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加工——阅读考教的统一之路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2024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字数(新高考/课标全国Ⅰ卷) 1845 1716 1716
字数(新高考/课标全国Ⅱ卷) 1584 1517 1994
如上表所示,2021—2023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文字数在1700字左右,总体来说阅读 量适中。三年中,阅读量最大的为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关于调查的文章,最小的为2022年新 高考全国Ⅱ卷关于中西方典籍翻译的信息类文本阅读。
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写到“阅读实用 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 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 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 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 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思维建模
二、关联教材内容
新高考对信息类文本的能力要求均可在教材文本中找到对应点。在新
了让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 交叉或包含。
论述类文本分类及其特点,如图所示:
四、考查内容分析
“信息类文本”作为新高考近三年未缺席的试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2003年版)》中最早出现,其认为“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科素 养为目标,从而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升,以服务于未来学习、生活、工作。”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通过学习,能进 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其阅读表达能力,帮助其适应社会、
(甲卷作文也关联此单元) 共5小题
3道选择题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 化生活调查研究
2道问答题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共5小题 3道选择题 2道问答题

师范生阅读书目推荐

师范生阅读书目推荐

师范生阅读书目推荐第一篇:师范生阅读书目推荐师范生阅读书目推荐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2、《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提纲》,(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0、《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可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12、《教育目标分类学》,(美)布卢姆著,罗黎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3、《人是教育的对象》,(俄)乌申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4、《教育论》,(英)斯宾塞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15、《教育论》,(英)罗素著,勒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26年版16、《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著,见《世界教育名著通览》,任仲印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7、《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8、《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9、《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1、《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2、《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4、《多元智能》,(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智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25、《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朗格郎著,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2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撰,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7、《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撰,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8、《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9、《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30、《素质教育学习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三联书店2000年版31、《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3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市放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4、《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陈学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6、《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7、《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任仲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8、《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赵祥麟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9、《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0、《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1、《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周毅、向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2、《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43、《人的现代化》,(美)英特尔斯著,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4、《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45、《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著,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46、《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47、《顺生论》,张中行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版48、《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于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9、《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0、《中国的智慧》,韦政通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51、《西方的智慧》,(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52、《宽容》,(美)房龙著,连卫、勒翠微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53、《新教育之梦》,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4、《发现母亲》,王东华著,四川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5、《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56、《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威特,刘恒新译,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57、《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注,姚静译,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5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著,王川壁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9、《教育的未来》,温世仁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60、《世界教育艺术大观》,贺雄飞、阿尔泰、刘新华著,61、《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6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岳麓书社2002年版64、《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朱小曼著,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65、《教师的情感与智慧》,《教师博览》编辑部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6、《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魏薇、路书红、王红艳、张萍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8、《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9、《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唐汉卫、张茂聪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0、《阅读改变人生》,巴丹主编,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71、《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72、《人的教育》,(德)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4、《学校无分数三部曲》,(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5、《学习理论:教育视角》,(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6、《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美)彼得.诺斯豪斯著,吴荣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7、《科学家论教育》,周川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8、《成功智力》,(美)R.J.斯滕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79、《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0、《创新策略——创新经典案例》,创新策略课题组编写,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81、《人格教育论》,许惠英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82、《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3、《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王允庆、赵满军主编,大连出版社2000年版84、《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001年版85、《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麦曦主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86、《案例教学指南》,郑金州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87、《课堂中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88、《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题的方法与技巧》,(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89、《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0、《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1、《中国著名办学思想录》,高万祥等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窦桂梅等编撰,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于漪等编撰,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4、《帕夫雷什中学》,(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95、《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96、《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97、《向孩子学习》,孙云晓主编,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98、《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9、《教育诗》,(苏)马卡连柯著,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00、《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陈桂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篇:文新学院师范生书目一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阅读书目/篇目课程改革基础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2024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

