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合集下载

汉字汉语和汉民族文化心态

汉字汉语和汉民族文化心态
心态 。 ( 一) 汉字构 成及 书写 方式上 的“ 和 谐”
在 中国古代 , 人们学习生字常使用两个常见 的 字进行 反切 或直 拼 出这个 生字 的读 音 , 汉语 拼音 的 历史 可追 溯 到 明末 时期 。汉 语 的音调 有 平上 去人 , 四个音 阴 阳顿 挫 , 其 节 奏是 缓 急有 序 , 从 古 至 今 的 文 人 墨客 无 不 追求 汉 语 语音 所 带来 的这 种 和 谐 之 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中多采用四字句 , 语 言多采 用叠 字 ,章法 上多 采用 重章 复 唱 的方法 。 例如《 诗经・ 采薇》 :
民族 的血脉 , 它们相 互 影响 , 相互 制约 。 关键 词 :汉 字汉语 ; 中华 民族 ; 和谐 ; 变化 中图分类 号 : H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5 — 0 2 0 7 — 0 2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句子都讲究语句 的平衡和 谐 。到之 后 的汉朝 , 以及 魏 晋 南北 朝 , 再 到 唐 宋 时 期 ,从骈 体文 的 发展再 到唐 诗宋 词 的韵律 诗 歌 , 汉 民族 文化 中的和谐 心态 在这 方 面体 现得 淋漓 尽致 。 例如 杜甫 《 春夜 喜雨 》 :
昔 我往 矣, 杨柳依 依 。 今 我 来思, 雨 雪霏 霏。
其 中, 可 以很 明显 的看 出 , “ 昔” 、 “ 矣” 、 “ 思” , 押 衣部韵 , “ 依依” 、 “ 霏 霏 ”是叠 音字 。到 了先秦 的散 文, 例如《 论语》 中: “ 学而不 思 则 罔 , 思 而不 学则 殆 。 始吾于人也 , 听其言而信其行 ; 今吾于人也 , 听其言 而观其行。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吏” 等; 老 百姓面对官时 自称“ 草 民” 、 “ 小人” 、 “ 小民” 等。 2 . 2 伦理道德观念
汉民族是 一个讲究伦理道德与礼仪的民族 , 儒家思想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深 入人心 ,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o
语音从单音 走 向复音 , 这 是古 汉语 词 汇发 展 的 内部 规 律 。以《 论语 》 为例 , 除去人 名 、 地名 和 虚词 , 全 书中大约 有 1 7 0 0 多个词汇 , 其 中单音节 有 1 5 0 0多个 , 复音词仅 2 0 0多
德观 的核心是“ 孝道 ” , 与“ 孝” 相关 的词汇有 : “ 披麻戴孝 ” 、
个。 古代汉语词汇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 , 而单音词
的多义现象又很容易 造成 模糊 性 , 单 音词 也有很 多同音词 。
于是 , 伴随着语 言的不 断发展 ,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 这 是语言 发展的不可逆规律 。
首先是道 德观 。最先 提 出 “ 德” 的是 儒家 的创 始人 孔 子, 他认 为 : “ 志于道 , 据 于德 , 依 于仁 , 游 于艺 。 ” 道是最高准
则, 德是具体体现 , 仁是 最高 的德 , 艺是仁 的具体表现 方式 。 与“ 德” 相关 的词 汇如 : “ 德 高望重 ” 、 “ 三从 四德 ” 、 “ 德行 ” 。
谦称 , 但是在 白 谦的背后却隐藏着笼络人心的意思 。秦始皇
称帝前“ 朕” 是所有人 都可 以说 的, 称帝 后 “ 朕” 成为 了帝王
的专属 自称。

3 . 1 . 1 从 同一件事 的不 同说法 中体现尊卑等级文化 森严 的等级制度是 中国古代社 会最显著 的社会特 征之

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 面都可 以看到等级制度 的影子 。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

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

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

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

“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

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

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汉语词汇与文化

汉语词汇与文化

(三)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庸和谐的 传统民族观念
•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与“中”相差相异的事物,受到汉民族 心理上的普遍排斥与贬抑,如“君子不言 怪、力、神”“奇谈怪论”“过犹不及”。
和谐 和睦 和好 和恰 和畅 和顺 谦和 和悦 和善 和婉 和谈 劝合 温和 和议 和解 言和 和气 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成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和和美美 和和气气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黄绝非独尊,只是 五色之一。 。黑、红、青、白、黄五色, 和水、火、木、金、土平行。


