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学溯源
古希腊罗马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罗马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是指认识、情趣、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
感觉、知觉、动机、情绪、先天行为模式、学习、思维、智力、人格、集体动力学以及行为病理学等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课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通常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在此之前,心理学属于哲学、宗教、生物学和精神病学的一部分。
其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和万物有生论。
西方心理学思想在古希腊哲人的著作中已初见端倪。
古希腊人已开始了对感觉本质的探讨,如公元前5世纪的恩培多克里便已注意到感官的特殊性:如以手压眼球,无需光线刺激亦可引起光感。
苏格拉底提出了类似今日的下意识的概念,而柏拉图则讨论了“观念”的联想等问题,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功能心理学的创始人,并创情绪发泄的概念。
但是,所有古希腊的以及随后的古罗马的哲人,他们有关心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论,都是不全面的,不成系统的,亦即处在心理学萌芽阶段。
因此,以下关于希腊罗马心理学的介绍,只能列举某些论述和观点。
米利都学派作为古希腊最早的朴素唯物论者,他们以为灵魂是物质的作用,有了辩证法的最初萌芽,有了世界具有对立因素的思想,也有生物是进化来的思想,尽管这些还只是粗略的猜测。
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灵肉可以分离。
他认为灵魂不死及灵魂轮回降生说,这是十分荒谬的。
他们把灵魂分为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
认为理性在脑、智慧也在脑、情欲在心脏,这三者人类皆备,而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无理性。
尽管这些纯属臆说,但他们开始关心探讨人的心理过程。
毕达哥拉斯由实验发现乐器的弦长与音高的关系,知道构成和谐的旋律的弦长之比是整数的。
这是听觉心理学的一个发现。
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强调万物皆变,世界有法则,感觉需要相反的作用,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等,是有积极意义的天才猜测。
爱利亚学派主张世界单一不变,以为感觉是以同知同,如体内的温感外物的温,这显然是错误的。
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论宗教的本质
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论宗教的本质摘要:从古至今,古圣先哲,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宗教的本质,这些论述归纳起来大概就是: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宗教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三,宗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扭曲的反应,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四,宗教是一种文化;五,宗教是人们的内在世界。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宗教学者得到诸多不同见解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
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
我个人则站在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内心世界的这一说话更为准确。
关键词:宗教的本质宗教心理学主观能动性内心世界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时,不管是从哲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还是从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都会涉及其本质的界定。
然而对宗教的本质的论述,却因为学者的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加之,宗教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间相联系。
所以要给出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时,我发现,各种说法其实都离不开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宗教源于人的内心世界。
于是,决定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去探究宗教的本质问题,并撰得此文。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它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
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
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以及内心体验等方面的科学。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生活和促进人类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 古代心理学的雏形在古代,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宗教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心灵和心理过程的思想,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
古代宗教中的修行和冥想也与心理学有着密切关联,人们通过这些实践来探索内心的世界。
2. 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18世纪末,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关于感觉和知觉的理论。
19世纪初,德国的威廉·旧金在他的研究中引入了实验方法,开启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先河。
同时,他也创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3. 心理学的学派和流派自19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认为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结构主义则关注分析意识和经验的结构。
而功能主义追求研究思维和行为的功能和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则培养了对潜意识和个体心理的关注。
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应用领域。
临床心理学研究和治疗心理问题,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治疗服务。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和教育过程,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习困难。
工业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于组织和职场,优化工作环境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
5.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脑与行为的关系。
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得心理学能够与其他学科融合,如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另外,正向心理学的兴起则侧重于个体的幸福和积极心态。
总结起来,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哲学和宗教的探索到现代实验研究的兴起,再到各种学派和流派的出现,心理学在追求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解读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解读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心理需求宗教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信仰的寄托和心灵的栖居。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需求都是无法忽视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和解读,试图揭示人类对于宗教和信仰的心理需求的内在本质。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心理需求进行解读。
