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本文以李衎、赵孟頫、吴镇的竹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认为,李衎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但缺少表现的蕴涵;赵孟頫的画竹方法,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他们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标签:元代;花鸟画名家;竹画作品;特点;赏析

一、绘著《竹谱》第一人——李衎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今北京)人。擅画墨竹,取法文同、王庭筠,勾法师从五代李颇,时享誉甚高。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绘著《竹谱》的人。他在他的《竹谱》中详细地记述画墨竹的方法:“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竿、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凡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须一一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可成竹”。

《双勾竹石图》是李衎典型生活的代表作,高185.5厘米,宽153.7厘米,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图中竹以双勾填色而成,工整而有韵味,设色雅致,竹繁而不乱,表现了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坡上山石以细披麻皴画出,墨色沉重,以压阵角,石后穿插小竹野树,富有变化。诗塘有明代李东阳的小草题记。双勾法画竹是李衎的典型画法,成就最为突出,虽然与其同一时代的高克恭曾讥讽他“神而不妙”,那只不过是两人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高克恭是站在文人画“以写代画”立场上去看李衎的作品,但这不能完全否认双勾竹在绘画发展本体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修篁树石图》是李衎的另一幅代表作品,高152厘米,宽100厘米,绢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确实是一位既有非常深厚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又特别注重写生、师法自然的画家。全幅作品构图饱满,笔触极多,繁杂茂盛的簇簇竹叶自然而生,穿插井然有序,且竹叶的向背清晰工整,层次分明,除高大竹林之外,还有树石加以点缀,三者相衬,修竹更加清秀流畅,层石显得更加形状奇异,非同一般。而细树则枝枯涩拙,再夹杂点儿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优雅明快的意境。这幅画是用纯墨写出,竹叶以“个”字、“介”字法叠加交错而出,笔法严整、娴熟、圆润,意态雅致。然整体风格还是在得竹之物理、形似、以形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描绘,似乎承袭了北宋时期画院派的工细之法。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李衎身临其境,对竹的观察细致入微,然后再进行写生,把竹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都记录下来,加以创作,画面虽显匠气,但也不失为后人进行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不仅留给了后世宝贵的墨竹作品,还留下了《竹谱》画竹范本,并以文字注解,这是美术史上最

值得赞赏的。

李衎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而缺少表现的蕴涵,与中国画讲究的“似与不似之间”相差深远,但他认为花鸟画创作应以写生为基础,这一主张是非常正确的,后世的花鸟画创作都是遵循这一法则的。

二、“以书入画,书画同源”——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湖州吴兴人(今浙江吴兴)。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宋之后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者,封魏国公,谥敏。精书法,擅山水、竹石、人物、花鸟,是位非常全面的画家。由于他精于书法,主张以书入画,这种观念的提出,为元代以后文人画(写意画)兴盛起到促进作用。他对诗、书、画、印俱精,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书法自成一体,称为“赵体”。因此,他是元代的一位承前启后、领袖风范的人物,其影响直至“元四家”及明、清大家,可谓元代画坛宗师。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独特,有“二王”之风范,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无不达到顶峰。可以说元代、明代、清代的六百多年里,都在他的影响下。清代的乾隆帝一生独好赵体,他要求大臣们上奏章必须效法赵体。赵孟頫的绘画,涉及山水、鞍马人物、花鸟、墨竹等多个领域,向上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北宋,无论是重彩,还是水墨淡彩,都能画出自己的风格。他所提出的“书画本来同”被当时的画家们广泛认同。

花鸟画《秀石疏林图》是其代表作品,纸本,画高25.7厘米,宽69.2厘米。画中用“飞白”的笔法画上两块拳石,两侧零星点缀些枯木、丛竹和杂石。画石用的是侧锋笔,显得非常洒脱灵秀。不过疏林之中的竹子、枯木以及石根小草却运用中锋勾、撇、点出。竹子是矮枝新篁,用较浓的墨向上撇出叶子,笔力苍健厚重。草则自下而上屈曲掠去,灵秀而遒劲。三棵枯树,呈现鹿角之势,用线圆润坚挺,似有北宋之风范。左边的一株点叶树,枝干曲拙,运笔转折顿挫。整幅作品恰恰体现了他的“书画同源”创作思想。

赵孟頫的画竹方法,较文同、李衎时期的画法更为“写意”一些。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赵孟頫画竹,竹叶的画法已经非常成熟,这种画法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自此以后,墨竹画家越来越多地重视书写内心感受。

三、“书与画平分秋色”——吴镇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元代嘉兴人(今浙江嘉兴)。

吳镇画竹,笔简意丰,因其品高孤洁,故所作竹图大都简率野逸,有山僧道人之气。明代孙作所撰《沧螺集》中云:余观仲圭,隐者也,其趣时常在山岩木薄之下,故其笔类有幽远闲放之情,殊乏贵游子弟之气——且世赖笔墨以传者非

一物,而竹之可传,岂以声色臭味为足嗜与?若是,则幽远闲放,自其竹之性耳。

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

《墨竹谱》是他花费了大量精力创作的册页竹谱,页高40.3厘米,宽52厘米,纸本,现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前两页是苏轼撰写的文同偃竹记,后面二十幅画的是各种姿态的墨竹,值得赞赏的是每幅画都有图画、有文字。这幅竹谱于元代至正十年创作,当时吴镇已经71岁,是为儿子所画的。从附图可以看出,画笋、竿、新篁、折枝总计七八竿,错落而有致。虽然说吴镇画墨竹师承文同,但他画竹和文同相比较,又有了很大的突破,文同画的竹子,竹竿迂回曲折,竹叶十分密集,并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竹叶的正反两面。而吴镇画的竹子,却用墨色的深浅变化体现竹竿的前后,新篁采用淡墨画小枝,用重墨画叶。叶的长短任意生发,却疏落简率,特别苍劲挺拔。枝短而叶疏,笔不连意连,犹如他题款草书,跌宕纵横,一气呵成。笔锋稍秃,用中锋撇出,厚重而凝立。竹根生长在土中,周围短草丛生,前面浓而后面淡,越发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这二十幅图,分别画的是新篁、小枝、粗干、垂叶、雨叶、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时而粗竿挺拔,叶子清劲,时而小枝临风,摇曳摆动。每幅的构图都大不相同,就画谱而论,可以说变化多端,是后来学者很好的借鉴。

龙云(1968.4-)男,汉族,河北平泉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国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