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如下: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1生: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2生: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3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
过程如下: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
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
下面自己读《乡愁》。
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1生: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2生: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3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
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
在分梯度进行朗读。
具体过程分四部分:第一步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课前:播放flash《乡愁四韵》。
老师请一学生板书本课课题、作者。
)师:有人这样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来。
于是,海上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还是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一缕乡愁从唐诗中飘来,缠绵多少相思的河畔;一缕乡愁向宋词中飘去,惊醒多少游子的安眠;而正是这缕乡愁啊,又引发了远在台湾的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怎样的乡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赏乡愁经典,品浓浓乡愁。
(屏显:课题、作者,赏乡愁经典,品浓浓乡愁。
)师: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
让我们饱含浓浓的深情,进入本节课的第一站风景:饱含深情读乡愁。
(屏显:饱含深情读乡愁)。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
这虽是古人的玩笑话,但也足见读的重要。
老师很喜欢这首诗,首先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仔细倾听诗人内心的情感。
(音乐《思乡曲》中,老师深情吟诵,眼含泪水。
)(掌声)师:对不起,老师太激动了。
下面,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学一学,认为老师读得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选择你最喜欢的朗读方式,饱含深情地读两遍。
等一会儿,我们请同学来朗读。
(学生深情吟诵)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朗读?(音乐中,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读这首诗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到这首诗挺低沉的。
师:那你是用什么语调读的呢?生1:一种缓慢、低沉的语调。
师:你觉得你哪个地方读得最好?生1:就是“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里,我觉得读得好些。
师:那请你再把第三小节给我们读一下,好不好?可要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吆!(生动情朗读,掌声)师(问一同学):你感觉她读得怎么样?请你给她点评一下。
生2:我觉得她读得很有感情,已经读得很好了。
师(微笑):有没有缺点?生2:我觉得读得再慢一点就好了,还是有点快。
师:对,她读得是有点快。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学实录 鲁教版
《乡愁》师:吟咏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衷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
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近余光中,走进《乡愁》。
请大家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老师作示范朗读。
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板书]听读,说感受的话例如,我听到了作者的汩汩心泉,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生:我听到了厚重的思念。
生:我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
生: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稍等)好,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生:本诗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序,组成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本诗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用绘画的语言把思乡恋国之情画了出来。
师:你这一个“画”字用得好!生:本诗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寄情。
生:作者的感情升华了,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如果把第四节去掉,好不好?生:不好。
去掉第四节,诗的思想高度达不到。
师: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板书]品读,说发现的话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
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教案实录《乡愁》教案实录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乡愁教学实录。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乡愁教学实录。
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乡愁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乡愁教学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教师导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
这深沉的情感流注于笔端,就化作精美的诗词歌赋。
你能背诵或默写几首简短的古诗词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二、日暮斜阳下,清风明月中,诗人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板书:乡愁,并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能背诵这首诗;2、抓住意象体会美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1、大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2)注意朗读技巧:(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速)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注意轻重音的处理。
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哪些词应轻读?哪些词应重读?课件展示:乡愁余光中小时侯后来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请同学试读。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鲁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鲁教版【教学设想】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时间变化为序(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通过四个具体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乡愁表现得具体可感,为我们展现了一组深沉浓厚的乡愁画面,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却包含着作者厚重沧桑的人生经历。
但是,由于中学生人生阅历较浅,对乡愁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抓住一个“情”字,用语言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用小提琴曲《思乡曲》营造氛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品味赏析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内涵,并结合实情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课题类别】诵读欣赏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简单经历,理解诗人将乡愁寄托在四个不同的物象上并层层推进。
2、能力目标: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通过诵读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和近趋完美的形式,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深深的怀亲之爱、乡关之思、爱国之情,由背景引申开去,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思乡曲》和《乡愁四韵》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评:教师用富有诗意的恰切的语言创设情境,是本课导入的第一大亮点;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先声夺人,深深打动学生,是本课导入的第二大亮点。
乡愁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乡愁(没有起立,没有问好,开始犹如家常般的自然,营造了良好的轻松氛围)师:大家自己在下面先背次文章。
(学生自背课文)再一起来背次课文。
(学生齐背)(这时教师抽查了一个同学背诵,但背得相当不熟练)师:看,滥竽充数的人被抓出来了。
