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直肠控制障碍的康复治疗-山西讲座
脊髓损伤患者的直肠功能康复护理及效果评价
( 东省深 圳市第 二人 民医院 深圳 5 8 3 ) 广 1 0 5
摘要 : 目的 : 讨 脊髓 损伤 后肠 道 功能 障碍 的康 复训 练和 专科 护理 方 法 。方 法 : 择 2 0 年 7月 至 2 1 探 选 08 0 0年 1月在 我 院脊 柱 外 科住 院的脊 髓损 伤 患者 2 5例 , 实验 组 。选择 2 0 为 0 7年 1月至 2 0 年 6月在我 院脊 柱 外科住 院 的脊 髓损 伤 患者 1 例 , 为对 照 组 。 08 8 作
t nsw osfee rm pn l odi u y i cnpo t o l u cin l eo eyadi rv ai tSq ai fle i t h ufrdf e o sia c r j r . a rmoeb we fn t a rcv r n n t o mpo ep t n ’ u lyo f. e t i K y rs S ia c r jr B wd fnt n Rea itt n n rig ewod :pn l odi u y o u ci n o h blai us . i o n
gr u r etrt a o rs o n b o p wee b te h n c nta tgrup i owe u cina e o ey Co cu in: r ug hes se ai we u cin ltann n t ep — lf n t o lr c v r . n lso Th o h t y tm tcb o lf n to a riig i h a
r. to s2 ae osfee rm pn odi r r e ce o x ei na go pd r gJ l 0 8t a u r 0 0 1 ae y Meh d :5c sswh ufrdf o s ia cr l  ̄u yweesl td fre p r e me tl ru ui uy2 0 oJn ay2 1 . 8css n wh ufrd f m pn l odi u yweeslce o o t s ru uigJ n ay2 0 OJ n 0 8 Th ytmai tann a e— osfee r sia c r jr r eetdfrcnr tgo pd r a u r 0 7 t u e2 0 . es se t riig w spr o n a n c
脊髓损伤后直肠控制障碍的康复治疗山西讲座
脊髓损伤后直肠控制障碍的康复治疗励建安、王红星南京医科大学脊髓损伤后直肠控制障碍十分常见,包括大便失禁或排便困难。
理解直肠控制障碍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基础是进行康复治疗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基础知识入手,介绍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
一、组织结构1、结肠:结肠是具有顺应性的袋状结构,长约1.5米,始于回盲瓣,止于肛门括约肌,主要功能是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
整体上结肠呈“门”形,其排空过程需要克服重力的影响。
结肠运动形式包括蠕动和集团收缩。
前者可以反复进行,以使肠道内的物质得到充分吸收。
后者是排便的基本动力,促使升结肠和横结肠内的物质迅速排入降结肠。
2、内括约肌(IAS):结肠壁由两层平滑肌构成。
内层呈环状,在直肠末端增厚形成IAS。
外层有三束纵行平滑肌构成,又称为结肠带,穿插在肛提肌内,形成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
因此内外括约肌的活动密切相关。
内括约肌是保持持续性肛门控制的关键。
内括约肌松弛可导致大便失禁。
3、外括约肌(EAS):由三条“U”环形横纹肌组成。
上环主要是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颈上部,受下痔神经支配。
中环受第四骶神经的会阴支支配。
底环环绕直肠颈下部,受下痔神经支配。
每一环层括约肌都有独立的两侧神经支配,各自独立具有括约肌功能。
这种多重神经支配的特点有利于在部分神经损伤时保持一定的排便控制能力。
外括约肌是保证大便短时间强制控制的重要环节。
4、排便机制:靠IAS、EAS、盆底肌肉静息张力和反射性收缩维持。
肛管内的静息张力由IAS 张力性收缩维持。
咳嗽或腹压增加时EAS反射性收缩使肛管向相反方向扭转,以防止大便失禁。
粪便充盈直肠时使耻骨直肠肌扩张,产生便意;接着耻骨直肠肌刺激性舒张,使肛门直肠角增大,EAS舒张和直肠收缩,产生排便动作。
5、排便抑制:在不能排便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可以命令外括约肌紧张而制约排便,同时持续的直肠扩张促发IAS反射性舒张(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将粪便推送回乙状结肠,从而抑制排便过程。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目的:探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0月来院检查并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患者71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36)和参照组(n=35)。
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肠道功能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7 0、4.921 5,P=0.000 0、0.000 0),且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1 8,P=0.000 0)。
研究组的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便秘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64 4、33.056 1,P=0.000 0、0.000 0)。
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22%,高于参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72 2,P=0.001 2)。
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极大地改善了患者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人体脊髓在受到损伤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1-3],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肠道反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神经源性功能障碍典型临床表现为大便失禁、便秘或腹胀[4-8],大部分患者在起病阶段并不重视,久而久之便会引发疾病,一经发现,病症便处于十分严重的阶段,康复所需时间也更长,极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病症[9-12]。
