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我爱这土地_教案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对自己国家和土地的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请学生集体朗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并请学生谈论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土地和国家?请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3.分享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将他们的思考结果分享给全班,并请其他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补充和讨论。

4.观看影片:播放一段关于本国风景和文化的短片,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短片中所展示的内容。

5.思考写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对本土文化和国家的爱的短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愿景。

6.交流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短文和同桌分享,并邀请一些学生上台读出自己的作品,鼓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7.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与自己国家和土地相关的照
片、书籍或其他文物,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8.总结讨论: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这堂课,你们对自己国家和土地的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们觉得如何表达对国家和土地的爱?
9.课堂延伸:鼓励学生组织一次班级爱国主题的展览或演出,展示他们对国家和土地的理解和热爱。

评估:
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质量、个人短文的表达和拓展活动的实施情况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课堂目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主题: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发展爱国主义情操。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我爱这土地的内涵。

2. 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热爱祖国。

步骤二:展示与引导(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读出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2. 教师讲解诗歌中词语的意义,辅助学生理解。

3. 与学生一起解读诗歌中的经典词句,例如“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等。

步骤三:学习与实践(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歌曲,进行文艺创作或改编。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3.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教师让学生总结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优秀作品。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自行查找相关的爱国诗歌或歌曲,进行创作或改编,并在下节课分享。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历史文化景点或进行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和展示,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13 我爱这土地_教案

13 我爱这土地_教案
1.作者简介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 苦农妇养育到 5 岁回家。1928 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 勤工俭学。1932 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 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 轰动,一举成名。1935 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 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二、继续探究欣赏诗歌
1.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生 讨论后,老师归纳: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 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 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 击而下。诗意层层递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我爱这土地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我爱这土地
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 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 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实践朗读技巧,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读出感情。
2.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
1.中国现代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在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它在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作者简介
二、任务一 学习鉴赏
1.自由朗读诗歌,记下初读感受。
2.情境任务: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班级将举行诗歌朗诵会,请同学们基于这首诗歌,设计一帧诗歌朗诵会PPT封面。
黎明则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鸟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活着时,倾尽全力的为土地而歌唱。死了,也要把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这片土地。
(5)分析画面应该如何布局,明暗色调应该如何设计?
明确:四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组合和排列次序,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奏曲。从灾难痛苦到奋起斗争,最后再进入一片光明,充分显示了痛苦,灾难,总是暂时的,只要通过斗争,终将迎来光明美好的未来。前三句的“这”是近指,土地、河流、风,这些意象的组合,是诗人当下所见到的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的描写。而最后一句的“那”是远指。黎明,是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憧憬与企盼。
三、任务二 诗歌朗诵
1.邀请同学们一起用声音演绎这份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2.提示:咬准每一个字音,读好句中的停连,注意语速和语气。尤其是冒号引领的四个句子要一气呵成。两节诗之间要有停顿,第二节诗要读得更深沉画出诗歌中富有画面感的事物,然后思考,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能够正确演唱。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歌曲的背景介绍2. 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学习3.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训练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祖国的感受和热爱。

2. 引入歌曲:播放《我爱这土地》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情感。

步骤二:歌曲背景介绍(15分钟)1. 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首歌曲,歌词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深热爱之情。

2. 分享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一些与歌曲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歌词和旋律学习(30分钟)1. 布置歌词学习任务:将歌曲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歌词的含义。

2. 逐句解读歌词:老师逐句解读歌词,讲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3. 合唱练习: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跟着音乐演唱歌曲,重点训练发音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情感表达和演唱训练(30分钟)1. 分组合唱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组合并进行合唱练习。

2. 表演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3. 个人演唱训练: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人演唱训练,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10分钟)1. 总结学习成果: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进步。

2. 展望未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情感表达。

2. 学生的歌唱表现:评估学生在合唱和个人演唱中的发音准确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等,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活动,加深对祖国土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的含义和背景。

2. 学习歌曲的歌词,提高中文听力与朗读能力。

3. 发展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对祖国土地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1. 教学歌曲的歌词和歌曲中表达的情感。

2.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歌曲,同时注重发音和语调。

3. 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1. 复制《我爱这土地》的歌词,准备给学生。

2. 播放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提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歌曲,以及他们对这首歌曲有何了解。

呈现(10分钟)1. 播放《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

2. 让学生仔细听歌曲,然后与他们一起探讨歌曲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土地的赞美之情。

3. 提醒学生留意歌曲中的词汇或短语,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意义。

讲解(15分钟)1. 分发歌曲的歌词给学生,解释并讲解歌词中的生词或短语。

2. 强调歌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反映中国农村生活和改革开放的情感。

练习(15分钟)1. 分为小组让学生朗读歌词,注重准确的发音和语调。

2. 每个小组朗读完后,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建议。

3. 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朗读表演,鼓励学生加入表情和动作,增加表演效果。

巩固(10分钟)1. 结合歌曲的内容,提问学生对祖国土地的感激之情与他们想为国家做些什么。

2. 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结束(5分钟)1. 向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继续关注祖国的发展和繁荣。

