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生命情怀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摘要:在中国⽂化史上,苏轼是⼀个传奇式的⼈物。
苏轼的⼀⽣是很曲折的,⽽这艰难的⼈⽣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命的⽆常,在现实⽣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态度。
他的“⼀蓑烟⾬任平⽣”道出了他的⼈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
苏轼超然的⼈⽣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命热情的思想超越。
苏轼的超然,是⼀种对现实⽣活苦难的超越,是⼀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态度⽼⼦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①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
意思也就是说⼈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获得。
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得失置于度外的宽⼴⼤⽓之感,是⼀种极⾼的思想境界。
苏轼便是这类。
苏轼⼀⽣仕途坎坷,屡受贬谪,⾯对这世间⼀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态度对待接踵⽽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态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超然于物外的⽣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代⼜⼀代的⼈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命价值。
⼀、苏轼的“超然”表现(⼀)苏轼“超然”的审美⼈⽣苏轼的⼀⽣坎坷不平。
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的连续被贬以⾄于⽣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是⾯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适,随遇⽽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态度。
苏轼被贬⾄黄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了⼀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般⼈很难忍受的贬谪⽣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死⽽悲观,正如他在《前⾚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尽,⽤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生命赞歌家国情怀作文
生命赞歌家国情怀作文你有没有想过,生命这玩意儿就像一场超级奇妙的大冒险。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挑战,还有各种未知的旅程。
这就是生命的魅力所在,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赞美。
咱先说说小生命。
你看那些小婴儿,肉嘟嘟的小手小脚,那小脸蛋就像刚出炉的小馒头,软软乎乎的。
他们的眼睛里透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像一颗颗小星星在闪烁。
他们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幸福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爱的涟漪。
这时候的生命啊,就像春天里刚刚破土而出的小嫩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着无限的可能。
再长大点,生命就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我们开始上学,认识了好多小伙伴。
在学校里,有欢笑,有泪水,有打闹,有和好。
我们一起为了考试发愁,一起在操场上撒欢儿奔跑。
这就是生命在成长过程中的样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在阳光雨露下,在和小伙伴们的“争风吃醋”中,努力地往上长。
生命中还有那些为了梦想拼搏的时刻呢。
你知道那些运动员吧,他们为了在赛场上的那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啊。
就像刘翔,他在赛场上像一阵风一样奔跑的时候,那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他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书写着生命的赞歌,告诉我们,生命在于拼搏,在于挑战自我。
还有那些艺术家们,画家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挥洒色彩,音乐家在琴弦上弹奏出美妙的音符,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但是呢,生命可不仅仅是自己的小确幸,它还和家国情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家是什么?家是我们累了可以依靠的港湾,是不管走多远都会想念的地方。
家里有爸爸妈妈的唠叨,有热乎乎的饭菜,有熟悉的床和被子,那是一种温暖到骨子里的感觉。
而国呢,那是我们大家的家,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超级大家庭。
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把自己的生命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啊。
就说岳飞吧,他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他带着岳家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那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保护千千万万的小家。
材料作文“‘入世’与‘出世’”写作指导
116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陶潜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
两种选择打造出迥异的人生。
