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相石法是中国石文化的理论基础
米芾拜石理解和感悟
米芾拜石理解和感悟米芾拜石理解和感悟1. 引言:米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书画家,他对石头的痴迷与向往,特别是他在晚年写下的《拜石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米芾拜石的理解和感悟,并分析拜石对他艺术创作和人生观的影响。
2. 对米芾拜石的深入解读:2.1 《拜石赋》对拜石的定义:米芾在《拜石赋》中提到:“世尊成为石,说法连绵,丰通普贤禅是也,证空戒威秘远恶鬼故以石设殿,日来且请,行浩披白普广。
慎讨知同样莫坐空阁!充实充实。
”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米芾将石看作是人的化身,是对佛教智慧的象征。
2.2 拜石的艺术追求:米芾对石材的选择非常严谨,他追求石材的奇特形态和纹理之美,他的拜石作品也是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结合在一起,使拜石成为了一种多元的艺术形式。
2.3 拜石与自然的融合:拜石对米芾来说是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体现,他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奇石,从中汲取灵感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这种观石的态度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和追求。
3. 对米芾拜石的广度评估:3.1 拜石艺术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拜石,到中唐时期的贵重拜石文化,再到近现代的艺术拜石,拜石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米芾作为拜石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2 拜石对社会的影响:拜石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还通过拜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艺术领域,还传递了人们对自然和思辨的关注。
3.3 拜石与文化交流:拜石艺术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还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日本的禅宗庭院石、欧洲的浪漫主义园林、亚洲的干石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拜石艺术的影响。
4. 米芾拜石的个人观点和理解:4.1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对米芾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米芾拜石正是他对佛教思想的一种诠释。
4.2 拜石作为人生追求的象征:米芾通过拜石,将自己的追求与人生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苏轼
宋徽宗赵佶
米芾
杜绾
雪浪石 苏轼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伫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嗟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林有麟 《素园石谱》
明代赏石著作层出不穷,赏石理论趋于成熟。《 素园石谱》共 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类),计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画,被公认 为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与宋代杜绾 《云林 石谱》相比较,《 素园石谱》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
发展到清代,赏石理论研究也不一般,石谱、石志纷纷问世。如沈心 (孤石翁)的《怪石录》、高兆的《观石录》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 蒲松林作《石谱》,写《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等;郑板桥爱石,画石, 提出了石头丑而雄、丑而秀,发展并完善了赏石理论,同时书画名家纷纷 画石,使得观赏石在绘画方面大放异彩。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 其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对 当地的观赏石十分关注并进行了 研究。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 启》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岩石 的基本物理属性,并提出观赏石 应该要具备珍奇、特表殊形、石 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等 特征,总结出了品鉴观赏石的 “形、质、色、声”四大要素, 至今仍被人们作为重要的评石标
禹 贡 九 州 图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战国)中记载,当时各 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包含安徽部分地区)“泗滨 浮磬”两种怪石,是作为赏玩之物列为贡品的,仅为帝王所用。
古典赏石的审美理念
文/雷敬敷 by Lei Jingfu古典赏石的审美理念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
如果从南京北阴阳营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几十粒雨花石算起,那么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
概括而言,中国赏石文化发端于先秦,初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繁荣于明清。
所谓古典赏石的审美理念,是指赏石文化在业已成熟的唐宋和繁荣的明清时的具有经典意义的审美范式。
笔者由历代相关赏石文献中,梳理出以奇为美、以小观大、以石悟道、以石会友和图绘著录这5个方面,以求教于石界同仁。
一、以奇为美——彰显个性的审美追求在唐代以前的赏石文献中,奇石多灵异之说。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的《文石》篇记载:成子小时候有人送他一枚大如燕蛋的带花纹的石头,成子吞下石头后变得特别聪悟,成为了天下大儒。
《天玺》篇记载:汉代元后在娘家时,燕子衔一小石子落于筐中,自分两半,上有“母天地”三字。
后来元后果然做了皇后。
晋代王嘉《拾遗记》中《浮磬》篇,南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的《支机石》篇等,亦如是。
显然,这是先民对大山和巨石崇拜的遗韵。
然而,大山和巨石崇拜都是部落的集体行为,与之不同的是:这些小型化的灵石具有个人拥有或体验的特点,为奇题名:【酋长】 收藏:雷敬敷石的个性化审美作了必要的铺垫。
审美个性化的需求表现在对审美之石的称谓上,强调其非同一般的独特性。
于是有《尚书·禹贡》始开先河的“怪石”称谓的出现,以及其后的“奇石”,以及“异石”“巧石”,乃至“丑石”等。
关于“丑石”,最经典的说法是清代郑板桥告诫弟子朱青雷的一段话:“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
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
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弟子朱青雷索余画不得,即以是寄之。
青雷袖中倘有元章之石,当弃弗顾矣。
”人们往往只关注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作为米芾相石四法的依据,而忽视了郑板桥这段话的本意却是对相石四法的不以为然,他以为莫若一个“丑”字,能将石之千态万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说到极致。
【燃直播】25天打卡系列刷题-中国传统文化
【燃直播】25天打卡系列刷题-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
伯牙、子期“以琴觅知音,摔琴祭友人”故事中的“古琴”属于八音中的()。
[单选题] *A:金B:丝(正确答案)C:木D:竹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具体来说“金”指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缶”;“革”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如笛、箫等;“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拀、敔等。
故正确答案为B。
2.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即有“八音”分类法,即依据制作材料之不同,将乐器分为八个类别。
下列属于八音中的“土”的乐器的是()。
[单选题] *A:竹笛B:琵琶C:鼓D: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八音”是周代的乐器分类法,记载于《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简单分类为:金如钟、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瑟、木如祝敔、匏如笙竽、竹如箫,这些乐器都是周代乐器中最常见的典型器物。
