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三小李春萍《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
2、积累文言文字词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讲《刻舟求剑》的故事。
4、能说出故事的寓意。
5、背诵《刻舟求剑》。
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话讲《刻舟求剑》的故事。
2、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各种形式多读课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节奏,在读中感悟文言字词的意思,从而突破难点。
也为背诵做好铺垫。
2、讲故事:用故事创设情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揭示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播放设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听完故事后,要告诉老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师播放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学生看师:刚才大家都笑了,说明看的很认真。
那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呢?生:《刻舟求剑》大屏幕展示课题:《刻舟求剑》二、了解课文内容。
1、了解出处。
一学生读大屏幕上的出处,并读资料《吕氏春秋》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不认识的字。
3、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课文中的加点字,要求个别学生认读,其余学生纠正。
尤其注意“遽”“曰”“矣”的读法及写法。
4、师领读,要求学生画好节奏。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6、一学生读现代文。
7、同桌跟读:左边同学读一句古文,右边同学读一句相应的现代文。
然后交换角色读。
8、师生跟读:老师读一句现代文,学生读一句相应的文言文。
10、解释文言字词(见大屏幕上):刻、涉江、遽、契……方法提示:先把文言字词放到原文中,再对照相应的现代文分析个别字或词的意思。
学生讨论说出意思,师给予肯定。
三、揭示寓意: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楚国人把剑掉进水里着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剑?3)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楚国人,当剑掉进水里时你会怎样做?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楚人,讲给大家听一听。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
(2)能够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和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要适应变化,学会变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
(2)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2)运用成语和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刻舟求剑是错误的。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词典,学习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故事的理解。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学生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故事寓意。
2. 运用成语和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成语、寓言故事的能力。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案例,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刻舟求剑》教案(14篇)
《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14篇)《刻舟求剑》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难点:对寓意的理解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2)素材储备初中语文朗读磁盘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遽契其舟坠于水涉江六、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
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自度其足至之市其:之:何不度之以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4、请思考“探究·练习”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
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3. 故事中道理的感悟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故事中道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刻舟求剑》的背景介绍、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故事中的道理。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故事中的文言文难点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
5.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文言文,巩固学习成果。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延伸学习。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拓展学生思维。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成语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故事的寓意和成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生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成语意义。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故事背后寓意深入理解。
(2)学生对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刻舟求剑”的成语意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探讨故事的寓意和成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故事内容和成语意义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解释成语的意义。
2. 学生运用“刻舟求剑”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理解成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刻舟求剑》故事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成语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精品4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
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
,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
(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
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
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
师纠音。
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
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
注意把字写规范。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刻舟求剑者的错误所在。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讲述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学习生字新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舟”“坠”“遽”“契”等。
(三)精读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有一个人乘船过江,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他不着急去捞剑,而是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才沿着记号去捞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剑。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语气。
引导学生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刻舟求剑?他的想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四)深入理解1、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积累知识。
(六)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新词、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2、布置作业: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写一篇读后感。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讲述这个故事,并在生活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如“舟”“坠”“求”等。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
