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是《草原》。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第一次进入草原,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草原的广阔、宁静和生机勃勃。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

其次,课文重点描述了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作者通过与蒙古族人民的交往,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和友好。

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途中的邂逅,蒙古族人都用热情的招待和深情的歌舞,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最后,课文通过作者与蒙古族人民的交往,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这种友谊和团结不仅体现在语言交流上,更体现在心灵的交流中。

这种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总之,《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主要描绘了作者进入草原的经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本文旨在为广大五年级学生及语文教师提供第一课的教学讲解,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一、课文概述
五下语文第一课通常为《草原》。

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热情。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重点词汇
1.草原:广阔的草原地区,位于我国北部。

2.碧绿:形容草原的颜色,翠绿如玉。

3.一望无际:形容草原辽阔,看不到边际。

4.勤劳:指草原人民辛勤劳动的品质。

5.善良:指草原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

6.热情:指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友好态度。

三、重点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天空的美丽和空气的清新。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辽阔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四、课文解析
1.第一段: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向往和初次见到草原的激动心情。

2.第二段:详细描绘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包括天空、大地、草原、牛羊等。

3.第三段:通过描述草原人民的生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

4.第四段: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草原的美丽景色。

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你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吗?试着描述一下。

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草原体验生活吗?为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语言表达欠缺。

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就要通过品读、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

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

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三、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1、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五﹑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五篇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五篇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五篇第一篇:《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草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

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图片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介绍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语音能力及理解能力,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草原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草原的认识与兴趣。

教学目标如下:•感受草原的壮美景色;•了解草原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草原》课文,本篇课文主要是描述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内容浅显易懂,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听读。

1.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语言、实践等方面全面地领略草原的自然风光,其中包括:•观看图片及草原影像资料;•致勉原声;•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过程2.1 预习准备在开课前,教师可以放上草原的图像,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并请学生说出对草原的印象并口述出来。

2.2 导入新课1.利用草原图像带领学生进入草原的世界。

2.制作草原原声,并播放草原的自然声音和呼啸的风声,让学生感受草原逼真的感觉。

3.然后针对本课文的阅读训练,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出处、作者及主题,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及语句,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2.3 阅读理解1.首先请学生自主阅读此课文,然后分组进行阅读理解,强化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及翻译。

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鼓励学生多注意课文中的细节并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

2.4 课文分析1.针对此课文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具体阐述文章的意义和主题,并把生动有趣的内容拿出来展示。

2.讲解本课文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懂得如何鲜明突出文本的主旨。

2.5 读写互动1.通过朗诵课文,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语音能力。

2.在朗诵之后,教师可以分别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草原的景观,以此来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

3.学生课后写日记,写关于自己的草原印象,并检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2.6 课堂讨论教师在总结此节课内容的时候可以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听见草原的声音,看到草原的风光,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让学生在语言和思想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增强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1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

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

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

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

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

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 (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课文知识点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蒙(měng )古包好(hào )客同行(xíng)似(sì)乎2.近义词渲染 -衬托热闹 -喧闹明朗 -晴朗奇丽 -瑰丽疾驰 -奔驰回味 -体味境界 -境地拘束 -拘谨3.反义词迂回 -径直拘束 -自然洒脱 -拘谨舒服 -难受羞涩 -大方4.理解词语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盘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 ,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 ,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课文分析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开展的顺序 ,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 ,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 ,直到夕阳西下 ,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 ,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品味语句①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 "一〞是 "全〞和 "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 ,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 ,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 ,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 ,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 ,颜色青翠 ,似在流动 ,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 ,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 ,小丘线条的柔美 ,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 ,作者自然会惊叹 ,并产生舒服之感 ,因此 ,既愿久立欣赏 ,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 ,细细地回忆 ,品味 .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 ,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无限乐趣 ,因此连静立的牛马 ,都似乎被陶醉了 ,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突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 ,策马疾驰 ,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 ,奔驰的骏马 ,飘舞的衣襟衣带 ,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四、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①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 ,锡林郭勒 ,包头 .②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 ,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 ,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 ,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 ,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③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 ,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 ,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 .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 ,呼伦贝尔大草原 ,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 ,天空纯洁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 ,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 ,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 .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比拟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 .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④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土 ,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 ,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⑤蒙古包一般为圆形 ,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 ,上盖毛毡 ,用绳索勒住 ,顶(中|央 )有圆形天窗 ,容易拆装 ,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⑥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 ,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⑦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 ,盛在盘子里做点心 ,并不是豆腐 .⑧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 ,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 ,用手抓 ,叫 "手抓羊肉〞 .2.读下面的句子 ,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抄下来 .(1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美得没有明显的界线 . "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色浓厚 ,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轻轻流入云际〞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 ,与天相接 ,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天边 .体会到草原的景色非常美丽 .(2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是动态描写 ,把蒙古族同胞穿着鲜艳的服饰 ,策马疾驰 ,远迎来客时襟飘带舞的样子比作彩虹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联系课文 ,说说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意思是说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怎么忍心马上分别 ,大家站在蒙古包外 ,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夕阳下 ,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图文解读1草原总结: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课文《草原》赏析

