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1982年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1998 年机构改革5.2003 年机构改革6.2008 年机构改革7.2013 年机构改革8.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特点与成效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优化政府服务4.提高政府效能四、未来机构改革的展望1.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
本文将回顾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与成效,展望未来机构改革的趋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撤并政府机构,实现干部年轻化、专业化。
通过改革,国务院直属机构由100 个裁减到61 个,人员编制减少30%。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建立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以提高政府决策和执行能力。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
此次改革加强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力量,并设立了一些新的部门,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
4.1998 年机构改革1998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旨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此次改革撤销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委,组建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新的机构。
5.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此次改革设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新的部门。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No.1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52 年-1954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1 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政务院机构由建国初的32个增加到1953 年的42个,其中经济部门增加了22个。
1954 年,为了加强对经济建设的统一领导,撤销了各大行政委员会,国务院机构增加到64个。
到1956 年,国务院机构进一步增加到81个。
No.2 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 年-1959 年)机构的膨胀造成的中央高度集权,使地方失去了自主权。
1956 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开始向地方下放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务院所属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
到1958 年底,国务院机构减少到60个。
No.3 以强调集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机构改革:(1960 年-1965 年)1960 年,面对国民经济遇到的困难,中央决定重新调整经济管理体制,开始上收下放给地方的一系列权力,原来撤销和合并的机构相继恢复。
到1965 年,国务院机构又升至79个工作部门。
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央与地方二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
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政府机构发生了非正常的大变动。
No.4 以精兵减政和干部队伍年轻化为目的的第四次机构改革:(1982 年-1985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恢复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恢复和增设了48个部门,到1981 年国务院部门达到100个,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峰。
从1982 年开始,自上而下展开机构改革,国务院部门从100个减少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减少到3万,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现了干部的新老交替,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步伐。
No.5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目的的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 年)1987 年中央成立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1988 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By Arhe
1949年我国的行政体制
1949年 10 月 1日,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 我国成立了称谓为政务院 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4个综
合性委员会及其所属部、委、院、署、行、厅共35个。同时,在中央政
府以下,省、直辖市以上设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大区域性地方人民政府。
-16-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改革目标:
近期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
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
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长远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 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9-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评价:
由于经济过热,这次改革实际在机构、职能和编制上有增有减;对后 来产生最深影响的是开始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宏 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但是,这次改革未能有效地促进职能转变的进程,涉 及转变职能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政企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强宏观调 控等远未解决。直到现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5-
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1959)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 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 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
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 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 门。 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 务院设39个部委,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机构总数达 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的转折点,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中国开始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尝试。
此时,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特点,如高度集权、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等。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试点推行“厂长负责制”、“责任制”等改革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
199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大幅度减少政府机构数量、简化政府职能、推行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此次改革主要集中在优化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了统一的行政许可制度,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和市民的负担。
第四阶段:201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口号。
此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废除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
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阶段:当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推进更高水平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等。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轨迹与反思———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轨迹与反思———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楼佳明浙江义乌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摘要】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次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分析我国机构改革中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机构随意增设等问题。
结论是政府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及效能的原则,形成办事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机构改革轨迹反思国务院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过宽过广,几乎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经济职能。
由于政府的“越位”、“错位”使得企业缺乏活力,市场机制不灵敏,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不完善。
2.日益膨胀的行政机构和冗员使社会无法承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白钢教授曾指出,我国自建国以来,已搞了六、七次机构改革,比较大的就有三次。
但每次精简之后,必然带来严重的膨胀,有人戏称“长长长常消常长”。
3.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为”、“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政府。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转变观念。
首先要解放思想,彻底改变“舍不得”的本位主义思想和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
应当明确,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感情再深、再实惠,也得放,属于职责范围的事,再难再艰巨,也地干;其次要认清角色,明确政府的职责和公务员应扮演的角色。
明确哪些事应由政府来干,哪些事应由地方政府来干,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最后要调整利益,正确处理“权”与“利”的关系。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方机构设置繁多、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为此,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0年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着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000年代,我国再次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以精简机构、提高效能为目标,全国各级政府共精简行政机构10.3万个,减少编制140多万人。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5个减为29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6个。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逐步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党政军群等方面,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历次机构改革的影响和成果1.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通过历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效率得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总结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前,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六次较大的变化调整:一、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改革内容主要以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从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三、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主要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四、1998年,不在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
