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及翻译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
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可以作为代词、介词和动词后缀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之”的几种主要用法,并对其翻译进行探讨。
1. 代词用法在文言文中,“之”常常作为代词使用,可以指示人或物的主体。
例如,《管子·权修》中就有“君亦欲生也乎?”(您也是想生孩子吗?)这个句子中的“君”指代了对方,而“亦欲生也乎”表示了希望对方能够生育。
同时,“之”还可以用于复数形式,如“吾辈皆知之”(我们都知道此事)。
翻译时,我们通常将该词翻译为“他/她/它们”、“这/那些”,根据上下文具体含义进行选择。
2. 形容物质特性或状态在描述物质特性或状态时,“之”也经常被使用。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句:“彼无穷者,以陌其所履;何异於泽与沚?”(那无穷的东西以陌土为基,与泽水、沚泥有何区别呢?)这里的“之”用于指代前文提到的无穷之物。
类似地,在《左传·哀公十八年》中有句:“周公戮祁寇之无道也”(周公打击起义者的残暴行径),“之”指代了前文提到的起义者的无道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那个”、“这种”,以强调特定物质或状态。
3. 动词后缀此外,“之”还可作动词后缀使用,用来表示被动或完成的意思。
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就有一句:“郑人不许孤竹于城旁社稷坛。
”(郑国人禁止在城旁修筑孤立的竹子)。
其中,“许孤竹于城旁社稷坛”表示了被禁止修筑孤立的竹子。
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可根据语境将其翻译为“被……”。
二、翻译技巧及注意事项1. 确定句子结构和文法关系在翻译包含“之”的句子时,首先要清楚整个句子的结构和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句法关系。
通过认识到并强调主语、宾语和其他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
2. 确定代词对应的指代对象当遇到“之”作为代词时,需要确定其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之”代指学习的内容。
2. 作动词,表示“到……去”。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表示“到广陵去”。
3. 作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之”表示“的”。
4. 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5.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6.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 作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怅恨久之”中的“之”就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概述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虚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表示宾语或者定语,也可作为介词,引导状语或者补语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讨论“之”的多种用法。
二、“之”作为代词的用法1. “之”作为宾语在文言文中,“之”常常充当动词的宾语,一般表示人或物。
例如:“夷易近使天下大通”,其中的“天下大通”就是动词“使”的宾语,“之”指代整个事件或情况。
2. “之”作为定语除了充当动词宾语外,“之”还可以充当名词或形容词修饰成分。
例如:“纣罪己弗能逃于死”,其中的“己弗能逃于死”,表示自己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起到修饰整个句子的作用。
三、“之”作为介词的用法1. 引导定状补在古代汉语中,往往使用介词“以”加上动词的目标对象(一般是人),构成一个介词短语,例如:“以尧千载为前”,其中的“以”和“为前”之间的“即”就是一个定状补。
2. 引导时间地点补充文言文中,“之”也可以引导时间或地点的补充,用于进一步说明这些概念。
例如:“五十年之后,汉朝亡于曹操之手”,其中“五十年之后”就是由“之”引导的时间补充,“曹操之手”则是表示曹操成为亡国的原因。
四、“之”的其他用法1. “之”作为助词代替动词在某些情境下,“之”可作为助词代替动词出现,表示一种语气上的缓和或婉转。
例如:“吾闻其知人而后安生,乃言其用事也”,其中的“闻其知人而后安生”,可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听说他了解人情才会安心生活”。
2. “……之一”在古代汉语中,“……之一”的结构常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且强调该部分在数量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随大溷同,趋类呈华兰”,其中的“华兰”,作为善良品质中屈指可数的代表,用“之一”来表示特指。
3. “……之以”在文言文中,“之以”常用来引出一种推理、原因或者解释。
例如:“家有牛五十,而无牸策之以耰”,其中的“策之以”可以理解为“利用这种方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
首先,"之"可以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的意思。
例如,在《论语》
中就有这样的例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句话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之"在这里代表"其"或者"他"的意思。
其次,"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的"
的关系。
比如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
一章》)。
这里的"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中的"之"就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此外,"之"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之上"的意思。
比如
在《史记》中就有这样的例句,"天下之大,无不有故"(《史
记·秦始皇本纪》)。
这里的"之"表示"在……之上"的关系。
总的来说,"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多变的虚词,具有
多种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运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
帮助到你。
文言文中关于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关于之的用法一、"之"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多种多样。
本文将详细介绍"之"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应用。
1. "之"作为代词使用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词,表示特定人或事物。
例如,在《左传》中有句话:“陈桓子以齐侯伐郑,郑城守之。
”这里的“守之”就是指特定人执行特定动作。
2. "之"作为介词使用除了可以作为代词使用外,"之"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所属关系或目标。
比如,《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故山不离水而恃者、是恃其石也;船不离水而济者、是济于其能也。
”这里的“恃者”和“济者”,分别表示依赖或借助某种事物来实现目标。
3. "之"作为连词使用此外,"之"还可以被用作连词,连接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内容,并起到衔接句子节奏和逻辑关系的作用。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这里的"以"和"为"之间的"之"就是一个连词。
二、"之"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除了以上基本用法外,"之"还常常被驾驭成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给文章增色添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列举相应例句进行解析。
1. 用于名词前加强修饰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名词前加上“之”来突出其程度或含义。
例如,《白虎通义·本病篇》中有句话:“淄川、阳平、罗阙间冀蓄郁气而先病者不胜黄帝之类邪也。
”这里的黄帝即指代各种治疗方法的总称,通过“黄帝之类”来强调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相关特征。
2. 用于谓语动词前加重语气在一些情况下,“之”也可以加在谓语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使表达更加强烈。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一、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主要起到语法功能的词语。
而其中的“的”就是最常见和重要的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助词、“化”字进一步修饰名词,也可以构成短语和句子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的用法及例句。
二、“的”的助词用法1. 表示所属关系:在表示归属或所有关系时,可使用“之”来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1)天子之德美。
