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课程观
我的新课程观
2012年10月13和14日,我有幸参加了涪陵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新教材新课程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长远.它不但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理应与时俱进,以适合时代的需要.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持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实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
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在培训中,我不但理解了很多语文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
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实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
要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二、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语文课堂中去?语文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很多,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观点和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对课程、教学、评价的观点和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界面临着许多重要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理念。
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主张将课程设计为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的模式。
这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项目、探究性研究和跨学科教学来实现。
此外,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研究风格和能力水平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研究支持和关注。
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评价应该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外,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价、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评价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而不仅仅看重结果。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创造力。
总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和评价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希望未来的课程、教学和评价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对于我们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对新课程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实施起来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开始变得有些茫然。
通过参加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
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1.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 。
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 ,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
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
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3.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你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这个理念谈谈如何打
2.你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结合这个理念,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你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结合这个理念,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对物理普遍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时候,对物理的印象都是有味,乡镇中学的学生尤其如此。
但是,随着物理趣味时间的缺失和老师物理课堂上的机械式教学,导致学生对物理丧失感觉,并逐步感到学习它困难。
进而给学生的理解是:物理比较难,弄不懂,不知道怎么学了?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感兴趣,到了下期电学比较难的部分就完全不动了。
针对这些,如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我来稍微的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第一、我认为应该多做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实验和理论并茂的进行,学生才能懂的更深、更多。
在实验中,不仅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某一个实验,学生要触类旁通。
如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要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并连接好实物,老师起引导和指正的作用,在老师的教育指正下,学生终于将自己设计的电路连接好,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闭合开关,这时就可能有一些问题出现,需奥学生自己去探索,如闭合开关后,有的可能出现小灯泡不亮,有的可能电流表无示数,有的可能电压表无示数等等,当出现这些问题后,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
我的新课程教材观实践路
我的新课程教材观实践路通过前一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新课程教材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经验获得的规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2、新一轮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上。
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3、新一轮课程进一步注重课程综合化问题。
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加强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认识与综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5、新一轮课程改革克服了“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倾向。
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将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
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会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课堂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无疑是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学校积极响应课改要求,倡导老师们还学生自由空间。
接下来我就我的课堂谈一下我是如何贯彻新课程教材观的:(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想法,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在每一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当学生对“高雅情趣”不太理解时,教师说: “我感到你说得笼统,谁能帮助他?”当积极活跃的同学喋喋不休时,走近我他,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回答问题真积极,能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一次吗?”这样既不打消他的积极性,又避免他独占发言机会。
师生情感的沟通,会增进师生的友谊,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敞开心扉,说实话,说身边的事,说自己的感受。
我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有针对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出发点包括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而民主化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研究观,终身研究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将兴趣作为学生研究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研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要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巧妙地创造激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情感培养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研究积极性。
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运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中探究物理定理和命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交流和合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形式,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XXX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布置小组研究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启发和研究。
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6篇
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6篇通过学习,我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之前,我原以为我对新课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专家对新课程的分析讲解以及和同示们的研讨交流,使我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因此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
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
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课程标准下我的好课观
新课程标准下我的好课观在新课程浪涛拍打着每一个教育角落的今天,那么,怎样的课才算好课?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探求获取知识;二是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因为新教材所倡导的人文性即是强调育人。
就学生受益一生来说,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想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使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正如陈景润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堂课,激励了他一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与最高境界。
就语文课而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一帖催化剂,帮助一大群孩子由青涩的毛毛虫蜕变为成熟的蝴蝶,学会以冷静而理智的头脑去思索人生;或像春天般的温暖,或像夏天般的热烈,或像秋天般的深沉,或像冬天般的冷静;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还应当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又如同吸尘器,可以抚去学生心灵的灰尘,让他们学会以一颗善感的心去感悟人生。
另外,学生主动参与并探求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因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日常教学与评课中,总是注重评某位教师的课讲得如何。
用新课程标准的观点来看,评课首先应关注主讲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
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评课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评课者仅仅是看主讲教师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等,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主讲教师的教学所吸引,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
因为这种课往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就很难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简述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下面简述新课程下的教学观的几个重要方面:1. 学生中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出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 综合素养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各个方面。
教学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
3. 问题驱动:教学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
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策略。
4. 资源丰富化: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实物、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需要善于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5. 学科整合: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评价多样化: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形式。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
7. 教育与社会连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倡导问题驱动的学习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种教学观,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课程是经验”,强调体验和参与生成。
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身的理解,以使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以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哲学家XXX指出,只有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了学科领域的限制,强调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并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为了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需要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同时,为了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学应关注人,重视过程,并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
多元性也很重要,因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为了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需要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并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义,成为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等方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观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程教学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
二、新课程教学观的核心思想1. 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 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教学观主张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社会等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3. 强化实践环节新课程教学观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重视评价改革新课程教学观强调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新课程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观指导下,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教学观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社会等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教学观强调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新课程教学观的心得体会1. 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使我对自己的教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 提高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教学观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核心思想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新教学观
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同旧课程相比,又“新”在哪里呢?通过学习,我认为,所谓新课程,实质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新”
旧课程是在大多数人中培养、选取少数优秀人才进入高一级学校,分数决定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旧课程注重结果,“管它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而新课程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目标不是唯一,过程才是重点,不重分数重能力、重创新。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误区,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培养学生在自我、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中所需要的素养,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二、师生关系“新”
旧课程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引”着学生学,“导”着学生走。
“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旧课程学习的状况,更是反映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即充当“先知”,引导“未知者”走向既定的目的地。
一个老师教学的好与坏,就是看你能
不能“牵”着学生到达目的地。
新课程则提倡“还课堂于学生”,更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身份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辅助者和同行者。
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作好身份定位,确立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从而重建教、学、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材地位“新”
旧课程是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教大纲,教教材,考大纲,考教材,体现了教材本位主义,反映一切为“考试”服务的实质。
而新课程中,教材仅是知识介质的一种,按照课程目标,可灵活选取,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内容。
即“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使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
向学生呈现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并且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实现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整,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凸显了课程的综合化。
四、要求教学手段“新”
旧课程“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几年不变,
教师“老生常谈”正好反映了这种状况。
新课程则要求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全角度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教师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电视、录像等,为学生重建场景,使教学内容从抽象变为直观形象,通过提问、诱导、启发、讨论等手段,改变原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