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

四、结语

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相对集中,负面情绪有一定积累,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报刊媒体借助网络流行语的生动活泼和草根色彩以强化自己的亲民性和贴近性,这无可厚非。但是新闻工作者不应一味的追求一时的潮流或有意迎合某一部分受众而滥用那些未得到认可的新词,而应理性使用网络流行语,努力提升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不可滥用,更加注重思想引导,正确规范的使用网络流行语,营造良好的社会交际环境。参考文献:

[1]罗伯特·洛根.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李耿源.报纸杂志如何正确对待和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J].中国记者,2009(08).

[3]李铁锤.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概念差异辨析[J].传媒观察,2012(04).

[4]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8).[5]杨丽娟.网络热词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2(6).

前言: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说:“中国有三大特征:一、广土众民,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从这三大特征看,无疑地有一伟力量何在,竟指不出”[1],这种指不出的力量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造就的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它是我们民族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结果,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与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

一、中职学生缺失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沉浸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电光声色的感官享受的中职生,对语文的教学内容愈加赖得思考,对文学作品愈加懒得深度的阅读,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传承愈加淡薄。这样就无法通过阅读感知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来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人的各种思想意识、行为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和条件,而语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处在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期的中职生,语文教育就有必要帮助个性凸显的中职生确立某种价值法则,规范自己共同生活秩序的基本法则;社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所信仰、所奉行的道德信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人生准则,将自然的人塑造为文明的社会的人。否则,学生的民族意识会逐渐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会模糊,最终自己民族的文化性格也会逐渐丧失。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系列计谋方法和谋略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状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的不同来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并达成教育目标。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教师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重视诵读法,感知文化

诵读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孕含着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在我国古代无论是蒙学教育还是经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私塾先生授课主要就是让学生读,熟读成诵,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知识,形成语感。早在《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南宋教育家朱熹也曾多次提到熟读成诵,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清代桐城派更是直言要“因声求气”:姚算说“文章的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刘大愧云“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2]。这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侧重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但是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诵读教学与传统的诵读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语文诵读教学侧重于对文章文气的整体把握,“歌而吟之,神气出矣。”侧重于对文义的直觉体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反映了朴素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分析”作为中介,不能全面地把握各个侧面、层次之间的联系,因而

总体认识必然是模糊、残缺和肤浅的。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诵读侧重于体会内蕴,讲求语调。应该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感情的、有品味性的读书方法。它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其中“诵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诵”是声情并茂带有节奏的吟咏,“读”则尤其注重内容的理解和含义的推敲。可见,诵读可以在课文学习中做到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的全面感知。

(二)以读促思,熟读精思

张颂先生认为读文言文犹如进入了一座宝塔,他说:“那词语序列,干回百转,起伏跌定,好比百珍异宝陈于前,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看似笔走龙蛇,听来山呼海啸,视觉和听觉的融合,恰到好处;玩味字字珠矶,品评掷地有声,语句同篇章的结合,鬼斧神工。”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反复接触才能感知文章的精髓。古人所说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

三、语文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浅俗化

作为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核心,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普遍关注,课堂教学中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也越来越受到了老师们的重视,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目前的一些教学活动流于浅俗。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决定性影响。教师文化素养的不足不仅表现为将传统文化精神低俗化理解,还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搬硬套,狭隘灌输等等教学形式。要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必须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三)教师还必须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践行者。

教师的职业身份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标准的体现者,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传统文化精神借助教师的言行举止给予了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教育示范,它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为其提供行动上的注解。教师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热爱会在其思维、行动、人格等方面会处处体现出来,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也就为学生接受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与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更深入的探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须,更是社会发展,人才成长的必须。

注释: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6页[2]处世家书二百封(姚靠给侄孙石甫书)[M].上海杂志公司.1947年08月第1版.第106页

略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关系

■木丽姬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职业高级中学 674100)

【摘 要】 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内涵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语文教学。文学中记录着中华的历史,浓缩着民族的情感,闪耀着先人的智慧,我们要牢牢抓住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最能代表民族的最珍贵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树立起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

【关键词】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8-005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