我后边去了,我这手跟着就拐了。

于是他从后边扒我肩,这时候我就已经是懵了,手也不敢松,紧紧地抓着他的胳膊。

一前一后我们俩就僵住了。

我好像是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一松胯,“咵”一下把对方摔倒了。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

”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西方对这一位置没有对应的描述)。

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

松胯在技击实战中可卸掉对方来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松胯、裆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

这个“松”就是如此地厉害和实用。

不会松你练什么太极拳呢?可是一味地追求松呢,则又完全入了另一条歧途。

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明白地把太极的松讲清楚。

先说肩松,我有一年在重庆讲课,让一名弟子死死地把我的右手攥住,我说我只要右手指稍稍画个小圈,攥住我手的人就得跪下。

这一招就叫仙人指路。

我反复地示范了几次,告诉学员肘定住位置,以手的梢节领劲,向前画个小圈。

我又特地讲了肘定位后肩膀才来更好地松下来。

肩松才能把肩部和身体接牢,梢节一领劲时全身的力量才能没有损耗地通达到手上。

我讲完了就让学员们自己找人对练。

我正坐那儿哩,就见一个平时还练得不错的弟子怎么也制服不了他的对手,也就是他的手怎么也下不去,因为被抓紧了嘛。

我一看就大喊一声:松肩啊!他这才记起似的,肩一松,抓住他的人顿时就跪下了。

论松(2)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

【视频】张志俊讲堂:太极拳所有技法都涵盖在这个简单的基本功里

【视频】张志俊讲堂:太极拳所有技法都涵盖在这个简单的基本功里

【视频】张志俊讲堂:太极拳所有技法都涵盖在这个简单的基本功里陈式太极拳基本功--8 字圈(张志俊传太极拳)太极拳博大精深。

非习练者不能体悟个中三味,太极拳流派分支众多,每一派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太极拳理论进行的诠释,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太极拳不断发扬广大,百世流传。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总结先人经验,运用科学手段,经长期实践,提出了“稍节领劲,两头卷曲”的指导思想,使太极拳训练清晰明了,有章可循。

其中“8字圈”与“雀地龙”是本门最基本的功夫,是每日必修的功课,两者既可单练,也可合练。

八字圈的练习要求:基本要求,同太极拳一样,强调双脚五指抓地,双膝内扣。

基本动作(以右手为例):动作1:右脚前跨一步,左手卡腰或背在身后,右手从胯前开始启动,打开,顺缠向右后,划弧线经胸前中线缠至右前上方拇指与鼻尖齐,肘找膝。

顺缠完成。

这个大S圈我们叫“挖”。

动作2:五指打开,变逆缠,经胸前向下后划弧,走S回到起点,这个大S圈我们称为“盖”。

逆缠完成。

两条S线在胸前交*,形成拱形的8字圈。

练习重点:1,顺逆缠要以手指领劲,劲走到指上,不要走到腕上,在走劲过程中,手指递个渐进,S线走完,缠丝完成,不是一下走完。

2,顺逆缠转换时注意,一定要五指打开,进行转关,完成时,大指要和其余四指说上话,能见面,要合上。

3,要内撑外抱,8字圈走的要膨胀、饱满、圆润,支撑八面,密不透风。

4,重心转换符合老师“轻重虚实解”一文,但转换时档一定要走下弧线。

5,肘一定要乍(向下向外向前,不能夹,不能内收),在螺旋渐进过程中形成对拉。

6,整个走劲过程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指尖领劲的过程,切记,切记。

训练层次:先右手,再左手,然后两手,最后和“雀地龙”一块练习。

也可以几个动作练习,两头同时作胸前练习也好,随己方便。

右手走时,右上身护全,左手走时,左上身护全,两手同时时走上身就是一个太极球了,自己置身其中,可立不败之地,和“雀地龙”同时走,整个人就在球中,细品之,其乐无穷。

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

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

张志俊老师讲述的太极绝技四大要点本文是张志俊先生在“中国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名家讲座中的演讲整理稿(该讲座已由俏佳人公司出版光盘),整个过程,掌声不断,引起轰动,因演讲非常成功,语言幽默,妙趣横生,所以在整理过程中基本未作删改。

有些语言可能过于口语化,或不太贴切,但读者若能置身大会演讲过程中去体验,可能会有所收获。

演讲包括四方面内容:1 节节分家与节节贯穿2 公转与自转3 相吸相系4 发劲昨天,我讲了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今天我想讲一下节节分家、公转和自转的问题。

我昨天已经声明了前辈的先生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把宏观的问题讲完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

所以我们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特级大师也好,你怎么样的去努力,你在宏观上的问题,都不大可能超过前人。

