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精神空间
我眼中的史铁生
我眼中的史铁生认识他还是从初中的一篇自读课本上认识的他写的一篇《我与地坛》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的记忆已经变得残缺、模糊起来,只依稀记得一个落魄而又无法站立只能依靠轮椅独自一人在地坛逛着发着与自己年龄不相交的感慨,但后来的渐渐熟悉至了解。
史铁生是不幸的。
他在八十年代发现了一个对于他非常重要的命题:“世界只能是对我来说的世界”。
但是,与许多作家不同的是,这样一个“我”并不令人欣喜若狂,并不令他产生自由和解放的感觉。
残疾命运的打击至关重要,它将“我”硬生生地从“我们”中分离出来。
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无法预料,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辆轮椅在静悄悄地等待着他。
从此,世界完全不同,他被驱逐到一个没有太阳的角落。
史铁生以残疾为主题的小说总是痛切的表达“我”与这个世界的分离感。
他人的任何一种表情,无论轻蔑还是同情,总是提醒着残疾人,他与正常人不同,他是“废物、累赘、负担”,但像“处理的西瓜似的被人扒拉过来又扒拉过去”,他没有资格象正常人一样要求平等、要求爱情。
他甚至无法产生孤独地与世间恶势力相抗争的悲壮感,因为理智提醒他,“那些人本来也都是好人”。
相反,他更愿意把驱逐了他的人间作为一个乌托邦世界。
《山顶上的传说》中说:“他从来没有觉到人间是这样美过、这样平和、温柔、安逸……但又是这样遥远,可望不可及。
他像一个鬼魂窥视着人间……”一个残疾人的自我意识只能在命运无情的打击中,在被告知他与所有正常人不一样中产生,这种自我意识只能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压。
《来到人间》讲述的是自我意识产生时的剧痛的心灵体验:在重复的反抗、否认之后,一个无辜的孩子不得不接受她与正常人不同的事实。
所有与正常人不同的方面,才构成一个残疾人的“自我”,只有他意识到这一点,才意味着他“觉醒”,意味着他来到了人间。
无论怎样强调史铁生的残疾人自我意识,也不会过分。
但这并不是“我”与“我们”分离的全部原因。
史铁生目睹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知青运动的分崩离析,“大同”理想随之似大厦倾,似灯将尽。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讲解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感想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
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
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史铁生老先生的经典语录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
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
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10岁在作文比赛中斩获第一,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华附中,80米跨栏总是赢得冠军,史铁生的优秀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身姿挺拔,长相俊逸,性格开朗,思想先进,自小便是一个让亲友邻居羡慕,让父母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18岁那年,向来是五好青年的史铁生顺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由于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他的母亲害怕史铁生干农活时影响到身体,本是不愿意儿子下乡的。
但是她明白史铁生的理想,还是忍着满腹的担心目送儿子离开。
母亲的担忧没有错,一次,史铁生在放牛时恰逢下大雨,淋雨后便得了一场大病。
这场病是史铁生后半生苦难的开始,从此,他的骄傲和意气风发成为了他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每次想起,都愈加疼痛。
一年不间断的治疗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让史铁生的双腿以及后半生被宣判死刑,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余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正是踌躇满志的少年郎,却在他准备好一切即将起飞的时候被折断双翼,命运就是如此离奇。
巨大的落差让志得意满的史铁生不敢相信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暴自弃,曾经阳光开朗的少年彻底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疯子”。
他痛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这一切偏偏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砸窗户、摔东西、怒骂家人,史铁生恨不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跟他一样变得支离破碎。
在这个时候,除了史铁生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以外,他的家人也不好过,特别是他的母亲,恨不得代替儿子承担这一切的苦难。
每次史铁生暴怒,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母亲都会默默地走出房间,替他关上门,等史铁生发泄完毕后,她才静静地走进来,蹲下对儿子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虽然故作镇定,试图平静下来微笑着对史铁生说话,但红肿的眼眶依旧出卖了她。
其实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爱花之人,曾经家里处处是绿植鲜花,生机勃勃。
但自从史铁生生病后,他的母亲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照顾花花草草了,所有的花草后来都死了。
