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区域空间结构
2021版《创新设计》高考地理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训练: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9-5
第5课时区域联系一、选择题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淌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假如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A.箭头Ⅱ不行能表示高技术产业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进展解析第1题,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
第2题,题干中的“近十年来”是关键词,这期间,我国的产业转移包括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和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依据两个区域的区域空间结构可以看出,区域甲的进展要落后于区域乙;台湾向大陆转移的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和部分高技术产业。
答案 1.B 2.B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4.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B.污染严峻,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5.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第3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
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4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
第5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 3.D 4.C 5.A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进展受到严峻制约。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9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第九章
一、现代价键理论(也称电子配对法)
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海特勒和伦敦在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形成的过 程中,得到H2分子的能量E和核间距R之间的关系曲线, 如图。
H2分子的能量随核间距的变化
NaBr、NaCl中, I 、Br、Cl 的还原性依次降低,而
AgI、AgBr、AgCl的溶解度依次增大,颜色依次变浅, 这都与离子半径的大小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节
第九章
2、离子的电荷 离子电荷高,与相反电荷的吸引力大,熔点、沸
点就高。例如:CaO的熔点(2614℃)比NaCl(801℃) 高。
3、离子的电子构型
相反电荷Z+和Z-的离子间的吸引势能V吸引为:
V吸引
z z e2
4 0 r
第一节
第九章
式中ε0为介电常数,e为1个电子所带电量。相反电荷的 离子之间,除静电引力外,还存在外层电子之间以及
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排斥势能V排斥与r的关系
为:
V排斥
B rn
式中:B和n为常数。因此,正负离子间的总势能为:
rNa 230 133 97pm
rCl 278 97 181pm
目前最常用的离子半径是1927年由鲍林(Pauling) 从核电荷数和屏蔽常数出发推算出的一套数据,半径 计算公式为:
第一节
第九章
r cn
Z 式中Z为核电荷数,σ为屏蔽常数,Z-σ为有效核电数,cn为取决 于最外电子层的主量子数n的一个常数。
F 、Cl 、O2 等简单的负离子,其最外层都为稳定
的稀有气体结构,即8电子构型。对于正离子来说,情 况相对复杂,除了8电子结构外,还有其它多种构型。 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林学概论-第9、10章
林学概论本篇主要内容第八章人工林栽培第九章林农复合经营第十章封山育林与低效林改造第十一章城市森林营造林学概论第九章 林农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本章主要内容p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意义与特征p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及结构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学习要求ü熟悉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和特征;ü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农复合经营也称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的目标是增加生产(包括生物量、食品、饲料、薪炭、工业原料等),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经济收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Ø协调林农争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实现长短效益有机结合;Ø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Ø促进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Ø提升系统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u 复合性u 系统性u 集约性u 等级性u高效性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学概论p 林-农(果)复合型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农林轮作型p 林-牧(渔)复合型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牧型, 林渔结合型。
p 林-农-牧(渔)多层复合型 林-农-牧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庭院兼营型、林-农-牧渔或林-牧-渔结合型p 特种农-林复合经营林木混交型(经济林)、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1、物种组成结构乔木、灌木、农作物、牧草、食用菌、药、家畜、鱼类及其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平原多层结构(水陆交互系统、庭院经营)、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篇一:经济地理教案】《经济地理学》教案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第四节:行为区位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篇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代码:0508312学分: 2 学时:34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考试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状态变量 能够完全表征系统运动状态的最小变量组中的每个变量 xi(t)(i=1,2,…,n)称为状态变量。 3.状态向量 系统有n 个状态变量x1(t),…,xn(t),用这n 个状态变量作为 分量所构成的向量(通常以列向量表示)称为系统的状态向 量:x(t)=(x1(t)…xn(t))T。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和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将上两式用矩 阵方程的形式表示, 可得出线性时变系 统的状态空间表达 式为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或者,状态空间表达式也可以表示为
式中,A(t)为n×n 系统矩阵,即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B(t)为n×r 输入矩阵,即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图9-3 系统结构图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1)输入引起系统内部状态发生变化,其变化方程式称为
状态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2)系统内部状态及输入变化引起系统输出的变化,其变 化方程式称为输出方程,其一般形式为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பைடு நூலகம்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第9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9.1 控制系统中状态的基本概念 9.2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9.3根据系统的物理机理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9.4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9.5根据系统的方框图或传递函数建立状态空 间表达式 9.6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取传递函数矩阵 9.7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特征标准型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合起来,构成对系统动态行为的 完整描述,称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又称动态方程,其一般 形式为