2024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5)题 • 必备素养:论证知识、文体特征、情境理解 • 关键能力:筛选概括、理解分析
选材特点
选文的数量是1~3篇; 内容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主,以人文 与科技相融合的知识为辅; 文本多是论述类或科普类。
考查能力
• 1.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 等。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 放养型畜牧业。
• 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 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 活资料。
• 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早作农业系统尚未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 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 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 容并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导致”错误,文中没有 体现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B项,原文为 “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 而不是“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 亚草原”。曲解文意。D项,“因此这一地区 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 结论于文无据。
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的 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年降水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水草线的划分,而明代长城 的修建是为了保护农耕文化,防范草原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侵袭的。)
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 植,水草便畜牧”。(只能证明辽上京一带的水草丰美,适宜耕植放牧。)

正蓝旗202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六

正蓝旗202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六

正蓝旗202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最全版】1: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做出行政复议打算的期限是()。

单项选择题:A、15天B、30天C、45天D、60天2:合乎法则的娴熟技能具有的特性有()。

多项选择题A、流畅性B、快速性C、经济性D、同时性E、适应性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多项选择题A、效果律B、运动律C、预备律D、练习律4:()提出了老师成长公式:阅历+反思=成长。

单项选择题:A、布鲁纳B、波斯纳C、布鲁巴奇D、科顿5:美国人力资本理念的代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单项选择题:A、25%B、28%C、33%D、36%6:在Word文档的一个数据表格中,为了要对一列数据进行求和运算,在【表格】菜单中选择命令,通过【公式】对话框进行相应的设置,但首先应当()。

单项选择题:A、将光标插入该列数据下方的空白单元格B、首先选定一个空白单元格(使其反白显示)C、将光标插入该列数据最上一个单元格内D、将光标插入表格中任意空白单元格内7:正常退出Windows的操作方法是()。

单项选择题:A、直接关电源B、按下Esc键C、选择开头菜单中的关机命令D、按下Reset按钮8: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肯定的教学目的,完成肯定的教学任务而实行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单项选择题: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9:心理询问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单项选择题:A、作品分析B、问卷C、会谈D、试验10: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同学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关心记忆,这是一种()。

多项选择题A、谐音法B、组织策略C、形象联想D、精细加工策略E、复述策略11:下列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多项选择题A、阅读技能B、运算技能C、记忆技能D、运动技能12:威客模式是指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才智、学问、力量阅历转换成实际收益,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学问、才智、阅历、技能产生经济价值。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信息类文本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讲义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信息类文本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讲义解析版)

第02讲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目录信息性文本第一题的要求往往是判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加工转换,加工转换形式有三种:信息增删改、信息整合概括、关系错位。

也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迷雾项”。

信息性阅读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呈现信息的深入理解和具体分析等。

题干常以“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表述形式呈现,常设于现代文阅读Ⅰ第1题的位置。

准确解答信息类阅读题的3道客观选择题,要明确了解命题的方式和命题的陷阱,其基础功夫当然是要准确把握文本内容,要了解这类试题所出题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读懂文本的能力,依据抓住关键词语或者文本的具体说法的方法有助于读懂原文。

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这个题目就暗示它包含了三个关键词: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我们依据关键词“工匠精神”,可以在文章中勾画标注相关语句,去体会“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课文第二段)中“《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

(课文第三段)“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可以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专注,“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从这句话中告诉我们“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创新,“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它强调了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

在(第四段)我们还会发现关键句,“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三板块 专题一 学之初 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 加工) W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三板块 专题一 学之初 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 加工) W

学之初·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加工)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要求,不同于消闲式的浏览阅读,也不同于专业式的学术研读,它要求对文本精读,这种精读能力介于浏览阅读和学术研读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先输入(阅读)后输出(表达)的检索、加工能力。

据题“检索”信息,据文“加工”信息。

可以说,“检索”和“加工”是精读能力运用在高考大阅读中的“双翼”。

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检索”,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需要信息“检索”和信息“加工”并重。

一、具备“检索·加工”的意识(一)什么是“检索”和“加工”“检索”的一般意义,指从个人特定的信息需求出发,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一定的线索与规则寻找相关信息。

现代文大阅读中的“检索”,主要指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勾画文本承载的重要信息,即弄明白文本主要“写了什么”。

