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明与暗》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明与暗》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课明与暗【课题】明与暗【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2、知道明暗的形成原理及其基本概念“三大面,五调子”3、了解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出立体感的物体。
【教学重点】知道明暗的形成原理及其基本概念“三大面,五调子”【教学难点】了解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出立体感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注意观看屏幕上所展示的两张几何体图片,看一看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作品欣赏:二、探索新知:1、小实验:准备一张白纸和一盏台灯,在打开台灯在灯光的照射下情况下,怎样让一张白纸更具有明暗关系(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组内推荐代表上台演示……2、观察下面一张图片,当光线照射到它们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学生:观看、思考、回答……3、明暗规律的分布:①、三大面:②、五调子:三、主动参与:根据“明暗规律的分布”,讲解素描——球体的绘画步骤(通过投影仪)。
第一步:起稿。
利用正方形切出圆形,注意线条不要画的过死。
第二步:铺大关系。
从整体观察绘制出大的明暗关系。
第三步:深入刻画。
注意五调子在球体中的运用。
第四步:调整。
加强体积感,进一步区分黑、灰、白,使画面更加完整。
四、课堂实践:根据所讲内容绘画一张素描——球体要求:1、8开素描纸一张;2、工具:铅笔、橡皮;3、表现出球体的“五调子”的层次。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结构图。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 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教学背景在六年级美术下册中,第1课是关于明暗与立体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会如何理解艺术中的明暗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和表现方式,以及立体感在艺术中的意义和运用。
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是在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套教学方案,旨在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方面的创造力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在美学方面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明暗在美术中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掌握使用线条和明暗的基本表现技法和手法,尤其是暗部,使画面更加具有深度感和立体感。
3.学生能够分析图案,判断其暗部和明部,学会用黑白线条勾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表现和理解美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作品,活用知识和灵感,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两两交流并批评互评对方的作品。
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准时到达课堂并认真聆听讲解。
2.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探索自己的美术兴趣,发现美。
3.感受到美术感觉的愉悦和学习成果的自豪感,不断提高艺术绘画技能,追求美好的艺术生活。
教学内容课程介绍在本堂课程中,我们将来探讨明暗与立体感在美术中的意义和运用。
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认识画面中的明暗部分,然后利用观察的技巧来分析与比较作品表达的明暗效果。
最后,学习如何使用线条和不同的明暗效果来表现画面中的立体感。
教学流程第1步:建立知识框架为了了解和认识明暗和立体感在绘画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知识框架。
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在上课或平时看到什么有明暗的物品了吗?比如一棵树、一面墙、一条小溪等等。
•你能形容一下这些物品的明暗性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看到明暗部分,我们的眼睛会有色彩深浅的变化?•你认为明暗和立体感有怎样的联系?•在美术中,你知道有哪些作品也像现实中一样具有明暗和立体感?第2步: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在第1步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明暗和立体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那么在本阶段,老师将带领学生集中在艺术作品中,从线条、明暗等方面分析和思考。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1课明暗与立体》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明暗与立体表现的方法。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明暗与立体的定义、明暗变化的原因、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以及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明暗与立体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理解明暗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明暗变化的原因、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明暗变化的原因、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2.示范法:展示优秀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绘画作品、画纸、画笔、颜料等。
2.教材: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明暗与立体变化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明暗?什么是立体?它们在绘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分析明暗变化的原因,阐述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明暗对比、透视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体验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明暗对比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立体感的表现手法及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3. 观察生活,发现明暗与立体在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明暗对比、立体感的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明暗与立体在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元素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明暗对比、立体感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3.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明暗对比、立体感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课题: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3.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画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明暗与立体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记录。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突破。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如何,教学效果如何。
3. 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全面、客观,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
4. 对本节课的改进措施和今后教学计划的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2. 新课内容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系统地介绍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表现手法。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为六年级下册美术课程中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明暗与立体。
本课程将通过学习灯光和影子的运用,了解到明暗表现形式,掌握认识、理解和应用明暗关系的基础知识,为之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明暗的概念,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2.了解立体的表现方式,掌握几何体的基本形状和特点;3.利用明暗和立体的表现形式,画出立体感强、明暗分明的画作。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暗的标准运用和应用;2.教学难点:对光影和遮蔽的认识和掌握。