黄色尊贵实际上是从唐开始的。其时皇帝的袍 服颜色定为黄色。到唐高宗时明令黄袍为皇帝专用, 臣民一律不许穿。

(三) 数词及其文化含义
古人“尚三崇五”主要是因为“三 生万物”和“五行观念”。 《老子》概括了宇宙创生模型, 《说文》解释“三,天地人道 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 坤》: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 合以成体,不可无一也。 “(敬礼三鞠躬、婴儿”洗三 朝“民间办事决定成败,常取 决于”三“,凡事”无三不成 礼“) “五行“是古人以五种元素来解释 宇宙起源,后衍化为五行为基 础的多项对应系统。
性别:女为阴,男为阳。
阴人、阴良、阴兵、阴化、阴教、阴仪、阴官、阴政、阴令、 阴事、——阳会、阳礼、阳施、阳政、阳馆
生死:死为阴,生为阳
阴间、阴曹、阴冥、阴界、阴司阴火、——阳间、阳世、阳地、 阳气、阳寿、阳禄、阳历
(二)汉语词汇表达了传统的汉民族伦 理价值观念 • 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等级、重血 统、重亲疏、重乡土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一) 文化意义的界定
• “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 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 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 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 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汉字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形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寓意着充满光明与温暖;“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寓意着柔美与神秘。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含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汉语词汇高度概括,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入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重”这个词语,其中“敬”代表着尊敬、敬礼、敬重,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而“重”则代表着重视、看重、珍视,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个汉字的结合,寓意着尊重、重视、珍惜和爱护他人,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

三、汉语词汇的象征意义汉语词汇中往往会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睡莲”这个词语,其中莲花寓意着高贵、纯洁、干净和完美,而睡莲则代表着淡淡的清香和甜美,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睡莲”更是被吟颂为一种高尚而优美的形象,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是源自古代文化的,例如,“风雅”这个词汇就是源自古代诗词、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一种优雅、高尚、艺术的风范。

而“四书五经”、《史记》等古代经典的词汇,则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中,自然也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黄土高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中国北方的荒漠、草原、山丘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特色之一。

汉语中还有很多涉及山水、民俗、饮食等领域的专有词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民族内部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民族心理是由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所共同塑造的。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而文化词则是民族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文化词不仅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和经验,更是凝聚了民族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化词在表现民族心理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文化词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

比如中国的"龙"、"凤"、"士"、"君子"等词汇,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这些文化词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激励着民族子民不断追求卓越、积极向上。

在传统文化中,一些颂扬民族精神和品德的词汇,如"忠孝"、"礼义廉耻"等,也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这些文化词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族的心理品格和精神风貌。

文化词是一个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纽带,它具有凝聚和引领民族群体的功能。

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词通过对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为民族凝聚和认同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情感纽带。

比如中国的"家和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词,都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家庭、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些文化词在传承和发展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促使着人们积极投入到家庭、社会和国家建设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词是民族情感和社会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比如中国的"和谐社会"、"人民至上"等文化词,都代表了中国人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期盼和对人民幸福安康的向往。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一、汉语词汇代表汉民族文化
1、汉语中的家国情怀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传达着汉民族文化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比如“乡愁”、“家乡”、“故乡”等,对于一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些词汇代表着每个人都心怀家乡之情,也显示出汉族内部社会关系的特征。

2、传承中华文明
汉语中有许多由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明出自的词汇,比如“诗酒”、“乐府”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婉转的文学魅力,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汉语词汇与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关系
1、汉语词汇与春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春节的词汇,比如“过年”、“拜年”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对新年除旧迎新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对新年寄寓着满心希望的情感。

2、汉语词汇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也有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词汇,比如“团圆”、“庆祝”等,这些词語代表了汉民族对和谐团圆家庭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汉民族文化中对家
庭的关怀和珍视。

三、汉语词汇中的祖先崇拜
1、汉语词汇中祖先崇拜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祖先崇拜的词汇,比如“祭祀”、“埋葬”等,这些词汇都表达了汉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体现汉族文化中对祖先一直传承的意
识形态。

