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类概念的逻辑合理性——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合集下载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费尔巴哈: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风标——从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不同态度看其思想变化

费尔巴哈: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风标——从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不同态度看其思想变化
思 想
费尔 巴哈 :马克思思想转 变 的风标
从马克 思对 待 费尔 巴哈的不 同态 度看其 思想 变化
秦抗 抗
【摘要 】马克思的思想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一个重要
体现 就是他 对待 费尔巴哈 态度的转变,从这一转变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关注的对象、思考问题的逻辑以及论证 的方 法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透析 这些变化 ,可以使我们对 “卡 尔·马克思问题”有更好 的认识。
前 面 我 们 分 析 了为 什 么说 马克 思 对 费尔 巴哈 的态 度 可 以
线 —— 那就是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从马克思对待 看作是马克思思想从 ((-9-稿》到 《形态》变化的一个风标,接 下
费尔 巴哈态 度 的转 变 ,可 以看 出马 克思 在 关 注 的 对 象 、思 考 问 来 我们 分析 这 些 变 化 的具 体体 现 :
判 了费尔 巴哈 ,认 为 费尔 巴 哈 的 哲学 只是 直 观 的 哲 学 ,用 批 判 上 的 “异 化 ”已不 再 被马 克 思所 重 用 ,而 用 到 的 地方 也 是 与 生
的语 气 揭 示 了费尔 巴哈思 想 的局 限性 ,他说 :“当费尔 巴哈 是一 产力 的发 展 相 结合 起来 客 观 论 述 。所 以 ,在 《形态 》中,生 产力
题 的逻 辑 以及 论 证 的方 法 上 发 生 了一 系列 变 化 。本 文 拟 从这 一
从推崇异化到客观看待异化 。费尔巴哈所指的 “异化 ”主
主 线A -9-,分析 马克 思 思想 变 化 的主 要 方面 。
要 是在 宗 教 和哲 学 方面 ,他认 为 ,“宗 教是 人 的 本质 的异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摘要: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直接的理论来源;此外,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来源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此外,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来源的作用。

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展开,来谈谈它们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基础的。

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指 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这些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其中作用突出的当属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1770-1831),最初在德国图宾根的新教神学院学习神学。

作为哲学家,黑格尔致力于建立一个普遍的体系,尽管他的著作艰深得很,他们却对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私人生活而言,黑格尔过的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先是作为家庭教师,然后是中学校长,最后从1818年开始在柏林担任教授。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以及《法哲学原理》(1812)。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王 伟提 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

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

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关键词: 人化自然 生态意蕴 客观性 双向性 实践性作者王伟,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 05005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相应的理论。

随着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日益深入,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也开始被视为直面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但是,当真正把它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时,经常出现研究路径的偏离。

实际上,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与生态问题的关系研究,无须借助其他中介,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本身包含着导向生态之路的逻辑理路。

一、人化自然概念的本真含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在探讨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时,马克思通过迂回曲折的论证,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

马克思首先讨论了人的感觉与对象的关系,把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与人的感觉的发展程度联系起来。

他以音乐与耳朵的关系为例,指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①。

对象在何种程度上被纳入人的视野并成为对人来说有意义的存在,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感觉的发展程度,只有与对象相适应的那种感觉发展起来,对象才能成为人的对象,否则就不是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②。

自然辩证法 考试论述题

自然辩证法 考试论述题

人与自然的二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在已经过去的几万年时间里,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过程。

人类从史前时期的崇拜自然,到农耕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21世纪初的和谐共处。

在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似乎是主流思想。

马克思是十分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的,在其早期思想中就有关于主体性思想的论述。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谈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3]而实践是人的活动,因此重视实践就必然会重视人,即重视人的主体性。

又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4]在这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人的受动性的一面(即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而且看到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环境正是有人来改变的),看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并把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把主客体分离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界之间,马克思历来是主张和谐相处的,认为人对自然决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是索取,更不能任意掠夺,而要实行“人道主义”。