朱总理形象地称“拆庙”。
五、2003年,国务院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
六、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表现,一是从表面看,政府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际为权力政府部门权力的博弈;二是表现为政府部门权力博弈后面的部门利益调整;三是部分国家公务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别实施于1982、1988、1993、1998、2003和2008年。
这六次改革,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在当时阶段的工作大局,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适时对体制机制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使行政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982年改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时,政府机构与工作重点转移不相适应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机构和人员过多,领导干部“四化”程度不高,部门职责不清、运转不灵、工作效率低下。
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批评这种状况“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
随后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议》,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首先,减少副总理人数,设置了国务委员职位,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
其次,精简调整机构,将98个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裁减、合并为52个,同时撤销了大量临时性机构。
改革中,重组了国家经济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委的工作;成立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和设计。
其三,精干领导班子,紧缩编制。
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减少部分副职,推进新老干部更替。
其四,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
国务院部门机构改革完成后,进行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核心,精简庞大臃肿的机构,选拔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轮训在职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能。
同时,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府;实行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具体情况如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具体情况如何?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
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
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
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
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
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
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
第1 页。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3年第4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已经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国务院机构曾经在1982年之前达到100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
通过1982年的改革,国务院机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
这次改革开始打破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让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型政府脱离出旧有的角色。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
1993年的机构改革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更进一步。
1998年受“政企分开”的思路主导,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影响着2003年的政府格局。
国资委、银监会、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等一批新部委应运而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在这一年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8年,国务院调整了15个机构,新组建了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人社部、环保部、住建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这次“两会”上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政府机构精简到了25个。
(据央视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虽然这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下一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勾勒了较为清晰的走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程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扭转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全面恢复生产,中央政府采取了一贯擅长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一批在“文革”中平反的老干部也要求恢复原来的工作,这使得干部队伍迅速膨胀,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00个,而其中1/3的机构就是管经济的。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力。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1]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减为61个。
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如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没能真正展开,没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
邓小平在1986年9月3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 700多。
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就机构论机构的做法,而是按照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与政府内部的制度化建设相配套,并结合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来进行。
六次改革
六次政府改革第1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2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3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4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作者:周宝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虽然这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下一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勾勒了较为清晰的走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94-02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程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扭转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全面恢复生产,中央政府采取了一贯擅长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一批在“文革”中平反的老干部也要求恢复原来的工作,这使得干部队伍迅速膨胀,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00个,而其中1/3的机构就是管经济的。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力。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1]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减为61个。
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如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没能真正展开,没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
邓小平在1986年9月3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 [2]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 700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
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结果: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改革。
这次改革的历史性进
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突出体现在撤销了几乎所有的行业经济部门,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解,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在享受着这次机构改革的成果。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进一步转变职能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内容:,着重对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流通管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调整。
结果: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这次改革为我国加入WTO做了组织准备,使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来定位与调整,是我国政府机构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一次改革。
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大部制改革到注重民生的服务型政府角色的构建。
内容:国务院机构改革,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发,统筹兼顾,在一些关键领域迈出重要步伐。
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结果:
经过30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政府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政府组织机构得到调整优化。
(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逐步理顺。
(五)政府的
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中国当下的官僚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对政治上层建
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尤为重要。
1.当下中国的官僚制以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为己任,以GDP持续增长为工作重心,
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效能。
2.当下中国的官僚制一招商引资,上大项目,
搞大工程建设为抓手,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3.当下中国的官
僚制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定平和的社会生态环境为重要目标。
4.当下中国的官僚制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