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示范三篇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示范三篇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示范三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涉及的教材主要有《数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五章。

教学目标:1. 理解点斜式方程的概念和含义;2. 掌握点斜式方程的求法;3. 熟练掌握点斜式方程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点斜式方程的概念和求法;2. 点斜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点斜式方程的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点斜式方程的转化和运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方程,并对直线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考虑到点斜式方程对于初学者而言相对较难,学生对此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策略:1. 强化基本概念:在本课中重点突出斜率和截距等基本概念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概念的含义和运用。

2. 分步讲解:采用分步讲解和逐步引导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点斜式方程的求法和应用。

3. 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并对不同情景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介绍点斜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法。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互动法: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和互动,加强对于点斜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2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复习两点式和一般式方程。

引入点斜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活动:1.老师出示两个点坐标,引导学生用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

2.老师出示一个一般式方程,引导学生将其化为标准式或斜截式。

3.老师介绍点斜式方程的概念和公式。

4.老师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用点斜式求出直线方程。

二、课堂互动(35分钟)教学内容:点斜式方程的应用,如平行和垂直直线的计算。

教学活动:1.学生根据点斜式求出一些直线方程,并化简、分类讨论。

2.老师出示两条直线,引导学生求出它们的关系(平行或垂直)。

3.学生按照要求写出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时的点斜式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础上,探索新知。

学生回顾,并回答。

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

2、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

设点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与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时,,即(1)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3、(1)过点,斜率是的直线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使学生了解方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问题经过,斜率为的直线上吗?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 slopeform).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5、(1)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2)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3)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6、例1的教学。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

直线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袁开浩,来自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一些分析:在这里我分四小点进行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苏教版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2《直线的方程》.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苏教版必修1、3、4、5.这一节共分三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学情分析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来求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高中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熟记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②会求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2) 过程与方法: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②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注意其特殊情况的意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导出、记忆;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难点: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初步应用.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法分析本节课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个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k、b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温故知新启迪思维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应用举例巩固提高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一) 温故知新——启迪思维[教师活动]问题一 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若把y=2x+1看作一个方程,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画图、观察图象、正反对比,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教师活动] 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纳,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揭示规律,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适合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 和y 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教师活动]问题二 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1、 若点P 在直线l 上从A 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 的坐标是 .2、 若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那么点P 的坐标(x,y)满足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时(除点 A 外),点P 与定点A(-1, 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教师活动]肯定学生转化条件、动手画图,大胆尝试的行为;提出“动中找静”的思维策略.[设计意图]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二,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同时体现数学的简单美及对称美.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时,P 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 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教师活动]问题三 ① 若直线l 经过点P(x 1,y 1),且斜率为k ,求直线l 的方程.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x 1,y 1)的所有直线?[学生活动] ①学生报答案,老师板书. 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 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 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 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 与y 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直线l 的方程是:x=x 1.[教师活动]问题四 若直线l 斜率为k ,与y 轴的交点是 P(0,b),求直线l 的方程.[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 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使学生意识到截距不是距离,可以大于零、小于零和等于零.得到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两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I .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教师活动]问题五 1.分别求经过点(2,3)P -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 的方程 ⑴斜率2k =; ⑵倾斜角45α=︒; ⑶与x 轴平行 ;⑷与x 轴垂直.2、一条直线与y 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后口答.[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两题比较简单,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方程,为后面探究问题作准备.II .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教师活动]问题六 1.直线l 过(1,0)点,它的斜率与直线13+-=x y 的斜率相等,求直线l 的方程.2.直线l 过(1,0)点,它的倾斜角是直线13+-=x y的倾斜角的一半,求直线l 的方程.3.直线l 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 的方程.[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尝试自主完成.[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前面两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方程.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公式法、等斜法、待定系数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归纳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P75练习:1、2、3、4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体现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当堂反馈,便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指导下节课的安排.(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1.课堂小结 1、点斜式方程:()11x x k y y -=-2、斜截式方程:b kx y +=3、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法、待定系数法.2.分层作业 必做题:习题2。

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说课稿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直线作为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是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识记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了解其推导过程2、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三、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四、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2、学法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职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

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1、温故知新上课前复习特殊角的正切值以及斜率的求法,为研究新课打下基础。