有人针对马克思在《1844—1845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指责马克思只是把自然看作实现人的本质的手段,这是完全错误的。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表现在“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的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5]其统一则体现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6]恩格斯也告诫人类:“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宗教 的批 判还 倾 向于鲍 威尔 的 自我 意识 。他虽 然采
纳 了鲍威 尔 的“ 宗 教是 自我 意 识 的异 化 ” 观点, 却 并 不 以此止 步 , 这 从 马 克思 对 普 卢塔 克 的批 判 可 以看 出。在《 关于伊 壁鸠 鲁哲 学 的笔记 》 和博 士学位 论文 的 附录 中 , 他指 出普 卢 塔 克 把上 帝 ( 神) 看 成 是幸 福
类 自身 的非理 性 认 识 。宗 教 产生 的缘 由 , 是 在 生产
力极 其低 下 的情况 下 , 自然界 成为 人们崇 拜 的对象 。 要排 除 对 自然 界 异化 的认 识 , 就 必须 消 除人 们 对 自 然 现象 的恐惧 。正 如 马克思 所说 : “ 当我 们承认 自然
对 伊 壁鸠 鲁大 加赞 赏 , 称 其 为“ 最 伟 大 的希 腊启 蒙思
2 0 1 3年 1月
J a n . 2 0 1 3
马 克 思 批 判 理 论 的 逻 辑 进 路 及 其 当 代 启 示
曾长 秋 , 黄 秋 生
( 中南 大 学 政 治 学 院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8 3 )
摘 要 : 为 了走 出传 统哲 学 的思辨 王 国、 实现 哲 学史 上 的伟 大 变 革 , 马克 思注 重将 哲 学批 判 与
思 的 宗教批 判 思想 , 最早 散 见 于他 青 年 时 代 的 诗歌 和 给父 亲 的通 信 中 。1 8 4 1年 3月 , 他 写 完 博 士 学位
论 文《 德谟 克利 特 的 自然 哲 学 和伊 壁 鸠 鲁 的 自然哲 学 的 差别 》 之时, 其 宗教 批判 思想 已经 非常 清 晰 。他
第 2 8 卷 第 1期
Vo L 2 8 No . 1

马克思对怀疑论的诊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对怀疑论的诊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对怀疑论的诊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文学平【摘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方向,仅就依然还存有争议的解释而言,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即检验方法论、真理概念构成论、“大写的真理”论和回应怀疑论.前三种解释都未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论述所针对的问题,也不符合基本的语用逻辑,难以成为正解.马克思实际上是在回应怀疑论的看法.怀疑论者预设了观想的态度是真正的人的态度,并企图在此预设之下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可能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由于怀疑论者预设的前提是错误的,因而他们争论的只是一个无聊的伪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的态度才合乎人的本质,一旦我们回到实践,怀疑论的怪想自然消失.【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9页(P8-16)【关键词】马克思;检验方法;真理概念;大写的真理;怀疑论【作者】文学平【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意识形态战略研究中心,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马克思1845年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其新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1]《提纲》言约旨远,留下了较大的解释空间,不同的理解路径会有不同的解释结果,但有些解释尚存一定的争议。

仅就尚有争议的解释而言,我们将学者们对“第二条”的解释归纳为四种,即检验方法论、真理概念构成论、“大写的真理”论和回应怀疑论。

这四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哪种更为合理呢?我们依次进行考察。

一、检验方法论马克思的《提纲》第二条全文如下:“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最新资料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最新资料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历来受到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重视和争议,特别是当西方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学界的一门显学以后,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或者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学者群中出现了探索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哲学原生态;世界思想史与马克思思想逻辑发生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性等种种理论思潮的可喜现象,的确,在当代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多值得探索和创新的领域,本文试图从哲学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对马克思类本质理论揭示的人类解放理论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以一种反思的逻辑在世界思想史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证。

一、世界思想史逻辑与马克思类本质理论“类本质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人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是在继承批判黑格尔“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史基础上创立的有着关键学术效应的观念形态,本文出于学界研究的现实需要,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从世界思想史的发生逻辑角度体观马克思类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

人类本质理论的原初内涵。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

他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马克思又在考察异化劳动剥夺人的类生活中,阐述了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他指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意义与方法——从《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的..

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意义与方法——从《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的..