信息“检索”作为阅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不是勾画文本全部内容。

它如我们进图书馆,须先查找书目,而不是穷尽每一本书。

信息“检索”,是据文本搜寻重要内容,据题目搜寻承载关键信息的词句。

“加工”的一般意义,指把原材料、半成品等制成成品,或使达到规定的要求。

现代文大阅读中的信息“加工”,是对阅读“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即思考分析“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依据题目要求,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加工为“答题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规范答案。

(二)为什么要“检索”“加工”从《考试大纲》来看,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些要求通过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级来考查。

考生面对这四个层次的考题时,总感觉有一定难度,对此,便极力探寻答题的捷径。

真有捷径可走吗?可以说,解答此类题目,有千法万法,但无捷径可走。

检索·加工——语文之本质

检索·加工——语文之本质

检索·加工——语文之本质检索·加工——语文之本质新高考检索·加工——语文之本质王大绩老师的语文学习的范围,浩瀚无边,语文考试的题目,林林总总。

但究其本质,无非两个词语,也只有两个词语——检索·加工。

就考试而言,所谓检索,是指从文本中查找答案信息的过程;所谓加工,是指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达到题目要求的过程。

不只考试,就算消闲,阅读一本小说,也是在检索·加工,只不过是处于不自觉的、随意的状态。

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考试,应该,也必须把检索·加工提升到自觉的层面。

从这种自觉层面看待语文学习和考试,很多纷繁错综,山重水复的问题,会雾霾一扫,豁然开朗。

阅读类题目需要检索·加工。

例如阅读简答题目,这是以读为主,以写为辅的题目。

从实质看,与压缩语段并无差别,都是考查检索·加工意识和能力的题目——压缩语段是高精度的简答题目,简答题目是宽松的压缩语段。

简答题目,一般需要达到两个标准:要点完备、语言晓畅。

压缩语段往往还有字数限定。

因此对简答题目有重要导引价值。

有了这种对语文本质的自觉认识,将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备考效果。

本文仅就阅读类题目举例说明。

[例1·2007年广东卷·2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

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

粤剧起源于明代,深受昆曲、南戏的影响,清朝顺治之后,以梆子、皮黄为基础,融合弋阳腔、昆曲之长,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一大剧种。

它的唱腔丰富,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民间说唱音乐。

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和乙反线之别。

伴奏乐器原只有二弦、高胡等民族乐器,后来加进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粤剧的行当,原只有生、旦、丑、末、净等十个,后来生角又演变为文武生、武生、小武等。

粤剧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剧种。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任务突破练3 归纳概括——检索区间,分类整合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任务突破练3 归纳概括——检索区间,分类整合

任务突破练3 归纳概括——检索区间,分类整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

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

因此,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新宣传引导和示范引导机制,引导多元资金和人才进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动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它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

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

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对自然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

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尊重乡村秩序,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需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课件

第一步 阅读原文,把握观点
第二步 理解内涵,做出判断
根据题干指向的文本材料,通读原 文,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
抓住每个选项内容的关键信息点, 准确理解其内涵,辨析选项内容能 否证明文本观点,并做出判断。
考向二 分析论证(行文)思路 对于文章论证(行文)思路的考查,会根据文章本身
的特点,有不同的问法,如问文章的行文脉络(思路)、 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答题时要注意这几种问法的 区别:
信息(观点)推断题“三看” 信息(观点)推断题的每个选项,大致由前提、结论及联 结两者的关联词语组成,要判断选项正误,就要做到“三看 ”——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看推 断结论是否合理。
1.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看选项的前提时应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 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选项则涉及整体。二是前提是否混 淆时态,如原文中事情还未发生,而选项中则表述为已经发 生。这就需要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
阐释
辨误方法
指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 注意比对选项与原文重要词
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 语前边起修饰与限定作用的
以偏 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 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
概全 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 等的关键词,如“所有、全
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部、都、一些、极少、部分
、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以个 、极其、格外、略微、偶尔
是非 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 作者观点的语句,关注否定词
的事物加以肯定。
语如“没有、没、无、拒绝、禁
止等”。
指代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中一些指代词的 根据原文语境,确定指代词指
有误 指代内容的范围、类别、程度等方面设误 代的内容,然后比对选项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小学)3 - beyond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小学)3 - beyond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10分)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 (10分)
25. 材料:
小辉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他上课时在前排同学的后背贴纸 条,课间把口香糖粘在同学的椅子上,还给同学起绰号,并且还曾用
小石头砸坏了邻居家的窗户。他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他的父亲对他 非打即骂。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 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 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 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
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 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 B. C.
选理恒择解常性性性
D. 整体性
18. 徐老师在教学中,先是利用大班上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教学的 基本知识,而课后又利用小班跟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中典型性、突破 性的试题,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徐老师利用的教学 组织形式是( )。
A. B. C. D.
现分班场组级教教授学学课

