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展示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风筝_导学案 (2)

风筝_导学案 (2)
1、边读边想小伙伴放风筝的心情怎样?
(1)用___画出描写小伙伴放风筝心情的句子。
(2)从中体会到了小伙伴怎样的心情?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
⑴读思:指名读课文。
⑵读画:
a风筝做好了,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
质疑:“憧憬”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
引导理解:“依然”开始是什么样的心情?(充满希望)
2、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学习
重难点
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变化写具体。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课文相关的资料
导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听写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深究 体悟情感
(1)自读找规律,用方法。
(2)汇报交流:
加一加:麻+石=磨
形近字比较:异——导
同偏旁:遥 遍 逢
数笔画:插
(3)同座验收
三、再读课文 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读文:准确流利。
3、默读课文:提示分段。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1)引:自读第一段,想想是些孩子们做风筝么?(不是)
找风筝(第四结构段),师点拨: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
↓↓
伤心 着急
(2)我们垂头丧气的坐在……(神态描写)
情绪低落,伤心――同座读,多处伤心的语气。
(3)“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在……(语言描写)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是一篇描写友情和成长的小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之一。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理解成长的不易,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一、课前引导1. 请谈谈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的人?2. 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被帮助过吗?说说你的经历。

3. 翻开《风筝》,看看书中的封面和标题,你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吗?二、课堂阅读1.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风筝》的故事梗概:《风筝》主要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的男孩——胡巴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胡巴是一个风筝高手,阿米尔则是一个书呆子。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中,胡巴和阿米尔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了冠军。

但是,这个胜利却让阿米尔失去了胡巴的友情。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胡巴替阿米尔去捡飞落在地上的风筝,结果被对手阿西夫追上追打,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胆怯逃走,并且还背叛了胡巴。

从那以后,胡巴离开了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到阿米尔成年后,才得以再次见到胡巴,和解和回归。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第一章:儿时记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和胡巴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阿米尔和胡巴小时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经常一起玩耍。

胡巴是一个非常擅长飞风筝的高手,曾经带领阿米尔赢得过风筝比赛的冠军。

不过阿米尔嫉妒胡巴的天赋和英勇,内心很不满足。

第二章:过往时光背景介绍:作者描述了阿米尔和胡巴的奇特经历。

主要情节:有一次阿米尔和胡巴在街头上捡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他们一起把风筝飞得非常高。

接着,胡巴开始追着那个风筝跑,阿米尔则在他身后紧随其后。

他们追到了别的孩子手中,抢了风筝,便丢掉了。

而这个惨重的事故深深地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心灵。

第三章:过去与现在背景介绍:卡巴尔是胡巴的故居,也是阿米尔的家乡。

《风筝》导学案成案

《风筝》导学案成案

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品味文章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蕴。

(一)、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为什么叫 “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二心集》、等专集中。

2、背景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3、主要内容:作者把风筝作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回忆风筝往事,抒怀言志。

风筝是作者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作者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单元导学案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造句:
二、想一想(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画图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4、“我到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二、品味词语。

(完成课后练习三)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2、描写某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三、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表达()抒发了()
四、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导学案6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导学案6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导学案6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请朗读课文《风筝》。

2.生字词
•回顾生字词:遥远、拼命,并默写其拼音和解释。

3.思考问题
•在课文中,小明为什么说风筝飞得有声音?这种声音是什么呢?
二、课文学习
1.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风筝》的情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故事情节。

2.课文分析
•你如何理解“风筝飞得有声音”这句话?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

3.课文大意
•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大意。

4.思考问题
•你认为文中描写的风筝对小明意味着什么?
三、课后拓展
1.写作
•以“风筝”为题,写一篇自己的作文,可以描述自己的风筝飞得有声音的情景。

2.思考
•在生活中,你有过和小明一样的经历吗?你对风筝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或体会?
3.诗歌欣赏
•请阅读李白的《赠汪伦》诗,思考诗中对友情的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
1.巩固知识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分享心得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和思考,互相学习。

以上是《风筝》导学案6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

《风筝》(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_1

《风筝》(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_1

《风筝》(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班级姓名一、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补过”的行为,熟悉在“补过”行为中的“惊异和悲伤”。

2、熟悉鲁迅的知错必改、一丝不苟的自省精神和济世情怀。

3、了解散文中叙事中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课堂研讨1、阅读5到12段,思索:①、熟悉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①、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伤”?他的这种“悲伤”能“躲”过去吗?4、这篇散文,以()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描写,借第1页/共4页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的()的情感。