因为史铁生情绪特别不稳定,常常捶打着双腿,嚷着自己是废人,要去死,他的母亲害怕稍不注意就让儿子走上不归路,于是只能尽可能不让儿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篇1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样不同内蕴的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如同步履艰辛、艰难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殆尽的女性,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来到园中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候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泽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以轮椅为伴,与一个废弃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散文写的真实,写的感人,写的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的写作秘诀则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史铁生的精神境界探析
史铁生的精神境地探析史铁生的精神境地探析作者:吴延生摘要:有名作家史铁生的磨难的人生经历,超人的坚毅,深邃的仁爱,忠诚的宗教造就了他的坚毅人生。
磨难是人生的一大财产,磨难造就了一个独到的作家。
广博的爱让史铁生坚毅起来。
宗教让作家走向精神的圣洁境地。
研究作家面对磨难与现实的坚毅、安静、宽容的人生态度对现在社会的广泛教育意义,特别对青少年景长的警告意义是十分有利的。
重点词:今世作家史铁生人生经历文学探究教育作用人们说,艺术家的灵魂是难过的,因为他们不时被世界的不平、生命的短暂、人生的绝望所摧残。
但是,身体致残的艺术家的灵魂则是这类永久的难过最集中的蒙受者和表现者。
坐在轮椅上的今世作家史铁生即是这样的蒙受者和表现者。
“既然还得向前走,与其哭着苦着,不如唱着笑着。
”这是今世有名作家史铁生的一句格言。
这句格言表现出的作家坚毅的人生态度深深地震惊了人们的灵魂。
史铁生作为一名残疾作家,他竟能以这样踊跃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解说生命。
他那坚毅的人生、深邃的思想、安静的心里、广博的爱心、平实的文字经常令人感人得泣不成声。
读史铁生的作品,经常无端地堕入一种考虑。
但是,这类考虑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常常显得浅陋。
他对于写作的安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沉着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想,对于每一个关怀他的人的友好和热忱,这全部都让人感觉和蔼而语重心长。
他的文字直逼人生、直逼人性、直逼人的灵魂,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生活的解说,对文学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宗教精神的阐释,组成了他的真实的人生哲学。
一、残忍的恶运一九六九年,清华附中毕业后的史铁生随上山下乡的潮流,到陕西延川县关家庄插队。
插队的地方条件很艰辛,没有水,没有树,以致于哪个山包包上有几点绿,老百姓们都记得清清楚楚,真能够说是“连棵青草都有主儿”的地方。
但是“鸭子被赶着,不得不上架”,总不可以饿肚子。
于是乎,身有小疾却每日拼死。
他干了三个月农活后,因为腰腿痛苦便回到北京治疗,两个月后痛苦除去了,但没有诊疗出什么大缺点。
史铁生对我的影响作文
史铁生对我的影响作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作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就是史铁生。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作品,是在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午后。
那天,心情莫名有些低落,仿佛被一层淡淡的阴霾所笼罩。
百无聊赖中,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便是史铁生的。
本以为只是随意翻翻,却没想到就此被深深吸引,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抗争,让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在双腿残疾后,无数次陷入绝望的深渊,但又一次次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重新站了起来。
他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 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我。
一直以来,我总是在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
可与史铁生所经历的痛苦相比,我的那些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面临着学业的巨大压力,每天都被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未来一片迷茫。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史铁生。
我仿佛看到他坐在轮椅上,用坚定的眼神望着远方,告诉我:“孩子,别放弃,生命总有出路。
” 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调整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每当我想要偷懒或者退缩的时候,史铁生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还有一次,我和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关系变得很紧张。
我感到无比的委屈和失落,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
那段日子里,我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又是史铁生的文字拯救了我。
他说:“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史铁生解读肉体缺陷和精神缺陷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史铁生解读肉体缺陷和精神缺陷
史铁生解读肉体缺陷和精神缺陷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他有身体的缺陷。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