A项错误,竹笛属于八音中的竹。
B项错误,琵琶属于八音中的丝。
C项错误,鼓属于八音中的革。
D项正确,埙属于八音中的土。
故正确答案为D。
3.“大珠小珠落玉盘”中形容的乐器是()。
[单选题] *A琵琶(正确答案)B古筝C古琴D马头琴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弹奏的声音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之上,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文/王沛 by Wang Pei赏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是其启蒙时期,先秦时期逐步形成,秦汉魏晋持续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滑向低落,明清时期恢复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抛物线形”轨迹。
先秦以前,赏石文化以山石崇拜和玉文化为主(笔者另有专文叙述),本文着重谈隋唐以后古人玩石赏石的风尚、所形成的理论以及传承发展情况,希冀对今人赏石有所裨益。
一、园林艺术与园林石鉴赏园林是古代中国赏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初叫“囿”,它起源于殷商,是帝王放养禽兽、取乐欣赏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演变为皇家园林。
随着园林业和造园技术的发展,人们赏石审美观念的转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与赏石相分离,均成独立的艺术门类。
这里列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隋末皇家园林。
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收寻民间的奇石异木。
“西苑”就是隋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在东都洛阳营造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华丽的御苑之一。
《隋书》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百余尺,台殿观阁,罗塔山上,……穷极华丽。
”另一个是北宋末年的皇家园林,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赵佶在京都汴梁修筑的“寿山艮岳”。
赵佶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力,在造园上超凡脱俗,具有独到的鉴赏力。
他遍搜天下名花奇石,许多奇峰怪石“皆越海、渡江、凿城廓而至”。
此园林耗时5年,规模和内容集我国园林之大成。
此外,朝廷大臣和官员、商贾富豪、部分文人也纷纷修建私人园林,有的尚具一定规模和档次。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需要粗略交待一下。
这一思想概念最早由道家学派提出。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后来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
其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_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一生有三爱:爱竹、爱兰、爱石,他常以此寄托自己耿直的个性,因爱而画,由画而咏,诗画中“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的品格情操成了郑板桥理想、精神、人格的艺术化身,体现了他的执着追求。
参考答案:骨2.距今4500年的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玉种丰富,器物丰富,大量的神人兽面玉器和鹰鸟型玉器,说明古代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大量玉刀、玉斧、玉绒等军事用器也表明氏族公社解体奴隶制形成,即中国最早古代国家夏王朝建立。
参考答案:龙山文化3.常见的清江画面石属于观赏石。
参考答案:砂岩4.大滩玛瑙、蛋白石、碧玉、沙漠玫瑰、沙漠漆和千层石都属于戈壁石。
参考答案:正确5.效应指的是钾、钠长石的双晶平行交互排列,双晶纹层的厚度很薄,这两组双晶纹,对入射光造成散射、干涉和衍射,宝石的表面就呈现朦胧的蓝色或乳色浮光。
月光6.效应指宝石在不同光源照射下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参考答案:变色7.密玉又称“河南玉”,产于河南省新密,密玉是一种含铁锂云母的致密,与东陵石相比,密玉颗粒较小,结构较细,绿色浅,没有明显的砂金效应。
参考答案:石英岩8.1958年黄山遗址出土的“黄山玉铲”,距今约6000年历史,为仰韶文化时期,有“中华第一铲”之称。
参考答案:独山玉9.“包浆”,也叫“手养”,用手抚摸奇石,手上的油脂通过体温传递到石头上,石质会越来越温润,古称“盘石”,时间一久,表面会形成一种油润的氧化层,产生一层成熟老到古朴的光泽。
包浆是藏家最希望追求的效果,包浆越是凝重说明年代越久远。
参考答案:正确10.我国现代著名的的四大名砚是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山西澄泥砚。
正确11.截至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石矿山,产量约占全国玉料总产量的60%-70%。
参考答案:岫岩玉12.我国分布最大的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地层的原始云杉,硅化木公园景区11平方公里出露有近千株,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硅化木群产地之一。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
石头,它本来就是地球构成地主要成份,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他地生存、发展无时无刻不与石头发生着千丝万缕地关系.远古时代地类人猿,从采摘山果野菜到发现用石头防御猛兽袭击,进而发展到用石块切割兽皮兽肉,把人类推向其发展史地第一阶段——石器时代.在距今约多年——年地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头制作地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锄、石梭等)和生活用品数不胜数.与此同时,先人们除了用石器狩猎生产外,还懂得了用尖石在岩石上刻画,表示当时人与动物地关系,表现人类地现实生活与自我意识,以及对神祗、图腾、祖先地崇拜,或者成为一种记号等等一系列地文化现象相继出现,这就是最原始地石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地文明史地渊源在于石头,在于原始地石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地发展,推动着社会地进步与发展,一个个新地社会发展阶段取代一个个旧地社会阶段,人类在社会地进步与发展中,产生了历史上各种各类地文化、艺术.但没有哪类文化、艺术离开过石文化这一根本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比如文字地发展史,最早地文字甲骨文就是“石刻”发展而来地,然后是金石文,到春秋战国时期地竹简文,然后才是汉代蔡伦地造纸术.最早地画也是石刻,最早地雕塑也是石雕,最早地音乐是以石为材地石磬、石琴.所以说,我国地各类文化、艺术地发展也无一不与石文化有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地石文化记载也源远流长.最早地古籍《山海经》、《淮南子》、《庄子》中就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地美好传说和《精卫填海地故事》.《淮南子》记载了大禹治水地忘我精神,也与石头有关.他化为一头熊去开环辕山,他和涂山氏女约定,听到鼓声就来送饭,大禹开始“跳石”开山,误中鼓,涂山氏女送饭,看见大禹变为大熊而羞惭地走开,到了嵩山下化为一块石头.大禹说“归我子”,于是石头裂开就生了“启”,这就是流芳千古地河南嵩山“启母石”,被历朝历代地王孙公子顶礼膜拜.到了秦汉,石头地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庆典,请侯宴会推出了石磬乐器,秦始皇到处出游也刻石碑载功.《史记》中“完璧归赵”地故事和流传至今价值连城地“和氏璧”成为当时诸侯外交中地工具.随着佛教地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年代,我国出现了大型石窟、石洞与摩崖造像地艺术,各种石佛、石像、以及与佛教有关联地象形石和其他观赏石相继出现.玩石之风日盛,士大夫们以追求山石、泉水为逸兴,以隐居玩石为清高,把我国石文化推向了高潮.唐宋时代,封建经济进入兴盛时期,各类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繁荣.对石玩审美地认识得到深层次地提升,从色彩纹理、形状与石质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地审美标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以搜罗奇石为荣耀.宋徽宗为搜求湖石,下令官府招募潜水员打捞,还强夺民间旧石,在汴京修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地湖石山,这些都无疑影响着当时社会上地采石、赏石、藏石和石头交易活动,奇石怪石身价百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有代表性地北宋书画家米芾,他一生爱石如命,每见奇石纳头便拜甚至爱石至死,可见他对奇石钟爱之极,他所珍藏地奇石有“三十峰”、“宝晋名研石”、“海岳庵研石”、“苍雪堂研石”等,他撰写地玩石专著有《相石法》、《园石谱》,首创了赏石地四要素“曰漏曰皱曰瘦曰透”,描述地观赏石有多种.