9.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主导产业的特点-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主导产业的特点 区域性、阶段性和关联性, 区域性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 前两个不能绝然分开,区域性是阶段性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 种表现形式: [1] 阶段性:一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 阶段性: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同的主导产业,这是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所致; 小资料:上个世纪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小资料: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世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 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年增长率 )。此时 为8%—10%)。此时,日本的主导产业是纺 )。此时,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到了60年代中期, 到了 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在此类产品的出 年代中期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口中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产业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 日本电气、钢铁和化工产品开始成为主导,把纺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 织品和玩具产业甩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台湾、新 加坡、韩国和香港。 加坡、韩国和香港。 等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转 等到了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 汽车、半导体、 型,汽车、半导体、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开 始成为主导, 始成为主导,自己旧有的产业甩给了已经成为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 “四小龙”的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则把劳动密集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型的产业甩给了东盟、南亚和其他东亚国家。
意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 意义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 业处于支配地位。 业处于支配地位。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9章
第九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区域交通运输一、区域经济区域泛指一定地域空间,即一定范围的土地或空间的扩展。
区域是以人为主体的一定政治、经济、文化辐射所及的社会和地域空间。
它表现为一个国家、若干省的集合、一个省区或一个地区。
区域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区域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特色和以区内外密切的经济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
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区域经济的核心部分。
区域经济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内经济中心的发展水平。
经济中心,可以是单个的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群落。
一般地说,区域经济主要是根据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特征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区域经济在地域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区域中的每个部门和生产环节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它要在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原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使区内各部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持紧密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联系,使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地域上合理地结合起来,使区域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人而减少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人力、物力消耗,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
(2)开放性区域经济不是闭关自守的包罗万象的封闭性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均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是全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经济区域都有其为满足全国性或其它地区所需要产品生产并参与国际、区际间的商品交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担特定的任务。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但受地区内部各种自然、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要根据国家和区域、区际以及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各种经济联系所需的运输需求而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要使区域的专业化生产,适应全国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纳入国家的分工协作一盘棋中,为此,要搞好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第九章 立体几何9-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直观图、三视图
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一部分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其中四个公理 及其推论是立几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空间中 确定平面的依据,是空间中平移变换的依据, 是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依据,是作图 的依据,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本章的主 体内容,故高考命题一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 对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理解与掌 握.二是通过大题考查对空间线线、线面、 面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的掌握, 及有关角与距离的求法.以多面体与旋转体 为载体,结合三视图、直观图及面积、体积 的计算是命题的主要方向.
●课程标准 一、空间几何体 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 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 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 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 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 别上述几何体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会使用材料制作模型,会用斜二测画出它们 的直观图.
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理)
高考试题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包括部分选 择、填空题,大多都可以使用空间向量来解 答.高考在注重对立体几何中传统知识和方 法考查的同时,加大了对空间向量的考 查.给考生展现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才能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这一部分高考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几何体叫做组合体. 8.平行投影 (1)平行投影的有关概念 平行投影:已知图形F,直线l与平面α相交 (下图),过F上任意一点M作直线MM′平行于l, 交平面α于点M′,则点M′叫做M在平面α内关 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或象).
图形的平行投影:如果图形F上的所有点在 平面α内关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构成图形F′, 则F′叫做图形F在平面α内关于直线l的平行投 影.平面α叫做投射面,l叫做投射线.
