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画墨竹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题目墨竹图郑燮学院系别年级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3)正文绘画背景 (5)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绘画过程 (5)作者思想 (5)提拔诗文 (6)书法形式 (6)文人画 (6)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7)《墨竹图》郑燮摘要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前言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名画鉴赏《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
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这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
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
竹竿虽细却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画作上的款书直抒胸怀,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
“意在笔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而只有对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竹石图》这幅《竹石图》,郑板桥将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而且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在构图上又将竹与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而且他的书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感叹: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墨竹图题诗
号理庵,又号板桥,官山东范县、
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 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 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 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 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 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请你对郑燮《丛竹图》进行诗画欣赏。
分数组排列,有的直立,有的倾斜,画面静中求动,充满 奇趣,洒脱而又自然,细品书画——从竹观之,既包含柔美 又不失刚毅,竹竿挺立而竹叶松紧聚散各有其韵,真气淋 漓;从题字来看,飘逸劲爽,字体连绵,刚柔并济,刚处 俊逸,柔处清隽,气脉畅通,用墨饱含情感,充满韵律, 舒缓处写其神,迅疾处得其韵,字画相依,气度从容。
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 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 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 的文人画家。这幅画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竹竿顶立于咫尺画面,“画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 板桥,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 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 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 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 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 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官山
郑竹总是胸怀激越,气势恢宏,透出刚毅苍劲之力,彰
显卓尔不群之气!坚毅淡定是郑燮的人格,执守品性是竹 的节气,郑竹之合,让人颇感浩荡之气,深得豁达之意。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墨梅图题诗》和《墨竹图题诗》这两首诗 都题在什么画上?你对这种画法有什么了解?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清代郑燮《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该诗是郑燮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
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括即是郑燮的年伯,他当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
郑燮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该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原文: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翻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题目墨竹图郑燮学院系别年级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3)正文绘画背景 (5)绘图风格与绘图功能认知 (5)创作立意与创作手法 (5)绘画过程 (5)作者思想 (5)提拔诗文 (6)书法形式 (6)文人画 (6)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7)《墨竹图》郑燮摘要郑板桥得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得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得“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得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得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得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得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得贡献。
郑板桥得绘画具有很高得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就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与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就是活学活用。