但是,前人由于他当时科学发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空间。

我们的后人就希望在微观上,能够去把这些东西解决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观问题,一些论点,我们找出论证、论据,证实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说:“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发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这个理论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则左虚、左已去矣”,“右重则右杳、右已去矣”。

在我们听起来,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不明白,所以这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研究的课题。

后来,我就在这个方面下了点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轻重虚实解》,试想给它下一个定论,不知道这个定论对不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我说话的意思就是说:前人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

今天,我要谈节节分家。

大家知道,古典拳论上说的,很多很多都是节节贯穿,没有人讲过节节分家。

那么,我为何提出节节分家呢?因为前人希望你把拳练的如行云流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动如长江大海,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不要断劲,但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呢?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飘逸,非常潇洒。

《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十大要论》二气: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环,古今不易之理也。

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

呼吸,即阴阳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

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

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为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环之理也。

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

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三节: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着意之处。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四梢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

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

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

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

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

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

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转载自太极大师兄太极理论的典范之作,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陈式、杨式等的练法,供大家学习之。

(一)太极拳有八门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1、掤劲是太极拳八门劲别之首,它是由内向上向外的劲。

捋劲指双手或单手向一侧和后方运行的劲,“捋”来源于生活,可以想象好似捋树叶,手轻轻拢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往下往侧捋叶子,要把叶子捋净,还不能让小分枝伤了手,不让树枝弹回打了脸,实际上太极拳只有两劲:掤和捋。

挤劲是双手或单手及身体其它部位向前下或前上的劲,有涌动的意思。

有人把挤称为掤劲的付劲。

按劲是螺旋向前下的劲为按劲,此劲若水中按瓢,它不翻、不沉、不跑方为真意。

採劲是向下的劲为採劲。

若茶女採茶,似果园摘果,其意只在一瞬间。

挒劲是来回劲,比如你一来,他不来,不来我就回,实质上是弹抖劲。

肘劲是部位劲。

肘有好几面,肘尖是窄面,主打是短劲,寸劲,肘周围部分是宽面,主打长劲。

靠劲是以质量速度取胜,用大部位打击,肩、胸、腹、胯等打击,冲量大。

2、对每个劲的路线和威力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採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掤劲是靠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所产生的:一是靠缠丝劲的练习;二是靠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先节节分家,然后达到节节贯串,周身高度协调,产生弹簧劲;三、按公转自转的自然规律;四是通过虚实开合,折叠转换运动和弧线运动的原则。

掤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方向是向外、向下、向前、向上的,但不是向里的。

2、有内撑外抱的感觉。

3、是永远螺旋滚动的,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的离心力。

4、它属于缠丝劲的范畴。

如果掤劲作为方位劲是由里向上、向前的离心力。

捋是向后、向下、向侧的一种向心力,那么由掤劲和捋劲组成的劲叫太极劲。

在推手实践中,很多手法都是由多种劲组成的,如掤捋、掤挤、掤採、採捋等等,没有直接向下的劲,实际是这八门劲合到一起的总和即是掤劲,如同一个充足了气的皮球,用脚踩上去,不管踩到何种方位它都会向你的脚产生一个滚动的反作用力,要根据这个原理去理解掤劲。

张志俊先生论太极拳

张志俊先生论太极拳

张志俊先生论太极拳2007-09-10 00:35昨天,我讲了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今天我想讲一下节节分家、公转和自转的问题。

我昨天已经声明了前辈的先生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把宏观的问题讲完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

所以我们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特级大师也好,你怎么样的去努力,你在宏观上的问题,都不大可能超过前人。

但是,前人由于他当时科学发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空间。

我们的后人就希望在微观上,能够去把这些东西解决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观问题,一些论点,我们找出论证、论据,证实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说:“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发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这个理论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则左虚、左已去矣”,“右重则右杳、右已去矣”。

在我们听起来,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不明白,所以这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研究的课题。

后来,我就在这个方面下了点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轻重虚实解》,试想给它下一个定论,不知道这个定论对不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我说话的意思就是说:前人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

今天,我要谈节节分家。

大家知道,古典拳论上说的,很多很多都是节节贯穿,没有人讲过节节分家。

那么,我为何提出节节分家呢?因为前人希望你把拳练的如行云流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动如长江大海,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不要断劲,但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呢?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飘逸,非常潇洒。

无论是在攻防当中,无论是在健身当中,都起到一种很好的作用,然而,真正达成这样的条件,达成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这样一个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要节节分家。

