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兽医学概论(动物科学专业使用)
败血症
常伴发: 1.菌血症 2.病毒血症 3.虫血症 4.毒血症
病理变化
1.尸僵不全; 2.血凝不良; 3.全身出血、水肿。
亚硝酸盐中毒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一) 血液改变: 1. 血液量改变: ①增多→充血
A.性充血
V.性充血 (淤血)
②减少→缺血 2. 血液质改变: ①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 栓塞→梗死 (二) 血管壁改变: 水肿 1.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漏出性出血 出血点(斑) 2. 血管壁破裂→破裂性出血
栓塞
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 象称为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1. 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到体循环器官的动脉分支; 2. 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到肺动脉分支; 3. 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的栓子栓塞到肝内门静脉的分支。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 2.气体栓塞 3.羊水栓塞 4.脂肪栓塞 5.其他栓塞:肿瘤细胞、寄生虫、虫卵和其他异物。
内(外)出血
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一、动脉性充血的分类 1.生理性充血 2.炎症性充血 3.减压后充血 二、病理改变 1.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体表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2.细动脉扩张。
淤血
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为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 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 一、病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心力衰竭 二、病变 1.器官肿胀,暗紫红色,包膜紧张,肿瘤增加,发绀,局部温度降 低。 2.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可伴有水肿。 三、后果 1.淤血性水肿 2.淤血性出血 3.淤血性硬化 4.实质细胞变性、萎缩、坏死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引言:身体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稳定运转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它能够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身体各个器官。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16只实验动物进行,它们均为同种动物,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它们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都处于相同的水平。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实验开始后,通过缩窄其左腿的血管,制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在实验进行期间,记录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并在最后取出实验动物进行解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
在实验后的第一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降低了50%以上;在实验后的24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此外,在实验后的72小时内,实验动物的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动物在行走和奔跑时的速度和耐力明显降低。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腿部血液流量均会受到影响。
这表明,身体某个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障碍,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进而导致身体的健康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身体的血液循环,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有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影响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意身体的血液循环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学习内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的气泡引起局部症状(关节和肌肉疼痛)。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资源
(四)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一种罕见的疾患。在分娩过程中,如羊膜破裂,尤其又有胎儿头
阻塞阴道口时,子宫收缩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羊水成分可由子宫静脉进入
肺循环,在肺动脉分支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过敏性休克、DIC、羊水液体内所含的
第二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内皮细胞有一系列的防止血液在心血管内凝固的功能。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皮下的胶 原,活化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2.血流状态的改变 当血流缓慢或血流产生漩涡时,血小板得以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 此外,血流缓慢和血流产生漩涡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能在局部达到凝血过程所必 需的浓度。 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或称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指血液比正常易于发生凝固的状态,见于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和游走性血栓性脉管炎。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形态 1.白色血栓 发生于血流较快点如动脉、心室等部位,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速的时期,如静脉混合 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的头部,呈灰白色,波浪状,表面粗糙。镜下见主要由血小
1.血栓形成:是梗死的最常见原因,如心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
可分别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趾、指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趾、指梗死(坏疽)等。
2.动脉栓塞:也是梗死的常见原因,在肾、脾和肺的梗死中,由栓塞引起者远比动脉血
栓形成引起者多见。
3.血管受压闭塞:动脉受肿瘤或其他机械性压迫而致管腔闭塞时可引起局部组织梗死。
小板小梁及充满红细胞的纤维蛋白构成。
4.透明血栓
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
实验(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四、病 例 讨 论
CPC 病例一
病例摘要:女,30岁。因精神失常,不眠不食入院。
患者夫妻不睦,长期抑郁寡欢。 有“风湿”和“肺结核”史,本人和家族均无精神 病史可循。
体检:体温:38℃ 脉搏:124次/分 血压:12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志恍惚,思维紊乱,记忆力犹存,大 小便不能自理。 肤色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部除心尖区有Ⅱ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外均正常。肝脾触诊不满意,脊柱 四肢正常,无病理性神经反射。
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要求 :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病变特点。 二、实验内容: 病 理 大 体 标 本 病 理 组 织 切 片 1 、慢性肺淤血 2、慢性肝淤血 3、静脉血栓 4、附壁血栓 5、肺动脉蛔虫栓塞 6、肾贫血性梗死 7、脾贫血性梗死 8、心肌梗死 9、脑出血 三、作业(绘图 ):肺淤血、水肿 慢性肺淤血 慢性肝淤血 心肌梗死 混合血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讨 论 题:
(1)、病人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2)、蛔虫怎么来的?(是异位发育?还
是移行?)
