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延边大学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3、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纯培养指的是只有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是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分离获得纯培养物的基本原理:首先采用方法将单个的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开,进而提供细胞合适的营养和条件,使其生长成为可见的群体。

进行微生物的分散主要采用稀释的方法,而固体培养基由于能够使分散的细胞固着于一定的位置,与其他的细胞分离,从而生长成为一个单细胞来源的群体-即纯培养,而成为常用而简便的分离介质和营养介质。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由于稀释方法的差异和接种平板的方式差异而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划线平板法将合适的无菌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后制备成平板,按以下方法划线:平板划线法中细胞的分离和稀释过程发生在接种环在固体平板表面上的划线和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单个细胞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后代就是纯培养物。

(2)倾注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在将细胞接种到培养基之前,通过液体稀释的方法分散细胞,最常用的液体稀释方法为10倍系列稀释,参考下图:随着稀释程度的增大,单位体积中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得以分散。

染色操作的基本程序为:制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ˉ革兰氏染色(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

)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教案三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原核微生物1、微生物的主要类群:2、原核微生物指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由裸露DNA组成的核区(nuclear region)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主要类群包括细菌与古生菌。

细菌又称真细菌(eubacteria),包括普通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 (三菌三体)。

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3、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其他形状。

《微生物学》教案(共6)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大学二年级微生物学教学案

大学二年级微生物学教学案

大学二年级微生物学教学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的学科,对于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认识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3.掌握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技术,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4.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1.3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方式1.4 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技术2.1 微生物培养与传代2.1.1 常见的微生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2.1.2 微生物营养需求及培养技术操作2.2 微生物鉴定技术2.2.1 形态学鉴定2.2.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3.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3.1 发酵工艺与微生物产物3.2 微生物在污染修复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3 微生物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与实践应用4.1 微生物培养实验4.2 微生物鉴定实验4.3 生活中的微生物观察与应用实践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鉴定技术和应用领域。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培养和鉴定实验,加强学生对微生物学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3.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提高学术交流和思辨能力。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中的微生物观察与应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平时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技能、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小测验和综合测试:对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教案标题:微生物学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3.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4.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3.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4.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5.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包括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

第三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计数等。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和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第四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发酵、抗生素生产、污水处理等。

3.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第五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结果。

3. 进行课程回顾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微生物、分析微生物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3. 微生物的培养与纯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展示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45分钟)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介绍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大小、形态、生理特性等进行分类。

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 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 分析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如生长、繁殖、代谢等。

3. 微生物的培养与纯化- 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如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 讲解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微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其分类。

2. 让学生分析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并举例说明。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讲解观察方法。

2. 微生物的培养与纯化-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与纯化实验。

-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讲解注意事项。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练习、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在实验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微生物教案大学

微生物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生物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2. 微生物的分类3.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4. 微生物的生理特点5.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介绍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等分类,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1.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知识点。

2. 提问: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哪些作用?二、实验操作1. 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如观察细菌、酵母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报告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2. 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学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表现。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普通微生物学教案

大学普通微生物学教案

大学普通微生物学教案大学普通微生物学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涵盖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分类、鉴定、系统发育及其在医学、环境、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3. 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4. 微生物的繁殖和遗传5.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6.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7. 微生物在医学、环境、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以教材为主要参考,融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六、参考教材1. 《微生物学》王玉麒、张利良等编著2.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李丽丹编著3. 《微生物学基础》朱杰生、宋大志、董芳等编著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二周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第三周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第四周微生物的繁殖和遗传第五周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第六周微生物的系统发育第七周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第八周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第九周微生物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第十周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第十一周期中考试第十二周~第十四周实验课程第十五周~第十七周课程复习第十八周期末考试八、教学建议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基础性和提高性结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科目:微生物学1.2 课时:45分钟1.3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二、教学内容2.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2.1.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类别。

2.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2.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长。

2.2.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包括二分裂、芽生、裂解等,有性繁殖包括接合、转化等。

2.3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2.3.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异养、自养、厌氧、好氧等。

2.3.2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酶等,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3.2 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

3.3 实验演示:进行微生物实验,如细菌的染色、真菌的培养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看法。

3.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4.2 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4.3 完成练习题:1. 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多少纳米以内?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3.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生活环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生物制药、环保、农业生物技术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概述: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微生物生态: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介绍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繁殖方式。

4、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阐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发酵、食品制作等。

5、微生物学应用:介绍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使学生对微生物学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逐一讲解知识点。