朱光潜先生曾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自古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总绕不开“入世”与“出世”的话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入世”指的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出世”指的是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样“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出世”与“入世”看似对立,却并非褒与贬、正与反、优与劣的关系,而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不可将“出世”与“入世”对立起来写。
材料还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做人要“出世”?为什么做事要“入世”?我们将“出世”与“入世”用材料中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做一个代换,就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其实就是:做人,要有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事,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庸庸碌碌一生,不浑浑噩噩一世。
同学们要写这则作文,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角度一:侧重于“入世”者的人生价值。
入世,是以一种昂扬进取、奋进有为的积极姿态,去追求奋斗。
这类人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常常具有奋不顾身、锐意进取、敢于斗争,特别能斗争特别能吃苦的□河北省唐山一中 吴国梁“‘入世’与‘出世’材料作文品质,类似于孔子所说的“狂者”(“狂者进取”)。
角度二:侧重于“出世”者的人生价值。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对名利得失看得比较淡,不会过分在意这些事,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远离心机与争斗,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唐代,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特别尊崇,迎来了其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统治者为顺应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阀世族的传统,追崇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以提高自身的身份。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道教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即所谓“道举”。
道教自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又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时代,在思想领域,儒、释、道三教调和,文人大都周流三教,取其所需。
虽然整个唐代的宗教信仰仍以佛教略占优势,但道教在唐代社会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以“儒家子”自居的白居易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以礼佛出名,其实他同时也是道教信徒。
白居易在诗中说:“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1988 年版)白居易与同时代士人一样,服饵炼丹、求仙访道,佛、道的修养形成了白居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行为方式。
白居易的人生观实际上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并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歌中也处处洋溢着道教情怀。
一、“贵生”的人生观念道教贵生重生,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像神仙一样自在逍遥和长生。
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太平经》说:“人命至重,不可须臾。
”东晋神仙家葛洪明确地肯定生命的意义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感悟生命的情怀
生活的情怀对于生命,怀有一种敬畏、景仰的态度,这便是感恩;对于生存,抱有一种坚持、真切的情怀,这便是责任;对于生活,持有一种幸福、达观的境界,这便是奉献。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呼吸。
生命是微笑地睁开眼睛看世界。
生命是带着心跳的彼此拥抱。
蓝天下,我也常常凝视着头顶上那比地球还古老的阳光。
临海凭风处,望着那像大海一样连绵不绝的群山,那从未停止过微波狂澜,那日夜如期而至进退自如的潮水。
还有天空中时时闪烁的我们一生都不可能到达的星际。
这一切,都会使得我想到世界的永固,自然的永恒。
随即,便会堕入一种无名的怅惘: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短暂,渺小……。
老渔民的那句话让我如梦方醒,“那是人类会想,海懂得什么?山明白什么?日月又如何思考过?”是啊,它们懂得么?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是一分钟,一秒钟。
而我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
所以,生命因为其生而感知,因为短暂而华贵且倍加珍惜。
生命来之不易。
亿万分之一的相遇,300个日日夜夜的孕育,一辈子的呵护,不可复制的生命轨迹与生命的载体,无不证明着生命的唯一。
生命的长度,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疾病,灾难,意外伤害,生命的威胁无处不在。
生命线上的每一寸增长都凝结着十二万分的小心与关照。
生命易逝,如花草,生命易灭,如火烛。
我们感恩生命,感恩于它偶然间的到来,更要知道,它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自己的人。
于是,便有了责任。
对于生存,抱有一种坚持、真切的情怀,这便是责任。
感恩生命,要尽己之力,量力而行过好每天的生活。
尽心。
自己想要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自己能做什么,也只有自己才能主宰。
我们常常跑出很远,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追着追着,却忘了当时出发的目标,在奔跑中失去了正在拥有的幸福。
那位躺在海边晒太阳的老翁,做着自己喜欢的活,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恬静与娴宁中体会详和,他便是智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敬畏生命》_46