2、创设情境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陈龙清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9数学本科(1)班的陈龙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2节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确定教学难点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然后谈谈我的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提炼能力较差.分析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2)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重难点突破: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为切入点,先由学生自主导出“过某一定点的直线方程”,再通过组内分析、交流,找出所求方程的差异,明其原因,最终达成共识,得出直线的点斜式的形式及适用前提,最后通过题组训练,采用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的方式,引出斜截式方程,并通过多媒体演示“截距”与“距离”的异同,化解难点.【课前自主导学】课标解读1.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推导过程.(难点)2.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会应用.(重点)3.掌握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了解截距的概念.(重点、易错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问题导思】1.已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点P0的任意一点,那么x,y应满足什么关系?【提示】y-y0=k(x-x0).2.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不存在的直线l能否用点斜式方程表示?如何表示?【提示】不能,x=x0.方程y-y0=k(x-x0)由直线上一定点P0(x0,y0)及斜率k确定,我们把这个方程称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适用于斜率存在的直线.直线的斜截式方程【问题导思】1.经过定点(0,b)且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如何表示?【提示】y=kx+b.2.方程y=kx+b表示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是距离吗?它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提示】y轴上的截距b不是距离,它的取值范围是(-∞,+∞).3.对于直线l1:y=k1x+b1,l2:y=k2x+b2,①l1∥l2⇔________;②l1⊥l2⇔________.【提示】①k1=k2,且b1≠b2②k1k2=-11.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直线与y轴的交点(0,b)的纵坐标b称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方程y=kx+b由直线的斜率k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我们称这个方程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为斜截式.适用范围是斜率存在的直线.【课堂互动探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的方程(1)经过点A(2,5),斜率是4;(2)经过点B(2,3),倾斜角是45°;(3)经过点C(-1,-1),与x轴平行;(4)经过点D(1,1),与x轴垂直.【思路探究】注意斜率是否存在.若存在,方程为y-y0=k(x-x0);若不存在,方程为x=x0.【自主解答】(1)由点斜式方程可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5=4(x-2),即4x-y-3=0.(2)∵直线的倾斜角为45°,∴此直线的斜率k=tan 45°=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3=x-2,即x-y+1=0.(3)∵直线与x轴平行,∴倾斜角为0°,斜率k=0,∴直线方程为y+1=0×(x+1),即y=-1.(4)∵直线与x轴垂直,斜率不存在,故不能用点斜式表示这条直线的方程,由于直线所有点的横坐标都是1,故这条直线方程为x=1.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步骤如下:已知点A(3,3)和直线l的斜率k=34.求:(1)过点A且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方程l1;(2)过点A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方程l2.【解】∵k=34,∴过点A且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的斜率为k1=34.过点A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k2=-4 3.∴(1)直线l1的方程为y-3=34(x-3),即3x-4y+3=0.