3、巩固练习: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评价。

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综合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微观经济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微观经济学核心内容;3、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2、市场均衡与价格机制;3、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反应;4、生产者行为与市场供给;5、市场结构与竞争均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核心内容;2、难点:市场结构的理解,不同市场类型的区别与。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了解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 助于研究其生长规律、预 测其数量变化,为微生物 的控制和利用提供依据。
遗传物质传递与基因表达调控
01
遗传物质传递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复制和转录等方式在细胞间进行
传递。
02
基因表达调控
微生物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环境因素、转录因子、表观
遗传修饰等。
03
《微生物学》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关系 •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演示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微生物学定义及研究范围
微生物学定义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 结构、生理、遗传、生态和分类 等各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水体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 动物等。它们参与水体的自净过程,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相对较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细菌、真 菌等微生物存在。它们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 影响。
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环境影响
工业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
规和标准。
06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演示
无菌操作技术要点示范
无菌操作基本概念
强调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解释无菌操作的定义 及目的。
无菌操作技术流程
详细讲解并示范无菌操作的标准流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 中的无菌操作要点以及实验后的清理工作。
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指出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提供避免污染的建议和 技巧。
工业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严重影响,甚 至导致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灭绝。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等基本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

2.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技术。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技术。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二、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1. 解释微生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2.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等。

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

2. 结合实例,说明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四、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技术1. 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离技术,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3. 介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形态特征观察、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五、实验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实验。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关注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应用的认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2.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2.2细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3.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3.2真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4.2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方式5.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和功能5.2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引入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1.3结合实例,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

第二课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介绍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2.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特征。

2.3实验演示: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三课时: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介绍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3.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真菌的形态特征。

3.3实验演示: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四课时: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介绍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4.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病毒的形态特征。

4.3实验演示:病毒的复制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五课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和功能。

5.2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征;3.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4.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

- 微生物学的发展背景: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疾病防治、野外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1.2 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标准:根据细胞类型和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

2.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2.1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 微生物生长曲线:潜伏期、对数期、平稳期和衰减期。

2.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和芽孢形成。

- 真菌的繁殖方式:孢子形成和有性繁殖。

- 病毒的繁殖方式:寄生生长和宿主细胞感染。

3.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1 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地球生物圈中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 微生物在有机物分解和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协同关系。

3.2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农业和生物能源开发中的作用。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文本和示意图为主要教学手段。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3. 讨论与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评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生长和繁殖方式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设计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3.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态学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3.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态学特点。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微生物玻片标本。

3.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接种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生物课程中关于微生物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二、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分析各类微生物的特点,如细菌的细胞结构、真菌的菌丝体、病毒的寄生性等。

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1. 展示微生物玻片标本,引导学生观察细菌、真菌的形态。

2. 讲解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等。

3. 介绍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二分裂、孢子繁殖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二、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态学特点1. 讲解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如营养类型、代谢途径等。

2. 分析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如分布、生长条件等。

3. 结合实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发酵、生物降解、生物制药等。

三、实验操作1. 教师演示微生物培养实验操作,如接种、培养、观察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生态学特点。

大学微生物学理论教案

大学微生物学理论教案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班级:XX级XX专业授课教师:XX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学概述1. 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2.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 微生物的形态分类2.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3. 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的结构特点三、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1.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3.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四、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与机制五、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1. 微生物的生态位与生态关系2. 微生物的分布特点3. 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六、微生物的应用与危害1. 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2. 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微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学概述:介绍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2.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讲解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的结构特点。

3. 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讲解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与繁殖、代谢调节。

4.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方式、变异类型与机制。

5.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讲解微生物的生态位与生态关系、分布特点、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6. 微生物的应用与危害: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1.教材:《微生物学》;2.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20分钟):a.通过多媒体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b.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微生物?它们有哪些特征?2.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0分钟):a.解释微生物学的定义;b.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细菌、真菌、病毒等。

3.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0分钟):a.介绍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根据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b.分别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的特征和分类;c.通过示意图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0分钟):a.介绍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物质分解中的作用;b.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加工、工业生产等;c.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科学实验(20分钟):a.分组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微生物;b.确定实验步骤和材料,并进行实验;c.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6.练习与总结(20分钟):a.提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b.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可能的错误和改进方法;c.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活动参与度;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延伸:1.邀请微生物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2.鼓励学生进行微生物相关的科研项目;3.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生物工程企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基础较差,教学内容和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在实验环节,应确保实验条件的安全性,并提前做好实验的演示和讲解,以免出现意外。

大学微生物教案

大学微生物教案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 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技能。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微生物的特点和生态学意义3.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分离方法4.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和显微镜技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种类?2.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定义微生物,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原核生物等)。