9岁那年,小辉转学遇到新班主任孙老师,父亲对孙老师说:“我 这个孩子非常调皮,我拿他没有办法,请你帮我严加管教。”孙老师 好奇地走近小辉,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 朋友式的交流。在全面了解后,孙老师对他的父亲说:“你的孩子虽 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在孙 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小辉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 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 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 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 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 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

分点突破二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链接教材】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在客观、严谨的科学知识讲述中,又不乏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并自然地夹以抒情和议论,传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文中不少语句富有哲学意味。

比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说明对知识的追求、对智慧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文明依靠知识的世代累积和发展,人类未来就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

再如,“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表明人类的诞生是宇宙中的奇迹,对宇宙的探索、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文中大量的语句,含义隽永而又文采斐然,可以反复揣摩领会,并由此思考关于宇宙与人类的众多哲学问题。

考向分析考向(一) 归纳、分析科普文章的信息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方法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归纳时应关注以下语句:1.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2.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

3.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4.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典例1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

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

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

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

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概括与比较要点(钩玄提要,精准比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概括与比较要点(钩玄提要,精准比较)

并没有退回到起始点这个选项。比如,重新进入海洋的哺乳动物——鲸, 并没有重新装备适合水中呼吸的腮,而是拥有了可以开闭的呼吸孔和长 时间不交换氧气的肺。对大多数物种而言,适应特定环境的演化结果, 就像是站在某个山峰的顶端,这些顶端遥遥相望,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3.材料最后一段说“除去以上两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全文重 点说明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物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应环境的区别;
(摘编自祝智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
2.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数字技术推动人类学习范式变革的方式有哪些 方面。 答案 (1)学习环境建设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学习环境为教学活动奠定了 外部基础,可提供辅助学习者学习的平台工具,可支持数字化学习资源 建设,可应用过程数据进行教学决策。 (2)创新教学法方面:使用数字技术可建立新的教育服务、实施新方法或 形成新模式、创新教法生态。 (3)学习范式方面:数字技术将推动人类学习范式的变革从“教学者中心” 向“学习者中心”转型。
当然也有很多物种选择了特化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兰科 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很多兰科植物选择了特定的昆虫来为自己传播 花粉,提高繁殖成功率。比如,澳大利亚的雕齿槌唇兰,就是利用花朵 模拟雌性槌唇兰蜂来吸引雄性槌唇兰蜂。雄性槌唇兰蜂会不断上当受骗, 在这些无法完成交配的假女友之间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定向传播 花粉的任务。这不仅大大节约了花粉,并且那些被骗的槌唇兰蜂还有可 能因为慌张飞到更远的地方,增加了兰花基因交流的机会,为兰花创造 出了更多的基因组合和可能性。比较这样的效率差别,从泛化到特化的 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点拨关键 (2)归纳概括的技巧 ①看标题 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

高考语文总复习:学之初 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 加工)

高考语文总复习:学之初  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 加工)

学之初·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加工)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要求,不同于消闲式的浏览阅读,也不同于专业式的学术研读,它要求对文本精读,这种精读能力介于浏览阅读和学术研读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先输入(阅读)后输出(表达)的检索、加工能力。

据题“检索”信息,据文“加工”信息。

可以说,“检索”和“加工”是精读能力运用在高考大阅读中的“双翼”。

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检索”,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需要信息“检索”和信息“加工”并重。

一、具备“检索·加工”的意识(一)什么是“检索”和“加工”“检索”的一般意义,指从个人特定的信息需求出发,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一定的线索与规则寻找相关信息。

现代文大阅读中的“检索”,主要指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勾画文本承载的重要信息,即弄明白文本主要“写了什么”。