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
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
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
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不可能完美。
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
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
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高中作文第 1 页共1 页。
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的生命哲学思考
此外,史铁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突出了人文关怀。他以残缺的身体,说出了 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 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 现在对人类困境的揭示上,也体现在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赞美上。
总之,《命若琴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通过一对瞎子师徒的生活 经历,对命运、人生和人性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探讨。从故事和哲理的角度来看, 这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它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也强调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史铁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突出了人文关怀, 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经典。
《命若琴弦夜宴》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中国现代室内歌剧, 其音乐特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同时也为我们探 索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命若琴弦夜宴》是中国现代室内歌剧的一部重要作品,其音乐特色尤为引 人注目。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歌剧的音乐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一、民族元素的运用
《命若琴弦夜宴》的音乐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如古琴、二胡、琵 琶等乐器,以及丰富的民族音乐节奏和音色。这些元素不仅为歌剧增添了鲜明的 特色,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将民族音乐与现代 歌剧的融合,这部歌剧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此为载体,传达 出深刻的人文思考。
这就是史铁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无论生活的环境如何困难和无助,我们都 要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地向前走。这就是《命若琴弦》的生命哲学思考。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 过一对瞎子师徒的生活经历,对命运、人生和人性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探讨。这 篇文章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我与地坛》赏析篇1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史铁生 叛徒的困境 (1)
叛徒的困境———论史铁生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吕兴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中,叛徒始终有着极其强烈的政治意味,其蕴含的意识形态色彩往往大于它本身的文学价值。
基于此,往往很难在新时期写作中觅得“叛徒”的踪迹,但是史铁生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少叛徒形象。
他打破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叛徒单一与固定的形象,关注叛徒们所遭遇的困境,并写出他们面对苦难时所进行的反抗。
对叛徒形象的别样书写,充分展现了史铁生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所持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既有对启蒙思想的应和,又有对新时期启蒙神话的反拨。
一、无尽的苦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对叛徒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往往遵循变节—破坏—识别—惩处的情节推进模式①,他们往往为了金钱与财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们背叛的事实和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总是会得到充分的描写,他们的可恨与可恶之处也被着重渲染。
而史铁生却对叛徒有着别样的理解,他并不认为轻易改变信仰或者是为了金钱、美女和官位而出卖秘密的人是叛徒,反倒是那些认为坚信自己的理想,但是却因受到死亡威胁而被迫背叛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叛徒。
他把目光放在了这类叛徒所遭受的痛苦上,不仅看到了叛徒也和革命英雄一样曾经遭受极刑,不得不忍受皮肉之苦,也看到了当背叛事实成立之后,世界对其的遗弃与鄙视。
而最为痛苦的则是叛徒给予自身的惩罚,悔恨、歉疚与对自我的怀疑为他们筑起了一所心灵的牢笼。
在对叛徒们之苦难的书写之中,史铁生展现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体察,对个体生存特别是弱者的尊重。