山西青年理论研究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意义与方法—·从《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肖蜀奉1余婕21.40133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2.40133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摘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握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

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才有可能《费尔巴哈论》。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方可能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片面的、断{二)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有助于推动哲学史的发展章取义的理解;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的浓墨重彩,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工作;只有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才能够结合我国实际,更好哲学名著的研读是世界哲学史发展不可或缺的。

研读恩格斯的《费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本尔巴哈论》。

弄清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真谛,在哲学史研究文将结合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唔_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中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费尔巴哈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读,试础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厘清了整个哲学史的逻辑线索。

虽然哲名著的意义和方法。

学史上各种流派林立,哲学观点繁多,但是纵观他们对思维和存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意义;方法关系问题的回答,却只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两个基本哲学派别。

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

精神对自《费尔巴哈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恩然界起决定作用,进而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格斯,在1886年写成的。

书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派。

哲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说明了马克思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形态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1844年下半年写的《神圣家族》一书是重要的。书中告诉人们: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再颠倒,不单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发生,更重要的是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达到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按:青年黑格尔派当作独立人格的精神实体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应该说,《神圣家族》中的现实的人基本上仍是费尔巴哈式的,就是说仍然带着一种抽象性亦即非现实性。《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沉入人类的实际生活,确立了有生命的个人、人们存在着吃穿用住的需要、人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制造物质生活资料方能满足需要、生产和需要的互动造成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等一系列基本理念,综合而成立以生产劳动实践为最基本内容的科学的实践观念,这才使人成为真正现实的人在实践中构成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全部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论。这种新世界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了系统的概述,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具体地展开为以实践观为核心的唯物史观。
【关 键 词】历史与逻辑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诸形态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56X(2001)02-0089-07
90年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凸现的种种矛盾启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对立诸哲学形态的相互关系,在这种研究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发挥它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导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只在逻辑上或范畴关联、范畴体系上加以论列,应该看到,这种逻辑只能是历史的展现与积存。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作为历史过程展开的。在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马克思经历过相当长的探索和思想转变的进程;而在这一哲学形成之后,它又在不断地发展。假如我们不作历史分析,那就必定会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已经清算过了的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注:此说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以及他们的后人对其哲学的诠释的区别,难以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规定。我们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来分析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作为其对立物的其他哲学形态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的实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决不是偶然。

它的产生有着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和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学说一样,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并加以革命改造,它的根源深藏在社会物质生活的事实之中。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以及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必然性历史必然性黑格尔费尔巴哈引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出发,但是,它与以前的一切哲学思想又有质的不同。

为了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有必要对以往哲学思想的发展。

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和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解决,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唯物论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唯心主义不恰当的结合,预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书的线索即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逻辑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

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自然观的两次飞跃

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自然观的两次飞跃

2020年第3"期(总第878期)丈敖冬‘科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自然观的两次飞跃鲁文彬(中国人民解放军91150部队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201900)摘要:费尔巴哈用感性对象性直观的原则,反对黑格尔的抽象理性和十八世8唯物主义的机械自然观,建立了以感性为基GH新哲学,把感性作为反对知识论传统哲学的基G。

感性对象性哲学要求:一事物必须以另一事物为对象确证自己。

但是,在费尔巴哈那里,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主体方面,是靠直观认识自然客体的,而不是一种能动的、实践的、创造历史的力量。

正是在这一基G上,马克思发展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哲学,提出了“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把自然界理解为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属人存在,彻底颠覆了近代以来意识内在性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自然观感性对象性感性活动意识内在性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直接地就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129),自然界的存在直接就是另一个人的存在。

世界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抽象物质世界,而是属人的存在。

人类的逻辑理性不是人类所固有的,而是在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实践才是最根本的。

这一认识,是在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直观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和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直观原则&费尔巴哈在批判和世物的本上棘,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自然观的形成开辟了新的维度。

一、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经过 的洗礼,费尔巴哈发展了世纪法国唯物&他对尔的批判出发,认为-尔的理是的象,有基础,出尔“性的一性的,而对一性的不予理,属的在一边”做55)&费尔巴物的度象的,自然界的一性,他说:“是实的、的现实界的,而现实的总就是自然&”臥84"“一超出自然人类的思是”#(83)。

