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

合集下载

道医学讲述生命真相原理《下篇》

道医学讲述生命真相原理《下篇》

道医学讲述生命真相原理《下篇》第一部份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量精微物质,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德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人通过德的品格而获得德的能量生命的道德本质1——善粒子(1)《道医学》的隆重推出,让人感到我们都是大道的儿女,道医学区别于普通医学的地方,就是道与医疗的关系,道与我们身体的关系。

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悟道,根本就没有资格给我们看病。

本书作者深入的慧观,带我们第一次会见了本来的自己,道德就在我们身上。

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量精微物质,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德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人通过德的品格而获得德的能量。

道生德而为炁,德一之炁朴散为五:仁义礼智信五德之炁,分别主宰着人体五臟和它们的子系统。

德能在人体内的分布在肝含仁德与木相应;心含礼德与火相应;脾含信德与土相应;肺含义德与金相应;肾含智德与水相应。

人体某种德性品格的缺失,必然导致其中相对应质元炁的缺失而产生疾病。

仁德居五德之首,仁善是紧密相连的,本书作者以深邃的洞察力内证,运用自身的深度静定慧观人体细胞质,发现了至今科学界用仪器还无法看到的“善”粒子,这种圆轮状物质,是一种决定和影响着精神与肉体健康的关键性物质,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发现了人类本性的根本物质的特征是这个善的颗粒,它决定着生命中细胞寿命的长短、代谢机制的旺衰,体液的长治久安,是健康长寿的本源,故将其命名为“善”。

由于这种善的细胞颗粒源生于道,畜养于德,所以老子告诫人们:“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只有尊道贵德,人人体内皆都具备的这一物质,才能充分发挥出生理功能,贯彻于生命的始终,成就修身的最高境界。

细胞质中的无相圆态“善”性的颗粒状结构体,与德一能量具有极佳的亲和性,一旦见之,则修身能够进入命体深层次的完整再造阶段之中。

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观,对于细胞而言,正是运用这个善的物质,治理改变细胞内液的质量和细胞间液的品质。

人类的贪欲私心、妄想执着,严重地压抑和破坏着细胞质内这个善性因子对每个细胞的良性功能,使它们难以发挥出健康长寿的作用。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

道教的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以自然法则为依据,通过调整身心与自然的关系来维护健康和长寿。

本文将从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源自道家哲学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的身体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人体内部的经络和生命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道家医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养生为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二、道家医学的常用方法道家医学的常用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锻炼疗法等。

药物疗法以中药为主,注重药物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来治疗疾病。

饮食疗法强调根据自然规律选择适合个体的食物,比如根据四季变化选择食材,坚持五谷杂粮的搭配,以达到滋补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锻炼疗法包括太极、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舒缓身心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三、道家医学的根本目的道家医学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健康和长寿。

道家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病痛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与自然法则的背离所致。

因此,道家强调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调整身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心态来修正身体的不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在实际运用中,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常常与其他医学理论和疗法相结合,强调“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道家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需保持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因此,道家医学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修身养性和修养禅定的方法,以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道家医学和养生保健术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顺应自然、调整身心的关系,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实践中,道家医学常常与其他医学理论和疗法相结合,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道德修身知生命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岐黄源于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汉代道教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华夏先民就有着崇敬与修养道德的传统,翻开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医从理论框架、经脉的发现与功用到临床医技都是历代先哲在道德修身的过程中,内求于己,外验于自然的产物,是道德修身的结果在治病临床的验证,道家的学术成果是中医的奠基石,可以说中医与道家是母子的关系。

历史上有的道家人物或有道家思想的医家,如像东汉的魏伯阳;晋代的许逊、卫夫人、葛洪、皇甫谧;南北朝的陶弘景;隋代的杨上善;唐代的孙思邈,王冰;宋代的陈抟、庞安时、琼瑶真人、张伯端、刘温舒;金代的马丹阳、刘完素;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傅山、云川道人、紫霞洞道士以及众多的隐修在民间的道家和佛家的老师们,更是对中医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翻看熊春锦先生这本论述中医与道德的《道医学》,使我们对道德修身与中医的这种脉络联系更加明确和清晰。

一、三元(源)之论构医理,三因之理明病因道德修身者遵循整体研究认识方法论,也就是居于道○,运用德一,以“像、数、理、炁论万物,隐显一体述阴阳”,我们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一就是德,元就是道、佛,玄元,是万物的根本。