敌人的打骂往往是叛徒所遭遇到的第一重困境,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中也曾经多次写到敌人对信仰者从肉体到精神的种种折磨。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中篇1和短篇4》中对自杀的叛徒老头所受到的刑罚的描写。
被敌人抓捕后,敌人“就像揍一条畜牲那么揍你,就像打一只苍蝇那样恨不能一下子就打死你,就像摔一堆破盆子烂罐子没头没脑地把你摔来摔去,就像猫摆弄一只耗子”,还“把你围在中间像轮奸似的那么轮流着揍你,你不可能不呻吟不可能不把身子蜷缩起来”。
我读史铁生
我读史铁生史铁生因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而获得了超凡的思想能力,因失去了空间而获得了时间.他的生活范围已十分狭小,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众生的生命都是快镜头,如永不停息的钟摆,唯独他的生命是慢镜头,像漂浮的游丝.仿佛他从上帝那里盗取了时间,或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里获得了时间.其实,他的时间来自他自己,来自他深邃幽远的冥想,来自他思想的时速,来自他每一寸时光中蕴藏的无边广阔的价值.在他当初谋生的那家小福利厂附近,有一座古旧的寺庙.它们相距很近却属于不同的时态.被生活的恶作剧所捉弄的史铁生曾经希望告别现实的忧患而皈依圣洁的宗教.他常摇了轮椅到庙墙下闲坐,年代久远的庙堂可以抹去时间的边框,令他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思想远景中.寺院的沉静空寂、清疏简淡使他疲惫的灵魂望到了一处温暖可亲的彼岸.他并没有脱离红尘,然而那段岁月最终引领他进入另一种时空,使他可抛开一己之痛,专注于形而上的思考.或许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太好的生命个案,灵与肉的痛苦将普度他参悟出人生的真谛.当肉体的残疾使他归于静止,他的思想却一天天地活跃起来.当上帝试图摧毁形而下的生活,那么,对形而上的执著,则显示出它的高贵.如友人孙郁所说:“大病一场后,世俗的东西好像便失去了以往的效用.茫茫尘世,无边的苦恼,一切一切的身外之物,都被另眼看待了.”史铁生不是张铁生,他是对自己的生命有着精神上的要求的人.在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里,他便完成了个体生命对宇宙、有限对无限的对话.史铁生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离家近,景象清幽,无人打搅,这些固然都是原因,却又不是根本.地坛是人与大地“通话”的地方,在那里,人可以找到与天地自然对话的管道.在这里,思想可以聚拢起来,考虑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像当年在庙墙下一样;在这里,思想者能够得到天地万物的启示,从而完成精神上的修炼.正是在此,史铁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自己,把世界想了个明白.地坛依旧,他却从青年走到了中年,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岁月.地坛对他人来说只是个普通的公园,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是再生之地.他在地坛冥想、参悟,他不是以殉道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痛苦,谁痛苦”的悲壮和狂妄.他没有把自己精心打扮成思想的斗士和精神的圣徒.他是一个凡人,有着普通人的悲欢与脆弱,我听得到他灵魂的喘息,感受得到他思想的宁静.史铁生在思考里获得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只有祭坛的石门不倒,他的大道就永远铺满光辉.◎史铁生语录☆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史铁⽣: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不能忘史铁⽣是唯⼀的⼀个进⼊了现象学语境的作家,因⽽也是唯⼀的⼀个真正意识到“不是⼈说语⾔,⽽是语⾔说⼈”这⼀解释学的语⾔学原则的作家。
他的⽂学深⼊⼈⼼,他的磨难也牵动着每⼀个⼈的⼼。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它们⽆法变成语⾔,⼀旦变成语⾔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与坟墓。
⽐如说邮票,有些是⽤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我与地坛》史铁⽣我常以为是丑⼥造就了美⼈。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有三种根本的困境。
第⼀,⼈⽣来只能注定是⾃⼰,⼈⽣来注定是活在⽆数他⼈中间,并且⽆法与他⼈彻底沟通。
这意味着孤独。
第⼆,⼈⽣来就有欲望,⼈实现欲望的能⼒,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
这是⼀个永恒的距离。
第三,⼈⽣来不想死,可⼈⽣来就是在⾛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命若琴弦》⼈有时候只想独⾃静静的呆⼀会,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命若琴弦》我曾⾛过⼭,⾛过⽔,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过我的⽣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实现了我的爱欲《务虚笔记》年轻时期的史铁⽣谁说我没有死过?出⽣以前,太阳,已⽆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吞并,⼜以我⽣⽇的名义,卷⼟重来。
《病隙碎笔》我甚⾄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旦有⼀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梦也梦不到它。
《我与地坛》⽣命就是这样⼀个过程,⼀个不断超越⾃⾝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都是⼀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感受幸福。
所以⼀切⼈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病隙碎笔》唯有⽂字能担当此任,宣告⽣命曾经在场。
“生之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哲学解读