经济地理全
名词解释1、区位(P34):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因子(P37):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或者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3、综合等费用线(P71):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4、临界等费用线(P73):一系列同心圆状的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是临界等费用线。
5、中心地(P93):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6、门槛人口(P94):指某种中心地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7、接触扩散(P121):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8、等级扩散(P121):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9、生产链(P156):是某种产品生产与销售各环节活动及其关联,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造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
由于每一个环节均为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做增值链。
10、区域经济结构(P173):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1、主导产业(P174):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12、区域空间结构(P183):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3、增长极(P208):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支配效应(P209):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15、乘数效应(P209):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房屋建筑学》ppt讲义(高教) 第9章 楼地层构造
(2) 楼板的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是对楼板的承重构件作合理的安排,使其受力 合理,并与建筑设计协调。
在结构布置中,首先应考虑构件的经济尺度,以确保构 件受力的合理性;当房间的尺度超过构件的经济尺度时, 可在室内增设柱子作为主梁的支点,使其尺度在经济跨 度范围以内。
子上,形成梁板式结构。 ➢ 板的布置方式视结构布置方案而定。
板在墙上的搁置
板在墙上必须具有足够的搁置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0mm。为 使板与墙有可靠的连接,在板安装前,应先在墙体支撑面铺设 水泥砂浆,俗称:坐浆,厚度不小于10mm。板安装后,板端 缝内须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灌缝,若为空心板,则应在板 的两端用砖块或混凝土堵孔,以防板端在搁置处被压坏,同时, 也能避免板缝灌浆时细石混凝土流入孔内.
当隔墙与板跨平行时,通常将隔墙设置在板的接缝 处、槽形板的肋上或于墙下设梁来支承隔墙。
当隔墙与板跨垂直时,应尽量将墙布置在楼板的支 承端,否则,应通过结构计算选择预制板的型号, 并在板面内加配构造钢筋。
隔墙在楼板上的搁置
9.2.3 装配整体式钢筋 混凝土楼板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将楼板中 的部分构件预制安装后,再通过现浇的 部分连接成整体。
槽形板的搁置方式
槽形板的搁置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正置,即肋向下搁置。这种做法受力 合理,但底板不平整,也不利于采光,可直 接用于观瞻要求不高的房间,也可采用吊顶 棚来解决美观和隔声等问题。
另一种是倒置,即肋向上搁置,这种方式可 使板底平整,但板受力不合理,且须另做面 板。为提高板的隔声能力,可在槽内填充隔 声材料
井式楼板(梁正交正放)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房间或门厅,也可以不设梁,直接将板支承于柱上,这 种楼板为无梁楼板.
第九章 薄壁空间结构
2. 短筒壳 L1/L2<1横向壳板拱的作用明显受力近似于 / < 横向壳板拱的作用明显受力近似于 单向作用的拱内很小,一般可不计算机壳板厚 单向作用的拱内很小, 按构照要求。 与配 按构照要求。 L1=6∽10m, L2=30∽100m(适用跨度 适用跨度) = ∽ = ∽ 适用跨度 大多为单波多跨
3.筒壳的开洞 ①通常采用锯齿形屋盖来解决筒壳的采光通风问题 优点:采光均匀、波谷汇水量小、造型优美 ②也可采用无窗钆的处理方式 宜放于筒壳顶部 洞口横向尺寸≤
4.选型与布置 适用跨度大,平面进深在,支承结构多样化。 一般用于展览性建筑,平面布局不太变化的建筑,规则 平面,有多 种布置方式:单波单跨、单波多跨、多波单跨、多波多 跨、形式 多样、并列,垂直交叉、悬挑横向悬挑、纵向悬挑。
(一) 圆顶
是一种正高斯曲率的旋转曲面壳,空间刚度大壳体薄跨主最大 可达207m用料省 北京天文馆25m,壳厚60mm,展览馆等。 1.结构组成 (1)壳身:平滑圆顶,肋形圆顶多面圆顶 (2)支座环:圆顶保持几何不变的保证 (3)支承结构 a.支座环支承在竖向承重构件上 b.支承在斜柱或斜拱上 c.支承在框架上 d.支承在基础上
3.构造尺寸等要求 (1)壳板厚度由板造确定,可取 R现浇应≥40m装配 应≥30m (2)壳板边缘由于支座环约束会产生径向局部弯矩, 应局部加厚配双层钢 (3)当上设孔洞时应在孔洞周围设圆形加强-内环梁
(二) 筒壳
亦称柱面壳为零高斯曲率壳, 亦称柱面壳为零高斯曲率壳,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壳体 几何形状简单,模板制作方便,易于施工广泛采用。 几何形状简单,模板制作方便,易于施工广泛采用。 1.结构组成工作特点:内力与变形 .结构组成工作特点: 壳板②边梁③和横隔构件三部分组成, ①壳板②边梁③和横隔构件三部分组成,边梁可理解为 壳体的“边框” 两边梁之间的距离为波长。 壳体的“边框”,两边梁之间的距离为波长。 横隔可理解为壳板和边梁的支承构件故L1为跨度 横隔可理解为壳板和边梁的支承构件故 为跨度 L1/L2≥①简壳受力类似曲线截面梁,把整个壳体看 / ①简壳受力类似曲线截面梁, 做两端支承在横隔上的梁L1为跨度 做两端支承在横隔上的梁 为跨度 L1≤40m L2≤20m,否则边梁过高,横向从过大不经济 否则边梁过高, 否则边梁过高 大部分为多波形以覆盖较大空间,壳板厚一般为准0- 大部分为多波形以覆盖较大空间,壳板厚一般为准 - 80mm空间作用不明显 空间作用不明显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房屋建筑学第9章-民用建筑设计(1)
思考
决定 房间 面积 的因 素有 哪些?
2019/11/18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2
■房间的形状
民用建筑常见的房间形状有矩形、方形、多边形、圆形等。在设计中,应从使 用要求、结构形式与结构布置、经济条件、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 房间形状。
一般功能要求的民用建筑房间形状常采用矩形,当然,矩形平面也不是唯一的形 式。见[教室的平面形式及课桌椅布置]图所示。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 和平面组合设计。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9
主要使用房间的设计
2019/11/18
■房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 ■房间的面积 ■房间的形状 ■房间的尺寸 ■房间的门窗设置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