信息“检索”作为阅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不是勾画文本全部内容。

它如我们进图书馆,须先查找书目,而不是穷尽每一本书。

信息“检索”,是据文本搜寻重要内容,据题目搜寻承载关键信息的词句。

“加工”的一般意义,指把原材料、半成品等制成成品,或使达到规定的要求。

现代文大阅读中的信息“加工”,是对阅读“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即思考分析“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依据题目要求,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加工为“答题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规范答案。

(二)为什么要“检索”“加工”从《考试大纲》来看,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些要求通过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级来考查。

考生面对这四个层次的考题时,总感觉有一定难度,对此,便极力探寻答题的捷径。

真有捷径可走吗?可以说,解答此类题目,有千法万法,但无捷径可走。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2整体读文教师用书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2整体读文教师用书

任务二整体读文信息性文本阅读占据新高考全国卷第一大题的位置,篇幅长、信息量大,假如阅读速度较慢,会干脆影响后面题目的解答。

可以说,此类阅读题不仅考查阅读理解的准度,而且考查大容量阅读快速捕获关键信息的实力。

一、复合文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所谓复合文本,是相对于单一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

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供应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

文本材料大多由文字、图表、数据等组合而成,依次不固定。

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此类文本与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色相吻合,主要考查信息检索、加工实力,即有效输入、精确输出的实力。

从文体上来说,复合文本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好用类文本。

复合文本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热点化。

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等。

(2)源头多样化。

材料来源有杂志、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

(3)文本碎片化。

大多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

(4)材料多样化。

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

二、单一文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单一文本主要涉及论述文、科普文、访谈、新闻、传记等。

这些文本有时也会成为复合文本的组成部分,其阅读方法和客观题的命题点及解题技法与前面的复合文本基本相同,所以此处的讲解主要以复合文本为主。

论述文、科普文、访谈、新闻、传记等文本的文体学问将在后面的“任务四”中具体讲解,此处假如涉及相关学问,可翻阅“任务四”查看。

信息性文本整体阅读“三步骤”第一步:看材料出处——便于快速把握材料大意。

文本材料的标题或出处往往提炼概括了文本主要要谈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可以快速弄清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

如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材料一出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出自《历史地理学的探讨对象》,这两个标题就明确地表明白材料的核心内容,并且阐明白两则材料共同的主题,抓住这点有助于快速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层次。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2022
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
新高考卷Ⅱ
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

创造性》


网络构建
客观选择题(3道,共计9分) 主观简答题(2道,共计8分)
网络构建
实战技法
客观选择题(3道,共计9分) 主观简答题(2道,共计8分)
● 如下两个有关转换的距离感和切近感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一 是“内视与外视”问题。文学接受动用的是“内视”,传媒艺术接受 动用的是“外视”。文学接受过程有抽象性,传媒艺术接受有具象性。 因此对于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可自由想象的切近感,传媒艺术有易看 易懂的切近感。这与文学具有超验性、陌生化、内在性和神秘性,而 传媒艺术更多的具有经验性、生活化、熟悉化、外在性有极大关系。 二是“延时与瞬时”问题。文学可以让读者反复阅读、暂停阅读以探 寻韵味,阅读过程中提供给读者相当的时间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 因自主性和对话性强,对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其特殊的切近感。而传
考情分析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 表达是关键。
信息类阅读试题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可以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可 以在主观试题中出现。试题形式灵活多样,
这种考点的试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简答试题中,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 力,要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 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 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 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 和当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索·加工——阅读考教的统一之路检索·加工——阅读考教的统一之路王大绩老师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状,是把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如果把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比作三级跳远,那就如同头两步和第三步不能形成顺畅衔接。

日常的语文教学和临考的备考,当然有差异;但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二者又是一脉相承的。

从阅读来看,这个承接点、延续线就是“检索·加工”。

所谓吸纳,即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吸收、判断、鉴赏等相关能力;所谓释放,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听”和“读”是这样一个过程:品味语言文字—形成思想感情—理解社会人生;“说”和“写”是这样一个过程:品味社会人生—形成思想感情—诉诸语言文字。