资料:1925年1月24日,正值春节,大年初一,在喧闹的爆竹声中,鲁迅独处一室,连续20年无爱婚姻的妻子朱安也在隔壁一室,空荡寂寥的房屋里死气沉沉。

万家团聚之时,夜阑人静之际,鲁迅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受,想到自己的家庭(鲁迅兄弟三人在北京聚族而居,之后却反目成仇,家庭分裂。

三十多年的兄弟亲情,在顷刻之间轰然烟消云散,代之以不行恕的仇恨。

)想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感到“寒威和冷气”。

其次课时二、课堂研讨1、阅读5到12段,思索:①、熟悉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一、陪弟弟一起放风筝。

二、讨得弟弟的宽恕,在弟弟的不责备中,宽松了心情。

①、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悲伤”“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第2页/共4页“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家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伤。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风筝》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风筝》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风筝》导学案《风筝》导学案【1500字】一、学习目标1. 了解课文《风筝》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掌握重点词汇的拼音和意义。

3. 学习运用感叹句表达惊喜的情绪。

4. 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课前准备1. 复习上节课的课文《飞鸟和水晶球》和相关知识。

2. 准备《风筝》一课的教材和课本。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篇有关风筝的课文《风筝》。

b. 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外观、材料以及飞行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测课文内容a. 师指着绘有风筝的插图,引导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要做什么?他和风筝有什么关系?”b. 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问题的提示进行预测,开展讨论。

3. 阅读课文a. 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重点训练语调和停顿。

b.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

4. 文字理解a. 组织学生跟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

b. 师与生展开讨论:- 从“下午”开始到“窗台”有什么变化?- 小男孩对风筝的看法有变化吗?他开始做什么?- 小男孩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小男孩最后是怎样想的?5. 学习重点词汇a. 教师出示课件和图片,教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词汇:- 风筝(fēng zhēng):用纸、竹木做成的能顶在空中飞的玩具。

- 窗台(chuāng tái):窗户上面供人坐或放物品的部分。

- 惊喜(jīng xǐ):因为出人意料或好事而感到高兴的心情。

b. 学习方法:学生独立默写拼音和意义,教师进行示范和纠正。

6. 运用感叹句a. 教师提问:小男孩在课文的哪个地方用了感叹句表达惊喜的情绪?b. 鼓励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气,帮助学生理解感叹句的用法和特点。

7. 创设情境a. 根据课文描述,让学生描绘小男孩和风筝飞高的情境。

b. 学生们可以用词语、句子或简单的段落描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8. 总结与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关键词汇和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精品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精品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精品导学案一、文本梗概本课讲述了小男孩想放风筝的故事。

小男孩心灵手巧、头脑灵活,鼓足勇气去放风筝,最终成功地将风筝飞得又高又远。

二、教学目标1.了解风筝是一种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勇气拼搏的品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风筝在故事中的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描述风筝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语言表达。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故事中小男孩放风筝的心情和过程。

2.学生能够发表自己对风筝的看法并展示自己创意。

五、教学准备1.课文《风筝》课文原文、教学PPT。

2.风筝制作材料或图片、颜料、纸张等。

3.学生课文笔记、课外阅读材料。

六、教学过程安排第一步:导入1.讲述风筝的由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入课文《风筝》,让学生对风筝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2.课文分段解读,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3.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课文操练1.完成课文课后习题。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四步:风筝制作1.教师指导学生用纸张制作风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图案进行装饰。

3.学生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或期许。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讲述制作过程和心愿。

2.学生进行风筝飞行比赛,展示勇气和技巧。

3.学生分享对风筝的喜爱和想象。

七、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风筝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展现出放风筝的勇气和魄力。

八、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阅读《风筝学堂》。

2.撰写对风筝的感悟和表达。

3.准备下节课风筝飞行比赛。

九、教学反思1.学生对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是否有兴趣和参与度。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合作质疑探究: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习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导学案

《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却、抖”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们在放风筝过程中得情感变化,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风筝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创设情境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不知大家能否猜出?(课件出示谜面)你们喜欢风筝吗?你们放过风筝吗?谁来说说自己在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说的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一群小伙伴来体会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2、师板题,提示“筝”的写法。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筝”在此读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我会认。

指名读生字,再加拼音齐读。

2、指导多音字“坊、磨、丧”3、我会读。

首先加拼音读;然后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思考问题。

(2)指名汇报。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小朋友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吗?画出来,读一读。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2)指名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指导朗读感悟)3、通过刚才的品读,大家发现小伙伴们的心情有没有变化?都有哪些变化?指名汇报(课件出示:课堂总结)五、拓展训练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六、作业1、抄写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4遍2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主题,熟练掌握本课阅
读策略。

