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汉
作者:李筱筱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0期
摘要:英译汉的最大障碍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层结构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指导英语结构向汉语结构的转换。
即从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微观层面着手,完成形合向意合转换,被动向主动转换,静态向动态转换和主语突出向主题转换。
关键词:翻译转换;差异;英译汉
一、翻译转换理论介绍
翻译的过程就是指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清楚它们之间的句式转换的规则。
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最大障碍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层结构的差异,即翻译时,原文的意思翻译正确,却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阅读时不通顺自然。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指导英语向汉语的转换。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
他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将语言分为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对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进行了阐述(穆雷,1991,PEl52—153)。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交际性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级阶实现的,有必要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进行翻译转换。
翻译转换可分为层次转换
(1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两种(Catford,1965,PP.141.147)。
层次转换发生在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上,两种语言在时态、语态、语义等方面进行翻译转换。
范畴是指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性、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据此,范畴转换又被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shifts),类别转换(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翻译转换理论正是从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微观层面着手,解决了英语与汉语翻译转换出现的问题,完成形合向意合转换,被动向主动转换,静态向动态转换和主语突出向主题转换。
二、翻译转换
(一)形合向意合转换
汉语是以意合(hypo taxis)为主的语言,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只借助词语与句子包含的意义与逻辑顺序而实现连贯;英语是以形合(parataxis)为主的语言。
它借助词汇和形式手段来来实现词与词间、短语间和句子间的连接。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中的单位转换指可以指导英译汉过程中形合向意合的转换。
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分为词素,单词,短语,从句,句子五种单位,单位转换即在这五个单位间转换。
译者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的在不同等级间选择合适的翻译单位,例如一个英语单词可译成一个汉语短语,一个英语短语可译为一个汉语句子或一个英语从句可译为一个汉语短语或词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拘泥英文的形合句法,生搬硬套。
而是要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适当地运用意合句法代替形合句法,
例1:One of the earliest monographs suggesting that obesity is a disease was published in 1760 by M. Flemyng, a Dutch doctor, who said that corpulence may be reckoned as a disease that has a tendency to shorten life.
译文:一些专题著作最早提出了肥胖是一种疾病的观点, M.弗莱明,一位荷兰医生,在1760年发表的专著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肥胖可以算作是疾病,使人寿命缩短。
这个英文原句含有大量信息,结构复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把密集的长句拆分开来,变形合为意合。
具体做法就是在卡特福德的单位转化理论指导下,在词素,单词,短语,从句,句子这五个单位之间进行转化。
将“the earliest monographs suggesting that obesity is a disease”这一短语译为“一些专题著作最早提出了肥胖是一种疾病的观点”,实现了短语向句子的转换,如果将定语从句“who said that corpulence may be reckoned as a disease that has a tendency to shorten life”强行放在修饰的中心词“doctor”,前,不符合汉语意合的特点,因此将这一从句转化为一个单独的句子“他认为,肥胖可以算作是疾病,使人寿命缩短。
”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二)被动向主动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于统一语法层次上的语言结构的变化称为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其实就是语言结构上的变化,它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其中最常见的结构转换是主动与被动语态转换。
与汉语相比,英语句式频繁地使用被动句,一是因为英语有形态上的变化,动词本身具有被动语态,而汉语被动的表达缺乏形态标志,不明显。
二是源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以人为本” ,注重个人的感受,认为人起主导作用因此多采用主动语态。
而西方人讲究主客体对立,重视逻辑。
因而在英语句子中强调物时则常用被动语态。
语言运用要求体现客观性和普遍性,避免使用人称作主语,因而出现大量被动句。
译者翻译时,根据汉语的表达方式,在结构转换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被动向主动的转换。
例1. For example, in diagnosing measles, rheumatoid arthritis, or hepatitis C,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that give the doctor a solid indication of the disease.
译文:例如,对于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或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已确立,医生能够根据这些标准进行诊断。
在这一句的翻译中,将英语的被动语态转换成为汉语形式主动,但意义被动,更符合常见的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流畅自然。
例2. Sonic argue against treatment of childhood obesity because those children who will “outgrow” the obesi ty will receive unnecessary treatment and may be harmed by being labeled obese.
译文:索尼克反对治疗儿童肥胖症,因为那些“超重”的儿童会接受不必要的治疗,人们给他们身上贴上肥胖的标签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这一句中出现两个被动形式,其中“by being labeled obese”是施动者,按照汉语习惯要译为主语,同时为“label”加上主语,这样“by being labeled obese”相应转换为汉语的主动语态“人们给他们身上贴上标签”,“may be harmed”也相应转换为“对他们造成伤害”。
(三)静态向动态转换
类别转换是英汉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
英语与汉语之间诸多区别之一就是静态与动态的差异。
英语中丰富的词缀使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很容易派生为名词,而且一个句子中只能出现一个谓语动词,名词化成为英语常见的现象,具有静态特征。
而汉语中的动词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很多成分,故多用动词,具有动态特点。
以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汉语习惯进行词类转换,将英语的静态转换为汉语的动态。
例1. On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overweight younger adults and over-weight older adults is that the young adults have elevated levels of both fat mass and fat-free mass, but the older people have high levels of fat mass and lower levels of fat-free mass.
译文:年轻人肥胖和老年人肥胖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年轻人的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数量均有所增加,但是老年人脂肪组织数量增加,而非脂肪组织数量降低。
原文中“elevated”,“high ”和“lower”为三个形容词,在翻译中,根据汉语的动态特点,将这三个词转换为动词,分别翻译为“增加”,“增加”和“减少”。
转换后的译文读起来通顺流畅。
(四)主语突出向主题突出转换
英语和汉语的另一个差异在于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英语基本的语法结构为“主语一谓语一宾语”,而汉语基本的语法结构为“主题一述题”。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进行结构转换,调整主语和主题,处理好英语主谓宾句型向汉语主述句型的转换。
例1.It is not the intent of this book to make a judgment on the value of the arguments but to present the debates in a nonbiased manner.
译文:这本书的意图并不是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而是不偏不倚地呈现公众的争论点。
例句中的“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to”引导的不定式短语,汉语意思强调的是“not the intent of this book”,在翻译时,要摆脱英文的形式结构,翻译为汉语时,把这本书的意图作为主语,完成了主语向主题的转换,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例2. Children, teenagers, young adults (especially women during pregnancy), middle aged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must fight against lapsing into the unhealthy habits that are creating generations of couch potatoes.
译文:这些不慎养成的不健康习惯创造出几代宅在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儿童,青少年,青年(特别是怀孕期间的妇女),中年人和老年人必须坚决抵制这些不健康习惯。
原文的主语是人,但整句围绕着话题“unhealthy habits”展开,因此在汉译时,要弱化主语,而是以“不健康的习惯”这一话题为中心,突出主题,然后按照语义和逻辑平铺开来。
译文体现了汉语句子特点。
三、结论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提出翻译时脱离形式对等,重意义,轻形式,能够指导翻译实践。
此理论从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微观层面出发,研究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语法差异,使译者能够分析原文与译文各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完成英译汉中形合向意合转换,被动向主动转换,静态向动态转换和主语突出向主题转换。
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仅限于指导句子层级以下发生的转换,未考虑到超出句子的段落、语篇层次。
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36 页.
[2](英)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85-91 页.
[3] 翟宗德,翻译中的语言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李德超,从维内、达贝尔内到图里:翻译转移研究综述[J],重庆:四川外国语学报,2005(1),94-99页.
[5] 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85-91.
[7]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Routledge, 200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