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正语文教育”之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正语文教育”之课堂实录

连师 这位 同 学 分 析 到 位 第




以 它 在 诗 歌最后
“ ”


起 来 连 读成 后 来 呀 后 来 呀


预 备 读 卒 彰 显志
“ ”

第二


前 面 还 讲 了 小的 家

后 面 才 是大

生 后 来呀 的 家 即 国 家


以小

家 铺 垫 衬 托 对大 家 的 情 感




不过


教学意 图


导入 新课
自 发 的 自


需 要 创 设 情 境 这 种 创 设 有


惊叹



追问


惊疑




明白

赞 叹这 四 种读 音


不 是人 为 的
而是
不 是 教 师 通过 语 言 或 图 画 在 句 末

般 念 轻声

文 中 念什么
来展 示
文 章编 号



00 5

6 00 9

20 1 6

54

007 6

03

作者 简介 刘 金 玉 江 苏 省 泰 兴 市 洋 思


中 学

江苏 泰兴



2 2 5 400

《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乡愁》。

请描述你心目中乡愁的样子?生:乡愁是人在城市里,想念乡下的爷爷奶奶,以及小时候那些回不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

生:我会想到狗。

小时候一去爷爷奶奶家,就有一条狗在迎接我。

师:我想到一个标题——那山那人那狗。

生:乡愁就是爷爷奶奶做的饭菜。

我小时候一回家,爷爷奶奶就会用山上砍的柴做饭,特别香。

生:我想到的是慢慢地、淡淡地扼住我喉咙的一种东西。

师:那是什么呢?生:一种情感。

可能是一所房子。

(生笑)师:其实你想说的是两方面:乡愁可能是个老屋,我记得你说过你外婆有个老屋;想到这个的时候,慢慢地喉咙就发紧。

是不是这样的?生:是的。

师:以后慢慢说啊。

生:我想到的美食和方言。

师:你们发现没有,当我们描述乡愁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描述。

我们说着说着,就会跳转到一些可以描述的东西上去。

因为乡愁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写乡愁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化抽象为形象。

屏显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师:要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做法是什么?生:比喻。

师:同学们,把这句话写下来——比喻是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写法。

经济,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最少的成本,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屏显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师:余光中的《乡愁》享誉海内外,他的技术,其实也就是比喻。

二、整体感知师:在诗歌中,那用来做喻体的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

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1月29日师:谁来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四个意象来比喻乡愁?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师: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琢磨余光中意象选择和运用的妙处。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如下: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1生: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2生: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3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

过程如下: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

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

下面自己读《乡愁》。

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1生: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2生: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3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

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

在分梯度进行朗读。

具体过程分四部分:第一步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口号不够响亮,显得无精打采啊!同学们,请坐。

没有精神的课堂,肯定培养不出精神的人物。

刚才就简单一句话,却一点气力都没有,还有一些同学跟着在里面附和,做南郭先生。

另外,大家站起来的动作也是有气无力。

老师:同学们,课堂是干什么的?你们都不知道课堂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学习的。

老师:对!课堂是学习的,是成长的,是要用力的,是用激情来燃烧的。

你们有没有这种激情?具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站起来。

怎么有的同学既不举手,又不站起来?这位同学,你有激情还是没激情?学生:有。

老师: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好,有激情的同学请举手!真好,全举手了,请放下。

同学们,有激情就要全身投入,只有全身投入的课堂才是有收获的课堂,大家说对不对?学生:对。

老师:有些同学成绩差,原因是什么?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态度差。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学习的环境。

谨记:课堂是学堂。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学习的环境——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同学们好。

整齐了,精神了,真好!请坐,一坐下来,我们就要像一个学生。

同学们,课堂是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你们有没有带相应的资料过来呀?学生:带了。

老师:什么东西呢?(学生拿出各自的学习用具)老师:噢,这个东西,知道了。

你们今天学习的材料在哪呢?学生:在班主任那儿。

老师:在我这儿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事先并不知道,很好。

上课就应该有一点神秘感。

现在谜底揭晓: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题目是……一起读两遍,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好,再读两遍,看黑板,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

现在读得没感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

同学们,我们学习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目标,有任务,你们说是不是?学生:是。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1点击浏览该文件《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2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

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生:赵!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

大家听清要求了吗?生:听清了!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生:还行吧!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生:(背诵)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诗歌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

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三)读诗之声韵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

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

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第一篇:乡愁课堂实录《乡愁》课堂实录执教孙艳课前情景导入:(Flash课件)音乐由陈建年作词并演唱,杜志兴作曲的一首《乡愁》歌曲导入:(歌词大意)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这片土地原本是我们的啊!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曲调苍凉而忧伤,画面是故乡的树和土地,简约而明朗,学生一下子被音乐和画面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不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文学样式?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到诗意之美,当我们的心被浮躁和冷漠笼罩,当我们对生活丧失了激情和爱,诗歌只是分行押韵的文字形式而了无意义!可是孙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喜爱诗,因为诗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王,他的节杖可以伸及最遥远的地方,当帝王在被遗忘的宝座边变成尘埃,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缅怀,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心去感受那细腻如丝又涌动如潮的思乡之情。

