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传播学

合集下载

新闻学概论论述题

新闻学概论论述题

新闻学概论论述题1.简述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还有哪些主要新兴理论学说?请简述之。

(书P6-11)答: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Ⅰ、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Ⅱ、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权力。

后来,这个思想就引申为:报刊是行政、司法、立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1.“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自由地表达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2.对事实的信念。

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事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特的见解。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闻受众提供尽可能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判断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出尽可能真切的结论。

Ⅲ、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底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是年代被大多是西方国家接受,并逐步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导理论。

社会责任论并没有抛弃自由主义,而是在其的基础上作出某些修正、修补,或者说社会责任论是嫁接在自由报刊理论上的新枝。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一章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一章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一章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三个阶段①早期的传播学研究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人们将传播研究的对象放在传播效果上,产生了最早的传播学理论,即效果研究中的“枪弹论”。

这是受当时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理论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时的传播学研究开始兴盛。

形成了传播学,研究者众多,并且纷纷提出自己的传播模式。

经过学者们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动摇了早先的“枪弹论”,从而出现了传播的“有限效果论”。

②中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时期是传播学研究突破传统局限,拓展范围,深化内容的时期。

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已从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多个地区开始进行并出现不同的派别。

这一时期是传播学研究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理论纷呈,研究中的问题也暴露不少。

③当代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a. 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继承了70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扩大的传统,将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b. 传播学研究中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社会文化的批判的欧洲传播学派。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为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80年代已经成为传播研究中主流之一。

“经验学派”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

(2)理论方法①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Functionalism, Pluralism)这是早期媒介研究的三种方法,其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媒介如何服务于整个社会系统。

②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对媒介效果的研究是隐藏于大众传播研究发展史中的原动力。

③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对传播的最大贡献在于对媒介制度及其背景的分析。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二、 个案研究 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 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 方法。 三、 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 分析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四、 控制实验 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 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 系。
二、 三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第二节 传播学的最新发展态势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第四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图片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种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 本,用这部分样本为具体对象以推论对象总 体的进行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可以分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 层抽样和多级抽样四种。使用这种方法,可 以很好地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 可以在一次调查中对很多变量予以考察和了 解,而且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 调查。 抽样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问卷设计、问题回 答方式以及抽样设计。



B. 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电视观众进行统计 学意义上分类素描——通过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 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经济决 策能力等角度勾勒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目前所实 际拥有的观众群的基本“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在对象 明确的基点上办好节目,把握节目的题材、品味和风 格。 C. 考察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特别使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接触情况,了解他们的收视 特点、收拾感受及相应的对节目形式、内容和栏目的 具体评价,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自 我认识提供客观全面的参照和依据。 D.有针对性地征询电视观众对调查改进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的意见和 看法。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一、发展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二战之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美国为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复兴,建构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方面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贫穷与愚昧是共产主义滋生的温床,而经济发展正是对付它的最有力的武器,从而开始大力支援新兴国家[1]。

为此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

由此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展研究”逐渐形成。

狭义的发展研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广义的发展研究则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随着发展研究的蓬勃兴起,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包括发展传播学等学派相继诞生。

当时发展理论主要限于狭义的层面,即研究者试图提出一种发展模式,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改变贫困状况、制定各种变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这种狭义的发展研究的结果是产生了“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研究开创了现代化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中勒纳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勒纳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他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发展传播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该书的出版也成为发展传播学诞生的标志。

这一学科在60~7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3]。

可见发展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满冷战的痕迹。

因果主义与实利主义是指导早期西方发展传播学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的主流;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成为当时发展理论的主流。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技术、理念和社会现象不断涌现,推动着传播学的前沿探索和创新。

那么,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究竟是什么呢?一、社交媒体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愈发显著。

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各种文化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用户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见解和创作,使得小众文化和地方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机会。

比如,一些原本只在特定地区流行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兴趣。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形成了多向的交流和共创。

用户可以对传播的文化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二次创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用户对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演变。

然而,社交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信息的过载和碎片化可能导致优质文化内容被淹没,虚假和误导性的文化信息也可能迅速传播,影响公众对文化的正确认知。

