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3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
1、第一个五年计划
PPT展示: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使学生认识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PPT对重点知识进行解读: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指的又是什么?
PPT展示一五计划的成就图
“一五计划”与洛阳,给学生普及一些关于洛阳在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的发展成就,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板书设计
第一 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课程反馈习题
1、下列建设成就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完成的是()
①鞍山无 缝钢管厂②南京长江大桥③大庆油田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A、①②③④B、②③CFra bibliotek①③④D、①④
2、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你知道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名称吗()
难点
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的认识要全面
学习内容板块
学生学习活动安排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 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1956年底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新中国的成立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我国第一个五 年计划建设的重点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华东
第1课中华人民某某国的成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某某国的成立和某某和平解放的历史事实。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现代史时期,也就是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因此,学好本课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本课有三个子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国大典;某某的和平解放。
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筹备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继续追缴国民党残余势力,某某的和平解放标志着除港澳地区的中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对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初二学生对于开国大典有所了解,有利于本课教学,可鼓励他们多多参与课堂。
课后反思: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某某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考情定位主干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4、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肃清反革命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49年-1953年春)(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结果: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1)背景: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②国家财政困难;③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新中国的成立一、八年级下册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至今)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立新中国的筹备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⑤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时间: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5、新中国成立的感想(启示):①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爱党、爱军、爱国。
③要努力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将中国建设成为美好富强的国家。
四、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一、抗美援朝战争:1、时间:1950——1953年2、原因:(1)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干涉了中国内政(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张汉林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高进【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重点、难点解析】1.怎样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分析: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它被称为过渡阶段。
在建国后的前三年,党和政府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镇压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完成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等等。
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所以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逐步展开。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理论观念上的重要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1950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性质就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结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首先,国家要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然;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进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2.怎样理解中央人民政府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占有重要地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材分析】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现代史时期,也就是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因此,学好本课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本课有三个子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国大典;西藏的和平解放。
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筹备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继续追缴国民党残余势力,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除港澳地区的中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对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初二学生对于开国大典有所了解,有利于本课教学,可鼓励他们多多参与课堂。
教学目标:(内容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事,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基础知识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掌握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对比鉴别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民族团结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教学难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名师教学设计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2.认识到三大改造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激情阶段: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示范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方案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教材分析本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设计了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前两个子目是按照历史时序排列的,在时间上是相继的,在空间上是并立的。
后两个子目以专题形式,呈现了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对完整地展现了1949年到1957年中国历史的概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领域。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了解新政协召开的基本史实,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措施,中国为走向社会主义采取的主要举措,新中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方面的成就,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分析文本材料,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2018年12月2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报告。
报告中提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件大事,充分肯定了它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这恰恰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华东师大版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从1919年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已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建国初面临国内外形势继续完成的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其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
“一化三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处理好了既有利政权巩固,也为社会主义的完成,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4.一五计划的特点。
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重点放在东北地区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历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二)说目标、重、难点(A)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了解“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建设成就。
2、知道“三大改造”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说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习(B)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讨论交流(C)情感态度价值观:1、“一五计划”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其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明白:“万丈高楼从地起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2、“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生产力、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度发生了变化。
标志着: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的结束,和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从事初中新课程教学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既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又能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呢?我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地自由,在此基础上加以上当的引导,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今天,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一课学好了,会给以后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①如何理解“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教学设计1: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材分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
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明确阶段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本单元的内容,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二十六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主要内容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其后,外交上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为内容,开创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
在内政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到1956底前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重点】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三大改造【教学难点】1.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举措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新中国成立时如何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战争和革命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2)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具体过程,包括政治协商、人民大会、宪法制定等环节。
