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人教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八年级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一:学习目标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学习重点学习多种论辩方法学习难点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辩论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祖国的语言魅力无穷。
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大专生辩论赛上,来自各大院校的辩手在这一舞台上各显神通。
大力推广和发扬了辩论艺术和中文文化。
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往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典辩论。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辩论语言的魅力三、分析第一自然段诸葛亮舌战张昭的内容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1、分析张昭的论据、观点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
《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
16舌战群儒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八年级语文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人教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八年级下册舌战群儒教案一:学习目标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学习重点学习多种论辩方法学习难点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辩论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祖国的语言魅力无穷。
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大专生辩论赛上,来自各大院校的辩手在这一舞台上各显神通。
大力推广和发扬了辩论艺术和中文文化。
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往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典辩论。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辩论语言的魅力三、分析第一自然段诸葛亮舌战张昭的内容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1、分析张昭的论据、观点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掌握诸葛亮如何运用智谋说服东吴君臣,最终形成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在面对东吴君臣时的胆识和智慧,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课文背景介绍:三国时期形势图,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
2.人物介绍: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主要人物介绍。
3.故事情节: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面对东吴君臣的质疑和反对,他运用智谋进行反驳和说服。
4.重点难点:诸葛亮是如何逐一反驳东吴君臣的质疑和反对的,以及他如何最终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同时,请学生讲述自己对三国时期的认识和了解。
2.课文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国时期的形势图和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形势和战争背景。
同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要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3.人物介绍(5分钟)通过PPT展示主要人物介绍,包括诸葛亮、孙权、周瑜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及在故事中的角色。
同时,请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故事情节梳理(15分钟)通过PPT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时,请学生根据情节发展进行小组讨论:诸葛亮在东吴遭遇了哪些质疑和反对?他是如何应对的?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5.重点难点解析(20分钟)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如何运用智谋反驳和说服东吴君臣。
同时,请学生进行思考:诸葛亮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他的胆识和智慧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6.课堂小结与拓展(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案】(八下)16、《舌战群儒》2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八()班 姓名________课题:《舌战群儒》2 一、示标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弄清课文基本意思及写作思路。
2、领会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个性特点。
3、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重点:1、领会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个性特点。
学习难点:1、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次备课案二、导学(一)情境体验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 品析课文,分析诸葛亮的论辩技巧。
重点分析第一场 问题:在张昭的眼中和口中,孔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昭是怎么提出观点的?张昭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诸葛亮是如何 守,如何攻的? 张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问法) 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认) 张昭:问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对方言行出矛盾)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1、上不能„„下不能„„ 2、 弃„„走„„败„„奔„„无„„ 再扣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言行相违。
诸葛亮: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意图(与诸葛亮无关)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与诸葛亮无关)(转移对象法) 守:直接反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势上镇住对方。
第16课《舌战群儒》课件(鄂教版八年级下)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说话的前提。 清晰敏捷的思维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大量的 语言储备,诸葛亮能拥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 之师”的辩才正是基于此。
舌战群儒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交际频率加快,对人 们口语要求越来越高,拥有良好的口才正是一个 人才华的表现。
③最后引用史实(韩信事高皇)佐证“寡 不敌众,胜负乃常事”,以韩信自比,巩 固自己的战果,为自己开脱。
以上为守,最后又主动出击。
指出韩信虽不能每战必胜,但在 “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 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 天下笑耳。
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
而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些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东 吴内部和战分歧极大,出现了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与张昭为代表的主和 派,孙权本人既不愿降,又怕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犹豫观望。
为抵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主张,孙权遂派 他去刘备处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早就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征得刘备 同意后,随鲁肃到柴桑劝说孙权。见孙权前,未携一枪一炮,不带一兵 一卒的诸葛亮只身进入到一个特殊战场——东吴的一班儒士文臣组成的 主和派圈内,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虽没有兵戎相见,却依然火药味十足的 舌战。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 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 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 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 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 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前人用“文 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舌战群儒》课件鄂教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
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 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 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 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 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 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 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 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 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 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 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 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背景导入: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统一了北方的曹操在208年秋,率 50万大军(号称百万)挥师南下,意欲荡平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 团,统一天下。首当其冲的刘备兵微将寡,且寄寓荆州刘表处,虽然依 仗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阴止曹军南进,正 节节后退,面临灭顶之灾。
而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些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东 吴内部和战分歧极大,出现了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与张昭为代表的主和 派,孙权本人既不愿降,又怕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犹豫观望。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 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 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 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 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 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 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 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 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 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 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 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 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
【最新】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件:第16课《舌战群儒》 (共54张PPT)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 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 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 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3
重点: 1、领会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个性特点。 难点: 1、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1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 而与江东主降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抗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 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 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12
看课文思考:
诸葛亮与孙权共进行了几场辩论? 每场辩论双方各采取了怎样的辩论 技巧?