2. 强调或加强语气:在强调某种情感、态度或加强表达意思时使用,“之”的位置紧随所强调内容后面。
例如:(1)妾有夫人之慈。
(强调夫人对自己慈爱)3. 作为疑问副词:在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方式等。
例如:(1)何以无言?三、“的”的短语用法1. “量+ 的 + 名词”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数量或程度,并且修饰名词。
例如:(1)寸的长短。
2. “数词/连词 + 的 + 名词”结构: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一定的程度。
例如:(1)日月如梭,岁月如梭之变。
3. “Noun + 的+ Noun”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的”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名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1)书之页。
四、“的”的句子用法1. 在主谓结构中使用“之”的位置可置于主语或宾语前面。
当“之”位于动宾结构中时,可将其移到谓语后面。
例如:(1)事情可以告事件。
(主谓结构)(2)木已成舟,岂待人之提撕。
(动宾结构)2. 可以省略多余的主语或宾语,并通过“之”来表示原意。
例如:(1)余生高卧兮纳凉者乐。
(省略主语)(2)倚云就步九霄寿星呀呀耶娘一起共沐江南水采石设处洗手册洗手间设置和楼上望特别风景!毫CAG逸收Scute!都市文化雷神山医医伴您到月初一高速公路无限制Kimono!园内古北口projectId约李火流困境byBuneeh!4月测试Bunitio笑强啊法对象地方哈尔滨Fort不超过可使用爆炸龙腾直播云改百木丛项目一致!衍生一声含义形。
)五、总结对于文言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句进行了详细介绍。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 同的一项是( A )
A、遂使之行成于吴 B、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 C、越国之宝器毕从 D、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4.(2011.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
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
病果瘳[chōu]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
饿死耳
解析:C项“之”均为代词,他。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二)结构助词“的” 格式: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
1、于厅事之东北角。
2、是寡人之过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魏,多变之国也。
(三)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义。 (1)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 示时间持续的状态。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逃兵;第二个”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之” 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 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一、作动词,“到……去”、“往”、 “到”。
之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之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之"的用法及特点[首段]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虚词,"之"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且多样。
它具有独特的用法和特点,使得文言文句子更具表达力和文雅。
本文将重点讨论"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结合例句进行翻译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二、表示所属关系[二级标题]1. 表示所属关系"之"可以用于表示某物的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句1:“知吾非常之求也。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翻译:知道我迫切地寻求。
例句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白云集》)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少。
乌鸦哪里飞呢?围绕着树绕了三圈,没有哪个枝条是能依靠的。
三、代替动态或能引发动态[二级标题]1. 代替动态在某些情况下,“之”可以代替一个动词或一种动作,从而产生更具诗意和文艺性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台一望客心惊,尽日空山无人到。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翻译:登上高台一眺望,触景伤怀,整天茫茫广阔山岭无人来。
2. 能引发动态在某些情况下,“之”还可以引发或表示动态的发生。
例句:“正陆离风雨之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神宗至元丰三年》)翻译:正值多变的风雨时期。
四、作为连词连接句子成分[二级标题]"之"还可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名、形、副等不同的词类,起到桥梁作用。
这种用法使得文言文语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例句:“吾见其居中庙堂之上,则知其厚闾巨宇之家也。
”(《孟子·公孙丑下》)翻译:我看到他身居于皇宫之上,就知道他家族富足庞大。
五、兼有代词功能[二级标题]在某些情况下,"之"具有代词的功能,可以代替人、事、物等。
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但在特定的文言文语境中常被使用。
例句:“君子之交淡如水。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种常用的虚词,其用法非常灵活多样。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之”的用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 “之”作介词在句子中,“之”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例如:“吾友之书”表示“我朋友的书”,“东方之国”表示“东方的国家”。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突出所指关系。
2. “之”作代词“之”还可以作为代词使用,代替前面已经提到的名词或整个句子,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例如:“既往之事,知已无益”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济于事”,其中的“之”代替了“既往之事”。
这种用法使句子紧凑,避免重复。
3. “之”作状语“之”还可以作为状语使用,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方式、程度或方向。
例如:“以智慧之光照耀大地”表示“用智慧的光芒照耀大地”,其中的“之”修饰动词“照耀”。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4. “之”作结果补语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之”作为结果补语,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如:“鸟之歌美,花之香浓”表示“鸟儿的歌声美,花的香气浓郁”,其中的“之”起到强调结果或程度的作用。
这种用法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5. “之”作连词最后,“之”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中的“之”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
这种用法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总之,“之”作为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可以灵活使用。
掌握“之”的用法,可以丰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精炼、生动。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掌握虚词“之”的用法非常重要,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高考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在虚词的用法上,很注重语感的练习,若非要在语感之上总结出一套体系,则可能某一个虚词便会极其庞杂。
下面,仅以“之”字用法作出说明。
1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文言虚词“之”的意义、用法专题复习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之”后面一般跟表地点的词。 可译为:到„„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③送孟浩然之广陵 (到……去,往)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义,取消独立 ) 性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 代“这件事” 3.公将鼓之( 无义,音节助词 ) 4.辍耕之垄上 ( 去,往 ) 5.公将驰之 ( ) 他们,代“齐军” 6.环而攻之而不胜 ( ) 它,代“城” 7.专诸之刺王僚 ( ) 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8.何陋之有 ( ) 无义,提宾标志 9.怅恨久之( ) 无义,音节助词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无义,取消独立性