师:(课件展示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余光中,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己逾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弥久愈深。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歌。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配上你认为合适的音乐。

没有感情就不是语文课了--《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没有感情就不是语文课了--《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乡愁》教学实录及点评《乡愁》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它以婉约、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授这首诗歌需要注重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的分析,下面是一份《乡愁》教学实录及点评,供参考:一、课前预热(5分钟)1.教师将《乡愁》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快速阅读并说出自己的第一印象,例如: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等。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和印象,例如: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

点评:这个预热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课堂教学(40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生字生词和难懂的句子,例如:“梦回故乡”、“嫩绿的稻田”、“浓绿的树”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点,例如: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用意象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等。

可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析一段诗歌,并进行讨论和汇报。

3.组织学生朗读诗歌,让他们尝试模仿诗歌的语言风格,感受诗歌的美。

可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朗读一段诗歌,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乡,让他们尝试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写一篇自己的乡愁故事。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乡愁》这首诗歌,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课后巩固(5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让学生口头分享或者上台演讲,也可以让学生将故事写在纸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没有感情就不是语文课了”?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点评:这个课后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成果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通过互相分享和评价,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作品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而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研究、教学。

其中,乡愁诗是一类常见的文学作品,它们讲述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和思念,对世界各地的诗人和文化工作者来说,乡愁诗都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通过两首乡愁诗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 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边城》、《乡村》两首乡愁诗的阅读和分析。

3. 教学重点:- 理解乡愁诗的表现手法;-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4.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诗歌内涵;- 如何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5. 教学方法:- 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 分析法:通过对两首乡愁诗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作者情感。

- 感受法:通过情感投射、情感启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对故乡的情感。

6. 教具:- 教师课件: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课外阅读:《边城》、《乡村》两首乡愁诗;-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二、教学实录1. 热身环节老师用一首小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带领学生猜测一下这首诗的情感内容,引导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内容有所感知。

然后,老师提问:“你们小时候,你们最佩服的人是谁?”帮助学生回忆童年时期的故事和人物,为学生进入主题铺垫好。

2. 教学过程(1) 乡愁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此环节对乡愁诗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包括诗歌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等。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篇一」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乡愁教案与课堂实录「篇二」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乡愁教学实录。

一、教师导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_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_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生2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

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生3:我读一节行么?师:行。

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

(学生朗读)师:读得真不错。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中学 郑慧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师展示作者简介,抽一个学生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

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9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 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1984年返台任教。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

《乡愁》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师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师:课后习题三已经把诗歌的节奏划分出来了,请大家听配乐朗读,感受《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乡愁》。

师:配乐朗读的朗诵者将“那头”的“那”读成方言口语的读音“nè”,老师认为有点欠妥。

我们都是按普通话朗读,怎么能夹杂方言口语的读音在当中呢?老师觉得应该读成“nà”才妥当。

老师不愿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同学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好吗?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乡愁》教学案例(6篇)

《乡愁》教学案例(6篇)

《乡愁》教学案例(6篇)《乡愁》教学案例篇一《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

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

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

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案篇二【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本站特稿| 更新时间:阅读: ]【字体:小大】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中心原创·系列·全面·实用《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常作印点评:柳文生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点评:教师用富有诗意的恰切的语言创设情境,是本课导入的第一大亮点;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先声夺人,深深打动学生,是本课导入的第二大亮点。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生:想!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生: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报以掌声)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一、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着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

(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播放课件。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B、O、e、i”就要读成“y(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老师示范)。

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三、解读1、想景悟情:师:同学们读得很好。

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生(齐声):对。

师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

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

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5分钟后总括)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

哪一个同学先来?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

(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全班掌声热烈)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

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

(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学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

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我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生跟着齐念)长大后后来现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白发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

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

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角的`泪水。

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

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是一种──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

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之情”与“爱国之情”)2、质疑: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

(生议论开来,有人举手。

)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12下一页《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

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

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

(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

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

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

)(背诵完毕。

听课老师鼓掌。

)四、拓展1、仿句: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微笑,生给予热烈的掌声)师:很形象,很具体。

生4:乡愁是一串风铃,叮叮咚咚的,让人忧愁。

生5: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6: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7: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生8:乡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梦。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

(听课老师,香港课程专家点头微笑)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

(学生笑)2、各领风骚话说愁: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

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生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生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生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下课铃声响了,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师:时间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再互相交流。

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积累。

(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古诗词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师: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

(演示余光中的介绍,鼠标点在“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师: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师: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充满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