2、汉语词汇中关于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
汉语中有许多体现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的词汇,比如“传宗接代”、“家孝”等,这些词汇表明了汉民族文化重视后代子孙传承的精神,也表达
了汉民族对家庭的珍视。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反映了汉民族从文明传承,国家情怀,传统节日,祖先崇拜以及家孝等方面的文化,有助于在时代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汉
民族文化。

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333第26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Vol.26 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 ul.2006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闫晶淼(绥化学院中文系 黑龙江绥化 152061)摘 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这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文字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无不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H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4-0107-02 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中,一直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语言被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模式和构成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语言与文化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语言的发生、扩布、流传总是与相应的文化的发生、扩布和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一致,一种语言的式威与消亡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式威与消亡。

”[1](p24)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模式体现,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天然“图腾”。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充满了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

这是因为语言始终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大众之中,与该民族产生了血肉相依的关系,因此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因素定会渗透到民族语言中,我们也就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分析来认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

一、语音和汉民族文化心理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发出的音素有上百种,而每一民族语言只选用其中的几十个作为该语言语音体系的构成要素,这几十个音如何组合,组合以后的总体面貌怎样,往往显示出很强的民族性,音和音的组合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累积过程。

汉语的语音面貌从上古到现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拼合而成,再配上一个富于升降抑扬的声调变化,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收稿日期]2001-07-15 [作者简介]曹丽环(1963-),女,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哈尔滨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第23卷 第3期2002年3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3 N o.3Mar.2002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03—0094—04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曹丽环(哈尔滨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 要]本文从汉语的语音、修辞,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构形理念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汉字、汉语具有的均衡对称、和谐的特征。

从这一特征折射汉民族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和谐;均衡;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不自觉地渗透进以往他们的各种创造中。

如在建筑上,中国的建筑往往具有一种均衡对称的美,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家庭组织形式上,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几代同堂。

在对待国与国、集团与集团的纷争上,中国人主张以和谈的方式解决纷争;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往往多神崇拜,位于锦州笔架山的三清阁就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中国人的贵和理念也自然地会反映到他们创造并使用的文字上,因而通过分析汉字均衡匀称的和谐的特点,便可透视到汉民族的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一、汉语语音的和谐汉语具有音韵和谐优美的特点,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也注意追求这种音韵节奏的和谐优美。

文字语言更是如此。

以上古诗歌《诗经》、《楚辞》为例,《诗经》305首多用四字句,二加二的节拍,均匀对称。

《诗经》的语言多用叠音字和联绵词,章法上用重章复唱的形式,造成音节和谐的韵律美。

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简说汉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简说汉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简说汉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张 泰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又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汉民族文化影响制约汉语的发展,同时,汉语又影响着汉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

在实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运用、汉字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汉语所负载的文化涵义以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汉语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亲属称谓与汉民族的家族意识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世界各族人民不同的文化性征。

汉语中,亲属称谓是相当庞杂的,常用的称谓即达二十多个,加上堂亲表亲,其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语言难以比拟的。

汉语中的称谓有辈分、远近、男女、长幼之分,有父系、母系之别,这一特有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宗法制度、人文情怀、家族观念,从中既可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也可窥见森严的等级。

比较是分析语言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对比与分析中描述不同语言的特征。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汉语称谓的特点,我们以大家较为熟悉的英语作为参照对象,在对比中分析汉语的独特性征。