例如:展示一张一个人在船上刻记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猜猜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字词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舟”(船)、“坠”(掉落)、“求”(寻找)等。
(2)结合字词,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4、理解课文(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分组讨论:这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引导学生从剑的位置已经改变,而这个人却还按照原来的记号去找剑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5、揭示道理(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凭主观想法去做事情。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6、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人没有按照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2)介绍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课后阅读。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故事内容和道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
8、布置作业(1)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刻舟求剑》的寓言意义及其哲理。
2. 掌握故事中所使用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并讲解《刻舟求剑》的寓言意义和哲理。
2. 分析故事中所使用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进行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入寓言的概念,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寓言的了解和听说过的寓言故事。
2. 寓言讲解: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寓言故事,解释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提到《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3. 故事讲解:给学生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强调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例如舟子刻船舵、寻找剑的过程以及结局。
4. 讨论与思考:提问学生关于故事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回答并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教义。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讨论。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问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2. 词汇和句型分析:分析并讲解故事中使用到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型。
例如:“以我所见,不是剑长了,而是江浒沉淀了”等。
3.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就故事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舟子为什么要刻船舵?为什么寻找不到剑?最后的结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然后,请几个小组上台表演他们的讨论结果,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
第三课时:1. 总结:回顾和总结本次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以及学生个人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2. 创设情境: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并进行创作和展示。
3.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刻舟求剑》的读后感,并引用其中的一句话解释对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
2. 写作作业的充分性和深度。
3.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的质量。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刻舟求剑”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刻舟求剑”的寓意。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写一篇关于“刻舟求剑”寓意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境,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明白得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那个成语的含义,明白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把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
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刻3课时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明白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预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明白得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爱学故事吗?请大伙儿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明白得,不明白的地点记下来。
(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四、深入分析、弄明白寓意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摸索:那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刻?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2.提问:那个人的宝剑是如何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
“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如何做的呢?他什么缘故如此做?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
②在船舷上刻记号。
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点,捞上宝剑?)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摸索:当有人问他,他是如何回答的?(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什么缘故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读,谁来读读看?(2)教师示范。
学生练读,指名读。
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
两句话既要读出不明白得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明白得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
他什么缘故不慌不忙?(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方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什么缘故?(展开讨论)(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因此,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点捞到剑。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反思
• 学情分析:聋生因为自身的特点,对诵读课文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 • 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 • 我使用查字典、观察图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 教学目标: • 1.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 2.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意。 •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自己复述故事 • 教学重点:懂得寓意。
•
•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则寓言故事,板书《刻舟求剑》。学生读题。 • 2.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 •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则审言吧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师范读,生注意听看,特别是朗读的停顿。 • 2.用自己喜欢人方式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 • 生字、新词。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反思源自• 反思: • •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读讲之前,老师让
• 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
• 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
• 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