(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依据: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会选择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讲的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还是挺成功的。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片段,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也为后续的知识点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了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主题。我发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这让我感到欣慰,也验证了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用性。
然而,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发现自己在点评学生展示内容时,过于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点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这也让我意识到,在点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历史解释: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和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括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在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一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教学方式:讲授法、师生谈话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PPT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 PPT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在认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基础上,面对内忧外患,党和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重大举措,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随着人民的政权的巩固,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20世纪50年中期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学生情况: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又有初中的历史学习为基础,在加上中国现代史内容与今天距离较近,一些历史史实会有所了解,所以本课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分析和深度,以及学科素养的渗透,如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尤其是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决策下,在人民群众创造下,一步步取得的。
结合教材归纳,并回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之政治对经济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影响着政权的稳定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为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问:新中国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唯物史观对于本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抗美援朝和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反之,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又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有利于我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3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学习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2.认识到三大改造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5. 创新教学互动环节(5分钟)
-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体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
-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讨论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 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对新中国成立历史背景的讲解,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必然性。
2. 丰富课堂互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例如,可以增加课堂小游戏、小组竞赛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专项练习和课后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开国大典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难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解决办法:
1.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理解历史必然性。
③ 开国大典
④ 社会主义过渡
⑤ 爱国主义
3. 重要句子: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②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③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板书设计将以上重点知识点、关键词和重要句子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呈现,采用简洁明了的图表、流程图和箭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将结合艺术性和趣味性,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或以图形、符号等形式形象化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3华东师大版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建路设一线社五会”主计义划工:业是 (2)时间:1953—1957底 化的开端 (3)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4)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相
资料:
“一五”计划(1953~1957年)“二五”计划(1958~1962年) “三五”计划(1966~1970年) “四五”计划(1971~1975年)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六五”计划(1980~1985年) “七五”计划(1986~1990年)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3.实质:P22 私有制
公有制
建国后农村已经完成土改,为什么还要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1、农业合作化的原因 第一、分散。当时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
个体经营,缺乏工具和资金,难以解决水利 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难以合理使用耕 地,并且出现新的贫富分化。
第二、落后。不能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 • 2、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鞍山大型轧钢厂
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956年7月, 第一汽车厂 生产的第一 批解放牌汽 车
1956年, 我国制 造的第 一批喷 气式飞 机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通车后,汽车到达拉萨时受到当地 人民的热烈欢迎
四工厂 长春汽车制造厂 鞍山大型轧钢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三公路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八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学 历史
12/12/2021
同仁堂的商标
同仁堂的新貌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名牌老店,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 品货真价实而闻名国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 怀,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1954年,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 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 作为接受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同仁堂的经理乐 松生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医药企业之一。
12/12/2021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12/12/2021
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
12/12/2021
上海部分工商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天津市青年资本家宣誓 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2/12/2021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泽东送喜报。
12/12/2021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鞍山钢铁公司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邮 票
12/12/2021
长春一汽生产的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2/12/2021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鞍 山 大 型 轧 钢 厂
12/12/2021
从这些成就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 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 面,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引进工业项目和技术规模 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浪潮,为我国建立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学习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领袖和普通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2.认识到三大改造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激情阶段: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3.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4.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1.请学生说说: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我国政府编制了五年计划,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提示: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图片展示:3.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新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两条铁路,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无缝钢管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4.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的篇章。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苏联的帮助支持;中共的正确领导;劳动人民的热情付出,勤奋努力。
体验阶段:二、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原因:当时的个体农业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和原料作物日益增长的需求。
2.农业合作化(1)时间:1953—1956年。
(2)阶段:经历了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手工业合作化(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完成: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开始:1954年。
2.方式:从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到公私合营。
3.完成:到1956年底,全国有99%的私营工业企业和82%的私营商业户,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
公私合营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司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司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赎买的形式有两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15%,公积金占30%。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名牌老店,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国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4年,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作为接受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
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医药企业之一。
导行阶段: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标志:“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局限: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和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在长时间内也遗留了一些问题。
3.意义: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1】什么是公私合营?为什么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探究: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根据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通过公私合营,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新中国的一大创造。
这是由历史与现实条件决定的: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第二,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问题2】“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哪些推动作用?探究:(1)对社会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2)对社会制度: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反思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理解起来确实存在难度,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历史史实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是非观念。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其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