一、对未知的渴望人类终究只是宇宙中的微尘,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感到沧海一粟,甚至不知所措。
宗教和信仰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带来了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解释。
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超越有限认知的可能性,给予了人们对于生命奥秘的思考和理解。
无论是对天堂、地狱、神灵、轮回还是其他形式的信仰,都是人类对自身有限的认知能力的寻找和象征。
二、寻求安全感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内心深层次渴望被认同和接纳。
宗教和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给予人们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
宗教的社群性质使人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并与他人建立起信仰共同体。
这种归属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使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三、对意义的追寻人类对生命的意义之追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存在主义的焦虑”。
宗教和信仰对于满足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提供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解释,告诉人们他们为何存在、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无论是通过对神的崇拜、对道德的追求还是对人生命题的思考,宗教和信仰都提供了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建构和认同,从而减轻了他们的焦虑感。
四、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支撑宗教信仰能够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支撑。
在困难、挫折和痛苦时,人们往往希望能够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慰藉和支撑,而宗教信仰能够提供这种超越性的安慰和希望。
信仰可以使人们感到被爱、被接纳和被关怀,从而给予他们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五、对个人控制的追求人类对于自己生活的掌控权的追求在宗教和信仰中得到了满足。
宗教信仰使人们相信某种力量能够指引和保护他们,并赋予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这种掌控感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有效缓解了人们对未知的畏惧。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心理学与宗教: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
06
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因素
宗教信仰与社会支持的关联
宗教信仰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家庭支持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朋友支持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社会支持的关联
• 宗教信仰与家庭支持:宗教信仰可能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如宗教家庭支 持或世俗家庭支持 • 宗教信仰与朋友支持:宗教信仰可能影响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如宗教朋友支持或 世俗朋友支持 • 宗教信仰与社会支持网络:宗教信仰可能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支持网络,如宗教支持网络 或世俗支持网络
宗教信仰的心理价值
• 宗教信仰对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 宗教信仰对社会认同的增强作用 • 宗教信仰对道德规范的传承作用
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宗教信仰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 宗教信仰可能导致的心理依赖 • 宗教信仰可能导致的心理压抑 • 宗教信仰可能导致的心理冲突
宗教信仰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 宗教信仰对心理压力的缓解作用 • 宗教信仰对心理成长的引导作用 • 宗教信仰对心理适应的促进作用
宗教信仰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情感表达对象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情感表达场合的影响
05
宗教信仰与人格心理
宗教信仰与人格特质的关联
宗教信仰对人格特质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性格类型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价值观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道德观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人格特质的关联
04
宗教信仰与情感心理
宗教信仰与情感体验的关联
宗教信仰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情感类型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情感强度的影响 • 宗教信仰对情感持久性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情感体验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李军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
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前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内容。
前者则为后者嬗变、传递与积淀及其东方特质的逐步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从大文化的系统论视角来探讨两者的内在互动关系,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本内容与特点的文化意蕴,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伦理学、文学、宗教、心理学、自然科学、民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八个层面,对此作一专题讨论,以求教于海内外同仁。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哲学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范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西周的周公、老子和孔子等,春秋的墨子、孟子、庄子和荀子等,汉魏晋六朝的董仲舒、马融、郑玄、王充、嵇康、刘勰和颜之推等,隋唐两宋的王通、孔颖达、韩愈、柳宗元、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陈亮和叶适等,明清的王守仁、王廷相、顾宪成、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章学诚、戴震等,近代的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现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等。
他们或终身亲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从政边讲学,或边讲学边著述;或兼而有之。
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首先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
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
先秦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
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创立的黑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孟子哲学、荀子哲学等等,都是首先在他们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的。