摘要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型作家之一。
他身患残疾,可依然笔耕不辍,从80年代初走向文坛开始写下了诸多带有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
通观他的所有创作,不难发现其主要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言说,是对“生之意义”的不竭探寻。
他以文学的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那个万古不灭的终极问题——死亡,从而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残疾人形象出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残疾主题。
这和他自身的生活际遇密切相关。
沿着史铁生的创作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前期残疾主题作品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
前期残疾主题作品主要是对现实的关照,显得沉重、压抑、痛苦,对命运的不公怀有无声的抱怨,试图通过现实的方式加以弥补,对残疾背后意义的思考也不是特别深入,仅仅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后期残疾主题作品风格开始转向了深沉、宁静、平和,写作的姿态也由以前的抱怨变为默认,思考也愈加深刻,由现实的残疾推发到广义的残疾——生命的局限。
恰是因为残疾,史铁生特别关注命运,形成了独特的命运观。
在史铁生看来命运是无法预知的,是不可把握的。
面对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端正我们的态度,正确认识命运:接受现实并在与现实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迷途。
我们与命运抗争依托的是什么呢?是人类特有的宗教精神。
在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自我忏悔、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对苦难的理解和观照、悲悯的人间情怀几个方面。
宗教精神的实质是最后的理想主义,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残疾主题;命运:宗教精神AbstractShiTieshengisconsideredtobeoneofthemostrepresentativewriterswhoemphasizeonthought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circle.Hesuffersfromdeformity,butheneverstopwriting.Hehasproductedsomanyworksonprofoundlifeexperiecefromthebeginningof1980swhenhesteppedintoliteraryworld。
《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这部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更是一部充满哲思和人性光辉的文学杰作。
史铁生,这位当代杰出的作家,以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
而《《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史铁生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地坛的不解之缘。
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他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港湾。
他每天都会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这里度过一整天,默默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思考着人生的种种问题。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平淡而温情的口吻,将读者带入他的回忆之中。
他讲述了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后悔。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地坛的深厚情感,将其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史铁生用他独特的笔触,将生命中的痛苦、挣扎和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境和挫折,也要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我与地坛》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爱情和人生的教科书。
它教会我们如何坚韧地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如何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无论
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寻求人生智慧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寻觅生命的景象与灵魂的声音——以史铁生与蒙克作品为例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爱德华·蒙克是19世纪北欧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
史铁生与蒙克的作品,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某些主题,即爱与死亡,深藏于我们内心的孤独与恐惧。
史铁生和蒙克在创作基础与艺术诉求上有着相同和不同指向,但是史铁生和蒙克对生与死、苦难与人生的理解却相通。
通过史铁生的作品与蒙克的绘画,透过他们笔下的绘画和语言,穿越这两位生于不同时代,却有着相似的人生坎坷和创作灵感的画家与作家的心灵领地,进入他们与世人殊异的精神空间。
一、《我与地坛》:自然与人生命的景象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史铁生是少数能够悟透生死,在作品中倾心于某种信念,且努力为这种信念寻找现实的创作资源,并把这种资源建设成为自己文学创作的知识谱系的作家。
尽管这种努力,在单个作家身上,在单个作家的文学创作实践上,显得势单力薄,但至少,他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文学价值观的建立,是非常有意义的。