二就是更多得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她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她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就是把从自然中搜集得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得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前言通过这学期得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得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得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得艺术文明。
美术,就是人类得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就是对生活得一种能动得审美得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就是对美术现象与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得历史事实得学术性研究,就是各个时代得审美意识与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得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得辉煌。
《墨竹图题诗》
对当代的价值
文化交流
《墨竹图题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 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幅作品对 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VS
精神滋养
《墨竹图题诗》所传达的清雅、高洁、坚 韧、不屈的精神内涵,对于当代人在物欲 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强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幅作品能够激励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 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坚韧。
层次感强
通过运用多层次的构图,表现出竹叶的层次 感和立体感。
呼应得当
画家运用呼应得当的手法,使画面中的元素 相互呼应,增强画面的整体感。
04
思想内涵
情感表达
表达情感
这幅墨竹图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情感 价值。
寄托情感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被赋予了高尚、纯洁等文化内涵,画家通 过墨竹图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形式
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形式,以墨竹为主要表现 对象。
构图布局
构图布局严谨,通过巧妙的留白和构图安排,突出了 主题和情感表达。
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娴熟,运用了传统的笔墨技巧,如点染、皴 擦等,表现出竹子的质感。
作品特色
意境深远
作品通过墨竹图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深远、 幽静的意境。
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
这幅墨竹图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画家通过描绘竹子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 向往。
崇尚自然
竹子作为自然元素之一,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画家通过墨竹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 求。文化价Fra bibliotek观传统文化
郑燮的《墨竹图》
艺术品知识郑燮的《墨竹图》郑燮,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
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
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他笔下的竹,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
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尤其是将书法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郑燮的《墨竹图》作于1753 年条屏‧纸本‧水墨‧幅各179.5 x 64.5 公分、179.5 x 68 公分、179.5 x 68 公分、179.5 x 64.5 公分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纽泽西,美国这是郑板桥的一组四条屏画作。
画面右上角自题“远山烟竹”四字,左下角写了“板桥郑燮”四字。
全图不施色彩,而以浓淡的墨色表现出丛竹的远近疏密。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小学古诗词趣解:《墨竹图题诗》:郑板桥萝卜换白银
墨竹图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参考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中心主旨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大中丞括的诗。
诗人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通过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
诗人为官清正、力矫时弊,将民生系己之身,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人物故事有一年初冬,京城里来了一个姓钱的钦差大臣。
这位姓钱的钦差大臣不仅为人狡猾奸诈,诡计多端,而且心狠手黑,所以背地里人们给他起了个不大好听的外号——“三拐子”。
三拐子素知郑板桥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来不巴结上司。
想要让他主动给你送礼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但贪心的三拐子又实在不甘心在富饶的山东潍县白走一趟。
因此,早在去潍县的路上,狡猾的三拐子就想出了一条迫使郑板送礼的高招。
郑板桥也知道三拐子的为人,所以三拐子来到潍县后,郑板桥并不理会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这天上午,郑板桥正在书房里看书,家人突然前来报告说:“老爷,钦差大人派人送礼来了。
”郑板桥来到院子一看,果然发现有几个家丁抬了两个大礼盒从门外走了进来。
郑板桥走出书房后,一个头领模样的人上前说道:“郑老爷,我家大人派小人给您送来一份薄礼,还望郑老爷笑纳。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朝代:清代作者:郑燮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一二两句托物取喻。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三、四两句畅述胸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简介郑燮(1693年~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
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古诗《郑燮·题画竹》原文赏析
古诗《郑燮·题画竹》原文赏析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系板桥晚年总结自己“四十年来画竹枝” 的历程和经验,重点在第二联上,属论画性质。
收在《郑板桥集·补遗·题画竹》中,原诗无题,今姑以总题为之。
落款云:“乾隆戊寅十月下浣,板桥郑燮画并题。