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
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
宗教心理
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历史
宗教心理学被中国学者关注由来已久,纵观其发展历 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是民国初期,以谢颂羔的《宗教心理学》。和夔德义的 《宗教心理学》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 端;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宗教心理 学研究进入停滞期,代表著作为姚继民译《科学和宗教论 心理现象》(麦德维杰夫著); 三是改革开放至今,沈翼鹏译《宗教心理学》(乌格里诺维 奇著)和世墁的《宗教心理学》。在中国出版,标志着改革 开放后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 目前,最新成果为陈永胜的《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 流派》。近百年来,该学科在中国仍处于以引进和介绍西 方宗教心理学流派为主,处在“拿来”阶段,本土实证研 究较少,“为我所用”之风气尚待形成。顾家山以中国期 刊网为平台,分析出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宗教心 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梁丽萍在对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研究中指出,王 权社会、儒教中国的特点造成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 淡泊的宗教价值观; “宗法社会”、“ 巫术残余” 的状况导致汉民族痴狂的宗教情绪; 而中国哲学 的政治化与人伦化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小传统直接影 响了汉民族的宗教信仰素质,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 的百姓见神就拜见神就信,宗教崇拜达到了痴迷的 程度; 汉民族对神有着强烈的依赖,甚至形成了随 意造神的传统;汉民族不仅在神祗认同上具有随意 性的特点而且在实际的宗教活动中也表现出散漫的 倾向;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性契约性;汉民 族的宗教行为具有外在化简单化的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没有宗教需求吗?其 实不然,中国人的宗教需求是很强烈的。无论什么宗 教,只要传入进来,都有人信,有信道的、有信佛的 、有 信基督的、有信真主的。除此而外,中国人更 多是民间信仰,山神、土地、精怪、鬼魂、天上的星 星、地上的草木、活着的好人、死去的坏人……只要 灵验,中国人 什么都信。常常是刚刚拜完菩萨,马 上又拜老君,在回家的路上可能还要去一趟土地庙, 回到家以后,先在财神、关公像前敬一柱香,然后转 身又跪倒在祖宗的灵位前。 当中国的宗教意识找不着合适的表现形式的时候 ,反过来就会崇拜实实在在的自己。在中国人的心里 ,总是回荡着这样一个声音:心外无神,我即神圣! 中国人崇拜的人。因此在道家的神谱中,几百位神仙 都是死去的人,其实都是鬼魂。中国无神,大鬼即是 神。
十大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流派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
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
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
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十大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
这十大学派是: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这十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对象、任务、范围、方法以及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
它们都曾经充当过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主角,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史的发展。
当代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体,也主要是博采十大学派学说之长处,汲取它们的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而形成的。
如今我们学习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其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十大学派的精华部分进行了荟集的结果,是十大学派学说的主要结晶。
其中的主体理论、概念和规则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学派,在那里找到出处。
心理学史上的其他学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最后被十大学派所包容、吸收、淹没、归化了。
有的晦涩难懂,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共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同一事物,由于经验、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认识的不同导致方法论的不同。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1.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ﻫ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的独立学科地位是在19世纪确立的。
以下是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古代哲学和宗教时期:在古希腊和古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涉及了有关心灵、感知和意识的讨论。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观点。
实验心理学的奠基期(19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包括德国的威廉·威登特、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古斯塔夫·费希纳、威廉·詹姆斯、英国的弗朗西斯·高尔顿等。
他们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认知和意识等心理现象,为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学派的建立(20世纪初):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学学派,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这些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心理现象,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的潜能,而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过程。
现代心理学的多元化(20世纪后期至今):从20世纪后期至今,心理学领域继续多元化和发展。
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
同时,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日益增多,如心理学与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的交叉研究。
宗教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Religion Psychology)郭卜乐今日心理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它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灵魂问题。
宗教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也往往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古代儒家及释家的灵魂观。
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学通常是作为哲学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对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过详细的分析研究。
而德国宗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则从宗教神学角度对宗教感情作了论述。
到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开创了独立于哲学的心理学,并通过他的《民族心理学》系统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提出了宗教演化四阶段的假说:由原始人崇拜魔力阶段发展到崇拜图腾动物阶段,然后进入崇拜英雄和多神崇拜阶段,最后发展到人道宗教阶段。