《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教材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对应部分是“理解自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准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框通过“全力搜救失联马航客机”“陶行知的困惑”等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通过“我是一个生命”的“阅读感悟”和“善的力量”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理解: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知识与水平目标】1、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2、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3、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树立自己的生命与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知道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要敬畏生命。
【教学难点】懂得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材料: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2013、3、31日中午,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并于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去世。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森浩。
2014、2、18,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超拔中的不朽_盛唐三诗人生命状态阐说_张晨
中国文学与文化超拔中的不朽——盛唐三诗人生命状态阐说张 晨 内容提要 诗的千古不朽,源于诗人寸心的千古不朽;诗人寸心的千古不朽,源于精神超拔与生命理念的确立。
盛唐三诗人各自具有独立精神品质的生命理念,表现为此理念与彼理念不可结合的结合,不可兼顾的兼顾,或某一理念不可突破的突破,不可发展的发展。
惟其精神超拔之艰难,方有不朽的精神果实结出。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沈阳 邮编:110003 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峰巅在盛唐,立在峰巅上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和王维。
他们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诗佛,或被称为真、善、美的代表,或被分别归入浪漫主义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他们代表着三种人格精神,其中李白偏于表现“个性我”,杜甫倾向于对“社会我”的肯定,王维的总体性格则体现为一种“禅”的精神¹。
虽然诸家的论说角度有所不同,但述说的却是同一个话题,即“立言不朽者的奥秘”。
古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º。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杜甫有《偶题》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臆》称此两句诗“乃一部《杜诗》所以胎孕者。
‘文章千古事’,便须有千古识力为之骨;而‘得失寸心知’,则寸心具有千古。
此乃文章家秘密藏,而千古立言之标准。
”»由此可见,诗之千古不朽,源于诗人寸心之千古不朽。
诗人寸心的千古不朽,源于精神超拔与生命理念的确立。
假如诗人不是把自己的精神超拔到了常人所超拔不到的境界,假如他们的精神超拔与生命理念的确立不是作为文化的磁场持久地吸引着后人的精神追寻,那么,其诗作是断不可能历经百代而魅力不衰的。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雄伟。
”¼假如我们把歌德的话倒转过来理解,那就是,一个作家倘若没有确定的内心生活准则(或称生命理念),就不可能形成什么确定的风格。
向深处想一想
名。有人被盛期的牡丹迷惑,以为她不过是争荣
斗艳的又一俗物罢了;亦有人一味地欣赏她盛开 时的美态。但牡丹之死更加令人惊心动魄:处于 盛期的娇艳鲜嫩的牡丹,忽然整朵地坠落,铺散 一地的花瓣!那花瓣落地的时候,依然鲜艳夺目,
如同被送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拨动了壮烈
的悲歌之弦,牡丹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即使死也要给人类带来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由 是观之,死灭亦可为不朽。(言死灭)
我们无可否认青春是不朽的。(提观点)
Page
3
当特蕾莎修女在十二岁时就感应到自己的天职 是接济穷人;当雨果十四岁时在日记中写道“成 为夏多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当王勃初临盛 宴便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你我 能不深切地感受到青年时期令人欣羡的豪情与壮 志?
青春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人在那一段时间既保 留着童真纯洁,又具备不可遏制的勇气、霸气和 决心。所以我们珍惜青春,大呼:青春万岁! (言青春)
Page 6
当今社会,一些人的灵魂渴燥坼裂,精神萎顿 衰竭,恰恰需要青春的鼓舞与激烈。我们应当勇 敢地宣言:虽然我们没有恺撒凯旋时的伟大,没 有丹桂笼住我们的发髦,没有玫瑰承住我们的脚 踝,我们依旧可以壮怀激烈樾曾作诗: “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即便身体不再年 轻,但精神上仍可年轻。生荣不足道;死灭,亦 不足惜。(总结)
Page 4
相反,衰老总不免带着点衰颓的灰色调。其实这 只是表面罢了,源自于我们对青春的留恋与不舍。
马克•吐温曾说:“有皱纹的地方只代表微笑曾在
那儿待过。”这是何等谦逊、悟达和伟大!衰老 本身并非不朽,恰是这种对死灭的豁达使衰老不
朽。(言衰老)
Page
5
一向被视之为荣华富贵的牡丹,背负了太多的罪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初探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初探*导读: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
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
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唐代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