由心(核)而化生万物生成万象,“道者,万物之注也”。

熊先生道家根据哲学“一炁涵三”而化生万物的思想,提出质元(源)、物元(源)和体元(源)的三元(源)学说。

三元(源)性物质中各具阴阳特性,分为隐态三元物质和显态三源物质。

显态三源物质是有形有质的后天类物质,隐态三元物质就是有质无形的先天类物质,他把人体所蕴含的组织器官集体液、气、魂魄、意识,全部纳入此框架之中,居高临下把西医、中医和道医的所有内容整合成一体,以此种医理验之临床,就是“上工”的必由之路。

道家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中医不同之处,在病因上除了内因和外因,更重视一个本因,这个本因是一点灵光在久远的历史时空中所携带而来的疾病因素,它与内、外因紧密协同,在体内逐步释放,从而产生疾病因素。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理解。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生死问题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

生命和死亡的统一:道家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生命和死亡是统一的整体。

生是死的根源,死是生的必然结果,两者密切相连,相互依赖。

自然流转的观念:道家强调自然的流转和变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循环的一部分,遵循自然的规律。

生命如同天地一样,有起有落,有生有死,没有绝对的始终。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逆流而行,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生死问题上,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不恐惧死亡,顺应生命的自然流转。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与道合一,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法则。

生命的起源与结束都是由道决定的,相信生死都包含在道的运行之中。

相对平等的态度:道家不强调个体的永恒性或个人的特殊性,对于生命和死亡持有相对平等的态度。

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个体在宇宙间只是短暂的存在。

总的来说,道家生死观强调生命与死亡的统一,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态度。

道家鼓励个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追寻与宇宙共生共存的境界。

什么是道医学

什么是道医学

道医学一、医学概论医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自然产物。

不同的文明诞生性质不相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性质完全不相同的医学。

中国的文明是古代内文明的继承,内文明是指在体内实践慧识光明内照而了解生命虚实真相,再外用而诞生文化,继而产生医学。

中国的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是否能够在自己体内修身而逐步形成两大系统,其中的一支因为能够系统实践修身求真,在边修身边学医和行医的队伍,他们就构成了“道医学”体系。

道医学的教育和医疗体系,长期保留在道家师徒代代相继承传的修身求真实践过程中。

道医学,名列道家五术(“医”、“卜”、“星”、“相”、“山”)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

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多以手抄本和口传相续,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道医学,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六千年至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成型。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

道医学,以“精气神”进行研究人体生命,并且早就达到极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

道医学,发现精和气直接关系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因此,将对“精”和“气”研究结果以及对“神”这一系统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中国医学的灵魂,形成中国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并留下《黄帝内经》这部最古老的医学代表作,它是古代修身成就者对生命真相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慧观内视以及把握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研究成果的部分记录。

歧伯与黄帝,就是中国医学的奠基人。

要想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须走进道医学,走进修身学的守一法和修真学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进行探索。

因为这两大学说,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命的真相,保存了对生命精气神三大系统的完整研究。

修身学守一法对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唐以后诞生的修真金丹学。

其中,修真金丹学对生命精气神虚实同步观察的经验,对传统中医学的全面发展,也发挥了理论奠基和指导作用。

十道九医,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医吗?

十道九医,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医吗?

十道九医,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医吗?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

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传统中医学的母体便是道医,中国古代的大医学家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药圣李时珍、抱朴子葛洪等,人们都熟知他们医生的身份,但是却鲜有人知他们另外的身份,他们都是道士!什么?他们都是道士,(⊙o⊙)…?笔者写到这里就想到自己刚接触这段史实时的表情。

就是这样(⊙o⊙)(⊙o⊙)(⊙o⊙) !这还真是教科书上永远不会给你的真相。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道医,古代称“大医”。

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中医和道医的区别。

普通中医治病,立足于经脉、血气、脏腑、神气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而道医治病,则会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普通医生一般考虑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而道医除了上述的考量外还需要多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命运;其二是鬼神;其三、是风水。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浅谈道家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的意义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一个永恒的循环。

道家认为生命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就像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一样,生者死也,死者生也。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执着于生命,不惧怕死亡。

他们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逆之则反,逝去的生命会转化为新的能量,这就是大道回归。

道家生死观与现代的生死观有着相似之处,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家生死观与现代医疗伦理有关。

现代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可以治疗许多原本被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延长患者的寿命。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医疗伦理和道德问题。