冯特本人被誉为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奠基者。
他的《民族心理学》成为宗教社会心理学创建的标志。
在美国,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霍尔从个体宗教意识的发生,系统研究了青年的宗教意识,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宗教和教育等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
随后,霍尔的学生斯塔巴克探讨了宗教与道德问题,并着重对教徒的皈依经验,特别是青年皈依宗教信仰作了系统的研究。
霍尔和斯塔巴克不仅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一词,还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宗教心理学杂志》。
1900年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形成。
继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之后,弗洛伊德发表了《强迫动作与宗教实践》,对宗教心理的研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学者把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创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除以霍尔为代表的克拉克派之外,还有艾姆斯,勒巴和普拉特等人的一批研究成果问世。
如勒巴的《对宗教的心理学研究》、普拉特的《宗教意识》,还有神学家奥托的《论神圣》等。
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宗教心理学发展的古典时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
心理学中的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宗教心理学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影响了心理学的研究。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宗教信仰及其对个体和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1. 宗教心理学的历史宗教心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宗教信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早期的宗教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宗教信仰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面,比如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忧郁感等。
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宗教心理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宗教信仰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比如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社交行为等。
同时,也开始研究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宗教心理学涉及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领域:(1)宗教信仰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可以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意义感、生命满意度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提供一种精神支持。
(2)宗教信仰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宗教信仰可以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社交行为、亲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可以促进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3)宗教信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宗教信仰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参加宗教活动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紧张和焦虑,提高情感调节能力和压力抗性。
(4)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研究发现,不同宗教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比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强调虔诚和奉献精神的教义,而佛教和道教则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平静心境。
3.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通常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探究宗教信仰对不同心理指标的影响。
比如,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参加宗教活动是否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宗教心理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研究方法。
儒释道三教中的心理学原理
儒释道三教中的心理学原理
儒释道三教中的心理学原理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三种宗教,它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三种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并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学原理。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有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人类必须学会把握这两种力量,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节制和秩序,强调礼仪和修养,以及自律,这些都是儒家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释教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善恶,并且要尽量秉持正义,实现真正的和谐。
释教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尊重他人,放下属性,这是释教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己的本性,并且要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本源,人类应该追求自己的本源,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身的完美,而不是追求物质的完美,这是道家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从上面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学原则,它们都强调人类应该,尊重他人,放下属性,追求真正的和谐。
这些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学原则,也是人们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学的起源
Aristotle
l 在心理的分类上,亚里士 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三分法, 认为灵魂是一个整体,不 能分为部分。不过,灵魂 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功 能和非理性的功能。理性 功能的核心是思维。非理 性的功能是感知、记忆和 想象。理性的功能是主动 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 的。
(1596---1650年)
l 有几个梦改变了笛卡尔的生活。他曾经回忆说, 11月10日那一天,他是在一个有暖炉的房间度过 的。在房间中,他沉思于他的数学和科学观念中, 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梦中,他为懒惰而受到谴责。 “真理之灵”占据了他的心灵,劝说他把毕生的 工作贡献给数学。真理之灵告诉他,数学原理可 以应用到各门科学之中,使知识变得更为精确。 因此,笛卡尔决心怀疑现存的一切,特别是那些 来自于过去的教条和学问,只相信那些他可以绝 对确证的知识.