房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
从主要使用房间的功能要求来分类有: (1)生活用房间:住宅的起居室、卧室、宿舍和招待所等。 (2)工作学习用的房间:各类建筑中的办公室、值班室,学校中的教室、 实验室等。 (3)公共活动房间:商场的营业厅、剧院、电影院的观众厅、休息厅等。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4
2019/11/18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5
(3)门的位置应方便交通,利于疏散
2019/11/18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6
(4)门窗的开启方向
2019/11/18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7
辅助使用房间的设计
■厕所设计 ■浴室、盥洗室设计 ■厨房设计
辅助房间设计要求:避免自身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外产生影响;靠近服务对象;布置在较隐蔽的位置
2019/11/18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8
厕所设计: ■
首先了解各种设备及人体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尺度,再根据使用人数确
经济地理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曲阜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___三个阶段。
答案:2.1889年出版的___是影响至今的经济地理学重要文献。
答案:3.美国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不同尺度范围。
()A:对B:错答案:A4.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仅指经济环境。
()A:对B:错答案:B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是()。
A:《山海经》和《禹贡》B:《商业地理手册》和《禹贡》C:《地理学》和《商业地理手册》D:《山海经》和《地理学》答案:A6.“经济地理学”一词最早是由____提出来的()。
A:葛茨B:罗蒙诺索夫C:阿姆斯特丹D:瓦伦纽斯答案:B7.李小建所著《经济地理学》中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___、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A:经济区B:经济发展C:经济关系D:经济活动区位答案:D8.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是在研究___方面发生变化()。
A:研究方法B:区域尺度C:企业组织D:研究对象E:思维方法答案:BCE9.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___()。
A:通论经济地理学B:部门经济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区域经济地理学E:公司(企业)经济地理学答案:ABCDE10.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答案:第二章测试1.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是___。
答案:2.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A:错B:对答案:B3.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A:错B:对答案:B4.线性运行费通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A:错B:对答案:B5.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
()A:对B:错答案:A6.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_竞争与_竞争()。
A:价格B:直接C:间接D:非价格答案:AD7.市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市场意识B:市场竞争环境C:市场战略D:市场特征E:市场规模F:市场秩序答案:ABCDEF8.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完全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参考答案:错误2.双重二元结构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1949-1988年和1988年至今。
参考答案:错误3.根据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和外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4.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关系研究的新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主体,这些主体包括()。
参考答案:跨国公司_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_非政府组织6.区域产业结构体现着微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与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的联系。
参考答案:错误7.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参考答案:多渠道_多方式_多层面8.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_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_构造区域空间结构9.区域空间结构由()基本要素所组成。
参考答案:点_线_网络_域面10.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不同阶段,包括()。
参考答案: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11.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
参考答案:集聚经济_规模经济_节约经济12.一般地,只有具备()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参考答案:高比较优势系数_高产业关联度_高需求收入弹性_高生产率上升率1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般包括()。
参考答案:趋于经济中心区_邻国边界区_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14.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包括()。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练习第9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5练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鲁科版
