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人的别称
传统文化 古代称谓及古人名字号
如称的即 :之延表. 为伸字意 “。意 延这为义 伸种名相 式情字延 ”况意 。可思的
5
:
如何称呼 名和字
古代特别重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十分讲究。人际交往 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 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平辈间,相互称字,则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 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长辈的名,更是提都不能提, 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 制度。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 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 上所使用的符号 。 在上古,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 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都以干支为名,可能与当时重视 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前进,语言文字发展,意识观 念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要对其所包 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叔梁 (he),孔子的父亲, “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 “孟明”是字;姓为 “百里”。
古代年龄别称含义
古代年龄别称含义摘要:一、古代年龄别称概述二、古代年龄别称的具体含义1.幼儿时期2.少年时期3.成年时期4.老年时期三、古代年龄别称的文化内涵四、现代社会对年龄别称的传承与演变五、总结正文:一、古代年龄别称概述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年龄有着丰富的别称,这些别称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
从幼儿到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称呼,既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也彰显了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尊重。
二、古代年龄别称的具体含义1.幼儿时期在古代,幼儿时期的别称有“黄口”“孩提”等。
这些称呼形象地描绘了幼儿年纪幼小、尚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特点。
例如,“黄口”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黄口孺子,抱哺其母。
”这里的“黄口”就是指幼儿。
2.少年时期少年时期的别称有“总角”“垂髫”等。
这些称呼表达了少年时期朝气蓬勃、成长发育的特点。
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总角之宴,言笑之矣。
”这里的“总角”指的是少年时期。
3.成年时期成年时期的别称有“弱冠”“而立”“不惑”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成年人不同阶段的人生追求和境界。
如《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而立”表示一个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有所成就。
4.老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别称有“花甲”“古稀”“耄耋”等。
这些称呼传达了老年人阅历丰富、智慧成熟的品质。
如《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这里的“耄耋”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
三、古代年龄别称的文化内涵古代年龄别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阶段的尊重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些别称既强调了年龄的阶段性,也彰显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应具备的品质。
如少年时期的朝气蓬勃、成年时期的责任担当、老年时期的智慧成熟等。
四、现代社会对年龄别称的传承与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古代年龄别称仍在现代生活中使用,如“弱冠”“古稀”等。
同时,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年龄别称,如“90后”“00后”等,这些别称体现了时代特点,彰显了年轻人的个性。
九十岁老人称什么古代年龄称谓
九十岁老人称什么古代年龄称谓想要了解九十岁老人称什么的小伙伴赶紧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九十岁老人称什么古代年龄称谓”,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九十岁老人称什么古代年龄称谓九十岁老人称什么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九十岁老人的称呼“耄耋”形容的是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而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所以九十岁老人可以称为耄耋,也可以称为鲐背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汤饼;周岁——初度;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九十岁老人祝寿词有哪些1.愿您老寿比南山四季长青、长命百岁。
2.亲爱的爷爷,您年愈九十仍精神烁烁、实在是旷达的楷模我们相约在您百岁的今日我定来为您祝寿!3.日月昌明,日月同辉,松鹤长春,后福无疆,富贵安康,春秋不老。
4.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共同祝愿老寿星增富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
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共创美好未来。
5.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不管我们距离多么遥远,但晚辈的祝福与思念却不会被距离冲淡。
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
