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区域空间结构
2021版《创新设计》高考地理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训练: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9-5

第5课时区域联系一、选择题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淌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假如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A.箭头Ⅱ不行能表示高技术产业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进展解析第1题,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
第2题,题干中的“近十年来”是关键词,这期间,我国的产业转移包括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和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依据两个区域的区域空间结构可以看出,区域甲的进展要落后于区域乙;台湾向大陆转移的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和部分高技术产业。
答案 1.B 2.B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4.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B.污染严峻,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5.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第3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
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4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
第5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 3.D 4.C 5.A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进展受到严峻制约。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9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第九章
一、现代价键理论(也称电子配对法)
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海特勒和伦敦在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形成的过 程中,得到H2分子的能量E和核间距R之间的关系曲线, 如图。
H2分子的能量随核间距的变化
NaBr、NaCl中, I 、Br、Cl 的还原性依次降低,而
AgI、AgBr、AgCl的溶解度依次增大,颜色依次变浅, 这都与离子半径的大小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节
第九章
2、离子的电荷 离子电荷高,与相反电荷的吸引力大,熔点、沸
点就高。例如:CaO的熔点(2614℃)比NaCl(801℃) 高。
3、离子的电子构型
相反电荷Z+和Z-的离子间的吸引势能V吸引为:
V吸引
z z e2
4 0 r
第一节
第九章
式中ε0为介电常数,e为1个电子所带电量。相反电荷的 离子之间,除静电引力外,还存在外层电子之间以及
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排斥势能V排斥与r的关系
为:
V排斥
B rn
式中:B和n为常数。因此,正负离子间的总势能为:
rNa 230 133 97pm
rCl 278 97 181pm
目前最常用的离子半径是1927年由鲍林(Pauling) 从核电荷数和屏蔽常数出发推算出的一套数据,半径 计算公式为:
第一节
第九章
r cn
Z 式中Z为核电荷数,σ为屏蔽常数,Z-σ为有效核电数,cn为取决 于最外电子层的主量子数n的一个常数。
F 、Cl 、O2 等简单的负离子,其最外层都为稳定
的稀有气体结构,即8电子构型。对于正离子来说,情 况相对复杂,除了8电子结构外,还有其它多种构型。 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林学概论-第9、10章

林学概论本篇主要内容第八章人工林栽培第九章林农复合经营第十章封山育林与低效林改造第十一章城市森林营造林学概论第九章 林农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本章主要内容p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意义与特征p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及结构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学习要求ü熟悉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和特征;ü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农复合经营也称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的目标是增加生产(包括生物量、食品、饲料、薪炭、工业原料等),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经济收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Ø协调林农争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实现长短效益有机结合;Ø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Ø促进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Ø提升系统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u 复合性u 系统性u 集约性u 等级性u高效性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学概论p 林-农(果)复合型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农林轮作型p 林-牧(渔)复合型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牧型, 林渔结合型。
p 林-农-牧(渔)多层复合型 林-农-牧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庭院兼营型、林-农-牧渔或林-牧-渔结合型p 特种农-林复合经营林木混交型(经济林)、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1、物种组成结构乔木、灌木、农作物、牧草、食用菌、药、家畜、鱼类及其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平原多层结构(水陆交互系统、庭院经营)、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篇一:经济地理教案】《经济地理学》教案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第四节:行为区位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篇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代码:0508312学分: 2 学时:34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考试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状态变量 能够完全表征系统运动状态的最小变量组中的每个变量 xi(t)(i=1,2,…,n)称为状态变量。 3.状态向量 系统有n 个状态变量x1(t),…,xn(t),用这n 个状态变量作为 分量所构成的向量(通常以列向量表示)称为系统的状态向 量:x(t)=(x1(t)…xn(t))T。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和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将上两式用矩 阵方程的形式表示, 可得出线性时变系 统的状态空间表达 式为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或者,状态空间表达式也可以表示为
式中,A(t)为n×n 系统矩阵,即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B(t)为n×r 输入矩阵,即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图9-3 系统结构图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1)输入引起系统内部状态发生变化,其变化方程式称为
状态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2)系统内部状态及输入变化引起系统输出的变化,其变 化方程式称为输出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பைடு நூலகம்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9.1 控制系统中状态的基本概念 9.2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9.3根据系统的物理机理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9.4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9.5根据系统的方框图或传递函数建立状态空 间表达式 9.6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取传递函数矩阵 9.7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特征标准型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合起来,构成对系统动态行为的 完整描述,称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又称动态方程,其一般 形式为
