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执政与执政体制创新原则

合集下载

《我国的政党制度》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范文

《我国的政党制度》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范文

《我国的政党制度》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范文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我国的政党制度》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我国的政党制度》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范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重难点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过程一、全章概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新课程学习: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人民与国家的统一、最大程度的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宪法、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原则。

国家做出的任何政策都有其基本原则,在执行该政策时一定要遵循其基本原则执行,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是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准则。

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2.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3.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4.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6.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

7.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这六项要求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事务,它牵扯到整个国家、整个政治体系的问题。

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形式的完善。

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改革的方向正确、规划科学、实施有序。

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政策都必须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以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二、坚持法治原则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法治原则,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程序,防止出现不当的、违反法律的行为,以便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监督。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给予人民更多的参与和发言权。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以提高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必须坚持科学民主,尊重专业性和民主性,寻求各种利益的平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吸纳各方利益的意见,以便达到全面协调的目的。

五、坚持有效监督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效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和制度建设的公平和公正。

监督应该包括各个方面,应该立足于斗争、监督、防范,大力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的作用,以加强监督,保障改革成功的实现。

总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仅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政治体制的权力,实现社会经济共同繁荣。

尽管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各种挑战,但只要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完善制度,坚决斗争不懈,就会取得胜利。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精选资料】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精选资料】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

只有坚持依法执政,才能够保证国家权力严格依法运作;才能够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全社会成员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

——依法执政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律治理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这些情况都要求党的执政活动必须适应经济活动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趋势,在法制的范围内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平和能力。

——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要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权利义务机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的框架内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使社会成员既充分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又切实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做到权利义务相统一,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依法执政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法律通过确立和实施稳定的、公开的、规范的制度和规则,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牢固的基础、持久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我们党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必须掌握法制的手段,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总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十七大修改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以党规党法的形式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确定了下来,使之具有了党内最高的法律效力。

这绝非偶然。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回执政方式逐步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主张的基本方式,即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途径、方法把其执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处理党政关系、长期执政;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到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不同,执政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科学、民主、法治,始终是我们党执政方式追求的目标。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人民与国家的统一、最大程度的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宪法、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原则。

国家做出的任何政策都有其基本原则,在执行该政策时一定要遵循其基本原则执行,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是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准则。

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2.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3.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4.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6.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

7.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这六项要求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2017考研政治 毛中特 分析题大题归纳

2017考研政治 毛中特 分析题大题归纳

考研政治毛中特分析题大题毛特毛特分析题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原则有哪些?(2)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要点】(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的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毛特分析题2(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2)进入经济新常态,应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答案要点】(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1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2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

四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四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四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四项原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系列基本行动准则,包括:
第一项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则,必须始终贯彻。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二项原则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群众工作,实现人民的全面参与和广泛表达权。

第三项原则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项原则是坚持推进依法治国。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原则。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司法公正,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社会稳定。

- 1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 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 群众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
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 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群 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 理 经 济 文 化 事 业 ,管 理 社 会 事 务 。 必须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 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 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群众所掌 握、所遵守、所运用,成为人民群众手 中的强大武器。
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 性 ,也 是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的 基 本 要 求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 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科 学立法是引领。把平等、公正、公平、 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健全 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 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不 受侵犯,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的坚实平台。严格执法是关键。解决 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 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 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 治权威。公正司法是保障。无论是确 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 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 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 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 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 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 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 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 础。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
XIN CHANGZHENG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建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5 年 第 2 期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我们作出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2)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要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要不断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3)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联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在“三个执政”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统一于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进程中。

大学生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大学生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大学生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大学生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下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促进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他们法治观念的强弱必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一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

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1.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确保法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目标。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支持,并通过广泛民主、依法行政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成为法治的直接受益者。

3.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法治国必须以宪法为基本依据和核心规范,全面贯彻宪法精神,确保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必须贯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思想,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推动法治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5.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必须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推动社会风气向上。

