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古诗的欣赏和朗读,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优秀古诗,启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传统古诗欣赏: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教学材料,如《静夜思》、《春晓》等。

2.古诗朗读:教授幼儿正确的朗读方法,让他们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古诗。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和竞争意识。

4.创作活动: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组织他们创作简单的古风诗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诗的音频,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特点和意义。

2.古诗欣赏:选取一首简短的古诗,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幼儿感受其中的美和意境,并与幼儿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古诗朗读:教授幼儿正确的朗读方法,包括语音语调、停顿和纵横抑扬的技巧。

通过模仿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幼儿逐渐掌握古诗的朗读技能。

4.朗读比赛:组织幼儿参加朗读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5.创作活动: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组织他们创作简单的古风诗句。

可以给幼儿一些主题或词语,让他们围绕该主题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幼儿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对优秀古诗的欣赏和朗读。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现和朗读水平来进行教学评价。

2.评价幼儿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选取的古诗材料。

3.朗读比赛的奖品和证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幼儿对古诗的兴趣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在古诗欣赏和朗读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出课题《所见》。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讨论:诗中“所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所见”是“奇峰异石”?(4)教师总结:诗中“所见”指的是大自然的奇峰异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所见》的感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阅读、听说、写作等各项技能,全面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对生活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
美感享受;
4.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课文;
2.掌握一些特殊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简单的诗句;
3.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近义词的辨析;
3.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所见》、图片、课件、课件、复印件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5分钟)
1.随堂热身活动:复习前几篇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向学生引入新课《所见》,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导入课文主题。

三、阅读课文(15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整体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15分钟)。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步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步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含课文《所见》的图片和文字。

3.黑板、彩色粉笔。

4.练习题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自然的氛围中。

2.引入课文《所见》:教师展示课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并鼓励学生跟读。

2.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并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记忆。

3.分角色朗读课文,做感情语音诵读。

Step 3:理解课文(2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基础理解性问题。

a)课文中的主人公都看到了哪些东西?b)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c)具体描写了哪些动作?d)他们各自的看法和心情如何?2.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一段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复述。

a)大家先阅读自己的段落,理解内容。

b)分享理解,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c)组长代表小组报告,全班分享并互相点评。

Step 4:语言实践(25分钟)1.学生选取观察到的物体或景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学生交流并互相点评,鼓励学生使用具体的动作描写来丰富自己的描述。

3.选取一些学生的描述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讨论,提供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Step 5:课文感悟(15分钟)1.提问:在这篇课文中,你们最喜欢哪个人物或者哪个场景?为什么?2.讨论:学生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

a)孤舟中的居士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b)渔夫又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c)课文中哪些动作描写让你印象深刻?d)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自己的感悟?3.学生可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牧捕蝉闭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1)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类似于这样的观点)*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鉴赏课《所见》教学设计黄河路小学李静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意的体会和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古诗1、谈话入情。

师: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县官叫袁枚。

他呀,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而且还写得一手好诗。

这一天,袁枚爷爷难得清闲,就到郊外去散散心。

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画面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张口就作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来!2、板书题目,学生认读。

3、认识“所”字,理解题目。

师:谁来说一说,“所”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你是怎么认识它的?(生回答)师:那有谁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二、变诗为画,初读识字1、听读古诗,想象画面。

师:这一首诗写的就是袁枚爷爷在郊外所看见的画面。

那他究竟看到什么了呢?请你们把书打开,一边听老师读诗,一边动脑想一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图片展示到黑板上)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首诗啊!现在,我们自己也慢慢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了遍后,还可以给同桌读一读。

指名生读诗,纠正读音。

3、巧用方法,认识生字。

师:(大屏幕出示古诗)请看,这一首诗中除了“所”字,还有五个要认的生字(红色显示),请小朋友把它们圈出来,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记住它。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个生字自己是怎么认识的,教师把树叶形的生字卡片相应地贴在黑板的大树上。

三、标出停顿,读出诗味1、师:(大屏幕显示标注停顿后的古诗)咱们学习生字可真有办法!朗读古诗有没有办法呢?请看大屏幕,知道老师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吗?2、师范读古诗,生体会停顿的读法。

