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过去和未来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改革之一,旨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未来改革方向亟待研究和探索。

主要成就1. 新的行政管理方式。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采取市场化、法制化、信息化等措施,大力推进政府现代化。

实行“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市场主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行政体制组织形式。

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体制、制度、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变革,主要包括政府职能转变、部门改组和机构改革等。

例如,行政机构改革的实施让政府职能更加明确、协调性更强、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为高效,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提升。

3. 加强监管和制约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如公开透明、社会监督、自然监督等,提高了行政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民主性,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未来改革方向1.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形成有机联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 突出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领域的管理和服务,压缩政府机构数量,提高效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正义。

3. 推进治理创新和信息化。

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治理创新和信息化,加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强化全过程风险管理,提高治理效能。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已取得许多成果,但仍需要不断创新突破和深化改革,未来改革方向将重点转向政府治理现代化、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治理创新和信息化等方面,不断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是指对我国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旨在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回顾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我国的财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收入过分依赖于间接税、地方政府财政相对薄弱、支出管理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启动财政体制改革。

1. 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起点。

1994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税收权力的划分,明确税务收入的归属。

这一改革不仅促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加强了财政管理能力。

2.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为了加强财政管理,我国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权限和责任,完善了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会计制度,提高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信息的透明度。

3. 支出责任制改革支出责任制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和完善支出责任制,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支出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支出责任制明确了政府各级部门的支出权限和责任,规范了财政支出的程序和管理机制,有效地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由于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压力的增大。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财政支出责任,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2. 政府债务风险加大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因为需要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通过举债来满足资金需求。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治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政府管理体制和治理理念的更新,都为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的变迁及展望。

一、政府角色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经济的主导者和资源的分配者,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经济活动。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而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政府的职能也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意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推行各种市场化改革措施,如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政府逐渐从生产者转变为监管者和服务者,更多地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市场发展。

政府也加大了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多便民利民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这种政府角色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政府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政府的角色将更加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管理体制改革的变迁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过去,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行政体制为核心,各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效率低下,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也随之改革,在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1982年,中国成立了国务院,全国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相继成立。

之后,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也经历了一系列调整。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一、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方向。

二、主要成就1. 分离政企关系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之一是分离政企关系。

以往政府与企业有过于紧密的关系,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发展。

为了促进市场化改革,我国通过打破行政垄断、深化市场化等措施,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我国政府过度强调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导致政府权力扩张,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政机构。

政府还加强了与民众和市场的互动,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3. 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等措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审批负担,提高了政府效率,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加强地方政府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中国还注重加强地方政府的改革。

通过加强权力监督、推进地方政府改革试点等措施,我国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方政府的权责清晰,政府风险可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未来改革方向1.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未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重点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推进权力监督与制约为了有效制衡政府权力,未来改革需要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

建立健全的权力公开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政府权力的行使在合法、公正和透明的范围内。

加强司法独立和法治建设,为权力监督提供坚实保障。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历程、重点和展望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历程、重点和展望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历程、重点和展望摘要:为保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改革创新的历程,科学分析了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围绕大数据、生态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方向。

关键词: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展望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平稳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是决定性因素”,认为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沉重。

因此,开展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回顾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发展制度借鉴苏联模式,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逐步建立了条块管理为主的运行制度、行业计划管理优先的组织制度以及指令性管理主导的工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正常运行[1]。

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组织制度改革从新中国建立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行政管理组织制度以计划经济和全能政府的职能体系为框架,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主导的制度框架逐渐被打破。

1982年的政府组织制度改革,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行干部年轻化;1988年的政府组织制度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政企分开、政府将权力下放企业中;1993年政府组织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各部门编制进行了适当精简;1998年为了应对东南亚经济危机,我国政府进行了一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组织制度改革,受此影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有效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政府于2003年开展了新一轮的组织制度改革,其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此次改革的重头戏;2008年的政府组织机构改革以“大部门制”为导向,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整合;201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坚持“大部门制”的思想,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中。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政治体制在持续变革与发展中的主要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1978年至2008年和2008年至2018年这两个三十年阶段的政治发展,本文旨在揭示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逻辑与路径。

研究将重点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政策决策过程、公民参与、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政治发展的多维面貌。

本研究首先回顾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分析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

接着,本文将转向2008年以后的政治发展,探讨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治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政治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制度变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不仅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比较分析两个三十年的政治发展,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变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制度变迁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变化的重要视角。

制度变迁通常指的是社会制度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优化甚至重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权力关系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

在中国,前后30年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制度变迁的表现尤为明显。

前3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探索和创新,包括土地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制度变迁。