因此,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有效地筛选和传播优质文化内容,以及如何规范文化传播的秩序,成为了当前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可能性。

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和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虚拟元素,这些技术能够让用户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

例如,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利用 VR 技术可以重现古代的城市风貌、战争场景等,让用户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AR 技术则可以在博物馆、古迹等场所,为游客提供额外的信息和互动体验,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此外,这些技术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作者可以利用 VR 和 AR 技术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如虚拟艺术展览、互动游戏等,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来。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魔弹论
魔弹论是早期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它认为 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直接左右受众 的意见和行为。
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播媒介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 议题,能够影响受众对重要议题的认知和关注程 度。
媒介研究
媒介研究
媒介即讯息
媒介环境学派
新媒体研究
媒介研究是传播学中的重要领 域之一,它研究媒介的特性、 功能、发展历程和影响。媒介 研究关注媒介形态的变化、媒 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与文 化的互动。
政治经济学家如马克思、恩格斯等对媒介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的诞生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香农等人的研究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学与计算 机科学、信息管理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逐渐增多。
传播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结构主义等 理论流派的出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 领域。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目录
• 传播学的起源 •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 •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 传播学的前沿研究 • 结论
01
传播学的起源
早期的传播研究
01 古典时期的传播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探究,以及 文艺复兴时期对印刷媒介的研究。
02 近代传播研究
随着印刷媒介的普及,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对报 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的研究。
欧洲传播学的特点
03
欧洲传播学研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强调传播在政
治、文化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传播学在全球的扩散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学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学逐渐成为全球 范围内的热门学科。

传播学的起源、诞生和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诞生和发展
22
2.卢因(1890-1947)的把关人研究 德国犹太人,流亡者。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研究 了不少群体传播问题。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 用性。 提出了“把关人”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 内在的控制机构的重要理论。
3.霍夫兰(1921-1961)与说服效果实验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二战中应邀担任美国陆 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 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的作用和效果, 重点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大众传播实验(1949)》整理战时的研究成果。《传播 与说服》(1953)。 贡献: 1)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子弹 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2)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18
2. 美国源流
●杜威(1859-1952)。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新的传播技术必将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曾经设想以一张报纸改造哲学,创办了《思想新闻 》 ●库利(1864-1929) 著名社会学家。在《社会组织》中设《传播》一章。 深刻论述了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是最早系统研究传 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学者。 主要关心的是人际传播,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 满。 关心的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 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初级群体;镜中我
《传 播 学》
推荐阅读书目
4、《传播学总论》(第2版),胡正荣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第4版),[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 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年出版(欲考研的同学必备)
《传 播 学》
推荐阅读书目
6、《传播学教程辅导与习题集》,夏晓 鸣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出版; (欲考研的同学必备); 7、《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 来》(第三版),[美]斯坦利· 巴兰等著, 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 版; 8、《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美] 斯蒂芬· 李特约翰等著,史安斌译,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传播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传播学专业致力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及其影响力,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传播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传播学专业在信息社会中举足轻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

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获取,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通过传播来扩大影响力。

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传播策略和技巧,提供专业的传播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利用传播渠道来实现目标。

同时,传播学专业还能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如网络编辑、社交媒体运营等,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传播学专业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传播学专业能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帮助各国之间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机构希望了解中国市场并与中国进行合作。

传播学专业的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并掌握传播技巧,他们能够作为桥梁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最后,传播学专业在舆论引导和公共关系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舆论对于政府、企业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研究舆论和舆情,提供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在公共关系领域,企业和政府需要与各种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合作,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传播技巧和策略,能够提供专业的公共关系服务。

综上所述,传播学专业在信息社会中发展前景广阔。

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掌握传播技巧和策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的传播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传播学专业还能在文化交流、舆论引导和公共关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学专业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也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另外,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个人品牌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

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4、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5、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等。

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6、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发展传播学之范式转换