(2)直线l2的方程为y-3=-43(x-3),即4x+3y-21=0.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根据条件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1)斜率为2,在y轴上的截距是5;(2)倾斜角为150°,在y轴上的截距是-2;(3)倾斜角为60°,与y轴的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3.【思路探究】确定直线的斜率k―→确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得方程y=kx+b【自主解答】(1)由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方程可知,所求直线方程为y=2x+5.(2)∵倾斜角α=150°,∴斜率k=tan 150°=-3 3.由斜截式可得方程为y=-33x-2.(3)∵直线的倾斜角为60°,∴其斜率k=tan 60°=3,∵直线与y轴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3,∴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3或b=-3.∴所求直线方程为y=3x+3或y=3x-3.1.本题(3)在求解过程中,常因混淆截距与距离的概念,而漏掉解“y=3x-3”.2.截距是直线与x轴(或y轴)交点的横(或纵)坐标,它是个数值,可正、可负、可为零.3.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不仅形式简单,而且特点明显,k是直线的斜率,b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只要确定了k和b的值,直线的图象就一目了然.因此,在解决直线的图象问题时,常通过把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方程,利用k,b的几何意义进行判断.直线l与直线l1:y=2x+6在y轴上有相同的截距,且l的斜率与l1的斜率互为相反数,求直线l的方程.【解】由直线l1的方程可知它的斜率为2,它在y轴上的截距为6,所以直线l的斜率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6.由斜截式可得直线l的方程为y=-2x+6.平行与垂直的应用当a为何值时,直线l1:y=-x+2a与直线l2:y=(a2-2)x+2(1)平行?(2)垂直?【思路探究】已知两直线的方程,且方程中含有参数,可利用l1∥l2⇔k1=k2且b1≠b2,;l1⊥l2⇔k1·k2=-1求解.【自主解答】(1)要使l1∥l2,则需满足{a2-2=-1,2a≠2,解得a=-1.故当a=-1时,直线l1与直线l2平行.(2)要使l1⊥l2,则需满足(a2-2)×(-1)=-1,∴a=±3.故当a=±3时,直线l1与直线l2垂直.已知直线l 1:y =k 1x +b 1与直线l 2:y =k 2x +b 2.(1)若l 1∥l 2,则k 1=k 2,此时两直线与y 轴的交点不同,即b 1≠b 2;反之k 1=k 2且b 1≠b 2时,l 1∥l 2.所以有l 1∥l 2⇔k 1=k 2且b 1≠b 2.(2)若l 1⊥l 2,则k 1·k 2=-1;反之k 1·k 2=-1时,l 1⊥l 2.所以有l 1⊥l 2⇔k 1·k 2=-1.(1)已知直线y =ax -2和y =(a +2)x +1互相垂直,则a =________; (2)若直线l 1∶y =-2a x -1a 与直线l 2∶y =3x -1互相平行,则a =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a ·(a +2)=-1,解得a =-1.(2)由题意可知⎩⎨⎧-2a =3,-1a ≠-1,解得a =-23.【答案】 (1)-1 (2)-23误把“截距”当“距离”致误已知斜率为-43的直线l ,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6,求l 的方程.【错解】 设l :y =-43x +b ,令x =0得y =b ;令y =0得x =34b , 由题意得12·b ·⎝ ⎛⎭⎪⎫34b =6, ∵b >0,∴b =4,∴直线l 的方程为y =-43x +4.【错因分析】 上述解法的错误主要在于“误把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当作距离”.【防范措施】 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是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横、纵坐标,而不是距离,因此本题在先求得截距后,应对截距取绝对值再建立面积表达式.【正解】 设l :y =-43x +b ,令x =0得y =b ;令y =0得x =34b ,由题意得12·|b |·⎪⎪⎪⎪⎪⎪34b =6,∴b 2=16,∴b =±4. 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43x ±4.小结1.建立点斜式方程的依据是:直线上任一点与这条直线上一个定点的连线的斜率相同,故有y -y 1x -x 1=k ,此式是不含点P 1(x 1,y 1)的两条反向射线的方程,必须化为y -y 1=k (x -x 1)才是整条直线的方程.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x =x 1.2.斜截式方程可看作点斜式的特殊情况,表示过(0,b )点、斜率为k 的直线y -b =k (x -0),即y =kx +b ,其特征是方程等号的一端只是一个y ,其系数是1;等号的另一端是x 的一次式,而不一定是x 的一次函数.如y =c 是直线的斜截式方程,而2y =3x +4不是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说课稿《直线点式方程》