《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诗歌很多,卷5、卷7、卷9收录妃嫔公主的诗歌约53首,其中武则天、女学士宋氏若华、蜀太后徐氏在诗歌中明显使用了道教术语和道教典故,上官昭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道家林下风致;卷797至卷850收名媛诗歌107家,诗535首。
其中李冶、鱼玄机、元淳是女道士,薛涛晚年常着道服,入道与否没有确凿的证据,她们4位的诗歌158首。
根据诗歌内容,崔仲容、葛鸦儿、葛氏女属于在家修道者,她们的诗歌有6首;卷863至卷867收女仙、女神、女鬼诗73首。
其中张云容、崔少玄、戚逍遥、眉娘、南溟夫人、云台五仙女、上元夫人、王仙仙、黄陵美人、吴彩鸾等修道者的诗歌42首。
另外,《补全唐诗拾遗》收女道士李冶诗2首;《全唐诗补遗》收武则天道教慕仙诗1首,女道士元淳复出1首,薛涛诗2首。
《全唐诗续补遗》收女性诗9首,其中何仙姑诗5首;《全唐诗续拾》收女道士谢自然、崔玄真的道教还丹诗各1首;薛涛的残诗1首;武则天补2首。
这些诗歌在描述色彩时,大多数都琳琅满目,充满了道教鎏金溢彩的神仙色彩。
一、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道教空前繁荣的时期。
唐朝廷尊崇和扶植道教,除了出于一般的信仰和政治上的需要之外,还因为追崇老子为圣祖可以抬高家族的声望,提高唐朝统治者的身份。
为了制造唐皇室是老子后裔的说法,除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统治者从唐初就一直下达尊祖的诏令。
《唐会要》云:乾封元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元皇帝;至永昌元年,却称老君;至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依旧号太上元元皇帝;至天宝二年正月十五日,加太上元元皇帝号为大盛祖玄元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元元皇帝;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元元皇帝。
《老子》的生态伦理学诠释
《老子》的生态伦理学诠释温超何嘉玲(西华大学四川成都 610039)摘要: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临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调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系起两者平衡发展的状态,无数人在寻找解决方法的道路上殚精竭虑,在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经典为其提供了智力支持:《老子》中的很多观点契合了生态伦理体系中的本体论、生命观、实践观、价值观以及理想观。
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学生态智慧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有“万经之王”美誉的《老子》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旷世之作,其词约义丰、一语万端的文字风格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玄妙深奥的思想意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乐此不疲地不懈研究;生态伦理学是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乍一看,这一老一新的文化很难产生直接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道家文化与生态伦理学没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在浩瀚的道家文学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对生态伦理方面进行直接的阐述,尽管这些思想是直观朴素的,但其学说中不乏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真知灼见,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无穷无尽的智慧,丰富了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伦理本体论(一)道生万物本体强调的是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毋容置疑,《老子》凡五千言,最根本的话题就在于一个“道”字。
“道”是统摄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其中所折射的生态思想也同样是“道”衍生出来的。
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是给“道”追本溯源,这里说“道”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因为既听不见声音也看不见形状,所以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命名为“道”。
四十二章又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论儒、道、佛三教文化内涵中的启蒙精神——以《孟夫子出妻》《京华烟云》《黄心大师》为例
、
“
一
格描写得生动 ,不在风景形容 得宛然 如在 目前 ,不 在心理 描绘 的巧妙 , 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 《 ” 京华烟 云》 在 展开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过程 中 , 不是着意于开掘社会政治 内容 ,而是力图站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文化哲学 的层面上 ,进而提炼出深广的人生寓意 ,渗透着庄周 道家的哲学 。 道家宣扬天人合一 ,在清静与无为中获得快乐 与长生。道家崇 尚和 谐 ,人与人之间 、人与事 、人与万物之 间需顺其 自然达到 和谐。 《 京华 烟云》 有着浓厚的道家氛围 ,这个发生在姚 、曾、牛三大家族 中的命运 沉浮 ,悲欢离合 、兴衰荣辱的庞大的故事,但 整篇小说 却洋溢着一份笃 定与淡然 、怡然 自得。 小 说 第 一 卷 以 “ h aI tr fA T o t 为 标 题 , 指 出 木 兰 是 T eD uhe g ¥o ai ” s “ 道家的女儿”,木兰从 小生活在道家思想 的家庭环境 中,她 自然地追随 着道家的顺应 自然 、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一点从木 兰对 待爱情和婚姻 的 态度 中可 以看得 出来。其实她内心深爱的是立夫 ,可是 她却毫不犹豫地 嫁给 了青梅竹马的荪亚 ,而选择压抑住 自己心里那份 强烈的情感 ,她遵 从 了两家父母的希望和安排 ,顺 应人性 的 自然 。可见姚 木兰是作者理想 中的女性形象 ,体现了一种冲淡平和的道家思想 。小说 中还有一个道家 代表人物 ,那就是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身为富商 ,但对钱财却 看得很淡 ,透露出一种豁达的道家观念。在家族 安定 下来之后 ,他便 云 游于 山水间 ,到大 自然中去 寻找 “自我”,享受 那份 怡然 自得 的 自由。 道无处不在 。世间万物皆有一定之规 ,祸福 、生死 、荣辱 、贵贱 皆为轮 回 ,不 可 强 求 ,亦 难 避 免 。 