本研究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神经源性直肠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神经源性直肠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作者:冯颖田婧赵宇玲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直肠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選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入住我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比组。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盆底肌训练、手指环形刺激肛门等肠道功能综合训练,观察两组患者自排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2周后排便的效果经检验比较,对比组患者的排便效果优于常规组(P【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直肠肠道功能训练【中图分类号】R8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2神经源性直肠(Neuorgeniccoloerctal):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神经组织失去支配或由于神经因子诱发神经调控障碍所导致的排便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便秘、大便失禁或大便排空困难[1]。
目前存在的主要治疗手段为:饮食结构调整、针灸、按摩、润滑液润肠等方式,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自我排便的效果。
本科对脊髓损伤后导致直肠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比从而找出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单纯由于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和对比组35例。
常规组采用心理护理、药物疗法、饮食结构调整等常规护理,对比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源性直肠功能训练。
2组患者随机分组,在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直肠功能训练。
常规组给予心理护理、饮食结构调整、药物润滑肠道等护理模式,对比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上直肠功能综合训练。
1.2.1 训练前做好评定工作1.2.1.1 病史资料包括发病前的肠道功能和排便模式,如排便时间、排便体位、每天排便次数、大便的性状、有无胃肠道疾病。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bowel recovery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mpared of two groups.Results④ All bowel func- tion index in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 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 roup fP < 0.05). ̄)The total score【(60.72 ̄11.24)scores】and the physical function score[(14.12 ̄2.79)scores],psychological function score [(12.48 ̄2.03)scores]and role function score [(15.98 ̄2.58)scores】in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 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48.53 ̄12.18),(12.96+2.28),(11.23 ̄1.47),(13.54 ̄ 2.08)scores],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And the social function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 vention group[(13.75 ̄2.46)scores】and control group[(12.81 ̄2.1 2)scores】(P>0.05).⑧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95.2%)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 roup(66.6%)(P<0.05).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can resume the bowel function,so it has cert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n improvement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neu—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康复干预进展
www. reha 743
Chinese Journal oj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Jun. 2021, Vol. 36, No.6
腹部按摩用于恢复期的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慢性 期患者肠道活动减少、腹压变小,引起腹痛和排便困难。腹 部 按 摩 20m in,按 摩 方 向 沿 顺 时 针 从 盲 肠 至 结 肠 ,可促进直 肠 波 产 生 和 加 快 结 肠 运 动 ,该 方 法 有 助 于 缩 短 结 肠 运 输 时 间 、增加排便频率^。 2 . 3 肛门冲洗治疗
髓损伤患者进行3 周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在T 9 和L 3 神经孔 处分别进行每日20m in 功 能 性 刺 激 治 疗 ,刺 激 强 度 从 5 0 % 增 加 到 7 0 % , 刺 激 频 率 为 20H z ,每 分 钟 刺 激 2s ,间 歇 28s 。通过 结 肠 运 输 时 间 、K n o w le s便 秘 量 表 和 随 访 问 卷 进 行 评 估 ,结 果 显 示 所 有 患 者 平 均 结 肠 蠕 动 时 间 从 治 疗 前 62.6h 降低至 50.4h ,便 秘 评 分 24.5分 降 低 到 19.2分,表明功能性电刺激可 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肠道症状:,
脊髓损伤后患者无法完成正常排便。正常排便过程是 粪便刺激直肠末端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将便意信号沿腹部神 经和骶神经传导至排便低级中枢,然后经盆神经上行至大脑 皮质,最后产生排便行为:排便行为依赖于大脑、脊 髓 、肠神 经元,以及结肠、直 肠 、肛门括约肌、盆底肌等身体结构的相 互 协 调 作 用 有 意 识 的 排 便 过 程 是 由 大 脑 皮 质 控 制 ,经脑桥 巴 林 顿 核 (barrington's nucleus,BN)、自 主 神 经 传 导 通 路 (path-ways of nervous system,PNS),传人腰骶段脊髓低级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合同目号前Z2临017床06对68。SCI 后 肠 道 功 能 障 碍 的 诊 断 无 金 标 准,主 要
参 照 罗 马 Ⅲ 诊 断 标 准 [6] 和 国 际 胃 肠 组 织 (world Organizationof GastroentemLogy) 的 OMGE 指南 [7]。其他相关诊断标准有便秘外科 诊治指南 [8]、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9]、便秘临床实践指南 [10]。
人体正常排便有赖于正常的结肠运动。脊髓损伤后患者需要 卧床,排便方式及环境发生改变,由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导致 病人人为地抑制便意,整个结肠的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 刺激减弱或消失而导致便秘;另外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运 动量减少,全身代谢降低,结肠集团运动减弱,水分在肠道过度吸 收,从而导致便秘 [5] 。