说课稿《直线点式方程》

说课稿《直线点式方程》————————————————————————————————作者:————————————————————————————————日期:§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XX级数学(1)班的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选自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之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学习直线方程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学好直线的方程,将为后面学习曲线与方程打下基础;另外,直线的方程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直线的方程是我这一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以及直线上的不同的任意两点,那么本节课可以在复习直线的斜率时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使用范围;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高中数学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高中数学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高中数学说课稿《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高中数学说课稿1新课标指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

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其适用范围。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有:斜率和直线上任一点坐标。

任意两点也能确定直线。

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探究做好基础,同时本节课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以及解决数学中的相关问题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中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还不成熟,所以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先扬后抑,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进行正确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方程以及适用范围,会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教学难点是:直线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五、说教法和学法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1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有何关系? 什么样的直线没有斜率?2. 提问: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斜率都存在. 它们的斜率有何关系.如何用直线的斜率判定两直线垂直?二、讲授新课:(一)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教学:1、已知直线上一点与这条直线的斜率,设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则有:⑴探究: 两点可以确定一直线,那么知道直线上一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斜率能不能确定一直线呢?满足方程⑴的所有点是否都在直线上?点斜式方程:方程⑴:称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讨论: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引导学生从斜率的角度去考虑)结论:不能表示垂直于轴的直线.(1)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2)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3)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2、斜截式方程:由点斜式方程可知,若直线过点且斜率为,则直线的方程为:方程称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其中为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提问:能否用斜截式表示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斜截式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比较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 截距就是函数图象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二)教学例题:⒈直线l经过点P0(-2, 3),且倾斜角 =45º,求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直线l.2.①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y-2=x-1,那么直线的斜率是_____,倾斜角是_____,此直线必过定点______;②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y+2=(x+1),那么此直线经过定点_______,直线的斜率是______,倾斜角是_______.3.直线l不过第三象限, l的斜率为k,l在y轴上的截距为b(b≠0),则有( )A. kb<0B. kb≤0C. kb>0D. kb≥04.已知直线l1: y=k1x+b1,l2: y=k2x+b2,试讨论:(1) l1∥l2的条件是什么? (2) l1⊥l2的条件是什么?三.:练习与提高:1.已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求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2.方程表示过点、斜率是、倾斜角是、在y轴上的截距是的直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2篇 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2篇 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2篇2.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下面是分享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2篇2.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供大家参考。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1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直线作为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是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识记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了解其推导过程2、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三、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四、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2、学法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职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

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1、温故知新上课前复习特殊角的正切值以及斜率的求法,为研究新课打下基础。

2、创设情境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问题来进行。

问题: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则直线是唯一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3、探求新知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说教材教材地位、作用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习直线方程知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们首次在方程与图像间建立起具体关系。

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迈出了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对后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2)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说教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有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转换上有所欠缺,同时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2、教学方法: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我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

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说学法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正式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正式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衡东县第一中学刘诗桂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在了解倾斜角、斜率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开始具体地研究直线方程。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和“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

这些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着“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直观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等相关知识,但未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抽象思维、概括能力、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问题思维不严密。

估计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关系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及其求法。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逐字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逐字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逐字稿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一种常见的表示直线的方法,它通过给定直线上一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斜率来表达直线的方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点斜式方程的定义、推导过程以及应用示例。

定义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指通过直线上一点的坐标(x1,y1)和直线的斜率k来表示直线的方程。

通常用y−y1=k(x−x1)来表示,其中k表示斜率,(x1,y1)表示直线上的一点。

推导过程要推导点斜式方程,我们需要了解斜率的概念。

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定义为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

设直线上任意两点为(x1,y1)和(x2,y2),则斜率k可表示为:$$ k = \\frac{y_2 - y_1}{x_2 - x_1} $$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定义,我们可以将斜率k替换为 $\\frac{y - y_1}{x -x_1}$,得到点斜式方程:$$ y - y_1 = \\frac{y_2 - y_1}{x_2 - x_1}(x - x_1) $$化简后得到:$$ y = \\frac{y_2 - y_1}{x_2 - x_1}(x - x_1) + y_1 $$这就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应用示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点斜式方程的应用。

例:过点(2,3)且斜率为2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什么?解:根据点斜式方程的定义,我们可以直接将给定的坐标和斜率代入公式:y−3=2(x−2)化简后得到:y=2x−1所以,过点(2,3)且斜率为2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2x−1。

通过点斜式方程,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到直线的方程,进而计算直线上的其他点或进行其他相关计算。

总结本文介绍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定义、推导过程以及一个应用示例。

通过点斜式方程,我们可以方便地表达直线的方程,并通过计算得到直线上的其他点。

点斜式方程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常见且实用的直线表示方法。

这是以我给定的标题写的原创文档,采用了Markdown的文本格式输出。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定义。

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

3.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

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直线的斜率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直线上两个点求直线的斜率。

2. 讲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定义:以直线上两个点为例,说明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概念。

3. 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引导学生通过代数方法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4. 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的拓展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教案编辑专员敬上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深入理解。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资源:1. 使用多媒体教学,如PPT等,展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实例。