对于临终病患,医生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不应该将治疗延长到无意义的阶段。

从道家的角度看,人应该顺其自然,任由自然而然的生死规律发生。

这就意味着,代替患者做出决定,以及将治疗延长到无意义的阶段都是不妥的。

道家生死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大自然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机,土地、水资源受到污染。

从道家的角度看,自然是生死循环的一部分,为了保护人类和整个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的利用它。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道家生死观与个人心态有关。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经常会让人感到压力、焦虑。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不执着于生命,放下执念,顺自然而行,保持心灵平静。

当我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循环时,我们就可以抛开常人视角,将短暂的人生看作一段旅程来体验,无需过于忧虑,享受每个瞬间。

总的来说,道家生死观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应生死规律的哲学思维,它引导我们不必恐惧生命的终结,而是应将生死看作永恒的循环。

对于现代社会,道家生死观的思想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死,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个人心态的和谐。

从道教视角解读生死语录

从道教视角解读生死语录

从道教视角解读生死语录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哲学思想体系,对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解读。

本文将以道教的角度解读《生死语录》,探讨其中蕴含的道教智慧和生命哲学。

一、生死的本质在道教看来,生死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是阴阳交替、生灭变化的体现。

《生死语录》中提到:“生者死之机,死者生之地,生死无端,桃之夭夭。

”这里指出生与死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不存在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个体的生死视为宇宙运行的一部分,人的生死像大自然里的花朵一样,在生命中绽放,然后又汇入自然的怀抱。

二、生死的无常性道教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无常的,生死亦然。

《生死语录》中说:“幽明复转,极否之际。

”这句话意味着生死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生者终将死去,死者也有可能再度重生。

道教倡导顺应自然,摒弃执着和分别的心态,因为生死的无常性使得我们无法真正把握和预测事物的发展。

因此,将生死看作一种必然而自然的变化是道教对生命关怀的表达。

三、生死的涵义和修行在道教的修行中,生死被看作是脱离尘世的归宿和解脱的途径。

《生死语录》中强调:“修道者忆暮年,无为者何所欲。

”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修行者要时刻铭记自己有限的寿命,追求无为无求的境界。

道教认为,人生短暂,修行者应当舍弃欲望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通过修行,修道者可以洞悉生死的真相,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四、生死的解脱和超越道教追求的是人的内心有别于世俗的宁静,把生死看作是脱离轮回的机会。

《生死语录》中提到:“若薄寿者,留连尘世劣生;若坚志者,智往矣何殁。

”这句话告诉我们,寿命的长短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内心的坚定和智慧才是重要的。

对于道教来说,生死是变化的,个体死亡只是人生轮回中的一环,真正的解脱和超越来自于内心的修行和觉悟,而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

五、生死的关怀和思考道教倡导的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关怀和思考方式。

“道医学”的定义

“道医学”的定义

“道医学”的定义一、“道医学”定义的提出2008年12月,祝守明研究员在他主编的《道医概说》一书中提出: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大宇宙的“道”为理论核心支柱,它汲取了道家的神治思想,又采纳了传统医学的《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自成学派,自成体系,而沿袭发展出来的一支医学队伍。

道医与中医的区别:——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形神兼治手段。

中医是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标本兼治手段。

道医与道教的关系:——道医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

道医汲取了道家(道教)的文化思想内涵,同时也采用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一系列独特的内容,医术和方法,在道教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由教内宫观大德道士、教外的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道医流派。

二、与“道医”相关的定义道医概念的提出,解决了相关的一些哲学问题。

在开发和重建“道医”这一特殊学科过程中,祝守明研究员同时还提出与“道医”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一)“终极者”的概念人类理想期望的追求目标,即可称之为终极者(终极关怀)。

终极者即精神理念。

它是介于理性、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情感思维。

(二)“迷信”的概念对非终极者的事与物,人们所表现出的非理性盲目追求,即称之为迷信。

(三)“神治”的概念道医的神治,即是以“道”生成及发展运行规律之要素,给予人类社会及个体病态症结的一种解决方法。

在施治过程中的一切手段和方式,其'根本,都是为调动出病患者本身的自我潜能和免疫抗体,达到自我恢复、自我康复作用。

三、“道”的回归(一)孙思邈说“大医”道医能够最终被准确地定义,并非偶然,实在是来自于对先贤的学说正确理解。

一个概念是否正确,一个门派是否存在,未必需要创新才能鉴定,而是要以历史的眼光,与古代先贤同呼吸、共思考,回归其本来面貌才是重点。

道医古称“大医”,是一门超越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学问和流派,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道医堂:(《道医·第三章》第一节:道医生理病理解说)