3 SCI 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干预
3.1 心理康复干预 国外研究数据表明,脊髓损伤患者经过急性期,58%的脊髓损
伤患者有严重的便秘,95%的患者需要至少 1 种方法来刺激排便。 50%患者的排便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49%的患者每次 排便需费时 30min 以上,54%的患者主诉肠功能障碍是引起心理 抑郁的原因之一 [14]。脊髓损伤患者直肠功能康复耗时较长,因此
国 内 使 用 的 专 科 诊 断 标 准 多 为《 脊 髓 损 伤 后 肠 道 功 能 障 碍 :美 国 临床实践指南》,在国内近十年 SCI 肠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中,仅 4 项 ( 共 64 项临床试验 ) 研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11-13]。因 SCI 肠
道特殊病理变化,上述诊断标准及评价方法尚未在国内外临床普 遍承认和使用。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它通常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丧失,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康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
一、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它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肌肉收缩和肌肉协调能力,以促进康复进程。
物理疗法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1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动作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
这些动作可以包括抬臂、蹲下、屈膝等,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和强度。
肌肉力量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控制能力,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
1.2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技能,例如坐立、站立、行走等。
通过重复练习,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这些基本功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1.3 矫形器治疗矫形器治疗是通过佩戴支撑器件,来纠正身体姿势和保护脊柱。
矫形器可以分为颈部、胸部和腰部矫形器,根据患者具体部位的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矫形器。
矫形器可以起到固定和支撑脊柱的作用,减少进一步的损伤,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步态和坐姿。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脊髓损伤的康复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2.1 神经保护剂神经保护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它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减少炎症反应,并且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神经保护剂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来进行给药,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来正确使用。
2.2 抗痉挛药物脊髓损伤常常会出现肌肉痉挛和抽搐的症状,这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和痛苦。
抗痉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这些症状,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2.3 镇痛药物脊髓损伤患者常常会伴随剧痛,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镇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三、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管理策略
( 1 . Gr a d e 2 0 1 4 o f G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Ti a n j i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 i a n j i n 3 0 0 0 0 0,C h i n a ; 2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R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T i a n j i n Un i v e r s i t y
pa i n,a n d d e f ec a t i o n d y s f un c t i o n s e io r us l y a f f e c t s t h e p a t i e n t ’S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Th e g o a l o f i t i s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e i n t e s t i n a l e mp t y i ng c o n t r o l a b i l i t y,s uc c e s s f ul i n t e s t i n a l ma n a g e me nt s h o u l d be pr e d i c t a b l e,r e g ul a r i t y a n d t i mi n g o f t h o r o ug h p l a n,de f e c a t e wi t ho u t a ut o n o my r e le f c t i o n o b s t a c l e s a t t he s a me t i me . Et i o l o g y a nd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n e u r o g e n i c b o we l we r e di s c u s s e d . I t c a n s i g n i f i c a nt l y i mpr o v e t he i nt e s t i na l f u nc t i o n b y us i ng mu l t i d i me n s i o n a l bo we l ma n a g e me n t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a c u pu nc t u r e, ma s s a g e a n d S O o n. I t wo u l d p r o v i de t h e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l i ni c a l t r e a t men t pl a n o pt i mi z a t i o n .