2. 播放《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作为课堂的结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歌曲创作人的故事,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歌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并进行歌曲演唱或朗诵表演。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教案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教案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和爱护家园,关注生态环境。

(3)引导学生热爱文学,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体会。

2. 诗歌情感的深入感受和表达。

3. 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 安排课堂讨论和活动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4.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诗歌创作(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表达对家乡、祖国的热爱。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思考essay。

(3)收集其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朗读诗歌的表现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1教材分析1.《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现代诗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我爱这土地》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的一首诗歌,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爱国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但正式接触现代诗还是第一次;且他们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掌握欣赏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并初步学些现代诗。

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3.掌握朗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

二、目标能力:说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内容,能说出诗歌的意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5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6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

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60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呢?——泥土。

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思念。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校教学部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一切,甚至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篇感言文,它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懂得文章的言外之意,掌握文章的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主旨;2.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体会祖国的美好与多彩;3. 能够谈论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作为与奉献,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色、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多媒体演示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祖国的视频,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祖国气息,让学生们进入到祖国热爱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通过放一部辉煌历史、伟大事业、祖国繁华的电影,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可以再放一些优美的诗歌、歌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欣赏原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领会每个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针对一些生字生词,先给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解释。

例如:“进行革命改造”、“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理解难点如果遇到学生对于一些高深的词汇和抽象概念比较生疏,老师可以特别解释一下。

例如:i.“革命改造”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指的是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ii. “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可以从烈士英雄到劳模、先进模范等等大家熟知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进行展开说明。

4.讲解主旨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帮助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精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i. 文章所描述的大地,是我们崇高的母亲,是我们要保护和珍爱的疆土和人民。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3.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如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憧憬和对祖国的期望等。
(2)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探究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4.写作表达
(1)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祖国的感情和热爱之情,可以写一篇短文或者写一首诗歌。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义。
2.通过诵读、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对《我爱这土地》诗歌的理解程度,包括基本意义和深层含义。
2.评价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的表现,包括思想质量、语言表达等方面。
3.评价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包括对他人意见的认真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尊重等方面。
(2)教师简要介绍《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
2.讲解诗歌的意义
(1)教师朗读《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诗意和韵律,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
(2)为学生讲解诗歌的意义,包括对祖国的感情、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
(3)导读诗歌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词汇,如江山、天安门、长城、铜像等。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表达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说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会朗读诗歌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

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

2、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现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2、理解诗歌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的象征意义。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提高诗歌理解能力)3、体味诗歌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我爱这土地》,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 深入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说“我爱这土地”?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 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3. 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开展“我爱这土地”主题征文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

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应把握住这种基调。

3.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全诗。

四、探究内容1.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明确:“土地”一词在艾青诗中经常出现,可以说是他的又一生命。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和《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学生齐读全诗,注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5.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明确:还歌唱了“河流”“风”“黎明”。

6.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明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之中,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得不好,教师可联系时代背景,适当点拨,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欣赏的甜头。

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柔”等词语加以分析。

“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7.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

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对话,并要及时追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五、布置作业这首诗的其他几句,重音该如何把握呢?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这首诗的其他几句,重音该如何把握呢?明确:这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只有充分地理解了蕴涵在诗句中的情感,学生才能比较到位地把握。

其实,把握重音实质上就是品味情感。

老师应该参与学生的讨论、诵读,提倡平等、质疑、互补的对话理念。

老师可抛砖引玉,做如下示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可以重读,它们能突出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即使诗人化为鸟儿,也不会改变对祖国执著的爱,哪怕喉咙“嘶哑”,也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中“死”“羽毛”“土地”等词可重读,诗歌化“羽毛腐烂”这种被动的结局为主动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感情逐步深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可重读,诗人在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细致生动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胸臆,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

重读上述词语,能渲染出国难当头、山河沦亡时诗人歌唱“土地”的悲愤之情。

二、继续探究欣赏诗歌1.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击而下。

诗意层层递进。

2.在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请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行适当的点评,尤其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4.师生共同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1)写实和象征交织。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2)强烈的抒情色彩。

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三、拓展延伸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明确:设计此题,意在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下面提供的内容供参考: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了典型新颖的形象当中。

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

那“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四、布置作业1.完成相关习题。

2.探究性学习: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等诗歌,感受他诗歌创作的风格特色。

板书设计内容表现手法 第一节鸟儿生死眷恋土地比喻、象征 第二节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直抒胸臆我爱这土地 诗意递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