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提起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大家可能会想到“婆婆”、“阿婆”等,实际上,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不只有这些,还有更多的称呼,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老太太的称呼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着重介绍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关于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最常见的就是“婆婆”了。
“婆婆”一般指的是女性的祖母,也就是儿子或者女儿的妈妈,或者远辈的长辈。
“婆婆”一词来自于古代民间神话,有一个叫做“观音婆婆”的神灵,神灵有着慈祥、护持子孙的性格,因此人们就把对老太太的称呼称为“婆婆”,表达出对老人的尊敬和祝愿。
其次,古代还有一个称呼叫“阿婆”,“阿婆”一般指的是祖母的母亲,也就是祖祖辈的长辈。
由于古代人们经常用“阿”字来称呼长辈,所以“阿婆”也就出现了。
另外,“阿婆”还有另一个意思,即太太的母亲,当太太的母亲来到夫妻家里时,夫妻俩就会称呼她为“阿婆”,以示尊敬。
再者,古代还有一个称呼叫“太太”。
“太太”一般指的是女性的母亲,也就是儿子或者女儿的妈妈。
“太太”是古代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称呼,它表达的是尊重和爱护母亲的态度,而且它还蕴含着女性的尊严和贤惠的美德。
此外,古代还有一个称呼叫“婆”,“婆”一般指的是女性的母亲,也就是儿子或者女儿的妈妈。
“婆”是古代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称呼,它表达的是尊重和爱护母亲的态度,而且它还蕴含着女性的尊严和贤惠的美德。
此外,古代还有一个称呼叫“老太太”,“老太太”一般指的是家中老年妇女,也就是侄子或者侄女的奶奶。
“老太太”是古代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称呼,它表达的是尊重老人的态度,而且它还蕴含着老人的智慧和勤劳的美德。
总之,古代对老太太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婆婆”、“阿婆”、“太太”、“婆”、“老太太”等。
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护,也蕴含着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文化的深刻含义。
古代对年龄大小的称呼
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名六十花甲(耳瞬)七十古稀(从心所欲)八十耄耋一百期颐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年龄别称
三十是而立四十是不惑五十是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中寿九十耄耋百岁寿星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
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最新别称收集(16)——古代文人雅称
部分古代文人雅称别号叶梦得----石林居士李卓吾----温陵居士梁启超----饮冰室主人李渔----笠翁秋瑾----鉴湖女侠汤显祖----清远道人;吴敬梓----粒民岑参----岑嘉州杜甫----杜工部、杜拾遗、少陵野老、诗圣半山(王安石)叠山(谢林得)定庵(龚自珍)东圳(曹幽)樊川(杜牧)放翁(陆游)涪翁(黄庭坚)皋子(戴敏)河东(柳宗元)晦翁(朱熹)稼轩(辛弃疾)灵秀(赵师秀)米颠(米芾)南轩(张轼)平岩(叶利)荞溪(曹雪芹)清逸(叶绍翁)诗佛(王维)诗骨(陈子昂)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魂(杜牧)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奴(贾岛)诗囚(孟郊)诗僧(齐己)诗神(苏轼)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石屏(戴复古)文山(文天祥)小山(杜耒)遗山(元好问)亦山(郑会)醉翁(欧阳修)鲍孤雁(鲍当)长爪郎(李贺)崔鸳鸯(崔珏)东皋子(王绩)杜紫薇(杜牧)贺鬼头(贺铸)贺梅子(贺方回)江东生(罗隐)景遇生(晁说之)梅河豚(梅尧臣)祁鱼虾(祁珊洲)清溪子(李涉)天随子(陆龟蒙)温八叉(温庭筠)谢蝴蝶(谢学士)已斋叟(关汉卿)幽忧子(卢照邻)玉溪生(李商隐)袁白燕(袁凯)张孤雁(张炎)张三影(张先)郑鹧鸪(郑谷)白石道人(姜夔)半山老人(王安石)仓山居士(袁枚)草堂居士(魏野)茶山居士(曾畿)昌黎先生(韩愈)诚斋先生(杨万里)船山先生(王夫之)东坡居士(苏轼)东野逸民(杨材)更生居士(洪亮吉)姑溪居士(李之仪)孤山隐者(林逋)灌园居士(计有功)广成先生(杜光庭)寒酸夫子(孟郊)横渠先生(张载)衡山居士(文征明)红杏尚书(宋祁)后村居士(刘克庄)后山居士(陈师道)湖海散人(罗贯中)瓠冈居士(史震林)淮海居士(秦观)稼轩居士(辛弃疾)靖节先生(陶潜)九华山人(杜荀鹤)考亭先生(朱熹)苦吟诗人(贾岛)梨洲先生(黄宗羲)莲溪居士(薛论道)濂溪先生(周敦颐)聊斋先生(蒲松龄)柳泉居士(蒲松龄)六如居士(唐寅)六一居士(欧阳修)芦川居士(张元干)梅妻鹤子(林逋)明道先生(程颢)明珊居士(招子庸)耐辱居士(司空图)南丰先生(曾巩)南雷先生(黄宗羲)七绝圣手(王昌龄)齐东野人(张养浩)潜溪先生(宋濂)芹溪居士(曹雪芹)青莲居士(李白)清真居士(周邦彦)山谷道人(黄庭坚)少陵野老(杜甫)射阳山人(吴承恩)深宁居士(王应麟)慎娱居士(李流芳)诗家天子(王昌龄)石湖居士(范成大)四明狂客(贺知章)涑水先生(司马光)随园老人(袁牧)随园先生(袁枚)遂初居士(尤袤)亭林先生(顾炎武)通玄先生(张荐明)望溪先生(方苞)温陵居士(李贽)卧龙先生(诸葛亮)无诤居士(刘迎)五柳先生(陶潜)五言长城(刘长卿)五言宗师(王维)惜抱先生(姚鼐)羲皇上人(陶潜)乡陵野老(杜甫)香山居士(白居易)象山先生(陆九渊)逍遥先生(郑遨)斜川居士(苏过)谢山先生(全祖望)烟波钓徒(张志和)阳明先生(王守仁)一字之师(郑谷)伊川先生(程颐)遗山山人(元好问)倚松老人(陆游)易安居士(李清照)幽栖居士(朱淑真)于湖居士(张孝祥)震川先生(归有光)正学先生(方孝孺)紫阳先生(朱熹)醉吟先生(白居易)遵岩居士(王慎中)我终于明白了夜微凉,雨细碎,昏暗路灯下,一个孤寂的灵魂在默默哭涕。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古代年龄的别称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方法,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精编]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岁的别称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