3、多种形式朗读: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读出来停顿;读出自己的味道和自己的感觉;接龙赛读。

四、诗画合一,理解古诗1、动画解意,理解一、二句师:你们看,小牧童来了——(出示动画)师配画生动地叙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连蝴蝶也翩翩起舞,多快乐啊!你们听,小牧童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了,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飞来了我们的校园。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一)初读课文l.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中那些词语不理解?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7、学生质疑。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一、导课孩子们,,你能给见组词吗?所见。

清代诗人袁枚有一天路过一片树林时看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他把他所看见的写了下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诵读的古诗——《所见》。

二、读古诗1.读准字音师: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板书:读)课前孩子们已经自读过了。

现在你能读准了字音了吗?请你读。

字音准确流畅。

齐读。

2.读出节奏现在我们要读出节奏来。

(板书:字音节奏)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节奏。

(拍手读、合作读、拍肩读……)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师:孩子们读得太开心了,把老师也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再读3.读懂意思师:学习古诗既要读出节奏,还要读懂诗意,下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汇报(板书:诗意)3.品读师: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向林中走去,他在牛背上摇啊,晃啊,他的心情怎么样呢?生:开心生:悠闲师:是啊,你听,他都开心地唱起歌来了。

他的歌声怎么样?生:歌声很动听生:声音很响亮师:你能带着开心读一读吗?(抽生读,生评价,师评价)师:这个孩子一直唱着歌吗?他想干什么呢?生:意欲捕鸣蝉,他想去捉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

师:突然看到一只知了,孩子的心情怎么样?生:激动生:紧张生:想捉住它师:如果你就是这个牧童,想要捉住知了,该怎么做呢?生:轻悄悄的生:不发出一点声音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生:如果有一点点声音,蝉就会被惊飞了。

师:谁来读一读?(抽生读)4.读出感情。

师:学习古诗,读懂了诗意,还要读得有感情。

(板书:感情)我听出来你的声音很轻,生怕蝉飞走了。

我还看到你瞪大了眼睛一动不动,是不是很紧张?师:读古诗,如果加上恰当的动作和表情,也能帮助我们体会诗的感情,可以读得有个性。

(板书:个性)5.熟读成诵。

三、延伸孩子们,回家后把这首诗表演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你也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其他古诗。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所见》教学设计1一、看图激趣,初读感知1、示图:谁知道这是什么呀?(知了)图上画着谁想干什么?有一天,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树林边亲眼所见这样的情景,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学生答)《所见》。

2、课件出示课题,师:谁愿意把诗题读给大家听听?“所”的字音读得真准:你读,我读,齐读。

“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记号,多读几遍。

4、指名读,检查字音。

(正确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正确帮助指出并带读)5、同桌互读:先互相检查读音,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

6、出示生字词:猜字谜:骑牛看__──牧牧童是干什么的?门里有个人才──闭闭口是什么意思?“捕”为什么用提手旁?捕捉:小动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们了。

“蝉”为什么用虫字旁?“立”的反义词是什么?“所”在哪见过吗?开火车读。

7、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没有拼音的帮助,会读吗?齐读。

二、简述诗意,感知大意1、老师这有关于这首古诗的动画,想看吗?可要仔细看哦,说不定,你看完动画就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了。

2、小组读,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板书?)4、齐读:学习古诗,朗读是个好办法。

其实读古诗跟唱歌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每行都是五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读时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书记号)5、范读。

6、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出读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教师配乐简述第一句诗意,激发诗情。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第一句诗打在“牛与牧童”图上。

自由读──指名读。

做动作读──齐读。

2、课件演示“牧童捕蝉”图,问:牧童正快活地骑着黄牛,高声地唱着歌儿,可忽然他却闭上嘴巴,悄悄地从牛背上下来,站着,这是怎么回事呀?3、反馈:读诗第二句。

我们读这句时,可要小声点,别把蝉吓跑了。

4、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指名读──齐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关注学生,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成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本文提供《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介绍如何运用情景教学及“4A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和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掌握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及方法1.情景教学《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和时代背景是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将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到古俄罗斯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其中的人物情感和历史背景。