他认为人和自然界为对象,并人为出发开的自然的(不过他所的人是物上的、理上的人)&世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相比,费尔巴哈主要在上有所发展:一,了对不的自然,自然界看成一个历史发展过&在世物.看来,自然界就是人在所的自然界&费尔巴了地质学、生物发展的成,出“地是一直就现在这,是过一的发展,才现在这&地质考出来,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里,还曾存在过许多现在或早已不复存在的动植物”$*350)。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同构互塑”辩证考察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同构互塑”辩证考察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同构互塑”辩证考察邹广文沈丹丹**邹广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沈丹丹,清华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将政治 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三种重要的思想批判资源进行尝试性综合,以 人的类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相互 关系中展开“同构互塑”的辩证考察,从而深化了异化批判的逻辑。

基于思想发展史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勾连视角,来分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 论的思想资源、逻辑起点、展开过程等,会清晰凸显马克思的哲学价值 诉求,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类本质异化异化劳动同构互塑在马克思早期活跃的思想视野中,德国古典哲学、国民政治经济学、法 国社会主义等思想资源陆续进入他所关注的批判考察领域。

与青年黑格尔派 决裂后的马克思接触到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这个在唯心主义传统出现的人 本学唯物主义思想给予了马克思清算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武器,即以宗教异 化作为一切批判的前提而进一步深入政治异化的考察中;在接触到“国民 经济学的事实”之后,马克思转入对社会存在领域的考察批判,以异化劳马克思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同构互塑”辩证考察动展开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人本学批判,成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

从对各种思想资源的继承和批判而言,青年马克思将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抽象的人的概念和逻辑带到现实社会之中,从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异化劳动逐步深化,从而实现了从意识领域的哲学批判到社会存在领域的哲学批判,构成了其异化批判逻辑的演进路线。

尽管异化批判逻辑中的人的类本质是一种抽象的人的批判,但是此时马克思已经自觉地在各种思想资源的交叉结合与批判性继承之中,尤其是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思想之间,为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和辩证法批判性原则。

一异化批判的思想资源: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批判及其逻辑演进中,哲学批判是其关键武器,更是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价值诉求。

马克思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折的逻辑

马克思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折的逻辑

马克思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折的逻辑郝臣【摘要】为了更好理解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链条,以劳动为线索阐述了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认识的高度中的雏形阶段。

从认同到批判扬弃绝对精神论,马克思逐渐认识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也仅仅只是书斋中的臆想,无法经受住现实的考验。

在参与政治实践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开始动摇了对黑格尔唯心史观所坚持的普遍理性原则的信仰。

论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从物质生产内部矛盾运动出发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这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最早雏形。

【关键词】马克思|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劳动|异化劳动在《莱茵报》时期,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是具有“普遍性原则”的绝对精神世界。

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是多重的。

其中,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影响最大,早期的马克思也是青年黑格尔派。

在唯物史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之前,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学说对马克思的启发有巨大作用。

可以说,《莱茵报》时期的“实践”提法尽管还没有成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却已经以萌芽的形式潜藏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字里行间。

科学把握马克思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的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跳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窠臼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还不系统,更多的是借用了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概念。

黑格尔唯心史观将绝对精神视为世界的内在本质,主张只需改造精神世界即可。

这显然与现实社会中人们是以物质利益为出发点相矛盾。

马克思逐渐认识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也仅仅只是书斋中的臆想,无法经受住现实的考验。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系列文章中阐述了对出版自由的看法,认为人们为不同的群体做出的出版自由的辩论实质上是在为不同群体的利益做辩护。

马克思将这些不同的群体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为后续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前提。

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几点影响——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几点影响——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Xi)n Univ.of Arch.&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40No.1Feb.2021第40卷第1期2021年2月【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DOI:10.15986/j.1008-7192.2021.01.002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几点影响——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何小青(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思想的融合和重铸,费尔巴哈哲学对其产生了关键影响,其中,费尔巴哈在类存在物、感性对象性、异化分析法这三个方面给了马克思深刻启示。

马克思吸取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合理内核,结合国民经济学事实深刻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得出人既是社会存在物亦是对象性存在物的观点,并且将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人本质的复归,这无疑促进了他唯物史观的形成%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人本学;类本质;异化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92(2021)01-0011-06马克思在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都对费尔巴哈哲学采取了批判分析的态度,但“过去我们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教条化、简单化乃至“污名化漫画化’的情形”/10。