史铁生的作品善于以哲思和情理动人,他的文章充满了浓厚的哲学气息与生命神性,这与作家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家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史铁生的作品因此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名篇,作品一问世便在文坛上引起轰动,获得极高的赞赏,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第一篇”。
韩少功曾在《灵魂的声音》中提到:我以为1991年的作品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说是丰年。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写了自己坎坷的生平、地坛里来来往往的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等。
在与地坛的长期对视中,史铁生把自己对命运的个人体验融入其中,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和关怀。
不管是死亡还是痛苦,都只是组成个体生存状态的一部分,其余更多的部分由各种各样细微琐碎的事情组成。
从精神层面讲,史铁生从饱经苦难的折磨中认识到生命的真理,领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真谛,这是他创作《我与地坛》的原始驱动。
史铁生简介 PPT
• 2, 探究生命的终极意义
• 在《命若琴弦》这篇文章中,史铁生叙述一老一 小两个瞎子的故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 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 帽起伏网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 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 所谓谁是谁……
• 《命若琴弦》揭示了深刻而悲壮的人生哲 理即: 人生就是这样,只是一个过程,在 这个过程里体味了喜怒哀乐,感受到了生 命所赐予的感动与欢苦。重要的是我们需 要勇气与信念来完成这一过程。
• 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要回 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快乐便是你 的命运。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不要敬 畏它的神秘,不要俯首听命。绝望的时候, 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得意忘形的 时候,不要忘了上帝手中还掌握着另一半。 与命运抗争,就是与自己抗争。
• 第三、史铁生作品中独特的时空观、无限, 永恒。 • 史铁生作品独特的时空观可以在《我与地 坛》中的精彩直白中体现出来。他的时间 形式是独一无二的,与空间缠绕密不可分, 而又在局部的静止中有无限深广得得流动 感。
• 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史铁生开始的时候也 不能坦然面对,也质问过不公平的上苍。 在《宿命》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一个虚构 的故事,将命运对人的捉弄进行了悲愤而 无奈的描写,令人不忍卒读。他将“我” 在那个夏夜发生车祸前的每一个细节像放 电影一样,一一道来,然后寻根究底,导 致车祸发生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一声闷响— —一个狗放的屁。这里表现出作者骨髓里 的宿命观。
• 第二, 对于生命的思考
• 1, 史铁生的宿命观 • 史铁生一生多舛。1972年因病返城,不久截瘫, 1998年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当然,他最 具特殊性的命运是21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 无情地让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 腿” ,像鸟儿被无端折了翅膀,这还是一个充满 青春梦想的年龄,而几乎所有的梦想都在轮椅上 一一破灭。
精神力量是人生旅途的指路灯作文
精神力量是人生旅途的指路灯作文
这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这是一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缺的不是房子和车子,我们缺的是精神。
活在当下,要想找寻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就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不被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同。
化史铁生20岁时得知自己永远无法站立行走,他颓废了,迷惘了,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他终于清醒,及时进行了“精神的自救”,于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知道,人,一定要靠自己!他是中国少有的坚持写实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为自己的精神空间提升了高度。
相比其他当红作家,我愈发觉得史铁生精神的伟大。
而那些曾经对“80后”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们,最终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里被物质同化了,他们的笔下已不再是文章,而是商品!沦落为“写手”的他们失去了自我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硬伤。
放眼望去,一些人缺少应有的信仰和信念,精神颓废,萎靡不振,功利至上;一些人缺少应有的道德情操,将瘦肉精搬上人们的餐桌,把毒奶粉送入婴儿的口中??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彻底的精神拯救。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天助自助者”,只能依靠自己拯救自己的精神与灵魂
如果手术台上躺着的是我们的灵魂,那么主刀的医生一定是我们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如今是该自我反省和精神自救的时候了。