• 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
• 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
• 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思想教育得到自然渗透。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反思
• 3.默读课文,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 1.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3.那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 • 四.同桌讨论: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2)
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 22 课
《刻舟求剑》
设计者:李春萍
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 李春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21 条改进意见》中指出: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感情,要不断丰富阅读资文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能否凭借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建平台,又是借助学生之间的推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整体感知,推想思维高效识字。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生字:涉、遽、契、坠、吾、亦
(1)生:自读、齐读。读通句子,复现生字。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字义。
(3)多个角度推想识字,重实效及时巩固。
师:同学们,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有时表示一个词语、一幅画面,看到这儿,你能
教学流程示意 一、整体感知,推想思维高效识字; 二、读懂明理,古今对接展开想象; 三、回读全文,体会句序背诵积累; 四、丰富资源,关联经典回归生活; 五、渲染激趣,拓宽视野深度阅读。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精彩2分钟】
学生讲寓言故事: 《按图索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既是为学生的阅读分享搭
上指导学生背诵寓言,给学生搭设台阶,既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常用写法,又为达成背诵 课文的目标做了有效的指导。】
师:同学们,一个仅仅 53 个字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遇事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谁来帮我们梳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
生:看注释——知句意——连全文——悟道理 诵读
师:战国时期,《吕氏春秋》的编者(吕不韦)正是用这则寓言来劝谏秦王:社会变了, 治理国家的方法也要变。我们运用文言文常用的学习方法,再来读一则寓言故事——《循 表夜涉》。想一想:这则寓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丰富资源,关联经典回归生活。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刻舟求剑教案设计》摘要:教学程节教学容初学生认真课理课容,二节教学容学习课7生练习朗课,三节教学容()指导背诵课◆现正《刻舟剑》教学设计容由收集, 请记住以便下次访问!将提供更多精品教学!《刻舟剑》教学设计教学目通学习理课容能说出“刻舟剑”这成语含义理刻舟不到剑道理学会课7生和掌握由这些生组成词语3会背诵课写话练习用段话写出学雷锋活动做件事教学 3课教学重学会课生和新词理刻舟不到剑道理教学难写话练习教学准备投影片张、生卡片、黑板教学程节教学容初学生认真课理课容教学程、新课导入教师讲八课讲是古候称象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起学习二、默课初步感知要()看拼音课把生音准()新词要系上下理不懂地方记下(3)标出段三、认生答疑难(出示生卡片)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指定四位学生课思考这故事发生什么?什么人?什么地方?宝剑到哪里了?提问这人宝剑是怎么进江里?课回答“不心”是什么思?再这段用十分惋惜语气渡那人是怎么做呢?他什么这样做? 3二段回答问题(①儿不着急②船舷上刻记③他想记住剑地方捞上宝剑?)指导看插图说清图5声3~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提问“有人”指是什么人?他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思”应该怎么谁看?()教师示学生练指名句要出着急语气两句话既要出不理语气而且还要出不赞口气(3)理词语“不慌不忙”思他什么不慌不忙?()用不慌不忙语气那人话(5)提问按照那人说办法能把宝剑捞上吗?什么?(展开讨论)(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移动船位置就变了船上记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人只记住剑从船弦下位置并不是剑水里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船岸从船上刻有记地方捞到剑五、揭示课题析悟让学说出这故事名逐分析舟是船;是思用己话说出这成语思六、总结谈话启发想分组讨论①那人等船岸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提问①你认那人错哪里?②学完寓言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板设计二节教学容学习课7生练习朗课教学程、朗课二、学生要重放分析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形弄懂义检人学习情况()指定认()开展竞赛认开展教法(学生由领生教给)如“”是“球”“王”旁“宝”“玉”上面加“宀”头宝剑古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捞”“劳”加“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3教师助分析重形(笔画多和易错)剑右边是“脸”左半部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急”上下结构上面是⺈是彐下面是“心”底因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笔不要穿横“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上下上面是草头是“忙”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流”区别异扩词练习丰富词汇5边讲边理词语“宝剑”原指稀有珍贵剑泛指般剑“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四、巩固复习生词看音写词语猜谜3写生五、作业写生练习背诵课板设计三节教学容()指导背诵课()写话练习教学程、指导背诵课教给背诵方法()根据容想系()参看插图抓事态(3)完段练习段()反复练习记得牢可采用多种方法(由背、分行背、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二、写话练习写话要回忆学雷锋活动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事? 3班上交流教师讲明写作要和格式要5用段话写出三、作业把写出段话给长听。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着急、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准、记号”等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谁来说说是指什么成语故事?由坐得最端正,举手最好的学生回答。
(PPT出示图片)生:对牛弹琴。
师:反应的真快,答的也真准确。
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片,看看花落谁家,将由谁来回答。
(出示PPT)生:狐假虎威。
师:花落在了我们的某某同学,答对了没有?生:对了!师:恩,观察得真仔细。
只剩下最后一张了,有点难度,但老师相信大家的火眼精金。
(出示PPT)生:自相矛盾。
师:恭喜他,答对了,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掌声)没有回答过的同学不要气馁,我们还会有很多机会的。
刚才我们是看图说成语,如果没有图,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举手回答。
生:井底之蛙、龟兔赛跑等等。
(生自由回答)师:其实,许多成语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师: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谁来说说“刻舟求剑”这四个字在这里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出示PPT。
)生:刻:刻记号;舟:船;求:寻找,寻求;剑:宝剑;(生可进行补充)师:那么一起就是什么意思啊?生: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倾听和思考的孩子。
师:最后那个人用这种方法找到宝剑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84。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师:请同学们自由的轻声读课文,注意要求: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记住字形;②标好自然段和生字,画出不懂的字词,遇到读不通的多读几遍,注意不加字不减字。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点,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教学重点:朗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及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
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朗读故事,整体感知学习活动一:读故事1.读故事,学具推理演绎故事。
(1)指定学生读故事。
(2)结合插图,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3)利用学具演绎,推理故事的发展。
演绎故事评价表级评价(学生评)“满意”“一般满意”2.(1)想一想,等船靠岸后,那个人跳下去能找回宝剑吗?为什么?(展开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2)请你接着讲述这个故事后面的内容。