唐宋八大家之一地苏东坡(苏轼),一生藏石甚多,他不仅爱石、玩石赏石,还写下了不少咏石名诗,如《雪浪石》、《双石》、《壶中九华》等.到了明清时代观赏石事业比唐宋大有进步,与石谱有关地专著更多.当时广泛出现了把自然山水风景浓缩于盆钵之中,即现在地山水盆景.宫廷王室,官宦府只用奇石怪石砌山堆园蔚然成风,以能“致身岩下与木石中”为乐.由此,与之应运而生地诗、画、专著纷纷闻世.如造园家计成地《园冶》,林有麟著《素园石谱》及《徐霞客游记》等.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地《红楼梦》原名便是《石头记》,乾隆皇帝曾把当年米芾遗留下来地一块长丈、宽七尺地太湖石搬到颐和园,作为文化财富加以保护,石上还刻有一首乾隆手笔地七言长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进入民国年间以后由于战火不断,国内观赏石事业处于衰落阶段.二、当代石文化事业地现状尽管我国石文化事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地停滞、衰落,但到了改革开放后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石文化事业在我国大江南北悄然兴起,而且以其蓬勃地发展势头,迅猛普及到城市、乡村和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如今,全国各地地奇石馆、石厅、石苑、石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类全国性地、地方性地或专业性地大、中、小型地奇石展览、奇石节及拍卖活动连续不断举办;地质考古地专业学者或各行各业地奇石爱好者,收藏家纷纷著书立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扬石文化事业地发展;各种有关观赏石、园林石、宝玉石地专业书籍、期刊、小报等有地公开发行,有地内部交流,为普及观赏石地知识和交流石艺经验提供了阵地.特别是当今兴起地这股赏石、藏石地石文化事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地支持,因而得以更加方兴未艾.如果说明清时代分别代表了我国历史上二次玩石高潮地话,那么年代以来兴起地玩石赏石活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观赏石浪潮了.综观当今石玩界地形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玩石人数越来越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生活改善,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尚地精神生活,而目前兴起地这股玩石、藏石、赏石地热潮,正是这种追求地体现.据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万人以上参与了当今地石玩活动.虽然在全国总人口地比例中只占极少数,但也相当可观了.在这多万人地石玩界中,既有各级政府、军队地官员、公务员,也有各行各业地学者、专家,更多地是普通地离退休干部和一般地城乡居民.如果按在采石、藏石、赏石过程中所起地作用来看,在这多万石友中,可以分四个层次.最基层是各产石地地居民群众,他们在上上下下地采石、集石、藏石活动中,发现了家乡石头资源地价值,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乎倾家出动,到处找石、捡石、河底捞石,对收获地奇石怪石,待价而沽.第二个层次是目前各地兴建地奇石市场地奇石经纪人,他们是奇石资源地流通渠道,这一部份人己初步懂得奇石地清洗保养,石种石质地区分和鉴赏,他们既藏石,也买卖石头.第三个层次是一批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这部份人是中国石文化事业地精英,他们一般都走过了从采石、玩石、爱石、赏石、藏石地漫长过程,在玩石赏石地过程中,真正领略到了石头地风貌、蕴含地艺术品位和科研价值,不仅使自己地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立志为发展中国地石文化事业作贡献.因此,他们不畏山高水险,探寻石源;不顾跋涉颠波,采石运石;也不惜重金,购买一件件心爱地奇石珍品.年积月累,收藏地石头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家庭式地“观石堂”、“奇石苑”、“奇石轩”等,继而发展到建馆建厅,对外展览,供人观赏,把大自然遗留下来地艺术魅宝无私地奉献给社会,把奇石资源作为祖国地精神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同时,在这一部份人中,由于对观赏石地情有独钟和深刻研究,他们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论文,著书立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真正地奇石收藏家.最高层次是负责各级观赏石协会、收藏家协会和石文化研究会机构地组织者.他们主持、主办全国性或地区性地或专业性地展览、评鉴、专业研讨及奇石交易拍卖等大型活动,为发展国内外石艺交流起了“领头雁”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类大小不等地奇石展馆、展厅在全国各地陆续兴建.由于石文化热地蓬勃兴起,各地有特色地观赏石资源地陆续开发,奇石流通渠道地畅通,促使各地陆续兴建奇石展馆展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市兴建地规模不等地奇石馆(厅)将近多个,有地还正在筹建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些展馆展厅有地是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奇石资源而投资兴建,如南京市“中华奇石馆”、“武汉奇石馆”、“柳州地八桂奇石馆”等等.更多地是奇石收藏者们为发展石文化事业而兴建地,如郑州地李广岭,桂林地向科生,其次是民间个人兴办地奇石斋、石苑,石轩等等,有些是独具特色地单一石种地展馆.一大批奇石馆、厅地兴建是我国当前石文化热地一个主要标志,它们地出现,让千千万万地中国人(外国人)观赏了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创造艺术珍品,接受着石文化精神地熏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重要阵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种奇石展览,奇石节地举办日益频繁.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地各种类型地奇石展、奇石节日益频繁,这些展览会,奇石节有地冠以国际地,有地冠以全国性地,也有地以地方色彩举办地,组织者精心策划,精心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国内外嘉宾和石玩界朋友,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国内赏石界地交流,加强了与境外赏石界地联络,推动了石文化事业地发展,而且也为促进当地商贸、经济、旅游业地发展作出了贡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种以石文化为主题地专著、期刊、小报相继出版.社会上石文化各种活动地开展,必然促进了对石文化理论地研究工作,因此,一大批专家、学者,收藏家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论文,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各类小报、期刊,有地汇编出版成专著在国内外发行,这些书刊名称不胜枚举.如陈东升先生编著地《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景大观》上下部,袁奎荣等编著地《中国观赏石》等等,这些书刊地出版发行,大大普及了全民地石文化基础知识,提高了爱石者品评、鉴赏能力.使石文化地研究上升到理论阶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宣传媒体地介入对石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地作用.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到各省、地、市地报刊、电台对全国各地地石文化动态、信息、石文化群体、学术组织、收藏家地活动、事迹和建树、对各地奇石馆奇石园地兴建与发展都作出了及时地反映和报导,有地媒体还以追踪报导或开辟专栏节目定期报导地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连锁新闻效应和文化效益,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石文化地价值认识,如中央电视台地“神州风采”曾三次到桂林采访报导深圳古雅石材艺术雕刻工艺和收藏家向科生地事迹.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地“请您欣赏”,柳州电视台、桂林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石文化地发展动态地宣传报导屡见不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尽管当前我国石文化热地发展势头可喜可贺,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地地方.一是极个别地方急功近利,在开发奇石资源时,乱采滥掘,破坏了资源,影响了奇石地来源;二是奇石市场地交易拍卖有待规范化管理;三是各地奇石研究机构地组织较蔬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性地组织网络;四是对外联络不够,必须加强与国际赏石界地沟通.让中国地石文化走向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石文化事业发展地前景我国石文化事业发展到今天这样地逢勃局势既是可喜地,也是来之不易地,可以预料,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地石文化热会进一步走向更成熟,层次更高地新阶段.