道医堂:(《道医·第三章》第一节:道医生理病理解说)

道医堂:(《道医·第三章》第一节:道医生理病理解说)第三章道医对人体及医药的认识本章是笔者对道医理论学习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气穴、经络及病因病理的阐述,有些与传统中医学理论不尽相同,而且与道医其他各门派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这可能因各派师承的不同,难免认识上会有一些差异,对此望读者理解,共同探讨。

本着“古为今用”“批判性继承”之精神,取其一技之长服务于民众。

一、道医的生理病理解说(一)本源化生论在道医里面,认为天地未生以前,一片太虚。

《炁医》曰:天地未生以前,一片太虚,太虚空灵,孕藏先天至阳之炁。

万物育生以后,一点灵光,灵光流转,遍步六合九州之中。

此即道经所谓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经曰:“一点灵光本太和,其圆陀陀,光灿灿”。

是谓生孕万物之母。

万物之有生,众者皆谓生机使然,然生机二字,则未究其本来。

所谓生机者,即生化之机能。

众生眼通未开,故言其无形无象。

然凡道门之中: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之者,道也。

道者,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此道者,乃天地生化之道。

即老氏所谓之常道。

即一切万事万物,皆由道统之,生之,育之,养之。

其源于无形,其始于有名。

无形的,无可言其象,无可言其质,无可言其变,无可言其理。

虽如此,然一切自性灾寂,空照圆滋,心领神会,即慧得天然本性。

如此便可明至道之微。

微妙至道,生化有形之名,即道生一。

一者,有名之太极,太极者,万物之始。

其性对待,分判阴阳;其质流行,滋变无穷;其能化生,奇偶化育。

是曰:太极含动静之理,一动则生阳,动极归静,一静则生阴。

阴阳运动,交替往复,而生金木水火土。

五行使生,万化使成。

天地由是而出,万物由是而名。

(二)天地本性论《炁医》曰:天地运化之道,即古谓之“天地之机”。

天地之机者,乃天地运用大道,而上下往来,行持不倦,以得长久坚固。

道家治病的原理

道家治病的原理

道家治病的原理道家的治病原理基于"道"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道家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与自然失衡造成的,而通过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道家治病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保持相互适应和调和的关系。

当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的状态时,能量可以自由流动,身体自然会保持健康。

而疾病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失衡导致能量阻塞,从而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因此,道家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能量恢复流动,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

其次,道家强调身心的统一。

道家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身体的不适往往与心灵的不平衡有关。

因此,治疗身体疾病不能仅仅从身体层面入手,还需要调整心灵的状态。

道家通过修炼心灵,使心境平和,消除内心的烦恼和负面情绪,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道家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认为只有当心境平和、无忧无虑时,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此外,道家治疗强调个体化的方法。

道家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道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病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判断,对个体的疾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和特点,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道家医学将治疗视为一种艺术,强调医生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

最后,道家治疗强调自然疗法。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医师,自然疗法是治愈疾病的最佳途径。

道家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草药疗法、气功、按摩等。

道家主张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草药和食物,通过气功和按摩等方法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道家认为通过自然的方式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平衡,从而实现长久的健康。

总之,道家治病的原理是基于"道"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身心的统一、个体化的方法以及自然疗法。

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身体和心灵,个性化治疗以及自然疗法,道家相信可以实现身体的健康和治愈疾病。

熊春锦--道医学

熊春锦--道医学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作者:熊春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多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因(一)七情伤(二)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因(一)元性致病因(二)三魂致病因(三)七魄致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家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道家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道家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道家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道家认为生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的目的或固定的模式。

生命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外在的目标而存在,而是顺应自然的流动,遵循天道的规律。

在道家的观念中,生命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内在的自足。

道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是“道”的体现。

“道”是一种无形无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它永恒不变,却又无处不在。

生命在“道”的怀抱中诞生、成长和消逝,就如同四季的更替,自然而然,无需刻意。

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顺应“道”的运行,不强求,不妄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理念在看待生命意义时也有着重要的体现。

“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做,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做。

