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2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一、专题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一个主题:援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明〔思想〕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

特点:逐渐深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详细进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器物〕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保守派:民主迷信〔思想文明〕向俄国学习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达〔思想文明〕二、专题知识详解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革新的思想历程,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3.新文明运动的兴起P53〔1〕兴起背景: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抗在思想文明范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不得人心。

③新学堂的树立和留学习尚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进程:①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兴办〕;②代表人物及各自共同贡献:陈独秀:兴办«新青年»,发起新文明运动,提出民主与迷信的口号;宣布«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胡适:倡议新文学尤其白话文,支持旧文学鲁迅: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③前期指点思想:民主与迷信思想④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在〞。

⑤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概述〔前期〕新文明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倡议四个支持P54倡议迷信,支持愚笨;倡议民主,支持民主;倡议新品德,支持旧品德;倡议新文学,支持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迷信指自然迷信和迷信肉体;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旧品德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品德〔或儒家传统品德〕;新品德指以团体主义为中心、自在对等的的资产阶级品德观念;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倡议写实文学、深刻文学、群众文学等5.讨论新文明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束缚的影响:P55〔1〕保守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迷信旗帜下对封建民主思想片面进攻,传统的威望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开展开拓了路途。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单元综述: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进一步变革。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使得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推动下,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虽然没有成功,但思想解放的脚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

3、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用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吹响了向封建传统进攻的号角,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向西方学习也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如同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各种西方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凭借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脱颖而出,指引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明显特征:1、从发展的阶段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1年中共产党成立前夕,主要呈现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只要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和方针。

2、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近现代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变化。

而早期维新派又是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特点:(1)、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2)、其出现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3)、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主张学习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4)、《资政新篇》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比较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3).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4).对人民革命的态度相同;异:(1).阶级立场和成分不同(根本);(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3).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不同;(4).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5).开展运动的方式不同3、评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地主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

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一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二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

1891年在广州创办了一所政治教育的新型学馆—万木草堂。

康有为正是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引导他们肩负“匹夫之责”,跟着他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近十年间受康有为教诲的学生约有千人,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个资产阶级维新的政治群体。

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90年代初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理论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在这两本书里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而实际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

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掺和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中心:北京大学。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2)李大钊猛烈抨击尊孔复古逆流和君主专制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认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

(2)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进步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图示法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内在联系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对传统文化持全面批判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否定。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高二历史组第12周教案——刘鲲鹏【教学进度】完成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设置】新授课二课时跟踪训练二课时【课程名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课标考纲要求】①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学情:优势:方法初具、关注现实缺陷:知识储备少、兴趣不足、学习与运用脱节。

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两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方面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③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②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乐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将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

②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学习总结近代思想解放潮流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

2.四个阶段及特点(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2)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3)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文化,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第四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即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

特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3.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麻木不仁。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思想(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1)具有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2)具有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具有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1)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

(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2.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含解析

专题三心"A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敝撰文指岀,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A. 林则徐仍然是闭矢锁国”政策的代表B. 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 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 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解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项正确;林则徐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B2. 魏源在《海图国志》中提道: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

”这表明()A. 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B. 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C. 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解析:根据材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可知这反映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说明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项正确。

B、C、D三项题干材料均无法体现。

答案:A3. 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B. 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A. 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与孔子无矢,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孔子无直接尖系,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时,康有为为减小变法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与孔子无尖,故D项错误。

答案:C4< 3导学号95954018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 纲]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 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睁眼看世界”1.背景(1)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

(3)统治者沉浸于“____________”的迷梦中。

2.表现(1)林则徐⎩⎨⎧ ①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②活动:收集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 ①著作:《 》。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影响(1)启发人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洋务派进而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思维升华 鸦片战争后出现新思想的特点(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1.维新变法——维新派(1)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________________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主要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 领。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2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的转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导语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③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8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8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材料两则漫画漫画1漫画 2 《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教材导学]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 “开眼看世界”[易错易混] 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导学]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人民版必修31.陈独秀曾经撰文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其实践行动是( )A.参加辛亥革命B.掀起新文化运动C.参加护国运动D.创建中国共产党【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并且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1915年陈独秀提出:“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要求变革的是( )A.军事技术B.思想文化C.经济体制D.教育制度【解析】选B。

从题目中的“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可以看出,陈独秀要求变革,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观念,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C.学习西方的文化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运动【解析】选D。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正确。

【补偿训练】(2016·益阳高二检测)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C。

题干中陈独秀说到中国要超越欧美文明国家就要“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是对未来社会的思考,符合题意的是C,A、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与材料内容不符。

4.(2016·扬州高二检测)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A.《青年杂志》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狂人日记》【解析】选B。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图解历史] 理解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易混易错]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 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 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却把矛头直指孔教。两次运 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关键点拨]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 的否定或肯定,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大缺陷。但 这不能掩盖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 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 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期 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成为近代后期思想 的主流。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史论归纳】 1.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不同