这些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3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制度变革。

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引言改革开放25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笔者把政府体制的变革趋势概括为治道变革,也就是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府组织得以越来越精简、高效;政府职能得到了迅速的转变,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行为日益法制化,开始依靠法律规则来施政;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治领域,自主治理的市民社会结构正在逐步发育;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开化、民主化,人事任命的个人长官意志逐渐淡化;政府运作逐渐透明化,秘密行政逐渐转变为透明行政,公民的知情权逐渐得到了认可、重视和尊重;政府与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凸现,新闻媒体逐渐发挥独立报道的作用,而不再仅仅是宣传工具。

[1]本文将总结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以及隐含的基本逻辑,并分析其未来10-20年的基本走向。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五届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在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些改革包含着组织效率、职能效率和政治效率的基本价值,也隐含着组织效率发展、职能配置效率提高和政治效率改善的基本逻辑。

从组织、职能和政治三个逻辑,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预测中国政府体制未来10-20年的基本改革走向。

一、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包括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如中央与地方关系,党政关系,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关系等,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运作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公务员制度建设等。

从具体管理去看,还包括国防、公安、科学、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管理体制改革。

不过,从行政学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是如何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80年代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进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合作等,为后续的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90年代初期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职能和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创新。

二、主要成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重企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和保护。

其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再次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深化了机构职能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还取得了法治化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的成果。

三、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机构改革需要注重横向和纵向协调,强化政府职能整合和权力监督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为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设置、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行政体制也在逐步完善和改革中。

本文将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解读当代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相对僵化,垂直管理体制制约了行政效能的提升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对行政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也促使我国开始探索行政体制的改革。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行政效能:通过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政府职能和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2.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3. 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化建设,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的公共决策程序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4.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化,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为民营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政府职能转变:推行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优化政府职能。

如取消和下放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权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 政府机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整合职能等措施,优化行政机构设置,减少政府机构之间的重叠和冗余。

如组建国务院机构,整合相关职能,提升政府运行效率。

3. 分权与责任明确:推行权责分明,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通过明确权力责任边界,加强权力运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道路,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政府治理方面,中国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道,实现了政府治理模式的深刻变迁。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治理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过去的“大锅饭”模式严重浪费资源,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政府治理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分税制和税费体制改革、实施“放管服”改革等,这些措施都为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治理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和集权化。

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政绩考核导向,官僚主义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造成了许多政府治理方面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改革措施,以解决政府治理中的种种问题。

二、政府治理变迁的主要路径1. 加强依法治国建设,规范政府权力行使。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也是解决政府治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建设,坚持法治思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了一整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制度保障。

2.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促进政府廉洁治理。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的基础,是政府是否能够有效行使权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权力行使,加强监督和问责,提高政府公信力,为政府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政府管理现代化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根本途径。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透明度。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人民群众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与期待日益增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的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影响了亿万民众的生产生活,对于促进发展、保障公共利益、营造和谐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行政体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去行政化和简政放权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推进企业改革,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政府部门、行政机构出现了较大规模,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为改变这一情况,1987年国务院提出,要“去行政化”,使政府从各个领域中撤出来,逐渐削弱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

2003年后,我国开始提出政府机构改革,大力简政放权。

2.部门职能整合和重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行政部门出现的越来越多,出现了多头管理、职能重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进行政体制的重组。

例如,2003年国家民委与国家宗教局合并组建国家宗教事务局,2008年的中央机构改革将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合并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公安机关整合为“派出所→分局→市局→省厅→公安部”的五级管理模式。

3.机制改革为保证政策的具体执行,我国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诸多机制改革。

例如,在基层政府中,为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我国推广了政府信息公开,加大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力度,完善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救济权。

此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机关。

4.政务公开为提高政府透明度,我国从2014年起便开始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并针对各个领域开展了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监察。

政务公开涉及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行政机关,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行政权力、政府文件、财政预算、领导干部资产信息等方面,极大地促进公共权力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5.地方权力下放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去行政化的逐渐推进,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迎来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崛起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然而,中国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政治体制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化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这也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实行了市场经济化政策,开放了对外贸易,引进了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些举措引导了民间投资和创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等方面迅速取得了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实力增强,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

如今,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教育,文化和科技经过了深刻的改革,使中国的全民素质不断提高。

二、改革改变了中国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体制。

中国现在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有40多年的执政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国家统一的领导,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尽管如此,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改革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力图控制自由和言论。

随着改革的开展,中国的政治格局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言论自由得到了解放。

这使得民主的声音在中国逐渐的增强。

三、政治改革的挑战然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最明显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的权力集中导致了决策的过度集中化。