发展传播学之范式转换

( ) 一 主导范式兴起的背景 者 的 旨趣 ,研 究 者 们 都 把 西 方 模 式 定 义 为 现 代 化 的标 准 , 促 发展传播学的主导范式源于 1 4 9 6年美 国总统杜鲁 门的 进 第 三 世界 国 家 的 发 展 就 是 西 方 式 现 代 化 的 扩 散 过 程 。 “ 四点 ” 演说 , 美国为 了拉拢和控制新兴 的第三世界国 家和地 此 后 , 展传 播 学 的相 关理 论 和 观 点 很 快 被 应 用 到 第 三 区 , 定 帮 助 这 些 国 家 实 现 发 展 , 免 他 们 倒 向 以 苏 联 为 核 发 决 以 世 界 国 家 的 社 会 实 践 中 , 成 效 却 不 那 么显 著 , 各 地 的 推 心 的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中 。[ 某种 程 度 上 说 , 导 范 式 实质 上 是 但 在 4 1 从 主 广 中 遇 到 了很 多 的 问题 。一 位 研 究 非 洲 地 区 发 展 传 播 学 实 践 冷 战延 伸 的 产 物 , 的 兴 起 是 在 东 西 两 大 政 治 集 团 开 始 相 互 它



会 发 展 就 是 发 展 传 播 学 的 中 心 议题 之 一 。最 早 提 出关 于 大众 传 播 与 社 会 发 展 课 题 的是 西 方 学 者 , 后 发 展 成 为 大 众 传 播 之
学 中的研 究学派之一 , 即发展传播 学。发展传播学研 究 的主
要 内容 是 “ 何 通 过 信 息 的 传 播 和 传 播 技 术 的 改 进 来 促 进 发 如 展 中国家的发展” … , 就是关于如何在 发展中 国家进行传 播 的 理 论与实践。 从2 O世 纪 中 期 开 始 ,在 以 丹 尼 尔 ・ 纳 ( a il en 勒 D n r— eL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一、发展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二战之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美国为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复兴,建构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方面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贫穷与愚昧是共产主义滋生的温床,而经济发展正是对付它的最有力的武器,从而开始大力支援新兴国家[1]。

为此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

由此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展研究”逐渐形成。

狭义的发展研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广义的发展研究则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随着发展研究的蓬勃兴起,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包括发展传播学等学派相继诞生。

当时发展理论主要限于狭义的层面,即研究者试图提出一种发展模式,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改变贫困状况、制定各种变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这种狭义的发展研究的结果是产生了“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研究开创了现代化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中勒纳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勒纳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他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发展传播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该书的出版也成为发展传播学诞生的标志。

这一学科在60~7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3]。

可见发展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满冷战的痕迹。

因果主义与实利主义是指导早期西方发展传播学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的主流;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成为当时发展理论的主流。

38-参与式传播_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_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

38-参与式传播_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_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

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韩 鸿内容提要 发展传播学已从现代化范式、依附范式进入多元范式阶段,参与式传播作为多元范式的主导理论,其基本理论、操作模式采取了与前两者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向,参与式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乡村媒介建设、文化建设、信息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与式传播是当今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为发展传播多元范式的一种,参与式传播的基本原则、操作方法和发展走向一直是80年代以后发展传播实践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Servaes,1999;W hite,1999)。

[1]然而奇怪的是,在诸多中外合作的参与式发展项目在中国农、林、环保领域逐步推进的同时,有关参与式传播的研究在国内传播学界却基本是空白[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截至目前,国内尚无参与式传播理论的系统引介]。

鉴于此,本文结合国际发展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参与式传播的缘起、发展过程、理论基础、基本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参与式传播的中国价值进行评述。

发展传播学的三种范式及其转换参与式传播从一种基本的方法到今天较为系统的理论,有了30多年的历史。

二战后,从众所周知的现代化范式、依附范式到现在的多元范式,发展传播学在不断的修正和自我否定中,走到了今天以参与式传播为主体的多元发展阶段。

发展与传播之间始终存在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到60年代居于支配地位现代化范式,勒纳、施拉姆等学者认为对发达国家成功模式的移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当然路径,大众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信息扩散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其关注焦点是经济增长。