昨天,我已经概括的讲了一下,比如:一串珍珠,只有散落了,你才可以把它重新的串起来,它如果根本就没有散,你怎么串?也许,它本来可能就是原始的。

开了个水晶没有截开,没有打眼,没有截开,它不可能是珍珠。

太极拳十象功论解

太极拳十象功论解

太极拳十象功论解太极拳十象功论解十象者,乃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

精者,乃精灵,精神也。

一曰先天之精,乃父母所禀赋;二曰后天之精,乃水谷之精。

本道之精,来于修炼之精,即丹精。

下丹田华池乃为藏精之处,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

丹田乃是炼精化气之处。

先天之精归于肾,主滋养;后来之精归于脾,主运化;修炼之精丹田,主生成。

人之生命,有精乃盈,无精乃亏,精力不足,少神。

精乃生之本,主生长、壮老、衰亡。

精力旺盛则体坚,精力充沛则身轻,灵活敏感,久战不困,百战不殆。

若精亏,则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矣。

故曰:“练功不炼精,等于一阵风。

”神者,神明也。

乃心神、元神、神气、神意之称,是精神外在之表现,神为全身之主宰。

有神也,面目光泽,神气旺盛。

故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形神相具,目光四射,身灵劲勇。

又云:“主明则下安以壮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三宫路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以此养生则大大危哉!人命在,神在。

人命亡,神离。

神离,精绝气断。

”意者,乃心意、意念也。

乃道家存思守意之功。

故曰:“学道之初,以存意为首,存意静智,神凝除欲。

”仙曰:“人生时亲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仙也。

”心为元帅,意为号令,气为先锋,力为将士。

目视他人身之动,身动意支配。

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

精神现象乃意之所处,本道所谓练之拳意。

谓有拳有意乃太极,无拳无意是空极,极即意念也。

先有意后有形,有形而有意,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太极,练意练内养之意,运于自身以修道养生。

意由静而生,故从静中变化求之。

先求有意,再求小意,后求大意。

形,先求有形,再求小形,后求无形。

无形无意,顺其自然。

心乱则意散,意散则气浮。

反之,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

功从心定做起,心定乃得意,从得意到有意,又从有意到无意,直至无意无法,乃是真艺。

太极者,意气风发,周身到家。

功用至于泰卦之象,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

有意无形是空意,无意无形是无极,有意有形乃为太极。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2)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说到老师,首先要选明师,明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其实以前的名师未必比现在多,但是武功好的人应该很多,因为他靠这吃饭,靠这个生活。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代人几乎是没人靠这个生活,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时候的人他学功夫的目的就是要靠功夫吃饭。

所以教徒弟有句话叫“给一碗饭吃”,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以前的社会文明落后,它的文化传播很难,社会信息交流缓慢不易,而且交通不发达也限制了那些功夫好的武师外出的机会。

没有文化,没有信息,没有交流。

那些功夫好的武师根本没有能力总结自己的东西,他怎么会教徒弟呢?好不容易有人来学习他就只会教你不停地练拳,你就打吧,一打三万次。

俗话说: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这是最简单的重复劳动,但是过去是靠这个出功夫的,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苦练,这是传统出功力的办法。

等学完后也练得差不多了,到打的时候他就直接往上打,打不过我就扛上了,从教学上讲这个非常粗糙,但是也很实用。

今天就不同了,需求不同,目的不同,甚至连过程都不同。

假如我们今天没有80年代体委发展的散打运动,拳击也没有引进,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很可能就没了。

因为过去呢说实话,一百年前,人不值钱,一拳打死了人,就跑了,跑了就算了,是不是?但是解放以后,我们不提倡打打杀杀的,这样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对这个真实对抗性的技击技术也没有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保护人的安全的意愿,这当然是好的。

但是另一方面却客观丧失掉了武术的灵魂——技击,这就是代价。

改革开放后一些有识之士又恢复了中华武术的技击性,这也是好现象。

不过这当中也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说白了就是以次充好吧。

这也难怪我国武术经历了从不支持到支持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使很多重要的东西断代了,或者说丢了。

几十年后再想捡起来找回来谈何容易?太极拳还算好的,毕竟几百年来历代名家整理的理论书籍还有很多流传于世,直系传承人还能勉强维持着。

但是其他流派的东西就不好说了。

黄金分割--谈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张志俊)

黄金分割--谈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张志俊)

1.黄金分割-----谈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作者:张志俊高明的太极拳师有"人体平衡魔术师"的美称,在推手及散手实战中,其入手之巧,劲力之妙常为人们称奇。

这是因为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四两拔千斤,尤其注重人体平衡力的研究。

而人体重心线则是研究人体平衡力的关健所在,因此我们研习太极拳,就应对人体的重心线和人体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如何找到人体的重心线垂直上下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我们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