新文化运动前期
新文化运动后期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无产 阶级文化运动
领导者
性质 内容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 革命性质的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是三个“提倡”、 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 三个“反对”,核心内容 义为主 是民主与科学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 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开启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 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想上的准备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2.局限性传统文化 :对 和西方文化存在 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助学助记] [巧学妙记] 数字法记忆“新文化运动”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关键点拨]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 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 则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 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章节)
-《中国近代史》(相关章节)
-相关人物传记,如《康有为传》、《梁启超传》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关注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的现实问题,提高历史使命感。
4.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在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借鉴。
3.讲解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改革思想,以及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民主革命理念。
-分析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探讨两者在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讲解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民主、科学思想,以及李大钊等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图片包括但不限于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代表人物的照片。
-视频资料可选取与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这一历史时期的氛围。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
3.教师简要介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阐述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思想解放潮流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6.定期组织作业讲解,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综合 教案 (3)

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综合 教案 (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人民版必修3重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渐进过程和不同层面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2)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改良政治,君主立宪的主张。

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革命派: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激进民主派:前期——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及作用。

变法思想19世纪期的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兴办学校;君主立宪。

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展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西学的传入等。

的形成奠定基础制度层面,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实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面并付之于实践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后期:(五四运动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近代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纵向分析可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物质文明。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学设计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目标】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基础知识】1.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西方富国强兵的启蒙书。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西方长处,抵抗西方侵略。

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严复:编译《天演论》,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①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灭绝;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发愤图强,就能由弱变强。

康有为:①《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②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符合社会潮流;③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①变法是历史发展必然,顺应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3.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思想史爱国的,进步的,是具有启蒙作用的。

(2)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有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史料研读】见《凤凰新学案》第27页:探究1: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矫正反馈】见《凤凰新学案》第28—29页选择【学后反思】二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基础知识】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1)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或民主与科学、道德革命、文学革命。

高二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二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分析与思考】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的西学热。

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

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

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1、鸦片战争以前,理学和心学是官方哲学。

2、思想解放:⑴地主阶级:①林、魏抵抗派"新思想":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器物,不学制度;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没有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列强侵略区分开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⑶资产阶级:①维新派: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结果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学习美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⑷无产阶级: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前导学】一、"开眼看世界"把握两点1、原因:①鸦片战争失败,"天朝上国"梦幻惊醒。

②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2、主要倡导者: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②魏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人民版历史新课程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新课程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设计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纲要:本专题叙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辱没史,跟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对存亡决断。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争拯救危机,开始不停向西方学习、探究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5E2RGbCAP迈出探究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引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p1EanqFDPw陪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财产阶级兴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成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究。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财产阶级知识分子以为中国的落伍在于制度的落伍,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财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类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财产阶级维新派盛行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与此同时,财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公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颠覆了清政府,成立了财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完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财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状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伍相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财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公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获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成功。

但是因为财产阶级的主张不切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华、独立。

DXDiTa9E3d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任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传,五四运动的迸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真谛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联合的探究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期间。

RTCrpUDGiT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改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度中所起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新文化运动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答案:C2.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解析:材料中“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故需要进行思想启蒙。

答案:D3.《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威胁民主政治的彻底实现,民主与科学因而成为批判专制思想的锐利武器,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4.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者提出的“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5.史学界认为,鲁迅发表的《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和其他杂文,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其主要依据是鲁迅的小说( )A.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B.向社会发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号召C.把反礼教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相结合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解析:A、B、D三项的叙述均与史实不符。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把反封建反礼教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对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新文化的典范。

故选C项。

答案:C6.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C.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解析:“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等信息,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和内涵不符。

答案:C7.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解析: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作者实际上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作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认为对儒家传统需要批判的继承,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8.导学号95954020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

主张“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由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的文学过去都是“代圣贤立言”,为“朝代更迭”服务的,因此他倡导进行“文学革命”“革故更新”。

再联系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样承担了反封建的功能,故选C项。

答案:C9.《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的过程,鸦片战争不属于这一学习历程,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属于学习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属于学习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属于学习思想层面,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没有体现观念层面的学习,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没有体现出器物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10.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由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解析:题干从“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两个方面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并指出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综合上述信息,D项正确;A、B两项只是体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只是体现了“实践启蒙”的作用。

答案:D11.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

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

这一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解析: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的创作主题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说明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

答案:D12.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

”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解析:由题干“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知新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复杂,无法全面表述,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可知是各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共识,没有涉及其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1)上述三人分别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三次变化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

(2)图2人物与图3人物相比,两者在对待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特点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1)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2)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陈独秀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但同时又存在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

的确,有些论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和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是指什么?这次思想变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1895—1911年,中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革?发生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民国初年发生的这次思想变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参考答案:(1)变革:百家争鸣。

原因: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局势动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文化上,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

(2)变革: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原因:民族危机深重;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思想的传播。

(3)变革:新文化运动。

原因: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使更多的人迫切追求民主、科学、真理、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