作 品 中 体 现 出来 的 人 生 往 复 循 环 的祸 福 运 转 ,春去秋来的岁月枯荣以及超然豁达的生命情 怀,构 成整部小说浓厚 的道 家 文 化 氛 围 。 林 语 堂 站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角 度 。 向外 国 人 展 示 中 国 人 的 生 活 图 景 ,但同时也体现 了作家的思想倾向。他试图用 道家 的一种 “ 唯我” 的 人生哲学 ,传达 出一种 “ 人的解 放” 的方式——符合人性发展的方式来 面对社会和人生 ,顺其 自然 ,无为而治 。但 又超越 了传 统道 家的标 准 , 而是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三 、佛 教 内涵 — — 无 我 的 “ 性 ” 人 施蛰存于 13 年在 《 97 文学杂志》 上 发表的最后 一篇历 史小说就 是 《 黄心大师》 。这篇 小说是施蛰存在读到 明初黄心大师的一诗一词时 ,激 发 了想 了解大师详细事迹的好奇心 ,于是借一点史实 ,稍加渲染 ,就有 了黄心大师生平的种种遭遇与前因后果。小说 的主人公黄心大师 的人 生 分为两段 ,一段是尘世 中恼娘的坎坷生活 ,一段则是从 恼娘转变为 黄心 大师 的功德 圆满 。在这 两段经 历 中作者都 处处 渲染 一种佛 教 的文化 氛 围。佛教认为没有天与人 ,人要抛弃一切物质与精神上的束缚 ,超 越一 切 ,放下一切 ,在顿悟 中涅黎。因此 ,佛集 大智慧 于一身 ,参 透宇 宙 、 万 物 、三 界 。人 人 可 成 佛 。“ 佛 是 佛 教 的最 高 境 人 生 境 界 ,成 佛 后 就 成 可达到不生不灭 、身心 寂静 、超脱一 切 、真知真 觉的涅 檗境界 ,因此 ,
清明节的道教文化意蕴
提壶漫欲寻芳去 , 桃红柳绿年年事 , 唯有列仙翁 , 清明本在躬 , 何须从外讨 , 皮里阳秋好 , 堪羡个中人 , 无时不是春 。 “ , 清明本在躬 ” 乃在于把清明节的精神诉求内 化为自我心灵的内 容 , 并进而普遍化为一种与道教 生命伦理相一致的精神境界 。 与此同时 , 清明节日体现出来的文化意境 , 亦深 即 化了道人本身的 生 命 体 悟 。 如 唐 代 高 道 施 肩 吾 , 充分表达了他对生命永 通过对清明节时令 的 感 悟 , 恒的执著信念 : 去岁清明霅溪口 ,
[ 5] , “ 。 因之 , 之极致 ” 可以娱圣 , 泽表人和也 ” 历代许
二
都把道 教 生 命 伦 理 与 清 明 节 的 主 题 活 多文人雅士 ,
依循 生 命 回 归 自 然 的 道 教 文 化 主 题 , 古代的清
每当清 动结合起来 , 以抒 发 自 己 对 生 命 、 世 界 的 深 切 感 悟 。 明节的各种游戏 活 动 非 常 流 行 。 唐 宋 以 来 , [ 明时日 , 上至帝王 大 臣 , 下 至 平 民 百 姓, 无不沉醉于 6] 如, 唐孟浩然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云: 林下愁春尽 , 开轩览物华 , 忽逢青鸟使 , 邀我赤松家 。 丹灶初开火 , 仙桃正发花 , 童颜若可驻 , 何惜醉流霞 。 这首诗中的青鸟 、 赤松 、 丹灶 、 仙桃等意象 , 皆取 可以说完全 是 通 过 道 教 的 艺 术 视 界 来 描 绘 自道教 , 清明节的情景 。 而诗中所表达的 , 正是对青春 、 生命 的极度留恋 。 又如 , 宋代与著名高道白玉蟾交往甚深的文人
( ) 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研究中心 , 广西 南宁 5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 上海 2 1. 3 0 0 0 6; 2. 0 1 1 1 1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是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的宗教。
道教受道家思想影响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而老子的《道德经》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不能道的,道是不可道的。
而道教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后来道教所尊崇的“道”便有了第二层含义,指“三清尊神”,也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灵宝天尊和上清,道德天尊。
道教的基本思想1.尊“道”贵“德”道的观念来自于先秦道家以清净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自然之道。
“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
“德”在道教经书中有两种解释:一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亦即指事物具有与的赖以生存的灵性禀质;二是指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品德。
大道生成宇宙及万事万物,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唐吴筠《玄纲论》中总括“道德”含义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
”道家认为,德是对“道”的衍化,是道的准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
法自然以顺道,顺乎阴阳五行运行、变易,即可为道,是为“德”。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因而其根本信仰便是尊“道”贵“德”,其修持之首务便是修道积德,功德圆满,才能得道成仙。
2.生道合一,长生久视,性命双修《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
”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
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
人观天之道,把握天道,运用天道运行的法则,便能控制外物,改造自身,这就成为道教各种修仙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教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生命长短,并非上天所命定,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
道教坚信,人可以“夺天地之造化”,通过积极的修炼,使生命由弱变强,由夭转寿,直至长生不死。
他们认为,人与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道”化生,所以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依自然而行清静无为的生活,可与天地共存,长生不死。
道家亦有人文关怀
道家亦有人文关怀江西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中叶,张道陵在龙虎山修道大成,创立了道教正一派。
南昌西山万寿宫、樟树阁皂山崇真宫,分别是道教净明派、灵宝派的发源地。
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江西有5处洞天、12处福地,居全国第二。
历史上道教“三山符箓”,江西有龙虎山、阁皂山两山;“四大法坛”,江西有龙虎山正一坛、西山净明坛和阁皂山灵宝坛三大法坛。