其理由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国地奇石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地大物博,其地理环境决定了天然奇石资源地丰富. 从新疆内蒙到东海之滨,从东北三省到广东广西,中原大地、河床海底都蕴藏着各种各类地奇石、化石、矿晶,这为我们收藏天然奇石,发展石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地天然条件,世界上任何地一个国家都无法与我们媲美,这是发展我国石文化地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奇石资源地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石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一项最高雅地艺术享受,它在满足和充实人们地精神生活中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她不仅能使人们得到审美地享受、艺术地追求,而且能陶冶人地情操,锻炼人品认识大自然,品认宇宙万物地智能,提高人地信息负荷、精神负荷、工作能力负荷,促进人地自然完善,自我修养,并向更高地人文层次发展.石文化地这种功能和价值,甚至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地,所谓“黄金有价石无价”,其道理也在这里.优质地、高品味地天然观赏石之所以不断增值,就是因为石文化这种特殊地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越来越被广大奇石爱好者收藏家所认识.“千金易得,一石难求”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我国地奇石资源,不让其破坏,不让其流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石文化与经济建设地密切关系是促进石文化不断发展地动力.现在全国各地为什么在不断兴建各种奇石馆,奇石城,不断举办以石文化为主体地各类石展、石节、石艺交流,奇石评鉴拍卖等活动?究其原因,是奇石事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地密切关系已越来越被政府部门地领导和有识之士所认识.他们看到了发展奇石事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地追求,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地发展,以奇石带动经贸,商贾、旅游、交通地繁荣,这就是石文化事业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统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石文化事业加大了领导与管理地力度,这是发展石文化地坚强后盾.正是因为各级政府地领导认识了当前石文化事业地发展前景和与经济建设地密切关系,他们积极支持这项事业,在政策上,给以优惠,经费上给予扶持,不少省、市地地旅游部门、园林部门、文化部门为当地奇石馆、厅、奇石市场地兴建各种石展、石节、奇石交易活动地举办竭尽全力,参与组织和策划.可以说,没有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地领导与支持,奇石事业是不可发展到今天这种形势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社会各界人士对石文化事业地鼎力相助也是因素之一国内许多企业界、商贸界地大批知名人士和一些专家学者,不仅纷纷加入赏石事业地行列,玩石、赏石、藏石、而且对当地地赏石事业鼎力相助.如资助兴建奇石馆、资助举办奇石交流活动、资助出版石文化方面地书刊等等.社会各界人士地参与与支持,使当今地石文化热潮增添了新地活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综上所述,我国当今石文化事业所举兴起地热潮,是我国石文化源远流长地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迈向现代化地必然产物,她必将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地高度发达而更加兴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载于第六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学术论文>>。
米芾拜石的典故
米芾拜石的典故1. 引言米芾(Mi Fu)是中国宋代文人、书法家、画家,他的书法以力透纸背、气韵生动著称。
米芾以他对石的执着和敬仰而闻名,特别是对石头的拜石行为,成为他的典故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米芾拜石的典故,包括米芾对石头的痴迷、拜石的传说以及米芾拜石的艺术内涵等。
2. 米芾对石头的痴迷米芾对石头的痴迷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常常在山水间寻找奇石,他认为每一块奇石都有与众不同的美丽和灵气。
米芾用《阳羡征游岩记》这篇文章描述了他的痴迷之情:“宣、大庾从驾从征,古之贤圣驰于大象阪者,富贵而不轻,封疆而不狎者。
豪杰以才力满宇宙者,桀跖而不陨,文苑逸群之刊者。
凡此奔命之士,谁之志趣不在开天辟地、回光返照之能事者哉!岂止邂逅胜地,浮生微物之观欤?”可以看出,米芾对石头的热情是无法言喻的。
3. 米芾拜石的传说米芾拜石的传说来源于他对石头的敬重和崇拜。
相传,在米芾的一次行旅中,他来到一座高山之巅,发现了一块形状怪异、纹理奇特的石头。
米芾吃惊地发现这块石头,不但形似大海,更有无尽的气韵。
于是,他便开始向这块石头行拜之礼,表达了自己对石头的敬意和赞美。
这个传说迅速传遍了整个艺术界,米芾因此被誉为“石拜达人”。
4. 米芾拜石的艺术内涵米芾拜石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内涵。
首先,米芾的拜石体现了他对石头的敬意和赞美。
他将石头视作艺术灵感的源泉,他相信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和创作灵感。
其次,米芾拜石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
米芾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实和本质,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自然之道。
拜石行为是他对自然美的表达和对自然力量的敬仰。
此外,米芾的拜石行为也是一种审美的追求。
他通过拜石来感受石头的形态、纹理、气质等美学特征,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5. 米芾拜石的影响米芾的拜石行为不仅仅给他自己带来了艺术上的满足,也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拜石行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启迪了许多艺术家对石头的关注和探索。
论紫砂壶“米芾拜石”的创作
论紫砂壶“米芾拜石”的创作作者:吴佳维来源:《江苏陶瓷》2019年第02期摘 ;要 ;宜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光素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型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紫砂壶独一无二的艺术体系。
紫砂壶“米芾拜石”以中国传统典故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在还原传统典故的基础上,融入艺人自身见解,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痴迷艺术、无意名利的特质,也表现了紫砂文化和赏石文化相交融的风采和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米芾拜石;赏石文化宜兴紫砂壶自北宋发展至今,已经不止是简单的泡茶器皿,它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身,给人以超越器皿本身的联想,其精湛的工艺技法和深邃的精神内涵造就了其经久不衰的发展脉络,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紫砂壶以它独特的魅力滋养着形形色色的爱陶人,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价值。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每把壶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神内涵,造型是一把壶精神外放的基础。
紫砂壶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了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体系。
顾名思义,紫砂壶“米芾拜石”(见图1)取材于米芾拜石的传统典故,制壶艺人围绕此典故进行整体创作,通过形象的表现和抽象的提炼相结合,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感受到米芾拜石的痴迷和虔诚,从而产生超越器皿的文化联想。
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壶身饱满圆融,线条流畅简洁,重心沉稳,给人敦厚内敛之感,底部无足,平置于桌面更显稳定庄重;肩部圆润饱满,短颈,平盖嵌入壶口,与壶体严丝合缝、通转顺畅,平正简约,显出大气空灵之感;壶流为直流,顺势自然向上,出水流畅有力,又提携了整壶的精神气;提梁式壶把从两侧肩部自然衔接而上,划过一道方圆并济的弧线,形成了一个优雅的虚空间,中和了壶身的敦厚;壶钮采用紫砂花器中常用的捏塑技法,设计为奇巧的石头状,位于整壶中央位置,石头造型精巧、表面凹凸不平、呈窟窿状,可谓画龙点睛,呼应作品主旨。
“古代赏石第一人”米芾二三事,他的千古第一奇石现在何处?