——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

很显豁:听、说、读、写的第一环节,初始动力都是“品味”:或“社会人生”,或“语言文字”——或直接,或间接的“生活”。

如是,“品味”毫无疑义的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具体些就是“细察·深思”,这是语文学习中,“学得”对“习得”的关键性超越。

将“细察·深思”落实到意识和途径,就是“检索·加工”——“细察”即“检索”,“深思”即“加工”。

在这种宏观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构建微观的自觉意识,探讨如何备好教材,如何使课堂生动、高效。

这种微观意识的核心当然还是经由“检索·加工”的“细察·深思”。

亦即从课文实际出发,从课文的特点出发,检索、发现,经加工,把握课文的关键、关联或差异。

例如,同为先秦历史散文的《左传》和《战国策》,风格不同,备课时抓住这差异,就可能有所发现:《左传》重在实录,以微言大义著称;《战国策》时有虚构,具小说描摹雏形。

这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部著作的词句体现的。

且以课文中两个相近的句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句子:“夜缒而出”。

为什么烛之武要在夜里,采用“缒”的方式出城?这是一个思辨点,具有“加工”的价值。

它一方面说明郑国危急的形势,有上文“晋侯、秦伯围郑(“郑”是郑都,不是郑国)”为佐证,另一方面预示烛之武将行“离间计”游说秦伯,有上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地毗邻,皆为郑地)”为佐证。

简洁的四个字确凿地表明了烛之武的机警、负责和功勋卓著,体现着《左传》微言大义的特点。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个类似的句子:“入而徐趋”。

这“徐趋”一词,描摹的意趣颇耐人寻味。

“徐”,慢;“趋”,快步走。

“徐趋”,一种违背常规的很不合理的奇特步态,这其中或有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的原因,但似乎更带有表演成分。

对文学作品而言,凡违背常规(即“颠覆”)之处,往往有寓意在其中。

往前看,触龙正处在这样一种处境中:“新用事”的赵太后事先已发出“必唾其面”的毒誓,此时又“盛气而揖之”。

赵太后之所以“盛气”,除“秦急攻之”和“大臣强谏”之外,主要还由于她深深了解触龙,知道这位忠忱老臣定为长安君质齐而来。

于是,她摆出了“揖之”的姿态。

老谋深算的触龙,当然是有备而来。

“入而徐趋”就是出现在这里的一句描写,进了门之后才拿出“徐趋”的步态,这明明是在表演。

这一表演,麻痹了赵太后,引出了拉家常,触龙专业策士的本色尽在其中;太后“揖之”,触龙“徐趋”,两个人物一来一往,相映成趣,神色毕肖,这不正是小说以虚构对比刻画人物的雏形吗?备课中经“检索·加工”,凸显课文特质,既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两部著名史书的风格,又明确地培养了学生“检索·加工”的语文基本意识,生动、高效的课堂和高考备考不自在其中吗?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核心是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阅读的关键是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感悟:从语文的工具性质看是如此,从语文的人文性质看也是如此,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的统一来看更是如此。

离开对文字的认知感悟,就失却了语文学习,失却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与魅力。

离开语文的“人文性”,只谈“工具性”,这种“工具”固然是苍白的;反之,离开语文的“工具性”,空谈“人文性”,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在语文实践中的“统一”。

“检索·加工”就是对这“统一”的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推进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两方面考虑:探究的形式和探究的问题。

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固然重要,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解决问题。

一份高考试题,就是一组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的探究性的问题。

认真对待课堂提问,也就是最直接的高考备考。

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处在接受性学习状态;教师提出一个课堂问题,学生当即进入探究性学习状况。

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常规的形式。

从这种高度认识的课堂提问,应该包括若干要件:材料的选择、修订,问题的设置、提出,难度的考虑、梯次,标准的拟定、变通,思路的引导、发散,随机的评价、反馈等等。

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尊重学科特征、实事求是,遵从学生认知实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做出个性选择和个性解答。

如何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推动学生探究呢?当然要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切实遵循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固有规律处理教学问题。