”可知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 十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之间,时年六十六岁,六年后板桥去世。
从题诗所在画面上看,画的是三两竿“清瘦”的翠竹,旁立石笋数尺。
从题画诗的内容上看,不是绘景抒情明志,而是由画生感,以画为媒介,阐述自己一生从事绘画(以画竹为例) 的某些经验总结和艺术理论。
这种题画诗,基本上与画意无涉(指具体的画面),而言及绘画理论,是题画诗的又一表现内容。
它虽因画幅所限,不能作长篇大论,但透过这散金碎玉般的只言片语,也闪耀着某些艺术理论的光辉。
经验和理论来源于长时期的实践和总结。
板桥一生,爱竹种竹,画竹颂竹。
为了画好竹,掌握好竹子的形态、特点,他在自家茅屋南面种许多竹子,以供观赏和揣摩。
风和日丽之时,日光月影之中,窗纸粉壁之上,“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每当烟光日影雾气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浮动时,他“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于是,“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以上见《题画·竹》)这说明他画竹,是如何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 的; 也说明他十分注意向生活学习,师法自然,而又不跌进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的泥坑。
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向古人和同时代人学习,既博采百家之长,又不一概兼收并蓄; 既避免走复古主义、教条主义的老路,又重在写意传神和创新。
他画竹,学苏东坡、文与可; 画兰竹,学郑所南,说自己“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补遗·题兰竹石》); 对徐青藤更是佩服,愿作“门下走狗”(板桥印文); 学徐青藤、高且园,说“师其意不在迹象间”(《靳秋田索画》); 学石涛,“学一半,撇一半”,主张“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 (《题画·兰》); 他钦佩八大山人,但仍以为“八大是八大,板桥亦是板桥”(《靳秋田索画》); 主张“自树其帜” (《与江昱、江恂书》),坚持走自己的路,形成独特的风格。
画竹(郑燮)原文
画竹(郑燮)原文画竹(郑燮)原文及原文余家有茅舍二间,南面种竹。
夏季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此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竹子,断两头,横安认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莫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燮画竹我家有草房三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
,新的竹子刚才长出嫩叶,葱翠碧绿,光明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 ,特别凉快舒坦。
在秋冬交替的节气,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头,横起来安置就成为窗格,而后用平均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
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咚咚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
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凌乱的竹影,莫非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 ,大多都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遇到启迪而画出来的。
说明余:我篁( hu ng ):竹子放:绽开置:放榻( t ā):床凉适:凉快舒坦际:时围屏骨子:屏风架子围屏 :屏风窗棂( l ng ):窗子上组成格子的木条棂,旧时窗户上的雕格子冻蝇:受冻的苍蝇莫非:莫非不是师承:老师教授一词多义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之:助词的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之:代词它(窗棂)于时一片竹影凌乱:于:在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于:从启迪启迪应当是不一样的。
在下的理解是 :成事的捷径。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时,日昼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露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旁,多察看、多留意、多多的思虑。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仔细察看,留意身旁的全部,才能有所成就。
文同和郑板桥的墨竹创作比较
2020·04中国人爱竹,爱其清秀挺拔、耐寒常青的天性自然,更爱其隐喻的高洁清雅、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因此文人墨客常常借竹的风节表现自己心中的志向,形成了竹子特定的精神文化符号,以寄托胸中志向,达到抒发性情、自咏高怀的吁求。
北宋文同独创墨竹一派,对墨竹画法在文人群体中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墨竹既注重状物的真实细腻与观察的审慎,处处可见理学影响下的格物之理,又不拘泥于对竹子具体细节的再现,提出了画竹需“成竹于胸”的方法。
清代郑板桥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1]的观点。
作为写意墨竹的代表,郑板桥的墨竹行笔潇洒,劲直挺拔,数笔间是自然率性与达观自如。
虽然他们二人身处的历史时代与生活境遇不同,绘画风格语言亦有所别,但从他们的画竹理论与画面内涵来看,实则是有着深层的精神共通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情思与传统绘画观念的综合映照。
一、二人的生活境遇比较文同年少时便深受儒仕观念的熏陶,才学过人,颇受赏识,后入仕为官,曾在多地任职。
与郑板桥相似,两者皆秉持着为百姓所想的情怀,不求迎合朝堂但求无愧于民心。
为官期间,胸怀兼济天下之理想的文同,一度也曾踌躇满志,但官场之中的尔虞我诈,让其渐生疲惫之感,他便转而寄情于田园雅趣,专注于诗画创作,以纾解心中烦郁。
入世既深,而事与愿相违;出世又远,终得独善其身享其乐。
司马光曾赞其:“襟韵游处之状,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
”[2]反观郑板桥的生命历程,则波折愈深。
与文同相比,郑板桥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贫困清苦的,既没有文同少时得遇贵人的幸运,也没有其仕途的平顺。
早年亲人的相继去世,令郑板桥备受煎熬,历经三朝的科举考试,二十四岁时中了秀才,但却没有如愿走向仕途,为了生计只能卖画,年近半百才进入宦海生涯。
做官期间郑板桥处处为民,清正廉洁,可其狂傲叛逆、正直不拘的个性使其与官场中的步步为营、诚惶诚恐越发相背,多年不得重用。
郑板桥竹子赏析
丛竹图赏析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
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
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
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
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
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
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