- 分析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2. 微生物的特点和生态学意义- 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特点。

- 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生物降解、生物转化、生物制药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实验演示1. 演示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分离方法- 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如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

- 讲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2.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和显微镜技术- 介绍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

- 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分离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教案延边大学农学院2010年7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分科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大群形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视之不见的单细胞,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细胞型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及原生动物;微生物单细胞藻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3.微生物的分类地位①1735年林奈的两界分类系统:动物界;植物界②1969年魏塔克(R. Whittaker)的五界分类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③70年代我国学者王大耜等在魏塔克五界的基础上提出六界分类系统:即增加病毒界6界微生物占了4界,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微生物的特性(五大共性)①体积小,表面积大是本质是基础,小体积大面积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的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环境信息的接触面;表面积/体积:乳酸菌=120000人=0.3鸡蛋=1.5②吸收多,转化快乳酸菌每小时吸收的营养物质的重量达自身重量的100多倍;一个70公斤重的人每昼夜进食5公斤(量够大的了)那么每小时吸收的量只即自身重量的0.3% 。

500公斤重的酵母菌菌悬液每天利用氨水和废糖蜜至少能生产5000(有说5万)公斤的蛋白质;而500公斤重的一头肉牛每天只能生产0.4-0.5公斤的蛋白质。

③生长旺盛,繁殖快大肠杆菌如各方面的条件都合适,每12.5-20(有说20-30)分钟分裂一次,按20分钟来算,则1昼夜分裂72次,那么1个菌体就会产生2的72次方个(即4722366500万亿个),重达4722吨;酵母菌每2小时分裂一次, 12小时可收获一次,一年可收获数百次,要比其它动植物快的多。

④适应性强,易变异a.适应性强耐热: 90℃的温泉中甚至250-300℃的海底火山口附近有微生物;耐寒:常年冰封的两极(甚至零下19℃的不冻湖中)有微生物;一般微生物都能耐负196℃(液氮)及负253℃(液氢)。

耐盐:32%的饱和食盐水中有微生物。

耐干:产芽孢杆菌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耐酸:氧化硫硫杆菌能在5-10%的硫酸中生长。

耐碱:脱氮硫杆菌能在pH 10.7的碱液中生长。

耐压:地球大洋最深处在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静水压1103.4个大气压,可仍有细菌在生活。

b.易变异由于微生物数量多,繁殖快,与外界直接接触,使其能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青霉素是由产黄青霉产生的,1943年时每毫升发酵液只能产生20单位,目前发达国家已达5-10万单位;另外,菌类的抗药性也说明了变异的存在,原来严重感染的病人每天只要10万单位的青霉素,而现在则要800万单位。

(40、80、160、400万单位)⑤分布广,种类多动植物体内外,土壤中,海洋里,大气中,岩石内到处都有微生物,人们用地球物理火箭从距地球表面85公里的空中找到了微生物,在万米深的海底也找到了微生物,在427米的沉积岩心中找到了活的细菌。

现在动物有150万种,植物有50万种,微生物目前发现的有10-15万种,但据前苏联的科学家估计发现的仅占微生物总量的5-10%,微生物的总量比动植物的总和还要多。

5.微生物的作用a.在物质转化中作用重大植物(微生物)光合作用无机物_-------------——---→有机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作用重大日常生活:酱油、醋、酒、味精、食用菌农业:5406菌肥,920,B.T.生物杀虫剂工业:医药:国防:环保:c.害处:引起动物和人的传染病引起作物病害引起食品变质二、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分科1.何为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变异、代谢、生态以及微生物在工、农、医药、卫生、环保、生物工程等分娩的应用。

2.微生物学的分科①着重研究基本理论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形态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等。

②着重应用性研究的有: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抗生素学、食品微生物学、酿造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地质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

③据研究对象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噬菌体学、野生动物学、藻类学、支原体学、自养菌生物学、厌氧菌生物学。

④据生态环境分为: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

⑤着重实验性研究的为:实验微生物学⑥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分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一、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我国人民在距今8000-4500年间发明了制曲酿酒工艺,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会制酱和制醋,宋代已采用曲母进行接种,并会制造红曲,900年前利用自养细菌的胆水浸铜法生产铜,在2000年前发现豆科植物的根瘤有增产作用,在宋代还创造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方法,最早发明用人痘来预防天花,比英国的Jenner(琴纳1796年)早半个多世纪。

华佗去腐肉以防传染也是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我国制曲酿酒有4大特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

另外,食用菌栽培为我国首创;用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方法保存食品。

二、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微生物世界是一个难以认识的世界:①体微小:人能看到大于1mm的东西,而微生物大都在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之间。