中真题回放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怅恨久之 公将驰之 B.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C.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以伤先帝之明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怅恨久之 D.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中考文言虚词“之”专题复习
武功县苏东中学 魏国营
2016/8/28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 、“这件事”、 “这种东西” 例: ①二世杀之(他) 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 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3. 选出下列“之”的意思或用法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同的一项( A.以伤先帝之明 B.居庙堂之高 C.暮寝而思之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常考的考点之一,其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常见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之字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之字用法1.作代词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信陵君》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
译为: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2.作助词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译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⑵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⑶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⑷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不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石钟山记》)⑸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⑹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之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
之的用法文言文例句一、之的古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可以作为形容词、动词、副词以及介词的补充成分,具备多种不同的表达含义。
下面将通过文言文例句,对“之”的用法进行详细讨论。
二、“之”作为形容词的补充成分1. 形容词+之+名词例句:吾好蓝之天。
此句中,“好”为形容词,“吾”为人称代词,“蓝”为形容词,“之”用于连接形容词与名词“天”,表示“蓝色的天”。
2. 动词+之+名词例句: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句中,“行”为动词,表示“走”,“百里者半九十”表示行走过程中所剩余的路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走了100里还有90里。
三、“之”的其它用法除了作为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1. 作为介词使用例句:孔子王孙 [绰]之器乎哉?此句中,“孔子王孙”为主语,“之器乎哉”为谓语。
“之”在这里是介词,表示“的”。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孔子的后代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呢?”2. 表示顺承关系例句:家如鸟之回飞。
此句中,“如鸟之回飞”表示家像小鸟一样回来,其中,“之”作为介词,连接动词“回飞”的宾语。
3. 强调前面所述事物例句:莫予毒也,予无求之。
此句中,“莫予毒也”表示对方没有伤害我,“予无求之”则表示我并不要求对方做什么。
整个句子突出了“不要伤害我”的意思。
四、总结通过以上文言文例句可以看出,“之”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
除了作为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外,还可用作介词和表达顺承关系等多种用法。
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和掌握“之”的使用方法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主谓间 志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宾语前置的标
10、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鸿门宴》) 偏正短语间
课堂练习
1、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作代词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音节助词
3、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作代词
4、儿之成,则可待也。 (《项脊轩志》) 在主谓间 5、何陋之有?(《陋室铭》) 宾语前置的标志 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9、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 称。“我、你”
• 例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 者说》
• 例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 至此也。《廉、蔺列传》
二、作动词的情况
1、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C、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般来说“之”字后接(表处所的 词),“之”字作动词用可译为 “往、去、到……去”
请问:划线的短语 主谓短语 是什么短语?
C: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D:宾语前置的标志。
• 例:夫晋,何厌之有? • 例:宋何罪之有? • 例:何陋之有?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 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 音节的作用,无义
请说出6. 7.
补足音节 顷之,烟炎张天。 定后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代词 作《师说》以贻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在偏正短语 间作“的”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欲之南海 作动词
2、所+之
•例:不知所之。
所+之构成名次性结构,“之” 做动词。
三、做结构助词“的”情况
A: 在偏
例1: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短语中, 例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 什么短语?
“之”字相 当于“的” 字
偏正短语
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种情况: B:在主谓短语 间,“之”字用于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取消短语在句中的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独立性 3.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用法的归纳
一、作代词的情况 1、代人、代事、代物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B、輮使之然也。
有什么规律 可循?
C、人非生而知之者。
“之”字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这些、这类”通常作复指性代词。
• 例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例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
例1: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 战》 例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课堂小结: “之”字的用法:
1、作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作宾语 2、作动词: 意思相当于“去”“前 往”“到…去” 3、作结构助词: 在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 在主谓短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作音节助词:补足音节用 5、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