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月迹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月迹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4.说说月亮的传说。
5.课件显示推荐书籍《月球不解之谜》鼓励同学课外阅读。
(点评: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大阅读量,此环节体现出从课标出 发以教一篇带几篇甚至多篇甚至一本,长此下去,学生的积累定会得到飞跃,这对学生习作也大有帮助:一方面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提供词汇。)
三、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满盈( ) (2)倏( )忽 (3)袅( )袅
(4)依偎( ) (5)粗糙( ) (6)面面相觑( )
2.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当你生病在床上无法上学,同学们送来了鲜花和问候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欣慰。——因为感受友情是一种快乐。当你为希望小学捐了两元钱,为灾区的学生捐出几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充实。 ——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点评:群体探究和主体探究突破了重难点,以自主阅读为主,多种形式练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兴趣,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1.月儿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的赞颂和用心描绘,贾平凹是这样描绘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描绘的呢?
2.读语文天地“开卷有益”和课外读物中找到的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
3.说说你见过的月亮。
3.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三、达标检测
1.(1)yíng(2)shū(3)niǎo(4)wēi(5)cāo(s)q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月迹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月迹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月迹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难点:1、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1、导语: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wā)的《月迹》。

2、学生介绍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某某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某某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某某人民担任过编辑,后调到某某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三、整体感知课文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节 5——30节 31——36节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

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明确: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的:⒈探究语言风格,明白得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⒉查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板书"凸"、"凹"--咨询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然而在那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扫瞄课文,回答:文章要紧什么内容?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不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同时板书如下:闷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快乐→紧张→败兴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快乐杯中月小小的满圆、悲伤儿样月影幸福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作者写月亮,什么缘故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如何不直截了当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那个地点用的什么手法?如此写有什么好处?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专门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出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小孩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读通读明白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孩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明白得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显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明白得〝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把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进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纳查资料或询咨询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咨询题。

教学重点:读明白课文内容,明白得〝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明白是什么节吗?你明白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

〕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能够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想念之情,专门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查找着月亮,观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查找月亮,观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把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咨询的地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咨询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小孩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

随机明白得〝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败兴。

〝明白得:款款满盈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形,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形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3小孩们看到那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月迹》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板书:地点踪迹心情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月迹阅读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月迹阅读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月迹阅读练习苏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月迹阅读练习苏教版第二单元七、《月迹》【片段阅读】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映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如果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举例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拟人的手法,哪些地方用了想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庐江五中侯义祥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月迹》这本课本,以及它所对应的教师示范课教案。

《月迹》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课本,它以文学阅读为主,内容涵盖了古诗词、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从课本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课本,以及它所对应的示范课教案。

一、课本内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月迹》一共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以一个文学作品为主线,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散文、传统戏曲、经典小说等多种文体,每篇作品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经典,学生可以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能力,了解人类文化、历史和文学发展的脉络,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月迹》还注重培养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每个单元都有专门的“语文实践”板块,通过写作、说话、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沟通能力。

二、学习方式《月迹》中的学习方式也比较独特,与其他传统的语文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它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即文学阅读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模式,在传统的诵读、默写、解释、背诵等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学鉴赏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每个单元中,都会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和教育软件,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拓展想象空间。

三、教学建议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更好地教授《月迹》这本课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掌握教材中的文学经典,比如古代诗词、现代散文、传统戏曲、经典小说等,对文本的阅读与解析、艺术特点的分析、情感态度的体验等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多媒体资源和教育软件,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拓展想象空间。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如如何判断作品的品质和价值,如何掌握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月迹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月迹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

7.月迹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全过程。

3.感悟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重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2.给加点字注音。

叶鞘.(qiào) 蹑手蹑.脚(niè) 花ruǐ(蕊) 擎.着(qíng)殷.红(yān) 一摞.书(luò) 禅.让(shàn) 口头禅.(chá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息地溜进来。