其传播特色是一套精英主义的,垂直、自上而下、单向、线性的大众传播模式。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路径引发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Hornik把发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三种:理论失败、项目失败和政治失败。

[2]对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集中在理论失败上。

Servaes(1991)认为建立在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化范式在理论上有瑕疵:从方法学的观点来说,它扎根于进化论的传统,在价值观上坚持西方中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固守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二元对立偏见,漠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和路径。

农村发展传播学_第一章_基本概念

农村发展传播学_第一章_基本概念

民主政治
社会进步
环境改善
个人发展
与社会相关的各因素(人的因素,当代的人)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逻辑
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人的体力、智力、文化 素养、道德操守、价值 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人的全 人的全 面可持 面可持 续发展 续发展
生态、社会、政治、民 主、法制、艺术、伦理 的发展
主要观点:
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 子系统: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 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子系统的联系方式,它们相互渗透, 缺一不可,形成了农业推广的工作范围。 推广服务工作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
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因素: (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 (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推广工作的外部宏观环境。

农业推广学的理论演变
一、农业推广“技术传输”理论 技术是农业推广的中心,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是 简单的技术传输关系,推广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 的干预过程。 推广工作的关键是如何改善干预手段,重点在推 广方法上,即怎样通过有效的示范﹑培训﹑宣传 以及大众媒介等手段达到目的。
二、“双向沟通”理论 推广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是自上而 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是通过沟通 干预改变“人”,而不是改变“物”,使 农民自愿改变行为。 双向沟通是推广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推 广模式中的核心,是推广中用于引起农民 行为自愿变革的主要手段。
农村发展传播学
教学内容
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二章:传播过程 第三章:传播模式 第四章:传播者 第五章:传播内容 第六章:传播媒介 第七章:传播渠道 第八章:受众研究 第九章:传播效果 第十章:知识与信息管理 第十一章:基本技能 第十二章:调查研究方法

传播学——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PPT 96页)

传播学——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PPT 96页)
●诺伯特•维纳:“传播是社会的粘 合剂。”
●李彬:“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 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类。”
●张国良:“所谓传播,即传受 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郭庆光:“所谓传播,即社 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作。”
二、社会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的,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客体:系统的部分、要素、变量 属性:系统和其客体的特性 联系:客体之间的内部联系 环境:系统存在的周围环境
2.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2)等级制 (3)自我调节和控制 (4)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平衡(稳定)
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 各孤立部分之和。”
数学: 3=1+1+1 系统论: 3>1+1+1 也会出现 3<1+1+1
▲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 程中的诸要素;
▲从外部功能上, 概括了传播活 动的社会作用。
3.传播要素——“5W模式”
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 (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
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 大基本内容:
申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 定性的东西。
——这些概念都在告诉我们, 对于人的认识来说,信息就是消除 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消除无知性的 东西,因此,知识、新闻、等一切 由人和动物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东西、 大脑对肌肉系统的指令都是信息。
2.代表人物及对传播学的贡献
1948年,申农发表其代表作《通信 的数学理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 申农认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 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 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传播学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

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目录•1学科简介•2发展传播•3三个阶段•4理论方向•5应用方向•6相关资讯1学科简介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

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

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

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

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2发展传播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

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

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

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

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

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2、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消除这种信息不平衡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3、信息传播在国家发展中有守望环境、参与决策和提供教育的功能。

4、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具体可以发挥的功能,这包括:1)扩张视野,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并通过媒介唤醒国家意识,促进国家的整合。

2)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重要发展项目。

3)提高人民的抱负,拒绝被命运摆布。

4)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气候。

5)与人际管道沟通。

6)赋予人与事以地位。

7)扩大上下沟通的政策“对话”。

8)执守社会规范,使人不敢轻易逾矩。

9)形成文化口味。

10)改变比较不重要的态度,疏导强固的态度。

评价:对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持完全乐观的态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过高地估计了大众传媒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是“现代人格”的放大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1985年)1、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它是现代社会举足轻重的社会机构。