“古代赏石第一人”米芾二三事,他的千古第一奇石现在何处?展开全文中国的赏石历史源远流长,赏石活动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
古代人赏的奇石多是灵璧石、太湖石。
我们知道灵璧石、太湖石都是传统名石,这一类奇石欣赏的指导要义是:“瘦、漏、透、皱”。
太湖石精品欣赏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自己所著的《闲情偶寄》中对瘦、漏、透、三字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奇石之美就在这三个字上,“瘦”是山石悬空无依的一种状态,“漏”是指石头上石眼大小交错四面玲珑的感觉,“透”是四面交通贯穿的洞。
传统赏石理论是有宋代的书法家、奇石收藏家米芾总结出来的,他总结了赏石的四大要诀“瘦、秀、皱、透”,后人后来把赏石要诀发展到十二要义“瘦漏透皱丑、拙、顽、奇、秀、险、幽”再后来又被赏石明家减到四个字“瘦、漏、透、皱”。
太湖石精品欣赏对于赏石理论的贡献,米芾当是第一人,真是无愧于“石癫”、“石痴”的称号。
比较有名的典故,“米芾拜石”就是讲的这位古人与奇石的故事。
据传米芾到一个地方的官衙上任时,在州府官衙的入口处立着一块美石非常的独特,米芾赏后欣喜若狂,竟然不能抑制住自己激动地心情,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他穿好官服,执着上朝用的笏板,向着奇石行跪拜之礼,口中还不停地呼喊着“石丈”。
他这一举动在当时成了笑谈,也为他换回来一顶“石痴”的帽子。
太湖石精品欣赏关于米芾爱石成痴的故事当然不是只有拜石这一件事。
他有一次外出办事见到一块奇石,欣赏一番后竟然不忍离去,最后搭了一个凉棚在那里赏了三天的石头。
还有一次,他因为在家赏玩石头,竟然不愿意出门办公,把自己的政事都耽搁了。
朝廷的督查史杨杰,也就是他的上司就到他家看看怎么回事,顺便也看看米芾藏得美石。
灵璧石砚山米芾知道事情很严重,他就拿出自己的藏石来诱导并说服杨杰,我的石头这么美妙,我怎么忍心出门呢?现在看来这就是无赖行为。
杨杰也是想看看他的藏石有多好,就表示把你的好石头拿出来瞧瞧。
米芾《自画像》石刻及其有关问题的考识
米芾《自画像》石刻及其有关问题的考识米芾(1070-1131)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米芾三绝”。
他的作品以刚劲有力的笔触、独特的气质和极富个性的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尤以《自画像》石刻为人们所熟知。
这件作品不仅是米芾个人的自我表达,更是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米芾《自画像》石刻及其有关问题的考识,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一、米芾《自画像》石刻及其艺术特点《自画像》石刻是米芾自己刻制的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一首自序诗。
这幅肖像刻画了米芾头戴斗笠、神情深邃的形象,给人以刚毅、坚定的感觉。
整个作品的线条流畅自然,笔法豪放奔放,充满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米芾运用了厚重的线条和简练的笔墨,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自画像》石刻成为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米芾《自画像》石刻的历史价值米芾《自画像》石刻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是我国古代文人自画像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位文人、书法家和画家,米芾的自画像,无疑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米芾《自画像》石刻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内涵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米芾《自画像》石刻不仅在我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了解我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米芾《自画像》石刻的当代价值除了历史价值之外,米芾《自画像》石刻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为当代书法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源泉。
米芾在石刻上的书法艺术,无论是线条还是结构,都给当代书法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启发和借鉴。
米芾《自画像》石刻所表现出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艺术界乃至自我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启示。
米芾《自画像》石刻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于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的影响力。
从“瘦皱漏透”到“皱透漏秀”的英石审美革新
一、引言中国古典山石审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代表,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缩影。
气韵是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最典型特征和最受欢迎的范例,作为展现民族文化的要素之一,受到古典园林建设者的推崇。
气韵是中国绘画最早的系统方法论“谢赫六法”中的第一项,后来延伸至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领域,并被视为最重要的中华民族美学原理之一[1]。
20世纪,西方学者翻译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让气韵与西方美学评价语中的“manner”[2]“style”[3]或“decorum”[4]在风格学意义上能够联系起来[5]。
气韵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山石营造中表现极为突出,表示形神之间的自由流动,在“山有定法,石无定型”[6]的抽象构成基础上,模仿自然,实现了对自然的移情[7]。
“气韵”是支撑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的主心骨之一,它是经过超过一千年的历史筛选而留存至今的主流且权威的美学概念,也是符合中国古典山石审美不同石种的普适表现形式。
在“气韵”的美学环境中,现代人们谈及山石审美,脱口而出的是“瘦皱漏透”的美学价值标准,该标准以江南园林为核心蓝本,同时适用于观赏石、园林置石和园林假山。
这是山石审美权威的美学特征,是一种固定的审美印象。
但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大众化的山石审美特性对于不同的石材而言是否存在跨时空的普适性?如果权威不等于默守陈规和审美唯一性,那么不同园林山石在这个审美根基之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审美革新?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审美主体感知的时代冲击与地域意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每一种石材都会自行革新出独立的审美内容和审美方式。
英石是其中一个兼顾中国古典园林山石审美普适性,并结合时代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革新的案例(如图1)。
英石是中国园林营造中极为重要的石材之一,具备了其他石材所不具备的审美发展历史延续性和广阔的美学涉及面。
英石的形态突出,种类繁多,颜色以灰色和黑色为主,表面褶皱繁多。
英石作为中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虽产自中国南部、岭南地区,却在历史上一直广受中国各地特别是中原核心文化区的文人雅士的追捧,具有跨地域的影响力。
米芾乡石帖临摹
米芾乡石帖临摹
米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的书法既注
重笔画的秀美和强烈的笔势,又注重字形的准确和规矩。
米芾的书法
成就极高,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他的
《乡石帖》更是被誉为万代国手,影响深远。
《乡石帖》共有十六行,每一行都是一幅画作和一首诗。
米芾在临摹
这幅帖子时,一笔一划地认真描绘,并用此练就了他的书法成就。
在临摹这幅帖子时,米芾遵循着“以墨为体,以笔为形”的原则,注
重欣赏石刻和体悟书法之美的同等重要。
他所使用的笔法和取材,也
令他的作品更加精湛和自然。
这样的作品代表了宋代的书法艺术的楷式,影响深远。
米芾在绘画过程中,常常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想象和揣摩,寻求意境
的准确把握,从而使他的作品笔法自然,又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用