缓慢。

(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看、瞧。

4.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

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

体现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

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现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文章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可分为三大部分。

其中“寻月”是重点。

第一部分(第1~4段): 写中堂里穿衣镜上的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第5~30段): 写孩子在院子里、酒杯中、小河里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1~36段): 写孩子们沙滩议月,心理得到了满足。

合作探究问题一:奶奶引领孩子分别在哪儿寻月?你认为本文线索是什么?奶奶引领孩子在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寻找月亮。

文章的线索就是“月迹”。

问题二:寻月过程,孩子心理有何变化?每一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变化过程:(1)镜中月亮由圆变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表现了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2)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属于她的,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七级语文下册《月迹》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通用)

七级语文下册《月迹》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通用)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2021/5/122021/5/122021/5/12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2021年5月2021/5/122021/5/122021/5/125/12/2021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22021/5/12May 12, 2021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1/5/122021/5/122021/5/122021/5/12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2021/5/122021/5/122021/5/125/12/2021 8:57:34 AM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觑【qù】 倏【shū】 砌【qì】 嫉【jì】 酥【sū】 窗【chuāng】 款【kuǎn】 盈【yíng】 袅【niǎo】 傻【shǎ】掬【jū】 仰【yǎng】 锨【xiān】 相依相偎【wēi 】
2、解释下列词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1年5月2021/5/122021/5/12p2u0ru2s1. N/5u/ll1a2ia5c/u1lis2/te2m0p2o1r felis ut cursus.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22021/5/12May 12, 2021
话 说 奶 奶1
——奶奶为什么这样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7.月迹)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7.月迹)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名师导航(7.月迹)七月迹内容感知全文依据盼月亮 --寻月亮 --议月亮的次序睁开;作为全文要点部分的寻月亮又依据中堂里 --院内 --院外的次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绝望--妒忌、争吵 --更加奇了--都感觉知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次序。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串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 -- 仿佛我们已在了月里 -- 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只需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建和标志,仿佛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转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款款( kuǎn)面面相觑( qù)倏忽( shū)妒忌( j ìd ù)袅袅( ni ǎo)酥酥( sū)锨刃( xi ān)掬水( j ū)粗拙( cāo)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要点词满盈:满满的(或充满)。

敬羡:看到他人有某种优点、利处或有益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争吵:争辩中各抒己见,不愿相让。

粗拙:不精美,不圆滑。

2.近义词洁白·洁白这两个词均为形容词,都含有白而干净的意思。

差别在于:洁白指洁白而光亮,多用来形容发光的东西;洁白指干净纯白,没有其余颜色污染,意思较纯真。

四、文学知识贾平凹,今世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烦躁》《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影》等。

句段解析一、疑难妙句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感觉新鲜,经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解析:文章起笔这一句,指出了孩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色,为下文写一家几个孩子追月亮预设了心理基础。

2.我们便争吵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解析: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分漂亮,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

第7课《月迹》一、【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 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重点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

2.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

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整体把握1. 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 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课文是按是什么顺序来写的?(1)按时间顺序来写(事情发展的先后)(2)按空间顺序来写(地点变化)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心中月是两者结合。

<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精选-七年级语文下册 2.7《月迹》学案和练习 苏教版-文档资料

精选-七年级语文下册 2.7《月迹》学案和练习 苏教版-文档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 2.7《月迹》学案和练习苏教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体会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点。

【问题生成导航】1、生成问题的类型:内容型、结构型、主旨型、语言型、写法型。

2、问题生成的过程:感知文本的内容疑惑→思考段落关联的结构疑惑→把握情感哲理的主旨疑惑→品味美点的语言疑惑→追思表现中心的写法疑惑。

3、问题生成的途径:根据目标设问、保留预设难题、参考资料编制。

4、问题表述的方法:模仿。

从以前的学导单上收集、归类问题,模仿问题形式结合所学课文表述。

【文学积累】1、走近作者: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等,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2、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文,积累在下面。