4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 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 西太原。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 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 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演义》、 《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等。戏剧作品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9
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取得一 些胜利,却仍面临灭顶之灾。 孙权占据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 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孙权本人则既不 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 观望。
10
为抵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 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处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 的诸葛亮早就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 合。在征得刘备同意后,随鲁肃到柴桑劝说孙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
16舌战群儒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的观点和论据。
(2)掌握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如引经据典、以退为进、直击要害等。
2、难点(1)体会古代文人论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应用到实际的交流和表达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为学生理解论辩内容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段情节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要舌战群儒以及他可能采取的策略。
2、背景介绍(1)讲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包括曹操势力的崛起、刘备的困境以及孙刘联合的必要性。
(2)介绍东吴的政治格局和主要文臣的观点立场,为学生理解舌战群儒的矛盾冲突做好铺垫。
3、文本研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章节,标注出诸葛亮和群儒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论辩的过程,分析双方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4、技巧分析(1)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运用的论辩技巧,如:引经据典:引用古代典籍和名人名言来增强自己观点的权威性。
以退为进:先承认对方观点的某些合理性,然后再通过巧妙的反驳来突出自己的主张。
直击要害:抓住对方论点的漏洞和矛盾,进行有力的反击。
(2)结合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的运用效果。
5、角色扮演(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论辩。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主要人物。
(2)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应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内容和逻辑。
(2)分析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准确理解文中的词义和句意。
(2)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理解《舌战群儒》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的辩论策略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辩论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三国时期的影视片段,引出《舌战群儒》的故事。
(2)简单介绍《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断句。
3、文意理解(1)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如“须臾”“安能”“孰与”等。
(2)学生结合注释和教师的讲解,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4、分析辩论(1)引导学生找出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回合,分析每个回合的论点和论据。
(2)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如引经据典、以退为进、反唇相讥等。
5、人物形象(1)让学生思考诸葛亮在辩论中的表现,概括其人物形象特点,如智慧超群、沉着冷静、言辞犀利等。
【教学设计】《舌战群儒》(鄂教版)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碧阳初级中学 舒晓燕老师这篇课文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2、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3、领会人物语言对刻画人物个性特点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的论辩魅力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教学难点】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1、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
2、关于《三国演义》。
3、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三国演义》和作者。
3、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论战的主题是什么?2、分别与那些人展开了论战?3、论战的内容是什么?4、论战的结果怎样?三、品析课文。
1、辩论双方进行舌战的前提除了需双方辩手外还需要什么?2、诸葛亮七场舌战“辩题”是否一样?3、你知道辩论双方怎样才能取胜?4、诸葛亮究竟怎样战败东吴群儒的呢?(1)第一场辩论品析(见课件)张昭是怎么提出观点的?张昭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诸葛亮是如何守,如何攻的?(2)后面六场的辩论,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守和攻的?(见课件)第二场与虞翻的辩论第三场与步骘的辩论第四场与薛综的辩论第五场与陆绩的辩论第六场与严峻的辩论第七场与程德枢的辩论四、归纳总结。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某某省某某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罗贯中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X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X抗曹的主X。
孙权遂派他去X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X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X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X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X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X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X昭挑起的。
