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堂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
这一记载A.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B.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C.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D.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2.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
“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4. 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
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5. 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
”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
这种现象说明A.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B.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C.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D.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7.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8.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了维护统治,保证财政收入,重视农业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 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 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反而不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经验教训: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
【答案】(1)原因: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 资料,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积蓄和储 备,必须辛勤耕织,才能维持生计;农民具有勤劳的品格,把 男耕女织作为自己的本分。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小农经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的辛勤经营,另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统治者为
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
犁)的出现。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
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 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
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记载:“吴郡
(5)水利工程的修建。
【针对练习】 1.(2011 年广东茂名二模文综)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
C. 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解析】选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后的影响,D 项表述错误。
【针对练习】 2.(2011 年山东威海二模)《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 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 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人教版).ppt
C.战国时期商鞅在鲁国推行变法,废 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
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
园”一词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C.仍存在土地集中的现象
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锄中耕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铁力牛耕发展历程:
▲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推广; ▲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西汉耦犁
隋唐曲辕犁 西汉耧车模型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2.形成条件: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提高 ——根本原因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 足;精耕细作。 (或: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
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 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 头白不出门。……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1分)分析其产 生的时代背景。(2分)
工商皆本。(1分)
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 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2分)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A、时间:明清时期(海禁:明;闭关锁国:清)
B、原因:明初为防范倭寇;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 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经行贸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复习第一单元
• ㈣、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 交往的政策) • 1、原因: • ①、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 的抗清斗争,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 ②、根源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 济;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的关 系。
• 2、内容:严禁国人与外商贸易;严格限制 外商来华贸易,实行公行制度。(由政府 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 3、宋元时期:
• ①、表现: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种类 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商税成为政府 重要财源;元朝的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 大都会。 • ②、原因:商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完全被 打破、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发达,对 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 4、明清时期: • ①、发展艰难—→原因:小农经济的制约,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 ②、城镇商业依然繁荣,货币的作用越来 越大,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长途贩运 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 •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役征银 使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四、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 ㈠、土地制度的演变: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 有制 • 1、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不能 转让或买卖) • ①、作用:是商周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 • ②、瓦解: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私田大量增加,兼并战争的破坏,春秋 诸侯国税制改革的推动。 • ③、废除: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
•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1、官营手工业
• ①、经营形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 中的大作坊生产。
• ②、主要成就: • 冶金业: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 制瓷业:商朝出现瓷器,东汉产生成熟的青瓷,北 朝产生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青花 瓷,明清出现彩瓷和珐琅彩,景德镇号称瓷都。 • 丝织业:商朝出现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开设长安东西织室,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 案风格, • 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的苏杭是 丝织中心。 • ③、地位:由国家权力支撑,代表手工业生产力水 平,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主要方式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7、(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
①原始社会:工具以石制、木制为主 小农经济的含义、演变、特点、评价?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少量存在, 演变:①春秋:产生;②鸦片战争,开始解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耒耜仍是重要工具 体,但占主导;③建国后,1950-1952年土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 ③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 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 ④唐代:曲辕犁 制;④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成 ⑤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 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最终退出历 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史舞台。 ②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③汉代:漕渠、白渠 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耕织结合; ③自给自足。 ④治河工程:东汉王景治黄 ⑤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的坎儿井 评价:积极:自足 稳定 财源 促进 消极:难扩大 阻碍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落后 脆弱 ②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耕作方式的变化)▲ ③春秋时期:个体农耕
冶金业
冶铁业: ①春秋②汉 ③北宋 ④南宋末年 ⑤明朝
①上古:养蚕缫丝 ②西周以后:丝织技艺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 ④唐代:缂丝技术出现
丝织业 农 耕 手工业成就 纺织业 我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三种生产关系调整? ①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部门 ▲ 各有何特点? 棉纺织业 ②元代:黄道婆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 时 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征役制 雇募制 雇佣关系 代 陶器业:新石器时代,陶器发明 ①东汉:青瓷 的 陶瓷业 瓷器业 ②南北朝:白瓷 手 ③隋唐:独立的工业部门 ④宋代: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工 ⑤元代:开始生产彩瓷 ⑥明清:瓷器和丝绸成为出口产品 业 ①明代以前,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生产 力的 提高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福建省惠安县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课件: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共21张PPT)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 闾阎(门户)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 “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答案:A 解析:扣住关键词“东汉”即可。草市形 成于南北朝时期、夜市形成于唐,而繁华的商业市镇 在明清时期出现。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答案 D
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
“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
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分析材料,由材料可知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英国商 品在中国为什么会滞销呢? 对于滞销的原因,英国 人是怎么认为的?他们怎么做?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史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个体农耕取代了集体耕作
B.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 封建制度的确立
官营手工业。原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材料, 生产不计成本等。
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C “田”即土地是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海
为田”即靠海谋生。
材料 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
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
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练+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11.历史文献中“神农,能殖嘉谷”的说法,反映出( )A.神农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B.古代先民进行农耕生产的实践C.中国是最早种植稻谷的国家D.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1.B 【解题思路】 “神农,能殖嘉谷”,意为神农氏种植出了优良谷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牛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C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点种”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刀耕火种的简单农业生产方式,答案为C项。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战国时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一人……不过十亩”到“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等的应用及耕作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B项。
4.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A.标志着牛耕技术的普及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C.标志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标志着犁壁首次使用4.B 【解题思路】 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的是汉代犁壁的问世而非短曲辕犁的发明,故A项错误;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这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的发明,必然有利于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而非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犁壁发明于汉代,故D项错误。
5.《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