复习思考题
1.肺淤血、肝淤血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2.血栓的类型有哪些? 3.试述血栓可能引起的后果,请举例。 4.梗死的类型? 5.说明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四 者之间的关系?
蛔 虫 解 剖:
虫体长15㎝,最粗直径0.3㎝(不包括
已剥脱的角皮),尾端平直,未发现交合刺, 生殖管系切片证实是子宫,含有许多幼稚 蛔虫卵。
肺动脉蛔虫栓塞 — 大体标本
镜
检:
右肺:未发现含气肺泡,肺泡腔为水肿液和 吞噬含铁血黄素的细胞充盈.间质含纤维量 增多伴以散在嗜酸球浸润的间质内发现坏 变蛔虫卵,外围多数嗜酸球. 肉眼所见地图状病灶镜下为凝固性坏死区, 肺组织轮廓隐约可辨,外围见充血出血带.
项目二 任务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PT幻灯片
课后作业
4.下列属于淤血的病理变化的是( )。
▪ A.组织器官色泽鲜红 B.温度降低
▪ C.机能加强
D.体积无变化
▪ 5.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称为( )。
▪ A.淤血 B.血肿 C.溢血 D.积血
▪ 6.以下不属于外出血的是(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还有栓塞、 梗死。栓塞是指循环血液中异常 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 过程。梗死动脉阻塞,局部组织 缺血性坏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如淤血 血栓形成 血栓 栓塞
梗死(无足够侧枝循环时发 生)
课后作业
1、名词 ▪ ① 充血 ②淤血 ③发绀 ④出血 松后又变红,这属
2.淤血 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
引起静脉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内 充血,又称为淤血。如静脉受肿瘤、腹水、肠 变位的压迫会发生淤血。
淤血的病理变化:淤血的组织器官呈暗 红色或蓝紫色,在可视粘膜和无毛皮肤表 现尤为明显,临床上称为发绀。表现为机 体体温降低,机能减退,组织器官体积肿 大。
任务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 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充血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⑴生理性充血 肌肉运动、进食后 ⑵病理性充血 ①神经性充血 暴晒、温热 ②减压后充血 瘤胃鼓气穿刺放气
③侧枝性充血 一部分血管阻塞 时,其上部的分支可发生扩张而 充血。
⑶病理变化 充血组织器官色泽 鲜红 (临床上称为潮红),温 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肿大。
课后作业
▪ 9.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不包括( )。
▪ A.充血
B.发绀
C.出血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研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小鼠的后肢施加压力,我们制造了一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模型。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施加压力;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施加压力。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后肢出现明显的发红和肿胀现象。
这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运动功能: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它们的行走速度变慢,甚至出现跛行现象。
这是由于肌肉组织缺氧,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运动。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反应: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是由于缺氧引发了炎症细胞的活化,释放了一系列炎症介质。
讨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缺氧和炎症反应。
它还可能导致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代谢产物积累等。
因此,解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热敷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按摩: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按摩力度和频率需要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3.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如血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
但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缺氧、运动功能下降和炎症反应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热敷、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它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清除代谢产物和废物,维持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然而,有时候局部血液循环可能会遭遇障碍,导致一系列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我们选择了十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无任何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2. 实验工具:我们使用了多种工具和设备来测量和监测血液循环的变化。
其中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热成像仪等。