对于生命而言,就是不要过度地追逐功名利禄,不要被世俗的欲望所驱使。

当我们能够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本真。

在道家看来,生命的意义还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常常让人心神不宁,迷失自我。

道家倡导人们回归内心,通过修炼和自我反省,去除内心的杂念和烦恼。

当内心达到宁静的状态,我们就能更好地洞察生命的真谛,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和虚荣,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道家重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生命不应受到过多的束缚和限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种自由并非是为所欲为,而是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天性,实现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使命,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他人,而应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道家对于生死也有着豁达的态度。

他们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循环,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终结。

生命如同一场旅行,死亡只是旅程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不必对死亡过度恐惧和悲哀,而应以坦然的心态面对。

这种对生死的超脱观念,让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更加珍惜当下,不过分忧虑未来,也不沉迷于过去。

道家关于生死的论述

道家关于生死的论述

道家关于生死的论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生死和生命的本质,其思想对于我们的思考和现实生活有着很深的启示。

道家认为生死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极端,而真正重要的是生命本身,生命的本质在于其包含了一些不可知和不可测量的数值。

这些数值包括了道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

当人们获得了这些数值的认识,就能够得到与生命相关的感悟和启示。

道家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流动过程,而死亡是生命的结束。

在上隅垂宣说化身的时候说:“道教也认为万物虽然各有生死,然而万物之源不会消失。

”这个源不可描述,它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存在,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到它,但它却是永久存在和不变的。

道家认为,真正的生命需要超越物质和形式的束缚,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生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己的本质和意义,包容和宽容自己和他人。

因此,道家提出了关于生死的几个观点:1. 生死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道家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生死是之间的一个环节。

一切生命都是无始无终的。

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其时间长度,更在于其内容和价值。

2. 生死是一种渐进过程。

生死并非是瞬间的刻划和分离,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有所变化。

3. 生命的本质是道。

道是超越形式和物质的存在,是生命的本质,生命又是道的表现。

4.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和甘泉。

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解释现象,以期获得感悟和成长。

5. 生命的本质是相互联系和依赖。

生命的存在不仅局限于个体的本身,还包括了与其他生命的链接和互动。

道家对生死的论述提出了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启示和借鉴。

在生命旅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本真和追求真理,超越物质和形式的束缚,让生命真正开花结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珍惜生命,和周围的人和事做更好的联系和交流。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内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内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内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一)七情内伤(二)内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一)元性致病内因(二)三魂致病内因(三)七魄致病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范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方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熊春锦--道医学

熊春锦--道医学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作者:熊春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

第一篇道医学绪论第一章道医学引言第一节历史渊源第二节“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第三节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第四节道德是医学的灵魂第二章道医学入门第三章一元四素全息论第四章三元(源)论的概念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一章道医生理学概论第二章质元生理学第一节质元概述第二节气和炁一、炁的基本概念二、人体炁的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五、气的分布与分类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一节经脉系统概述一、血气、脉、经脉二、经脉的定名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第二节经络系统一、经络系统概述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第三节脉道系统一、脉道系统概况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第四节丹窍系统一、网脉线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三、内丹脉线四、外丹脉线五、天脉窍六、理脉窍七、混沌窍八、丹窍系统综述第五节道医藏象学一、道医藏象学概述二、五臟概要(一)肾臟(二)肝臟(三)心臟(四)脾臟(五)肺臟三、六腑概要(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四、奇恒之府(一)脑(二)女子胞五、臟腑之间的关系(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二)六腑之间的关系(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体元生理学第一节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第二节生命体元的分类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二、人体培生类体元三、灵光内蕴的性体第三节论体元的阴阳第三篇道医病因机理探讨第一章道医病因总论第二章疾病的内因机理第一节玄源致病内因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一)七情内伤(二)内生五邪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一)元性致病内因(二)三魂致病内因(三)七魄致病内因(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第二节质元(源)致病内因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一)气的失常(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一)血的失常(二)津液失常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第二节物元(源)性致病内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一)五臟功能失调(二)六腑的功能失调(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二)经络的气血逆乱(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四)经络的气血衰竭第三章常见疾病的外因第一节物源性致病外因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地域环境(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三)自然气候因素(四)意外创伤(五)饮食不节(六)劳逸损伤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一)微观生物性外因(二)饮食不洁(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第二节质源性致病外因(一)六淫性质(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第三节玄源性致病外因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第四篇道医诊断学第一章道医诊断学概论一、道医诊断学概述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第二章望诊诊断第一节气色的分类鉴别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第二节面部气色望诊第三节眼部望诊第三章指剑掌眼诊断一、基本要求二、应用范围三、具体操作四、与切脉结合第四章体元丢失诊断一、诊断方法介绍二、病案举例编后记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中医的源头——“道家:人为一气所化“