【问题导读】一、一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标出段落序号,然后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要借助工具书或注解理解(音形义);再朗读一遍课文;如果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可用铅笔在书上圈点与批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贾平凹()满盈()袅袅()嫦娥()屏气()倏忽()面面相觑()掬着()酥酥()嫉妒()累累()的骨()朵儿玉砌()锨()刃儿粗糙()款款()(2)解释。

① 款款:② 满盈:③ 袅袅:④ 面面相觑:2、感知文本后按提示生成问题。

预设问题:本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题为“月迹”,顾名思义是月亮的轨迹,文中描绘出的是怎样的轨迹?(在课本上划出所有写月的句子,简要批注)我的问题:二、二读课文,利用课文提示,梳理结构。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6)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6)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6)doc初中语文 (1)●○任务分析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要紧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要紧内容,以答记者咨询的形式体会小孩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查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预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以及与月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咨询题〔能够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亮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许多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际共现在⑨明月几时有?把酒咨询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讲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专门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鲜艳自然。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贾平凹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小孩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讲出作者通过查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伙儿都觉得满足〞的明白得。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预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不管是古人的吟诵中,依旧在今人的赞扬中,她总是充满着奇异,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查找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刻,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情况?时刻: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情况: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

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预设咨询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小孩,什么都觉得新奇,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讲〝大伙儿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什么缘故?明确:不满足——在小孩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差不多上那么新奇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内心有许多个什么缘故,总想打破沙锅咨询到底,因此对小孩来讲,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小孩们做了哪些情况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小孩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进展变化过程〕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不大会儿,月亮在镜上消逝了,小孩们专门败兴;〔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败兴〕小孩们跑到院子里查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讲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吵〕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授课时刻9月14日主题我的师长我最亲教师贺传芬题目月迹活动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明白得文章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并受到感染。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今后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奇、月球的知识等。

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异方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行?2、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月迹»二、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全文。

讲一讲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全文,摸索:小孩们在那儿寻到了月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中堂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沙滩上上湾下湾3、小组交流。

对比课文,看看自己讲的是否合理,同时能概括讲出来。

4、全班汇报。

三、抓住特点感受漂亮。

理清了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月亮的特点,从而感受月亮的漂亮。

1、默读全文,想一想:作为一名讲解员,你将如何样把月亮介绍给大伙儿?你喜爱月亮吗?什么缘故?你会向讲解员提出什么咨询题?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专门要多读读自己喜爱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月亮的漂亮。

3、全班汇报。

四、学习第三段。

〔3-23〕这一段篇幅较长,我们把它分为望月、议月、寻月。

月亮没了踪迹,激起了小孩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房子,追进了院子。

看到了另一番情形:摸索:小孩们在哪里查找月亮?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再读课文,读中体会;每个人内心的月亮事实上确实是每个人内心对月亮充满的喜爱之情。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24-29〕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课文,深度摸索: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板书:大伙儿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在去找吧只要你情愿,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六、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迹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读前要热身中国文化与月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中国人对月亮向来情有独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国人心目中,月亮就是美和善的象征。

古往今来,状月咏月的诗词何可胜数?其中的佳词丽句,倾倒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可谓道出了天下人珍视亲情的共同心声。

无论是圆月与弯月,人们凝望着她那皎洁如银或玲珑似玉的面容,每每会勾起心中无限波澜。

状月生动形象能唤起人的美感,而咏月述怀言志则能引动人的心弦产生共鸣。

若写月中能融进理性内容,则诗词的思想蕴涵又更进一层了。

王阳明的哲理诗《蔽月山房》就是一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此诗为王年幼时所作,揭示的是立脚点的高低,眼界的宽窄,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