这样的方法来进行临摹,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原画的深层含义,更能
够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米芾在书画领域中的成就,得益于他对书法、绘画和诗歌的娴熟掌握。
他总是用心去体悟和挖掘,在学术上不断探索。
所以,在米芾的书法、
绘画和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品味,并从中受到启迪和启示。
综上所述,米芾在乡石帖临摹中所展现的精湛技艺和创意,不仅代表了中国南宋时期的书法艺术,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为书法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米芾留下了一笔难以超越的艺术财富,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米芾书法公园楹联刻石书法
米芾书法公园楹联刻石书法米芾书法公园是位于中国南京市的一处文化景点,以其精美的楹联刻石书法而闻名。
这里的楹联刻石书法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艺术形式,既能展现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表现出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在米芾书法公园中,大量的楹联刻石书法实际上是米芾这位书法家的传世之作。
米芾被誉为“北方书法家的巨星”,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米芾书法公园所展示的楹联刻石书法,正是米芾书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楹联刻石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楹联是指一对对偶联的短文,古代常用于建筑物门前或堂屋间的门框上。
而刻石书法是将楹联刻写在石头上的一种书法艺术。
在中国,刻石书法不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刻石书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使用它来表达人们尊敬祖先和记载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刻石书法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成为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米芾书法公园,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一系列独特、精美的楹联刻石书法。
这些楹联刻石书法充分展现了米芾书法的艺术魅力和技巧。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树德根本”、“水落石出”和“源远流长”等楹联刻石书法作品。
这些楹联刻石书法不仅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是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书法家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米芾书法公园中,游客们可以不仅欣赏到楹联刻石书法的美丽,也可以亲身体验这种艺术。
如果游客想要自己刻写一篇楹联,书法家在公园中免费提供指导。
这些指导不仅让游客了解刻石书法的技巧,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总之,米芾书法公园楹联刻石书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楹联刻石书法既展现了书法家的技艺,也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如果你有机会到中国南京市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着精美的楹联刻石书法作品,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你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石四法”另解
赏石人把古人赏石的“瘦、皱、漏、透”称为“相石四法”。
关于米芾与“相石四法”的渊源,古今赏石人没少下功夫,时至当下也未厘清,对其理解、认同、运用却小异大同,且一致以其代言古人赏石之标准。
今日提及,只因想起与张建宇先生的茶语,那场茶语是2019年岁末在北京,当时谈到了“相石四法”。
笔者赏石仅为愉悦,不是很关注古代赏石的细枝末节,相关文章虽也读过一些,但大多未求甚解。
瘦,指石形,瘦是什么样?文人多好竹,那就想想竹子的身段,或者想想时下的骨感美女。
皱,指石表面的纹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云舒浪卷,黄河逆浪……于静中见动。
漏,上下之洞。
透,前后之洞。
“相石四法”虽被普遍视为古人赏石的重要标准,但笔者也就记得这么多。
古人赏石多儒士权贵,儒士权贵非儒即道,或儒道融合。
道家赏石重“借代”,以石借代山水,一石登堂入室,便可“闲坐游千山,静卧听万水”。
“相石四法”另解文/景 男 by Jing Nan题名: 石种:灵璧石【雅韵清供】084·宝藏 2020·第3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样硬朗健康,也许才是内心深处的石“瘦”的缘起。
皱,长寿。
皱纹之皱,年龄大的人才会出现皱纹,人至高寿皱纹愈加明显,故而皱纹被古人认为是长寿的表象。
至于今人去皱去纹,则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长寿的渴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古人的寿命特别短,男人的寿命更短,到清代竟然短至31岁。
秦、汉、明三个朝代,人均寿命较长,但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恰恰是在这三个朝代最多。
上行下效,风尚养生延寿。
清代人的寿命最短,在此不究缘由,对于长寿的渴望应更是强烈,而“相石四法”恰恰被清郑板桥定论。
故而,古人求石“皱”,是把对长寿的愿望寓之于石。
儒家赏石重“拟人”,“石不能言最可人”,何以可人?以石为友以石为师,在案相对,想说什么说什么,不会被反驳,不会被泄密,对石而坐享受言论自由。
今日赏石好“比喻”,且不多言。
宋代赏石君子米芾著述《砚史》
宋代赏石君子米芾著述《砚史》米芾拜石图明陈洪绶米芾对中华古典赏石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通过长期的赏石实践,以一个艺术家独到的审美体验,先后成就了他一部《砚史》和言简意赅的“相石四法”。
砚石古又称“研山”,属文房石类。
米芾不仅收藏、赏玩各种天然奇石,还是个痴迷如命的收藏和研究砚石的先驱者之一。
他所著《砚史》,《四库全书提要》曾给予很高评价,对后世研究砚石的影响很大,而他收藏名砚的故事也十分传奇。
南唐后主李煜藏砚甚多,其中“三十六峰砚”和“七十二峰砚”都曾被米芾收藏并研究过。
《砚史》记载:“七十二峰砚,奇峰竞拔,洞壑奇绝,天欲雨则水出,欲霁则先燥。
”李后主死后,此砚石流落民间,流转数十人家,米芾爱极,曾以五百两黄金购得。
后不慎又将此物丢失。
米芾痛惜万分,曾赋诗云:“砚山不可见,我诗徒叹息。
唯有玉蟾蜍,向予频泪滴。
”更为传奇的是,宋徽宗收藏了李后主那方“三十六峰砚”(又名宝晋斋砚山),此砚石“层峦叠嶂,明暗相间,砚池中碧水荡漾,砚堂中金光闪闪,似有白云飘逸,又似山川巍峨壮丽”。
宋崇宁年间,米芾被召回京都,并授予书画学博士。
初见徽宗时,他将儿子米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献给皇上以作晋见之礼,徽宗看后,大加赞许,一高兴与宰相蔡京商量将米芾的官职提升为礼部员外郎。
有一天徽宗与蔡京在便殿论及书法艺术。
恰时宫中新制作几扇画屏尚未着墨,徽宗一时想到米芾,便传旨将他召来,命他把《周官篇》写在屏风上。
交代完毕,便转身到屏风后休息去了。
米芾一看到御案上放着那方三十六峰端砚,心中便打起了主意。
待把一幅《周官篇》写完之后,乓的一声将手中的笔管掷在地上狂声叫道:“一洗二王恶体,照耀皇宋千古!”徽宗在屏风后听了先是十分恼怒,心里说:这个米癫,真是癫狂至极。
当他从屏风后走出来一看,米芾写的字凌厉劲健,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一腔怒气顿然消失,转而满心欢喜地连声喝彩道:“真是至善至美,堪称一代绝笔!”米芾一看时机已到,急忙跪地奏道:“皇上,你这砚台已被我污染了,不再适宜供你使用,干脆把它赐给为臣吧。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1087年-1151年),字元章,号易安,山西沁水县人,南宋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书法、绘画和艺术思想对于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就来谈一下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是“南宗”画派的代表,他的书法和绘画风格都极具独特性。
他的书写特点是,“枯燥、化隆、质朴、爽健”。
在书法技法上,他秉承古法,注重笔力和墨色的意态流畅、端重、力透纸背。
而在思想上,他走的是自由、豁达的路子。
米芾的书法极其严谨,他的笔画流畅而清晰,以“回旋顿挫”为特色。