l 自古西腊、罗马时期开始至 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的这段 时间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这 段时期内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 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却 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心理 学在这段时期内是附属于其它 学科的,特别是附属于哲学的。 哲学家在构建其理论的过程中 阐发了许多心理学的思想观点。 这一时期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大 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l 奥古斯丁认为推理、记忆和意志是灵魂的三种官 能。但他认为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同属一个心灵。
l 2.托马斯 阿奎那(1225--1274年)
l 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表。 他的影响深远,直到现代 西方哲学中还有新托马斯 主义。
l 阿奎那把灵魂看成是物质 以外的一种力量,可以离 开肉体而存在。灵魂是不 灭的。人出生时灵魂与肉 体结合,人死亡时,灵魂 离开肉体。这一学说退回 到柏拉图的灵魂转世说的 思想上去了。
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
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人类对于灵性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伴随着我们的进化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神学观念和心理学研究成为了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独立地从不同角度探索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心灵的奥秘。
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趋势开始出现,那就是将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通过交织这两个领域的理论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宗教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神学观念如何与心理学研究相互融合。
神学观念关注的是关于神的存在和人类与神的关系的问题。
而心理学研究探索的则是人类的心灵和行为模式。
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点在于它们都试图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
神学观念强调宗教信仰和个人与神的关系,而心理学研究则关注人类的内心动机和心理机制。
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可以提供一种更深入的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研究尝试将神学观念和心理学研究相互交织。
其中一个例子是宗教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将宗教观念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研究人类的宗教体验和信仰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研究宗教对个体的正面影响,宗教心理学为神学观念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基础,并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另一个可以将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结合的领域是心灵修养。
心灵修养关注个体的内心平静和内省,试图通过精神实践和冥想来提升人类的心理健康。
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心灵修养与灵修,如禅修和冥想,是与神性的深度对话和联系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则关注这些精神实践的影响和效果。
通过将这两个领域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灵修养对于个体的积极影响,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尽管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在某些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神学观念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神学观念通常依赖于信仰和宗教传统,而心理学研究则更加科学、实证和客观。
将这两个领域相结合需要我们跨越这些差异,找到一种平衡和相互补充的方式。
其次,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需要跨越文化和宗教的边界。
心理学派别知识:心理学与宗教——了解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派别知识:心理学与宗教——了解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宗教与心理学是体系不同,却有一定交集的两个领域。
在长期的发展中,宗教与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但二者间的互动与交流,带来了新的启示。
本文将深入探讨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渊源出发,逐步展开分析。
一、宗教与心理学的渊源1.宗教的渊源宗教在人类历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早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早期,宗教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信仰方式。
从最早的神秘崇拜、自然崇拜,到后来拜火教、佛教、基督宗教等相继兴起,宗教对于人类思想、行为、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2.心理学的渊源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科学,它的研究方向广泛,包括人类认知、情感、个性、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渊源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从哲学渊源或从实验心理学渊源,两者对心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贡献。
二、宗教与心理学的关系1.科学与信仰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既有争议,也充满温馨。
宗教属于信仰体系,而心理学则是一种科学。
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和方法论,但宗教与心理学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心理学可以从宗教信仰中了解人类的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并有助于解释宗教信仰对人类的作用。
2.心理学与宗教的交汇心理学与宗教的交汇,也导致了新的研究方向。
心理学与宗教的交汇可以促进我们对人类行为和信仰的理解,从而改善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种交汇可以激发我们对身体、情感和精神健康的探究。
另外,心理学对于理解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中的信仰、价值和习惯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3.心理学与宗教的分歧虽然心理学和宗教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点,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分歧。
尤其在关于宗教信仰的解释上,心理学和宗教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