可以说,江西道缘深远、道教文化深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儒释道三家兼融并济,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既空灵又丰厚的画卷。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它对儒家文化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渊源和主流传统之一。
今天,我们研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汲取其精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与善人”的人文关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它的主要涵义是生养宇宙万物的母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世间万物不断发展和繁盛的原动力。
老子学说的诞生,标志着当时的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道生万物”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所表达的宇宙生命统一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
在这里,老子以万物相互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自然生态,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同构互感的整体,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不可分割。
老子强调,世界万物,包括人、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蓬勃繁盛的发展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道生育涵养万物的本性就是德。
庄子说:“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之谓德”。
《管子》则以“生”来解释“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老子认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养育万物而又不去主宰它,不自以为功高而去占有它,是自然而然的,是“玄德”。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
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
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
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
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
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
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
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
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
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
死王乃不如生鼠。
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
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
青春的色彩,生命的情怀
青春的色彩,生命的情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机关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今天很高兴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青春的色彩,生命的情怀》。
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
有的人把青春奉献在雪山哨所;有的人把青春奉献在广袤原野;有的人把青春奉献在无影灯下;而我的青春,则奉献在机关大楼的服务窗口。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机关工作人员,我愿将我青春年华中最绚烂的一笔,为美丽的和谐社会增添一分别样的色彩。
作为一名普通公务员,我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
但是,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自己从事的这份平凡又伟大的事业。
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事业做些什么呢?我想,年轻的我们,应该用青春谱写机关战线上的和谐之歌,奉献之歌。
因为年轻,我们在改革面前有“闯劲”,困难面前有“韧劲”,学习面前有“钻劲”;因为年轻,我们认真而不敷衍,奉献而不索取,真实而不虚伪;更因为年轻,我们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工作不推脱。
挺一挺青春的身躯,露一露青春的微笑,拧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就是一堵火墙;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整个星空,就是一轮金色的太阳!这太阳,就是青春的力量!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不仅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美丽的事业,我还要引导我身边的人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
我要让大家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祖国的未来付出,为崇高的事业拼搏,为人民的福祉奋斗。
让我们行动起来,满怀澎湃的激情,鼓舞激扬的斗志,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展现人生更新更美的春天。
在机关工作的日子里,我谦虚谨慎,勤奋学习。
前进的脚步日夜兼程,没有人能改变我最初的信仰;炽热的情怀创造和谐,没有人能撼动我奉献的力量。
我骄傲,我是机关战线上的一棵小草;我骄傲,我平凡的生命中拥有奉献者的伟大。
我为我挚爱的事业而骄傲,我为我火热的情怀而自豪!此时此刻,采撷五月最饱满的诗情,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名义庄严承诺:国旗在头顶,人民在我心。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目录分析