四、教学准备1.中考调色板、水彩笔、画笔、铅笔等绘画工具;2.黑白彩色印刷图集、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可视物品。
五、教学过程1. 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和人工光是形成影子的两种光源。
在教室内,我们可以使用一盏灯作为人工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观察物品,在物品的不同位置观察到不同的影子效果。
2. 立体和几何体立体是指有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物体,几何体是立体图形的基本单位。
在教室内,我们可以利用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可视物品进行观察和比对,让学生了解几何体的基本形状和特点。
3. 用明暗表现立体感和深度利用明暗可以表现出几何体的立体感和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明暗表现画作的立体感和深度。
4. 绘制作品利用教师提供的教材或工作纸,学生可以尝试绘制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在画作完成后进行评价,互相交流和分享。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动参与程度;2.学生的绘画作品创意和技巧;3.学生对于明暗与立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家庭作业请学生带回家自行完成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利用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表达。
八、教学延伸1.可以观赏名著中画家的画作,进一步了解明暗和立体表现方式;2.可以深入探究明暗关系和色彩关系的连贯性,在画作中运用这两个因素,创造出更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九、教学反思本课程的难度并不算太高,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课明暗与立体》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教材通过简单的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明暗和立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真实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暗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示范法:展示优秀作品,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3.练习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表现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明暗和立体是如何表现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分析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强调明暗对比、光线来源和线条运用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明暗与立体表现几何体和日常生活用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提问:你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表现更具立体感的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全册教案(下册)图文版
东新小学2017—2018学年度美术教案(第二学期)六年级小白第1课明暗与立体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了解明与暗的关系学习简单的素描。
教学重点:铅笔的使用与表现方式。
教学准备:石膏、范作、幻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阶段1、欣赏素描画。
2、讨论立体感的产生原因。
3、物体的明与暗。
三、新授阶段1、明与暗的产生原理。
2、模拟明与暗的关系与变化。
3、素描中的明与暗的分解。
亮面、灰面、明暗交界、反光、暗面、投影4、素描的神奇表现力。
5、简单示范、步骤。
①构图观察。
②描线。
③调整。
⑤调子、排线。
⑥整体、局部——局部、整体⑦微调6、欣赏大师的素描作品。
四、学生作业1、构图草稿。
2、素描调子。
五、巡视指导六、课后小结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回顾阶段①构图观察。
②描线。
③调整。
⑤调子、排线。
⑥整体、局部——局部、整体⑦微调三、学生作业1、上调子、排线。
2、由线深入。
3、层层叠加。
4、远近观察。
四、点评展示五、课堂拓展1、3D效果的视觉素描。
六、总结反思第2课寻找美丽的踪迹课时:1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认识和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
教学重点:美的感受与美的特征。
教学准备:范作、幻灯。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阶段1、什么是美?2、视觉的美与心情的关系。
3、让我们去寻找美。
三、新授阶段1、大自然的美。
①自然的风景②自然的天气③自然的植物⑤自然的动物⑥自然的和谐2、生活中的美。
①美的装饰②美的生活四、课堂拓展1、用相机记录下你寻找到的美。
2、分享美的图片和美的心情。
五、总结反思第3课记录色彩课时:1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认识发现自然中光线作用下的色彩变化,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表达对色彩的感受。
教学准备:范作、幻灯。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阶段1、看视频,感受光线下色彩的变化。
2、初步了解光和色的关系。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能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从明暗和立体感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绘画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暗对比原理:介绍明暗对比的概念,以及明暗对比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 透视原理:介绍透视的概念,以及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3. 绘画技巧:介绍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包括线条、色彩、光影等方面的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对比原理、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及绘画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作品,以及绘画技巧的综合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画教材、绘画示范视频、绘画作品欣赏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张、绘画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明暗对比和立体感在绘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明暗对比原理和透视原理,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内容:明暗对比原理、透视原理、绘画技巧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以及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2. 写一篇关于明暗与立体的美术欣赏文章,要求分析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从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以及绘画技巧的掌握。
小学美术《明与暗》教案
2.教学难点
-理解明暗对比的本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光线如何影响物体的明暗,需要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领会光与影的关系。
-灵活运用明暗对比技巧: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容易忽视明暗对比的细节处理,如过渡区域、反光、投影等,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暗对比的基本概念:明暗关系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关键因素。重点讲解明部、暗部、灰部的基本区分及其在画面中的应用。
-明暗对比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捕捉光线变化对物体明暗的影响。
-明暗对比的绘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用线条、阴影、色调等手法表现物体明暗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明部、暗部和灰部的区分,以及如何通过线条和色调来表现这些对比。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绘画示范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明暗对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不同时间段物体的明暗变化。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明暗对比实验。通过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观察物体的明暗变化,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光线对物体的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明暗对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明暗对比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绘画实践,掌握基本的明暗处理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感受明暗与立体感的关系。