例如,心理学对于精神问题的探究强调科学证据和客观实证,而宗教信仰则很难被科学证明。
三、宗教与心理学的派别1.人文主义心理学派别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爆发的。
宗教心理学 读后感
宗教,其实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读《宗教心理学导论》有感《宗教心理学导论》【英】麦克·阿盖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我看来,宗教,只是一种信仰。
观之所谓的神佛、基督、宗教等,无非便是大大的玩了一把心理规律,可以说,所谓的信仰,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心理的作用,这种作用或施以恐吓,或提供安慰,都不过是传道者想要通过心理战术将自己的思想用一种极为隐秘的方式强行加于受道者而已。
当然,在我们的社会,传道者的思想是正面的积极的,我们就说它是宗教,反之,传道者的思想是反面的消极的对社会有害的,我们就说它是邪教。
观之这本书,可以明显感觉到,宗教学与心理学越来越和谐的方面,对于宗教信念、宗教行为和宗教经验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大部分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理论加以阐述,例如关于上帝(本书作者是西方作家,所以大部分都是用基督教和上帝作为研究对象)的形象,据本书的调查数据(P105),可以得出,大多数人都将上帝这个形象认为是一个父亲的形象,这其实就是对弗洛伊德理论加以改进的说法,再如为什么个体的宗教性存在差异,这就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社会化理论来加以解释。
总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觉得,心理学可以解释得了宗教。
宗教对我们有影响吗?这些影响真的是通过心理的作用进行的吗?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并不是某一个教派的教徒,也并不狂热于某一些神明。
但是我是一个有神论者,作为当代大学生,随着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迷信”这样的东西似乎应该远离我们了,但是对我来说,迷信这种东西并非一去不复返,由于家庭的关系、神话故事的熏陶,我自然是一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带有略微“迷信”少年,并且,对我来说,我觉得,我的宗教观、我的“迷信”其实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信仰,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自我的暗示,甚至说得高深一点,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动力。
古语有云:“命由天定,运由己生。
”正如命运观、宿命论,宗教学所说的命运,某个程度上来说,更是提供了一种人生的动力。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宗教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与宗教是两个颇受人们关注的领域,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其行为的学科,主要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发展等方面;宗教则是人们对于神灵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和崇拜。
虽然两个领域似乎没有直接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探索却是不容忽视的。
一、心理学对宗教的研究心理学涉及的认知、情感、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研究对于宗教的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宗教信仰和神秘事件时往往会采用模糊的信息处理方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在面对不可理解的死亡事件时往往会选择接受某种宗教信仰,因为它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可以接受的“意义”。
另外,人们的情感状态在宗教信仰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们在遭遇意外或者不可解的事件时,例如家人死亡等,会产生情感上的需求,而宗教信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宗教信仰带来的信心和希望可以减轻人们的焦虑和痛苦,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此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提供了参考。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与外部世界有明确的分界。
这个过程也会影响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比如,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们较为容易接受“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安排”这种信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人类的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并且这会影响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和接受。
二、宗教对心理学的启示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研究也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并对于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供了有用的答案。
比如,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方面,精神健康专家建议人们可以学习宗教信仰中的“定神静心”等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此外,人们可以从宗教信仰中寻找自己的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也有助于稳定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此外,宗教信仰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身心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和精神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宗教信仰的助益包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心理抗力、促进身心康复等。
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以及心理过程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时期。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学的起源,并简要介绍一些对心理学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和理论。
古代文化与心理学在古代文明中,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理解常常与宗教和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在古埃及文明中,人们相信心灵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包括灵魂和心智。
在印度古老的吠陀经典中,人们开始关注梦境和意识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类的道德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的开始在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些信奉理性思维的哲学家,他们对心灵和认知过程提出了一些观点。
柏拉图相信人类的灵魂包含有三个层次:理性、情感和欲望。
亚里士多德则将人类认知过程分为感知和思维两个方面。