(3)读懂故事,明白道理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梳理内容,完成思维导图3.拓展阅读像这样有趣又蕴含着一定道理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乌龟与兔》《叼着肉的狗》两个小故事,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上寓言故事。
(三)理解故事,迁移运用学习活动二:用故事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并给他讲道理吧!2.寓言故事十分有趣,小故事反应大道理,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等着你去读一读,请你完成寓言故事学习单。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引言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刻舟求剑故事的内容与解读通过故事的讲解,学生了解刻舟求剑的情节,明白主人公的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2. 问题引导与探讨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解答:- 为什么主人公会去刻船找剑?- 主人公在每次刻船之后还会去找剑吗?为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于“刻舟求剑”的行为?- 如何避免“刻舟求剑”的陷阱?提出解决方案。
3. 分组合作与案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类似于“刻舟求剑”的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刻舟求剑故事的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 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引导学生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的研究,帮助学生将刻舟求剑的教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及展示通过观察学生小组的讨论情况以及最后的展示,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解决方案的质量和创新性评价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质量和创新性,看是否能够合理运用刻舟求剑的思想。
3. 学生对故事和课堂讨论的反思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思文章,总结自己对刻舟求剑故事的理解以及课堂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单标号,学生自己互相帮助,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7.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不少的问题,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一起弄懂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理解词义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江里的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①宝剑掉入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么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画下来,然后说一说(老师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不能。
“一点儿”强调了那个人不着急的样子。
“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个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3.学习第三自然段: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江里了,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的心情怎样?(十分着急)。
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分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大声又很快。
“大声”强调要快,不然来不及了,捞不着了。
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
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不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
(结合“慌”和“忙”的左偏旁来解释词义)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那个人说的话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板书:(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b.(老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效果评价计
(一)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 (二)评价量规:星级评价策略(从过程、方法、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
自评
会写本课 6 个生字; 懂得寓言所要说明的 能朗读课文;理解 了寓言故事的内 容。 道理,能联系生活运 用; 初步了解寓言类文 章的一般特点关系, 能 背诵课文。 知意明理,学以致 用,诵读积累,运 用方法独立学习, 产生继续阅读传统 文化的兴趣。
5页
.
【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中指出,要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将学生引向深度 学习。由一类文章引向一部著作是这节课新的起点,虽然其中的深意需要结合译文才能了 解大概,在小学这个阅读积累的黄金阶段,我们坚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能够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板书设计: 故事 灵活、变通 观点 刻舟求剑
组评
师评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300-500 字)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 推想识字,一个环节多重功能。本课设计将生僻的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运用推想 思维将已有认知迁移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同时为理解句意搭建一个台阶,一个环节 的设计实现多个教学功能。 2. 重视经典阅读回归学生生活。识字环节生活资源的利用,感悟道理时结合学习和生活 的畅谈,努力将学习经典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3. 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本课由一篇带一篇,再到一 部著作的教学设计,努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重在学法指导与拓展积累。本课通过推想识字将古文中的生僻字与已有认知
4页
.
寓言故事类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其句序的规律性。如此,在理清句子关系的基础 上指导学生背诵寓言,给学生搭设台阶,既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常用写法,又为达成背诵 课文的目标做了有效的指导。 】 师:同学们,一个仅仅 53 个字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遇事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谁来帮我们梳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 生:看注释——知句意——连全文——悟道理 诵读 师:战国时期, 《吕氏春秋》的编者(吕不韦)正是用这则寓言来劝谏秦王:社会变了, 治理国家的方法也要变。我们运用文言文常用的学习方法,再来读一则寓言故事——《循 表夜涉》 。想一想:这则寓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丰富资源,关联经典回归生活。 拓展阅读: 《循表夜涉》的故事。 生:自读,同伴交流,用自己的话讲讲《循表夜涉》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数量的积累与阅读能力的 提高有密切的联系。拓展阅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 造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在众多的寓言故事中,我选择了《循表夜涉》一 篇作为课内拓展,一方面因为它的寓意很相近,一方面因为它与《刻舟求剑》同样出自《吕 氏春秋·察今》篇,而且段落的构成,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也非常相似,因此由一篇带一 篇,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 师:同学们:读了两则寓言故事,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呢? 预设:学生联系阅读和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有一种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寓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 我们对生活有新的思考,让我们少走弯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积累中提高自己 的综合素养,其价值还在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种感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 因此,读过两则寓言之后,设计了开放性的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生活经验 谈收获,将生动而深刻的寓言转化为浸润学生精神世界的正能量。 】 五、渲染激趣,拓宽视野深度阅读。 师:今天读过的两则寓言,都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这个篇章中还有一则寓言,其 中有这样一句“此其父善游” ,意思是他的父亲擅长游泳。猜一猜,这又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这则故事叫《引婴投江》 ,请阅读——《吕氏春秋》 。
6页
.