第9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5练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彼此一定互为同系物B.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C.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D.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的不同化合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2.下列共价键中,属于极性键且极性最强的是( )A.B.C.D.—C≡C—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简式:C6H12O6B.间甲苯酚的结构简式:C.HOCH2COOH缩聚产物的结构简式:D.乙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2H54.(2022·浙江6月选考,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醇和丙三醇互为同系物B.35Cl和37Cl互为同位素C.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D.丙酮()和环氧丙烷()互为同分异构体5.(2019·海南,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B.C.D.6.下列对乙烯分子中化学键的分析正确的是( )A.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C.C、H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的σ键,C、C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D.C、C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7.螺环化合物()可用于制造生物检测机器人,下列有关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5H8OB.是环氧乙烷()的同系物C.一氯代物有2种(不考虑立体异构)D.所有碳原子不处于同一平面8.下列关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一定共面的碳原子至少有8个B.CH≡C—CH2—CH3中所有碳原子一定不在同一平面C.中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D.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9.(2023·重庆模拟)m、n、p、q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p、q互为同系物B.n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羧酸的有5种(不考虑立体异构)C.鉴别p和q可用金属钠或溴水D.m与q互为同分异构体10.立方烷的分子式为C8H8,如图所示,其空间结构为正六面体(顶点为碳原子,氢原子省略),则其二氯代物共有( )A.3种 B.6种 C.12种 D.24种11.(2022·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有机化合物X与Y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物X与Y生成Z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有机物Y 分子中最多有9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1 mol Z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可能与2 mol Na反应D.Z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和 CH3OH12.现有四种有机物,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高中化学第9章 第57讲 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57讲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复习目标 1.掌握有机化合物中原子的共线与共面个数的判断。
2.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3.掌握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的书写与判断。
考点一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1.熟记四种基本模型(1)甲烷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不共平面,最多有3个原子处在一个平面上,即分子中碳原子若以四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连,则所有原子一定不能共平面(如图1)。
(2)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若用其他原子代替其中的任何H原子,所得有机物中的所有原子仍然共平面(如图2)。
(3)苯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共平面,若用其他原子代替其中的任何H原子,所得有机物中的所有原子也仍然共平面(如图3)。
(4)乙炔分子中所有原子共直线,若用其他原子代替H原子,所得有机物中的所有原子仍然共直线(如图4)。
2.注意碳碳单键的旋转碳碳单键两端碳原子所连原子或原子团能以“C—C”为轴旋转,例如,因①键可以旋转,故的平面可能和确定的平面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因而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可能共面,也可能不共面。
3.恰当拆分复杂分子观察复杂分子的结构,先找出类似于甲烷、乙烯、乙炔和苯分子的结构,再将对应的空间结构及键的旋转等知识进行迁移即可解决有关原子共面、共线的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苯分子中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以及它们所连的两个氢原子,这四个原子是在一条直线上的。
4.审准题目要求题目要求中常有“可能”“一定”“最多”“最少”“所有原子”“碳原子”等限制条件。
如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共平面而所有原子一定不能共平面。
1.结构中若出现一个饱和碳原子,则整个分子不可能共平面()2.结构中每出现一个碳碳双键,则最多6个原子共面()3.结构中每出现一个碳碳三键,则至少4个原子共线()4.结构中每出现一个苯环,则最多有12个原子共面()5.与或或直接相连的原子一定共面()答案 1.√ 2.× 3.√ 4.× 5.√1.有机物分子中最多有________个碳原子在同一平面内,最多有________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与苯环共面的碳原子至少有________个。
基础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
(一) σ 键
四、共价键的类型
四、共价键的类型
(一) σ 键
以“头碰头”方式沿键轴(两原子核间联线) 方向重叠,重叠部分对于键轴呈圆柱形对称。沿键 轴方向旋转任意角度,轨道的形状和符号均不改变。
σ 键沿键轴方向形成,重叠程度大,所以其
键能大、稳定性高。
σ 键是化学结构的保持者。
第九章 分子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离子键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离域π键 分子作用力和氢键
