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
“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 泛的群众基础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 —读《愚公移公》有感” 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 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 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 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 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 你的观点。
) 魁父( Kuífù ) ) 孀妻( shuāng ) ) 智叟( sǒu ) 一厝( cuò ) 箕畚( jī běn ) 曾不若( zēng ) 亡以应( wú ) 塞( sè )
穷匮( kuì ) 陇断( lǒng ) 汝( rǔ ) 诸( zhū )
ng ) 惩( ché 雍( yōng )

解读故事,把握文意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 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
解读故事,把握文意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 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 遥远)

本文以神话结尾, 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 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 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
愚 公 移 山 的 精 神 吗 ?
我 们 还 需 要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 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文言知识积累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 指通豫南 (通“直” 一直) 河阳之北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 (把· · · · · ·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 (即使) 虽我之死 (愁) 何苦而不平
(5)翻译下列句子。 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②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 后置。 ④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被动句: 帝感其诚。 省略句 ①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 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 亡羊补牢(丢失) 国恒亡(灭亡)
(3)一词多义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封疆之界(巩固) 诚:帝感其诚(诚心)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4)词性活用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山而居(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考点追踪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 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 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1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13.本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 现“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 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 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 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 而命名为“愚”,一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 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 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列 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 析一词多义。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 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 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愚公精神, 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 前。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 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 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 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 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 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 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 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 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 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臾亡以应 一厝朔东 反同返,往返。 惠同慧,聪明。 亡同无,没有。 厝同措,放置。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许: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赞同)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 高可二黍许(左右) 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 移风易俗(改变) 寡人欲以五百里这地易安陵(交换)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 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 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注意停顿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4.积累文言知识
读准字音 n 万仞( rè 荷担( hè n 始龀( chè
考点追踪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年且九十”(说明年老)“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寒暑易节,始 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说 明人之少)“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工具简陋) 5.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愚公最终移山成功,本文说明什么道理?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6.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 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 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 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 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 问题。
考点追踪
7.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提议 中有什么不同? 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 且嘲笑、制止。 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 “智”,嘲笑愚公的“愚”。 语气不同:“以君之力……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 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 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 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
解读故事,把握文意
根据内容,可将课文分为五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并列出每幅图片的标题。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 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智叟
“献疑 ”
关切
“笑而止 ” 嘲笑 讥讽
wenku.baidu.com
忧虑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品读课文,把握特色
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 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考点追踪
8.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 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不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 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 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 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 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9.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借助具 有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 自然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0.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 是什么?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