X昭等人认为孙、X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第16课《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6课《舌战群儒》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庞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讲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辩的中心咨询题是拒曹依旧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讲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冷静自假设,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对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形。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儿探听情形。
早在隆中即洞悉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因此,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讲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疑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讲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能够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抗击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抗击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讲孙权,方法之一确实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因此,他第一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确实自比管仲、乐毅的咨询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领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闻名的武将。
《舌战群儒》鄂教版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经典来上。
重点在于探讨论辩取胜的原因。
学习论辩的技巧。
【教学步骤】一.介绍章回小说常识。
〈〈水浒》、〈〈三国》中经常有上回说到”且听下回分解”着官” , 谁知到是怎么回事吗?这是说书”这种民间艺术在小说中留下的痕迹。
中国的长篇小说很大程度上脱胎于民间这种说书”的艺术。
说书”一般不是一次说完,每说一次,就相当于J 回”。
为了介绍所说的内容,往往要有一个题目,如猛张飞喝断长坂坡”赵子龙孤身救主”孔明挥泪斩马谡”,这题目就演变成小说章回的标题。
文人在说书艺术、民间传说乃至正史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二.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激发兴趣。
罗贯中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有理想有抱负,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
他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改〈〈三国志》尊魏为崇刘,顺应人们对仁义君主的向往。
诸葛亮也由短于奇谋,缺乏大略的普通人摇身一变为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范,鞠躬尽瘁、清正廉洁的官员,满足了人们对贤相”的渴望。
小说也因此备受人们的推崇。
三.放映〈〈舌战群儒》视频进一步激发兴趣。
四.梳理课文内容。
依据论敌、论敌论点、辩论结果”梳理。
为下一步展开内容做好准备。
论敌论敌论点辩论结果1 张昭你言行相违无一言回答2 虞翻你大言欺人不能对3 步鹭你只是一个张仪苏秦一样的说客默然无语4 薛综人心归曹,刘备以卵击石满面羞惭,不能对答5 陆绩织席贩屐之夫不足与相国之后抗衡语塞6 严峻你没治经典低头丧气不能对7 程德枢你没有实学不能对五.重点研读第一段几个回合?3 个回合,综合三个回合,看张昭每一回合的目的,及诸葛亮如何应对?1. 是否自比管乐?小可之比2. 欲卷荆襄,却已属曹操,为何?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刘琮暗自降操,我们不知情,屯兵良图,非等闲可知3. 言行相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舌战群儒
罗贯中
三维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2、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领悟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奥妙的世界,《水浒传》表现了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红楼梦》可谓清末的大百科全书,而《三国演义》则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用兵遣将的足智多谋,尤其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让人臣服。
今天就让我们见识见识他们的巧舌如簧。
二、写作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摔几十万大军与东吴的孙权隔江对峙。
东吴内部以张昭为代表的大批官员都认为曹操势力几倍于自己,战则必败;鲁肃和周瑜等主战派坚决反对投降。
此时,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希望能与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疏通文意,熟悉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不懂的文句,互相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
1、诸葛亮舌战东吴哪些“儒”?
2、舌战结果如何?找出显示这一结果的句子。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
张昭无一言回答
虞翻不能对
步騭默然无语
诸葛亮薛综不能对答
陆绩语塞
严畯不能对
程德枢不能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问题:
1、在张昭的眼中和口中,孔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言行不一,无所作为。
2、孔明在反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也。
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时,为
什么要先谈治病养身之道?为什么要列举韩信这一例?
明确:比喻刘备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
3、孔明在答辩时为什么一再强调刘备大仁大义?
明确: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有力证据。
4、这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后面六场论辩,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7段,在文中圈点批注,以“我认为与()的论辩最()。
理由是()”句式交流。
三、品析人物
从全文看,你认为诸葛亮凭什么取得舌战胜利的?在文中找到理由。
1、凭对时局是熟悉、正确分析、判断,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凭对刘备的忠诚及信任,处处维护君王,维护刘方利益,绝不受对方的嘲笑。
3、凭自身过人的智慧,博闻多识和非凡的外交才能,机智、应变、雄辩的才智。
四、总结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表现出他对君主的忠诚,以及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机智、博学、雄辩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中文辩论是最能体现出汉语魅力的形式之一,教学时若能从这一兴趣点进行课堂设计,应能设计出一个充满语文魅力的教学流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又延伸到了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