”这反映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轮作法5.A 【解题思路】 材料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低凹的垄沟里,而不种在高凸的田垄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田垄上,而不种在低凹的垄沟里。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一轮高考复习
通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八大经济史专题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 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并做出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树立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阶层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等观念。
[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 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 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主导权 产品生产目的 历史作用
第三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阶段 朝代 兴起 商周 表现和特点 商人出现和商业兴起; “工商食官”
东周 初步 秦汉 发展 进一 隋唐 步发 展 空前 宋元 繁荣
打破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出现大商人;中原市场
重农抑商;开通了陆海丝绸之路;城中有市,严格管理 原因:农业、手工业、大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稳定 表现①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②市场发展:市坊分开,草市出现 ③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唐设司舶使④贸易和金融:出现柜 坊和飞钱。 ①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②商品种类增加。 ③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④商税成为宋朝重要税源。⑤边境贸易 (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⑥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 市世界第一大港口。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扩 大,不利新技术推广
官营
民营 家庭
政府,集中 军队,官府贵族生 活用品 大作坊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供自己消费和 缴纳赋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必修二(岳麓版)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必修二(岳麓版)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①农民生活艰辛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④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3.(2011•山东文综•11)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表2A.2B.31C.73D.1934.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此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本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所致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点5.宋朝以前,为了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官府设置了管理“市”的是()A.市长B.市舶使C.转运使D.三司使6.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7. 2008年当西方庆祝“哥伦布日”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在美洲取消这个节日。
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有()①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了灾难②哥伦布的行为加强了世界联系③哥伦布的行为扩展了工业文明④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 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
这意在说明()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2.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
……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4.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5.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
”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6.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 ppt课件
迁市 的 变
宋以前
•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 市、坊严格分开 •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两宋
•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
2.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 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3.明清时期: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货币作用增大(白银普遍流通)
“商帮”出现:徽商、晋商 ppt课件
13
三、商业(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大系统,输出国外
地出现五大名窑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
明清:景德镇“瓷都”, 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青花瓷、彩瓷、珐琅 明清:苏杭织造局丝织
彩
品(主要是缎)超过
ppt课件
前代
10
二、手工业(2)艰难发展的民间手工业
民间 概念
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5.历程 春秋战国
封建社会
ppt课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一、农业(2)传统农业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6.优势劣势
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优势
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 ④政府的重农政策
劣势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自然灾害)人祸(封建 剥削)的能力非常有限。 ②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③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④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ppt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农业发展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劳动力增长(人口增长) 2、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力因素
3、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耕作技术、农 业书籍等)
4、劳动对象扩大(土地开垦) 5、土地政策的调整 生产关系因素
6、赋税制度的改革
7、政局的稳定 8、统治者的重视 9、经济文化交流
其他因素
10、自然环境的优越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民间消费的 在市场流通 产品 供自己消费 剩余部分出 和缴纳赋税 售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冶金业: ①冶铜: ▲原始社会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举例) ②冶铁: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领先世界
隋 唐 曲 辕 犁
—
2、铁犁牛耕的发展
时期
春秋战国
工具名称
铁农具和牛耕
特点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 构造比较简单
西 汉 隋唐
耦犁(赵过) 耧车 曲辕犁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它的出现标志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为 后世沿用
3、耕作技术的进步
沟
第二年
代田法示意图
沟
4、水利灌溉——都江堰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4、水利灌溉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者联系: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 繁荣前提,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 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反过来也会促 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 富”“无商不活”。
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 细作;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地位: 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主要形态
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发展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 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 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 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 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 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 政策。 (重农;轻徭薄赋;重视水利;与民土地; 与民农时等等)
(三)、民间手工业
1、发展历史P10 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作用? 3、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地点、原因、实质
1.(2009高考广东单科)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 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请思考: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 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 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 矛盾日 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5、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 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 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精耕细作: 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 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 结合,加强管理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 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 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 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图4 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B
【高考链接· 典题】(2011年全国卷文综13)明后期,
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 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 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 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D
谚曰: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汉书·食货志》
1、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战国—铁犁
西汉—耧车
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适应水田耕作。
【高考链接· 典题】(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
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图8(1)
图8(2)
图 8( 1) 图 8 ( 2) 【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 (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 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 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 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答案】D
时期 战国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渠、白渠、龙首渠
阅读课 本完成 右边表 格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三)、小农经济的成长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 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 2.形成: ①时间:春秋战国 ②条件:
A.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力提高)——根本
②影响: ▲远销海外,深受喜爱 唐代起,瓷器外销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享誉世界,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受中国制瓷工艺影响广泛, 欧洲国家17世 纪开始生产
3.丝织业: 四五千年前:出现丝织品
商代:出现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外销激增,丝绸之路,丝国 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丝织业的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丝 织业的中心
【高考链接· 典题】(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
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 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状 【答案】D
【高考链接· 典题】(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 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 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赵过)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 耕耙技术(南方)
→
赵过 (公元前140—前87年)
汉武帝时,赵过被 任命为搜粟都尉, 他推行新型的农具 耦犁,相传耧车也 是他发明的。总结 关中农民经验,大 力倡导代田法。为 中国早期的农业生 产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垄 第一年
【高考链接· 典题】(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
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 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B
【高考链接· 典题】(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 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 步。
1.原始社会: ①刀耕火种 ②“石器锄耕”(耜耕) ▲耒、耜出现。两者都是松 土工具
2.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较贵, 很少使用
3.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①铁农具: ▲②牛耕技术(农业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
刀耕火种
“耜耕”或 “石器锄耕”
【高考链接· 典题】(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