让我们以《阿Q正传》的一个课堂提问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阿Q正传·革命》一章开头是这样一段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支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经备课的细察深思,检索加工,我们认识到,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完整地介绍了时代背景:未庄,封建意识浓厚,下层群众赤贫,阶级压迫严重存在,辛亥革命风潮延及,引起封建头面人物的恐慌。

这是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清晰表述的加工。

要让学生获得并进而提高这种“检索·加工”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认识储备。

“宣统三年”可用《记念刘和珍君》中“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和《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两句作为比照。

第一句出自《阿Q正传》的另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特意在文章开头强调“中华民国”,意在揭露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可见鲁迅先生对纪年的表述往往寓有深意。

深意何在呢?第二句中,林觉民烈士在给妻子的遗书里错将“辛亥”写作“辛未”,说明他对干支纪年并不熟悉,也表明当时社会上通行的是宣统年号纪年;但作为民主主义先驱的林觉民却特意选用干支纪年,以表示对封建王朝的诀绝。

以此反证,可见“宣统三年”表明未庄的封建意识浓厚。

“九月十四日”,计时如此精确,用意何在?可用以下记时作为比照:“1883年3月14日下午五时三刻”、“1949年4月20日夜到4月22日22时之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

这些日子分别是这样出现在课文或生活里的:“(1883年)3月14日下午五时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1949年4月20日夜到4月22日22时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江”,“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8级地震”。

从而使学生明了使用精确计时往往表明有重大事件发生。

那么,“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有什么重大事件呢?这就是探究性课程的课题。

在课本里,对这个日子做了注释:辛亥革命之后25天,民军进了杭州,绍兴宣布光复。

可见,辛亥革命风潮延及未庄。

“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这一诠释性表述很特别,它又有何用意?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细查深思”的阅读“检索加工”。

首先对“褡裢”的含意要检索确认,课本有注释,褡裢是用来装钱和物的;再经由思维加工:阿Q把褡裢都卖了,可见一贫如洗。

之后再进行大范围“检索加工”。

小说下文有这样一段描写,赵白眼在赵府门前受到阿Q的冷落,“回到家里,就将褡裢摘下交老婆藏到箱底里”,可见赵白眼心虚,在褡裢上心里有鬼,它应是赵白眼趁阿Q急于糊口,巧取豪夺来的。

可见,下层群众赤贫,阶级压迫严重存在。

至于“一支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则表明着封建头面人物的恐慌、狡诈和勾结。

至此,学生自能水到渠成地归纳加工出完整的时代背景。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阅读能力也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上述例子在教材中数不胜数。

例如《阿Q正传》中这一段:“造反?有趣,……来了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过了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里对各种武器的排列,若用《别了,司徒雷登》中“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

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

”这一段作对照,再用《拿来主义》中“先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一段作参照,可以想见会有一种既具有思辨强度,又包括探究方法的实用高效、生动活泼的课堂风景的。

一备好教材,二备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这是语文教师的老生常谈。

“检索·加工”就是将二者结合的,语文阅读的必由之路。

钻研教材,使学生获得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自觉境界,是美好的课堂风景,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真谛,也是获取高考优秀成绩的必由之路吧。

“检索·加工”,再向前迈一步,就推开写作的大门了。

下一本书,我们谈写作,也是两个词“细节·感悟”。

[例]由下列“道具”中任择其一,作为评论对象,以“评《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为副题,自拟正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褡裢,衣箱,四两烛,树烛台,断砖,龙牌,竹筷,哭丧棒。

[学生例文一]四两烛光——评《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四两烛是俨然以革命人自居的阿Q,向管祠的老头子索要来的。

可见,阿Q此前一直是在黑暗中摸索过夜的。

四两烛是阿Q地位改变的象征,他关于革命的美妙畅想就在这四两烛的烛光里灿烂绽放。

也就在不久前,赵太爷曾敲诈过阿Q一对一斤重的红烛,现在阿Q转向比他弱小的、畏惮他的人索要了。

可以想见,倘若阿Q幻想中的革命成功,他当然会成为未庄又一位“赵老Q太爷”了。

[学生例文二]文学殿堂上的树烛台——评《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树烛台是有三个分叉的高脚烛台。

阿Q不但索要了蜡烛,还索要了烛台,分明要显赫一番,神气一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