中医的源头——“道家:人为一气所化“

中医的源头——“道家:人为一气所化“道家以为,天地万物,皆为一气所变化。

谭峭《化书》云:“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家神仙张伯端《悟真篇》谓: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和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天下万物生成之理,尽在于此。

实际上,这个道理源自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一”者,气也。

老子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者,亦一气也;“无”者,道体也。

于人,则其生也,聚而成形;其死也,散而为气。

有形之躯,也是依气的运化所支撑。

人一旦有了形质之躯,则执着此有形之身体为“我”,念念不舍,佛家谓之“我执”。

殊不知,此形质之躯,实为气化的幻相而已。

而且,此气化的有形之躯也是念念迁流,无有暂住,因为其背后气的运行变化无有停息。

形质之躯一旦形成,便有见、闻、觉、知的有限生命功能。

凡夫所迷,不仅深深执着这个时时变化着的有形身体,更是执着这个身体的见闻觉知的功能所攀缘的色、声、触、法等外境。

身体本来就是一气之所幻化的,这个幻化的、暂有的身体的见闻觉知所攀缘的外境更是幻中之幻。

然而,人却深深执着于其中,迷之更迷。

道家的生命观以为,生命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

神通过气的作用呈现为有形的现象生命。

凡夫一旦拥有形质之躯,就牢牢执着不放,而迷失了身体背后真正的主人神、气。

故而,道家以为,要认识生命的真相,须“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化书》)初步必须放下对这个形质之身的执着。

道家神仙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动兮气自定。

真实的生命并非此形质之躯,而是形成这个身体的气。

而气也只不过是更核心的生命——神(性)的一种功能、作用,故而还有由气化神的深入修持。

道家所谓修行、悟道,无非是先建立这个生命的见地或认识,再依具体方法去把握这个气,把握形成生命的这个能量——气,那么长生久视或变化万端自不在话下。

长生久视的目的仍是借假修真,以成就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返本还源之终极成就。

“道家”的医药观和医疗观

“道家”的医药观和医疗观

“道家”的医药观和医疗观根据道家“天道自然”的说法,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任何东西都是相生相克的。

因此,人体健康的标志就是“平衡”,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分。

一旦人体的阴阳五行不平衡了,就是生病了。

医生的任务,不是去干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其实就是帮助人体重新恢复人体的平衡。

因此,根据道家思想发展出来的中国医学(道医,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医),对于身体是采取“平衡疗法”来治疗的。

医生首先是通过人体显示出来的疾病,了解人体失去平衡的地方(心肝脾肺肾),辨清12经络的的消长,了解人体的虚实阴阳,采用对症或补或泄的手法(针灸和砭石),刺激人体的气机反应,冲开病灶,达到治病的目的。

除非病人的身体实在很衰弱,内气无法带动,这时候才不得不借助药力,调动人体的气机(其实就是人体的内在生命力)。

道医眼里的药物,并不是西医的“救命武器”或者“人体安全卫士”,不是用来“把病杀死”的,而是推动人体气血运转的。

因此,药物只不过是帮助人治疗疾病的助手,而不是“杀手”。

这种治疗方式会不会很缓慢呢?不会,实际上,往往比西医和西药见效更快。

如果是真正懂医道的医生,往往一针下去就看到效果,一剂方药吃下去就见效,就可以看到病人的变化(比如痛疼减轻,脸色转变过来等等),绝不会慢吞吞的治疗很久。

如果治疗了很久都看不到效果的中医,就是骗你的,他根本就不会治病。

他在等你的身体自己把病治好,然后宣布是他的本事,这种庸医国内太多了。

只有一些体质太差的病人,可能需要慢慢调理和恢复;但是药物和治疗是不是对症,是不是有效果,一般第二天就能够见得到结论。

只有这样的本事,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中国道家医学虽然善于用药,但是,根据中国道家的药物观点,认为“是药三分毒”---所有的药都有毒。

这里药指的是中药,所以有人认为西药有害,中药无害,只要多吃中药就好,喜欢烧菜都放些中药的人,根本就不通医道。

道医学认为:凡是有药性的东西,就是有偏性的东西,都不能常吃。

只有中性的食物才最适合人的需要,才能天天吃。

道医说的精、气、神是什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生命之本?终于明白了!