2.“4A教学法” 本次教学将采用“4A教学法”(即Awareness、Action、Analysis、Application)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目的。

3.小组学习法本次教学还将采用小组学习法,教师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2.3 教学步骤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电影或动画片段,展示托尔斯泰和他的作品给学生带来的魅力和温馨感觉,从而吸引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关注。

2.情景再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列斯科夫·古萨里的日记,模拟古俄罗斯的场景,体验一下曾经发生的事情,使学生感知到历史的厚重性和不朽性。

3.吸收知识通过PPT、绘画、小组讨论、影视欣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相关书籍的阅读任务,填补他们对历史和托尔斯泰作品的知识空缺。

4.出题考核设计相关考题,检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作品和历史背景。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起就成 了树 林 。你写这个字 的时候有什 么需要 提醒大家注意的? ( 生: 左窄右宽 ,

激趣导入
1 . 师: 炎热 的夏天 刚刚过去 , 我 们迎 来 了凉爽 的秋 天 。小朋 友们 回忆 一下 ,
左边 捺变成 点 ) 请 和老师 一起 书写 。 ( 请
学 生 在 书 上 描红 一 个 , 再写一个 )
寸, 眼离 书本 有一 尺 , 身离 桌 边有 一
拳 。开始 1 2 . 师: 好, 我们来看这个小朋友的字 , 谁来 评一 评 ?老师也来 提个 醒 , 如果 能
把这个字整体再往上提一点就更好 了!
事 !看 ( 出示 乡村 图片 , 接着 出示课 文 图 片) , 图 中的小朋 友在干什 么?有一位清
【 设 计意 图 】 让 学生 通过 初读 古诗 ,
明确生字 的读音 , 对诗句有个初步 了解。
( 二) 检 查 生 字
1 . 师: 看, 生字宝宝 出来和 大家交朋 友啦 ! ( 师 出示 带 拼音 生 字 : 所、 牧、 蝉、
2 . 能有 感 情地 朗 读古 诗 , 通过 朗读
师: 同学们 , 刚才 大家用 了加一 加 、 换 一换 、 偏 旁识 字法记 住 了这些生 字宝 宝, 小朋友们真不愧是识 字高手 。
( 三) 去 拼 音 读 生 字
课题 , 注意 “ 所” 是 平舌 音 。你 知 道 “ 所
见” 是什 么 意思 吗? ( 所见就 是指 诗人 看
【 关键词 】 教 学设 计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7 ) 1 0 A -
00 81 —0 2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一、背景概述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高中语文必修三《所见》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探究作品所蕴含的意蕴与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所见》这篇文章是鲁迅在他晚年的时候写下的,文中通过作者的四个所见,分别是“所见即所得”、“所见非所得”、“所见即所思”和“所见即所得”的反面说明,揭示出人们在面对现实时的种种局限性和力量,既反映了鲁迅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也表现了他超越现实的文化追求。

二、教学目标•了解《所见》的基本情节和结构•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常见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让学生阅读本篇文章的标题和简短的导言,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有整体的把握。

(二)课堂探究1. 精读原文在精读原文之前,可以先做一个预热活动,让学生通过词汇匹配的方式来熟悉一些生僻的词汇,或者是针对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做一些简短的解释,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精读原文的时候,可以采用逐段解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针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

2. 进行知识点扩充针对学生在阅读原文中出现的疑问和不理解的点进行讲解,扩充文章的相关知识点,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进行思辨探究针对文章中涉及的思想和思维,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思辨,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三)课后反思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学评论,并分享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进行点评和讨论。

四、教学方式•讲授•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五、教学资源•电子版《所见》文章•电子版课件•教师教学手册•作业本六、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的思考和写作,以此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一)初读课文l.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中那些词语不理解?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引言《所见》是一部充满哲理内涵的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韦德从一个臭名昭著的罪犯变成一位善良的人的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激发他们探究自我、反思人生的欲望。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关注影片中的四个主题:人性复杂性,红瑟莱斯证明,爱的力量和复仇与宽恕。