3.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在实验对象的手臂上选择一个局部区域,然后使用细针进行微创伤,以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接下来,我们使用血压计测量实验对象的血压,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们使用心电图仪监测实验对象的心率和心电图变化。
最后,我们使用热成像仪观察实验对象的体温变化,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血压变化: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区域,我们观察到血压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血液在狭窄的血管中流动受阻,导致血液压力增加。
2. 心率变化:实验对象的心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区域,心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泵血,以弥补受阻的血液循环。
3. 体温变化:通过热成像仪观察,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区域的体温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血液流动受阻,导致局部组织缺氧,从而降低了其代谢活动和产热能力。
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和体温下降。
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身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可能是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其他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维持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实习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
纤维素性心包炎
又称绒毛心。 心脏外膜增厚 ,表面附有大 量灰黄色絮片 状物(纤维素 性渗出物), 厚薄不均,呈 绒毛状。渗出 物下方灰白色 ,半透明状物 为其疤痕层。
粘膜发生的纤维素炎
又称假膜性炎。 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的粘膜组织以及 病原菌等可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 膜。
栓塞
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 血流的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常见的栓子:血栓、脂滴、羊水、空气等。
栓子的运行途径:
1、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主要栓塞肺动脉主干及分支 2、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主要栓塞各器官小动脉内 3、门静脉系统栓子:肠系膜静脉等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阑尾
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
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
长度平均7~9厘米,阑尾外径介于0.5~1.0厘米,管腔的 内径狭小。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上皮 固有层
粘膜层 粘膜下层粘
膜 层
肌层 粘膜肌
粘膜下层
外膜
54
1、粘膜层:是消化管各段的区别所在、功能所在 上皮 固有层:有小消化腺,淋巴组织。 粘膜肌:内环、外纵两层薄的平滑肌。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 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 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 回左心房。
淤血
定义: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 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液增加,又称为静脉 性充血。
淤血是被动的过程。
慢性肝淤 血
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慢性肝淤血: 中央静 脉和肝窦 扩张淤血, 肝细胞萎 缩,小叶 外周肝细 胞脂肪变。
四、动物实验
实验名称:实验性空气或脂肪栓塞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注射器、针头、手术剪、止 血钳、缝线、液体石蜡(食用油)。
实验方法与观察: 1.先观察家兔的呼吸频率、深度和一般状态。 2.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入5ml空气或液体石蜡, 立即观察其呼吸频率、深度及全身症状(如 有无口唇紫绀、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等), 并记录家兔死亡时间。 3.剪开家兔胸腔,分别结扎上、下腔静脉、肺 动脉、肺静脉及主动脉,把心脏和肺同时游 离出来并置于水面以下,顺血液方向依次剪 开各心腔和肺脏,观察实验现象(如有无气 泡或油滴逸出)。
作 业
1.结合实验现象分析空气或脂滴栓子 的运行途径。 2.讨论家兔猝死的机理。
慢性肝淤血nutmegliver贫血性梗死贫血性梗死易发生于组织致密血管吻合支贫乏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脾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水肿液及心衰细胞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 1.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 2.混合血栓的形态特点; 3.梗死的形态特点。 熟悉: 1.淤血的结局; 2.各种血栓形成的条件和结局; 3.梗死发生的原因及后果。
实习内容
一、观看录相 二 3.肾贫血性梗死 4.心肌梗死 三、组织切片观察 1.慢性肺淤血
慢性肝淤血(槟榔肝nutmeg liver)