②外貌不显:单个微生物虽然看不见,但其群体菌落(菌苔)却是可见的,但因其外形往往平淡无奇,不甚显眼,极易被忽略。

③杂局混生:在不能分出纯种前,很难知道各种微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真正作用。

④因果难联:得病早期不易查出,后期也很难想到是微生物在作怪;腐败也是如此,看不见,菜馊了,加之微生物繁殖快,代谢活力强。

当人们对微生物世界处于无知状态时,往往表现出“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知其恶”,处于愚昧状态之中。

(一)微生物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胡克(Leeuwenhook,1632-1723)1676年最早发现微生物(罗伯特胡克是最早发现细胞的人),他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放大率在50-300倍,用其观察了雨水、污水、污泥、牙垢、精子、红血球,发现了球形、杆形、螺旋形的细菌,并绘成了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二)微生物学的创立杰出的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的柯赫(Koch)。

1.巴斯德的主要贡献:否定了自然发生说(他认为生命只能来自于生命的胚种),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并研究出了多种菌苗。

2.柯赫的主要贡献:发明琼脂固体培养基,发明了细菌染色方法,分离到了多种病原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提出了柯赫定理:①一种病原微生物必定存在于患病动物中;②这一病原微生物必能从寄主分离到,并能得到纯培养;③分离到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必然出现特有的疾病症状。

3.贝依林克(Beijerinck):提出了自养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4.伊凡诺夫斯基(前苏联):最早发现了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1. 传染病和免疫学的独立研究2.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结合:生产出了乙醇、丙酮、乳酸、甘油和其它有机酸、蛋白质、油脂等微生物产品。

3. 微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① 1941年比德耳(Beadle)和塔图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并使链孢霉成为遗传研究的材料之一。

② 1928年格里菲斯发现了细菌的转化现象(肺炎双球菌),并且在1944年埃弗雷证明了DNA为转化因子,由此发现了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③ 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

④ 1946年莱德伯格和塔图姆发现了细菌的接合现象,并且发现了F因子和Hfr菌株。

⑤ 1952年辛德和莱德伯格发现了转导作用,并找到了转导的载体是噬菌体。

⑥ 1952年和1961年莫诺和雅各布提出了操纵子学说,同年尼伦伯格提出了遗传密码的理论,从而使遗传信息转录、翻译和表达得到了阐明。

⑦ 1963年,莫诺又提出了调节酶的变构理论,使分子生物学更快地成长起来。

第三节我国微生物学的简况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工程吸收了新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细胞融合),酶工程(固相酶)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工程学。

基因工程:在DNA的分子水平上动手术,将一种细胞的结构基因转到另一种细胞中去。

基因文库;想用哪个基因可以随意调出。

我国在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酿酒、酶制剂、食用菌、农药、菌肥的研究和生产方面以有相当的基础,特别是抗生素的产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衣原体1956年汤飞凡首先通过鸡胚培养分离出来。

立克次氏体1934年我国学者谢少文首先用鸡胚培养成功。

第四节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真正作用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一、医疗战线的六大战役:1.外科消毒术的建立2.寻找人畜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1877),麻风分支杆菌(1874),肺炎链球菌(1880),伤寒沙门氏菌(1880),结核分支杆菌(1882),豆号弧菌(1883),破伤风梭菌(1884),鼠疫耶尔森氏菌(1894),痢疾志贺氏菌(1898)。

3.免疫防治法的应用:种人痘始于我国宋朝真宗年间1796年,卡介苗1923 制成。

4.化学治疗剂的发明:为抑制或杀死潜伏于人或大雾体内部的病原菌,就必须寻找一类对病原菌有强大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药物,化学治疗剂,磺胺类药物!1941年)。

5.抗生素治疗的兴起:1929年英国化学家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威科斯曼(Waksman)从近1万株放线菌中找到了链霉素,接着找到了氯、金、红、新、万古、卡那、庆大等霉素。

1978年已找到5128种抗生素,1984年已统计到9000种,现在1万中左右。

6.用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使微生物生产生化药物。

二、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六个里程碑1. 自然发酵与食品饮料的酿造。

2. 罐头保藏。

3. 厌氧纯种发酵技术(酒类生产)。

4. 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制药工业)。

5. 代谢调节理论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味精、甘油等一些化工产品的生产)。

6. 生物工程的兴起。

三、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草(微生物治草剂),以菌增肥(5406),以菌促长(920、赤霉素),以菌产沼气,以菌当饲料(单细胞蛋白),以菌当药物,以菌当蔬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