师:大家说说看,这首诗与前面刚背过的《出师表》相比,哪篇好背,为什么?生:出师表。
因为结构句式都较整齐,还有反复。
(自然引出本诗形式美的学习)师:结构句式这么安排有何好处?生:让人容易记住师:难道就为了好背?生:有种韵律美。
节奏感强。
所以也易背师:那大家从哪里看出匀称?仅是字数吗?生:句式师:哪些句式?生:四节诗中都有“乡愁是……”句式,节奏一致。
叠词也是。
生:“这头……那头……”不光是排比,还有反复。
师:找的很仔细。
那反复的好处是什么?生:强调师:强调什么?生:强调乡愁(抢答)师:很好。
从刚才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同学都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四节似乎都在反复渲染乡愁的情绪,结构上就似一首音乐歌曲,有种回环往复之美。
我们学过的有类似结构的古诗大家能想的起来吗?生:《诗经》里的作品师:对,像“关关雎鸠”,一唱三叹的感觉。
(这个环节的提问充满艺术性,且根据学生回答层层递进,教师的肯定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师:诗中,作者这种乡愁的情绪有消失过吗?(生:没有)请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随时间变化,作者情绪是否有变化?或者不变?或者是变浅?(学生没有贸然回答,而是默默感悟文本细节,陷入沉思之中。
看的出教师的问题难度在逐渐的加大)师:我们可以先看看席慕容《乡愁》补充理解。
席慕容的乡愁仅仅是在有月光的夜晚响起吗?生:一直就埋藏在内心深处。
平时没有显露师:对,是因外在而触发“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席慕容抒发乡愁的永远不变,永远不消失,那能否将这种乡愁放在余光中的诗中,表示永不老去?(此处席慕容诗歌的引入非常精彩,既完成一个课后习题任务,又能很好的辅助落实此处教学难点,学生也深受启发)生:不行。
课文里的乡愁是有变化的。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课前以《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展示课题)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你有过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吗?你有没有想家?生:我有一次去我南方的大姨家,开始几天觉的很好, 可过了不到一星期,我就受不了了。
想爸爸妈妈,想家里的一切。
后来哭着要回家。
生:我们去联合乡的时候,我想家哭了好几次,那种滋味,真是又酸又涩,好难过呀。
师:其实,你们离家只是偶尔小别,而老师呢,家在千里之外,回一次家很本不容易,家乡的老屋,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一句一句依依不舍的叮咛和问候,在每个月朗星稀的晚上,让我魂牵梦绕,泪眼朦胧。
老师想家,可以回去,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的同胞,因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以下作者吧,谁能把余中光先生介绍给大家?(学生纷纷举手)生:余中光,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通过多媒体介绍余光中)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首先我们来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老师范读一下,大家认真听,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师范读),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生: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生:缓慢的。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边读,边标出节奏。
(师来回巡视,指导有疑难的同学)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生齐读一二小节。
师:这两节语速要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啊”这里要变音,读作“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b,o,e,i就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读,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师示范)生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实录师:爱家乡是爱国的情感基础,思乡与爱国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好情感。
因此,思乡与爱国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咏叹和歌颂的主题,面对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又是如何抒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乡愁》。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有两个任务:1.通过诵读,感知品味、理解诗歌意蕴。
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
先请同学们把课前查找的资料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你所以解的诗人余光中。
生: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出生大陆,1950年去台湾,常常隔海眺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想念故乡。
1972年,22年的思乡情终于化作《乡愁》这首经典之作。
生:我补充一下:余光中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所以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师:很好,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很有帮助。
下面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语速(在凄清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背诵)。
[点评: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配以哀婉的乐声,营造了一种凄清沉郁的氛围,学生渐渐“入境”]师:同学们自已试着读一遍,注意全诗感情深沉,宜读得舒缓一些(学生试读)。
师:除了注意语调外,还应注意每节诗的节奏和重音,下面老师把第一节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用“/”划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生:我认为节奏应这样划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音落在“乡愁、小小、这头、那头”上。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第一节划分节奏和标重音的方法依次划分出二、三、四节诗的节奏标出重音。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把余光中的《乡愁》朗诵一遍(配乐)。
师:通过读我们对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思乡愁绪师:是的。
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绪,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物象把这种愁绪表达出来的?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老师还想问,全诗四节,每节又表达了什么情感?生:母子离愁生:夫妻离别生:生死恨别生:骨肉离恨师:同学们答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诗的主题和字面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课文《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着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
(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播放课件。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2)(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文《乡愁》教学实录(2)课文《乡愁》教学实录3、欣赏诗歌: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
(生议论开来,有人举手。
)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
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
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
(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
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
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
)(背诵完毕。
听课老师鼓掌。
)四、拓展1、仿句: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教学实录 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设计者:齐昕(宁夏大学)指导教师:赵红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一篇现代诗歌,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
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用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意象的运用上,这首诗具有简单而丰富之美。
乡愁,是一种大家普遍能体验而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提炼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意象来表现,就会变成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提炼了四个十分生活化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很生活化,但并不简单,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去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邮票虽小,但却牵系绵长的母子情。