Brother:兄、弟Sister:姐、妹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Niece:侄女、甥女Nephew:侄子、外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uncle、aunt、niece、nephew只是在性别上加以区分,至于父系、母系则没有严格的区分,是模糊的,但是汉语却做了细致的划分,既有父系称谓,也有母系称谓;brother、sister也只是性别区分,没有长幼的划分,但是在汉语中却有着长幼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中,父系的血缘关系要重于母系的血缘关系,兄弟的配偶要重于姐妹的配偶,年长的要重于年幼的。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语 言 文 字 修 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H _ — — — — — — — — — — — — _ ● _ _ — _ - - — - — — — — — — _ — — _ _ _ — ● - - - _ — — — — — — — — — — — — _ — - — _ _ - _ - ● - — — — — _ - _ — _ _ _ _ _ _ _ _ _ - — 一
传统
古代 的谦 称 : 般人 自称 “ ”仆 ”走 ” “ 马走 ” “ 一 臣 “ “ (牛 )不佞 ”
“ ”贱子 ”妇 女 自称 “ ”奴 ”帝 王 自称 “ ”寡人 ”古 白话 愚 “ 。 妾 “ 。 孤 “ , 中官 员称 “ 下官 ”卑 职 ”生 员 自称 “ 生 ”后 学 ” “ , 学 “ 。较 下层 的 自 称 “ 才 ”小人 ” 奴 “ 。
第 三 , 语词 义 的 转移 。 词 的发 展 过程 中 , 词 由 甲意 义 汉 在 某
转 为 乙 意 义 , 往 也表 示 某种 文化 现 象 的发 展变 化 。 “ , 往 如 事” 甲
如 此 , 少 亲属称 谓 以及 与 人有 关 的事物 、 作 也有 谦敬 之 别 。 不 动
如“ 家君 ” “ 和 令尊 ” “ 、拙荆 ” “ 配 ” “ 和 德 、草字 ” “ 和 台甫 ”“ 下 ” 、舍 与“ 府上 ”“ 谒 ”造 访 ” “ 顾 ”屈 驾 ” “ 告 ” “ 、拜 “ 和 枉 “ 、奉 和 明示 ” 等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 王 琼 武
( 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中文系 , 琼 海南 海 口 5 10 ) 7 10 【 摘 要 】研 究 汉 民族 文 化 的发 展 和 演 变 过 程 , 以通 过 研 究 语 言 来 实 现 。 汉 语 词 汇 的 丰 富 多彩 反 映 了 汉 可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论文化词汇的表现不仅是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更体现了某种民族心理。

以下从汉语和英语两个语言角度探讨。

汉语方面,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语言,汉语词汇传承悠久,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家和万事兴”蕴含了中华民族家庭观念中家庭和谐、亲情至上的价值观;“天人合一”则折射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和人文精神;“饮水思源”则强调了感恩之情与历史记忆。

这些词汇背后所展现的民族心理是尊重传统、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英语方面,作为全球通行的语言,其词汇表现出更多的个体主义和市场化的特征。

例如,“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代表了西方国家的强调个体权益的思想;“Time is money” 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

这些表述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个体自由和竞争意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商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论文化词汇的表达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更展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语,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认知,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汉语新词语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汉语新词语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二 )崇 雅 脱 俗 心 理 。随 着 社 会 精 神 文 明程 度 不 断 提 高 , 人 们 对 于 汉 语 新 词 语 的 文雅 水 平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高 ,而汉 语 新 词语 也 表 现 出一 种 越 来 越 “高 大 上 ” 的 趋 势 。 “高 大 上 ” 指 的 是 词 语 比较 高 端 、大 气 、上 档 次 ,这 不 仅 体 现 着 人 们 在 新
(一 )趋 新 求 异 心 理 。 在 汉 民族 人 民群 众 的意 识 中 ,大 多 数 都 希 望 自 己能够 得 到 关 注 ,希 望 成 为 焦 点 ,在 这 种 潜 意 识 的 促 使 下 ,人 们 更 多 倾 向 于 制 造 新 的 、独 一 无 二 的 词 语 来 突 出 自 己 的与 众 不 同 。
向 杰 :汉语新词语与汉 民族的文化心理
218
汉语新 词语 与汉 民族 的文化 心理
向 杰
(西 京 学院 陕 西 西安 710123)
【摘 要 】随着互联 网和媒体 的不 断发展 ,社会文 化的传播 力度也在逐 渐加大 。这 就使得社会 文化对人 们 的
生活影响越来 越大 ,而 汉语新词语 作为汉 民族 文化 的象征 ,不仅反 映 了汉 民族 的文 化心理 ,还 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
在 趋 新 求 异 的 心理 作 用 下 ,人 们 在 遇 到 新 词 语 的 时 候 , 表 现 出更 多 的 关 注 度 与 兴趣 ,并 且 在 与 他 人 沟 通 的 时候 ,增 加 了 新 词 语 的 使 用 频 率 ,如 “迷 你 ” “涨 姿 势 ” “套 路 … 吃 土 ” 等 。就 像 “吃土 ”这 一 新 词 语 ,充 分 反 映 了新 时 代 部 分 人在 消 费 时 过 于 超 前 ,从 而 导 致 “贫 穷 ” 的现 象 。 “吃 土 ” 这 个 词 语 的 运 用 , 与过 去 的 “月 光 族 ” 等 区分 开 来 , 是 人 们 对 这 一 现 象 的 新 的总 结 。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汉字“山”字的形状就像是山峰的轮廓,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字义。