综合直肠功能训练干预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3月第23卷第9期综合直肠功能训练干预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卢琼(九江市中医医院,江西九江332000)3讨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在治疗胆囊疾病方面已经普遍应用,快速康复护理(FTS ),重点是进行术前宣教、术中保温、术后止痛以及早期下床活动,从而促进相关系统功能的恢复。
传统研究认为,患者在手术前需禁食12h ,禁饮4h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空腹时间,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等情况[2]。
FTS 理念认为,患者在术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减少了患者术后恶心、胆瘘等情况的发生[3]。
对于术前肠道的准备,传统研究认为LC 手术前进行肠道准备,主要是口服泻剂和灌肠;而FTS 理念认为,LC 手术前不进行肠道准备,并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4]。
盲目的肠道准备还会增加患者发生脱水、低血压等的风险。
手术过程中,FTS 理念更注重术中保温、术中输液方面。
患者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低体温,加快机体代谢,严重者会引起心律失常、凝血障碍等,增加手术并发症。
FTS 理念认为术中大量补液会增加患者发生心肺疾病的风险,因此,本研究中观察组输液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另外,术后疼痛是手术不可避免的症状之一,传统的研究认为,术后患者需要采用药物止痛,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早期离床活动时间。
FTS 理念则避免了这一情况,患者疼痛轻,可以早期下床活动,还减少了肺部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也证实了这一点。
总之,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而言,围术期应用FTS 的效果较好,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下床时间早,术后疼痛评分低,输液总量少,住院时间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1]刘宝兴,吕亚静,王立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7,29(5):283-286.[2]莫芳芬.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对策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9):1074-1076.[3]张玲香,李明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7,30(22):167-168.[4]戴蒙,刘艳梅,刘波,等.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27-1829.(收稿日期:2018-12-02)【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直肠功能训练干预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效果。
1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49期229投稿邮箱:sjzxyx88@1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庄华敏,陈少婷,温慧敏(福建省泉州市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福建 泉州)摘要: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情况。
方法 收集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1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详细地对患者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做好对患者情况的评估工作,实施全面的康复护理措施。
结果 开始7d 需要用开塞露才能排便,第8d 开始腹部按摩配合肛门牵张刺激及直肠指力刺激就可排便,20d 后只需腹部按摩就可排便,肠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对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肠道功能障碍症状,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9.154本文引用格式:庄华敏,陈少婷,温慧敏.1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229,236.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of a Patient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omplicated with Neurogenic Intestinal DysfunctionZHUANG Hua-min, CHEN Shao-ting, WEN Hui-min(910 Hospital of PLA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Quanzhou City , Fujian Province, Quanzhou, Fujian)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omplicatedwith neurogenic intestinal dysfunction. Methods A case of spinal cord injury complicated with neurogenic intestinal dysfunction was col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detail. The