2.培养学生感悟人生道理,情感熏陶,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导学内容
《风筝》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认真阅读《风筝》,可以分段阅读,每读完一段就进行简要复述,帮助
学生理解内容。

3. 阅读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比如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理解上下文,
预测故事发展等。

4. 文字赏析
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进行赏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用词运用和意义表达。

5. 情感体验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体
会故事的深层含义。

四、导学反馈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针对导学目标进行反馈,检验学生的学习
效果。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或写作,可以完成课后练习或者撰写感想,巩固理解,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风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名师优质课导学案一、导入1.1 学习目标1.了解《风筝》的故事情节,掌握基本内容。

2.能理解并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

3.掌握故事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和结构。

1.2 激发兴趣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风筝有关的视频片段或讲述风筝的历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学习过程2.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入一段与风筝有关的趣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2 教学内容1.讲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风筝》的故事情节,介绍故事中的人物和关键事件。

2.分析人物情感:侧重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表达。

3.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重点讲解一些重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升对故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3 深化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风筝》中所传达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三、活动设计3.1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2 创作风筝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风筝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对故事的体验和理解。

3.3 角色扮演让学生自由发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感和角色之间的交互关系。

四、作业布置4.1 课后阅读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2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风筝》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作文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5.1 知识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化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记忆。

5.2 课堂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反思,让他们提出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六、延伸阅读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风筝相关的短篇小说或诗歌,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阅读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风筝》这篇文章,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展示课导学案展示要求:通过自学,努力用多种方式战士自学和小组讨论成果,注意展示细节和形式的多样化。

展示方案::展示单元一:(A组提供)演绎3、4自然段,演一段赏析其中的句子,再演下一段。

展示单元二(D组提供):本文的写作技巧中你在写作时想借鉴哪些技巧,并说明文章开头结尾有哪些作用?最好能做过写作事示。

展示三:(G组提供)朗读课文选段,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你对文章的理解,注重情感的表达。

展示四:(F组提供)赏析文中的一些优美句子,体会其修辞的作用或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答题格式)展示五:(E组提供)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 (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要说出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展示六:(教师提供)说亲请。

哥哥为什么要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从中你感觉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哥哥?(联系创作背景)展示七:(教师提供)“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合作展示】1 .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我”“惊异”的是什么 ? “悲哀”的是什么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 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 ? 为什么 ?4.“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 ? 为什么 ?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 ? 何以见得 ?6.“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 ?7.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8.“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10.“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 11.如果弟弟对兄长的粗暴行为进行抗争,并怨恨他好不好 ? 为什么 ?12.“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 ?13.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 ?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4.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展示方案:展示单元一:(A组)演绎3、4自然段,演一段赏析其中的句子,再演下一段。

展示单元二(D):本文的写作技巧中你想借鉴哪些技巧,并说明文章开头结尾有哪些作用?展示三:(G)朗读课文选段,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你对文章的理解。

展示四:(F)赏析文中的一些优美句子,体会其修辞的作用或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示五:(E)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 (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展示六:说亲请。

哥哥为什么要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哥哥?问:从中你感觉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哥哥?展示七:)“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可以让学生介绍)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检查预习:见预习1、2。

四、整体把握: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

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

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探究质疑: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讨论并归纳: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

作者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

我觉得这样想法是不对的。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

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

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

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

然而这种天真活泼的天性却被兄长鄙弃压抑,这是多么悲哀的啊!4.“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对。

因为小兄弟能利用枯竹、红纸条做风筝,说明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动手能力强。

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却要背着兄长躲在什物间里偷偷地做,这已经可怜之至了。

但是仍然在将要完工之时被兄长发现、扯烂,小兄弟的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做兄长的却因为自己的偏见,凶神恶煞一般,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实在是冷酷无情的。

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

如把小兄弟写得那么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抗争;而把自己写得凶神恶煞,简单粗暴,对自己当年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

六、教师小结: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

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

七、课外作业:以“风筝”为话题,回顾自己童年时有关“风筝”的故事,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课文前四段,特别是“我”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的心理,在下文还将提及。

二、探究质疑: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讲的道理,知道自己错了,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深深地自责。

2.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回忆及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作者因良心受到遣责而感到“不幸”。

3.“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用比喻手法(暗喻),表现“我”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后的沉重心情。

4.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知道补过的方法:第一种,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但时过境迁,这种方法已不行了。

第二种:去讨他的宽恕,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