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启发式教学策略和多元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确保他们能够从电影中获得最大收益。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发现电影《所见》所表达的人性复杂性,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学生了解在科学研究中证实事实和建立观点的重要性•学生能够理解爱的力量对人类的影响•学生了解复仇和宽恕的心理学概念,能够分析和评价这些行为的后果•学生探究自我,反思人生的欲望,借此获得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更好理解教学策略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获得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我们将让学生看电影,并在观看之后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探讨答案。

同时,我们将使用移动课堂平台,在学生自己的设备上提供评论和即时反馈,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学内容主题一:人性复杂性在学生看完《所见》之后,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激励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韦德从开始到结束,外部行为的变化对应了内在思想的变化吗?•韦德为什么会经常重复祈祷?•电影中,Dr. Weir为什么会对韦德产生兴趣?•韦德使用自己当底牌的博弈是充分表达出他的人性吗?这些问题将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电影所表达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启示。

主题二:红瑟莱斯证明在学生看完电影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科学研究中使用红瑟莱斯证明是如此重要:•为什么韦德认为通过拉娜的生死证明红瑟莱斯是错的?•Dr. Weir为什么使用红瑟莱斯证明这一理论来警告韦德?•在现实生活中,你能否想到一些例子说明红瑟莱斯证明是如何帮助科学家发现和证实事实的?这些问题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哲学和证实事实与建立观点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着喜爱的感情读好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总结积累
1.总结: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以语言作为画笔,精心描摹一下心中的这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领学生认真倾听,参与交流)
3.生活小贴士:《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告诉我们虽然蝉有着非常清晰的视觉,但是他经过试验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2.揭题:夏天的农村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捉螃蟹,可以采莲蓬。清代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小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
3.解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呢?(所看见)
4.激趣: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什么吗?读了这首诗你就会知道。
预设:学生回答不出来
指点:这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准备回家了。
预设:学生把整首诗全背了出来
指点:不错!不过我们就背其中一句就行了!
过渡:夏天儿童的生活真是有趣!同学们在夏天的时候都喜欢玩什么呢?
预设:和同学一起去河边玩水。
评价:在河边玩水时特别不安全的,我们要保护自己。
预设:捉蝴蝶、捕蝉
评价:与动物为友,生活丰富多彩!
谁也愿意说说这个孩子?
预设:这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显得非常开心
评价:小牧童高坐牛背,好不神气!
(2)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翠绿的树木。
评价:填空()的树林。猜猜诗中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相机教“樾”字:
(3)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圈出蝉的图片)
总结:蝉一般是出现在夏天的,那这个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机解释:“意欲”是想要。“立”站立不动
自学提示:
读一读:自由读读第三第四行古诗
说一说: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想捕捉那正鸣叫着的蝉,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指点:牧童心里想不想捕捉,诗人能看得到吗?那看来后2句式不是诗人所见,而是所想。这么可爱的小牧童让作者忍不住喜欢顺序,认真观察课本插图
2.想一想:你从每幅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调动积累我能行
查一查:袁枚的资料。
三、实践活动我参与
自主阅读并背诵古诗
学情
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猜诗: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每一首古诗都可以化作一幅美丽的图片,让我们感受诗意。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看图猜诗的游戏吧!
(3)分享心情
A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高兴
评价:那请你高兴地读一读。
B处于这样环境中的牧童,心情会是怎样?
预设:快乐
评价:你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学生回答不出
指点:人一般高兴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事?
预设:学生回答得出来
评价:你很会发现!你能说说具体从哪个字看出的吗?
预设:“振”
评价:猜猜振的意思。
总结: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高兴的心情?
预设: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二句话的意思吗?
(生自由说,突出“振”“林樾”两个词的意思)
3.理解第三、四句古诗
(1)过渡:诗人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歌声忽然停止了:
你想对牧童说点什么呢?
总结:多看课外书,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课外积累其他描写农村生活乐趣的古诗,在同学之间读一读。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二.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相机评价1:推荐给大家一种读书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评价2:在或急或缓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
评价3: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2)多指读
2.理解一二两句古诗
(1)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孩骑在黄牛上。
指点:这个孩子,作者亲切地称他为什么?——牧童。
五上第一单元课题《所见》第1教时
总第8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教学
准备
先学提纲、PPT、
【先学提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