学会精神自救,不让自我堕落;学会精神自救,不让灵魂被玷污;学会精神自救,不教一日虚度我们是平凡的,但不能因为平凡而平庸,要通过精神自救修正人生的方向。
古希腊先哲说过:认识你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拯救自己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史铁生; 人本困境 ; 生命沉潜
中图 分 类 号 : o . I 67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35(09)3—0 2 o 17 —56 2 0 0 09一 4
悲情的极地是渴念, 史铁生渴念欢歌, 渴念在理性与智性 中 意与理解; 他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做过挣扎与抉择……残疾青
心里也始终带有“ 似乎残疾的身体 完成自身命运的完美救赎。命运的不期然性有时会超出生命个 年在努力地求取 自尊的同时, 体固有的思维框架, 而当命运试图改变人生现有轨迹时, 史铁生 必然配备着残废的灵魂” 这样的阴影。小说试图以一种普遍存
选择了沉默的坚守, 顽强的抗争。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命运, 但我 在的现象引起 作家本人及读者的共同思考: 对生命意义的 追问 们有理由选择 自己的生存方式。史铁生正是如此, 他的人生充满 与审视离不开对 自 身灵与肉矛盾的解读与阐释, 拨响心灵之弦
说》 作者以自 中 身现象为依据塑造了残疾青年的一系列人生遭 疾理解为人类的“ 精神困境” 。从对“ 残疾人” 的思考与追问上升 遇, 他为了逃避世俗的歧视宁愿选择独居荒岛; 他渴望以写作的 到对“ 人的残疾” 的延伸与忧虑, 史铁生凭借不断的思考, 从个人 方式获得心灵境遇的满足与突围; 他幻想 自身取得的成功与身 精神 自 救出发升华到对人本困境的终极关怀; 进而在其作品《 自
3 0
宜 宾学 院 学 报
20 0 9年 3期
困境:一是人生来就有欲望, “ 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 《 我与地坛》 中漂亮弱智的小姑娘遭到别人的戏耍: 他们在不幸 欲望的能力, 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 “ ,二是人生
的命运旅途中诚然需要爱与温暖, 但现实的漠视、 冷淡、 无奈也成
目 光下对超越困苦与 自身艰难跋涉的两难心理。黑暗与光明, 逃
避与面对, 相隔只有一层纸。
自己的看法 :人所不能者 , “ 即是限制 , 即是残疾。跨越生理残疾 ”
和心理残疾后 , 他发现“ 限制即残疾” 这就意味着,残疾” , “ 普遍
跨过一层纸的距离, 既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又需要心灵 存在于人类个体中,残疾” “ 即人本困境。透过“ 限制” 我们可以 的洞察与体味, 甚至是 自我意识的徘徊与纠缠。《 山顶上的传 发现“ 残疾” 真实的 存在或者虚无的 存在, 因此我们也可以 把残
第3 期
N3 o
宜宾学 院学报
J r l f i nU i rt o n b n ei u a oY i v sy
2 9
史铁生的精神空间
程 志 军
(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 , 南宁 500 ) 3 0 1
摘要 : 史铁生是一位思考型作 家。在纸与笔的世界里 , 他从个体 出发构建 了人本 困境 下的精神 家园, 历经精神 炼狱 , 从容 地完成 了形而上 的艰难 求 索, 而以理性与智慧发掘 出“ 从 过程 即目的” 的哲, 史铁 生的生命沉潜 内蕴着对人 类的终极 关怀
一
望之间的距离 , 都能看到残缺人生过程 中的“ 苦难” 罪孽” 与“ 。
、
拷问: 生存还是死亡
更为重要的是 , 历经精神的炼狱 , 现实中的史铁生以一种睿智的
命运存在的必然性, 人本身及生 莎士比亚在《 哈姆莱特》 中写道:生存还是毁灭, “ 这是一个 眼光发现了苦难存在的必然性 , 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 生存还是死亡” 的思考, 源于作家2 命本身存在的必然性。 1
岁时双腿失去了走路的自由, 以后便与轮椅整1为伴。史铁生在 3
史铁生在多篇作品里写下了诸多有着类似不幸命运的人
“ 最狂妄的年龄” 是怀有憧憬与梦想的, 在生存困境与精神荒原 物 , 在完成作品人物对 自 身处境的反思与拷问后, 作家本人也完 我命运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哲理性诉求。他对残疾有了 的双重挤压之下, 透过作家悲情的眸子我们能够领悟到他坚毅 成了对 自
来注定只能是自己, 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 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因素。悲悯似的慰藉并非治愈心灵的良 史 药, 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 ,三是人生来不想死, 可是人 铁生在作品中往往都让主人公带上宗教情怀, 从而理性地沐浴
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警醒与审视着的史铁 在思想的光芒下。这种情怀既是作品主人公得以获得精神独立 ” 生对自 身生命苦难的体味, 对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的执著关怀, 是从对“ 生存与死亡” 的不倦思考中开始的。
体残疾没有必然的关系, 不需要他者的悲悯与同情, 反之需要善 言 自 中他又具体指出了人与生俱来所面临的三大根本精神 语》
收稿 日期 :2 0 0 8—1 0 1— 4
作音 简介 :程 志军 (9 0 , 河北秦皇 岛 , 士研 究生, 18 一) 男, 人 硕 主要从 事中国现 当代文 学研 究。
艰辛和苦难, 我们看到 然而 更多的 是他达观与超脱的心态。 是在带有勇气与敬畏的生命意识下开始的, 周国 永恒的 生命律动需
平先生认为, 困顿中的史铁生对自身的“ 命运” “ 、 执迷”“ 、 妄念” 要理性命运观的支撑与观照。
又如,毒药》 《 中的一个失败者坦言:既然我随时都可以选 “ 既能够“ 居高临下俯瞰”又能够“ , 冷眼旁观” 此, 。因 作家特有的 又何必这么急着去死呢”“ ,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 精神潜质演绎出了反抗绝望与虚无, 构建过程美学与生命哲学, 择死 , 探寻生 存价值与个体欲望的大写人生, 睿智并从容地完成了 形 错过的事,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 日” 。从《 没有太阳的角落》 、 《 我之舞》 等作品里也都能看到困境中的人们精神世界与主观愿 而上的 艰难求索。 史铁生精神空间的 构建依靠的是对生命本体 价值的追问, 依靠的是 自 身无师 自 通的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