五年级下册课文《草原》赏析

五年级下册课文《草原》赏析《草原》赏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

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

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美丽迷人,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

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写马群,突出一个“快”。

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

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

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

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草原老舍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下第1课《草原》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下第1课《草原》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下第1课《草原》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草原》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一课,课文讲述的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勾勒、疾驰、静寂、飞驰、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为:揣摩优美的语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乐于学、勤于思考。

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牵引学生的思绪,提问:歌曲里描绘草原的哪些情景?之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提问,营造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学生的思绪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入课堂中,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草原》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展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草原的风光和蒙古族的文化习俗,学生可能了解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等生字词,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讲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讲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讲解。

《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重新修订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与人教版五年制教材配套使用。

接下来我将对《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草原》进行讲解。

一、课文分析《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自治旗自治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在蒙古包里受到主人盛情的款待,目睹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和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动人景象之后写下的经典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茫茫无际的草原,蓝天下马群奔跑;热情好客的主人,迎接远方来客;奶茶、手抓羊肉尽情品尝;姑娘们高歌,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主客联欢,歌舞传情。

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传递着诚挚、热烈的情感。

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秀丽,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

二、重点生字1. 音序:生字表中的第一个拼音字母的大写。

2. 音节:生字的拼音,音节要加声调。

3. 词语:在课文中找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

4. 组词:给生字组词,可以是同音字组词,也可以是形近字组词。

5. 造句:用生字组成的词语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三、词语理解1.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本文指辽阔的草原像被一层绿色渲染了似的。

2.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中国画技法的名称之一。

用笔顺势为“勾”,用笔逆势为“勒”。

文中指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快速画出草原的大致轮廓。

3. 低吟:低声吟唱。

本文指牛羊的叫声。

4. 迂回:指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文中指小丘的线条蜿蜒不绝,给人一种蜿蜒曲折的感觉。

5. 柔美:柔和而优美。

文中形容小丘的线条非常柔和优美。

6. 玻璃:指天然水晶石之类的东西,晶莹透明。

本文指像玻璃一样明净的天空。

7. 彩虹:由于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草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草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草原》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草原的描绘、草原的特点、草原上的生活以及人与草原的关系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草原文化,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描绘自然景观的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草原的特点及其描绘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引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大意。

b.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 分析课文描绘草原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描绘草原的例题,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描绘一幅草原画面。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草原的特点、人与草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主要内容:a. 草原风光b. 草原特点c. 草原生活d. 人与草原3. 重点词汇、句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草原》为题,写一篇描绘草原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阅读更多关于草原的文章,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

b. 组织学生参加草原户外活动,亲身体验草原的魅力。

c. 结合环保主题,开展草原保护教育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优秀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优秀说课稿
3.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仿写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理解课文、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议,帮助他们发现并改正问题。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有效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抄写生字词,加深记忆。
2.根据课堂所学,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3.收集关于草原或民族风情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认识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4.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参与度;3.设计有趣的语言表达练习,如仿写、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学习成就感;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民族风情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策略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五年级语文下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头苑培基小学尤旺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草原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VCD光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

光碟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

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文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2、研读文段,完成要求师:草原的景色怎么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受很深的词句。

3、大声朗读,真切感受师:读出对草原独特的美的体验感受。

三、合作研读,品味感受(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并指导重点句的朗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想象点拨,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享经验,指导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经验,唤起想象“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边读边指导“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1500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1500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1500字《草原》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的大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牧民的生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草原的景色和特点,感受草原牧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

下面,我将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个1500字的说课稿,具体内容如下:一、说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这是一篇描写草原景色和草原牧民生活的散文。