运用示范、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绘画中明暗处理的技巧。
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的作品,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高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介绍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明暗变化,理解立体感的形成。
2. 明暗处理的技巧示范明暗处理的绘画技巧。
讲解明暗对比、阴影、高光等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
引导学生注意明暗处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明暗处理的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明暗处理的技巧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学生对立体感的理解和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绘画教材绘画工具(铅笔、橡皮、画纸等)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观察和绘画实践)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明暗变化和立体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明暗与立体感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讲解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示范明暗处理的绘画技巧,讲解明暗对比、阴影、高光等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重点内容: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明暗处理的技巧绘画实践作业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个性化的主题。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明暗与立体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目标: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
二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一张平整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没有立体感,把纸张折叠后再展开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会发现纸张有了立体感。
为什么呢?因为纸张产生了明暗强弱的变化,明暗会使物体产生立体感。
这样引入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简洁、直观,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实验明理要想运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就要知道明暗有什么规律。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用小手电筒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照射石膏几何体或其他物体,观察明暗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正、侧、顶、背面,全方位的照射、细心观察,学生很容易从光的强弱变化、角度的变化中得出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物体本身色调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3、观察感受,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幻灯图片或实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感受,对比观察“三大面,五大调”。
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
4、尝试体验在学生明白明暗的规律后,让学生尝试用明暗变化的规律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方法是先展示用线条画好的三幅画:一幅树叶,一幅扇子,一幅苹果,让学生添加明暗,表现立体感。
这样“跳一跳,摘果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六下美术1明与暗教案
六下美术1明与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与暗的概念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明与暗的感知能力。
3.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PPT2.彩色铅笔、素描纸、黑色画笔、墨水等工具。
3.明暗对比的图片,如仕女图、静物画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引起学生对明与暗的思考:展示一张明暗对比强烈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明暗部分。
2.提问:你们观察到哪些明暗部分?明与暗有什么区别?3.教师解释概念:明是指被光线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反射光线多,色彩明亮;暗是指被遮挡、阻挡光线的部分,反射光线少,色彩较暗淡。
二、讲解(15分钟)1.利用PPT讲解明与暗的概念,并结合示例图片进行说明。
2.讲解明暗对比的作用:明暗对比可以突出画面的主体、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使画面产生丰富的空间和立体感。
三、练习(35分钟)1.让学生用彩色铅笔在素描纸上画出一幅简单的山水画。
然后,用黑色画笔或墨水在其中任选一部分进行着色。
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明暗效果,强调画面中的光与暗,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2.学生完成后,让他们相互评价彼此的作品,分析其中明暗应用的效果。
四、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就今天的学习进行小结,并总结明暗对比的概念和应用。
2.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五、拓展(自主学习)1.鼓励学生自行寻找一些有明暗对比效果的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欣赏,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明暗对比效果进行实践,例如拍摄照片、绘制素描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概念、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明与暗的概念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练习,学生掌握了明暗对比的基本技法,培养了对明暗的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明暗的概念及在绘画中的应用;2.掌握各种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的变化规律;3.了解二维与三维的概念与区别,能够应用于绘画实践中。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形体变化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明暗表现画面立体感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绘画技能。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明暗艺术及其表现手法的兴趣;2.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认识自然;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调动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识点的传授,明暗、立体的基础概念和表现方法;2.利用教材中的影像材料引发学生关于自然、艺术、生活的思考。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明暗在绘画中的应用;2.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形体的变化,掌握复杂物体的构建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经典的三维艺术作品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斯基的《拜占庭天使像》、毕加索的《弦乐手》等。
2. 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影像材料中各个物体的明暗变化,梳理其立体的表现方法。
3. 实践训练让学生尝试运用明暗表现画面立体感。
通过讲解铅笔描绘不同灯光下的物体及其阴影,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掌握表现方式。