第九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第四节 第七节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 分子作用力和氢键
于是, CO 可表示成
CO
六、共价键参数
共价键参数是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 常见的参数有: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的极性。
键能Ed:使气态 A—B分子解离成气态原子 A 和
原子 B 所需要的能量。一般在102 kJ·mol-1数 量级。
键长l:分子中两个成键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一般在102 pm 数量级。
一、共价键的本质
而电子自旋方式相同的两个氢原子相互接近时,两 核间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降低,从而增大了两个原 子核的排斥力,使系统能量升高,所以无法形成化 学键。
由此可见,电子自旋相反的两个氢原子以核间距R0
相结合,比两个远离的氢原子能量低,可以形成稳 定的分子。而电子自旋相同的两个氢原子接近时, 系统能量比两个远离的氢原子能量还高,不能形成 稳定的分子。
成的化学键的键能大; (4) 杂化轨道不能以空轨道形式存在; (5) 杂化轨道的构型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九章 空间异质性
1 1 f Z ( Z Z ) 1 Z f [eWe / 2 ]2 2 ( P 1) 2 T
和以前一样,
f i ( 1ei ) 2 1
T tr[W W W 2 ]
e 是 OLS 残差 ei 的向量; 2 是基于 OLS 残差的 ML 方差; Z 是由常数项和导致异方差的
H0 : y X Xi H1 : y 0 0 i X j j
其中 X i 是 N K i 阶矩阵, X j 为 N K j 阶矩阵,N 1 维向量 i 和 j 是混合回归解释变量 系数的观测子集合, 规定在每个子集中可获得足够多的观测值, 该检验基于在原假设下回归 的残差 eR (约束估计)和备择假设下回归的残差 eU (无约束估计) ,如:
[ 2 ]
因此,在原假设下,误差是同方差并且误差协方差是 2 ( BB ) 1 的空间自相关的模型可 归为这种情况。 基于参数为 0 的极大似然估计的这种检验可以根据 8.2 和 12.1 节中的表达式 得到。 作为 6.3.4.节中一般情况的同样原理的应用,产生以下形式的检验统计量:
e
R
1
eR 1eU / 2 2 K
2
其中 e 是 ML 残差, 是无约束模型误差方差的 ML 估计, 用一致估计代替。 当误差项是一个空间自回归过程,混合的方差矩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扩散原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 分经济活动区位分散指向作用;政府的政策引导 作用。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8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② 扩散类型
就近分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由集聚
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分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从集
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
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随机扩散: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的一种
无规律的扩散。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9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空 间 扩 散 模 式
(a)扩张扩散; (b)迁移扩散; (c)等级扩散
经济地理学 20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洛 氏 公 司 的 空 间 扩 张
经济地理学 21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3. 集聚与扩散关系
共生性: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
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同。
作用惯性: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
多见于基础产业不断完善的区域发展
适合于某空间网络系统较完善的较发达区域的
开发
陆大道——“T”国家空间结构战略。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6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3. 网络式
点轴式发展的结果 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后期,区域经济活动全面展开, 区域联系普遍,基础产业发达,整个区域实现普 遍腾飞。
台湾学者唐富藏提出 区域产业和空间结构协调演化四阶段模式 ❖均衡阶段——农业 ❖集中阶段——区域中心城市产生 ❖分散阶段——区域中次级中心兴起 ❖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空间差异缩小趋于均衡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一) 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
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
基本的力量。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
动力指向;劳动力(廉价和高素质)指向;市场 指向;运输指向。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 集聚
前工业阶段:区域空间离散形——均质无序
工业化初期:聚集形——单个中心-外围结构
工业化阶段:扩散形——规模不等多中心-外围结构
后工业化阶段:均衡形——空间一体化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0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最早由波兰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4. 圈层结构理论
杜能最早提出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1925年发展
日本木内信藏1979进一步发展
❖内圈层(城市为核心):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
❖中间圈层(城乡结合部):内、外边缘区
❖外圈层(乡村)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2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5. 协同演化理论
向心式集聚:周围地域向极化中心极化
等级式集聚:以区域等级等级极化
波状圈层式集聚 :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
状层式展开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6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③ 集聚影响——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群
“点一线” 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