另外,汉字的结构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

比如,汉字“木”字代表着“树木”,而“木”字的结构就像是一棵树的形态,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融入。

其次,汉字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例如,汉字“仁”字代表着仁爱之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汉字“义”字则代表着道德和正义,它是中国人民对于社会秩序的追求和维护。

这些汉字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中国人民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和谐以及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追求。

此外,汉字还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母语,它深深地融入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汉字的使用,汉族人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身份和文化传承,这种民族心理的认同也促进了汉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地位和使用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电子设备和拼音输入法,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能力逐渐下降。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视汉字的保护和传承,让汉字继续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将汉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让汉字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汉族人民思维方式的窗口。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人们对汉字的理解、使用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

首先,汉字的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能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例如,汉字中的一些部首和偏旁可以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如“木”字中的“木”就是木头的形状,表示与木相关的事物。

此外,汉字中的一些字义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如“道”字中的“辶”表示行走,而“首”则表示首领,结合起来就是“道”的本义,即引导人们前行的首领或原则。

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认同。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每当我们看到汉字,无论是在书籍、广告还是街头巷尾,都会激发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汉字的存在和使用,不仅是中国人民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着中国人民的情感纽带。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还体现在人们对汉字的使用上。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日常书写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汉字的书写和使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文化信息。

汉字的书写需要细心和耐心,它要求人们在纸上或屏幕上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每个字形,这种过程既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也是一种对自身心灵的磨砺。

通过书写汉字,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同时,通过汉字的使用,人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让汉字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还反映在人们对汉字的传承上。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论文摘要: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

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中的;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在言语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使用者怎么说,如何说,认为这样表达是合适的,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与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

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

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动态的语言最能反映出言语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在言语表达时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模式。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如受到夸奖时,西方人往往采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兴,通常是道一声“谢谢”;而汉族人的反应则往往是以否认或自贬的方式,通常要说“不行,不行~差远了”等。

这种言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表达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可以说,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对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有利于我们学习并正确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有利于口语交际中言语表达得恰当、得体、适度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汉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像血液一样漫澜在汉民族的文化肌体当中,并在言语行为中处处留下“痕迹”。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是指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

文化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民族心理的特点和特征。

通过对文化词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民族心理的内在特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和审美趣味。

文化词在语言中的使用体现了民族心理的某种特质。

不同民族群体在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态度时,往往会有各自特有的文化词汇。

这些文化词汇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反映了该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有“家国情怀”、“忠孝情义”等词汇,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情感与家庭、民族、忠诚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而在西方文化中,常常出现的“自由”、“平等”等词汇则反映了西方社会注重个人独立和人权的价值观。

文化词的使用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反映了民族心理的历史深层次特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词汇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这些词汇仍然能够准确地表达当时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古代文化词汇至今仍在使用,如“君子”、“忠孝”、“礼仪”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文化词在民族文字及文化作品中的运用体现了民族心理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方式。

文化词的运用不仅仅是对特定意义的表达,更是对一种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与自然和人情相关的文化词汇,如“风花雪月”、“沧海横流”等,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情的理解和赞美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则可能会有与宗教、历史、战争相关的词汇,反映了西方人对不同主题和情感的关注和表达方式。

文化词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例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团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二、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想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观念便是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和谐思想,也称为中庸之道。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是与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显得格外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汉语的词汇就是一扇洞察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透视出汉民族传统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折射出汉民族古老而又隐秘的文化心理。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反映着汉民族独特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特征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有着复杂而多样的特征,这在古代汉语的词汇构成上体现得异常突出:(一)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古代汉语词汇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反映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的身上,是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的,这在古代汉语中不但常见而且也相当地典型,而且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不断严密化、规范化,其区分也越发地严密、严格,绝不可以随意混淆。