4. 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在纸上或者画板上通过观察不同光线下的物体进行描绘,尝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5. 展示评价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意见并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明暗与立体,在设计教案时应综合考虑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学生在学会掌握各种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的变化规律后,学习明暗表现画面立体感的方法,培养素描和构图技能,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介绍,来引入和启发学生。
因此,设计的教学策略应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交融,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体验和认知。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明与暗》教学设计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明与暗》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课明与暗主备人:韩孝红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级:六年级(下册)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 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
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进行一些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更科学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三、课前准备教师: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石膏模型,射灯,范画两幅,图片两幅,素描纸一张、铅笔学生:8开素描纸两张,绘图铅笔、画板、橡皮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导阶段(出示两幅图片,一张用线画的苹果,一张是用明暗调子表现的苹果)师: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师归纳:因为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色调,如果我们能用笔把这种明暗色调表现出来,就能画出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铅笔表现物体的明与暗。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明与暗学生交流……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明暗是怎样产生的?师:请同学们拿起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你能看出它上面的明暗变化吗?接着双手把纸拿起来,把你的左右边的纸往下卷曲,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动手试做。
没有变化按照老师提示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二、发展阶段会这样?师:谁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种折的方法与卷曲时所产生的明暗有什么不同?师:谁还有别的方法可以使纸再发生些别的变化?师:我们一起把纸揉皱,看明暗有什么变化?师归纳:纸上的明暗层次变得丰富起来了。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版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理解:结合明暗与立体在艺术史中的应用,增进学生对美术发展史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的理解和尊重。
(3)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明暗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提高美术表现力。
2.教学难点
(1)明暗变化的判断: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不同光源下物体的明暗变化,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来突破这一难点。
(2)立体感的表达:如何将观察到的明暗关系转化为画面上的立体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线条、阴影、高光等方面入手,逐步表现立体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明暗与立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明暗与立体》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明暗与立体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暗变化对立体感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是,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有些抽象,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练习来巩固。
其次,我注意到学生在绘画实践环节中,对于如何运用明暗技巧表现立体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将通过实践操作、欣赏评述、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明暗与立体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用性,旨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明暗与立体
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明暗与立体第1课明暗与立体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2、射灯3、静物台4、范画两幅5、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明暗与立体》是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对于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2.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2.采用示范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明暗变化和立体感表现优秀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明暗与立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讲解明暗变化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1)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明暗与立体》人教新课标 (1)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并能在绘画中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2. 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3. 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应用4. 绘画练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绘画工具。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颜料。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明暗与立体感。
2. 讲解:讲解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形成原理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示范:通过实物模型和绘画示范,展示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展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1. 《明暗与立体》2. 内容:明暗与立体感的概念,形成原理,应用,绘画练习。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作品。
2. 作业要求: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作品内容自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在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感的关键步骤,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绘画示范,直观地展示如何运用明暗对比表现立体感,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教学过程之示范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示范的目的示范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明暗与立体感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一课《明与暗》教学设计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投影仪
5、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
(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课件演示)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四)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四、欣赏讲评(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