能力建立联系,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读懂内容,悟出道理, 读出韵味,了解句序,达成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选择寓意相近、写法相似并与《刻舟求 剑》出自同一篇章《吕氏春秋·察今》篇的《循表夜涉》作为课内拓展,学生完全可以在 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 《引婴投江》悬念激趣的设计,由一 类文章引向一部著作,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拓宽视野,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学 生通过记诵积累,梳理、运用学法,逐渐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页
.
教学流程示意 一、整体感知,推想思维高效识字; 二、读懂明理,古今对接展开想象; 三、回读全文,体会句序背诵积累; 四、丰富资源,关联经典回归生活; 五、渲染激趣,拓宽视野深度阅读。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精彩2分钟】 学生讲寓言故事: 《按图索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既是为学生的阅读分享搭 建平台,又是借助学生之间的推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整体感知,推想思维高效识字。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生字:涉、遽、契、坠、吾、亦 (1)生:自读、齐读。读通句子,复现生字。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字义。 (3)多个角度推想识字,重实效及时巩固。 师:同学们,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有时表示一个词语、一幅画面,看到这儿,你能 推想到哪个相关的生字呢: ① 根据图示,了解本义记字形 ②根据词语推想生字,了解本义指导书写
.
北京市中小学第一届“京教杯”教学设计评比
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 22 课
《刻舟求剑》
设计者:李春萍
1页
.
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21 条改进意见》中指出: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感情,要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的指导,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能否凭借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背景分析 1.内容分析: 本文编排在第八册第六单元。这一个单元,包括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 代神话传说等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篇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 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用在船上刻记号的方法,寻找掉落到水中 的宝剑,结果没有捞到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 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2.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学过《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初步了解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 的学生来说, 《刻舟求剑》的故事部分学生早已听过,然而,把古文读出韵味、背诵下来却 很不容易,需要在读准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与此同时,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 野,引领学生走向深入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与实践的。 李春萍
7页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3.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积累相关寓言故事,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文段的结构特点,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 活学以致用。
涉
② 根据本义,推想生字介绍引申义Fra bibliotek赶快 马上
遽 坠
④生活中的资源运用,了解构字特点
刻
契
小心高空坠物
3页
.
【设计意图: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学生字,但本文中的生字距离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阅读经历较远,有的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从字的音、形、 意、用等多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识字,既落实了学会生字的目标,又为理解句意搭建一个台 阶,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推想思维将已有认知迁移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努力将一个环 节的设计实现多个教学功能。 】 二、读懂明理,古今对接展开想象。 师:理解了字义,能帮助我们读通句子,理解内容,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用 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学后反馈,师捕捉学生的语言,与文中的古文句子联系起来,指导学生朗读, 读通句子,启发质疑,读懂内容,感悟道理。体会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师:相机指导朗读,捕捉生成资源进行点拨提升。 预设:围绕“刻”与“求” ,体会“惑” ,引导学生质疑:楚人能找到剑么?为什么找 不到剑? ……在生生讨论中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讽刺不注意情况 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启发我们认清形势、随机应变。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前面学过两则古文言文语言,基本能够结合注 释理解大意,在学生的阅读经历中,有许多同学很小就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因而学 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不是零起点,而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能否将自己的话与古文语 句关联起来,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在互相启发下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读 好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需要发挥想象,再现故事的情景,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体会读 出恰当的自然停顿,古文的韵味,同时,需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为后面的背诵做好准备, 逐步达成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 】 三、回读全文,体会句序背诵积累: 1.生:想象故事的情景回读全文。 2.分句子合作读:同学仔细听,了解段落的构成,句子的顺序。 师点拨:像这样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观点的文章,是寓言类文章的一个特点。直到 现在,人们在写作中也会用这样的写法。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你一定能把课文背诵 得又快又准确。可以自己背,也可以同桌合作背诵。 (1)生:独立背诵,或者同桌合作背诵。 (2)按原文填空的形式反馈背诵,巩固生字。 【设计意图: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注重段落的条理性。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