“点—面” 城市-区域系统——城镇聚集区,城
市经济区。
“线—线” 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
施系统
“线—面” 产业区域系统
“面—面”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区及地带
2020年“5月2点9日—2时5线0分—面”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经济地理学 3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邻近(近邻)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
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1. 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
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 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2020年5月29日2时51分
经济地理学 23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发展与集大成,提出四阶段空
间结构形态——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农业主导阶段:低水平平衡阶段
❖过渡阶段:单一中心-边缘阶段
❖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多核心中心-边缘阶段
❖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高水平平衡阶段。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1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7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叶大年,中科院院士,矿物学家,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北大教师。
2000年地学家叶大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
区域城市八种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
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
城市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二元结构“马态效应”——强强-弱
弱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7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2. 扩散
扩散: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
的分散趋向和过程。
作用——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
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 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 区域空间结构基本要素 点、线、网络、域面
点——中心城市、工业点、商业点、服务网点 线——交通线、信息线、动力能源线 网络——运输网、通讯网、动力能源网 面域——农业区、工业区、市场区、经济腹地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2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一、基础理论
3. 7种组合模式
“点一点” 节点系统——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
(二)经济意义
一、基础理论
1. 经济活动的协调性、系统性 资源、要素、产业的协调同向性
2. 经济效应的特有性 节约经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空间结构四大模式
1. 极核式
点-增长极
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活动布局于最适宜
第九章 区域空间结构
一、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1.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
况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包括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 外围地域(腹地、市场区)、网络地域(通道: 交通线、信息线)。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一、基础理论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三)空间邻近(近邻)效应
2.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
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2020年5月29日2时51分
经济地理学 24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互转化性: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 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
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22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增长极产生的效应——极化(回流、集聚)效
应、扩散(涓滴、波及、外溢)效应。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2. 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核心为
经济发达地区、边缘为经济落后地区,利用极化效 应和扩散效应解析空间结构形态——弗里德曼的区 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区位的集聚发展。
适合于封闭较闭塞区域自力更生初创的发展
适合于某落后的发展中区域起步开发时期。
双核结构:区域中心城市(省会)-线-港口城市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5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二、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2. 点轴式
极核式-轴线的模式
特点:区域经济发展中期经济活动伴随增长极
集聚发展扩散效应,沿交通运输轴线外延发展。
集聚:资源、要素、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
的集中趋向和过程。
① 集聚原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2020年5月29日2时50分
经济地理学 15 第七章 区域的组织结构
三、空间结构演变机制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② 集聚类型
单极集聚:只有一个极化中心
多极集聚:区域出现多个极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