虽然政府领导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求对民众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广泛征求意见,但在政治体制上改革依然较为缓慢。

政治自由的开放在最近几年变得困难,尽管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但是政府在政治改革上仍然没有大规模的动作。

四、未来展望中国的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远未走到尽头。

中国社会变化迅速,官方决策的实施也同样快速。

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机遇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轮深化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出发,分析其中的启示和经验,为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的探索与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主要包括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政府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行政监察体制等。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包括建立起县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取消行政级别差遣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期以来的系统完善和提高效能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监管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和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1.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2. 提升了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3.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4. 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行政改革:轨迹与未来_图文(精)

中国行政改革:轨迹与未来_图文(精)

CHINASOCIETYPERIODICAL11最广泛意义上的行政改革,至少包括国家权力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运作方式变革以及公务员制度建设等。

具体到管理体制层面,则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公安、公共卫生等。

而行政学意义上的中国行政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严格地说,新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脱胎于革命年代中共根据地的政权体制,并受前苏联集权模式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经历了八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改革。

总的来看,中国行政改革基本上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管理进行相应调整,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政府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以及后来的政府职能转变。

可以说,中国行政改革的历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认识与升华。

新中国的八次行政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从1952年年底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机构改革,它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形成了自上而下、以中央为主、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部门管理体制,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第二次机构改革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尽快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指导思想下,1958年中央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同时对国务院进行精简调整,这次改革也成为新中国行政分权的第一次尝试;1960年至1965年进行的第三次机构改革,是针对“大跃进”等“左”的政策干扰产生的中央宏观管理失控问题,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开始恢复和增设机构,但在随后的“文革”期间,政府机构发生了非正常的大变动,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与全球性政府改革浪潮同步,中国政府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始进行行政功能、行政结构、行政行为的再设计与再重组,至今仍未停步。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中国政府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重点,基本上每隔五年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中国的体制与改革

中国的体制与改革

中国的体制与改革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体制和制度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体制与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的体制现状中国的体制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通过选举和任命方式产生,实行分级管理,注重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建立起一系列现代市场体系,包括产权制度、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国家也扮演着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角色。

在社会体制方面,中国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中国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民生水平。

中国还致力于推进农村和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和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的改革。

二、中国的体制改革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和强大引擎。

中国的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这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例如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未来,中国的体制改革仍将持续进行。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自身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宪法和法治意识。

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改革国有企业,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权保护程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在社会体制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水平,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

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人们对民主制度和政府体制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

一、历史角度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百年变革。

自清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战乱、民主革命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近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制度和政府体制逐渐形成。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政府体制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民主制度具有自身特点,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在于代表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整个政治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还实行基层民主和选举制度等。

然而,中国的民主与政府体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权力集中、反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广受关注。

这些问题成为了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三、未来展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不断崛起的大国,民主与体制改革对于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立健全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保护公民的权益和自由。

2. 强化公民参与:鼓励公民参与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提高民众对决策的参与度。

3. 实现权力制衡:建立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4. 改革选举制度:完善选举制度,增加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公众信任的领导人。

5. 加强社会监督:培育独立的舆论环境,鼓励媒体和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

总之,中国的民主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历史的回顾、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主与体制改革的现状和挑战,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建议。

只有不断完善与进步,中国才能在民主与政府体制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简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简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展望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1. 建立了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执行规范化、监督制约有效化。

特别是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了行政管理资源、强化了行政管理能力,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2. 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注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多元化职能转变。

政府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更加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3. 强化了监督和问责机制:行政体制改革下,我国建立了更加严密和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充分发挥了审计、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确保政府行为合法、透明和廉洁。

特别是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追责问责,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职责。

4. 推进了地方政府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地方政府的改革。

通过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加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服务。

二、未来改革方向1.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行“一网通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促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过去的“做事者”向“管理者”转变,注重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3. 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健全政府诚信、廉洁、廉政政府建设。

推动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

4. 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推动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注重健全政府决策科学化、执行规范化、监督制约有效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效能。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度中文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度中文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度中文中国的行政体制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的行政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不断深化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下面将从的动因、核心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角度来探讨中国行政体制。

其次,行政体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权力下放、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和机构等。

权力下放是指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市场化的决策能力。

简政放权是指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职能转变是指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转变,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转变。

机构则是指对政府机构进行合并、划分、优化和简化,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未来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的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政府要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治理。

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机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在行政体制中还需要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改善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另一方面,还需要解决政府机构中的利益调整问题,确保的平稳进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行政体制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动因主要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际竞争压力。

