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环境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以义乌市为例,介绍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2.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规划引领,统筹兼顾;(3)因地制宜,科学实施;(4)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三、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的实施方案1.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编制海绵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排水设施,提高排水防涝能力;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新建建筑和小区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4.加强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提高河道排水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5.推进城市绿化与景观建设:增加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四、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的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通过降低排水设施建设成本、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社会效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3.环境效益:减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规体系;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项目实施;3.加强技术研究与创新,提高建设水平;4.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96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AY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 1 6年4月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编制阶段:送审成果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送审时间:2016.04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项目组成员赵耀薛磊肖梦莹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安阳市地方规章 AY编号:AY01-2016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阳市规划局前言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严重问题。
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则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及环境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自古便有“绿谷清隐”的美誉,但也面临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
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1. 绿色规划: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优先考虑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2. 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倡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
3. 增加透水面积: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砖等,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4. 联防联控:加强城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起跨部门的防控机制,实现城市防涝与减灾的有效整合。
5. 提高城市自然气息:保留城市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推动城市生态多样性,提高城市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氛围。
三、具体措施1. 挖掘潜力: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形、水系等情况,挖掘城市的海绵潜力,合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2. 绿色交通:优化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绿色交通系统,提倡鼓励居民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
3. 绿色建筑:倡导建筑工程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提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鸟巢效应:在城市绿地、屋顶等区域种植适宜的植被,营造“鸟巢”效应,借助植被的吸收作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5. 雨水管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等方面,提高雨水的再利用率。
6. 联通水系:加强城市水系的连通,修复城市内河、湖泊等水体,打造城市绿色廊道,推动城市水系的生态恢复。
四、落实机制1. 领导支持:建立政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重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1)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技术要点
〔1〕、屋面雨水立管
采用建筑屋面排水海绵建设必要措施“立管断接〞,将雨水引入周边绿地或雨水储存设施。
根据现状立管排水口周围地面现状确定断接后措施形式,有条件的位置多采用独立雨水储罐,均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
断接做法一:绿地滞留断接做法二:雨水储水罐储存
〔2〕、渗透地面
渗透地面建设较少径流、就地入渗、提高场地标高减少地面积水等雨水控制目标,同时兼顾增加场地景观效果、改善室外场地环境。
在透水材料上多种组合,工程入口对场地承载要求较高,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满足渗透性能和承载力
〔3〕、下沉式绿地设计
下沉式绿地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
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地植草沟内,调整绿地标高,绿化场地局部雨水通过周边设置排水沟,引入雨水花园内。
从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上,采取多种植物搭配种植,在形成良好景观的同时,植物的耐旱、耐水等特性也能够起到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作用。
雨水花园路边植草沟
〔4〕、生态停车场改造
设计将停车场的硬化地面改造为透水铺装地面,大大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减小径流量。
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场地,靠近较大的城市绿化空间、充足的绿地面积、特有的使用人群以及多样性的使用功能,都使“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和要求。
充分利用场地内的条件和良好的对公众展示效果,通过对实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教育展示,让人们意识到城市开发建设的环保理念和水资源的珍贵,是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
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是指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设计原则。
下面是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的详细内容:1.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海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和冷却等非饮用用途。
加强海水淡化处理技术,提供可持续的饮用水来源。
2. 雨水管理:采取雨水径流控制措施,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和雨水芦苇床等雨水渗透设施,增加地表渗透能力。
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储存和利用。
3. 绿地系统:建设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
保留和扩大现有的绿地面积,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河岸公园等。
增加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建筑设计: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城市的土地消耗和生态破坏。
建设绿色建筑,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设计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5. 道路设计:优化道路设计,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透水性能。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道路上的雨水收集和利用。
6. 污水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推广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后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景观水体补充。
7. 水体保护:加强水体保护和水质监测,防止水质污染。
建设湖泊和河流的生态修复项目,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海洋污染。
8. 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城市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建设防洪设施,减少洪水灾害风险。
加强城市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风险。
9. 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规划和设计,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
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
总之,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框架,旨在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加城市绿化和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需要,乌鲁木齐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设计导则。
第一章海绵城市概述1.1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减少雨水径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减少雨水径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功能;(3)增加绿色空间;(4)改善空气质量;(5)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二章海绵城市规划2.1 海绵城市规划原则海绵城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2)可持续发展;(3)多元化管理;(4)参与式管理;(5)科学决策。
2.2 海绵城市规划内容海绵城市规划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雨水管理系统;(2)生态景观系统;(3)交通系统;(4)建筑物设计。
第三章雨水管理系统设计3.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应包括以下设施:(1)屋顶雨水收集设施;(2)道路雨水收集设施;(3)公园、广场雨水收集设施。
3.2 雨水储存和利用设计雨水储存和利用设施应包括以下方面:(1)地下储存装置;(2)地表储存装置;(3)利用装置,如绿化、景观灌溉等。
第四章生态景观系统设计4.1 绿色屋顶设计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一片绿色的景观。
绿色屋顶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减少雨水径流;(2)改善空气质量;(3)降低建筑物能耗。
4.2 水系设计水系是指城市内的河流、湖泊、溪流等水体。
在海绵城市中,水系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自净能力;(2)雨水可以进入水系;(3)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义乌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导言: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蓝本,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城市形态。
义乌市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本文提出了义乌市海绵城市的设计导则,以指导市区规划和建设工作。
一、水资源管理与保护:1. 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鼓励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集中利用雨水进行景观绿化、道路冲洗等活动,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 构建多功能水体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置水体,打造生态湿地、人工河道等多功能水体系统,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增加人与水的亲近程度。
3. 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水域生态修复,恢复河道自然状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护水资源。
4. 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
二、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1. 鼓励垂直绿化与立体绿地:在建筑设计和改造中,推广垂直绿化技术,利用立体空间建设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 打造多样生态廊道:在城市规划中保留、连接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形成绿色廊道,提供生态连接通道,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
3. 推动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鼓励植被恢复工程,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与建设:1. 鼓励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建设中,推广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非透水面积,增加自然渗透面积,改善城市排水能力。
2. 建设雨污水分流系统:将雨水排水与污水排水进行分流处理,使雨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减轻城市雨洪压力,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3. 构建海绵城市蓄洪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蓄洪池、蓄洪地等设施,提升城市抗洪能力,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四、建筑物节能与雨水管理:1. 推动建筑绿色改造:在城市更新和改造中,鼓励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物自主温控能力,减少对冷暖设备的依赖,降低能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