散文是描写事物的一种文体形式,通过详细的描写,让人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主要从自然风光、人物特色和牧民的生活态度三个方面展开,通过这些描写,使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草原的魅力和草原牧民的精神风貌。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读生词:草原、边昭勒、风洁、宽广、精神风貌等生词,了解其意思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大草原的风光和牧民的生活特点。

3.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向草原牧民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和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听说和语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大草原的风光特点和牧民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草原景色的具体描写部分理解能力,以及对牧民生活态度的感悟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兴趣)通过播放草原的音乐,营造出草原的氛围,让学生会心情沉浸在大草原的美景中。

引导学生谈论对草原的印象,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呈现(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景)师生齐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在读课文时,老师重点呈现课文的描写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草原的风光景色。

同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分组讨论,分享感受)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课文中的一个描写片段进行讨论,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表讨论结果。

通过讨论分享,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草原的特点,增进对草原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草原老舍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

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草原》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

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

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老舍《草原》课文解读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字词辨析积累【羞涩──羞怯】“羞怯”侧重表示由于没有见过大世面而害羞、胆怯;“羞涩”侧重表示难为情,害羞的程度比“羞怯”要轻。

【响亮──洪亮(嘹亮)】“洪亮”强调声音大而厚;“响亮”一般表示声音大。

“响亮”侧重指声音洪亮,既可指歌声、号声,也可形容其它事物发出的声音;“嘹亮”一般形容声音、歌声。

老舍《草原》难句解读分析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

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

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

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

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

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

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

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

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

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

“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

全文共分成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草原反义词词语积累低吟──高唱静立──奔驰团结──分裂羞涩──大方洒脱──拘谨、拘泥明朗──阴沉、阴暗、昏暗迂回──径直寂静──热闹拘束──解放、自在草原近义词词语积累天涯──天际惊叹──赞叹柔美──优美清鲜──新鲜洒脱──潇洒疾驰──奔驰奇丽──秀丽明朗──晴朗、明亮柔美──柔和奇丽──瑰丽无限──无穷洒脱──潇洒羞涩──害羞愉快──高兴拘束──束缚、约束草原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dī yín yū huí( ) ( ) ( )( ) ( )jīn piāo dài wǔ mǎ tílǐ mào jū shū( ) ( ) ( )( ) ()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 ( ) ( )( )二、比一比,组词。

限( ) 勒( ) 骏( ) 迂( )线( ) 鞋( ) 峻( ) 遇( )鞭( ) 驰( ) 蹄( )杯( )靴( ) 池( ) 踢( )怀(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 ) ( )的空气各色的( ) ( )的绿毯迂回的( ) ( )的歌声静寂的( ) ( )的主人会心的( ) ( )的线索四、老舍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1、赞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 )2、表达了对草原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 )3、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 )五、读下面的短文,选填恰当的比喻句。

(用序号表示)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 )。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 )。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 )。

1.银色的大海上飘游着几片美丽的白帆。

2.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千万条闪耀的银链。

4.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白莲。

5.千万条闪亮的瀑布。

6.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答案:一、勾勒无限马蹄鞭子礼貌举杯摔跤奶茶二、无限、线段;勾勒、皮鞋;骏马、峻岭;迂回、遭遇;鞭子、靴子;奔驰、池塘;马蹄、踢毽子;水杯、怀念三、无边的(原野);(清新)的空气;各色的(衣裳);(无边)的绿毯;迂回的(河流); (嘹亮)的歌声;静寂的(草原);(热情)的主人;会心的(微笑);(重要)的线索四、3五、6 3 2草原词语造句练习及答案【渲染】⑴这件事,用不着这么渲染。

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

⑵要想学好国画,就要知道渲染是什么。

【翠色欲流】⑴平山堂前方,是一片翠色欲流的竹林。

⑵湘江的夏天,整座山都是翠色欲流的。

【境界】⑴山洞内的奇特的景象,是我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境界。

⑵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回味】⑴他极口称赞上海,经常在回味那些有趣的事。

⑵我总是回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洒脱】⑴在大草原上骑马,是一件洒脱的事!【迂回】⑴漓江的水很清澈,水流很缓,平稳地在山峰中间迂回。

【羞涩】⑴在陌生的众人面前,她羞涩而默默地坐着。

⑵很多女孩子都很羞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