的核心内容包括权力下放、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和机构。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行政体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机构。

但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政府机构中的利益调整以及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年中国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年中国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年中国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时期,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年中国制度变革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自主经营和自由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其次,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建立起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

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财税体制的变革。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地方财政辅助调节制度、加快税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

改革后,中国财税体制更加合理和稳定,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得到增加,民生事业得到提升。

同时,改革也着重解决了过去中央政府收入过高、地方政府无法满足支出需求的问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三、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年间,中国政治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一方面,中国加强了人民民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加了基层选举的权力,增强了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另一方面,中国进行了反腐败斗争,加大了对官员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监察体系。

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政府更加透明和廉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四、法律体系改革改革开放年间,中国加强了法治建设,完善了法律体系。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框架。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法律实施和司法独立,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法律体系改革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中国制度变革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本文将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1. 调整和整合中央政府部门•成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整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整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卫生健康事业管理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原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

2. 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行市县机构编制管理权限下放,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1. 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减少事业单位数量,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2. 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实施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三、加强政府监管和责任追究1. 建立健全监察体制•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整合原国家监察体制和行政监察体制,实现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实现。

2.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反腐败斗争。

•建立健全廉政约束和风险防控机制。

四、未来改革发展方向1.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管”为主转向“治”为主。

•推动政府向市场、社会和群众一体化转型,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2. 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完善和规范政府工作程序和规则。

•建立现代政府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3. 强化政府监督和问责机制•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推进有效监察和问责工作。

•加强权力审计和财政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和资源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改革开放25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笔者把政府体制的变革趋势概括为治道变革,也就是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府组织得以越来越精简、高效;政府职能得到了迅速的转变,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行为日益法制化,开始依靠法律规则来施政;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治领域,自主治理的市民社会结构正在逐步发育;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开化、民主化,人事任命的个人长官意志逐渐淡化;政府运作逐渐透明化,秘密行政逐渐转变为透明行政,公民的知情权逐渐得到了认可、重视和尊重;政府与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凸现,新闻媒体逐渐发挥独立道的作用,而不再仅仅是宣传工具。

本文将总结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以及隐含的基本逻辑,并分析其未来10-20年的基本走向。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五届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在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些改革包含着组织效率、职能效率和政治效率的基本价值,也隐含着组织效率发展、职能配置效率提高和政治效率改善的基本逻辑。

从组织、职能和政治三个逻辑,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猜测中国政府体制未来10-20年的基本改革走向。

一、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包括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如中心与地方关系,党政关系,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关系等,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运作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公务员制度建设等。

从具体治理去看,还包括国防、公安、科学、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治理体制改革。

不过,从行政学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也就是如何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治理体制。

其主要实践表现为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国家机构改革。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五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这一变革可以说构成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

对于这些改革,社会舆论往往有一个误解:每一次改革,似乎都没有什么成绩,每一次改革之后,机构继续增加,人员依然膨胀,政府机构改革往往是表面文章。

这些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

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改革运动过去之后,总有或多或少的回潮。

机构精简之后,又往往会膨胀;人员精简之后,又会大幅度增加。

从而人们往往把政府机构改革描述为一个个的怪圈: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

不过公平地说,虽然有循环,但循环是渐进的,而不是原地踏步的,因为每一次改革,应该说都留下了重要的改革成果: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把100个工作部门精简到61个,除此之外,还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副总理职数下降,副部级职数也减少了很多,一般一个部为若干个副部长,而改革前有些部门副部长有20来个。

此外还解决了领导干部终身制的问题,如省部级干部正职65岁退休,副职60岁退休。

这些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组织效率,而且还为后来的实际上具有很多政治发展的意味。

1982年的改革成就是显著的,但改革后国务院机构数有回潮,增加了11个。

1988年的改革,国务院部委机构减少到41个,工作机构数继续减少到68个,编制减少9700多个,并开始把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重点是实现政企分开,弱化政府的微观治理职能,强化综合治理职能,精简专业部门,强化宏观调控部门。

这次改革的特色是熟悉到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改革的困难,开始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来设计和实施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本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政治体制改革流产,但政府机构改革的种种设想在随后的改革中却得到了实施,这些改革为将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条件。

1992年开始,中国正式确立要建设市场经济,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转变为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不过,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建设,政府职能不可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1993年机构精简的成就并不显著,比如国务院工作部门1993年从86个仅仅减少到59个,但1997年膨胀到72个了。

精简的人员也是如此。

当然,很多学者认为,在此之前政府机构精简与膨胀的循环,主要与政府机构设置与变更缺乏法律约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