如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完全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阿尔都塞也认为在一定时期内马克思是一个完全的费尔巴哈派。

学者拉宾和奥伊则尔曼等人认为马克思的思想的,一期内黑格尔思想占主导地位,一段时期内是费尔巴哈思想占主导地位。

此外,还存在一些“无关论”等模糊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系的论断,这些观点显然是抽象和片面的。

虽然前人都给了马克思一定的理论启发,但他总是从现实出发结合自身思考,才得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序言中这样说:“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类概念的生成——从费尔巴哈、赫斯到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类概念的生成——从费尔巴哈、赫斯到马克思

作者: 赵建建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40-4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马克思;赫斯;费尔巴哈;历史唯物主义类概念
摘要:在以往有关马克思的类概念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将其与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进行比较,而忽略了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如赫斯在类本质思想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的类概念,需要重新回到费尔巴哈、赫斯和马克思三人的思想交集图景中。

费尔巴哈完成了宗教批判,提出入本主义的类概念。

赫斯在宗教批判基础上,走向政治批判并开启了经济批判,提出交往是人的类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通过经济批判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类概念完成了从人本主义逻辑向历史生成逻辑的转向。

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对于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意义

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对于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意义

第29卷第5期2016年9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ta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Vol.29 No.5Sept.2016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对于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意义[收稿日期]2016-03-08[作者简介]任远(1990- ),女,山西忻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①总体而言,学术界较为认可《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史的地位是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过渡,唯物主义的思想底任 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学界对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方法基本达成共识,但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法”意味着他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展开对黑格尔的批判。

事实上,马克思是利用了“主谓颠倒法”揭示出市民生活与国家分离统一的根源在于构成经济生活的市民社会内部,而非黑格尔所强调的理性国家,而这一颠倒不是简单地恢复人的地位就能完成。

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泛逻辑主义错误恰恰是现实世界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反映,要想完成对黑格尔的批判,就必须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