以下是为你带来的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见别号:五柳先生--晋陶渊明青莲居士--唐李白香山居士--唐白居易东坡居士--宋苏轼六一居士--宋欧阳修幽栖居士--宋朱淑贞九华山人--唐杜荀鹤半山老人--宋王安石山谷道人--宋黄庭坚淮海居士--宋秦观白石道人--宋姜夔石湖居士--宋范成大后山居士--宋陈师道芦山居士--宋张元平易安居士--宋李清照清真居士--宋周邦彦衡山居士--明文征明六如居士--明唐寅温陵居士--明李贽柳泉居士--清蒲松龄称居士的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闲闲居士袁可立(明清官)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梅溪居士钱泳(明清文学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万松居士钱载(清诗人、画家)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天瓶居士张照(清代书法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崟(清代画家)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称官爵的: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称地望的: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称子的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韩湘子:八仙之一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
古代对岁数的称呼
古代年龄大小的称呼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也说是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2、孩提:指的是2~3岁的儿童,它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3、髫年之女:指7岁的女孩。
4、龆年:男孩八岁。
5、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指童年时期、幼年。
6、黄口: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7、舞勺之年:代表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8、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
9、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10、豆蔻年华: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
11、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指16岁的女子。
13、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14、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15、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16、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7、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18、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19、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2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21、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22、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23、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
24、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的人。
25、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26、期颐之年:是指100岁的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古代老人的别称
古代老人的别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的别称也颇多,以下是整理的古代老人的别称,欢迎阅读!!!古代老人的别称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
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
《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
杜甫《曲江》诗:“清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
如文坛老宿。
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
《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
《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
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子:老人自称。
《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夫:老人自称。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
《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
”老骥:老年人自喻。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代老人年龄称谓古代,对老人年龄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如:五十岁称为“艾”;六十岁称为“耆”,进入老之境,免服劳役;七十岁称为“耄”,白发苍苍之意;八十岁称为“耋”老态龙钟;九十岁称为“鲐”,老人背上生斑似鲐鱼背;百岁称为“期颐”,意为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岁数的别称
岁数的别称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
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
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
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
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
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
”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古代年龄别称
女子: 12 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光。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光。
20岁称桃李年光。
24岁称花信年光。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 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 至 90 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此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以后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 2~3 岁的小孩。