其画作细腻含蕴。
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
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
让中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
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
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
《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
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
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郑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标签忧国忧民、题画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
“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
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他在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
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 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
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关于作者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详案《郑板桥的墨竹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详案《郑板桥的墨竹图》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并欣赏古代名画家郑板桥的艺术作品-《墨竹图》2.能够掌握基本的墨绘技法,如点画、搓染、洒淋、笔画等3.能够自主创作一幅具有风格特点的竹子画二、学情分析大班儿童已经能够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一些拼贴和画画等美术制作活动,但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墨竹绘画的认真程度和耐力还需要提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名画家郑板桥,让学生了解墨竹画的基本特点2.老师展示郑板桥的代表作品《墨竹图》,并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画作来了解竹子图的构图和艺术要素。
2. 操作说明(5分钟)1.老师介绍墨竹画绘制的一些注意事项及绘画具材的使用。
2.老师示范二种基本的墨绘技法的应用(点画和搓染)。
3. 操作演示(15分钟)1.老师示范学生如何使用点画和搓染技法。
2.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跟随老师一起用笔墨练习一些基本的技巧。
4. 操作实践(30分钟)1.老师布置任务——用墨画出一幅自己喜欢的竹子图2.老师在此期间巡视学生,关注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并主持一些答疑环节3.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将自己的作品贴在课堂墙上,与班级的同学分享并交流学习心得。
5. 总结(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2.最后,鼓励学生多做练习,进一步精进学习,同时对于操作不熟练或有疑问的学生,予以额外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针对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身素质水平设计,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墨绘技法,同时也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适当的指导。
在听课期间,教师能够及时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针对性和有效性较高,操作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也相对理想,部分孩子的作品较为突出。
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sī xù wàn qiān yâ bù nãnɡ mâi xiāo xiāo
jí kǔ
dã zuì
yì rán
kāi cānɡ fànɡ liánɡ
tâ lì dú xínɡ ɡuān lì
kuī rán bù dînɡ
《墨竹图题诗》
思绪万千
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一举一动 关情:牵动感情 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通过学习诗歌,你认为郑燮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百姓 “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思想感情: 诗以“竹”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 家郑板桥对百姓的关爱以及 “任风雨来袭,我 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他在山东任职时,正值山东受灾,饥民无数, 作为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 顿,夜不思眠.又是一个不们不寐的夜晚,听着 冷雨拍打窗户,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 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 作画,遂成此文。
《墨竹图题诗》
sī xù wàn qiān yâ bù nãnɡ mâi xiāo xiāo 思绪万千 夜不能寐 萧萧 jí kǔ yì rán kāi cānɡ fànɡ liánɡ 疾苦 毅然 开仓放粮 dã zuì tâ lì dú xínɡ 得罪 特立独行 kuī rán bù dînɡ ɡuān lì 岿然不动 官吏
墨竹图题诗 (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夜不能寐 疾苦 毅然 得罪 特立独行 岿然不动 官吏
墨竹图题诗 (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 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七竹节千霄不为世俗屈—赏郑板桥31625000《七贤图》
七竹节千霄不为世俗屈—赏郑板桥31625000《七贤图》郑板桥 (1693-1765) 七贤图立轴水墨纸本 1762年作193×114 cm 约19.8平尺•保利古代书画夜场成交价 RMB 31,625,000题识:柴庵先生宰潍县,多惠政,至今有吴公七贤祠,七贤而独称吴公,盖重吴也。
燮宰是邑谒其祠,葺而新之,在县西五十步不远,故得常至而拜献焉。
玉树亲翁索予画,因写七竹以比七贤,亦以见贤者之必有後也。
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三月既望,板桥弟郑燮拜手。
钤印:郑燮之印、潍夷长、丙辰进士、橄榄轩鉴藏印:杨氏馔清珍藏著录:《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图录)编号83,香港,1985。
七竹节千霄不为世俗屈——赏郑燮《七贤图》中国画墨竹始於五代。
至北宋,文同、苏轼皆为大家,墨竹从此兴,於墨梅、墨兰、墨菊合称“四君子”。
元代尚墨竹,画家中能画竹者几近半数。