正是根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征分析,才决定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主谓颠倒法”,仅仅完成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第一重颠倒,而是以对现实人具体生活的辩证方法论为基础,使得马克思走向揭露现实本身就是颠倒的第二重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黑格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谓颠倒[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16)05-0001-09[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6.05.00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首部著作,写作缘由是马克思基于现实物质利益难题,开始反思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普遍利益整合特殊利益的观点,阐发了他所理解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无论从正反那个方面看,费尔巴哈并没有完成从黑格尔出发终结黑格尔思辩哲学的任务,费尔巴哈类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仍是站在黑格尔的影子里。从正面看,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类哲学远远落在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后面。因为他把人仅仅看成是一种感性存在,而不是感性活动。从反面看,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始性,导出一种超过黑格尔的内涵,在自然的主题下,只是回归到某种直接的方面和基本的东西。终结黑格尔思辩哲学的任务逻辑地和历史地落在马克思肩上。马克思在先前全部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思维方式的具有变革性质的马克思主义。
费尔巴哈在同黑格尔的决裂中发挥了黑格尔关于生命的本质这一思想,认为类是个体的绝对尺度和目标,个体必须在类中并通过类而实现自己的本质,必须依靠类来摆脱或扬弃自己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试图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批判和结束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采取他对待神学的相同方法来研究思辩哲学。神学的秘密是人类学,思辩哲学的秘密则是神学〔18〕。既然黑格尔的逻辑不过是一种理性化的神学,因此,只有彻底改造黑格尔哲学才能恢复人的自身本质。费尔巴哈把被黑格尔放逐到附属地位的东西,提升到哲学的主导地位。把他新哲学的唯一原则看成是思维着的人自身〔19〕。费尔巴哈由此得出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它是站在神学的立场上〔20〕来否定神学的结论。在费尔巴哈的眼中,黑格尔始终是永远停留在思想与思想自身的同一中,停留在一种唯心主义中了〔21〕的抽象的实在论者。费尔巴哈认为他的新哲学把存在不只是看作思维的实体,而是把存在看作是存在于自身对象中实际存在的实体,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爱的存在〔22〕。费尔巴哈这一观点表明:人本主义直接承认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合乎理性的,人是理性的尺度。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23〕。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的费尔巴哈的类思想直接导源于黑格尔。黑格尔在《小逻辑》216222节〔17〕中以极其思辩的方式把生命的矛盾确定为类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生命矛盾的发展进程就是主体经过克服还是束缚其自身的直接性,而从个体存在最终提升为自为存在即类的过程。生命是主体与客体的直接统一,是灵魂与肉体的合二为一。作为统一性的灵魂,是作为多样性的肉体的外在性之直接的自身联系的普遍性。同样,灵魂统一性也是肉体的多样性(肉体的特殊性),灵魂的统一性分化其自身于肉体的多样性之中,使其表达出灵魂统一性的各种有差别的规定,并且,灵魂的统一性也是个体性,是无限的否定性,因而也是彼此外在存在着的客观性扬弃其独立持存的假象而回到统一性的辩证法。这里蕴涵的真实意义就在于黑格尔指出了部分或多样性只能在全体或统一性中得到说明的深刻思想,生命就是一个个体性的活生生的过程。
就社会性方面来看,费尔巴哈通过类存在、类关系概念对类的社会性方面作出了规定。在费尔巴哈看来,类存在是一种本质上与个体存在不同的存在,它只有通过人与他人以任何一种形式相联系的关系才能获得现实性。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根据其类的自身关系来界定的。由于男人同女人的自然关系是一种类关系,因此,在女人的经验个体性中,她同男人的关系不是始源的关系,而恰恰是同类的关系,即同人的关系。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表达为你只是类的代表。男女间的感性和具体的关系由此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在这一意义上,费尔巴哈对类的规定又超出了男女关系这一狭隘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个体把自己归属于类的组成部分。从学理上讲,费尔巴哈逻辑地把类理解和规定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即类关系。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德国神秘主义思想家波墨意识为自身确立对立面的思想。〔11〕在费尔巴哈那里,自我意识使其自身对象化,因此自我意识在自身面前确立了另外一个自我意识,恰恰是后一个自我意识构成了前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因此,作为对象的意识,是所有自我意识的第一对象。人之第一对象,就是人〔12〕。另一个人,这乃是我跟世界之间的纽带〔13〕。显然,费尔巴哈用我和你的统一这样的术语表达了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对象性。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自我同其自身的关系,同另一个以一种对象的形式表现的自我的关系,即客体间性。费尔巴哈还提出了诸如人的本质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14〕等天才思想,但这些思想始终没能跳出萌芽状态。#p#分页标题#e#
通过对费尔巴哈全部哲学著作的研究,我们认为,费尔巴哈是基于两种基本关系从两个方面对类的概念给出哲学规定的。两种基本关系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类表现为同人类个体相对立的普遍性。就其人与动物关系而言,类则表现为与动物本质相对立的特殊本质即特殊性。两个方面是精神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就精神性方面来看,费尔巴哈把类即人的绝对本质理解和规定为人的内在生活或类生活。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这一规定的是人对自身本质的意识,或类意识。费尔巴哈把是否具有内在和外在双重生活看作是人与动物主要区别之一。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有双重的生活,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外在生活是跟个体打交道,而内在生活则是跟类打交道,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来对待。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外在生活是个体生活,而内在生活则是类生活。正因为人拥有内在生活,能够把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因此人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即对自身的类的意识或类意识,从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10〕