不过这一语言可以转变为非法律的行政学语言:政府机构能够很轻松地膨胀,主要是行政机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行政人员有很大的权力,行政机关自己就可以确定,而不需要立法机关的约束,没有外部的约束力量。

1998年的改革,可以说是大体走出了精简与膨胀的循坏怪圈,其关键是着眼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精简了很多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

这些经济部门转变为国家经贸委下属的9个局,而这9个局没有在改革之后恢复原来的身份,在2001年2月19日,终于找到了各自的归宿:7个局撤销,国家煤炭生产局改称国家安全生产局,只有国家烟草专卖局依然保留。

到此为止,中心各部委办直属局公务员从1997年4万人减少到7万人,国务院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了45%。

不过,改革的动力虽然是有很大的财政压力,但是改革的成本依然是很高的,中心财政并未因此而节约,反而为此多支出了20%。

除此之外,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得到了强化,规格提高了,如国家工商行政治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经验检疫局合并成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成为正部级单位。

而一些部门下面也设立了很多司局级单位,比如外贸部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还成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等。

还成了了一些正部级单位,如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等。

为了加强国家对重点大学的治理和支持力度,一些重点大学校长和书记升格为副部级。

这些部门职能的强化或许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提高机构和官员的行政级别来运作。

这些现象都可以看作是1998年改革之后的回潮。

但即便如此,改革成就依然得到了巩固。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依据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深化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和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治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其核心内容是:深化国有资产治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治理委员会;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继续推进流通治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治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治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治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003年春天新一届政府的改革没有在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上下功夫,但通过机构调整,为了建设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体制奠定了组织基础。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五次机构改革,可以看到如下特征: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虽然有精简-膨胀的循环,但是改革成就是不可抹煞的,一是机构数和人员数虽然每一次改革之后都有回潮,但实际上回潮的幅度要小于改革的幅度,所以机构总数从长期来看是一直在下降的。

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逐渐放弃了物资分配权,物价控制权,企业经营治理权,国营企业逐步萎缩,并且基本实现了股份化、市场化经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市场经济的雏形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府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律的力量,在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运作的基本要求。

政府的职能也因此开始而走向法制化的轨道,领导人的指示、条子、批示,上级部门的红头文件,如通知等,依然发挥作用,但作用已经大不如前。

政府的执法职能越来越强化,成为政府的重中之重。

政府的权力开始逐步下放,条条的力量依然很强,但块块的力量越来越得到了强化。

政府公共服务越来越强调公民参与,强调公民和公共服务消费者对政府活动的评价。

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实行让公民评价政府绩效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政府改革的焦点依然是机构、职能和人员编制数,但基本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预算制度和财务制度改革、领导干部选拔任命制度改革、政务信息制度改革等,在宏观的机构和人员改革之后逐步推行。

政府治理开始逐步重视质量。

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始得到重视,国外放松管制的改革,行政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相对独立和协调,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里引入竞争机制等,在地方政府改革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多借鉴。

二、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通过对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这些改革背后的基本价值和基本逻辑。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政府的改革主要是追求三种效率,而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政府的改革隐藏着三种基本逻辑。

一个政府效率如何,决定于很多因素。

其中有三个方面是很重要的,一是组织效率,二是职能效率,三是政治效率。

任何着眼于效率的政府改革,至少都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考虑。

从理想化状态来说,组织效率,主要体现在其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方面。

对一个国家的中心行政机关来说,一个充分实现组织效率的政府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总理,一个在总理无法正常行使职务权利时代行总理权力但平时是虚职的副总理,很多临时性的、没有行政责任的、直接为总理服务的专家或专家顾问小组,10-15个内阁成员,由内阁成员领导的10-15个内阁部,每个内阁部内部合理的决策与执行组织结构、总理直接领导很多职能相对单一、法律依据明确、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易于监督的执法性质的行政机构。

职能效率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比如政府几乎不需要治理国有企业,或者需要治理的国有企业数量极少,有很强的市场经济自律制度,很多市场监管职能如金融、证券和一般市场监管不需要很强的行政监督,因为有很强的立法和司法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公共服务是层级化的,不需要行政机构直接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如教育、体育、医疗、公共卫生等。

很多比较非凡的部门,政府的职能也比较有限,与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在经济领域,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自身组织,市场的运行,大多数情况下也由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自主监管,政府主要是提供基本的法律与秩序,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政治效率主要体现在宏观政治框架是否合理,政治合法性机制是否到位。

宏观政治框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司法事务与行政事务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行政机关管辖行政事务,立法机关管辖政治事务,司法机关管辖司法事务,三个机关形成相互监督、相互良性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