2. 提供相关的数学软件或工具,如几何画板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 提供充足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1PPT课件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1PPT课件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 几何问题的能力
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养成注意特殊情况的意识,培养学生 思维的严谨性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
的意识
.
6
1 教学结构设计
约3分钟: 温故知新-启迪思维
约15分钟: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团结协作-积极探究
约20分钟: 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
16
y-y0=0, 或 y=y0
(2)当直线l的倾斜角为90°时, 斜率不存在 这时直线l与y轴平行或重合,那么l的方程就是:
x-x0=0,或x=x0
所以:只要直线的斜率存在,直线就可以用点 斜式方程来表示
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小组间讨论交流,得出特殊情况.
.
11
综合应用,拓展思维
5、点斜式、斜截式的应用.
( 2) . 一条直线与y轴交于点( 0,3) ,直线的斜率 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学习数学要善于发现问题
通过问题四第二题的答案,比较直线的点斜式
方程:y-y0=k(x-x0)可以移项变形为一次函数解析式:
y=kx+b,你有什么发现?
待定系数法
斜截式方程: y kx b
系数为1
斜率
纵截

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对公式 意图:得到直线方程的第二个
.
意图:通过题目增加难度促进 学生对公式的活用!让学生求 知欲增加。
12
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学好数学要善于总结
一、课堂小结 (由学生课堂回答)
1、点斜式方程: yy0kxx0
2、斜截式方程: ykxb
3、特殊直线的方程:平行于x轴、垂直于x轴 4、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待定系数法. 二、分层作业 必做题:习题2。1(1)1、2、3、4。 选做题: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试 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说课稿《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XX 级数学(1)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选自人教A 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之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学习直线方程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知识的第一步,在“数” 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学好直线的方程,将为后面学习曲线与方程打下基础;另外,直线的方程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直线的方程是我这一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以及直线上的不同的任意两点,那么本节课可以在复习直线的斜率时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使用范围;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将确定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的第2节的第一课时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1、教材分析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高中学习了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

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地位显要,作用非同寻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说是直线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

直线作为常见的最简单的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坐标法来研究曲线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2、学情分析我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有待加强。

又由于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法来求曲线的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

另外我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更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方法;(2)明确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准确地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3)从实例入手,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4)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说教材教材地位、作用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习直线方程知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们首次在方程与图像间建立起具体关系.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迈出了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对后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2)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说教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有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转换上有所欠缺,同时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2、教学方法: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我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

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说学法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一些分析:在这里我分四小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7.2《直线的方程》. 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来求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高中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①熟记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②会求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 过程与方法: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注意其特殊情况的意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导出、记忆;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2)难点: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初步应用.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同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
2.学法分析本节课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k、b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温故知新启迪思维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形成方法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下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一) 温故知新——启迪思维
问题一 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若把y=2x+1看作一个方程,那么
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揭示规律,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适合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 和y 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
问题二 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
1、若点P 在直线l 上从A 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 的坐标是 .
2、若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那么点P 的坐标(x,y)满足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二,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同时体现数学的简单美及对称美.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时,P 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 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三 1、若直线l 经过点P(x 1,y 1),且斜率为k ,求直线l 的方程.
2、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x 1,y 1)的所有直线?
[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2知:当直线斜率k 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 与y 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直线l 的方程是:x=x 1.
问题四 若直线l 斜率为k ,与y 轴的交点是 P(0,b),求直线l 的方程.
[设计意图] 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使学生意识到截距不是距离,可以大于零、小于零和等于零.
得到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两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 .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五 1.分别求经过点(2,3)P -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 的方程 ⑴斜率2k =; ⑵倾斜角45α=︒; ⑶与x 轴平行 ;⑷与x 轴垂直.
2、一条直线与y 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两题比较简单,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方程,为后面探究问题作准备.
II .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六
1.直线l 过(1,0)点,它的斜率与直线13+-=x y 的斜率相等,求直线l 的方
程.
2.直线l 过(1,0)点,它的倾斜角是直线13+-=x y 的倾斜角的一半,求直线l 的方程.
3.直线l 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 的方程.
[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前面两个小题学生会很快求出方程.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公式法、等斜法、待定系数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归纳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P39练习:1、2、3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体现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当堂反馈,便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指导下节课的安排.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1、点斜式方程:()11x x k y y -=-
2、斜截式方程:b kx y +=
3、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法、待定系数法.
2.分层作业 必做题:习题7.2 2、3
选做题: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试求这个三角形
的三条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