patients’condition was evaluated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Results The first 7 days needed Kaiseru to defecate, the 8th day needed abdominal massage combined with anal stretch stimulation and rectal finger stimulation to defecate, 20 days later only needed abdominal massage to defecate, intestinal function basically returned to normal. Conclusion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omplicated with neurogenic intestinal dysfunction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intestinal dysfunction, alleviate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intestinal function; Nursing; Analysis0 引言脊髓损伤中约有1/3的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其后果要比神经源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碍更糟糕[1]。
脊髓损伤致上运动神经性肠道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致上运动神经性肠道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目的研究分析脊髓损伤引起的上运动神经性肠道疾病治疗护理效果,探讨具体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30例SCI神经源性直肠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并详细记录护理的过程和护理的实际效果,然后和护理前这30位患者的排便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两个月的肠道功能康复护理,并且经过对护理前后患者排便状况的对比,男性患者有效率达93%,女性患者有效率达80%,总有效率为86.5%。
结论患者由于脊髓受损引起肠道功能紊乱,通过实施全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标签:脊髓损伤;肠道功能紊乱;康复护理脊髓损伤患者在脊髓休克期过后,由于肠蠕动减慢、肛门括约肌痉挛,患者往往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现象,圆锥以上(上运动神经元)脊髓损伤由于肛直肠间失协调使排便的随意控制丧失,导致患者独立排便困难、便秘、腹胀、排便时间延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患者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威胁患者的生命[1],因此加强排便管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取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脊髓损伤患者,其中15人为男性,15人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大为55岁,最小为20岁,平均年龄为37.5岁,根据ASIA残损分级:B级10例,C级20例。
患者病情稳定,不伴有意识障碍。
在未进行本次康复护理之前,这30例患者处于十分严重的便秘状态,其中,女性患者平均每月排便次数在为6次,几乎每隔4-7天才会有一次排便,而男性患者的月平均排便次数为8次,但每次排便需费时至少30分钟以上。
患者这一状况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2 护理方法脊髓损伤病人的便秘康复护理应当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据报道SCI稳定后,58%的的脊髓损伤患者有严重的便秘,54%的脊髓损伤患者诉肠道功能障碍是引起心理抑郁的原因之一[2],因此,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身心状况,引导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的康复护理脊髓损伤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躯体和内脏反射减弱或消失。
我科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患者56例,年龄18~75岁,其中男38例,女18例,颈部脊髓损伤8例,胸腰部脊髓损伤48例。
脊髓损伤患者常并发严重的腹胀便秘、大便失禁等肠道功能障碍,我们通过有计划地肠道康复护理,使脊髓损伤患者尽早建立排便模式,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保持患者的自尊及健康感。
1发生原因1.1肠外神经的异常损伤后由于骶髓的副交感神经经排便中枢与高位中枢的联系中断,结肠运动从属于自主神经的控制,肠外神经任何程度的损伤均可能导致个体出现便秘。
排便活动失去大脑控制,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平衡被破坏,致腹部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失调,肠蠕动和肛门括约肌的自主运动丧失。
1.2饮食及饮食时间不合理脊髓损伤患者在受创伤后或术后食欲不佳,而患者及其家属又缺乏正确的饮食知识,在进食时注重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而忽视了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食物,对肠壁刺激减弱,导致患者胃肠蠕动缓慢,食物在胃肠内时间延长、水分重吸收过多、大便干燥、秘结,从而产生便秘。
另外,因患者的错误饮食,使部分患者术后进食、饮水时间过度推迟,影响了患者的食欲与肠功能的恢复。