9.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主导产业的特点-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主导产业的特点 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区域性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区域性是阶段性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 种表现形式: [1] 阶段性:一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 阶段性: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小资料:上个世纪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小资料: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世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年增长率 )。此时 为8%—10%)。此时,日本的主导产业是纺 )。此时,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到了60年代中期, 到了 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在此类产品的出 年代中期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把纺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新 加坡、韩国和香港。 加坡、韩国和香港。 等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转 等到了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汽车、半导体、 型,汽车、半导体、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开 始成为主导, 始成为主导,自己旧有的产业甩给了已经成为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则把劳动密集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 意义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业处于支配地位。 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9章

第九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区域交通运输一、区域经济区域泛指一定地域空间,即一定范围的土地或空间的扩展。
区域是以人为主体的一定政治、经济、文化辐射所及的社会和地域空间。
它表现为一个国家、若干省的集合、一个省区或一个地区。
区域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区域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特色和以区内外密切的经济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
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区域经济的核心部分。
区域经济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内经济中心的发展水平。
经济中心,可以是单个的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群落。
一般地说,区域经济主要是根据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特征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区域经济在地域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区域中的每个部门和生产环节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它要在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原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使区内各部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紧密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联系,使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地域上合理地结合起来,使区域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人而减少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人力、物力消耗,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
(2)开放性区域经济不是闭关自守的包罗万象的封闭性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均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是全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经济区域都有其为满足全国性或其它地区所需要产品生产并参与国际、区际间的商品交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担特定的任务。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但受地区内部各种自然、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要根据国家和区域、区际以及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各种经济联系所需的运输需求而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要使区域的专业化生产,适应全国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纳入国家的分工协作一盘棋中,为此,要搞好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第九章 立体几何9-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直观图、三视图

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一部分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其中四个公理 及其推论是立几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空间中 确定平面的依据,是空间中平移变换的依据, 是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依据,是作图 的依据,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本章的主 体内容,故高考命题一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 对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理解与掌 握.二是通过大题考查对空间线线、线面、 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的掌握, 及有关角与距离的求法.以多面体与旋转体 为载体,结合三视图、直观图及面积、体积 的计算是命题的主要方向.
●课程标准 一、空间几何体 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 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 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 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 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 别上述几何体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会使用材料制作模型,会用斜二测画出它们 的直观图.
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理)
高考试题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包括部分选 择、填空题,大多都可以使用空间向量来解 答.高考在注重对立体几何中传统知识和方 法考查的同时,加大了对空间向量的考 查.给考生展现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才能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这一部分高考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几何体叫做组合体. 8.平行投影 (1)平行投影的有关概念 平行投影:已知图形F,直线l与平面α相交 (下图),过F上任意一点M作直线MM′平行于l, 交平面α于点M′,则点M′叫做M在平面α内关 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或象).