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来来往往的船票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船票虽窄,但承载浓浓夫妻情。
矮矮的坟墓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母亲、对那方故土的思念之情,矮矮的坟墓承载不了诗人巨大的悲痛。
而现在,浅浅的海峡把诗人与祖国分离开,阻碍了无尽的乡愁。
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了统一中有变化的美。
统一就是整首诗相对地均衡,段式、句式比较整齐,节与节、句与句之间比较对称。
变化,就是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还具有音乐美,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营造了一种回旋往复的旋律,使全诗像一首哀伤的回忆曲。
诗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小节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一、引言《乡愁》是中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异乡漂泊中,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乡土情怀的重要地位。
教学《乡愁》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分享一次小学生《乡愁》教学实录,介绍教师如何开展《乡愁》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文化内涵。
2.理解并体会《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诵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乡村风光和民俗文化。
通过视频,启发学生对故乡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2. 诗歌鉴赏教师让学生朗读《乡愁》并解释生字、生词。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和意义。
例如,学生可能不理解“沙发”的意思,教师可以简单解释“沙发是指三脚射箭所用的箭头样式,它常用于描述云朵的形态”。
教师随后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语和句子,例如,“那时候的水很清,绿的草有根有茎”,“在这远离家乡、似家非家的地方,忽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乡愁”。
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表达与创作在理解并体会了《乡愁》的情感和主题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表达与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家乡的感受和感恩之情。
3.诗歌创作。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汇,例如“故乡”、“家门口”、“夕阳”、“童年”等等,让学生以这些词汇为基础,自己写一首诗歌。
4.诗歌朗诵。
让学生向全班诵读自己写的诗歌,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情感。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乡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并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下面是《乡愁》课堂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
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
学实录鲁教版
师:吟咏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衷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
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近余光中,走进《乡愁》。
请大家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老师作示范朗读。
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板书]听读,说感受的话
例如,我听到了作者的汩汩心泉,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我听到了厚重的思念。
生:我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
生: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
(稍等)好,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本诗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序,组成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本诗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用绘画的语言把思乡恋国之情画了出来。
师:你这一个“画”字用得好!
生:本诗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寄情。
生:作者的感情升华了,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如果把第四节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
去掉第四节,诗的思想高度达不到。
师: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板书]品读,说发现的话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
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生: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生:美在韵律。
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生:美在对称。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美在俭约、凝炼。
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师:是的。
诗人选择意象很有讲究,请同学们注意意象的聚焦和放大。
诗人把“乡愁”比做“邮票”,比做“船票”,比做“坟墓”,比做“海峡”,意象逐渐放大,表达了诗人的“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深,越来越重。
谁来举一首诗说明一下?
生:柳宗元的《江雪》,先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广阔意象,然后是一叶孤舟,最后再聚焦在是渔翁独钓上。
师:说得好!这种意象的狭窄、逼仄,让人气闷压抑,诗人孤傲冷峭,幽愤不平之气扑面而来。
师: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
我们来竞聘“摄影家”。
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板书]演读,说想象的话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选第2节。
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
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
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也选第2节。
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生笑)
师:想象独特,用第一人称更能给人以真实感。
生:我选第1节。
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师:为什么选在春天?
生:这一节时间定在春天,后面三节的时间分别定为夏、秋、冬,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相呼应,代表人的一生。
师:好!继续说——
生: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
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
船消失在天水之间。
母亲仍然伫望着,……(我选配《二泉映月》这支曲子。
(生鼓掌)
师:好凄美的故事呀!让我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生:我把第2节的时间放在中秋节。
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
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第3节。
“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生:第4节。
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
师:与“海峡”有什么联系?
生: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超人的想象力,今后定能成为大导演!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
诗人用四个意象对乡愁作了诠释。
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
[板书]创读,说创造的话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生沉思)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生: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生: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生: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生: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生: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生: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热烈地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师生齐读课文,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