1.3心理因素脊髓损伤患者以突发事故造成机体创伤,而意外发生时会使患者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患者担心预后且排便需他人帮助,部分患者易产生烦躁、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这种情绪极易引起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使肠道蠕动减弱,造成便秘的发生。
1.4排便姿势、习惯改变正常人采用坐姿或蹲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
脊髓损伤患者需绝对卧床,采用卧姿排便,患者不习惯这种排便方式而致排便困难、便秘。
2护理2.1全面评估了解患者日常排便习惯、饮食习惯、软便剂药物使用情况,确定排便时间;观察患者有无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情况,如呕血、黑便等[1]。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发表时间:2019-01-20T18:46:42.68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作者:易慧丽[导读] 评价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以及干预价值,为相关患者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10011【摘要】目的:评价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以及干预价值,为相关患者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参照组(n=40)、加行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n=40)。
对比2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时间、便秘评分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排便所需时间短于参照组、便秘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改善患者排便情况。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便秘情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并发症情况较为明显,造成肠道反射功能改变,患者有大便失禁、便秘、腹胀等表现,严重降低患者健康、生活质量。
针对此情况,患者康复所需时间较长,增加了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导致医疗纠纷问题。
相关资料指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基于此,本文就我院80例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比综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对象均选自2016年8月-2017年10月,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和国际胃肠组织的OMGE指南标准,总计80例。
纳入标准:患者经CT、MRI检查确诊,伤后进行手术治疗,肠道失去神经支配发生排便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新进展桑海燕;庞灵;张春苗;王月英【期刊名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年(卷),期】2014(000)025【摘要】脊髓损伤患者经过急性期,接受了自己原有移动能力丧失的事实后,大约有1/3的患者认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要比神经源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碍更严重。
随着脊髓损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生理和心理的变更带来新的挑战。
脊髓损伤后结肠动力下降、大脑对肛门括约肌控制的丧失,以及躯体大范围肌力的衰减等相互影响,使排便管理成为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难题,也是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调整进入家庭与社会的主要困难。
近些年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已趋于系统化,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做了积极的贡献,而对于神经源性直肠的护理干预研究相对较少,临床重视度不够。
建立一个有效的肠道管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各种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参与能力。
本文主要阐述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护理进展。
【总页数】3页(P3288-3290)【作者】桑海燕;庞灵;张春苗;王月英【作者单位】130031 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130031 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康复科;130041 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30031 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2.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3.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4.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5.电针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后直肠控制障碍的康复治疗励建安、王红星南京医科大学脊髓损伤后直肠控制障碍十分常见,包括大便失禁或排便困难。
理解直肠控制障碍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基础是进行康复治疗的重要前提。