2、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传媒信息、普及教育、参与政治、舆论监督。

3、特别强调人的现代化。

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性格”,即考察世事不限于个人狭隘经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工业化使人摆脱传统社会长期造成的惰性心理,勇于接受与自己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关注个人经验范围以外的事情,敢于尝试社会赋予自身的新角色。

4、最重要的论点:大众传媒不仅能刺激“移情性格”的产生,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在国民中普及此种人格,故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

(三)媒介塑造现代性人格(英格尔斯)1、国家落后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状况,也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发展最终要求人的素质方面的改变。

2、英格尔斯最突出的贡献是从心理学家角度提供了传统人和现代人的概念。

他认为,传统人(害怕革新,被动接受命运,敌视新观念,与外界隔绝等)的性格特质轻易不会改变,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现代化,培养皿中的现代化人格。

3、人的现代性形成与大众传媒的使用密切相关。

传统人倾向于将大众传媒视为危险之物,认为它败坏了良好的风尚和道德,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因而抱有敌意;而现代人则愿意积极同信息来源保持接触。

较现代的人对新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较信任,不太现代的人则重视传统的消息来源。

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现代人应当经常与大众传媒接触。

(四)大众传媒的创新扩散功能(罗杰斯《创新扩散》,1962;《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1966)1、提出曾经是发展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创新∶扩散模式。

他将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

2、创新的扩散过程包含四个环节:①创新发明;②扩散,即传播推广创新发明的渠道;③时间;④创新发明的对象:社会成员。

3、传播活动贯穿于创新扩散模式始终。

首先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创新事物、采纳创新事物的方法、途径和利益等;其次传播是个人之间、领袖与民众之间交流的渠道,可以用来劝服人们接受创新与变革,人们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决策;最后传播可用来成功地教授人们采用创新事物所必须具备的技术。

4、创新扩散“四阶段论”(1977):知晓、见解、决策、证实。

5、关于个人层次的现代化,他将大众传媒视为中心环节,五个投入环节(原因):读写能力、教育程度、社会地区、年龄和世界主义精神,经由大众媒介这个转换器的作用,即可产生五个产出环节(结果):移情性格、务实和治家的创造性、政治知识、成就冲动和进取心。

3三个阶段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研究:进化论范式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

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

勒纳的“移情模式”勒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即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和传统社会。

并由此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勒纳形成其理论核心:现代化过程,就是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的普及和公众的参与这四个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

工业化发展以后,人口相对集中,使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带来教育的普及;教育为大众传播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使社会成员有能力分享信息资源;在城镇化、教育和大众传播普及的基础上,公众获得政治经济参与的条件和权利,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传统社会趋向现代社会,介乎它们之间的则是过渡社会。

勒纳进一步指出,传统社会成员的个性结构内在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

他认为,发展要求社会的个体成员具有新的态度和价值观。

而西方社会的现代个性,是由历史上出现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强调移情概念,即“从别人的境地来观察自己的能力”或“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种角色的能力。

”勒纳把转变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归于传媒,将大众传媒形象地称为“奇妙的放大器”。

他提出,应扩张大众媒介,使其提供那些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社会变迁所需要的新观念、新习惯和新行为的“线索”。

勒纳的观点被称为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

对勒纳观点的批评和补充:1)他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分析过于粗疏,未能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他对整个社会和传播的互动关系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

3)他只论述了国内的传播要素,忽视了国外要素的作用。

4)他的研究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中心和参照系,忽视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2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

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

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施拉姆进一步发挥了勒纳关于传播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认为传播业的发展是同社会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作用。

他反复论证和强调了信息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能建立起来。

”从大众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守望、角色和教育)出发,施拉姆提出,媒介可在四个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

为此,施拉姆具体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事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各国应对国内流通的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进行全面公正的检查;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被发出,有多少被接手,被什么人接收,而什么人没有接收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信息时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的;国家应制定计划以保证各种媒介均衡发展,使各种媒介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负责传播事业的政府部门与负责教育和其他事业的部门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应大力发展地方性媒介,建立本国的传播设备制造工业,对传播人员进行充分的训练;应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尽可能获得大量反馈;应在顾及本国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传播新技术;各国应分享如何应用媒介和其他信息渠道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