贫血性梗死 贫血性梗死易 发生于组织致密、 血管吻合支贫乏 的实质性器官, 如心、肾、脾、 脑 等。
慢性肺淤血:
病理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
肝 、
流肺
途的
肝内血液循环
肝A 小叶间A 门V 小叶间V
终末肝微A 终末门微V
肝V 小叶下V 中央V 肝血窦
下腔V 右心房
• 淤血的概念: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淤血。
• 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
③心力衰竭;④静脉血液坠积。
• 淤血引起的后果:①组织器官肿胀、发
绀、体表温度下降;②水肿:缺氧引起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③淤血性出血,产生 含铁血黄素细胞;④严重者造成实质细胞 萎缩、变性甚至死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出现淤血性硬化。
正常肝结构
慢性肝淤血
慢性肝淤血
正常肺的结构
正常肺组织(肺泡)
慢 性 肺 淤 血
慢性肺淤血
血管结构 (中动脉)
外膜 中膜
病解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目的
掌握由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器 官病变特征。
实验报告:1画出慢性肝淤血切片的镜下
观,标上图注,并作文字描述。 2 识图标注题
实验内容:观察切片
• 慢性肝淤血 • 慢性肺淤血 • 动脉粥样硬化
• 混合血栓
径血 复
。液 习
供 应
血 液
流了
向解
及 回
做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总结与体会作文
做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总结与体会作文
哎呀呀,学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可有好多想法呢,嘿嘿。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哎呀,觉得好复杂呀,又是充血又是淤血的,还有血栓什么的,真让人有点晕乎呢,嘿呀。
但是慢慢地学呀学呀,好像也没那么难啦,哈哈。
我知道了充血的时候会红红的,嘿呀,就像脸蛋红扑扑的一样。
淤血呢,颜色就会暗暗的,哎呀,感觉有点神秘呢。
血栓形成的时候,嘿呀,就像是身体里多了个不速之客。
不过知道了怎么预防和应对,也就不那么害怕啦,嘿嘿。
学这个的过程中,我还做了好多实验呢,看到那些标本和现象,哎呀,觉得好神奇呀。
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看懂了一个现象而开心得哈哈大笑,
哈哈。
通过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呀,我更加了解我们的身体啦,哎呀,也知道要好好保护自己,不让身体出现这些问题呢。
嘿嘿,这就是我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总结与体会啦,虽然过程有点不容易,但还是很有趣的呢,哈哈。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
4. 临床表现: 1) 气促、缺氧、呼吸困难 2) 端坐呼吸: 端坐的体位、减轻淤血 3) 粉红色泡沫痰 5. 结局: 长期慢性肺淤血→肺组织缺血乏氧 →肺组织纤维增生→肺褐色硬化
(二) 肝淤血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肝淤血
3. 病变: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张, 切面红、黄相间, 状似槟榔, 故 称槟榔肝(nutmeg liver)
1.A系统和左心栓子: 栓塞全身动脉 2.V系统和右心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 3.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到肝
栓 子 运 行 路 径 与 栓 塞 模 式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1. 肺动脉栓塞:95%以上栓子来自下肢
膝以上的深部静脉,其结果如下: (1)中小分支的栓塞→不引起严重后果 (2)有慢性肺淤血→肺出血性梗死 (3)肺动脉大分支及主干→呼吸循环衰
竭→猝死
2. 体循环动脉栓塞:80%栓子来自 左心
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 肌梗死的附壁血栓。
栓塞部位:脑、肾、脾、下肢
肺 动 脉 血 栓 栓 塞
(二) 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 入血→右心→肺栓塞。
后果:
1. 少量脂滴入血→被巨噬细胞吞噬、吸 收或被脂酶分解清除→无不良后果。
镜下: 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 张充血。
4. 结局: 1)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2)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 性出血(如脑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概念: 器官或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称淤血。
(一)原因
1. 静脉管腔阻塞—— V内血栓形成、栓 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心
衰 衰
细 细
胞 胞
“心衰细胞”普鲁士蓝反应£
15、肺出血性梗死 15、肺出血性梗死
梗死区结构模糊,仅见残留的组织轮廓 与残留的肺组织有名分界 梗死区胞核消失,且充满大量红细胞 梗死区周围见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 血管,少量炎症细胞 非梗死区呈慢性淤血改变
肺出血性梗死(炎症反应带)
实习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慢性肺淤血
15。肺出血性梗死
3、慢性肺淤血
肺泡壁毛细血管和间质的小静脉明显扩 肺泡壁 张,充满红细胞 肺泡腔内含有红细胞、巨噬细胞及血浆 肺泡腔 心衰细胞:巨噬细胞体大浆多,胞浆内 含有多量的棕黄色颗粒(含铁血黄素)
正常肺的组织学结构
正常的肺泡结构
正常肺组织
心衰细胞 水肿液 血管扩张
肺出血性梗死(炎症反应带)
肺出血性梗死(非梗死区)
示教
“心力衰竭细胞”普鲁士蓝反应 £ 新鲜血栓(血小板梁) 血栓机化、再通
新鲜血栓(血小板梁)
血栓机化、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