少儿期间。
指少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悉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样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小孩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期间,幼年。
〖出处〗《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黄口】十岁以下〖释意〗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少儿为黄,唐朝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以后,十岁以下小孩皆泛称为“黄口” 。
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青人,用以讽刺别人少不更事。
亦作“黄颔小儿” 、“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光】女子十三四岁〖释意〗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到十五岁〖释意〗古代小孩学文舞。
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古代满100岁的人称呼为什么)
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古代满100岁的人称呼为什么)众乐知趣精彩内容提前看:100岁是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耋,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古代100岁称为什么古代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唐李华《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古代对长辈故人的尊称
古代对长辈故人的尊称
在古代中国,对于长辈和故人,人们使用许多尊称来表示尊敬和敬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尊称:
1. 父亲:通常称为“父亲”或“爹”,有时也尊称为“父亲大人”或“家父”。
2. 母亲:常称为“母亲”或“娘”,有时也尊称为“母亲大人”或“家母”。
3. 祖父:一般称为“祖父”或“爷爷”,尊称为“祖父大人”或“太公”。
4. 祖母:常称为“祖母”或“奶奶”,尊称为“祖母大人”或“太婆”。
5. 伯父:尊称为“伯父大人”或简单地称为“伯父”。
6. 叔父:尊称为“叔父大人”或简单地称为“叔父”。
7. 姑姑:尊称为“姑姑大人”或简单地称为“姑姑”。
8. 舅舅:尊称为“舅舅大人”或简单地称为“舅舅”。
9. 老师:对于教育自己的人,尊称为“老师”或“先生”。
10. 长辈:对于年龄较大、辈分较高的亲戚或朋友,通常尊称为“长辈”或“老人家”。
11. 故人:对于老朋友或过去有交情的人,尊称为“故人”或“旧友”。
此外,还有根据对方的官职、地位、学识等给予的特殊尊称,如“大
人”、“阁下”、“先生”等。
这些尊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和文化传统,体现了对长辈和故人的尊重和敬意。
古代称谓三则
古代称谓三则展开全文一、古代亲人之称谓1. 祖父:对父亲的父亲尊称,俗称“爷爷”。
源自《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2. 祖母:对父亲的母亲尊称,古今通用。
亦称“奶奶”,又称“大母”、“太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3. 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尊称,南方地区称外公,北方地区则称姥爷或外姥。
4. 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尊称,属于书面用语,俗称外婆、姥姥等。
5. 令尊、令严:对朋友父亲的尊称,是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词。
6. 令堂:古时,对朋友母亲的尊称,是称呼对方母亲的敬词。
7. 家父、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谦辞。
8. 家母、家慈: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
9. 高堂、双亲:对父母的敬词。
10. 泰山:岳父的别称,尊称岳父为“泰山”,还代表长寿之意。
岳父还可称为岳丈、外父等。
11. 泰水:岳母的别称,与泰山对应,是对妻子的母亲的尊称。
12. 东床:对女婿的雅称,源于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东床的传说。
13. 叔伯:兄弟中长幼的称谓,泛指同祖父的,如叔伯兄弟、叔伯姊妹。
14. 伯父、伯母:对父亲哥哥和哥的妻子的尊称。
15. 仲父、叔父:对父亲弟弟的尊称。
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
16. 婶母、婶娘:对父亲弟弟妻子的尊称,现称为“婶婶”。
17. 姑母:对父亲姊妹的尊称,也可称为姑妈,俗称“姑姑”。
18. 姑丈:对姑母的丈夫的尊称,又称为“姑婿”、“姑夫”,现称为“姑父”。
19. 舅父:对母亲的兄弟的尊称,又称为舅舅,俗称“娘舅”。
20. 舅母:舅父之妻,也称舅妈。
21. 姨母:对母亲的姊姊的尊称,又称姨妈。
古称从母,专指母亲的姊姊,母亲的妹妹则称阿姨、姨娘。
“姨”有时是指姨子,如妻子的姐姐称为大姨,妻子的妹妹则称为小姨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耄: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
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老掘。”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
把百岁老人称为“寿星”,把“寿星”出现视为人世盛事,崇为“人间祥瑞”。
西汉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曰:“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符既章,人瑞又明。”《旧唐书·郑肃传》中也称年寿持斋的人为“人瑞”。所以,那时地方长官都要注意调查,掌握百岁老人的情况,上报朝廷奖赐、表彰。在《礼记·典礼》中载,20岁以后的成年人,对于年龄比自己大5岁者,走路时要让其先行;对于比自己大10岁者,要作兄长对待;年龄比自己大一倍者,则要作为父辈敬重。长辈如有所问,要以礼相待,谦和作答。
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代老人年龄称谓
古代,对老人年龄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如:五十岁称为“艾”;六十岁称为“耆”,进入老之境,免服劳役;
七十岁称为“耄”,白发苍苍之意;
八十岁称为“耋”老态龙钟;
九十岁称为“鲐”,老人背上生斑似鲐鱼背;百岁称为“期颐”,意为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的别称也颇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老人的别称,欢迎阅读!!!
古代老人的别称
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