图形的平行投影:如果图形F上的所有点在 平面α内关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构成图形F′, 则F′叫做图形F在平面α内关于直线l的平行投 影.平面α叫做投射面,l叫做投射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扩散原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 分经济活动区位分散指向作用;政府的政策引导 作用。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8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② 扩散类型
就近分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由集聚
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分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从集
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
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随机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的一种
无规律的扩散。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9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空 间 扩 散 模 式
(a)扩张扩散; (b)迁移扩散; (c)等级扩散
经济地理学 20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洛 氏 公 司 的 空 间 扩 张
经济地理学 21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3. 集聚与扩散关系
共生性: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
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同。
作用惯性: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
多见于基础产业不断完善的区域发展
适合于某空间网络系统较完善的较发达区域的
开发
陆大道——“T”国家空间结构战略。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6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3. 网络式
点轴式发展的结果 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后期,区域经济活动全面展开, 区域联系普遍,基础产业发达,整个区域实现普 遍腾飞。
台湾学者唐富藏提出 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协调演化四阶段模式 ❖均衡阶段——农业 ❖集中阶段——区域中心城市产生 ❖分散阶段——区域中次级中心兴起 ❖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空间差异缩小趋于均衡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一) 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
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
基本的力量。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
动力指向;劳动力(廉价和高素质)指向;市场 指向;运输指向。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 集聚
前工业阶段:区域空间离散形——均质无序
工业化初期:聚集形——单个中心-外围结构
工业化阶段:扩散形——规模不等多中心-外围结构
后工业化阶段:均衡形——空间一体化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0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最早由波兰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4. 圈层结构理论
杜能最早提出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1925年发展
日本木内信藏1979进一步发展
❖内圈层(城市为核心):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
❖中间圈层(城乡结合部):内、外边缘区
❖外圈层(乡村)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2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5. 协同演化理论
向心式集聚:周围地域向极化中心极化
等级式集聚:以区域等级等级极化
波状圈层式集聚 :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
状层式展开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6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③ 集聚影响——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群
“点一线” 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
“点—面” 城市-区域系统——城镇聚集区,城
市经济区。
“线—线” 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
施系统
“线—面” 产业区域系统
“面—面”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区及地带
2020年“5月2点9日—2时5线0分—面”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经济地理学 3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邻近(近邻)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
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1. 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
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 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2020年5月29日2时51分
经济地理学 23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发展与集大成,提出四阶段空
间结构形态——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农业主导阶段:低水平平衡阶段
❖过渡阶段:单一中心-边缘阶段
❖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多核心中心-边缘阶段
❖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高水平平衡阶段。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1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7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叶大年,中科院院士,矿物学家,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北大教师。
2000年地学家叶大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
区域城市八种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
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
城市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二元结构“马态效应”——强强-弱
弱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7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2. 扩散
扩散: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
的分散趋向和过程。
作用——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
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 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 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 点、线、网络、域面
点——中心城市、工业点、商业点、服务网点 线——交通线、信息线、动力能源线 网络——运输网、通讯网、动力能源网 面域——农业区、工业区、市场区、经济腹地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2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一、基础理论
3. 7种组合模式
“点一点” 节点系统——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
(二)经济意义
一、基础理论
1. 经济活动的协调性、系统性 资源、要素、产业的协调同向性
2. 经济效应的特有性 节约经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空间结构四大模式
1. 极核式
点-增长极
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活动布局于最适宜
第九章 区域空间结构
一、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1.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
况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包括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 外围地域(腹地、市场区)、网络地域(通道: 交通线、信息线)。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一、基础理论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三)空间邻近(近邻)效应
2.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
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2020年5月29日2时51分
经济地理学 24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互转化性: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 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
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22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增长极产生的效应——极化(回流、集聚)效
应、扩散(涓滴、波及、外溢)效应。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2. 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核心为
经济发达地区、边缘为经济落后地区,利用极化效 应和扩散效应解析空间结构形态——弗里德曼的区 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区位的集聚发展。
适合于封闭较闭塞区域自力更生初创的发展
适合于某落后的发展中区域起步开发时期。
双核结构:区域中心城市(省会)-线-港口城市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5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2. 点轴式
极核式-轴线的模式
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中期经济活动伴随增长极
集聚发展扩散效应,沿交通运输轴线外延发展。
集聚: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
的集中趋向和过程。
① 集聚原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5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② 集聚类型
单极集聚:只有一个极化中心
多极集聚:区域出现多个极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