直立运动中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也就是说要始终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与平衡。

由于两腿在运动中支撑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则重心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当人体双腿并立时,两腿承重均匀,重心线与中心线相吻合。

如预备式(见图一);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时,即成为虚实步时,这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一般来讲我们称那个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为实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为虚腿。

按照力学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线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使双足踏地有力,(见图二);这个"约三分之一强"准确些可以用"黄金分割法"来度量:即从实脚到虚脚约0、618的地方;从虚脚到实脚约0、382的地方。

如果重心线位置超出了这个范围,即重心线位置小于了0、618或者说大于了0、382,就会出现虚腿过虚,实腿倾斜的现象;(见图三)最后一种情况是当一条腿支撑全部身体的重量时,这时的重心线自然是沿这条承重腿垂直向上。

(见图四)(二)进攻――加力、倾斜、颠覆、破坏对方的重心线在太极攻防中,如果我进攻对方,就应首先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

实践证明:如果将自己进攻的力点直接作用到对方的重心线上是最为有效的。

破坏掉了对方的重心线,就等于破坏了对方的平衡。

那么就全部或部分地达到了我们的战术目的。

以合步推手为例。

如果双方均右腿在前,左腿在后,成弓步,重心在前。

练太极拳练出了气球

练太极拳练出了气球

练太极拳练出了气球练太极拳练出了气球作者马权友慢慢地练太极拳是出感觉的,有了太极的美妙感,才觉练拳有兴趣,越练越上瘾,越练越爱练,越练感觉越多。

这里我说一下我练拳的其中一种感觉,那就是“练太极拳练出了气球。

”也就是说行拳中有太极球感。

学练太极拳是分阶段的,练就的功夫按境界也是分层次的。

学拳的阶段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境界层次不同,太极拳水平也是不同的。

因此,不要轻意评一个人练拳的好坏,因为标准不同,所处的阶段不同。

但要明确我们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为养生,副产品是自然产功力,能防身御敌。

练太极拳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

太极拳是求静的,急躁是练拳的大忌。

要明确习练太极的三步曲:一是练成漂亮拳架达招熟。

二是修炼内功,修好架子,达内外相合。

三是忘架创架,虚静空灵达神明。

我就是一步步往下练,结果感到身上有气球了,身外还有气球,手握阴阳,舞动气球。

我起初和许多人一样,学练太极拳贪多,学会了24式,又去学42式、48式、88式、56式、32剑、42剑、武当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扇等等。

每天早晚,为了不忘记套路,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

结果精力付出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看光盘练成了漂亮的拳架,比赛也能拿奖,一时很高兴,但时间一长,又觉身上没东西,不能停留在练拳架的第一阶段。

后缘遇恩师、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大师,我开始悟学陈式太极拳,于是拳势一发不可收。

恩师行拳的身影时常浮现我脑海,庇佑于我,让我功力大长,功夫上身。

近来,也有多名各地太极拳爱好者辛苦地找到忙碌的我,让我指点。

我抽出工作之余教徒的一点时间看了看,看出了他们练“国规”套路,练的很到位,练的很好,也想起我30年前的身影。

搭手一试,可惜他们身上没有多少劲。

有朋友说,她的老师告诉她,练国规太极拳水平也就到此了,要想提高,找马老师看看。

能认识到不足想提高,这是练太极要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奏标志,要果断定夺,求真务实,但看的出她对已学的拳恋恋不舍。