他的《寒山诗卷》中的行楷,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笔力与墨力的结合所展现出的力度与韵律感。
米芾的“化隆”书法,既注重意态愉悦的隆起感,又讲究笔画重叠处的虚实变化。
这些书法的特点让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化、动感和气韵,成为了中国书法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米芾在绘画方面更是创造了出奇迹。
他的绘画风格粗犷豪放,大气磅礴,自由不羁,形成了扭曲生动的“米体”。
米芾在绘画与书法上的大胆尝试,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节点。
米芾的书作不多,所写之书大多是为了解释自己的画所书写,而且也未有珍藏下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画山水志》之一幅的序言,里面记录了许多他对绘画的看法。
在这篇序言中,他讲述了画家必须要有精神上的自由与“出世”境界,并强调不要被人所迫、不要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灵感。
他这种不随波逐流的风格,在他的绘画和书法上都得到了鲜明体现。
米芾注重形象的表达,同时又强调笔墨的力度和条理。
他认为真正的笔墨应该是精神与肉体的合一,讲究情感的传递与描摹能力的表现。
他用极具激情的笔触,表现了师法自然的精神和墨色的情感效果。
他的艺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文人士子的思想。
总之,米芾的书法和绘画风格均具有独特性,尤其是他对笔墨的追求和对形象和情感的表达,给后世中国书画留下了重要启迪。
米芾所代表的精神风格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米芾乡石帖临摹
米芾乡石帖临摹一、介绍米芾乡石帖米芾(1007年-1077年),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乡石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米芾乡石帖的临摹过程和艺术特点。
二、临摹乡石帖的意义临摹是古代传统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亲自模仿大师作品,可以深入了解其艺术特点和技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临摹米芾乡石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同时也是对米芾作品的一种致敬和传承。
三、准备工作在开始临摹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临摹的顺利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选定乡石帖的临摹版本:乡石帖有多个版本,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进行临摹。
2.准备纸张和毛笔:选择适合临摹的纸张,如宣纸或毛笔纸,并准备好毛笔和墨汁。
3.熟悉乡石帖的结构和内容:在临摹之前,先仔细研究乡石帖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每个字的笔画特点和布局方式。
四、临摹过程在开始临摹之前,可以先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乡石帖的整体结构,然后逐个字进行临摹。
具体步骤如下:1.选定一支合适的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
2.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临摹每个字,注意掌握米芾书法的特点,如独特的笔画形态、厚重的线条和灵动的笔触。
3.在临摹过程中,要注重保持毛笔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掌握好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力度要适中,避免出现断续和晕墨的情况。
4.每临摹完一个字,可以用干燥的毛笔轻轻揩去多余的墨汁,以保持字体的清晰度和协调性。
5.完成整个乡石帖的临摹后,可以对比实际作品进行修整和调整,使临摹作品更加贴近原作。
五、艺术特点分析乡石帖是米芾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们来对乡石帖的艺术特点进行详细分析:1.线条饱满厚重:米芾的乡石帖以线条饱满、厚重有力为特点,字体充满张力,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
2.笔触独特灵动:乡石帖中的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笔触,呈现出灵动的笔画形态。
米芾善于运用变化万千的笔触,使每个字都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的相石法是中国石文化的理论基础“形、质、色、声”到“秀、瘦、雅、透”是由凡入圣的过程『“米芾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的地位”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孙庆芳人的认识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中国赏石文化理论的发展也正是遵循着这一一般认识论规律。
石头从“用”到“玩”是一个发展阶段。
“用”以制器实用为主,“玩”以怡心悦目为主。
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种体现。
新旧石器时期是人类的“小儿时节”,这个时期以“用”为主。
从“玩”到“藏”体现了价值观,从“藏”到“论”体现一种文化的“入流”。
中国的石文化是从“有石无文”发展过来的。
赏石文化经历了从“形、质、色、声”到“秀、瘦、雅、透”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石文化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情况,历史上唐宋时期最为活跃而且为后世赏石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唐代柳宗元对“石”物理属性做了四个字的抽象总结,宋代米芾把赏石提升为一种文化也用四个字做了抽象的总结,使赏石活动跻身到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
柳宗元生活在公元773年至819年,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
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新受到牵连被贬官。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当时柳州处地荒僻,环境恶劣,但多产奇石。
柳宗元在尽职的同时,对“秀石”、石砚多有留心。
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他写道“其下多秀石……”。
柳宗元因被贬有了相对闲遐的时间到自然环境中散心,接触到了恬静的山山水水,并写了不少以物托志、脍炙人口的游记名篇。
在对“秀石”的鉴赏方面,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启》中第一次明确认知并提出了岩石的基本物理属性,提炼总结出“形、质、色、声”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虽然还只是就石论石,虽提出了“奇”的概念,但还没有升华到人文性质的赏石文化阶段,尽管如此至今还深深的影响着雅石评价,经常被人们引为重要的评石指标。
这个《与卫淮南石琴荐启》是他给淮南节度使卫次公写的一个便条。
字数不多,全录如下:“叠石琴荐一。
右件琴荐,躬往采获,稍以珍奇,特表殊形,自然古色。
伏惟阁下禀夔、旦之至德,蕴牙、旷之元踪,人文合宫徴(zhǐ)之深,国器专瑚琏之重。
艺深攫醳(yì),将成玉烛之调;思叶歌谣,足助薰风之化。
愿以顽璞,上奉徴音,增响亮于五弦,应铿锵于六律。
沉沦虽久,提拂未忘,傥垂不彻之恩,敢效弥坚之用。
”我们现在理解一下。
叠石是产自广西柳州龙壁山的一种页岩。
表面呈自然古色有光泽,层理有序。
多形成山川平原景致。
在唐代多用于制砚。
柳宗元也曾以叠石砚赠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用过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以《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表达:“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余斐亹(wěi),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荐是琴的底座。
在这里对雅石提出了要“珍奇、特表殊形”;石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
从形、质、色、声四个方面来评价石头。
第一次准确的把握了形、质、色、声,由岩石到雅石的物理四要素。
这四要素在当今雅石的评价中仍然沿用,现在只不过是把石“质“与“色”的变化衍生出来的“纹”单独强调出来,或者是把“声”与“纹”置换了。
其实依柳宗元的四分法是最为合理的。
“纹”是“质”与“色”的变化,没有必要单列,列出反而摆不正各要素间的关系。