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能因为其职位、地位、财富等因素而享有特权。

二、依宪施政。

这个原则强调政府行政行为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严格限制政府权力行使范围和方式,有效保障公民权利。

三、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所有司法机关都必须独立自主地行使审判权,并且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公正判决。

四、加强监督制约。

这个原则指出任何机构或个人都不能超越其职责权限去干涉他人或者违反规定进行行为活动,并且必须接受相应的监督制约。

五、依法治理。

这个原则强调政府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去行使权力,不能以行政命令、行政规章等形式随意干预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

六、全民普法。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全民普法,即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从而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文明素质。

七、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之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注重立法程序公开透明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其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宪施政、公正司法、加强监督制约、依法治理、全民普法和科学立法。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是指在中国特定国情和发展阶段下,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是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担负着领导核心的重要角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

2.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即依法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代表人民意志来制定法律、监督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

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为了国内的法制建设,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和特点,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全球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国内法治建设,不断提升法治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内蒙古党校政治学部 丁玉才
前 言
主要内容: 一、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关系界定; 二、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 三、西方政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启示; 四、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 方式的思路
一、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 关系界定
区别—— “领导方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涉 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但由于政党组织的政治特性,总的来说 其领导体现的是一种广泛的政治影响力。 “执政方式”所涉及的内容相对狭窄, 是指执政党领导和控制国家政权的范畴, 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事情。
欢迎交流、指导!
由政党“政治录用功能”来实现的。 这是政党政治的普遍规律。

政党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公众的选择过程 施加影响,但不能代替公众进行选择。
中国党政关系的模式
符合中国党政关系的模式,既不是简单的 “党政分开”,也不是简单的“党政合 一”。应该是既“分开”,又“合一”, “分开”与“合一”相结合的模式。—— 在国家权力机关层面上“党政合一” ;在 国家行政机关层面上“党政分开”。
结 语 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 式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发展和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建立;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建 设和先进性的发挥;关系到执政党执 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执 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久性。
结 语 二: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 要》的精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 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 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 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应是中国下一步 改革攻坚的重点之一,这对理顺党政关系、 改善执政方式也应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原则及途径研究

新时期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原则及途径研究

新时期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原则及途径研究◆李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导是党执政的政治前提, 而党执政又是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 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方式的一部分。

因此,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要勇于执政, 树立强烈的执政意识,对有利于党执政的话要理直气壮地去说, 有利于党执政的事要理直气壮地去做, 有利于党执政的原则要理直气壮地去坚持。

2、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品质,“从历史的角度看,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传统; 从现实的方面分析,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境界。

”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求党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 为实现党的阶段性目标就不能死抱不合时宜的执政方式不放, 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努力探求党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民主参与机制、努力推进党决策的科学民主化、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新方式。

3、坚持开放性原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 党要充分研究分析当代世界各国民主政治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趋势新潮流对党执政方式的影响, 尤其是各国政党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

不仅要对外开放激活, 而且还要对内开放搞活, 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力争找到党执政方式与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相契合的有效形式, 把党的历史使命落到实处。

因此, 开放性是我国现阶段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 是靠实事求是: 现在我们搞现代化建设, 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在新的历史时期, 创新党的执政方式, 就是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加强党执政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探索党执政方式创新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经验, 不断巩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地位。

党的执政方式理解

党的执政方式理解

党的执政方式一、执政方式是执政党领导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形式,即执政党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执政目标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法的总称。

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化。

二、概述1、执政方式经历了从以政策为主,到政策法律并举、到高度重视依法治国的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加强了执政方式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党的执政方式。

这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种基本的执政方式。

这是党总结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

这三种执政方式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2、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主要是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3、民主执政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前,实行民主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两点: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当前,实行依法执政,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中央重申“三大执政”要求

中央重申“三大执政”要求

中央重申“三大执政”要求如何认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两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不是执政的三个部分,也不是三种不同的执政方式,而是围绕执政这一根本问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如何为人民掌好权、管好权、用好权的根本性原则、目标和要求。

因此,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按照中央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执政,就应该既是科学执政,也是民主执政,又是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是指执政要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来配置和运用国家权力,治国理政。