清代画竹高手,首推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其中诗、书、画堪称“三绝”,板桥所绘之竹多得之於“纸窗,粉壁,月光,月影中”。
又经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因而能“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秦祖永《桐荫论》)。
他画竹,四十年来从未间断过,他对画竹的“意似”做过准确精辟的分析:“盖竹之体,不为俗屈。
”郑板桥画的竹不特为竹子写神,却豪迈凌云,他笔下的竹竿三俩,枝繁叶茂,清瘦俏劲,挺拨向上,富有节气,倚岩而立、杂石而生,苍劲豪迈。
本幅为板桥七十岁所作《七贤图》,描绘修竹七枝,以七竹比喻七贤,题识中所言及“柴庵先生”即吴甡。
“七贤而独称吴公,盖重吴也。
”吴甡(1589-1670),字鹿友,号专愚,晚年号柴庵。
明万曆四十一年(1613)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
天启二年,升为御史,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成为明代兴化第三位“宰相”。
吴甡为官刚正不阿,弹劾阉党魏忠贤,劾治冒功将官,革新练兵制度,忧国恤民。
郑板桥题《个道人墨竹册》(以书为画)
郑板桥题《个道⼈墨⽵册》(以书为画)郑板桥题《个道⼈墨⽵册》释⽂:以书为画个道⼈墨⽵册弟郑燮题附:个道⼈墨⽵册个道⼈墨⽵册⽔墨纸本册页(共⼗六页)题端:1. 以书为画。
个道⼈墨⽵册。
弟郑燮题。
2. 湘⾹。
庚申夏仲,⽯可题。
3. 渭川五千亩。
乾隆五年,晴江题。
款识:<!--[if !supportLists]-->1. <!--[endif]-->壹竿傍⼏叶,如钓四腮鲈。
乾隆庚申夏五望后四⽇,⽯可散⼈写并题。
<!--[if !supportLists]-->2. <!--[endif]--> 双穗祝丰年。
庚申芒种⽇。
3. 清风坐对管夫⼈。
⽯可散⼈摹墨。
4. 安怀天地志,写出公领孙。
狂⽵园丁笔。
5. 如⾦削管,如铁铸叶。
⽯可画⽵,以为奇绝。
6. 孤灯夜⾬秋⽆赖,疏⽵青⼭夏最宜。
个道⼈笔,时寓红薇园之南轩。
<!--[if !supportLists]-->7. <!--[endif]-->⽼节新枝似断虹。
乾隆庚申夏五中浣。
⽯可散⼈⼜名狂⽵园丁。
<!--[if !supportLists]-->8. <!--[endif]-->叶叶朝北⽃,仰承⾬露恩,⽩丁⽯可。
<!--[if !supportLists]-->9. <!--[endif]-->⽯从海上得,⽵⾃胸中来。
个道⼈。
<!--[if !supportLists]-->10. <!--[endif]-->节画坎离卦,叶传风⾬情。
乾隆庚申夏五,个道⼈写。
11. 两枝碧绿奏笙簧。
⽯可散⼈并题。
12. 乱破春泥⼊画帘。
⾟⾣春三⽉,个道⼈补页。
个道⼈(⼀六⼋⼆——⼀七六四),姓丁,名有煜,字丽中。
号个堂。
⼜号个道⼈、⽯可、幻壶,字画印中尚有狂⽵园丁、秋空⼀鹤、天放之民、⽊⽯朋友、三⾢志馆、煮茶别所等别号。
他是通州静海乡附贡⽣.少年时学时⽂制艺、随后⼜毅然摒弃,转⽽致⼒于诗、古⽂辞,⽔墨画、书法、篆刻、都有造诣,尤以诗和⽔墨画声名最著。
墨竹图题诗课件.ppt
了解作者 课题意思 纠正读音 诗句意思 思想感情
郑燮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
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康熙秀才、雍yōng 正
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ຫໍສະໝຸດ 竹。返回墨竹图题诗
衙yá 斋zhāi 卧wò 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lì,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 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 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 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 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 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 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郑板桥 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 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 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 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 贵的。
返回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返回
解词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些小:小小 。 关情:牵动感情 。 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吾:我们。 曹:辈。 一枝一叶:一举一动。
返回
句意
衙斋卧听萧萧竹, 句意: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 听见风吹竹 发出的萧萧之声,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句意
疑是民间疾苦声。 句意:立即联想到是百姓啼饥 号寒的怨声。
句意
些小吾曹州县吏, 句意: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
县官吏,
曹:辈 吾:我们 些小:小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
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
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
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
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
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
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
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
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
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
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
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
,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
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竹石>>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苏轼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他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人家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
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
轼画朱竹,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这种绘画理论具有远大的艺术观点,也是后来士大夫“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的艺术原理的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