李白《把酒问天》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句,不仅表现了人生有限,岁月无穷的感悟,还隐含着无论是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接受着同一个月亮的审视与见证,生命渺小,淘宝路标◎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知识应储备作家作品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天狗》,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字音识记1.字音款款..(kuǎn)面面相觑.(qù)倏.忽(shū)嫉妒..(jì dù)袅袅.(niǎo)酥.酥(sū)锨.刃(xiān)掬.水(jū)粗糙.(cāo)2.多音字字形辨析文题解读“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

高手支招2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月迹贾平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这句话是作者构思全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下面的叙事、绘景和抒情都是紧紧扣住“新鲜”和“不觉满足”而展开的。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

]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缠]缠磨,纠缠。

】奶奶说故事。

[“缠”既表现了孩子们听故事的浓厚兴趣,也表现了孩子们和奶奶的亲密无间。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这是一句传神之笔。

原来讲故事的奶奶也在开小差,一样关注并恰恰是她首先发现了月亮,使文章初现情趣。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款款]缓慢。

】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童心的想像力多么奇妙。

]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作者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月亮由“进来”到“走了”的整个变化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月亮由圆而亏,并匆匆而去,孩子们的情感也由“高兴”而“失望”。

这是全文的第一个曲折。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第一部分(第1~4段):写月亮的匆匆来去。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玉玉的,银银的”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符合孩子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

这里作者还巧妙地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使得天上人间浑为一体,营造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想像更显奇特。

]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面面相觑]互相看。

】了,倏忽【[倏忽]忽然。

】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

]第5~10段,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神奇缥缈的“院中寻月图”,写孩子们在院子里欣赏美丽的月色。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月亮里……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纯真的童心,美好的想像,神奇的境界。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三妹与嫦娥化为一体,独享月亮,引起争执,越表现出对月亮的热爱。

]第11~21段,由月中“嫦娥”引出关于月亮属于谁的争执,这是全文的第二个曲折。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

】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嫉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杯中“饮月”——月亮在“心里”,童心的体验力极为独特。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第22~26段,奶奶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奶奶是孩子们追求美的领路人。

奶奶给每人倒了一杯甜酒,说:“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以质朴的语言启迪孩子们: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而人们心中的月亮却有千千万万。

美好的东西应属于大家。

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力,并且都可以找到美。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第27段,孩子们一旦发现这悄没声儿的月迹移到了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锹刃儿上时,又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粗糙]毛糙,不精致。

】,灿灿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第28、29段,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河沿寻月图”。

作者紧紧抓住孩子们瞬间的纯真的感情,把寻到月亮时喜悦心情,借助于优美动人的画面,诗情画意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都证实了奶奶前面所说的话,孩子们也接受了奶奶对月亮的认识。

奶奶简洁而含蓄的话语,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智。

]第30段,眼瞳见月。

皎洁的月亮叠映在孩童晶体般的眼瞳之中,该是怎样光洁有神,烁人眼目,寻月至此达到高潮。

第二部分(第5~30段):写寻月的过程。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掬]两手捧(东西)。

】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这句话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拙朴而又诚挚。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像力。

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表现出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第31~35段,沙滩议月。

月亮是按在天上的“印章”,可见童心的创造力有多高超。

作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表达了一个深邃的思想。

天空有了月亮,天空就不会黯淡无光了;生活有了美,生活就会多姿多彩。

月亮照亮了广阔的天空,美点燃了我们的生活。

月亮千万年来一直高悬在天上,它是永恒的;美是人们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东西,所以,美也是永恒的。

那个悬挂在天空的月亮——“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是孩子们积极追求美的见证,是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理想和未来的执著信念。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相依相偎]互相紧紧地挨着靠着。

】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第36段,以一幅憨态可掬的“月下沙滩小睡图”来收束全篇,真是神来之笔。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孩子们追寻月迹的结果“都觉得满足了”,这与开头一句的文眼“不觉满足”遥相呼应。

作者精心描绘的这幅充满诗意的“小睡图”,令人心醉神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