本文从基础知识入手,介绍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
一、组织结构1、结肠:结肠是具有顺应性的袋状结构,长约1.5米,始于回盲瓣,止于肛门括约肌,主要功能是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
整体上结肠呈“门”形,其排空过程需要克服重力的影响。
结肠运动形式包括蠕动和集团收缩。
前者可以反复进行,以使肠道内的物质得到充分吸收。
后者是排便的基本动力,促使升结肠和横结肠内的物质迅速排入降结肠。
2、内括约肌(IAS):结肠壁由两层平滑肌构成。
内层呈环状,在直肠末端增厚形成IAS。
外层有三束纵行平滑肌构成,又称为结肠带,穿插在肛提肌内,形成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
因此内外括约肌的活动密切相关。
内括约肌是保持持续性肛门控制的关键。
内括约肌松弛可导致大便失禁。
3、外括约肌(EAS):由三条“U”环形横纹肌组成。
上环主要是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颈上部,受下痔神经支配。
中环受第四骶神经的会阴支支配。
底环环绕直肠颈下部,受下痔神经支配。
每一环层括约肌都有独立的两侧神经支配,各自独立具有括约肌功能。
这种多重神经支配的特点有利于在部分神经损伤时保持一定的排便控制能力。
外括约肌是保证大便短时间强制控制的重要环节。
4、排便机制:靠IAS、EAS、盆底肌肉静息张力和反射性收缩维持。
肛管内的静息张力由IAS 张力性收缩维持。
咳嗽或腹压增加时EAS反射性收缩使肛管向相反方向扭转,以防止大便失禁。
粪便充盈直肠时使耻骨直肠肌扩张,产生便意;接着耻骨直肠肌刺激性舒张,使肛门直肠角增大,EAS舒张和直肠收缩,产生排便动作。
5、排便抑制:在不能排便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可以命令外括约肌紧张而制约排便,同时持续的直肠扩张促发IAS反射性舒张(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将粪便推送回乙状结肠,从而抑制排便过程。
IAS和EAS痉挛可以导致便秘,而这两组括约肌麻痹将导致大便失禁。
二、神经调节1、肠神经系统:肠道运动、分泌、血流的协调活动是中枢和脊髓环路神经整合的结果。
脊髓环路:传入神经元感受信息,脊髓中间神经元处理信息,然后直接经脊髓运动神经元引起腺体分泌或肌肉收缩;中枢环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
肠道失去中枢神经控制时,虽然功能保留,但随意性和反射性控制的复杂活动受到损害。
胃肠道活动由肠神经元支配,包括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通过神经节和神经丛进行信息通讯。
(1)传入神经元:包括内脏运动和分泌运动的感觉支,将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产生反射性调节。
分类属于为胆碱能神经元,含有特殊神经递质,如P物质。
(2)中间神经元:协调传入、运动或分泌性运动神经元(secretomotor)的关系,形成多突触通路,以调节肠蠕动波的传递。
此外,还有许多基于神经递质的亚群神经元,但其生理作用尚不清楚。
(3)运动神经元: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的纤维在局部或向上投射到环行肌近端,神经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或P物质。
抑制性神经元的纤维向下投射到环行肌远端,神经递质是血管活性肠肽(VIP)和一氧化氮(NO)。
(4)神经节丛:包括肌间神经丛(A uerbach’s)和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s)。
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分布于所有肠管,支配两层肌肉的运动和粘膜层的分泌活动。
肌间神经丛也有纤维投射到交感神经节。
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的环行肌和粘膜肌之间,主要调节分泌功能,特别是小肠。
它还支配粘膜肌层、肠内分泌细胞和粘膜下血管。
发自这些神经丛的较细纤维,组成无神经节的神经丛,分布于环、纵行肌和粘膜肌层。
(5)椎前神经节:椎前神经节的节后交感神经元是交感神经整合外周和中枢信息的最后共同通路,分泌VIP、脑磷脂、P物质、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韩蛙皮素等。
与神经节相连的每一神经干都包含特异的肽能通路,对神经递质释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低浓度P物质能增加豚鼠椎前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使阈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也能产生峰电位,或引起无兴奋传入的节后神经元峰电位张力性放电。
给予大鼠P物质类似物或P物质降解肽链内切酶抑制剂,可使胃肠输送明显增快。
(6)脊髓中枢的协调作用:脊髓中枢通过神经丛控制结肠运动。
神经兴奋以节律性慢波的方式序贯性沿结肠传播。
升结肠收缩性慢波可双向传播,使环形肌层收缩以搅拌、混合食物。
结肠末端的慢波直接传向肛门方向以产生推进性的蠕动力量。
结肠从回盲瓣到直肠的正常传输时间为12~30 h。
这一过程需要纵行肌协调性收缩和食团前环形肌抑制,以及纵行肌舒张时食团后环形肌收缩。
食团前纵行肌收缩由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引起,环形肌舒张由抑制性神经元放电增加引起;食团后环形肌收缩是持续性抑制性神经元突触暂时封闭引起的肌源性收缩或是肌肉胆碱能兴奋性传入造成,或两者兼有。
2、神经活性物质:肠道神经元内不仅含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还有P物质、VIP、5-羟色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及其它神经肽,这些物质常同时存在于同一神经元内。
神经肽是神经元分泌的肽类物质,在胞体内合成,经轴突输送到神经末梢,储存在突触小泡内。
现在还未能证明神经肽可重吸收和再利用的途径。
(1)P物质:P物质是1931年发现的第一种肠道神经肽,广泛存在于脑、脊髓、肠道神经、粘膜内分泌细胞内和粘膜肌层和上皮层之间的固有层,为剂量依赖性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通过肠肌神经节丛的胆碱能神经元,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引起环行肌和纵行肌收缩,提高肠道的动力,促进和维持胃肠道的蠕动模式。