例如,古时候非常注重区分人的等级身份,不仅对活人的称谓如此,对于死人的称谓也是这样。

依照《礼记?曲礼》的解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是比较正式的对“死”的称谓。

但即使是委婉些的说法,不同等级也有所不同。

如帝王死叫“晏驾”,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出行时离不开车马,故而“驾”特指帝王乘坐的车,又进而代指帝王本人,帝王到什么地方都叫“驾临”,而“晏驾”的直白意思是皇车出来晚了,是委婉的说法,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是说帝王死了。

贵族大臣死叫“捐馆舍”,直白意思就是抛弃馆舍,因为只有贵族才有馆舍可居,死了当然就抛弃馆舍了。

平民百姓死叫“填沟壑”,因为平民百姓的身份低贱,命不值钱,死了后也没有条件厚葬,只好去“填沟壑”了,当然这个词还可以作为身份相对较低的说话人对自己死的一种自谦说法。

对于疾病,不同等级的人也有不同的称呼。

《公羊传?桓公十六年》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子,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

”依照《白虎通》的解释:“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

诸侯曰负子,子,民也,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
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
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
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例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团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二、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想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观念便是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和谐思想,也称为中庸之道。

提倡中和、和谐的思想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主张为人处世要采取公正不阿、公正和谐的公允态度。

反对“过犹不及”或固执一端而失
之于偏激、片面的思想和作法。

中庸之道的思想贯穿于社会人际交往之中,主要表现在:对人要有雍容恭顺的态度、和平温良的风度和谦和忍让的性格;反对待人处事感情冲动,主张对任何事不走极端,提倡一切要“公允和谐”。

对自己则主张“克己自足”,认为人性本身可以自足而完善,可以自我净化,强调“克己复礼”。

总之,要事事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通过心灵的净化,从主观上可以消除各种矛盾。

这种儒、道、佛三位统一的文化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中庸”处世的哲学。

汉语中有大量表现中庸的词汇:息事宁人、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克己奉公、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和衷共济、不大不小、不偏不倚、不快不慢、不文不火等等。

三、汉语词汇反映的汉民族贵和谐、重有序、重社会的心理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基本上是统一的,即便是分裂时期,那也是及其短暂的。

中国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汉民族文化中的和谐统一的心理。

比如说,人们坚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准则。

西方伦理观念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因此它主张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的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

因此西方人的观念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有序交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等级是生来就有的,例如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差别等级是永恒、不可改变的。

因此,例如在表示亲戚的词语是相当的
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伦理观念对汉语的影响。

另外汉族人在说话的时候偏爱用集体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例如常常将“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

有时候明明该说你们该怎样做的时,偏偏选用“我们”、“大家”等类似的字眼,因为这样说话更加有渲染力,听者会为之感动。

汉族人用语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不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这些均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四、汉语词汇反映的汉民族的讲情面、谦虚谨慎的文化心理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极重人情,爱面子,在表达语言的时候力求措辞有度、不偏不向、适度得体的,在词语表达上表现为含蓄、婉转、模糊,形成汉民族言语表达上的独有文化模式。

汉语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提倡“以仁爱之心示人”,“以宽恕之心对人”,就是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关心爱护别人,对别人的错误过失要原谅、理解,少计较或不计较。

俗语道“树有皮,人有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少得罪人。

如我们常见的批评,汉民族的心理是即要达到目的,又要让对方接受,并给他留面子,在表达上就常用含蓄婉转的方式,先表扬或肯定成绩,然后再转折。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稳重、含蓄,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汉民族传统观念是重社会、重集体,突出一个“和谐”,不突出个人,涉及个人则习惯于含蓄或婉转表达。

一篇文章明明是个人见解,但习惯上要谦称“我们认为”。

个人取的成绩,常说领导的支持,集体的力量。

汉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
理,含蓄婉转的表达模式,形成了交际中内容丰富的客套话,寒暄语。

干某件事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但要讲准备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等等。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所以产生的文化心理就会不一样。

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习惯和词汇的运用上。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词汇显然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认为: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并以此影响到了语言中的词汇以及词汇运用。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1990.
[3]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