类在费尔巴哈那里具有两种性质。首先,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具有无限的性质。因为人所以能意识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有限性,是因为他把类的完善性、无限性作为对象〔3〕。一方面, 从类的横向即空间方面看,类是一个世界总体,它包括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所有人类个体。另一方面从类的纵向即时间方面来理解,人类通过种族繁衍而在时间连续中无限地延续下去。因为类在无限多的和无限多样的个体中实现自己, 并且在这种实现里面显示其本质之无限性〔4〕。在费尔巴哈看来,任何把形成人的本性的类本质看成是有限的、有端的观点,都是一种谬见,一种可笑而又罪过的谬见〔5〕。 第二,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具有完善性。这同样可从二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作为人生存目的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价值之所在。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把自己当作目的,当作人的一切对象中的最崇高东西。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对象中呈现出来,确证、肯定自身。人作为现实的存在,必须和对象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但是这个对象是人的对象,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待的对象,因此,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6〕。人必然在自身之中映照出来〔7〕,这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因此,不管我们意识到什么样的对象,我们总是同时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本质〔8〕。这种在对象中确证自己,肯定自己,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完善的存在者所特有的标志〔9〕, 是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爱的最高形式。
黑格尔对这一个个体性的活生生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生命的第一阶段是有生命的个体,它涉及的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第二阶段是生命过程,它涉及生命之物同化它的外在的客观性,即生命生物同它以外的无机物(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第三阶段,具体地阐释了类的一般含义。作为有生命的个体物,在生命过程中吸收、同化了外在的无机自然,因此,这个个体就不再是一个与外在客观性相对立的特殊之物,而是一个与外在的客观性有内在联系的东西,它自身获得了真实的内涵,取得一种真实的规定性。这种作为有机物与外在无机自然之统一的东西,黑格尔称之为实体的普遍性即类(族类)。但是,有生命的个体还只是潜在的类,潜在的实体性的普遍性,而不是已经实现了的(族)类或普遍性。黑格尔把类或普遍性的特殊化,看成是同类的有生命的主体之间的联系,即性的关系,各个特定的有生命的个体正是通过性的关系而彼此结合为类。但这仅仅是类的自在的存在。黑格尔进一步指出,类的过程能促使类发展成为自为存在,即类向自觉的方向发展。类的发展有两个基本方向,(1 )是简单直接的生命的个体(从人类的观点看)成了有依赖性、有间接性的、被产生出来的东西,(2 )是有生命的个体由于与类或普遍性处于否定的关系中,于是毁灭于类或普遍性中。黑格尔对此作了个形象的比喻:第(1)方面是产生,第(2)方面是死亡,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产生和死亡两方面的矛盾过程。在黑格尔看来,类是普遍性,它通过个体的死亡而展示自身高于个体性和支配个体性的力量。动物通过类延续生命,它的生命力除了延续类之外没有更高的发展,只有人才能达到自为的存在,人以外的其他生物都达不到对类的自觉,超不出繁衍类的范围,只能屈服于族类的力量。生命的真理性就在于从任何一个特殊的直接的个体性里解放出来,而且要从整个直接个体性中解放出来。只有如此,生命才能摆脱直接个体性的束缚而成为为自己本身而实存的自由的族类,成为自觉的具有精神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生命的辩证法,隐涵的是人(活动)的辩证法。
高清海先生在其新发表的论文《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2期)中, 站在马克思实践观的立场上,提出了哲学正在走向类哲学的命题,对类概念给予了肯定并加以发挥,引起学界的关注。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不是思想家闭门造车的玄想,它既有哲学思想传统的逻辑联系,又是当代现实社会人的真实关系的哲学反映。本文的旨趣在于从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揭示类概念的逻辑合理性,由此说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点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把类概念作为整个哲学的主题肇始于费尔巴哈。类概念在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中,既是对宗教批判的手段、起点和归宿,同时也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核心。
类是费尔巴哈表征人的本质的概念。类包含两种含义:(1)指谓人的本性;(2)一切存在于我以外的其他的个体(其他人)。在类的两个涵义中体现了类概念的抽象性和非抽象性双重意义。就其抽象意义而言,类是概念,是思想,舍弃掉了感性的存在。他讲,类就是一种理论抽象,相对地说,也即对这样一个特定的人来说,类当然只是抽象,只是思想〔1〕。就其非抽象意义而言, 每个个体,作为类的体现者,即人的本性的载体,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是类实现的现实纽带。〔2〕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类 实践
类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术语。费尔巴哈用类概念来把握与表征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以类为本性的存在的见解,得到马克思的肯定并把它引用到自己的哲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费尔巴哈虽然肯定了人的唯物主义基础,但受他的直观思维方式的限制,却把人抽象化了。为此受到马克思的批评。马克思的批评是中肯的,但人们对这一批评的理解则简单化了,往往把类概念看成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的代名而加以摒弃。有鉴于此,在长期的人学研究中都十分忌讳使用类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