P物质还能增加胃肠道的血流,作用于胰腺内腺细胞的特定受体促进酶的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和肠道的吸收。
类癌肿瘤患者常伴有肠道动力增强和腹泻,也证明了这一作用。
现认为是这些瘤细胞合成并释放大量P物质,5-羟色胺进入门静脉和全身血液循环,降低了肠道蠕动反射的阈值。
P物质作用通路受NO调节。
(2)VIP:VIP广泛分布于肠道或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内,能强烈地刺激肠道分泌,舒张胃肠道平滑肌。
肠肌层内VIP神经元向肛门方向投射,兼有降低抑制性的作用。
3、自主神经控制:肠内神经元有复杂的独立活动,但受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1)副交感神经支配:结肠的副交感神经节前轴突有两种类型。
一种投射到粘膜内胆碱能兴奋性神经元,另一种与粘膜内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抑制性神经元相联系。
刺激会阴神经能诱发结肠肌层收缩。
如果用阿托品阻滞胆碱能纤维,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肠道平滑肌舒张。
S2-S4脊神经根通过会阴神经丛将骶髓的神经冲动传到结肠,由烟碱型胆碱能受体调节,加强排便时结肠末段收缩。
骶髓节段的副交感神经通过会阴神经支配IAS。
副交感效应通过激活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壁内神经元和副交感神经末梢的壁内胆碱能神经元的突触前活动,使括约肌舒张。
(2)骶副交感中枢:机械刺激结肠或直肠可以通过骶副交感中枢诱发结肠反射性协调收缩而引起排便。
上段脊髓离断或失去脑高级中枢支配时,反射性排便活动仍然可以保持。
但骶副交感中枢也受受脑干网状结构的调节。
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还受膀胱和结肠传入冲动的影响。
结肠传入冲动能兴奋结肠副交感神经,膀胱传入冲动则抑制副交感神经。
同样,抑制结肠副交感神经元可兴奋膀胱副交感神经元。
(3)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包括节前胆碱能神经元和节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分布于交感链和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
T 9~T10节段脊神经根发出的节前轴突与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形成突触,其节后纤维支配小肠。
肠系膜上神经节后纤维分布于升结肠或横结肠。
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是肠道舒张、肠动力降低、顺应性增加,同时降低肠道血流。
(4)IAS的交感神经支配:IAS接受腰脊髓节段通过腰内脏神经和肠系膜下神经节经腹下神经传入的交感神经支配,具有兴奋作用,张力性放电维持IAS关闭状态。
直肠扩张或手指刺激可能激活了肠壁内抑制性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元,使IAS舒张;也可能有外源性神经元参与,因为刺激会阴神经也能使括约肌舒张。
(5)EAS的交感神经支配:EAS是横纹肌,由骶髓发出的阴部神经支配(S2-S4)。
刺激行走于阴部神经支中的外尿道括约肌传入纤维可激活EAS的某些运动神经元。
脊髓损伤患者肛门张力没有变化,可能是因为脊髓以上的中枢不影响括约肌的张力,即残留结构功能的适应或单一水平的交感离断不足以使括约肌张力发生变化。
4、肠道的反射控制(1)体内脏反射:捏压皮肤引起的肠动力抑制称为体内脏反射,表现为搓揉手臂或按摩腹部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排便,机制目前不明。
(2)膀胱肛门反射:膀胱充盈能增强IAS脊髓节段的电活动,排空后则减弱。
其反射可能部分来自腰脊髓,部分来自肠系膜下神经节。
高位脊髓离断后括约肌压力不变,提示脊髓以上中枢对IAS 张力没有影响。
猫交感兴奋性纤维切断,IAS电活动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断其兴奋性有双重来源,既有肌源性的,又有神经源性的,但不是同步的。
后者通过使平滑肌细胞产生电活动以加强前者。
5、肠道梗阻对结肠动力和神经肽的影响:便秘的实质是肠道梗阻,反复发作可以导致肠肌和神经节肥大。
若梗阻没有消除,则肥大和用力收缩将会持续存在直到酶介质耗损。
梗阻上端组织的P 物质、VIP含量明显降低。
P物质降低可减弱肠管收缩性,从而削弱其动力;VIP降低则抑制下行性蠕动而出现肠动力障碍。
机械性阻塞可能是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但肠内神经肽的变化最终导致失代偿。
慢性便秘患者结肠粘膜内P物质含量降低,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升高。
溃疡性结肠炎P物质升高可能是对炎性因子的反应性效应。
P物质水平与这两种结肠传输紊乱的相关性提示P物质在发病机理中作用。
类似情况也见于糖尿病便秘患者,其直肠粘膜内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肠道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但两组P物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粘膜内P物质含量的异常可能是糖尿病粘膜下神经丛变性的结果。
脊髓损伤后结肠肌层内P物质和VIP含量异常,可导致肠道功能障碍。
三、康复治疗原则1、便秘(1)病理基础:①肛门括约肌痉挛,包括IAS和EAS。
②肠道反射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导致肠道运动减弱,特别是升结肠运动减弱,致使卧位时升结肠和横结肠内的粪便难以克服重力,向降结肠运动。
③粪团过于干燥,既与饮食结构和水平衡有关,也与粪团在结肠内时间过长有关。
也与长期卧床、脱水状态、饮食缺乏粗纤维、肠道局部梗阻(肿瘤、痉挛)、肛门局部刺激和激惹、肠道运动异常等有关。
(2)康复治疗基础:①利用牵张技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一般采用手法牵拉,既用手指插入肛门,把直肠壁向肛门一侧缓慢持续地牵拉扩张,以缓解IAS和EAS的痉挛,同时扩大直肠腔,诱发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