道医说的精、气、神是什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生命之本?终于明白了!

道医说的精、气、神是什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生命之本?终于明白了!01道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

道医认为,它们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能周流不息,人体则健康无病。

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

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

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

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

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

”02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所以保养精、气、神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

气功中的静养功法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以保养人体精、气、神的较好手段。

道家神秘的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瑰宝!

道家神秘的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瑰宝!

道家神秘的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瑰宝!一、祝由的产生和发展简史祝由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在《黄帝内经·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按照多数学者的看法,《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祝由在2400年前眼中的古代,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治病方法和手段。

上古巫医不分,我们看看古文的医字:“毉”,上面一个“医”字,边上一个“殳”(疫),下面是个“巫”字,医,“盛弓弩矢器也”,盛箭的口袋,开口向右,处于倾倒状态,对准的是瘟疫,用意很明显,消灭瘟疫的意思。

执行这项任务的是谁呢?这个字的下面说明了这一点,“巫”!随着巫与医的分离,祝由术也逐步变成了单独的学说,而祝由的应用又必须通过一定的修炼才能进行,这样,祝由术就被穿上神秘的色彩,但祝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直在部分中医和民间流传。

实际上,祝由与医的分离是一个逐步的缓慢的过程:首先,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黄帝内经》的产生应当说是这个分离的重要分水岭。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黄帝内经》关于祝由的描写。

《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

”《灵枢·官能》:“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祝医并存,但《内经》的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医,不是祝,但对祝是认可甚至是推崇的。