而以“纹”置“声”却是顾此失彼。
丢了必要的,生塞上本来就处于附庸地位不伦不类的纹,可谓画蛇添足、徒加冗赘。
由此看来柳宗元不愧是古文运动的领军大师了,不是轻易可易一字的。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宋代的米芾。
米芾(fú),中国艺术史上声誉甚隆的人物。
石文化中尊为“石圣”。
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初名黼,后改名为芾。
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最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又因世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米芾精通石、书、画、词。
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多见的全才。
沙孟海说:“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
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米芾“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家”但为有宋第一。
绘画与其子米友仁同创“米家山水”的新画法。
一生著有《书史》、《画史》和《砚史》、《宝晋斋长短句》、《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山林集》和《海岳题跋》,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
“200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米芾的《研山铭》从买家报价到最后成交不足10秒钟。
以2999万元人民币槌落!每字折合人民币76.9万元。
这幅作品的拍卖不仅是中国书画收藏界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中国石文化史的一件大事。
其图其款对我们研究宋代文人赏石提供了直接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从而涌起了对米芾更深入的研究。
米芾是中国石文化史对石头最钟情的一位大爱石家。
米芾拜石的故事更是为后来的爱石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米芾知军无为。
无为即今安徽巢湖无为县。
《宋史·文苑》载“知无为军,……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素园石谱·石丈》中说:“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州廨。
见,立足。
颇奇曰‘此石当我拜,呼曰石丈’”。
称石为兄、为丈都是对石头的特别敬重。
兄丈即兄长的意思,拜丈也就是礼敬兄长、礼敬师长。
古人称年长的人为丈,今日普遍以妻父为丈,这只是丈字的一种用法,就岳丈的丈。
米芾在900多年前所拜的“石丈”高约八尺,两人合抱不及,秀、瘦、雅、透似人形,安徽巢湖石。
米芾在公余之暇在宝晋斋读书挥毫,每天抱笏揖拜石丈。
拜石从此成为历代赏石活动最高的形式并蔚然成俗。
明代万历年间具有学习西洋艺术、欣赏西洋艺术知识分子司礼监掌印宦官田义,在京西驼铃古道模式口街北侧,为自己修建了精美细腻、琳琅满目而又不逾礼制、气势恢宏的以石刻而闻名于世的墓园古建,其中视向享殿的一幅生动的浮雕石刻即是米芾拜石。
权位倾国、多才多艺、中西贯通为明代三朝皇帝所宠信的大内总管也要让自己在百年后与米芾拜石为伴。
可见米芾拜石在中国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也刊刻了石丈。
清代乾隆皇帝在修颐和园时也在昆明湖北岸佛香阁西效仿米芾拜石,置石丈于长廊西端石丈亭内。
见到石头就生崇敬心。
雅石在赏石活动中成为师表,神圣精灵垂范永世。
这是中国石文化的一大幸事,是中国石文化史上最珍贵的圣物。
因米芾在无为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中米芾的书房“宝晋斋”故处建造“米公祠”。
“石丈”曾立于“墨池”南侧。
徽宗南渡,“宝晋斋”毁于兵燹,“石丈”没于土中。
时至清嘉庆年间,朱君麟将“石丈”移至公廨,并建“拜石亭”一座。
晚清浙江盐运使,甲科举人方六岳手书“拜石亭”三字。
而今亭虽不存而亭匾尚在。
2002年10月,为更好地保护这处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无为县人民政府启动米公祠修复工程。
依照清嘉庆年间《无为州志》收载“墨池图”为蓝本,恢复宝晋斋、墨池、投砚亭、聚山阁、杏花泉井等重要景点。
用了三年多时间。
米芾所拜之石丈尚安在并得到安徽无为县人民政府的妥善保护,使我们可以到那里拜石和缅怀石圣米芾。
宋代的《渔阳石谱》中记载“元章相石之法有四。
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四者。
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
”以“秀、瘦、雅、透”来论石把“雅”字道了出来,这是开天僻地的。
高柳宗元的“秀”字一筹。
“雅”就是入道了,是上了台面了。
进入了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对中国石文化继往开来的总结,现已成为千年沿用的通训。
相石法是严谨精到的雅石评价的方法。
至今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辉。
米芾相石法是中国石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它的出现标志着石玩进入了雅境,与诗歌书画等共同构筑起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由于有了相石法,奇石中的不美、不雅的因素有了修剪的利器,炼石成艺,使赏石拓宽了文化的内涵,成为君子雅事。
米芾也自然转贤为圣了。
我国各行各业均有所崇拜的圣人。
如货殖以管夷吾为圣;儒术尊孔丘为圣;绘画有吴道子;书法有王羲之;茶艺有陆羽……。
何以为圣?圣者通也,圣者不一定是最早的。
佛教为什么以悉达摩·悉达多为佛?佛教严格要求“佛在以佛为师,佛灭以律为师”。
循法为业,以律为师,“律”释为“法”。
佛子以戒为师,严持毗尼,即得清净。
这里的律、戒、法都是指准则。
各行各业弥不以史为鉴,以律为师。
在中国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是理论的贯通,还是爱石的人格力量米芾都是当之无愧的石圣。
米芾的“相石法”即相当于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
是判断是不是佛法的标准。
米芾的“秀、瘦、雅、透”正是评石标准“善、美、雅”的三法印。
同时米芾被尊为石圣还因为他对石的“通与敬”能够起到最好的榜样作用,深受后代爱石人敬仰膜拜。
米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元代陆友著有《研北杂志》一书,书中写道:“宋人王铎,字振之,嗜石成癖,慕元章为人,以赂为襄阳令,后果得之,号‘王襄阳’。
”大意是说王铎这个人受到米芾为人的影响,为了也能被人称为“襄阳”就干脆想办法也要到米芾的家乡去做官。
可见米芾的魅力非同一般了。
在米芾世居的家乡建有米公祠。
“米公祠”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是后世爱石人学习石圣以石为师、敬重自然,缅怀石圣风雅事迹,顶礼皈依石圣的庙堂。
“秀、瘦、雅、透”是雅石评价原则。
石头当它被人赋予了灵性后,就成为艺术品具有了艺术性的雅石。
对于艺术品的评价要根据艺术品的特性进行评价,不能按照工业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去衡量,也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去评价。
总体说来对雅石的评价是要把握总体,是定性的、是全美的。
相石法的四个字是体现了一个有机的艺术集合,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石文化艺术品的评价方法,是给某一块石头在某一石头集合体里给予定位的评价。
下面我们认真的进行一下解读。
“相石法”实际上是按品格、位格、层格(简称品、位、层)分成了三个层位。
图示如下:最下层是列举了当时人们常见的两种风格的雅石。
以米芾的生活阅历推断,一是刚瘦型的英石,一是空透型的湖石。
可以理解是对雅石的形式风格进行的枚举法,其实还可以列出许多风格。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入品后的好的雅石类型,也就是善的层位。
秀是美的层位,雅是最高的层位。
这里要加一个题外插曲。
后人有从另外的角度对相石法进行演义,有的演义的还非常出色。
如清郑燮(板桥)从一个不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愤世嫉俗的画家的角度将一腔爱民热血寄情于石中。
将米芾的“秀、瘦、雅、透”灵活应用为“曰瘦、日绉、曰漏、曰透”,并引苏轼语加了“丑”字,认为“丑而雄,丑而秀”。
清代稍后的艺术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继承了这一主张。
说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其实郑燮与米芾是讲了两回事。
米芾的“秀、瘦、雅、透”是“相石法”,而郑燮的“瘦、绉、漏、透”是“画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