这些思想为当代心理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伦理学、道德学和心理学开始与哲学逐渐分离。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将注意力集中在实证研究上,他观察并记录了动物和人的行为习惯。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近代心理学的奠基者近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
笛卡尔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认为人类思维可由机械原理解释。
笛卡尔的观点启发了后来出现的机械论思想,这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思想。
他将心灵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可用科学方法研究。
康德的观点帮助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相协调。
洛克和心理经验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源于感觉和经验。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影响深远。
心理学的独立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威廉·詹姆斯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之父”,他写了一本名为《心理学原理》的教材,并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创新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报/2009年/3月/17日/第006版
宗教周刊・论坛
宗教心理学溯源
刘易斯・蓝博
宗教心理学的起源及发展
宗教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探究及理解宗教的性质、功能以及人类生活中的灵性的学科。
宗教心理学运用了心理学的许多不同分支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宗教,比如性格理论、社会心理学、人类发展、人际关系、认知神经科学及情感过程。
自从19世纪末期心理学在欧洲和美国发展伊始,宗教就成为心理学领域中一个受到重点关注的对象。
由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宗教心理学一直以来主要关注基督教和犹太教,但近年来,这个学科也逐渐把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及新兴宗教纳入研究范围。
宗教心理学是各种关注人类宗教和灵性经验的相互关联的学科、主题和问题的集合体。
关注的中心主要是个体,与超人力相关的空间、实体,或者是对个人、团体和文化来说很重要的存在体相关的经历、关系、信仰、行为和意识。
宗教心理学家还关注团体、机构及文化对建构宗教和灵性的影响力。
在当代美国社会,许多人都将“宗教”和“灵性”区分对待。
对一些人来说,宗教意味着宗教机构和领导,他们规定正确的、禁止不正确的信仰和实践。
而灵性则暗指那些提供意义、目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超越平常生活的个人经历、信仰和行为。
这个区别的意义在于,对那些不为宗教意识形态和组织所限制的个人选择、自由和独立的重视。
近年来,当代宗教心理学已经开始明确地对灵性进行研究。
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和上世纪的前几十年,心理学是在另外3个学科,即生物科学、物理学和神学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德国的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和美国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现代心理学的两位主要奠基人。
他们两位均受过医学教育,是具有相当天赋、才华横溢的学者,他们各自拥有好几个学科的知识:生物学、生理学、历史、宗教和文学。
宗教在他们大量的出版物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冯特和詹姆士的研究为以后形成宗教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以后的心理学和神经病学领域中,西德蒙格・弗洛伊德(1856——1939)成为了宗教心理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由于许多文化上的原因,作为一种理论和一种治疗实践,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美国、欧洲一些地区以及拉美,尤其是阿根廷等地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创立了一种引人瞩目的宗教批评论,他的宗教理论认识到了宗教愿望、恐惧、仪式及人类原始需要的巨大力量。
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们现在仍影响着宗教心理学,并提供了与科学实证派宗教心理学相竞争的观点和方法。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战”结束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宗教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也发展出了新兴的观点,如客体关系理论、文化和生命周期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探究新的研究宗教和灵性经历的理论方法。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宗教心理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宗教为人们提供了达到人类生活中心目标的主要资源,荣格把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
在他众多复杂的写作中,荣格分析了宗教想象、仪式、原型和符号在个体建构中所产生的力量。
尽管那些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的人拒绝接受这个理论,但荣格心理
学还是继续影响着一些学术团体和许多接受这个理论的人。
批评家们则认为荣格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宗教的替代。
科学实证派的宗教和灵性心理学不断扩大其所研究的现象、理论和方法。
几十年来,虽然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它目前正在使自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
今年2月,新成立的学科杂志,美国宗教学联会第36分会宗教心理学的官方刊物——《宗教和灵性心理学》显示了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逐渐突出的作用。
一些宗教心理学家是实证研究科学家,他们不是使用偏重解释的方法,而是采用严谨的实验方法。
与倡导实证研究的宗教心理学家相反,这些学者常常在大学宗教学系或者神学院供职,而不是在心理学系。
在宗教学系里,一些学者并不做宗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更喜欢探究的是心理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否参与对话或相互批评,心理学和宗教的关系都是相当复杂并不断变化的。
为了方便总结这些复杂的关系,一些人还把这个领域称为宗教的心理学、心理学和宗教、宗教作为心理学、心理学或宗教。
宗教心理学的未来有许多可能性,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宗教心理学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对文化在塑造个人、社区和宗教中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其次,认知神经科学将会为增进对人类认知、经历和意义的生物基础的认识提供宝贵的知识;再次,宗教心理学还要与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建立持久的关系,不能把宗教和灵性现象从文化和社会基体中剥离出来;最后,宗教心理学必须探究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外的宗教和灵性,只有搜寻不同形式的宗教和灵性对人类经历(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理解和解释,才能丰富宗教心理学的内容。
宗教和灵性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将会非常引人注目。
在这个强大的、飞速变化的国家,宗教心理学对个人、社区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