并且《黄帝内经》的作者对祝由应当是了解的,所以,说出了祝由术治病的几个特点:1.针石不能治时移精变气;2.知百病之胜,治其生;3.意念力坚定。

春秋战国时期,巫祝作为一种职业而广泛存在,汉代刘向有这样的记载:“哀公射而中稷,其口疾不肉食,祠稷而问善卜之巫官,巫官变曰:“稷负五种,托株而从天下,未至于地而株绝,猎谷之老人张衽以受之,何不告祀之?”公从之,而疾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炁科学”,是道德文化系统中有别于其他各种哲学观的独到之处,它建构于生命真相中的精炁神三宝学说,在修真金丹法中,以炁论精和神,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论。万物皆有气,以气可以窥其精,而认识常道世间的万物;以气可以达其神,而认识非常道中万物的真相。理炁科学以道生一(德),一生二(天地),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为理论基石,抓住宇宙生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德(这个一),进行论证,也称之为唯德辩证法。道本虚无,是○态,虚无生万有,只用德这个“一”,把握住德一,也就掌握着万物生成的源头活水。“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德养,万物皆备。道父德母,生育万物,人在其中。因此,德和道是人的本源,德一畜养着人体的精炁神,是生命的本质所在。研究生命和万物,皆离不开德和道,以及其内部所蕴藏的精炁神三宝。道医学诞生于道德本源,产生于虚无。是“无之以为用”的科学应用,“有之以为利”(老子《德道经》)的化生而利益人类的健康生存。没有生命真相中无之以为用的精炁神,也就不会存在生命显相中有之以为利的“识、血、肉”。生命是一个虚相的精炁神与实相的识血肉的复合双重结构体。而且有质无形的精、炁、神,始终决定着实相的意识、血液(全身70%为水分)、肉体各器官组织系统的存在、健康与消亡。不健康和错误的识、血、肉的活动,会消耗、损伤、破坏精炁神的运行与存在。而正觉、正念、正行的识、血、肉的活动却又能维护、保持、提升精炁神的活力。甚至在德性品格的引领下,使人们真正进入精炁神的有质无形的境界中,全面再造生命的品质。(彩1)图1
-*-*-*-*-*-*-*-*-*-*-*-*-*-*-*-*-*-*-*-*-*-*-*-*-*-*-*-↖(^ω^)↗-*-*-*-*-*-*-*-*-*-*-*-*-*-*-*-*-*-*-*-*-*-*-*-*-*-*-*-*-*-
|本作品由毛毛小说网整理收藏|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陆: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加QQ群:81503152参与讨论,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请加qq:474081640或531418121,谢谢!!
-*-*-*-*-*-*-*-*-*-*-*-*-*-*-*-*-*-*-*-*-*-*-*-*-*-*-*-↖(^ω^)↗-*-*-*-*-*-*-*-*-*-*-*-*-*-*-*-*-*-*-*-*-*-*-*-*-*-*-*-*-*-
道医学由于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备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的慧观能力,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因此道医学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地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之中。了解、学习、实践道医学,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是掌握道医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
第四篇 道医诊断学
第一章 道医诊断学概论
一、道医诊断学概述
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
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
第二章 望诊诊断
第一节 气色的分类鉴别
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
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
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
第二节 面部气色望诊
第三节 眼部望诊
第三章 指剑掌眼诊断
一、基本要求
二、应用范围
三、具体操作
四、与切脉结合
第四章 体元丢失诊断
一、诊断方法介绍
二、病案举例
编后记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古代修身者在“恬淡虚无、正气内存”下对生命真相全面、深刻地进行慧观内视,以及研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成果的部分记录。
汉唐时期逐步形成的、适应人们后天智能强化张扬背景下的修真金丹学,虽然是一种渐进式的、逐步摆脱智能制约,淡化心智而###见性的方法。它与黄帝老子和庄子所提及的修身得一守一方法的直指心源性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金丹学所对生命中精炁神观察的虚实同步的经验,对传统中医学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着理论奠基和指导作用。在历史进程之中,中医学依据对生命认知的深度不同,社会需求的差异,逐步形成了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传统中医学虽然源生于道学,运用其“精”和“炁”的理论,但是她逐步向完全性的“常道”转化,以适应社会人们素质的需求。但是,道家内部则仍然把握着生命真相和医学中的精髓继续进行深化,恪守“常道”与“非常道”整体把握型的研究原则,从而形成道家自己内部的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着生命真相中精炁神三大系统。道医学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并不会完全失传。相反,历史上常见一些道医学中的方法,不断地公开于传统中医学之中,融入传统中医学的系统之中。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汉朝文景之治和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辉煌。
(三)自然气候因素
(四)意外创伤
(五)饮食不节
(六)劳逸损伤
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微观生物性外因
(二)饮食不洁
(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
第二节 质源性致病外因
(一)六淫性质
(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
第三节 玄源性致病外因
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
从道家传统解析生命的真相:道医学
作者:熊春锦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第一篇 道医学绪论
第一章 道医学引言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
第三节 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第四节 道德是医学的灵魂
第二章 道医学入门
第三章 一元四素全息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修身文化,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岐黄源于道”,绝非虚言。
“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积之厚足,厚德载道,则可知“道”而生万化。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虚无生万有,人体生命真相中的有质无形的人体三宝:精炁神,就是人体内道和德的必然产物。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于对这个“虚无生万有”中的虚的研究之上,虚中实有的精炁神,就是生命的实相。同时,对万物由道这个虚和○中生出,并且通过德的能量的畜养而成形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也就构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统和方法论。
道学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从未离开过人体内最基本的三大物质:“精炁神”这三宝,对生命中的精炁神的研究,早就达到了极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在对人体精炁神三宝的研究中,精和炁这两大系统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并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因此,我们的祖先将对“精”和“炁”两系统慧观与智观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神”这一系统研究的少量结果,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中医学的灵魂,形成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并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专著。道学对生命中的“神”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则保留于道学修身的内部进行承传,始终牢牢地把握着对精炁神三宝的整体研究和完善,并且创立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精炁神三宝,以区别于传统中医学。因此,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须走进道医学,走进修身学的守一法和修真学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进行探索。因为只有道学的这两大学说系统中,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着人类生命的真相,保存着对生命精炁神三大系统的完整研究。而且2500年以前的修身学守一法对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远远超过汉唐以后时期,在性慧隐退而智能独强中所诞生的修真金丹学。
二、经脉的定名
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
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
第二节 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概述
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
第三节 脉道系统
一、脉道系统概况
二、八脉道系统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丹窍系统
一、网脉线
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
三、内丹脉线
四、外丹脉线
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
Hale Waihona Puke (一)气的失常 (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
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
(一)血的失常
(二)津液失常
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
(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第二节 物元(源)性致病内因
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
(一)脑
(二)女子胞
五、臟腑之间的关系
(一)臟与臟之间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五臟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体元生理学
第一节 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
第二节 生命体元的分类
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
二、人体培生类体元
三、灵光内蕴的性体
第三节 论体元的阴阳
第三篇 道医病因机理探讨
第一章 道医病因总论
第二章 疾病的内因机理
第一节 玄源致病内因
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
(一)七情内伤
(二)内生五邪
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
(一)元性致病内因
(二)三魂致病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