通过阅读本书的目录,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全书的内容和框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中所蕴 含的生命情怀和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本书目录也为读者提供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可以 激发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生命
读者
情怀
观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分
蕴含
研究
生命
诗歌
情感 作者
其中
诗歌
体验
揭示
通过
分析
表达
适合于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是一本探讨古典诗歌中的生命观念和情感表达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对 古典诗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和情感体验,为读者理解古典诗歌的 内涵和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赏析书籍,作者通过对众多古典诗歌的解读, 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生命情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还 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涵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人对于生命、爱情、友 情、山水、田园等各个方面的感悟与思考。作者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剖析,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情感以及生命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诗歌和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略论原始主义的生命理性情怀
从 朗吉弩斯的思想 中, 我们可 以看 出 , 术创 作最根 本 的本 艺 源就是生命的 向力 , 而原始 主义恰 恰体 现 了这 种生命 向力 , 朗吉弩斯以一个理想式的崇高来指导那奔突狂放的原初生 命 , 而创 造相互 了激昂伟 大的生命艺术 。意大利十八世 纪 从 著名的历史哲学家维柯认为: 人类文化显然是从非理性开始 的, 文化始 自诗性智慧 , 艺术 是文化之母 , 人类 最初 的认识 是 方式 。正 因为如此 , 柯极 力地推 崇原 始 的形 象思 维 , 认 维 他 为“ 神用他的最真纯 的理 智去认 识事 物 , 而且在认 识事 物之 中就在创造出事物: 而原始人在他们的粗鲁无知中却只凭一 种完全 肉体方 面的想象 力去 创造。-正 因为如此 , ”J 4 原始人 的 艺术思维也特别发达, 他们都是崇高的诗人 , 浑身蕴涵着旺 盛的感觉 力和生动的想象力 , 他们在 生命的张扬 中激荡着生 命的理性 , 然而一旦原始 思维 受制 于世俗 的理 性, 也就失 诗 去了它应有的本真。在十八世纪的世界思想 舞台上 , 国启 法 蒙主义思潮堪 称是人类思 想发 展史 上 的一 座高 峰 , 德罗 、 狄 卢梭等思想界的巨擎 都诞 生 于那一 时代 。他 们看 到 了大 机 器生产的喧嚣与 现实 的单 调 。 求建 立 淳朴 本 真的 原始 社 要 会 , 力倡导原始 主义。狄德 罗说 : 在 魄力 旺盛方面 , 蛮 极 “ 野 人 比文明人 强 , 伯 莱 人 比希 腊 人 强 , 腊 人 比罗 马人 强 希 希 英 国人 比法 国人强 。每逢哲学 的精 神愈发达 , 魄力和诗 也就愈衰落。 5 ” 这是渴望人类回到感性的、 血气方刚的原初 生命气 魄的号角 , 它张扬 着个性 , 纵着 原欲 , 昂着青 春。 放 激 狄德罗 的可贵之处就是 认识 到充满 生命理 性 的原始 主义与 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不相悖。卢梭则号召人们“ 回到 自然” 、 “ 回到原始生活”他 认为 只有这样 才能 消除现代 文明所带来 , 的罪恶 , 在其著作《 爱弥尔》 第一句话就是:出自上帝之 中, “ 手时一 切都是好 的 , 而一到了人手里一 切就都变坏 了。 l卢 ”6 梭认为, 文明是造成社会罪恶的根源 , 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 类社会 的疾病史 , 现代文明对淳朴 自 与纯真人性的强暴与 然 掠夺 , 导致了现代人人性 的 日益萎缩 与弱 化 , 只有在 自然 中 汲取力量 , 才能获得 生命 的永恒 。从 此 以后 , 原始 主义在思 想界中成为一股 潮流 , 尔、 黑格 卡西尔 、 克罗齐 、 柏格森 、 洛 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生命情怀
一.生命的价值
道家对生命的价值思考的原则
a.生命平等原则“庄周梦蝶”
b.生命主体原则“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老子”逍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说的‘心’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现代社会中,我们都过多地应付外在的事物,而缺乏对生命的审视(思考、体会)。
c.生命至上原则“贵生”“见义智为”“生命关怀”“感恩精神+敬畏生命”入道教前需报四恩德:天地之恩,日月之恩,君师之恩,父母之恩
二.生命的安顿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a.做人低调,做到光
而不耀b.胸怀博大,具有宽容精神c.善于调整,善于
随机应变
2.安时处顺:a.正确面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冷静”b.
每个人要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有修短,各遂其性”
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我们善待生命﹑快乐生活的一个
重要方面。
平和﹑坦然(努力做好每件事)
(儒教进取,佛教解脱,道家超越)
三.生命的超越
1.内在超越:真性情 a.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b.心斋‹去掉内心杂质›
2.外在超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a以简驭繁“庖丁解牛”简朴“易”变易,不易,简易b顺应时事〈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北宋•张载〉c.坦然放下:“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自在自由“庄子的哲学是美学—李泽厚”
3.终极超越:人是否能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获得无限的自由?终极超越3种模式:彼岸世界(天堂,西方极乐,神仙世界(如何不死))。
发挥人生价值(儒家)。
回归生命本源(生道自然合一)
当我看到草坪上眨着蓝色眼睛的小草仰望天空,此时最容易激起内心与自然的共鸣,通过如此的体会,每天我都会产生崇高的思想,就像植物长出绿叶。
—[美]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