理解科学执政,应当注意以下的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科学执政必须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

政治权力运作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权力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能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运用得不好,不但会加大执政成本,降低执政效率,阻碍国家和社会发展,甚至还可能把国家和社会引向灾难。

执政也是一门科学。

执政者必须自觉地在观念、制度、方法上按照这种内在要求和规律来执政。

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准确认识基本国情,全面把握执政的外部环境和世界大势,认真总结执政经验和教训,从中发现执政规律,指导自己的执政实践。

第二,坚持科学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保证。

我们党是中国惟一的执政党。

党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执政的资格问题,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

我们党的执政一旦发生失误,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坚持科学执政,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结晶。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既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更是我们党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们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机制所决定,主要精力都花在选举和争取选票上,很难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与此不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真正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出发,能够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动而积极地探索执政的客观规律,并严格按照规律办事。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个着力点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个着力点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个着力点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进化过程。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要求,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工程,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必须抓住以下四个着力点:坚持依法执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制度建设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标签:国家治理;依法执政;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工程,既涉及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改进,也涉及国家制度安排和治理能力提升,还涉及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抓住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推进国家制度现代化、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依法治国四个着力点。

一、坚持依法执政,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推动力量。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的关键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依法执政又是其中的关键,因为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且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转换。

它要求党主要通过国家政权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领导。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具体体现为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其一,通过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来执政。