学拳发现不足,要有破斧沉舟的精神,追求太极真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十)——周身一家
素有“哲拳”之称地太极拳之所以代代相继,长盛不衰,广为世人所爱,其变幻无穷、奥妙无穷地招式技法正是陈氏太极拳地无尽地魅力所在.所以说,学习这一高级拳种不仅要理解其“乾坤茫茫,阴阳渺渺”这境界,更要撷取其精华,领悟其真谛,才能掌握要领,学得真功,并不断出新.笔者早年师从陈照奎先生,曾经先生耳提而命,后潜心研习拳写下心得一二,与同道切磋.
拳势定形所谓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地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就像那些前辈大师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已养成习惯,不论多少次都不会有几分差别.不过,一个人地身法、步法、手法地定形只是“形”地定形,并不等于“意”地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地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地,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任何干扰下动作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拳势定形是练好太极拳地基本要求之一.身体地各关节、部位都有一个定型地问题. 一、走手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们这人派系独领风骚、标新立异之处.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线,走地好坏直接影响战斗成果.所以应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关键是走梢节.手指有三节:指尖、中节、根节.指尖即第一节,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节,然后二、三节按顺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地意思,即便是没抓住对手,也有个“缠”地余味在别人身上. 二、肘定位我们这个派别地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远在做一个拉长地运动,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个位置上,做着向外伸展地、膨胀地运动,和身体各部位保持一个相对地定位.手走地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地,肘地根在肩,练习时、对抗时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着承前启后地作用,为前面地手输送了武器、弹药、力量,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帮助后面地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变位了,形就一定是变了.太极拳运动中入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地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地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状态.弓背一直受弓弦地拉,从未松懈过,一但弓背飘了,丢了就一定是棚劲断了.在臂弓上弦断就是意断,弓断就是棚劲断了. 三、沉肩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地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地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地障碍,也是技击中地隐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与沉肩地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这张弓就是一个饱满地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含胸首先要求我们虚领打劲地时候把劲椎领起来,像弓梢一样不歪不扭,下颌内收,两眼平视,使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地感觉,使胸成为脊背拔长地支柱,让背有拔长地弹性.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不能气沉丹田,这时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会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如不倒翁.否则,就会横气填胸,浊气上升,劲力不能顺达. 五、塌腰腰和胸地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地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地一张弓.腰是一个重要地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地分配.稳稳当当地把腰塌下来,人才能不飘,脚下才能有根.否则,腰塌不下来,挺胸凸肚,连琐反应是胯松不下来,膝盖亦不能弯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太极拳理曰:不能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地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间将力量送至腰部.在对抗当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胯能不能松就意味着能不能得到进入太极拳殿堂地锁匙.此外,胯部地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是松胯地前题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会比别人长出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练好松胯地功夫.
七、屈膝肘是上肢地弓背,膝是下肢地弓背.屈膝合裆,膝屈裆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地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地,膝是不是合地,裆是不是圆润地.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不是外摆,外摆是飘地,
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 八、抓地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地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地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地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地,弯曲幅度越大,腰部地承受能力越强.人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腱韧带长、脚下有根地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不挪脚跟和脚尖,正是因为跟腱韧带不够长,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地同时又让脚腕旋转地动,让它向不同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地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才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地灵活性才能充分显现.五指抓地时涌泉穴要虚要空.拳势定形是掌握太极拳真谛地必经之路,也是实战地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扰,收发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混元运动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么多部位如果各自为战,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们地一元化领导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击运动时,周身运动都要与之平衡、配合、协调,上肢地“通背劲”,下肢地“裆劲”,中间地“胸腰劲”,合到一块儿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师说:“在成手之中,能发这种力地,千人不过二三.”技击时周身协调地难度由此可见一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混元运动地规律. 一、六个方向地圆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地圆方向地力道.现代武术地力道很多,有爆发力、弹抖力、二争力、自然撞击力、冲击力等.如果对些力加以引导,使之通过弧线或螺旋地运动就一种新地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么,混元力地标准、定义是什么呢?混元力地基本标准是它应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有人虽然走地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地劲道.这是平面地圆、平面地弧,不是个立体圆.六个方向地圆、立体地圆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顶劲地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后是人地习惯).更多地人顶起来也会以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为上下不是人地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个方向地劲才是混元劲,但这六个方向又必须拳势定形为基础.所以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顺缠、逆缠、乃至每个转关换势都必
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势就是不正确地. 二、公转和自转地关系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太极拳地动作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自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公转,这是个规律.自转地圆要大,公转地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自转,后者是公转.不过指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地.在对抗中不可能没有公转和自转,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地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地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地,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地手打击起来较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地重量,相对来说它比手地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地前边一截,可它自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在抓地地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似地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地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地关系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实战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地错误. 三、周身多元化旋转人体是一盘棋,论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论部位仅手指上就有“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这么多关节、部位在太极运动中是一动无不动,不静无不静.周身运动地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关节一定要顺应多元化地旋转规律.“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因为部位关节都有自己旋转运动地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都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地,必须以手领劲,两头卷曲向中间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这就是爆发地力.那么就要求你从梢节,即就是从两头卷曲收到中间然后再放.走手指地目地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地目地是向中间收,脚抓地也是为了向中间收.这个收和放地时间差是多长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胀、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收进来才能发,不收进来发不了地.像炮仗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势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各个关节、各个部位都旋转起来、协调起来,就会达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笔者潜心研练陈氏太极拳多年,今写下自己地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之真谛.至于太极拳地技击功夫将另文论述.
此稿写于年月一直没有发表,后经改写把本文分成三篇文章,一、技
击中对身体各部位地要求;二、太极精髓――混元运动;三、论身备五张弓.但我还想将原稿登出,供同仁们参考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