党的执政活动应当主要通过各级国家政权组织(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来进行,通过各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能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而不是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依法执政;执政体制;创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0.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0)01-0074-06
一、依法执政与执政体制创新原则问题的提出
继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中共十六大在阐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时,提出了依法执政这一重要原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中共十七大在阐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诸项任务时。针对“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任务,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可见,依法执政已经成为我们党在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这一问题上经过反复探索后在认识上得到确定的、力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付诸实施的基本执政方式。
分析起来,这种执政方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能够高度体现和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地维护中国这样的多人口、大地域、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能够有效地领导人民抗御外来威胁、重大灾害;能够统一、集中地调配人力、财力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意图和经济计划;能够保证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决策得到普遍的贯彻、推行;在最高领导决策正确的情况下,可以很快地见到社会成效。
从字面上理解,依法执政解决的是执政者在处理国家政务、管理国家事务活动中的办事依据、行为准则问题。显然,它摒弃了以往主要依据政策或者领导人的讲话、意见办事的做法,使执政行为进人规则化、法律化轨道。然而,依法执政理念虽然回答了执政行为的依据和准则问题,但它本身并没有直接给出依法执政中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应当具有怎样的关系形式、结构模式,也即执政体制。而有没有与依法执政理念相匹配的执政体制。又直接关系到依法执政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软件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硬件作支持一样,一种特定的执政准则也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执政体制作支撑。
在我们现有的执政体制的背后,同样存在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以为党的领导就是党直接控制行政权力。毋庸置疑,党领导国家这一原则本身没有错,我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同样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而且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民主共和制国家都普遍实行政党领导国家、实行政党执政。但是,政党领导国家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由政党直接掌控一切行政权力。不然的话,国家组织各职能权力机构就会变成党组织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事务决策的执行机构,国家组织各职能权力机构依法执政的原则就会落空。
由于党组织要对国家各方面的事务行使决策、监督甚至直接执行的权力,因此必然会在党内形成一套与之相应的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并通过这套机构指挥、协调国家组织机构的职能活动,于是党的组织机构自身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国家化、行政化。或者说。党组织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组织的一部分。同时。党组织为了能够像国家机构那样行使管理权能,也会使自身组织层级化,对党组织的干部比照行政机构套用行政级别,使上下级党组织和上下级党组织的干部形成行政性的隶属关系。
然而。尽管依法执政这一关于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的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是要创建与依法执政相适应的执政体制。
一般来说,政党的执政方式涉及以下问题: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结构问题:2、政党的自身组织形式、结构问题;3、政党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形式、结构模式问题;4、处理政务、管理事务的依据、准则问题。当前两个因素,亦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模式以及政党自身的组织形式、结构方式既定的情况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它的执政方式问题就简化为后两个因素:亦即政党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形式、结构模式。以及处理政务、管理国家事务的依据和准则问题。在这两要素中,前一个属于执政体制问题,后一个则属于执政准则和依据问题。
依法执政与执政体制创新原则
张恒山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9-11-10
摘要】 2009年8月7-9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与执政体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法律制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共性、中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证据法学体系的构建、中国参与国际立法和司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虽然不同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和经验的概括或分析有所不同,但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就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整体而言,还是就具体的法律领域而言,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
本刊这一期所载的十八篇文章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与执政体制创新
作者:张恒山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复强调的新的执政方式。将依法执政付诸实践,首先要解决执政体制与之相匹配的问题。在探讨关于执政体制创新问题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原则。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避免执政党组织国家行政化的原则,坚持执政权力行使法律规范化原则。
显然,这种体制使得权力不具有可约束性,一旦出现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或者执政者作出的决策损害群众利益时,宪法和法律设计、规定的解决矛盾的途径手段就会失灵。这不仅会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妨碍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并且还会损害党的领导。
第二,党组织的国家机构化、行政化会导致党组织自身的官僚化倾向。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同样面临着与一切其他国家组织相类似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存在着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与实际上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官员们的矛盾。也就是说,由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成分的构成来说,应当确认所有的劳动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国家事务的管理,但实际上,不可能由所有的劳动群众都直接从事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而只能由从人民中产生的代表或官员来直接从事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这些从人民中产生的代表和官员依据社会分工的原则而专职性地从事国家事务的决策、管理工作,时间长了,他们就很自然地形成一个职业性的、专职性的从事国家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群体。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这个职业性的决策、管理群体就在实际上真正拥有垄断性的政治权力,进而就有可能利用政治权力为自己牟利,成为与人民群众相对立的一个具有独立利益机制的特权阶层。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政治矛盾——理论上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与实际上的专职性的决策、管理群体的垄断性权力的矛盾。这种矛盾从性质上看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根本不同于以往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它所导致的结果同样是严重的。它可能导致国家官员们将自己视为国家的主人,官僚主义地对待人民群众,同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利。这种情况迟早会造成专职性的管理人员与人民的矛盾和分离。邓小平同志早就对这种情况作过分析和批判,他说:“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
由于在各级党委组织实际地成为国家各行政层级的最高权力机构时,宪法和法律并不包含对这样
的权力机构的权力、职能、责任加以规范式规定的内容。尽管按照宪法和党章规定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而实际上各级党组织在处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时是否严格依据宪法、法律,主要取决于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的法律意识和权力自我约束意识。如果党组织作出的有悖法律的决定被国家机构加以执行以致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时,由于党组织机构在司法上不具有可诉性,而且在该党组织管辖的行政区划内的国家各职能机构都服从、听命于该党组织,所以,受损害者不可能通过法律途径在该党组织行使管辖权的行政区划内获得权利救济。
因此,在我们明确地选择了以宪法、法律为执政的准则和依据之后,就必须考虑如何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执政体制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考虑执政体制的创新及其创新原则问题。
二、现有执政体制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现有的执政体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特定的执政体制虽然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党政分开思想的指导下得到很大改变,但相对于依法治国方略以及依法执政原则来说,体制转型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传统的执政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中央和地方几次分权,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而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最后形成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掌管干部人事权为基础、以总揽各行政层级权力的党委书记为中枢,指挥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等各机构处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执政体制。这种执政体制虽然“强调了党的集中统一”,但是,由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确立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今天,对这种执政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所带来的弊端就愈加显现。虽然从理论上讲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各级党委要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但实际上,各级党委乃至党委书记个人仍然是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并且实际地在国家机关系统之外或者之上对国家事务行使决策、指挥、监督、执行权力。而对于这种权力除了上级党委之外,同级的国家机构都没有对其加以监督、约束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